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合集下载

新课标数学试题

新课标数学试题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测试题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课程理念有6条变为3条,分别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方面做了阐述。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义务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在呈现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

6.数学课程将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统计与概率”和“图形与几何”。

7.修改稿将实验版的空间与图形改成了图形与几何。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

10.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学生要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11.总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13、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5.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16.《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7.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8.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中坝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所任学科: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 2分,共 46分)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和()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进行思考,增强()的能力、()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9、“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教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最新(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測試題(含答案)1一、填空1、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の培養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の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不同の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2、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の(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の發展。

3、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の過程。

有效の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の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の理念,促進學生の全面發展。

4、數學課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の科學。

5、《數學課程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の總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方面具體闡述。

力求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の數學の(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の聯系,運用(數學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の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の能力。

6、數學是人類文化の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の基本素養。

7、《數學課程標准》中所說の“數學の基本思想”主要指:數學(抽象)の思想、數學(推理)の思想、數學(建模)の思想。

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の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8、創新意識の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の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の過程之中。

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の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の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の重要方法。

9、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の(數據)和客觀世界中の(隨機現象)。

10、“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の目の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の(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の(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の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の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第一题:计算下列各组数的积:(1)7 × 4 ;(2)5 × 10 ;(3)6 × 8 ;(4)9 × 3 ;(5)12 × 2 ;答案:(1)7 × 4 = 28 ;(2)5 × 10 = 50 ;(3)6 × 8 = 48 ;(4)9 × 3 = 27 ;(5)12 × 2 = 24 ;第二题:请列出从1到10的最小公倍数:答案:最小公倍数为 2520。

第三题:计算下列各题的和:(1)57 + 32 ;(2)89 + 15 ;(3)42 + 68 ;(4)77 + 24 ;(5)96 + 13 ;答案:(1)57 + 32 = 89 ;(2)89 + 15 = 104 ;(3)42 + 68 = 110 ;(4)77 + 24 = 101 ;(5)96 + 13 = 109 ;第四题:在数轴上,从1到10之间,哪些数的绝对值大于2但小于7?答案:3、4、5和6都满足条件。

第五题:等差数列是指通项公式中各项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根据给定的公式,求下列各题的公差:(1)a₃ = 8, a₄ = 11 ;(2)a₁₀ = 35, a₁₃ = 49 ;(3)a₄ = 2, a₁₇ = 29 ;(4)a₆ = 13, a₁₀ = 21 ;(5)a₃ = -9, a₇ = -25 ;答案:(1)公差为 3 ;(2)公差为 7 ;(3)公差为 2 ;(4)公差为 2 ;(5)公差为 -4 ;以上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有需要,可以继续提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数是偶数?A. 13。

B. 20。

C. 35。

D. 47。

2. 用数字填空,3 × 7 = ?。

A. 10。

B. 17。

C. 21。

D. 25。

3. 以下哪个图形是正方形?A. △。

B. ○。

C. □。

D. ◊。

4. 请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五十六”的数值。

5. 以下哪个数是质数?A. 1。

B. 6。

C. 11。

D. 15。

二、填空题。

1. 12 ÷ 4 = ?2. 从1加到10的和是多少?3. 7 × 8 = ?4. 36的一半是多少?5. 15比9多几?三、解答题。

1. 请计算,(1)34 + 25 (2)58 29。

2. 请你用长方形图形表示数字“24”。

3. 请你找出一个小于20的质数,并解释为什么它是质数。

4. 请你用算式表示“8比3多5”。

四、应用题。

1. 小明有48颗糖果,他想分给4个朋友,每个朋友分多少颗?2. 一本书有96页,小红每天读8页,她几天可以读完这本书?3. 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为15米,宽为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4. 小华用10元钱买了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笔记本的价格是3元,那支笔的价格是多少?五、综合题。

1. 请你用算式表示“18比6多12”,并计算出结果。

2. 请你解释什么是“倍数”,并写出10的前5个倍数。

3. 请你计算,(1)37 ÷ 5 (2)24 × 3。

4. 小明家有36本故事书,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书?六、综合能力题。

1. 请你用算式表示“24比12多6”,并计算出结果。

2. 一张正方形的纸边长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 有一条绳子,长度是36米,小明要把它剪成3段,每段多长?4. 小华家有20个苹果,她拿出一半给小明,还剩下几个苹果?以上就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认真作答,加油!。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

201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模拟测试题一、选择题(1-16单项选择,17-20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 )过程。

A 交往互动B 共同发展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 教教材B 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数学思考B 过程与方法C 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 )的动词。

A 过程性目标B 知识技能目标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C )A 联系生活学数学B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6、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A )评价为主。

A、过程B、结果C、分数7、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8.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年级开始设置。

( C )A.一、 B.二、 C.三、 D.四9.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10.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1.“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1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七)论述题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 (1) 注重(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

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标测试题(含答案)

数学课标测试题(含答案)

数学课标测试题(含答案)数学课标测试题(含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研究,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研究和改进教师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40分)1.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转向(“”),必须进一步明确“()、()、()”,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提升(),加强(),落实()。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和()。

4.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和()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和()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与()。

6.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和()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7.尺规作图是指用()和()进行作图。

8.在第三学段(5〜6年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进行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探索数运算的一致性;形成()、()、()。

9.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0.教学研究对于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应注重()和()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11.改变过于注重以()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1.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根本任务。

A.培养核心素养B.立德树人C.实施素质教育2.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改变过去()教学方式。

A.启发式B.探究式C.讲授式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标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

A. 知识与技能B. 数学思考C. 解决问题D. 情感态度答案:C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A. 掌握数学知识B. 发展数学思维C.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答案:D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体现()。

A. 学科逻辑B. 学生心理发展特点C. 社会需求D. 教育价值答案:B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活动应重视()。

A. 教师的讲授B. 学生的自主探索C. 学生的模仿练习D. 学生的机械记忆答案:B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 选拔和淘汰学生B. 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 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答案:C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

A. 仅限于教科书B. 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C.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D. 完全依赖于网络资源答案:C7.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应()。

A. 完全按照教科书进行B.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C.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D.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B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应()。

A. 完全按照教科书进行B.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C.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D.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B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应()。

A. 完全按照教科书进行B.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C.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D.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B1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应()。

A. 完全按照教科书进行B.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C. 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D.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一、选择题(1-5题单选,6-10题多选,每题3分,共30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C)的教学。

A.概念B.计算C.应用题】3.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C.天天都有人出生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4.《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5.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ACD)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7.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评价者9.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10.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B.空间与图形C.统计与概率D.实践与综合应用二、是非题(每题2分,共20分)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

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X)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V)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V)4.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0165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

0165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

01651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形考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表示、推理、证明、交流等过程,也提出了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不列不属于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是:()。

A.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B.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D.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答案:D(V:gkfdy567)2.以下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现的学习评价观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以便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B.在评价内容方面,要辩证地处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C.评价内容主要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D.评价方法一定要多样化。

答案:C3.以下关于创新意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意识要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B.创新的基础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C.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与学。

D.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

答案:D(V:gkfdy567)4.以下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总体目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双基”。

B.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C.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答案:A5.以下关于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发展规律表述错误的是:()。

A.从以获得并建立初级概念为主发展到逐步能理解并建立二级概念。

B.对概念的获得从以具体或直观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抽象或推理为主。

C.从孤立地认识概念逐步发展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

D.从数、形结合的发展到数、形的分离。

答案:D(V:gkfdy567)6.以下关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表述正确的是:()。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一、填空题。

(45%)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6、“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7、《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30个空)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5、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6、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法)的有力手段。

8、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

9、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0、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1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

二、选择题(30道)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 D )。

A、组织者
B、引导者
C、传授者
D、合作者
3、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 D )结构。

A、文科课程
B、理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析课程与综合课程
4、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A )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A、情感与态度
B、合作与交流
C、经历与体验
D、技能与操作
5、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 B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A、评价过程系统化
B、评价方法多元化
C、评价过程简单化
D、评价方法优化法
6、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C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数据与整理
B、推理和证明
C、方法和语言
D、计算与估算
7、在各个学科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A )四个学习领域。

A、实践与综合应用
B、分析与综合应用
C、推理与综合应用
D、操作与综合应用
8、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观察、( B )、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

A、技能
B、试验
C、操作
D、交流
9、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C )四个方面。

A、技能与技巧
B、方法与过程
C、情感与态度
D、合作与交流
10、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是( A )学段中的目标要求。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11、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D )
A、式与方程
B、数与式
C、图形与位置
D、探索规律
1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 A )、引导者与合作者。

A、组织者
B、传授者
C、探索者
D、分析者
13、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C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A、生活习惯
B、学习习惯
C、生活经验
D、分析习惯
1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A )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学科之间
C、分析思考
D、合作交流
1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 B )。

A、重要途径
B、重要方式
C、重要手段
D、重要过程
16、评价结果的呈现用采用( A )的方式。

A、定性描述
B、语言描述
C、不定性描述
D、开放性描述
17、( C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A、教案 B课标 C、教材 D、教具
18、教材编写应以( C )为基本依据。

A、学生
B、教师 C《标准》 D、师生
19、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 B )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师生
20、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 C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学习方法
B、学习态度
C、学习状况 D学习效果
21、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他能反应出学生( A )的历程。

A、发展与进步
B、分析与应用
C、成长与提高
D、探索与创新
22、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应反应各部分内在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 C )。

A、整体提高
B、整体进步
C、整体认识
D、整体发展
23、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 C )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A、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B、分析方式与综合能力
C、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
D、探索方式与合作能力
24、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 C )。

A、学法多样化
B、教法多样化
C、算法多样化
D、作业多样化
25、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数学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B ),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A、操作能力
B、实践能力
C、应用能力
D、分析能力
26、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 A )持续、和谐地发展。

A、全面
B、片面
C、能力
D、智力
27、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适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 D )。

A、教学方法
B、分析过程
C、评价过程
D、教学过程
28、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 A )、好玩、新奇的事物。

A、有趣
B、直观
C、形象
D、好奇
29、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 A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
B、计算意识
C、笔算意识
D、口算意识
30、教学过程促进了( D )本身的成长。

A、学生
B、教育
C、教学 D教师
三、简答题。

1、数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答:(1)、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3)、注重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4)、注重计算器与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学时要注意那几个问题?
答:(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

(4)、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应该以质的评估为主。

4、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具体要求要适当。

四、论述题。

1、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设计和实施最有价值的数学。

(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5)、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6)、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7)、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

2、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答: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1)、合理分组。

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

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

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