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是xxx,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学生已经对整数的加减法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认知水平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结合具体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加、减法的意义,记住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比较、概括等活动,发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能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加、减法的意义,能用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在学法指导上,为了体现教学意图,我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两种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采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依次呈现青藏高原今夕对比图和教材情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感受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出课题。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
2.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2.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3.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4. 实际问题中的加法和减法应用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 实际问题中的加法和减法应用教学难点:1. 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的理解2.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的掌握3. 实际问题中的加法和减法应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具和练习题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本和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
2. 学生通过教具操作,加深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2.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四、实际问题应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
2. 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操作和实际问题应用,使学生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第73页至第74页的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有: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即加法中的和等于减法中的被减数与减数的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将加减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关系。
2. 讲解加法的意义: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过程,强调加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3. 讲解减法的意义:以购物场景为例,讲解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的过程,强调减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4.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的关系。
具体设计如下: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的意义。
2. 请用一句话描述减法的意义。
3. 请用一句话描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答案:1. 加法的意义: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之间的差,求其中一个加数。
3.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互逆运算,和等于差加上减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和例子。
加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加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及其例子。
加法和减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转化。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和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概念: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加号、减号、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
4.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讲解加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加法的意义。
(2)讲解减法的概念,举例说明减法的意义。
(3)讲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各部分的名称。
(4)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应用拓展:(1)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讨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和减法,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小华有10个苹果,吃掉了4个,还剩下几个?
A. 5个B. 6个C. 7个
3.应用题:
-小刚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苹果3元,一袋牛奶5元,他给了收银员10元,应找回多少元?
-小红有20元,她买了一个笔记本7元,还剩下多少元?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方面表现良好,能够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两个概念。然而,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掌握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巩固。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加、减法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计数器、数轴、PPT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加减法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拓宽了知识视野,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激发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能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数学故事会——加减法的起源与发展》
这本阅读材料通过趣味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文明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历史背景,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加、减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物品增减等。
5.练习与巩固:通过课本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堂检测:
1.判断题:
最新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加减法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
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2)画线段图(3)怎么列算式呢?[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2)提出思考问题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1.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明白加法的实际应用,如购物时计算总价。
1.3 讲解加法的各部分名称:被加数、加数、和。
1.4 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加数+ 加数= 和。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即已知两个数的和和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2.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应用,如退货时计算应找回的金额。
2.3 讲解减法的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2.4 引导学生发现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
第三章:加法与减法的关系3.1 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即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
3.2 讲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法中的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中的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
3.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体验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4.1 引导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4.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熟悉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过程。
4.3 讲解加法与减法运算中可能出现的进位和借位现象。
第五章:加法与减法的实际应用5.1 引导学生将加法与减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家庭收支管理、购物计算等。
5.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
5.3 讲解加法与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题,体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加法与减法的练习与应用6.1 设计和提供一系列的加法与减法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加法与减法运算的理解。
6.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熟悉不同难度的加法与减法问题,并能够迅速准确地解答。
6.3 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后价格、分配物品的数量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设计者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课件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小组合作完成多种形式理解记忆加法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巩固与应用课件出示P3 例1(2)(3)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34+595=629 654+528=1182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同桌两人合作画线段图再加一道验算题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814+1142=195 (米)1956-1142=814(千米)1956-814=1142(千米)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教学反思学生课堂上都积极发言,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效果很好。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二、教学目标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
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2)画线段图(3)怎么列算式呢?[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2)提出思考问题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详细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2~3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例1借助“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这一情境,呈现了3道小题。
第(1)题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第(2)、(3)题是概括减法的意义,利用与第(1)题完全相同的情境,把(1)题中的和变为已知数,把已知的加数变为未知数,呈现问题,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并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明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的内容。
这个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与能力趋于完善,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将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学习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运算进行概括。
其实在一上的时候学生通过学习对加减法的含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唤起学生对加、减法的已有认识,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概括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能运用各部分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本单元主要是在已经学过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前七册的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一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也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关系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练习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计算方法,用运算的意义解释“为什么”,在应用与说理中深刻理解加法的意义,获得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已有了感性认识和经验的积累,本节主要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
教材以一列火车从XXX经过XXX开往XXX为情境,通过实际情景问题的分析解决,进一步提升加减法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识,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然后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引出减法的意义,同时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形成和提高计算和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XXX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解决问题方面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就知识层面上,对于一些简单的整数加减法基本掌握,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以及加减法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存在个体差异,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数学兴趣浓厚,但是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但有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不是太理想,作业不认真完成,书写潦草,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XXX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XXX知过程中,通过具体情境的展现,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加减中未知量。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1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教科书分3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及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和运算经验。
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转折期,需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不太容易理解减法和除法的意义,而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学生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
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生:格尔木。
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自主探究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第4页练习一。
1.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际中应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个部分的名称,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多媒体课件。
(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情景图)师:从图中可以看出从西宁到拉萨要经过哪里?生:格尔木。
师:如果我们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被分成了几部分?生:西宁到拉萨的铁路被分为西宁到格尔木段和格尔木到拉萨段这两部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借助这一情境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概括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1.认识加法及加法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播放课件。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师:看图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的。
生1:如果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就是两个组成部分。
生2:情景图中给出的已知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所求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
师:你能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用图表示出“西宁—格尔木—拉萨”之间的铁路关系吗?学生尝试画图,最后投影展示:师:读线段图,如果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用什么方法计算?你知道吗?生:如果把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分别看作两个部分,把西宁到拉萨的铁路看作一个整体,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计算吗?生1: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生2:814+1142=1956(km)或者1142+814=1956(km)师:像上面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时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意义。
2.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理解。
2.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2.教具:数字卡片、算盘、小板书等。
3.准备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出示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算式,让学生说出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 讲解(1)讲解加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增加。
(2)讲解减法的意义:表示数量的减少。
(3)介绍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3. 例题练习(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题。
(2)让学生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得出答案的。
4. 拓展(1)教师设计一些更复杂的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1)总结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总结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给老师查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并能够用加法表示出来。
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够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并能够用减法表示出来。
3.掌握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使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费等。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利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故事讲述的是小熊和它的朋友们去果园摘水果,小熊摘了3个苹果,又摘了5个橘子,最后它想要数一数总共有多少个水果。通过这个故事,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熊如何将摘到的苹果和橘子的数量合并起来,从而自然引入加法的概念。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如果小熊吃掉了2个苹果,那么它还剩下多少个水果?”这样,学生就会接触到减法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3.针对学生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5.能够正确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技巧,如进位、退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操作教具、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3)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4)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度,求总长度;第(2)、(3)题已知总长和其中一段的铁路长,求另一段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逆运算”。
突破难点、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经历整个探究学习过程,,并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要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指定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5)教学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什么?(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差)
老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课堂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并巩固加减法的关系及其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感知逆运算。
1、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请利用数字6、7、8、9、15中的任意3个数字组成2个加法算式和2个减法算式。
2、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想到的算式,老师给予相应的表扬。
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
是啊,我们以前就已经对加、减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例题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
(2)画线段图
(3)怎么列算式呢?
[课件出示]算式:814+1142=1956(千米)
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是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变换例题
[课件出示]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814=1142 (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读题列式计算:1956-1142=814 (千米)
(2)提出思考问题
与例题1题相比,例题2、例题3题分别时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总结: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3043-5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是否重新认识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呢?说说你的新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