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300011 历史文献学 作业(专升本)
A、一类
B、两大类
C、三大类
D、四大类
11、金石的“金”指( )。
A、黄金
B、金文
C、石器
D、青铜器
12、古代版本主要分为( )种。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13、常用工具书中,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主,字典以讲解( )为主。
A、字形
B、字义
C、字体
D、词义
14、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
4、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 )。
A、《水经注》
B、《金刚经》
C、《兰亭集序》 D、《七略》
5、《四部丛刊》的主要编者是( )。
A 、丁申
B 、张元济
C 、傅增湘
D 、黄丕烈
6、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
A 、汉书
B 、隋书
C 、旧唐书
37、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的形成,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B、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刻印,出版和有关版本的概况
C、研究中国古典文献校勘,辨伪注释的状况,特点与基本方法
D、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收藏,管理及检索的原理与基本程序
38、版本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
A、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图书的物质形态及其特点
D 、新唐书
7、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 )。
A 、王俭
B、 任昉
C、 阮孝绪
D、 许善心
8、元代的刻书地区,以福建的建阳和山西的( )最盛。
A 、运城
B、 太原
C 、临汾
D 、平水
9、文献一词最初具有( )方面的含义。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献学复习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试题1.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抓住要点(按点评分)2.根据分值判断答题详略3.各答题序号标注鲜明,字迹清晰上编(含下编第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一、名词解释1.文献2.历史文献学3.金石学4.十通5.编年体6.纪传体7.纪事本末体二、简述题1.简述出土文献2.现存主要明清历史档案有哪些?3.简述地方志的类型。
4.简述历史文献的载体。
5.简述历史文献的装帧制度。
三、论述题1.试论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特点及其不足。
2.试论历史文献的聚散及其原因。
中编一、名词解释1.六经2.《别录》、《七略》3.《汉书·艺文志》4.《隋书·经籍志》5.《史记》三家注6.《经典释文》7.《三国志注》8.类书9.《郡斋读书志》10.《直斋书录解题》11.《永乐大典》12.胡应麟(《经籍会通》、《四部正讹》)13.《四库全书总目》14.章学诚15.《书目答问》16.清代三大考史名著17.二重证据法18.古史辨二、简述题1.简述孔子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简述《汉书·艺文志》的成就。
3.简论《隋书·经籍志》的文献学价值。
4.简述郑樵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5.简述马端临《文献通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6.简述胡应麟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7.简述清代的辑佚学成就。
8.陈垣对文献学有哪些主要的贡献?9.简述张舜徽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10.简述白寿彝对历史文献学的建设。
三、论述题1.试论刘向、刘歆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建立。
2.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3.试论《四库全书总目》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4.论章学诚对目录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5.历史文献学学科发展综论。
6.试论历史文献学的现代化发展。
下编一、名词解释1.目录学2.校勘3.辩伪4.版本学5.《校勘学释例》6.善本7.版心8.伪书9.辑佚二、简述题1.简论目录学的功用2.简述目录的类别3.简述版本的分类4.简论校勘的必要性5.简述伪书伪文的危害与辨伪的意义6.简述伪书的类别及其出现的原因三、论述题1.论图书分类法的演变(与“试论四部分类法的确立”基本相同))2.如何鉴定古籍版本?3.论校勘的方法。
历史文献学试题十套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诗、书、礼、义、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刘向)和(刘歆)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汲冢周书)。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典通》、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青铜器;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总集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1899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辑佚——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
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
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历史文献学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
现代广义的文献个概念是它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
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
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
此说至今仍有影响。
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
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
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
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
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3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甲骨文名词解释: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提出的考证古史的方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后陈寅恪先生论二重证据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的价值根本在于它开拓了史料的来源,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二、《尚书》一、名词解释:1.《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故秦博士济南伏胜口授29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文帝时晁错用汉隶写定,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除《书序》外,《今文尚书》实际只有28篇。
2.《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经孔安国用今文校读,较《今文尚书》多16篇,因为是用汉以前古文字抄写的,故名《古文尚书》,当时虽未列入学官,但己私下传授。
已佚,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
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是东晋梅赜所献,唐初被奉为经典,后经几代学者的相继考证、辨伪,现学术界已公认它是伪作。
二、《尚书·牧誓》译文:时当甲子这天拂晓,周武王及早来到商都郊外一处名叫牧野的地方,举行战前誓师。
周武王左手握定黄灿灿的圆口大斧,右手持住白晃晃的带穗军旗,高声说道:“远道辛苦了,将士们!”周武王率众宣誓说:“啊!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众官员: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各路将士。
高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矛,跟我参加宣誓。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刘向: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总撰各书叙录。
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
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
后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
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2.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
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
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
篇章也有不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
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
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
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
趋近混于一同。
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
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本文根据题目要求以一种适合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的格式进行书写)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概念?A)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B) 文献的研究与分析C) 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D) 文献的修复和保护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 古代文献B) 现代文献C) 史料的鉴定与考证D) 文献材料的发掘3.下列哪个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方法之一?A) 实地考察B) 实验分析C) 数学建模D) 社会调查4.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区别是什么?A) 前者注重文献及其研究方法,后者注重历史事件及其描述。
B) 前者研究文献材料的发掘与整理,后者研究历史事件的发展与演变。
C) 前者注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后者注重历史事件的解读与分析。
D) 前者研究文献和史料的鉴定与考证,后者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
二、简答题1.请简述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古代和现代的文献,如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方志等各类文献。
研究历史文献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发展过程,还可以从中获取各种历史资料和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路径。
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实,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遗产。
2.请简述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考证方法。
古代文献的鉴定与考证方法主要包括:校勘、考据、辨伪、比较、推测等。
校勘是通过对文献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准确校对,以确定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考据是通过对参考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比对和分析,对文献的记载和说法进行验证和推导。
辨伪是通过对文献的风格、内容、时代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伪造程度。
比较是通过对多种文献的对比研究,找出异同之处,推测出可能的真相。
三、论述题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可适当增加字数进行详细论述)1. 文献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历史文献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来源。
各大学历史文献学试题
作业题一一、名词解释:1.九流十家 3.子注4.简5.衍二、填空1.在道藏中,《庄子》的书名叫________;《文子》的书名叫________。
2.《春秋内外传》指________和________。
3.《四库全书》的总纂是________代________;《四部丛刊》的编纂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
4.唐代文选学的两大代表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1.《四库提要辨证》2.《中经新簿》3.《经籍籑诂》4.《水经注》5.《孟子正义》6.《周礼正义》7.《汉书补注》8.《墨子间诂》9.《春秋经传集解》10.《尔雅义疏》11.《录鬼簿》12.《经传释词》13.《方言》14.《七录》15.《七略》16.《郡斋读书志》17.《郑堂读书记》18.《越缦堂读书记》19.《三国志集解》20.《说文解字注》四、指出下列作者在文献学方面的代表作(只举一种)1.李贤2.马国翰3.陆德明4.姚名达5.孙殿起6.陈振孙7.黄虞稷8.杜佑9.郑樵10.马端临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2.“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作者是谁?该书在古文献方面的价值如何?4.《文选》和《玉台新咏》各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们各是何代何人所纂?其特点如何?5.指出下列三首论诗、论曲绝句的作者,对其观点略加评论。
A.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B.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
C.大都才人逞风流,百岁光阴老更遒。
文到元和诗到杜,月明孤雁汉宫秋作业题二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
三、翻译下列短文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复习.docx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而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贝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而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來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
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釆用蝴蝶装。
2、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木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木做底木,然后用其他异木逐字逐旬地进行校勘,并记英异同。
本校法:以本书校对本书,即本书的前后文字互勘,比较界同,判断其中错误。
在无异木口J供对勘,或无他书可供比勘的情况下,专从木书的上下文着手,互相比较推寻,发现底本的的讹误才盾之处。
他校法:同一事用其他的书来比勘。
(所采前人之书,后人所引之书,同吋之书并载的内容)(他校法中所言的他廿,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木帖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木卩相关的典籍类仏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対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断古书的讹误。
(需耍古代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文例、历史、制度等多方面知识手段)(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冇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
)对古今校勘方法的总结系统全血,缜密清晰,至今被公认为从事校勘的正规方法。
3、类书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类书的产牛早于丛书,一般认为《皇览》是我国古代笫一部类书。
类书的编纂基本上采用辑录原书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的方法,在保存古代佚书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古代版本资料方面,以及在古籍校勘方面具冇巨大的价值。
但有些类书基本上是在前代类书的基础上修葺增删而成,所引资料未必都是从原始文献摘录而来,辗转引录,不及核校,存在引文脱误、书名错乱等缺陷,故使用时尤需注意。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献学》名词解释真题及答案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
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如起居注、实录体等。
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
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
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
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历史,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时间
以“现在”为坐标,前乎此者谓之
“过去”,后乎此者谓之“将来”。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
行整理研究时,他实际已成为历史
的存在物。故一切文献都是过去的
历史知识的记录。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 变迁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十分广泛。广义 的历史文献,可以包容天地间一切著作,一切文献。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 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四部分类目录中 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 史学著作。史部以外各部也多含有史学文献,古今 学者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 《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 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章氏所著《史籍考》 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 史”的论题。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 史料。
当前学术界已出版的文献学著作,一般都还
是在传统界定的含义中讨论“文献”,认为 它是一个旧名词,只能使用它原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文献”的原
本意义,也要重新予以科学的定义或说明。 作为人类知识记录的文献,不论其形成途径、 制作方式或出版与否,关键在于有一定的载 体作为依托而成为确定的可感知的对象。古 人界定“文”与“献”的区别,目的在于扩 大历史研究的取证范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郑玄、 朱熹所说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 于,朱熹对“文”的解释前进了 一步。郑玄认为文献的“文”即 文章;朱熹认为文献的“文”即 典籍。文章是礼乐法度,典籍指 法典图籍。所谓“文章”,当然 没有典籍深广。
按照朱熹的观点,文献的含义是由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与“献” 两层含义构成的。其中,文是指法典图 籍之类的历史资料,献是指熟悉典故、 学识渊博的贤人。前者是物,是“硬 件”,是已经固化了的“死资料”,后 者是人,是“软件”,是可以存储并可 以传播知识信息的“活载体”。因此, 李泽厚把文献翻译成 “文字材料和活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题型:填空题20、名词解释40、简答题20、论述题20王应麟《玉海》;版本学有叶德辉《书林清话》,是第一部版本学专著,辑译之书的鼻祖清末大官僚王懿荣-- 1899年鹗,第一部甲骨著录著作《铁云藏龟》--诒让《契文举例》---整理和研究甲骨文最有成就的是: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宋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册府元龟》宋真宗时完成,都是北宋时编写的,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目录学开端人物(六分法)成果:六分法即创始于歆的《七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目录书籍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守节注)。
敦煌三大家:亮文、向达、王崇明正史:指官修的以纪传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双璧: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振《直斋书目解题》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有解题的书目,在学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名词解释文献、辨伪、辑译、向、三通、校勘、玄、四分法、六分法、底本:是校勘时选用的本子。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无文字讹误,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版本:是相对于以前的抄本,专指雕版印刷复制的书籍。
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
尤氏《遂初堂书目》第一部著录版本的书目。
金石: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反切法:前面字的声母与后面字的韵母和声调,例如“都宗”“Dong”文献的涵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围的记录文字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历史文献学》作业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历史文献学
历代石经一、汉石经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今字石经》《鸿都石经》。
汉石经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刻于洛阳太学,由蔡邕倡议,灵帝允许,得以实施其缘由是“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并由蔡邕、马日磾等人所刻。
历时九年,到光和六年(181)刻成.共刻四十多石,所刻经书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等七种经书,所用经文皆为今文经,字体一律用隶书刻写。
各经都以一家本为主,在全经后另撰有《校记》保存其余几家的异文。
石经刻成后,经石刻成后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吸引了众多学子,“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
汉石经的开刻,为东汉学子以及儒生颁布了官方统一的教材,对于经学文本之统一,对于东汉太学之发展,对汉魏学术之传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拓本六朝梁以见传世,唐中宗以后多有散佚。
宋代残石出土后曾有多种拓本传世,惜均已亡佚。
元明以降,汉石经残石及拓本逐渐被人们冷落。
清代曾有三种拓本传世,今所及见者仅国家图书馆所藏“小逢莱阁本”。
民国时期曾有多种石经辑拓本印行,惜多散佚,所幸其中残石大多著录于《汉石经集存》一书。
建国后所出残石拓本散见于各类期刊。
二、魏石经魏石经又称为《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字石经》。
根据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魏石经残片上刻有“始二年三”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该石经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历经数年完成。
魏石经刻成后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太学门外,所刻经书为《尚书》、《春秋》及《左传》,因当时立于学官的为古文,而汉石经为今文,所以补刊《尚书》、《春秋》这两种经书的古文经及传,字体为古文、篆书、隶书三体。
关于石经的数量具有较大的争议,《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35枚,《水经注》云48枚,《洛阳伽蓝记》云25枚。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洛阳白马寺村南龙虎滩发现《尚书·君奭》篇残石110字,古文占36字,初归丁树祯,后归周进。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
历史文献学考试题1.蝴蝶装中国古代的装帧形式之一。
五代到宋盛行。
雕版印刷的特点是一页一版。
蝴蝶装就是将每一张印刷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向内对折,然后把折叠好的一叠单页牢牢地粘到裹背纸上,再将这张纸的外面包上一层硬纸,就成了一册蝴蝶装的书。
这种装订形式,对折过的两个单页看起来很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故名.宋版书除佛经外,基本上采用蝴蝶装。
2。
校勘四法校勘四法,即陈垣总结的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对校法:就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来对勘。
其方法要求先选择一个适当的版本做底本,然后用其他异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并记其异同.本校法:没有获得异本可供校勘,或异本无校勘根据可寻,而对所校之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本书的思想旨趣,对本书中同类内容记载的乖迕情况,对上下文义的相舛情况,对章节文法结构的矛盾情况进行前后互校,归纳分析,考证异同,以校正谬误。
本校法有很强的考证性质。
运用它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认真把握全书内容及主旨,不能臆断是非,随意地以此校彼,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
他校法:他校法中所言的他书,是指除了所校勘的本书及其注疏以外的各种与本书相关的典籍类书。
具体来说,他书引用本书作为思想理论资料或历史资料,其文辞内容相同或大致相同,那么它们均是他书中可以作为校勘本书的依据。
用他书校本书,通常是在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取得校勘证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他能够解决对校法和本校法不能证明的疑误.理校法:理校法是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不能有效地校勘古籍的条件下,依靠相关知识分析考证古籍文辞正误的校勘方法.理校法中个人主观因素作用很大,但是也有客观因素,而这样的理由来自与书中疑误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史学、文学等知识. 3。
类书类书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内容和性质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工具书.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由于它博采四部,且分门别类,所以便于查找各种资料,对于考索事物源流、校勘、辑佚都有很大意义.《皇览》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古代“文献”概念中,“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贤人贤才。
(第一章)2、请阅读下面给出的材料,然后根据提问回答问题。
1)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1)请你根据历史文献学知识,说出古代“文献”的概念。
(2)请你用所掌握文献学知识,评评郯子在这个对话体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郯子所说的凤鸟等各种鸟,包括“五鸠”、“五雉”、“九扈”,都是不同的鸟名。
你根据郯子所作的阐释,你可以知道郯子是一个么样的人。
2)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评论,以及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1)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马端临在这里给“文献”作出的含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献”概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这里的“献”还有没有古代文献中的“献”的含义?3)“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
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
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
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
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
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
其教有适,其用无穷。
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
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
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
故列之于此志云。
”——《隋书·经籍志》(1)这段文字表明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一个什么样的特征?(2)从这段材料来看,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文献典籍的认识。
这个认识是什么?(3)这个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需求与文献学发展的一个什么关系?3、“献”的本义在今天仍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能体现“献”的本义的主要是哪几个方面?(P5:实地采访的调查报告,前辈大家的口述历史,民间传承的风俗礼仪)4、在现代文献概念中,文献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5、广义的历史文献是一切自然科学文献和社会科学文献的总和,包含了古往今来的所有著作和所有文献。
6、狭义的历史文献是指一切有关历史的记载和编纂。
7、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和图书分类法的变化,历史文献是指文、史、哲、经济、法律等学科分类中的史学著作。
8、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内容类别、典藏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9、历史文献学的任务在于为各种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尤其要为历史学的研究建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10、历史文献学,在我国古代多属于校雠学的范畴,涵盖目录、版本、校勘、辩伪、考据、辑佚等分支学科。
11、中国的历史文献学萌芽于孔子整理“六经”的文献工作。
12、隋朝牛弘在《请开献书之路》中认为,书有“五厄”。
这“五厄”是哪五厄?(P7)13、明胡应麟衣为书有“十厄”,这“十厄”是哪十厄?14、至今天,古代方面至少经历了十四厄,请说出是哪十四厄?15、请举例说明,我国古代文献兴衰与政治的关系。
16、请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的影响。
17、请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对历史文献学所带来的影响。
18、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文献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哪些问题?从总体来看,大多欠缺传统文献学的扎实功底,有编纂而无研究,有目录而无解题,未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指示门径的作用。
从古籍文献的点校来看,点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点校整理本误点误断及文字讹误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不堪卒读。
从古籍的数字化来看,有的未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原书面貌,有的还出现新的讹误。
从查阅利用来看,相忽视了基础文献的精读的研究,也忽视了目录、版本、校勘、考证、辨伪、辑佚待基本功训练。
第二章: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形式19、载体,是指用以记录历史文献的物质材料。
20、在世界文明史上,作用文献书籍载体采用过的物质材料主要有哪些?(纸草、甲骨、金属、石、竹木、帛、羊皮、贝叶和植物纤维)21、甲骨文献,又称“卜辞文献”,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
22、甲骨文以龟甲兽骨为载体。
23、一篇完整的的卜辞大致包括哪四个部分?(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24、从甲骨文的内容上看,甲骨文献可分为“占卜刻辞”和“记事刻辞”两大类。
25、《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专著。
26、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窒是我国第一掇在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成就的学者。
27、金石文献,分别是指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录。
28、金石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坚固持久。
29、金石文献是研究我国周代历史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
30、陕西杨家村出土的《速盘》铭文,印证了《史记》记载的周王世系。
31、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王莽命甄丰刻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我国最早的石经。
32、我国古代石刻文献的主体是墓志碑刻。
33、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的《大秦景教泫行中国碑》是基督教早期入华的重要物证,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34、现存最早的碑刻文献之书,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
3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编》,是迄今为止辑录唐代墓志文献最全的石刻汇编。
36、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产生很早的有竹、木简和缣帛。
37、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
我国发现最早的简牍文献是西汉末年在孔子壁中发现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十种种竹简。
38、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发现竹简数十车,10余万言。
当时学者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琐语》、《穆天子传》等16种书籍,史称汲冢书。
39、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其中最早的纪年简为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最晚者为东汉建武六年(30年),以宣帝时居多,内容涉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等众多方面,被称为“居延汉简”。
40、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发现竹简240枚,计1600字,详细记录丧仪所用车马兵甲情况,被称为随县古简。
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竹简。
41、睡虎地秦简内容包括《编年纪》、《语书》、《为吏之道》、《秦律十八种》等法令文书,以及《封诊式》和《日书》等。
42、银雀山涨简内容主要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慰缭子》、《六韬》、《晏子》等书。
43、尹湾汉简主要内容为东海郡政府的文书档案。
其中《集部》是关于东海郡行政机构、官员建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年度统计数字的记录。
44、尹湾汉简为研究汉代上计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经济生产,提供了极为详细具体的第一手材料。
45、郭店楚简内容全部为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典籍,是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珍贵的历史资料。
46、“清华简”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古文尚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
47、里耶古城出土的简牍约有20余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春王朝日志式实录,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8、如果要了解和研究战国时的神仙思想,出土文献中最为重要的是战国楚墓帛书。
49、如果想了解和研究汉代驻军情况,出土文献中你参看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驻军图》。
50、我国古代帛书的特殊用途是用于绘图。
51、写本,又称抄本,是指以手写的方式制作的文献。
唐代以前的称“写本”,唐以后的称“抄本”。
52、吐鲁番文书上起两晋,下讫唐大历年间,以十六国居多。
敦煌文书上起两晋,下讫北宋年间,以隋唐五代居多。
53、敦煌文书多为佛经,余为经史子集等古籍,诗词歌赋和变文等通俗文学作品,以及户籍、账簿、医卜、历本、契约、信札、符帖、牒状等各种文书,是百科全局书式的文献资料。
54、吐鲁番文书保存了大量的契约、账簿、辩辞、录案、授勋身、过所公验,也有一些信札、医方和古籍抄本,是三研究中古时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民族交流、驿站交通、科技工程、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典章制度的珍贵原始资料。
55、现代声像、缩微、电子文献的问世,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纸质文献载体体积大,信息存贮密谋低,无声像等视听效果,不能自动存取和高速传播等不足。
55、经部文献儒家经典“十三经”、历代学才对儒家经典的各种注释阐发之书,以及解经需要而衍生的各种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典籍。
56、“十三经”57、史书成为独立部类之始,源自西晋荀勖《中经新簿》。
58、正式将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的著作是《隋书·经籍志》59、在传统史部文献中,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体史书、典制体史书以及史评与史考体史书,是五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60、在《资治通鉴》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通鉴”类编年体史书,主要有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明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毕沅《续资治通鉴》、夏燮《明通鉴》、徐鼐《小腆纪年》等。
61、“十通”62、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书是唐刘知几的《史通》。
63、清初三大史考著作是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赵翼《廿二史札记》。
64、类书是分门别类汇辑各种资料以便人查阅的工具书。
65、成书于魏文帝时的的《皇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
66、唐代传世的官私类书只有《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