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合集下载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简介: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T1DM通常发病年龄较轻,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标准:1.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口渴、疲倦等。

2. 无论是否有典型症状,必须有高血糖或空腹血糖≥7.0 mmol/L的诊断依据。

3. 对于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应严格遵循空腹血糖≥7.0 mmol/L的原则。

治疗目标:1. 血糖控制:运动和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水平保持在3.9-7.2 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2.异常波动的防治:尽量避免血糖异常波动,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

3.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控制: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管理等。

治疗原则:1.血糖监测:建议每天监测血糖,特别是饭前、饭后和睡前测量。

2.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饮食:建议选择高纤维、低脂、低盐的饮食,并合理分配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

4.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包括基础胰岛素和血糖调节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1.基础胰岛素治疗:建议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可考虑使用胰岛素泵。

2.血糖调节胰岛素治疗: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决定胰岛素剂量和给药方式。

相关注意事项:1.低血糖:应在患者和家属中提供低血糖急救措施的培训,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糖尿病并发症:对于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需加强相关治疗和效果监测。

3.妊娠期管理:孕妇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

总结: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提供了详细的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和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使用指南

胰岛素使用指南

胰岛素使用指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3、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1.5---4U/h,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

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

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糖尿病1型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1型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并管理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糖尿病1型治疗方法。

首先,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1型的基础。

患者通常每天需要注射多次胰岛素,以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情况。

胰岛素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并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

胰岛素的种类包括快速作用型(即短效)、中效型和长效型,通常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血糖控制情况来调整剂量和注射时间。

其次,饮食管理在糖尿病1型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患者来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优先选择低GI(血糖指数)食物来控制血糖。

此外,患者还应该平衡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另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糖尿病1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通常需要每天检测血糖多次,特别是在餐前和餐后。

通过监测血糖,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

同时,体育锻炼也对糖尿病1型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减少药物的使用,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血糖波动。

此外,教育和支持也是糖尿病1型患者治疗的关键。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技巧的培训,饮食控制和监测血糖的指导,以及心理支持和信息交流。

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糖尿病1型的基本知识,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积极寻求支持和援助。

最后,糖尿病1型患者还需要定期接受医生的监测和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来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还应接受眼科、肾脏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定期检查,以及接种疫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糖尿病1型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进行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乏,需要每天至少三次胰岛素治疗.一: 三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升高,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能相应升高,仍处于低水平,不能控制餐后的高血糖,所以要在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短效胰岛素包括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由于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在1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20~30分钟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1.: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如果餐后血糖达标(6~8),也要测下一餐前的血糖,如果低于(4.5),是由于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所致,这就需要更换为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因为速效胰岛素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效胰岛素短,很少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如果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餐后血糖一直较高,这时需要酌情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每次在餐前酌情增加.剂量的调整一定要在控制饮食和相对固定每餐进食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速效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等)皮下注射后在半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5~15分钟注射,由于速效胰岛素起效快,如果在餐前忘记注射,可以在进餐时注射,也可以在进餐后即刻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胰岛素的用量,使餐后血糖达标.二、控制黎明现象有些1型患者在三餐前应用胰岛素后,餐后血糖控制较理想,但是在清晨时出现血糖升高,这就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是升糖激素在清晨时分泌所致的清晨高血糖.在诊断黎明现象时,要排除夜间低血糖后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可以明确清晨高血糖的原因.控制黎明现象可以选择以下方法.(一) 一天四次胰岛素治疗1: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在晚上10点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因为中效胰岛素的峰值时间为6~8小时,正好能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此时是否有低血糖)和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计算)2: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三餐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每日应用一次甘精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至今尚末得到有关妊娠期间使用的确切资料、儿童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评估,)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与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早餐前应用,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也可以在晚餐前应用,控制空腹高血糖的效果更明显,注意: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以符合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持续24小时的特点.(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确定)(二):一天3次胰岛素治疗为了控制黎明现象,同时不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可以在早、中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在晚餐前应用预混制剂.既能控制晚餐后的高血糖,还可以控制黎明现象.但是在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其中效胰岛素的作用高峰时间是6~8小时,正好在凌晨2~3点,此时应监测该点的血糖,以不出现低血糖为原则,保持此点的血糖在4以上,再观察空腹血糖能否达标,如果空腹血糖仍高,而凌晨2~3点的血糖不高,此时不能将晚餐前预混胰岛素加量,需改为一天4次胰岛素注射,应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控制黎明现象.三、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1型DM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中,有些患者应用的剂量比较大,但是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波动大、再加量后又会引起血糖偏低,过后又出现高血糖.对于出现该情况的年轻患者,建议用胰岛素泵治疗.对于成年患者,尤其是LADA(成人晚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餐时加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有禁忌证者不能用).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加用短效的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对餐后或空腹血糖升高者,可以应用长效的二甲双胍. 胰岛素剂量调整方法与注射时间1;餐前血糖<2.8应减少短效或预混胰岛素2~3U并立即进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碳水化合物10g以上;2:餐前血糖2.8~3.9应减少胰岛素用量1~2U,立即开始吃饭;3:餐前血糖3.9~7.2继续保持原餐前胰岛素用量;4:餐前血糖7.2~8.3增加餐前胰岛素1U;5:餐前血糖8.3~11.1增加餐前胰岛素2U;6:餐前血糖11.1~13.9增加餐前胰岛素3U,并延迟就餐15分钟(胰岛素注射45分钟进餐);7:餐前血糖13.9~16.7增加餐前胰岛素4~6U,并延迟就餐20~30分钟(胰岛素注射40~60分钟进餐);8:餐前血糖16.7~19.4增加餐前胰岛素8~12U,并延迟就餐30分钟.尿酮体阳性者,应增加液体摄入量,必要时改用胰岛素小剂量持续静滴;9:饮食计划改变者,应酌情增减餐前胰岛素用量;10:餐前活动增加者,应加餐和(或)减少胰岛素1~2U、餐前活动减少者,应考虑增加胰岛素1~2U.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空腹理想4~6.1 可接受 6.1~7 不理想 >7餐后一小时理想 4.4~11.1餐后二小时理想 4.4~7.8 可接受 7.9~10 不理想 >10 餐后三小时理想 3.9~6.1睡前理想 5~6 可接受 6.1~10 不理想 >10 餐后三小时越接近空腹,说明血糖越平稳、波动小.血糖达标是其基础,是糖尿病控制的首要目标.空腹血糖如在4mmoI/L左右时,请您注意夜间是否有低血糖,要监测夜间血糖,餐后血糖不要控制太低,防下餐前出现低血糖.如睡前血糖不高,而空腹高,应注意鉴别是''黎明现象''还是Somogyi现象.(两种现象处理方法不同)应强调血糖达标,越接近正常越好(尤其是餐后血糖,因餐后血糖占全天的3分之2以上).达到血糖控制标准,有小部分同学不论使用那一种药物会出现低血糖,有的呈严重的低血糖,应注意预防.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总胆固醇(TC) <4.5 4.5~6.0 >6.0甘油三酯(TG) <1.5 1.5~2.2 >2.2HDL >1.1 0.9~1.1 <0.9LDL <2.5 2.5~4.4 >4.4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大于等于11.3mmoI/L可以是高乳糜微粒血症的表现,有发生胰腺炎的危险,这些患者需要立即将甘油三酯控制在<4.5mmoI/L水平,再进一步达标.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标准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能减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型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一种表现,二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是包括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肥胖、冠心病在内的综合症一部分.糖尿病合并肾病时的血压要控制在120/70mmHg血压控制标准理想 <130/80 可接受130/80~160/90 不理想>160/90糖尿病患者体重控制标准理想可接受不理想M<25 M25~27 M>27F<24 F24~26 F>26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M,男性;F,女性控制体重和肥胖,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控制,并能减轻高血压、高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理想 <6.6%~8% 不理想>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反映3个月左右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说明血糖持续、稳定地被控制.(但有些患者低血糖现象多次发生,所查验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看似正常,但不能反映该患者在三个月内的血糖变化).尿微量蛋白控制达标通过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控制,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使尿徵量白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分类 24小时量(mg) 阶段尿(ug/min) 即刻尿(ug/mg肌酐) 正常 <30 <20 <30尿微量白蛋白 30~300 20~200 30~300临床白蛋白尿 >300 >200 >300因为尿白蛋白每日排泄量可有明显差异,所以需要在3~6个月内检测3次标本,其中至少2次升高才可确定微量白蛋白尿.并应排除发热、锻炼、感染、明显高血糖、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引起的蛋白尿(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徵量白蛋白检测试条''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检测方式,在家也可以了解患者本身是否有尿微量白蛋白尿,能更好地治疗与控制糖尿病肾病).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即低血糖后高血糖,是指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夜间(也有的人在傍晚即下午3~4点低血糖,而晚餐前又高血糖)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到清晨出现明显的空腹高血糖.''苏木杰现象''的诱因是不适当地应用过量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造成午夜时出现低血糖,致使我们身体本身反应性的增加胰岛素拮抗激素的释放,而出现清晨(有的人晚餐前)的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可持续数天至十余天。

胰岛素治疗幻灯

胰岛素治疗幻灯
21
初始用量估计(三)
从小量开始 ◆FPG < 11.1mml/L,PG2h <16.7mmol/L ,每日胰岛素用量为20~30U; ◆FPG> 11.1mml/L、PG2h> 16.7mmol/L, 每日胰岛素用量为30~40U。
22
胰岛素的用量及调整(皮下注射) 第二阶段—调量期:
胰岛素用量的调整一般根据血糖水平、运 动量及进食量来调整。病人自己监测血糖 、尿糖并做好记录,有助于帮助医生观察 病情、调整胰岛素用量。一般从注射胰岛 素的第3天开始,根据前2天血、尿糖水平 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第四阶段—应急补量期
在胰岛素替代过程中,出现饮食、运动变化, 以及出现合并症等应急状态总是难免,一旦发 生,应临时给予补充量。当然增补多少,如何 补充,应根据病情需要,依然以血糖、尿糖为 依据。
2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DM2的胰岛素分泌往往是相对不足,因此胰 岛素注射的次数和用量因胰岛素功能状态 而异,只要血糖控制满意,不一定都要每 日2次或更多次数的胰岛素注射,剂量亦不 宜过大。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的情 况下,高胰岛素也有不利的一面。
8
分类(二)
按作用时间分
◇超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
9
超短效胰岛素:Lispro(Humalog)
◈将胰岛素B链28位的中效胰岛素脯氨酸与29位赖氨酸 对换[lys(B28)和pro(B29)],重组成一种人胰岛素 类似物。 ◈注射后吸收快,1h达血峰值,与餐后血糖高峰相接 近,持续4h,低血糖发生率低 ◈皮下注射后可随即进餐。 ◈无免疫源性。
29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三) 长期治疗方案:

胰岛素使用指南

胰岛素使用指南

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2、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 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3、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 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1.5---4U/h,因此将24U 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 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 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 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 1、的估算: 11型糖尿病:0.5----0.8U/kg.d,2型糖尿病:0.4---0.5U/kg.d2、按生理需要量:24----32U/d 早10、午6、晚83、按尿糖:根据24尿糖量,每2g 给1U4、按血糖:根据血糖mg -100×公斤体重×6÷2000公式算得所需胰岛素的单位数,初始用其1/2----2/3,3----5d 据血糖或尿糖调整5、按经验:见表 2、补充疗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起始胰岛素剂量为0.2U/kg.d 、10U/d 或空腹血糖的mmol/L 数,以后根据空腹血糖,3----5天调整一次用量;目标值:空腹血糖<6mmol/L,HbAlc<7%;适应于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者3、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0.3---0.5U/kg.d,三餐分配原则:全日量分三等份,午餐减2---4U加到早餐前;适应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胰岛细胞尚有分泌功能的患者,其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而夜间和空腹血糖高者均不适宜;4、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起始剂量即基础胰岛素,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任何固定时间的长效胰岛素0.1U/kg.d或4---8U/次;三餐前的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为0.3---0.5U/kg.d;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细胞功能差,全天的基础、空腹、餐后血糖均高;5、一日2次餐时和基础胰岛素联合:上述方案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午餐前胰岛素的一半加到早餐前,另一半改为长效胰岛素加到早餐前;2、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8----10U或睡前10pm加中效胰岛素4----8U;3、根据8次血糖使用30R或50R;适用于经治疗糖毒性消失,胰岛细胞功能有恢复,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患者;中性胰岛素的用法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的R/PN方案注:R:短效胰岛素,P:长效胰岛素,N:中性胰岛素4、胰岛素剂量调整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原则:3---5d调整一次,每次增、减2---4U,一般不超过8U;调整方法:1、据尿糖:适用于年轻,病程短,肾糖阈正常的患者,可根据第一天三餐前的尿糖调整,一般每个+增补4U,2---3天调整一次,-可酌减胰岛素量;2、据血糖见表:1、三餐前血糖正常,三餐后血糖高:可早、晚加餐时胰岛素2----6U;三餐前、后血糖都高:可早加餐时胰岛素2----6U,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2、仅空腹血糖高,可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3、餐后2h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可将餐前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到餐前45----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的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4、由动物胰岛素转向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甚至40----50%5、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2、夜晚基础量不足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9点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5mmol/L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6、餐后血糖高1、饮食、运动不当2、餐前胰岛素不足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7、停用胰岛素指征1、空腹C—P>0.4nmol/L,餐后2hC—P>0.8nmol/L2、全日胰岛素量<30U3、胰岛素用量<0.3U/kg.d4、应激因素消除5、血糖控制理想6、肥胖者体重下降8、胰岛素副作用1、低血糖2、过敏3、体重增加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5、屈光不正6、胰岛素性水肿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9、血糖控制目标1、HBAlc≤6.5%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2、空腹/餐前血糖:4.4----6.1mmol/L,最次<7.83、餐后2h血糖:4.4----8.0mmol/L,最次<10.0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10、胰岛素种类胰岛素制剂根据作用时间长短分类表11、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应注意:1、切忌操之过急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合口服药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静滴5---6U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达20mu/L成人胰岛素需要量>1.5U/kg.d或>100----200U/d,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1、改用人胰岛素2、运动3、减肥4、饮食指导5、降低血糖6、降脂7、胰岛素增敏剂8、二甲双胍9、降压、降蛋白尿,应用阿司匹林,阿卡波糖,ACEI可能有益;12、胰岛素与饮食、运动调配1、饮食计划改变,胰岛素用量也要相应改变2、餐前运动增加则加餐或和减少胰岛素1---2U;相反,增加3、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每日>50U则睡前加注一次小量胰岛素4、晚餐后至睡前尿糖,血糖高,可晚餐前加少量胰岛素或减少晚餐主食量10---15g5、夜间0----6点或次晨早餐前血糖,尿糖高,可晚餐前加N或同等剂量的R+P混合6、睡前尿糖阴性,次晨尿糖阳性,说明夜间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从晚餐主食中留出20---25g于睡前缓冲,以免夜间低血糖7、午餐前尿糖高,可分出早餐主食一部分,作为上午10点的缓冲8、运动后出现低血糖,可于运动前或两餐之间加餐9、加餐应在胰岛素作用点最强以前,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睡前; 13、R与P或N混合的调节方法1、R+P:1、三次R改为两次混合:早餐前+午餐前÷4,3份为R,1份为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午餐前R分为1/2R、1/2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晚餐前R 减2---4U,改为N2----4U与原R混合,于晚餐前注射,控制晚餐后及夜间血糖;2、两次R改为一次混合适用于两次R血糖控制满意者:晚餐前R分为1/2R、1/2P,并到早餐前注射由于剂量较大,易产生低血糖,可减少1---2U;2、R+N:1、如R<20U/d,可单独用N或R:N=3:7或改口服药;2、R>40U/d,必须R、N混合,比例为3:7或1:1或据空腹、餐后血糖增减二者比例;14、2型糖尿病分型1、轻型:多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患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可使血糖控制在7.0以下,不必胰岛素治疗;2、中型:空腹血糖7.8----11.1,最大剂量口服药不能控制,需胰岛素治疗,起始量0.3---0.4U/kg.d,补充基础量,控制空腹血糖,如早餐前和睡前或晚餐前N;由于2型糖尿病常有黎明现象,故睡前N应大于早餐前,如用P则1—2次/d3、重型:空腹血糖>11.1,单纯1---2次/d的N很难控制,需大剂量>1.5U/kg.d,应采用强化胰岛素疗法;4、极重型:胰岛功能衰竭,空腹血糖>13.9---16.7,一般不发生酮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应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1个月血糖不能控制,可胰岛素治疗,肥胖者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15、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03年ADA1、标准空腹血糖:3.9---5.6mmol/L2、正常人群NGT:无糖尿病病史,FPG<5.6mmol/L,OGTT:2hPG<7.8mmol/L3、空腹血糖受损IFG:FPG≥5.6mmol/L但<7.0mmol/L4、糖耐量低减IGT:口服75 克葡萄糖2hPG:7.8~11mmol/L5、糖尿病DM:1、FPG≥7.0mmol/L,2、OGTT:2hPG≥11.1mmol/L,二者有一即可DMFPG7.0IFG5.6IGTDM标准空腹血糖3.92hPG7.811.113.917、糖尿病饮食疗法1、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热卡供给量kcal×标准体重kg3、三餐分配原则:早、午、晚各1/3或早1/5,午、晚各2/54、营养要素分配原则:碳水化合物占日总热量55---60%;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1g碳水化合物=4kcal;1g蛋白质=4kcal;1g脂肪=9kacl糖尿病患者的能量计算kcal/kg/d无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糖尿病合并症期。

1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报告

1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报告

1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报告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
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所引起的,其治疗较为复杂。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进行了许多研究。

以下是其中几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
1. 胰岛素治疗:目前,1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静脉
注射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定量的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 胰岛移植:胰岛移植是一种替换治疗方法,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细胞植入到1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研究表明,胰岛移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由于供体短缺和严格的免疫抑制治疗等限制,该方法的应用仍然有限。

3. 免疫干预:由于1型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一些研究致力于通过免疫干预来治疗该病。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免疫调节剂和抗炎药物的应用,以减轻胰岛素分泌的自身免疫攻击。

总的来说,1型糖尿病的治疗仍然面临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
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正不断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一、胰岛素给药方案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次。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胰岛素给药剂量。

二、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1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2.8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2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1.7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每隔1~2天调整剂量。

全天24小时6次指血血糖平均值>12 mmol/L,总剂量应增加10%;血糖平均值<6 mmol/L,总剂量宜降低10%。

注射胰岛素2小时后的指血血糖<4 mmol/L者,相应的餐前胰岛素注射量也应减少10% 三、各类糖尿病胰岛素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这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超过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是将不同作用时效的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预先混合制成,使用便捷,但由于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应早期适当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保护β细胞功能的恢复,延长、甚至逆转β细胞功能衰变的过程,从而改善预后。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引言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受阻的慢性代谢疾病。

根据胰岛细胞功能状态的不同,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细胞受损,从而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本文将探讨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1. 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因此通过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是1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胰岛素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快速作用胰岛素:快速作用胰岛素主要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进食后的血糖升高。

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后约15分钟内起效,作用时间为2-4小时。

•中长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用于基础胰岛素注射,以维持血糖稳定。

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后约1-2小时起效,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

•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装置,它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进食计划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

2. 膳食管理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膳食管理来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膳食管理的目标是维持血糖稳定,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以下是一些建议:•分食多餐:将每日食物分为多个小的餐次,以维持胰岛素的平稳输注。

•碳水化合物控制:限制饮食中的简单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糖和糖果。

增加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

•控制饮食热量:根据个体情况和体重控制饮食热量,以维持身体健康和血糖稳定。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3. 锻炼计划适度而规律的体育锻炼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锻炼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以下是一些建议:•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

•强度训练:进行适度的强度训练,如举重或其他抗阻力训练,每周进行2-3次。

•灵活性训练:进行柔软运动,如瑜伽或伸展运动,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

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27例报告

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27例报告
黄如伦 陈彩兰 :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湛江 54 3 20 7
体 阳性者 5例 。
C I组餐前及 睡 前 平 均血 糖 下 降速 度 明 显 优于 MSI SI I 组 , 异有显 著性 ( 差 P<00 ) 两 组治 疗均 可使血 糖逐 渐稳 .1 ; 定 , C I 组显著缩 短了治疗 时间 , 但 SI 能更快 将血糖 降至靶血 糖值 (. 7 2m o L , 39— . m l ) 缩短 了高血糖持续时 间, / 降低 了高 血糖 对机体损害的程度 , MSI 比较差异 有显 著性 ( 与 I组 P< 0 O ) C I组显著缩短 了酮体转阴时间 , . 1 ;SI 降低 了低血糖发生 次数 , 两组 比较差异有显 著性 ; 两种胰 岛素给 药方法 均可降 低血糖 , 但胰 岛素泵 只能 使用普通 短效胰 岛素 , 吸收变 异性 小, 治疗 的依从性优于 MSI , C I组每天胰 岛素用量少 I组 故 SI 于 MSI , I组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0 0 ) 见表 1 p< .5 ,
维普资讯
现代医院 2 0 0 7年 4月第 7卷 第 4期
Moe H sil p 0 7V l o d m opt r o o 7N aA 2 4
1 7
胰 岛素泵治疗 1 型糖尿病 2 例 报告 7
黄如 伦 陈彩 兰
A POR 7 C RE T OF 2 ASE ABE S TY E lT AT D I NSUL N P S OF DI TE P RE E W TH J I UM P
低血糖发 生次数。两组 临床治愈标 准均 为餐前及 睡前血 糖
达到 39~ . m lL 并持续至少 3d . 7 2m o/ , 。两组数据均 以 ± s 表示 , 两组间数据 比较采用 S dn.t t ets 检验。 u

胰岛素的计算方法(一)

胰岛素的计算方法(一)

胰岛素的计算方法
- 胰岛素的概念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由胰岛细胞分泌,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的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 胰岛素的用途
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特别是1型糖尿病患者。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高血糖症状。

- 胰岛素的计算方法
1. 单位计算法
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灵敏度来计算每天需要使用的胰岛素单位数。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

2. 轻度运动法
通过进行轻度运动来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少需要使用的胰岛素单位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轻度高血糖的情况。

3. 饮食控制法
通过控制饮食摄入的糖分和淀粉类食物来减少血糖上升,从而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

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对自己的饮食有较强的控制力和规律性。

4. 胰岛素泵法
使用胰岛素泵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实时调整胰岛素的输入量,从而更准确地控制血糖水平。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 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1. 使用胰岛素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使用方法。

2. 胰岛素的注射部位需要轮换使用,避免出现局部皮肤损伤和硬块。

3. 在使用胰岛素期间,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定期进行眼科和肾脏检查,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使用胰岛素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督。

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方法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方法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方法提起糖尿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糖尿病属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常见慢性疾病,现阶段背景下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常见疾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药物治疗以及饮食干预的方式展开治疗活动,若未及时有效展开治疗,会出现各种糖尿病合并症,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胰岛素治疗属于常见的方法,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展开胰岛素的使用,并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方法。

胰岛素属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调节患者血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作用,有利于减少患者血糖来源,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有针对性地调节患者的血糖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

一、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方法1.合理选择针头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针头,有研究学者发现,无论任何年龄、性别、种族或体质指数(BMI)的糖尿病患者,4毫米针头都是最安全的。

如果使用6毫米或更长的针头在上臂注射,一定要提起皮肤,此时需要由他人来帮忙注射。

建议6岁以内的孩子和偏瘦的成人使用4毫米针头时要捏皮。

无论是否捏起皮肤,4毫米针头都应垂直进入皮肤,不要倾斜。

应避免用力推压针头甚至形成压痕,否则会增加肌肉注射的风险。

2. 做好胰岛素储存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要及时做好胰岛素储存管理工作活动,属于护理过程中的关键,避免出现胰岛素储存管理不恰当而出现失效情况。

胰岛素开封时需要在包装上注明时间。

温度是影响胰岛素活性和有效性的最大因素,低于0℃或高于25℃,胰岛素活性都会下降。

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2~8℃的环境中,绝不能冷冻;已开封的不建议再放回冰箱,最好在室温环境(25℃以内)存放,可存放1个月,超过此时间或超过标签上有效期则不能再用。

注意胰岛素存放位置不要靠近冰箱内壁,内壁温度较低,易使胰岛素失效。

最新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最新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Adapted from 史轶蘩《协和内分泌与代谢学》1999年版.
11
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促进大多数氨基酸转运进入肌肉、刺激蛋白质合成及 抑制蛋白质分解代谢 胰岛素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机制增加体内蛋白质的贮存:
增加组织氨基酸的摄取 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降低蛋白质分解代谢 降低氨基酸的氧化
1996 胰岛素类似物 1987 人胰岛素
1981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1973 单组分胰岛素 1965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3 长效胰岛素 1938 NPH 胰岛素 1936 PZI 胰岛素 1921 胰岛素用于临床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起效慢,不能模仿进餐后胰岛素的快速分泌模式 餐前30分钟注射,使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作用时间长,使病人在两餐间可能发生低血糖
中效人胰岛素vs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有作用高峰,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 作用时间不能达到24小时
23
不同胰岛素的时间作用曲线如下图所示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常规人胰岛素 NPH胰岛素 诺和平 甘精胰岛素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概述 胰岛素的分类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胰岛素注射技术和注射装置
2
胰岛素的问世
1923年
1889年
胰岛素发现的先驱
1889年德国医学家 Oskar Minkowski 和Josef von Mering发现切除胰 腺的狗出现糖尿病, 从而最早提出胰腺 和糖尿病发病有关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生下列情况时,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反复出现酮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至增生期,血糖水平较高 糖尿病性肾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塞及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肝功能及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及哺乳期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 病人同时患有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垂体前叶激素治疗的疾病,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及垂体前叶功能低减等 显著消瘦的病人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治好的案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一些个案报道和临床试验表明,一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可能达到了“治愈”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1型糖尿病治愈的案例:
1. 胰岛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通过移植健康的胰岛细胞来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分泌功能。

一些患者在接受胰岛细胞移植后,可以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移植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分化成胰岛细胞,从而替代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

一些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可以显著缓解症状,甚至达到“治愈”的状态。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基因治疗,可以将健康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从而让患者自身的胰岛细胞重新分泌胰岛素。

一些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可以显著减少胰岛素的注射量,甚至完全摆脱胰岛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愈案例只是个案报道或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都能治愈。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仍然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治疗适应症、分类及使用操作

胰岛素治疗适应症、分类及使用操作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
• 胰岛素治疗的意义 • 胰岛素的适应症 • 胰岛素的分类 • 胰岛素的使用
历史上第一位接受胰岛素注射的患者
14岁的男孩,处于死亡边缘 1922年1月1日接受胰岛素注射 ----注射部位形成脓肿 1月23日再次接受Collip提取的 胰岛素注射----血糖正常,尿 糖及尿酮体消失 生存到27岁
(2009年版)》收录用药
长秀霖®—长效胰岛素
长秀霖®作用时间持续24小时,每日只需注射一次,避免了多次注射带来的不便 长秀霖全天药物浓度平稳无峰(见上图),低血糖风险小,降糖更加安全有效
长秀霖®使用介绍
无色澄清溶液; 注射方法:一天一次,定时皮下注射; 切勿静脉注射给药; 不能与其他胰岛素或稀释液混合; 储存:2℃~8℃储藏。一旦启用,储藏温度不能高于25℃,
解释
胰岛素是体内的一种正常物 质,应用胰岛素仅是补充或 替代胰岛素的不足。 糖尿病属于依赖型或不依赖 型是开始得病就决定了的。
为什么要补充胰岛素?
•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开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大门 • 糖尿病均存在胰岛素不足,没有钥匙则葡萄糖无法利用,
因此需要补充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意义
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补充外源性 胰岛素; 2型糖尿病是周围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用胰岛 素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和防止并发症; 胰岛素能够有效地防止、延缓或抑制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 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腺切除,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 症,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等) 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 达标的患者 口服降糖药治疗继发失效,可予胰岛素联合治疗 对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BMI<18.5kg/m2),考虑使 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 赅的阐述观点。
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透性昏迷。 糖尿病合并感染、手术、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 应激状态和严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以及活动性肝 病等。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使用方法
• . 维持原有口服抗糖尿病药治疗第一,阶睡段前(22时左右)加用中 效胰岛素一次,初始剂量0.1~0.2u/kg,皮下注射,胰岛素 注射前1/2小时配餐一次。监测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 4.4mmol/L 时减少胰岛 素剂量
空腹血糖= 4.4∽6.1mmol /L时维持原治 疗
空腹血糖> 6.1mmol/L 时逐渐增加 剂量。仍然 不能控制时 进入第二阶 段。

第二阶段
❖ 停用原有口服药物治疗,改用每日二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治疗。每日剂量宜参考第一阶段结果个体化。
早餐前1/2小时 晚餐前1/2小时 每日剂量分配 2/3 1/3 正规(R):中效(N) 1∶2 1∶2 监测空腹血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 点。

胰岛素治 疗的指征
一.1型糖尿病患者。
二.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抗糖尿 病药治疗,血糖未达到理想指标者。
三.妊娠期糖尿病和糖尿病伴妊娠。
四.难以分型的消瘦糖尿病患者。 部分糖尿病特殊类型。
○ 空腹血糖=4.4∽6.1mmol/L时维持原治疗 ○ 空腹血糖> 6.1mmol/L时逐渐增加剂量。仍然不能控制时进
入第四阶段。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第四阶段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改用每日四次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法。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王武超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胰岛素的适应证所有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突然终止。

2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初发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消瘦型,可考虑加用胰岛素。

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均可使用。

糖尿病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创伤、接受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应激状态过后,可停用并调整为原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变、严重的皮肤病变及肝硬化、肝炎等,都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胎儿发育。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时,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各种继发性糖尿病,如胰源性糖尿病、垂体G H 瘤、库欣综合征、类固醇糖尿病及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类似糖尿病但血液中出现胰岛细胞抗体或者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如迟发型自身免疫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的选择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

有>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

但由于预混胰岛素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控制与合并症试验研究组1993年发表了轰动全球的文章(即D C C T),这是由美国和加拿大29个医学中心对1441例1型病人的前瞻性研究,花费近10年时间,耗资1亿美元。

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胰岛素的强化治疗(3次/日或4次/日注射),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使胰岛依赖型的病人视网膜病变、肾病变和神经病变减少50%左右,并延缓其发展。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一、引言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本文将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的诊治指南,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诊断1、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还应检查尿常规、血酮体、血电解质等以排除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3、胰岛功能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可了解胰岛功能,协助诊断1型糖尿病。

三、治疗1、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胰岛素剂量、注射次数、时间等。

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控制1型糖尿病的基础。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3、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增强体质。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控制病情。

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

5、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四、总结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诊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1型糖尿病。

通过合理的胰岛素治疗、饮食和运动调整以及血糖监测,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密切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建议和展望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胰岛功能检查和并发症筛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1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1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对于1型糖尿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治疗,一定是从发病开始。

但是,胰岛素的类型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下面就请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3、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

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4、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5、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

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二:
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三:
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四: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五:
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上述就是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对1型糖尿病如何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相关介绍。

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外还可以选择科学有效的疗法。

在此推荐: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临床上运用干细胞进行微创操作,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如糖尿病。

由于胰岛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量分泌不足或不能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继而全身性器官受损和代谢功能紊乱,随之产生各种并发症。

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糖尿病临床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