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线段(动点)和的最小值问题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遇到求PA+PB最小型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特此编写了“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在三角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1.1 在锐角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4,∠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第 2 页第 3 页解:因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点C与点B关于AD对称,连接BE交AD于点M,这就是EM+CM最小时的位置,如图5所示,因为CM=BM,所以EM+CM=BE,过点E作EF⊥BC,垂足为F,因为AE=2,AC=6,所以EC=4,在直角三角形EFC中,因为EC=4, ∠ECF=60°,∠FEC=30°,所以FC=2,EF==2.因为BC=6,FC=2,所以BF=4.在直角三角形BEF中,BE==.二、在四边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1在直角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3(2010江苏扬州)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第 4 页第 5 页分析:在这里有一个动点,两个定点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如图3所示,作点D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E ,连接CE ,交AB 于点P ,此时PC +PD 和最小,为线段CE .因为AD =4,所以AE=4.因为∠ABC =90°,AD ∥BC ,所以∠EAP =90°.因为∠APE =∠BPC,所以△APE ∽△BPC ,所以.因为AE=4,BC =6,所以,所以,所以,因为AB =5,所以PB=3.2.2在等腰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4 如图4,等腰梯形ABCD 中,AB=AD=CD=1,∠ABC=60°,P 是上底,下底中点EF 直线上的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第 6 页 为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知道,点A 的对称点是点D ,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其次运用好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又一个关键.解:如图4所示,因为点D 关于直线EF 的对称点为A ,连接BD ,交EF 于点P ,此时PA +PB 和最小,为线段BD .过点D 作DG ⊥BC ,垂足为G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且AB=AD=CD=1,∠ABC=60°,所以∠C=60°,∠GDC=30°,所以GC=,DG=.因为∠ABC =60°,AD ∥BC ,所以∠BAD =120°.因为AB=AD ,所以∠ABD=∠ADB=30°,所以∠ADBC=30°,所以BD=2DG=2×=.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2.3在菱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5如图5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知道,点B的对称点是点D,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解:如图5所示,因为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D,连接DE,交AC于点P,此时PE +PB和最小,为线段ED.因为四边形ABCD 是菱形,且∠BAD=60°,所以三角形ABD是等边三角形.因为E是AB的中点,AB=2,所以AE=1,DE⊥AB,所以ED==.所以PE+PB的最小值为.2.4在正方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第 7 页第 8 页 例6 如图6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点M 在DC 上,且DM=2,N 是AC 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知道,点B 的对称点是点D ,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解:如图6所示,因为点D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为B ,连接BM ,交AC 于点N ,此时DN +MN 和最小,为线段BM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BC=CD=8.因为DM=2,所以MC=6,所以BM==10.所以DN+MN 的最小值为10. 例7(2009?达州)如图7,在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 ,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 cm .(结果不取近似值).第 9 页分析:在这里△PBQ 周长等于PB+PQ+BQ ,而BQ 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是一个定值1,所以要想使得三角形的周长最小,问题就转化成使得PB+PQ 的和最小问题.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动点P ,两个定点B,Q 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如图7所示,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知道点B 与点D 关于AC 对称,连接DQ ,交AC 于点P ,连接PB .所以BP=DP ,所以BP+PQ=DP+PQ=DQ .在Rt △CDQ 中,DQ== ,所以△PBQ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BP+PQ+BQ=DQ+BQ=+1.故答案为+1.三、在圆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8(2010年荆门)如图8,MN 是半径为1的⊙O的直径,点A在⊙O上,∠AMN=30°,B为AN弧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 )(A)2(B)(C)1 (D)2分析:根据圆的对称性,作出点A的对称点D,连接DB,则线段和的最小值就是线段DB 的长度.解:如图8,作出点A的对称点D,连接DB,OB,OD.因为∠AMN=30°,B为AN弧的中点,所以弧AB的度数为30°,弧AB的度数为30°,弧AN的度数为60°.根据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定理得到:∠BON=30°.由垂径定理得:弧DN的度数为60°.所以∠BOD=∠BON +∠DON= 30°+60°=90°.所以DB==.所以选择B.第 10 页四、在反比例函数图象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9(2010山东济宁)如图9,正比例函数y=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三角形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分析: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和交点坐标的意义,确定出点A的坐标是解题的第一个关键.要想确定出PA+PB的最小值,关键是明白怎样才能保证PA+PB的和最小,同学们可以联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作图问题,明白了最小的内涵,解题的过程就迎刃而解了.解:(1)设点A的坐标为(x,y),且点A在第一象限,所以OM=x,AM=y.因为三角形OAM的面积为1,所以所以xy=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因为y=x与y=相交于点A,所以=x,解得x=2,或x=-2.因为x>0,所以x=2,所以y=1,即点A的坐标为(2,1).因为点B的横坐标为1,且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所以点B的纵坐标为2,所点B的坐标为(1,2),所以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D的坐标为(1,-2).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所以,解得k=3,b=-5,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x=,所以当点P在(,0)时,PA+PB 的值最小.五、在二次函数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0(2010年玉溪改编)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AOB 的面积是.(1)求点B的坐标;(2)求过点A、O、B 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A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在这里△AOC周长等于AC+CO+AO,而A,O是定点,所以AO是一个定长,所以要想使得三角形的周长最小,问题就转化成使得AC+CO的和最小问题.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动点C,两个定点A,O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1)由题意得:所以OB=2.因为点B在x轴的负半轴上,所以点B的坐标为(-2,);(2)因为B(-2,0),O(0,0),所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x+2),将点A的坐标为(1,)代入解析式得:3a=,所以a=,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x.(3)存在点C. 如图10,根据抛物线的性质知道点B与点O是对称点,所以连接AB与抛物线的对称轴x= - 1交AC于点C,此时△AOC 的周长最小.设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为E.过点A作AF垂直于x轴于点F,则BE=EO=EF=1.因为△BCE∽△BAF,所以,所以,所以CE=.因为点C在第二象限,所以点C的坐标为(-1,).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1(2010年天津)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2)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分析:本题的最大亮点是将一个动点求最小值和两个动点求最小值问题糅合在一起,并很好的运用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解:(1)如图12,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连接C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若在边OA上任取点(与点E不重合),连接C、D、.由D+ C=+ C>C= D+CE=DE+CE,所以△的周长最小.因为在矩形OACB中,OA=3,OB=4, D为OB的中点,所以BC=3,DO=O=2.所以点C的坐标为(3,4),点的坐标为(0,-2),设直线C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k=2,b=-2,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令y=0,则x=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2)如图13,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CB边上截取CG=2,连接G与x轴交于点E,在EA上截EF=2.因为GC∥EF,GC=EF,所以四边形GEFC为平行四边形,有GE=CF.又DC、EF的长为定值,所以此时得到的点E、F使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因为在矩形OACB中,OA=3,OB=4, D为OB的中点,CG=2,所以BC=3,DO=O=2,BG=1.所以点G的坐标为(1,4),点的坐标为(0,-2),设直线G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k=6,b=-2,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6x-2,令y=0,则x=,所以点E的坐标为(,0),所以点F的坐标为(+2,0)即F的坐标为(,0)。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XX中学备课日志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什么线最短?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什么线最短?【课堂引入】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提示: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就是所求.以学生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引入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1.问题1如图,牧马人从草场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后回到帐篷B 地.问: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追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题的意思吗?能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1)将A,B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抽象为一条直线;(2)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2思考、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尝试,培养合作意识(3)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4)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如图).追问2对于问题1,如何将点B“移”到l的另一侧B′处,满足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C,都保持CB与CB′的长度相等?追问3你能利用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件的点B′吗?教师讲解作法: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点C是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与CB的和最小?作法:(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2)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则点C即为所求.问题2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BC最短吗?证明:如图,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C′(与点C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B′C,BC′=B′C′.∴AC +BC=AC+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 AC +BC<AC′+BC′.即AC +BC 最短.师生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共同总结.2.仿照上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造桥选址问题)如下图,A,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岸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把河的两岸看成两条平行线a和b,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垂直于直线b,交直线a于点M.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如图,直线a∴b,N为直线b上的一个动点,MN∴b,交直线a于点M,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MN+NB最小?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因此当AM+BN最小时,AM+MN+NB最小.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当点N在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NB最小?追问4:能否通过图形的变化(轴对称、平移等),把上图的情况转化为下图的情况?如图,将AM沿与河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则AA′=MN,AM+NB=A′N+NB.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转化.追问5:你能找到所要求的N点的位置吗?如图,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则点N即为所求.即在点N处建桥MN,所得路径AMNB最短.追问6:你能证明点N的位置即为所求吗?如图,在直线b上另外任意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求证:AM+MN+NB<AM′+M′N′+N′B.证明:由作图可知M′N′=MN=AA′.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M=A′N,AM′=A′N′.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N′+N′B>A′B.∴AM′+N′B>AM+NB.∴AM′+N′B+M′N′>AM+NB+MN.师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归纳: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重难点突破【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有M,N两点,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M+PN最短,则点P应选在(C)A.A点B.B点C.C点D.D点例2如图直线l1,l2表示一条河的两岸,且l1∴l2,现要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桥(桥与河的两岸相互垂直),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从村庄A经过河到村庄B的路线最短?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理由.解:如图所示.理由:由作图过程可知,四边形ADCA′为平行四边形,AD平移至A′C即可得到线段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由于河宽不变,CD即为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掌握【课堂检测】1.如图,A,B是两个居民小区,快递公司准备在公路l上选取点P处建一个服务中心,使PA+PB最短.下面四种选址方案符合要求的是(A)A B C D2.如图,在Rt∴ABC中,∴A=90°,∴C=30°,AB=2,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P是直线EF上的任意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4.3.如图,一艘旅游船从大桥AB的P处前往山脚下的Q处接游客,然后送往河岸BC上,再回到P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线.解:连接PQ,作P关于BC的对称点P1,连接QP1,交BC于M,再连接MP.最短路线即为PQMP.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针对本课时的主要问题,分层次进行检测,达到学有所成、了解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

两线段和最小

两线段和最小

两线段和最小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经常会遇到,利用轴对称知识可以比较简单的解决。

我们先通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题来推导一个性质:一、性质推导例题:如图所示,在河岸L的一侧有两个村庄A、B,现要在河岸L上修建一个供水站,问供水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到A,B两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首先,我们来推导一个轴对称的性质,如图,作B点关于L的对称点B1, 在直线L上任意定一点M,连接B B1,BM,B1M,根据轴对称知识,我们可以求证BM=B1M,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在该例题中,利用这一性质,我们可得出:点B到河岸L上任意点M的距离等于对称B1到点M的距离。

要使AM+ B1M最小,必须使A、M、B1三点共线,也就是说,必须使点M,与A B1连线和L的交点N重合,所以,河岸上的N点为到A、B的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B1证明:M为L上的任意点因为BM=B1M所以,BM+AM=B1M+AM,而B1M+AM大于B1A,所以,结论成立二、应用1:在图(1)中,若A到直线L的距离AC是3千米,B到直线L的距离BD是1千米,并且CD的距离4千米,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

求这个最小值。

解:作出A1B(作法如上图)过A1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与BD的延长线交于H,在Rt△A1BH中,A1H=4千米,BH=4千米,用勾股定理求得A1B的长度为42千米,即PA+PB的最小值为42千米。

A12、 如图(1),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X 轴上的动点M (x ,0)到定点P (5,5)和到Q (2,1)的距离分别为MP 和MQ ,那么当MP+MQ 取最小值时,点M 的横坐标x=__________________。

解:如图(2),只要画出点Q 关于x 轴的对称点Q1(2,-1),连结PQ1 交x 轴于点M ,则M 点即为所求。

点M 的横坐标只要先求出经过PQ1两点的直线的解析式,(y=2x-5),令y=0,求得x=5/2。

如何求解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

如何求解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
促进数学发展: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推动数学理论的发展,提高数学 的应用水平。
挑战性强: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难题,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是考 验数学家智慧和能力的题目之一。
相关数学概念
双动点:问题中 涉及的两个可以 独立变化的点。
线段长:两点之 间的距离,通常 表示为 d。
最小值:在给定 条件下,线段长 的最小可能值。
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研究双动点线段长 的最小值问题,是 在一定条件下,寻 找两个可动点之间 线段长度的最小值 的问题。
求解方法
代数法
定义:通过代 数运算和不等 式求解动点线 段长的最小值
问题
步骤:设动点坐 标,建立函数表 达式,求导数, 判断单调性,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该问题涉及到几何学、分析学等多 个学科领域,是数学中的经典问题 之一。
解决该问题需要运用数学中的一些 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极限、导数、 不等式等。
问题的重要性
数学领域的基础问题: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在数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数学研究的重 要课题之一。
实际应用广泛: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在几何、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 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 问题汇报人:XX Nhomakorabea目录
问题的定义和背景
01 实例分析 04 求解方法
02 结论与展望 05 求解步骤
03
问题的定义和背 景
问题的描述
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是指两 个动点在平面上运动时,它们之间 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
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在现实 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程设 计、交通运输等领域。

中考数学疑难问题教学设计——线段之和最短

中考数学疑难问题教学设计——线段之和最短

中考数学疑难问题教学设计——线段之和最短一、课题分析最短路径问题是中考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的一大难点。

本节课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问题.主要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综合轴对称、线段的性质和勾股定理以及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线段之和最短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的思路和线索,构建模型,触类旁通,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自然呈现,体验数学的神秘与乐趣.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将军饮马为情境问题,引出两种最短线路的模型,理解并会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原理解决问题;2.通过三角形、四边形、圆、立体图形及函数题的训练,让学生能利用转化思想,将问题抽象出两点一线,并利用模型解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态度:进一步培养探究心理,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两点一线”模型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模型中,两点在线异侧,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原理作图;具体问题中,判断是否为两点一线问题,并利用模型作图,根据实际条件解决问题.四、教学关键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特别是从轴对称和线段的性质入手,获得求线段之和最短问题的直观形象,形成模型,以便准确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实现多题通解.五、教学策略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七、教学过程: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饮马问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BAl【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展示问题,并观察图片获得感性认识.以故事的方式,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知识回顾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轴对称的性质,如何作轴对称;3.勾股定理;4.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合作交流1.如图,要在燃气管道l 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 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活动(1):观察思考,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 ,将河抽象为一条直线l ,从而总结得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 几何最值问题——线段和最小问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 几何最值问题——线段和最小问题

A
A'
M
l
N
k
B
AM+MN+NB最小
M
N'
N
P QP Q
l
M' MP+PQ+QN最小
当堂反馈:
1.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6,△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 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
A. 2 2
C B. 3
C. 4
D. 4 2
当堂反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九年级下册 几何最值问题——线
段和最小问题
几何最值问题
在平面几何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 图形的周长或面积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几何最值问题.
基本模型一:两定点在一直线同侧确定单动点问题
直线l表示草原上的一条河流,一骑马将军从A地出发,去河边让马饮水,然后返回位于B地的驻地.他应沿怎 样的路线行走,使路程最短?请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14 2 = 4 .
2 33
D(1,m)
12 D
B 3 4x
基本模型二:两定点在两直线内侧确定双动点问题
如图,一骑马将军从A点出发,先到草地边MN处牧马, 再到河边PQ处饮马(MN、PQ均为直线),然后回到驻 地B处,问将军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使整个路程最短? 请作出这条最短路线.
A'
AC+CD+DB的最小值
解:1.作点A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 2. 连接A 'B,交直线 l于点P;
3. 连接AP.
∴将军沿A P B的路线行走, 路程最短.

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解决两定一动求线段和的最小 值问题的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两定两动求 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达标检测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A(1,2), B(2,-1),点P在y轴上运动,求当PA+PB取 得最小值时P点的坐标。
(第 1 题)
能力提升:已知A(0,5),EF=2,且EF在x轴 上平行移动,当AE+AF最小时求E、F 坐标。
典例一:两定一动,求和最小
例1:如图矩形顶点O在坐标原 点,OA=6,OB=8,D为OB边的 中点,若E为OA边上的一个动 点,当△DCE的周长最小时, 在图中画出E点的位置并求点 E的坐标;
变式练习1: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A (1,2),B(4,2),点P在x轴上运动,则 PA+PB的最小值是_5__。
典例二:两定两动,求和最小
作图2:已知线段EF=1且EF在直线a上平行 移动,A 、B为两个定点,E点在什么位置 时,使得AE+BF最小,请在图中画出点来
• 变式练习2:如图矩形OACB,OA=6, OB=8,D为OB边的中点,若E、F为OA边 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解决两定一动求线段和的最小 值问题的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两定两动求 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自主学习
作图1:已知直线l,在直线l同侧 有两点A、B,在直线l上找一点P, 使+PB的值最小。
·B A﹒
l
知识点拨:
1、轴对称性;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有关动点的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有关动点的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

1351 概述由动点产生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这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形式变化多样,做法灵活。

针对此类问题,具体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几何的方法,通过化归思想,将复杂变化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已知的简单问题,也即通过一系列几何变换将各条线段转化到同一条直线上,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求解,主要手段是化折为直;二是代数的方法,根据已知题意,建立坐标系或者引入变量将各条线段表示出来再将其相加就得到一个一元函数,通过求函数的最小值就求解问题,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模型。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可配合使用,第一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技巧性强,特别是化折为直的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第二种方法略显繁琐,特别是当所求线段为多条时,确定的函数模型形式复杂,导致函数最值不易求得,然而其不需要太强的技巧能力,对某些毫无思路的问题使用较多。

介于篇幅,本文只对该问题用几何方法加以研究。

2 类型一:两点在直线异侧如图1,点C和点D是直线AB异侧的两点,求AB 上一点P,使得PC+PD的和最小。

因为连结两点的所有曲线,折线和线段中只有直线段是最短的,所以直接连结CD,与直线AB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

此类型中可以不止AB一条直线,只要C,D在各条直线异侧即可,那么此时连结CD与各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满足要求的各个动点。

图13 类型二:两点在直线同侧图2如图2,点C和点D是直线AB同侧的两点,求AB 上一点P,使得PC+PD的和最小。

类型一是我们熟悉的已知的简单问题了,因此这道题我们只需将其转化为上面的类型一即可。

作C点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C',连结C'D与直线AB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

这是一道典型的化折为直的题目,把线段PC转化到与PD在同一条直线上,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即可确定P的位置。

类型二是类型一有关动点的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陈 刚(兰州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文章先从初中数学中常见的两种基本类型入手,然后引申变形出各种不同的形式,针对每种形式通过对称变换将与动点有关的折线段化折为直,最后回归到两种常见的基本类型上去求解问题。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2.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受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难点: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如图,连接A、B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你的依据是什么?(②最短,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如图,P是直线l外一点,点P与该直线l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哪条最短?你的依据是什么?(PC 最短,依据“垂线段最短”)3.如图,直线l是线段AB的对称轴,C是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AC和BC的大小关系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AC=BC.依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如图,如何做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作法:(1)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2)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可简记为:作垂线;取等长)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与最短路径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新知探究】知识点1牧人饮马问题[提出问题]引例如图,若点A,B分别是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点A、点B的距离的和最短?这里强调一下两点的位置:直线l异侧的两个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过程:[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第3条线段很明显是最短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提出问题]根据这个依据,你可以得到作法吗?[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一点C.点C即为所求作的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1:问题1 如图,牧马人从点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实际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别把A地、B地看成点,把笔直的河边看成直线,再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问题.学生讨论完毕,教师点名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转化过程:问题转化一:那么该实际问题就转化为这样的数学问题:如图,点A,B分别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如何在l上找到一个点C,使得AC+CB的最小?这里注意强调点A,B的位置:是直线l同侧的两个点.[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很难找到点的位置.[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幅对比图:[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两幅图中,A,B两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吗?(同侧、异侧)[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我们分析,如果我们能把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处,同时对于直线l 上的任一点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相等,就能把这个“同侧”的问题转化为“异侧”的问题. 那么怎么找到B′呢?(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CB′=CB.)[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此时,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在l的什么位置时,AC+CB′最小.[学生回答]很明显,连接AB′,与l的交点即为点C.[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1)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点C即为所求作的点.[提出问题]怎样证明点C的位置即为所求?在直线上另外任取一点C′,连接AC′,BC′,B′C′,证明AC+CB<AC′+C′B.[学生思考]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示,蓝色的两条线段相等,绿色的两条线段相等,A、C、B在一条直线上.学生思考完毕,教师点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证明过程: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连接AC′,BC′,B′C′.由轴对称的性质知,BC =B′C,BC′=B′C′.∴AC +BC=AC +B′C=AB′,∴AC′+BC′=AC′+B′C′.在△AB′C′中,AB′<AC′+B′C′,∴AC +BC<AC′+BC′.即AC +BC 最短.[归纳总结]利用”牧人饮马“模型解决最值问题的应符合的条件:(1)定直线l;(2)两定点A,B,且两定点在直线l的同侧;(3)所求作的动点C在直线l 上.解决”牧人饮马“问题的步骤:(1)找:由轴对称的性质,作其中一个定点(如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2)连:连接另外一个定点(A)与对称点(B′);(3)交:连线与直线l 的交点(C′)所在的位置即为所求作的点(C).[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例1 如图,已知点D、点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中BC、AB边的中点,AD=5,F是AD边上的动点,则BF+EF的最小值为( B )A.7.5 B.5 C.4 D.不能确定教师根据“牧人饮马”模型解决最值问题的应符合的条件,在图中依次找到定直线、两定点、一动点.【解析】∵△ABC为等边三角形,D是BC边的中点,∴点B与点C关于直线AD对称.∵点F在AD上,故BF=CF.即BF+EF的最小值可转化为求CF+EF的最小值,故连接CE即可,线段CE的长即为BF+EF的最小值.思考:作点E关于AD的对称点可以吗?为什么不选择这个方法?知识点2造桥选址问题[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1:问题2 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 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同样需要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经过了刚才我们对问题1的转化,你能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分别把A地、B地和造桥的起始两个位置看成点,把河岸看成直线,再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问题.学生讨论完毕,教师点名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纠错.[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转化过程:问题转化一:该实际问题就转化为这样的数学问题:N 为直线b 上一点,且NM ⊥直线a 于点M ,当点N 在直线b 的什么位置时,AM+MN+NB 最小.[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你找到的是哪个点?[学生回答]学生观察后,发现很难找到点的位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桥的长度是不变的,进而可得到:问题转化二:由于河岸的宽度MN 是固定的,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当点N 在直线b 的什么位置时,AM+NB 最小.[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幅对比图:[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吗?(两条直线、一条直线)[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提出问题]我们分析,如果我们能把两条直线转化成一条直线,就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引例”的问题了.[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动画:转化成了引例中的模型该折线即为最短路径[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作图过程:作法:(1)平移点A到点A′,使AA′等于河宽;(2)连接A′B,A′B与直线b的交点,即为所求作的点N;(3)过点N作NM⊥直线a于点M.点M和点N的位置即为造桥的位置.[提出问题]怎样证明造桥位置的正确性呢?在直线b上另外任取一点N′,过点N′作N′M′⊥a,垂足为M′,连接AM′,A′N′,N′B,证明AM+MN+NB <AM′+M′N′+N′B.你能完成这个证明吗?[学生思考]给学生思考时间,教师提示,蓝色的两条线段相等,绿色的两条线段相等,黄色的两条线段相等,A′、N、B在一条直线上.学生思考完毕,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之后教师点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纠错.[归纳总结]解决”造桥选址“问题的步骤:(1)一移;(2)二连;(3)三交;(4)四垂直.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如图,点A,B是直线l同侧不重合的两点,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C,使得AC+BC的长度最短.作法:①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②连接AB′,与直线l相交于点C,则点C为所求作的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没有用到的知识或方法是( D )A.转化思想B.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2.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要管道最短的是( D )3.(2021•天津二模)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4,2),点B的坐标为(1,-3),在y轴上有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则点P的坐标为( D )A. (2,0) B . (-2,0) C. (0,2) D. (0,-2)【解析】如图,作B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y轴于一点,该点即为所求的点P.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B'B的延长线于点C,则∠C=90°,设BB'交y轴于点D,则OD=|-3|=3.∵点B坐标为(1,-3) ,∴B'(-1 ,-3 ) .∵易得B'C=1+4=5,AC=2=3=5 ,∴B'C=AC.∴∠B'=45°.∴PD=B'D=1.∴OP=2 ,∴P (0,-2 ).故选D.4.如图,牧童在A处放马,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和BD,且AC=BD,若点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米,则牧童从A处把马牵到河边饮水再回家,所走的最短距离是1000米.【解析】延长AC至点A′,使得A′C=AC,连接A′B交CD于点E,连接AE,则E即为所求的点.易得A′C=AC=BD,又AC⊥CD,BD⊥CD,∠A′EC=∠BED.∴△A′CE≌△BDE(AAS),则E是CD 的中点,∴AE=500,所以AE+BE=500+500=1000.5.(2021•江西模拟)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长为10,面积是40,腰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点E,F.若D为BC边的中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周长的最小值为 13 .【解析】如图,连接AD,AM.∵△ABC是等腰三角形,D是BC边的中点,BC=10,∴CD=5,AD⊥BC,∴S△ABC=BC•AD=×10×AD=40,解得AD=8,∵EF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点C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点A,∴MA=MC,∵MC+MD=MA+MD≥AD,∴AD的长为CM+MD的最小值,∴△CDM的周长的最小值=AD+CD=8+5=13.故答案为13.6.两棵树的位置如图所示,树的底部分别为点A,B,有一只昆虫沿着A至B的路径在地面爬行,小树的树顶D处有一只小鸟想飞下来抓住小虫后,再飞到大树的树顶C处,问小虫在AB之间何处被小鸟抓住时,小鸟飞行路程最短,在图中画出该点的位置.方法一:解:如图,作点C关于AB的对称点C′,连接DC′交AB于点E,则点E即为所求.方法二:解:如图,作点D关于AB的对称点D′,连接CD′,同样交AB于点E的位置,则点E即为所求.7.如图,荆州古城河在CC′处直角转弯,河宽相同,从A处到B处,须经两座桥:DD ′,EE ′(桥宽不计),设护城河以及两座桥都是东西、南北方向的,怎样架桥可使ADD ′E ′EB的路程最短?解:(1)作AF⊥CD,且AF=河宽;(2)作BG⊥CE,且BG=河宽;(3)连接GF,与河岸相交于E ′,D ′;(4)作DD′,EE′即为桥.8.(1)如图①,在AB直线一侧C、D两点,在AB上找一点P,使C、D、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此点.(2)如图②,在∠AOB内部有一点P,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P三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3)如图③,在∠AOB内部有两点M、N,是否在OA、OB上分别存在点E、F,使得E、F、M、N,四点组成的四边形的周长最短,找出E、F两点.【变式】(2021•吉安模拟)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BAE=120°,∠B=∠E=90°,BC>AB,DE >AE,在BC,DE上分别找一点M,N,使得△AMN的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 120° .【解析】如图,作A点关于BC的对称点A',关于ED的对称点A'',连接A'A'',A'A''与BC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M,A'A''与ED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N,∵∠B=∠E=90°,∴A、B、A'共线,A、E、A''共线,∴∠A'=∠A'AM,∠A''=∠NAE,∴∠A'AM+∠NAE=∠A''+∠A'=180°﹣∠BAE=180°﹣120°=∠60°,∴∠AMN+∠ANM=180°﹣∠MAN=180°﹣(120°﹣∠A'AM﹣∠NAE)=120°,故答案为120°.【教学反思】本节课我通过引例(两点在直线的异侧),让学生认识到找最短路径的根本是通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通过"牧人饮马”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教学。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基础教学)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基础教学)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一. 常见数学模型:1.如图,直线l 和l 的异侧两点A 、B ,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 ,使PA+PB 最小。

2.如图,直线l 和l 的同侧两点A 、B ,在直线l 上求作一点P ,使PA+PB 最小。

3. 如图,直线l 1和l 2的异侧两点A 、B ,分别在直线l 1、l 2上求作一点P 、Q 两点, 使AP+PQ+QB 最小。

4. 如图,直线l 1的同侧两点A 、B ,分别在直线l 1上求作一点P 、Q 两点,且PQ=a , 使AP+PQ+QB 最小。

lAl 2l 1lABal 1A5.如图,点P 是∠MON 内的一点,分别在OM ,ON 上作点A ,B 使△PAB 的周长最小。

6.如图,点P ,Q 为∠MON 内的两点,分别在OM ,ON 上作点A ,B 。

使四边形PAQB 的 周长最小。

为方便归类,将这种情况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型”5.如图,点A 是∠MON 外的一点,在射线ON 上作点P ,使PA 与点P 到射线OM 的距离之和最小6. .如图,点A 是∠MON 内的一点,在射线ON 上作点P ,使PA 与点P 到射线OM 的距离之和最小NNNN为方便归类,将以上两种情况,称为“垂线段最短型”练习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3,-2),B(4,2)两点,现另取一点C(1,n),当n =______时,AC + BC的值最小.B3.如图∠AOB = 45°,P是∠AOB内一点,PO = 10,Q、P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求△PQR周长的最小值.4.如图,在△ABC中,AC=BC=2,∠ACB=90°,D是BC边的中点,E是AB边上一动点,则EC+ED的最小值为_______。

AEC B 5.如图,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D作AB⊥BD,ED⊥BD,连接AC、EC。

已知AB=5,DE=1,BD=8,设CD=x.(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C+CE的长;(2)请问点C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的值最小?(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x2+4 +(12-x)2+9 的最小值6.桌上有一个圆柱形玻璃杯(无盖),高为12厘米,底面周长18厘米,在杯口内壁离杯口3厘米的A处有一滴蜜糖,一只小虫从桌上爬至杯子外壁,当它正好爬至蜜糖相对方向离桌面3厘米的B处时,突然发现了蜜糖。

八年级数学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教师版)

八年级数学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教师版)

线段(和)最小值问题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1、如图,△ABC中,AB=5,AC=6,BC=4,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则△BDC的周长是 10 。

(第1题)(第2题)2、如图是由九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的一个六边形,当最小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 cm时,这个六边形的周长为 60 cm。

3、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在平面内找一点P,使△PAB、△PBC、△PAC均为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共有 10 个。

(备用图)知识点轴对称与线段和最小1、两定一动(1)如图,点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

(2)如图,点A、B在直线l的同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

2、三定一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点A(6,4)、B(4,6)、C(0,2),在x轴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则点D的坐标应该是(2,0)。

3、一定两动型如图,点A是∠MON内部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B、C,与点A组成三角形,使△ABC的周长最小。

4、两定两动型(1)AB是∠MON内部一条线段,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C、D组成四边形,使四边形周长最小。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4)、B(4,6),在y轴上找一点C,在x轴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则点C的坐标应该是(0,2),点D的坐标应该是(2,0)。

5、定点与定长线段点M、N在直线l同侧,请你在直线l上画出两点O、P,使得OP=1cm,且MO+OP+PN的值最小。

(轴对称与平移的结合)【例题精讲一】例1: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ABC的周长最小时,点C的坐标是(0,3)。

2、如图,在所给网格图(每小格均为边长是1的正方形)中完成下列各题:(用直尺画图)(1)画出格点△ABC(顶点均在格点上)关于直线DE对称的△A1B1C1;(2)在DE上画出点P,使PB1+PC最小;(3)在DE上画出点Q,使QA+QC最小。

如何求解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

如何求解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

如何求解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双动点线段是指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某个图形上运动的线段•由于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运动,因此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这类问题的解题策略是:消点一一将双动点转化为单动点,然后利用“垂线段最短”确定单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进而得到双动点线段长的最小值.下面举例说明.例1如图1,线段AB的长为2, C为AB上一个动点,分别以AC, BC为斜边在AB的同侧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ACD^D^ BCE那么DE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延长AD.RE交于点尺连结 F ⑺切和£^BCE都足等腫直角三角川、代LADC = = 90°,= Z1B = 45\= MEF= 90°+阳]£AFB= 180°- — IB« 180° ^45° x 2 - 90ft,A四边形EdfE星矩形,代DE = CK由“雜线段駅ft/”可知’当fF丄沖呂时CF讎小,毗时町F - yAB = y x2 = 1,二农E长的最小值是】・说明本题构造矩形,利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将双动点线段DE转化为单动点线段CF.达到消点目的.例2 如图2,在等腰Rt△ ABC中,/ C= 90°, AC= 8, 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AC 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 CE连结DE,贝U DE长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取朋中点化连結「A4BC是等腰賣角三角形. C:-AF h CF,£A = LFX工45%CF1 AB.DF = - iCA'E. 图屛J LDF£= £0阳 + Z.CFE=2LDFC + LAFD = £AFC七90S二ADEF足筹腰H朋三角形,DE = ^2DF.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DF丄AC时DF长最小,此时,DF=】AC」X 8 = 4,••• DE 长的最小值是 4.2 .说明 本题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将双动点线段DE 与单动点线段 DF 建立联系,进行消点.例3如图3,已知点A 在反比例函数y = 6的图象上,且点 A 横坐标为2•现将一个x含30°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 A 重合并绕点A 旋转,旋转时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 x 轴的 交点分别为点 B C,贝懺段BC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过点A 作AD 丄BC 于点D,取线段BC 的中点E ,连结AE当 x = 2 时,y = 6 = 3,x•••点A 坐标为(2 , 3),• AD-3.•••/ BAC= 90°, E 为线段BC 的中点,• BC = 2AE.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 AE 丄BC 时AE 最小,此时 AE = AD- 3.• BC 的最小值为6.说明 本题构造三角形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将双动 点线段BC与单动点线段 AE 建立联系,从而灵活消点.例4 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AB 过点A (- 4, 0)、B(0, 4) , O O 的半径为1(0为坐标原点),点P 在直线AB 上,过点P 作O 0的一条切线PQ Q 为切点,则切线长PQ 的最小值为 ________ .解析 连结OP.OQ. "Q 切<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程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优质获奖)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4《课程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优质获奖)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解读及地位作用(1)课程标准解读:《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属于综合与实践这一部分,这节课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过程经验很重要的载体,通过课题学习能够把知识系统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应该“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结合.(2)地位及作用:《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三章《轴对称》,为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合理使用轴对称、平移等解决最短路径问题而设置的一节课。

本节课是在学习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利用线段公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

它既是轴对称、平移、等腰三角形知识运用的延续,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起到桥梁作用.二、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利用轴对称研究某些最短路径问题.2、内容解析:最短路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初中阶段,主要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有时还要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进行变换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以数学史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将军饮马问题为载体开展对“最短路径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再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值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三、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能利用轴对称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变换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的标志是:学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的线段和最小值问题的过程;能利用轴对称将线段和最小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通过逻辑推理证明所求距离最短;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体会轴对称“桥梁“的作用,感悟转化思想.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最短路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最值问题,作为初中生,在此前很少涉及最值问题,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数学经验尚显不足,特别是面对具有实际背景的最值问题,更会感到陌生,无从下手。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

“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遇到求PA+PB最小型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特此编写了“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在三角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1.1 在锐角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4,∠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分析:在这里,有两个动点,所以在解答时,就不能用我们常用对称点法.我们要选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加以解决.解:如图1,在AC上截取AE=AN,连接BE.因为∠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所以∠EAM=∠NAM,又因为AM=AM,所以∠AME∠∠AMN,所以ME=MN.所以BM+MN=BM+ME≥BE.因为BM+MN有最小值.当BE是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时,BE 取最小值为4,以BM+MN的最小值是4.故填4.1.2在等边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2(2010 山东滨州)如图4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 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分析:要求线段和最小值,关键是利用轴对称思想,找出这条最短的线段,后应用所学的知识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即可.解:因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点C与点B关于AD对称,连接BE交AD于点M,这就是EM+CM最小时的位置,如图5所示,因为CM=BM,所以EM+CM=BE,过点E作EF∠BC,垂足为F,因为AE=2,AC=6,所以EC=4,在直角三角形EFC中,因为EC=4, ∠ECF=60°,∠FEC=30°,所以FC=2,EF==2.因为BC=6,FC=2,所以BF=4.在直角三角形BEF中,BE==.二、在四边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1在直角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3(2010江苏扬州)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分析:在这里有一个动点,两个定点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如图3所示,作点D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E,连接CE,交AB于点P,此时PC +PD和最小,为线段CE.因为AD=4,所以AE=4.因为∠ABC=90°,AD∠BC,所以∠EAP =90°.因为∠APE=∠BPC,所以∠APE∠∠BPC,所以.因为AE=4,BC=6,所以,所以,所以,因为AB=5,所以PB=3.2.2在等腰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4如图4,等腰梯形ABCD中,AB=AD=CD=1,∠ABC=60°,P是上底,下底中点EF直线上的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知道,点A的对称点是点D,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其次运用好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又一个关键.解:如图4所示,因为点D关于直线EF的对称点为A,连接BD,交EF于点P,此时PA+PB和最小,为线段BD.过点D作DG∠BC,垂足为G,因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且AB=AD=CD=1,∠ABC=60°,所以∠C=60°,∠GDC=30°,所以GC=,DG=.因为∠ABC=60°,AD∠BC,所以∠BAD=120°.因为AB=AD,所以∠ABD=∠ADB=30°,所以∠ADBC=30°,所以BD=2DG=2×=.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2.3在菱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5如图5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分析:根据菱形的性质知道,点B的对称点是点D,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解:如图5所示,因为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D,连接DE,交AC于点P,此时PE+PB和最小,为线段ED.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BAD=60°,所以三角形ABD是等边三角形.因为E是AB的中点,AB=2,所以AE=1,DE∠AB,所以ED==.所以PE+PB的最小值为.2.4在正方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6如图6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知道,点B的对称点是点D,这是解题的一个关键点.解:如图6所示,因为点D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为B,连接BM,交AC于点N,此时DN+MN和最小,为线段BM.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BC=CD=8.因为DM=2,所以MC=6,所以BM==10.所以DN+MN的最小值为10.例7(2009?达州)如图7,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果不取近似值).分析:在这里∠PBQ周长等于PB+PQ+BQ,而BQ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是一个定值1,所以要想使得三角形的周长最小,问题就转化成使得PB+PQ的和最小问题.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动点P,两个定点B,Q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如图7所示,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知道点B与点D关于AC对称,连接DQ,交AC 于点P,连接PB.所以BP=DP,所以BP+PQ=DP+PQ=DQ.在Rt∠CDQ中,DQ==,所以∠PBQ的周长的最小值为:BP+PQ+BQ=DQ+BQ= +1.故答案为+1.三、在圆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8(2010年荆门)如图8,MN是半径为1的∠O的直径,点A在∠O上,∠AMN=30°,B为AN弧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A)2(B) (C)1(D)2分析:根据圆的对称性,作出点A的对称点D,连接DB,则线段和的最小值就是线段DB的长度.解:如图8,作出点A的对称点D,连接DB,OB,OD.因为∠AMN=30°,B为AN 弧的中点,所以弧AB的度数为30°,弧AB的度数为30°,弧AN的度数为60°.根据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定理得到:∠BON=30°.由垂径定理得:弧DN的度数为60°.所以∠BOD=∠BON +∠DON= 30°+60°=90°.所以DB==.所以选择B.四、在反比例函数图象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9(2010山东济宁)如图9,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三角形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分析: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和交点坐标的意义,确定出点A的坐标是解题的第一个关键.要想确定出PA+PB的最小值,关键是明白怎样才能保证PA+PB的和最小,同学们可以联想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作图问题,明白了最小的内涵,解题的过程就迎刃而解了.解:(1)设点A的坐标为(x,y),且点A在第一象限,所以OM=x,AM=y.因为三角形OAM的面积为1,所以所以xy=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因为y=x与y=相交于点A,所以=x,解得x=2,或x=-2.因为x>0,所以x=2,所以y=1,即点A的坐标为(2,1).因为点B的横坐标为1,且点B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所以点B的纵坐标为2,所点B的坐标为(1,2),所以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D的坐标为(1,-2).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所以,解得k=3,b=-5,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x=,所以当点P在(,0)时,PA+PB的值最小.五、在二次函数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0(2010年玉溪改编)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AOB的面积是.(1)求点B的坐标;(2)求过点A、O、B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A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在这里∠AOC周长等于AC+CO+AO,而A,O是定点,所以AO是一个定长,所以要想使得三角形的周长最小,问题就转化成使得AC+CO的和最小问题.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动点C,两个定点A,O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解:(1)由题意得:所以OB=2.因为点B在x轴的负半轴上,所以点B的坐标为(-2,);(2)因为B(-2,0),O(0,0),所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x+2),将点A的坐标为(1,)代入解析式得:3a=,所以a=,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x.(3)存在点C. 如图10,根据抛物线的性质知道点B与点O是对称点,所以连接AB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x= - 1交AC于点C,此时∠AOC的周长最小.设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为E.过点A作AF垂直于x轴于点F,则BE=EO=EF=1.因为∠BCE∠∠BAF,所以,所以,所以CE=.因为点C在第二象限,所以点C的坐标为(-1,).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例11(2010年天津)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2)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分析:本题的最大亮点是将一个动点求最小值和两个动点求最小值问题糅合在一起,并很好的运用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解:(1)如图12,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连接C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若在边OA上任取点(与点E不重合),连接C、D、.由D+ C=+ C>C= D+CE=DE+CE,所以∠的周长最小.因为在矩形OACB中,OA=3,OB=4, D为OB的中点,所以BC=3,DO=O=2.所以点C的坐标为(3,4),点的坐标为(0,-2),设直线C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k=2,b=-2,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令y=0,则x=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2)如图13,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在CB边上截取CG=2,连接G与x 轴交于点E,在EA上截EF=2.因为GC∠EF,GC=EF,所以四边形GEFC为平行四边形,有GE=CF.又DC、EF的长为定值,所以此时得到的点E、F使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因为在矩形OACB中,OA=3,OB=4, D为OB的中点,CG=2,所以BC=3,DO=O=2,BG=1.所以点G的坐标为(1,4),点的坐标为(0,-2),设直线G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k=6,b=-2,所以函数的解析式为y=6x-2,令y=0,则x=,所以点E的坐标为(,0),所以点F的坐标为(+2,0)即F的坐标为(,0)。

《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专题教学设计

《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专题教学设计

《线段和最小值问题》专题教学设计【专题的地位与作用】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是历年来全国各地中考的热门试题,其在试题中呈现的方式涵盖在选择、填空、解答、作图等各种形式,特别是广州近几年对于这类的题目也加大了考察力度, 2017 年 24 题,2018 年 23 题都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应用,而且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

关于线段运算的最值问题课本上只有两处出现:一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另一个是垂线段最短。

在平时的上课中,大多关注的是相等关系,对于不等关系学生接触较少,因此学生碰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就比较棘手。

而解决这种不等关系的工具也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认清两个公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不同的背景下的应用方法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进行本专题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几何》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不等关系,特别是最值问题的机会比较少,在这方面知识的工具也不多,因而大部分学生处理这个问题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本节课就是想通过学习让学生能认识两个基本模型的辨识及其应用方法,同时通过教学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模型变式 1 和模型变式 2 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相关要素。

2、能初步使用“一对称一连线”和“一对称一垂直”的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3、体会用化归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经历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培养严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引导、模型变式启发发学生能依赖小组合作模式逐步探索出问题模型的解决方法,经历由猜想到证明的严谨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小组协作精神2、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模型变式 1 和模型变式 2 的结构特征2、“一对称一连线”和“一对称一垂直”的应用条件及应用方法【教学难点】1、模型变式 2 解决方法的探求2、模型变式 1 和模型变式 2 在实际应用时,求表示最小值的线段长度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自主探究式、小组合作【教学用具】几何画板PPT【教学流程】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基本模型:如图1,在直线两侧有两个定点A、B,在直线l 上有一动点P,当PA+PB 的最小时,画出点 P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动态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教师版

动态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教师版

动态线段长的最小值问题Ⅰ.单动点类: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定点,另一个端点是动点,此类问题常用到两类几何原型:1.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①如图,在Rt △ABC 中,∠A =90°,BD 平分∠ABC 交AC 于D 点,AB =4,BD =5,点P 是线段BC 上的一动点,则PD 的最小值是.②已知⊙O 的半径为5,弦AB 的长为8,点P 在弦AB 上,则OP 的最小值是.③如图,在△ABC 中,AB =6,BC =8,∠ACB =30°,将△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BC'.点E 为线段AB 中点,点P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在△ABC 绕点B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点P 的对应点是点P ',则线段EP'长度的最小值为.【解析】E 点为定点,P'在线段A'C'运动,这样可以化归为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问题,当且仅当AB ⊥A'C'时,点P'为AC 与A'C'的交点.④如图,边长为2a 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M 是高CH 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 ,将线段BM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 ,连接HN .则在点M 运动过程中,线段HN 长度的最小值是.OPBA【解析】如图,取BC 的中点G ,连接MG ,可证得△MBG ≌△NBH (SAS ),则NH =MG ,而根据垂线段最短,MG ⊥CH 时,MG 最短,即HN 最短,此时∵∠BCH =×60°=30°,CG =AB =×2a =a ,∴MG =CG =×a =,∴HN =.2.一点到圆上各点的最小距离①已知,⊙O 的半径为5,点P 为⊙O 内一点,且OP =3,则点P 与圆上各点距离的最小值为.类似地,当点P 在圆外时,最短距离如图所示②等腰直角△ABC 中,∠C =90°,AC =BC =4,D 为线段AC 上一动点,连接BD ,过点C 作CH ⊥BD 于H ,连接AH ,则AH 的最小值为.【解析】不论D 如何动,CH 始终与BD 垂直,那么点H 点的轨BC 中点M 为半径的圆,这样动线段AH 的最小值,就顺利的转化为点A 与⊙M 各点的最小值问题.③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动点E ,F 分别从D ,C 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在边DC ,CB 上移动,连接AE 和DF 交于点P ,由于点E ,F 使得点P 也随之运动,若AD =2,线段CP 的最小值是.【解析】速度相同,则意味着DE =CF ,存在△ADE ≌△DCF (SAS ),可进一步证得AE ⊥DF ,于是点P 的轨迹是在以AD 中点M 为圆心的圆周上,CP 的最小值就化归为点C 到⊙M 各点的最小值问题.DCBBA变式1: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4,动点E 从A 出发向D 运动,同时动点F 从D 出发向点C 运动,点E 、F 运动的速度相同,当它们到达各自终点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线段AF 、BE 交于点P ,M 是线段BC 上任意一点,则MD +MP 的最小值为.【解析】速度相同,则意味着AE =DF ,存在△BAE ≌△ADF (SAS )证得AF ⊥BE ,于是点P 的轨迹是在以AB 中点N 点在正方形对称中心的时候,P 到线段BC 为同直线的问题,作D 关于BC 的对称点D',连接PD',则PD'变式2:如图,正方形ABCD 中,AB =4,动点E 从A 出发向C 运动,同时动点F 从D 出发向点B 运动,点E 、F 运动的速度相同,当它们到达各自终点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线段AF 、BE 交于点P ,M 是线段BC 则MD +MP 的最小值为.【解析】变式2只是将上题P 的轨迹变成题.变式3:直线y =x +4分别与x 轴、y 轴相交与点M 、N ,边长为2一个顶点O 在坐标系的原点,直线AN 与MC 相交与点P ,若正方形绕着点O 旋转一周,则点P 到点(0,2)长度的最小值是.④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AD =6,E 为AB 边的中点,F 是线段BC 边上的动点.将△EFB 沿EF 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EB 'F ,连接DAMPFEDCBA'FE D C'FD CAMP FEDCBAB'D,则B'D的最小值为.(能力训练P67第11题)【解析】不论如何翻折,始终保持EB=EB',故,点B'的运动轨迹是在以E为圆心的圆周上,B'D 的最小值化归为点D到⊙E各点的最小值问题.Ⅱ.双动点类:①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以点A(-2,3),B(3,4)为圆心,以1、3为半径作⊙A、⊙B,M、N分别是⊙A、⊙B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等于.【解析】作⊙A关于x轴的对称⊙A′,连接BA′分别交⊙A′和⊙B于M、N,交x轴于P,如图,则此时PM+PN最小.②如图,⊙O是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点P是直线y=-x+6上的一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Q为切点,则切线长PQ的最小值为.【解析】∵P在直线y=-x+6上,∴设P坐标为(m,6-m),连接OQ,OP,由PQ为圆O的切线,得到PQ⊥OQ,在Rt△OP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OP2=PQ2+OQ2,∴PQ2=m2+(6-m)2-2=2m2-12m+34=2(m-3)2+16,则当m=3时,切线长PQ的最小值为4.②如图,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kx(k≠0)经过点(a,a)(a>0).线段BC 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与直线y=kx上(B、C均与原点O不重合)滑动,且BC=2,分别作BP⊥x轴,CP⊥直线y=kx,交点为P,经探究在整个滑动过程中,P、O两点间的距离为定值.x。

用数学模型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的教学探讨

用数学模型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的教学探讨

用数学模型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的教学探讨摘要本文从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入手,建立三种数学模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模型方法,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关键词数学模型模型方法数学素养思维能力“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 ”具体来说,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灵魂主线是“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 数学模型教学能够使学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本文试图从求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入手,探究数学模型教学.一、两点一线型如图1所示,已知直线l同侧有A、B两点,在直线l上找到一点P,使PA+PB最小.解析:如图2所示,以直线l为对称轴,作点A的对称点C,连结BC,交直线l于点P,此时PA+PB最小.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Q(不与点P重合),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可得PA=PC,QA=QC,所以PA+PB=PC+PB=BC,QA+QB=QC+QB,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QC+QB>BC,即PA+PB最小.例1 如图3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 .解析:从图3中抽象出两点一线型:点D、点M和线段AC.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得点D和点B关于AC对称,所以连接BD交AC于一点,当N运动到此点时,DN+MN=BM最小,在Rt△BCM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所以最小值为.例2 如图4所示,AB是⊙O的直径,AB=2,OC是⊙O的半径,OC⊥AB,D在AC上,且AD=2CD,点P为半径OC上的动点,那么AP+DP的最小值为 .解析:从图4中抽象出两点一线型:点A、点D和线段OC. 根据圆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得点A和点B关于OC对称,所以连接BD交OC于一点,当P运动到此点时,AP+DP=BD为最小,可以证得△ABD是30°直角三角形,所以最小值为.二、一点两线型如图5所示,已知两条直线m、n所夹的角内有一点A,可以在直线m、n上分别找到点D、E,使DA+DE+EA最小.解析:如图6,以直线m为对称轴,作点A的对称点B,以直线n为对称轴,作点A的对称点C,连结BC,交直线m于点D,交直线n于点E,此时DA+DE+EA最小.在直线m上任取一点F(不与点D重合),在直线n上任取一点G(不与点E重合),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可得DA=DB,EA=EC,FA=FB,GA=GC,所以DA+DE+EA=DB+DE+EC=BC,FA+FG+GA=FB+FG+GC,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FB+FG+GC>BC,即DA+DE+EA最小.例3 如图7所示,∠AOB=45°,角内有一点P,PO=10,在角的两边上有两点Q、R(均不同于0),且P、Q、R不在同一直线上,求△PQR周长的最小值.分析:从图7中抽象出一点两线型:点P和射线OA、OB. 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结CD,分别交OA、OB于点E、F,当点Q与点E重合,点R与点F重合时,C△PQR=PQ+QR+RP=CD最小,可以证得△CO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最小值为.三、两点两线型如图8所示,已知两条直线m、n所夹的角内有两点A、B,在直线m、n上分别找一点E、F,使EA+EF+FB最小.解析:如图9所示,以直线m为对称轴,作点A的对称点C;以直线n为对称轴,作点B的对称点D,连结CD,交直线m于点E,交直线n于点F,可以证明EA+EF+FB最小.在直线m上任取一点G(不与点E重合),在直线n上任取一点H(不与点F重合),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可得EA=EC,FB=FD,GA=GC,HB=HD,所以EA+EF+FB=EC+EF+FD=CD,GA+GH+HB=GC+GH+HD,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GC+GH+HD >CD,即EA+EF+FB为最小.例4 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于点A(0,3),与x轴分别交于B(1,0)和C(5,0)两点. 若一个动点P自OA的中点M出发,先到达x轴上的某点(设为点E)再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某点(设为点F)最后运动到点A. 求使点P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点E、点F的坐标,并求出这个最短总路径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