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7920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中最早的为约6000多年前的无音孔和一音孔的古埙,也大大充分了我国可证的古音乐文化。
2,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必须与险恶的大自然苦斗,在不能战胜大自然和客观环境时,就产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助,后来逐渐演变成巫术,原始音乐的传说反映出这种形态。原始人与旱灾、水灾斗争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是音乐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音乐重要的社会功能。原始人把精神力量神秘化,就演变成巫术。
3,古歌与古歌舞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原始音乐与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弹歌》,是反映狩猎生活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则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礼记·郊特牲》记载的一首古代祭歌,似乎是用呼喊,恳求的音调唱出来的。青海大通县孙家寨舞蹈文采陶盆与史籍所载有关乐舞资料相印证,说明我国古乐舞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等。黄帝时代以云为图腾,所以《云门》应是崇拜天神的乐舞。关于《咸池》,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天上西宫星名,另一说为太阳落山后洗澡的地方,可见尧的《咸池》也是崇天的乐舞。古乐舞中的以舜的《韶》最着名,这事一部宗教性的乐舞。夏的《大夏》内容是赞颂禹治水功绩的。商的《大濩》则为歌颂商汤武功的乐舞。
4,古乐器
这一时期的主要打击乐器有:鼓:原始乐器中最早产生的一种打击乐器,最古老的鼓为土鼓,后有木鼓,到商代才有铜鼓。磬:磬为石器时代的产物。编磬:由几个不同音高的磬变为一组。钟:目前发现最早的为陶钟。编钟:用几个不同音高的编钟编联起来演奏,就成了编钟。编铙:··骨笛:埙:蘥:龢。
5,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收到专业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3,乐器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4,这时期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音乐理念。流行三种音节和调式。十二律、三分损益法。铸出在一个中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5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6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着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6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
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末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式“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孔子曾以它做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1风2雅,贵族文人的作品。3颂,古老的祭歌和舞曲。《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有劳动的;有生活风俗性的;有讽刺的;有童话的等。《诗经》中的《风》,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楚风仅稍有涉及。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她的左品收入《楚辞》中,其中《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由于歌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声乐理论,先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这样两段史料:其一是《乐记·使乙篇》所载。其二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一段记载。
7古乐理、乐律学
西周以来,由于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积累,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当时流行的三种音阶已有通用音名、如五声调式音阶。两种七声调式音阶。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音高、力度、节奏、速度、表情力等作为乐曲构成的整体因素的观念也存在,这时期以出现转调的理论,春秋时期产生了计算乐律的理论——三分损益法,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
8,音乐思想
西周时期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也可以说乐是礼的奴隶。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逐渐崩溃,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独立地位春秋末期开始形成的儒家学派,战国初期形成的墨家学派是这时期的显学,他们的音乐思想是对立的。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一儒家思想为基础,坚守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体系.《乐论篇》阐述了六个论点:1,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2,音乐可以促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上任何变化。3,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4,音乐是“先王”用来变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5,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6,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有能使人得到娱乐。
名词解释
1,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徙歌”。以后徙歌又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
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势,就成为“相和歌”。
2,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的散乐,是多钟民间艺术的结合。它包括了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3,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乐又分为鼓吹和横吹。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特别在民间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