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详细讲解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后赤壁赋作者: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乜口细鳞,状如松江之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儿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于乃摄衣17而上,履蟻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來33。
翅如车轮,玄裳编衣34,戛然35 长鸣,掠36 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f■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蹦贵38,过临皋之下, 揖f 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顾45笑,丫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雷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塑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 “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今夭傍晚,我撤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鲂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几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后赤壁赋及其赏析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泉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
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干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办法。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山,高高的,月,小小的。
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居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
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
《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赏析本文是苏轼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距初游赤壁,时间只相差三个月,但景色不同,心情也随之不同。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
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瞰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第二段,正当苏轼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时,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
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
“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令两者的描写更加生动。
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抑郁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
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仿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对于事物特征的把握,竞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中,不管是景物的描写、气氛的营造,还是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这样的修为本身已是非常难得了,而此种情怀更是难以言喻,苏轼能够用如此精妙的文字与构思来呈现,实在令人敬佩,不愧为千古奇才。
读《后赤壁赋》,虽然人生经历仍浅,但仿佛仍可以体会到苏轼不凡的人生体验。
《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
《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后赤壁赋》的原文与译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筑室,名曰雪堂。
②临皋: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
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
后东坡雪堂建成,家属仍居临皋。
③黄泥之坂:由雪堂至临皋必经之路。
④松江之鲈:松江即吴淞江,古代记载江中出四鳃鲈鱼,其味鲜美。
唐以后专以今上海市松江县产的鲈鱼称松江鲈鱼。
⑤断岸:陡峭的崖岸,指赤壁。
⑥几何:没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
⑦摄衣:提起衣襟。
⑧履巉岩:踏着高峻的山岩。
⑨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
⑩踞虎豹: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
登虬龙:跨过状如虬龙的古木。
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盘曲的树干似之,故以代称。
危巢:高巢。
此句意为攀扶着有高巢的树。
“俯冯夷”句: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
句意是说往下俯视大江。
玄裳缟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
鹤羽洁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
《后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后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篇赋作,由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
该赋以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表现了曹操对刘备、孙权的敌对情感以及他自身追求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后赤壁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赤壁之战:《后赤壁赋》是以赤壁之战为背景的。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三国时期,是东汉末年巅峰时期的两大势力,曹操统一北方和刘备、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重要战役之一、刘备和孙权于赤壁联军击败了曹操的强大北方军队,扭转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势头,也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因其激烈和决定性而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
2.破釜沉舟:《后赤壁赋》中提到了曹操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名言。
"破釜沉舟"意指迫于无路可退的境地,釜、舟都被毁,只能奋起反攻,出奇制胜。
这句话反映了曹操不畏艰险,决心必胜的战略决策。
"百二秦关终属楚"表达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希望能够攻下所有的关隘,实现天下归一的目标。
3.悲壮之情:《后赤壁赋》中表现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所感受到的沉痛和悲壮之情。
赋中曹操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千里江陵一日还",表现出曹操放下了英雄本色,变得黯然伤神。
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是徒劳的,也意识到自己战胜刘备和孙权的可能性渺茫。
这种悲壮之情,使曹操由曾经的狂妄自大转变为充满悲愤的英雄形象。
4.焚船破釜:《后赤壁赋》描写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军事布局。
曹操明白,想要继续北伐,自己必须解决刘备和孙权在长江流域的威胁。
于是,他采取了焚船和破坏资源的策略,以削弱刘备和孙权的战斗力。
曹操的这一战略计划被后人称为焚船破釜,体现了曹操的机智和决断力。
5.赤壁遗音:《后赤壁赋》中的"赤壁遗音",是指赤壁之战的历史遗音,也是历史事件发生后留下的一种情感在人们心中的回响。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简介《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详细参考:《前赤壁赋》《赤壁赋》作品原文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全解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全解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后赤壁赋》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后赤壁赋》全解后赤壁赋【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gāo )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向四周看看,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③。
顾安所得酒乎④?”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⑤。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⑥,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⑦。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是岁:这年。
承前赋而言,指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十月之望:农历十月十五。
雪堂:作者在黄冈县城东所建的住所。
堂在大雪中落成,四壁均画雪景,故此命名。
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县南长江边。
作者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于此。
②黄泥坂:在黄冈县东,是雪堂、临皋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
③松江:江名,今江苏吴淞江。
鲈:产于松江,此鱼四腮,无鳞,味极鲜美。
④安所:什么地方,从哪儿。
⑤摄衣:撩起衣服。
古人衣长,故登高必须提起衣服的下摆。
履巉岩:走上险峻的山崖。
披蒙茸:拨开丛生的野草、灌木。
踞虎豹:踞坐在状如虎豹的石头上。
虬龙:状如虬(有两角的龙)龙盘曲的古木。
鹘(hu):一名隼,猛禽类,俗称所谓崖鹰者。
冯(feng) 夷:河伯,传说中的水神名。
⑥羽衣:道士的道服。
蹁跹(pianxian):状如舞蹈的旋行貌。
后赤壁赋全文注释
后赤壁赋全文注释后赤壁赋全文注释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后赤壁赋 详解
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7)?”客曰:“今者薄暮(8),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15)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创作背景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心情苦闷不得志。
文中与客人游览赤壁,借客人之口阐述自己的心情所思所想,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却不得志,感叹人生的短暂。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自己又回答客人,表明自己豁达的态度。
注释译文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
2.临皋(gāo):亭名,3.黄泥之坂(bǎn)。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4.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赏析后赤壁赋原文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__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赏析1. 引言《后赤壁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由东晋时期文学家苏轼创作。
该赋以纪念和追忆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巨变和英雄人物的赞叹和思考。
本文将对《后赤壁赋》进行深入赏析,解读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2. 赋文内容概述《后赤壁赋》共计约1000字,分为前后两篇。
首篇以叙述作者创作赋文的经过为开篇,独具匠心地描绘了赤壁战役的背景和壮丽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次篇则借叙述作者梦中再现赤壁战役的情景,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和对壮丽场景的细致描绘来表现自己对于英雄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3. 艺术手法赏析3.1 以赋文形式表达情感《后赤壁赋》采用了古代文学中的赋文形式,将赤壁战役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思考融为一体。
通过形式独特的叙述方式,苏轼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篇赋文更加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3.2 借景抒怀、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在《后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借景抒怀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赤壁之战的英雄壮丽景象相结合,以表达他对英雄的敬仰和钦佩。
他将曹操、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壮丽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氛围和英雄们的英勇之情。
3.3 结合历史与现实,反思人生命运《后赤壁赋》并非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在赋文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梦中再现赤壁战役的情景,以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他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使整篇赋文更具哲理性和思想深度。
4. 赋文的意义和影响《后赤壁赋》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这篇赋文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和历史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共鸣。
这篇赋文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通过对《后赤壁赋》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考将历史和人生融为一体,使整篇赋文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后赤壁赋翻译及注释
后赤壁赋翻译及注释后赤壁赋原文后赤壁赋苏轼〔宋代〕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后赤壁赋知识点整理
后赤壁赋知识点整理后赤壁赋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篇文学作品,融合了诗歌、散文、赋文等多种文体,以形式独特、意境高远的艺术风格和文艺性感染力而为世人所称道。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后赤壁赋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其知识点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一、赋的定义及特点先来了解一下赋文的定义及特点。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通常表达的是诗、文、曲、传的内容。
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广博,主题丰富,可以涉及历史、人物、风物、哲理等多个方面。
其次,赋注重音韵和意境,用意深远、意象独特的语言精心绘画,使读者产生艺术上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因此,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珍贵艺术形式。
二、后赤壁赋的内容后赤壁赋中,曹植通过描写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对战争与和平、忠诚与背叛、英雄与平民等多重主题的独特见解。
整篇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行路难这部分主要是自我介绍,同时表现了作者自我吊诡的情绪。
曹植把自己比作旅途中的行人,抒发了在远离故乡的异乡漂泊中的孤独和无助之感。
第二部分:乘舟将欲行这部分主要是描述曹植的出征之旅。
他在船上欣赏周围的美景,感慨命运多舛,居然要前往战乱之地。
同时,也借此探讨了人生的奋斗和磨砺。
第三部分:临江仙这个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高潮之一。
曹植描写了一位神秘而诡异的白衣仙子,借此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探寻与追求。
第四部分:潜战几年这个部分是整篇赋文的基调。
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周瑜、孙权、曹操等的叙述,生动地表达了战争和政治的残酷和无情,以及人民的苦难和忧伤。
第五部分:功盖三分国这个部分是介绍曹操、诸葛亮和刘备等历史人物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政治的不稳定和人民的疾苦。
作者在其中也表达了自己关于政治和治国理念的看法。
第六部分: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是赋文中的另一高潮段落。
通过描绘周瑜与曹操之间的对话,作者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必然,展示了英雄豪情和人性本质。
《后赤壁赋》原文解析
《后赤壁赋》原文解析《后赤壁赋》原文解析引导语: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原文】后赤壁赋作者:苏轼〔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后赤壁赋》内容赏析
《后赤壁赋》内容赏析《后赤壁赋》内容赏析引导语: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后赤壁赋作品鉴赏内容赏析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孟冬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
【原文】后赤壁赋作者:苏轼是岁十月之望①,步自雪堂②,将归于临皋③。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④。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⑤。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⑥。
已而叹曰⑦:“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⑧?”客曰:“今者薄暮⑨,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⑩。
顾安所得酒乎⑾?”归而谋诸妇⑿。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⒂!予乃摄衣而上⒃,履巉岩⒄,披蒙茸⒅,踞虎豹⒆,登虬龙⒇,攀栖鹘之危巢(21),俯冯夷之幽宫(22)。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3),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24),肃然而恐(25),凛乎其不可留也(26)。
反而登舟(27),放乎中流(28),听其所止而休焉(29)。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0)。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1),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2),戛然长鸣(33),掠予舟而西也(34)。
须臾客去(35),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6),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7):“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38)。
“呜呼噫嘻(39)!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0),飞鸣而过我者(41),非子也耶(42)?”道士顾笑(43),予亦惊寤(44)。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是岁:这一年。
承《前赤壁赋》而来,即壬戌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③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后赤壁赋赏析
后赤壁赋赏析后赤壁赋赏析【题解】苏轼(1037━1101),字子,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二十一岁中进士。
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官。
晚年被贬到惠州,州。
赦还,次年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十分旷达。
贬为地方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深受民众拥戴。
他博学多才,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文论理透辟,写景生动,与父、弟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挥洒自如,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致力于内容、形式的革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并称“宋四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本文选自《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是岁十月之望[1],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2]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4]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5]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7]似松江之鲈。
顾[8]安所[9]得酒乎?”归而谋[10]诸[11]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12]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3]。
予乃摄[14]衣而上,履[15]岩[16],披[17]蒙[18]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21]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22]而悲,肃然[23]而恐,凛[24]乎其不可留也。
反[25]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从:跟随,跟从。
)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
)。
霜露既(既:已经。
)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
)而乐之,行歌相答。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已而(已而:不久。
)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
)如松江之鲈。
顾(顾:不过,只是。
)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
)诸(诸:之于。
)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
)之需。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只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摄:整理。
)衣而上,履(履:踩。
)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
巉,读作chán。
),披(披:分开。
)蒙(蒙:覆盖。
)茸(茸:这里指杂草。
),踞(踞:蹲坐。
)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
)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
)乎其不可留也。
反(反:同"返",返回。
)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适:恰好。
)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玄:黑。
)裳(下衣)缟(缟:白色。
)衣[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
用以指鹤。
],戛(戛:读作jiá,拟声词。
)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
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zuō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
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
)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翩跹:轻快,有风采。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
)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畴昔:过去,以前。
畴,读作chóu。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
)。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
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
“唉呀!我知道了。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
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通假字
反而登舟
反:同“返”。
返回。
古今异义
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日今义:看
不时古义:随时今义:常常
谋古义:商量今义:计划
词类活用
履巉岩履:名做动,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