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命题
两种资本主义重温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三辑第201 226页SSAP ,2020两种资本主义:重温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刘精明*摘要:在韦伯思想中存在两种对资本主义的想象,一种是理性化发展的资本主义,另一种是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
本文通过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着重探讨了韦伯思想中这两种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地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生活之间相互融会的实质和基础。
关键词: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一背景介绍1903年是韦伯(1864 1920)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韦伯39岁,饱经精神分裂之痛苦、弃笔四年之后,他重又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直到短暂生命的终结。
在这一年,韦伯的学术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关于方法论的写作,二是动手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伦理》)第一部分①。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韦伯为研究俄国社会,一102*①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03年韦伯完成并发表第一篇方法论著作《罗歇尔的历史方法》(见甘阳,1997;苏国勋,1988)。
*方面学习俄语,另一方面继续完成了《新教伦理》第二部分(甘阳,1997)。
这两部分关于基督新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著,后由韦伯汇集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19)中,成为该“文选”的第一部分。
其中的导论是在他编纂该书时加上的,并非写《新教伦理》的两篇长文时就已具有。
1930年,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将其译为英文,自此该书广为英语世界所注意。
在我国,该书已经有了多个译本,早年影响较大的有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由黄晓京、彭强所节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由于晓等译、三联书店于1987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等。
许多研究专家指出,韦伯最初的学术活动①即已开始关注“资本主义企业的本质及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Giddens ,1971:121)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人真的不能相互信任吗?——关于“韦伯命题”和淘宝案例的分析
中国人 真 的不 能 相 互信 任 吗 ?
— —
关 于“ 韦伯 命 题 ” 和淘 宝 案 例 的分 析
钱 炳 周 勤 一,
(. 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1东
2 0 9 ;2 州 工 学 院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 ,江 苏 常 州 2 3 2 ) 106 . 常 1 0 2
体 系的儒 教 , 几千 年来 规定 了 中国人 的生 活方式 ,
“ 重 视 维 加
护面 子 , 果 造 成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普 遍 的 猜 结 疑” 4。 中国著 名学 者 费 孝 通 认 为 :一 个 差 序 …2 。 “ 格 局 的社 会 , 由无 数 私 人关 系 搭 成 的网 络 ” , 是 [
而 中 国的现实情 况 似乎 也在 某种 程度 上印证 着“ 韦伯命 题 ” 近 年来 商业领 域 的欺骗 、 信任屡 : 不 见不 鲜 : 钱 不 给货 、 货 不 给钱 时有 发 生 ; 拿 拿 交易
中坑亲 杀熟 也 时有 耳 闻 , 会 的信 任 环 境有 恶 化 社
的”1 4。因 此 “ 售 交 易 似 乎 从 来 没 有 什 么 诚 【2 12 零
究 , 明 了宗教伦 理 与社会 发展 的正 相关关 系 , 证 被
以中 国往 往缺 乏 家 族 以 外 的 、 围更 广 的一 般性 范 社 会信 任 , …… 更糟 糕 的是 它会 极 大 地 引发 非 群
体成 员 的不信 任 l 。 3 J
称 之 为“ 伯命题 ” 韦 。他 从信 任 的角度 出发 , 为 : 认 “ 作为 一切 买卖关 系之 基础 的信赖 , 中 国大多 是 在 建 立在 亲缘 或类似 亲缘 的纯 个人关 系 的基础 之 上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之反思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之反思刘林平 任美娜 杨阿诺摘 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的基本思想可以理解为一个理论和实证模型。
韦伯将新教伦理发展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作为解释资本主义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变量,这一模型可能存在严重的变量遗漏与反向因果的内生性等问题。
但是,韦伯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出了新的因果关系解释思路,是现代新制度主义思想的一个古典起点,并具有理论张力与问题张力;韦伯命题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不出近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促使人们思考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应当塑造什么样的市场精神。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市场精神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2-0076-10DOI:10.13644/31-1112.2021.02.007作者简介:刘林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美娜、杨阿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 南京 210023)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影响深远的《共产党宣言》中断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塑造了现代资产阶级:“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宏观社会历史角度来谈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他们的论断精辟并富有启发性,但略显笼统。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还认为,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诚”这一类东西“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②他们的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斯·韦伯是否有启发,我们很难判断。
57年之后,与宏大叙事的《共产党宣言》不同,马克斯·韦伯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做了细微而具体的讨论。
他提出了与“幼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③相反的思路,将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因素或变量归之于一种从新教伦理发展而来的精神———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他说
• 我不知道有什么理想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 以证明。毫无疑问,这使我们做出的努力 比之于过去更加艰辛,因为我们是在一个 主观主义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被要求从我 们的胸怀里产生出我们的理想的;但是,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我们都不应当、 也不可能去承诺一个傻瓜的乐园以及通往 这个乐园的捷径。如果,我们灵魂的安宁 还大不如梦想这样一个乐园的人那么安宁, 这便成为我们人类尊严的耻辱。
主要作品
• • • • • • • • • • • •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 《政治论文集》(1921)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 《经济与社会》(1922) 《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 《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 《古代犹太教》 《音乐之理性的和社会基础》 《科学论文集》 《一般经济史》 《国家社会学》
走进他
一个人不可能
韦伯
你能想到什么?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 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 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职业:政治经济学家和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 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 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 起草设计。
漫长旅途
• 人的一生是一场旅行。韦伯的旅行是怎么 样的呢?沿途有些什么迷人的风景,他又 经历了什么?我们让韦伯自己来聊下他沿 途的美景。
个人影响
•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 领域上,但他也对经济学领域作出极大的贡献。 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 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 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 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 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并 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 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 展影响极大。他在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 通称为“韦伯命题”。
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评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于涛I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哲学从正统异端之辨看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探究—-评韦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文/于涛近年来,随着屮S的崛起,在现代性视角下对中西方 文化展开比较研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热点N题。
许多学 者将关注点聚焦于对中国崛起的文化因素的探讨,其中以 反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有关东方现代化发展 路径的现代性研究尤为突出,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诠释与解 读.一时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在学术界重新掀起了一 轮文化研究的“韦伯热”。
韦伯所提出的“探讨世界诸主 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理论在西方学术界独树一帜.特别是他对近代西 方文明兴起和东方文明衰落的解释为20世纪以来东西方现 代化发展与交流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也从一个方面为当 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韦伯命题”与现代新懦家的回应马克斯•韦伯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与中国传统社 会无法产生资本主义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两本著作中。
韦伯将 原因归结为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尤其是加尔文派天职 观念等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内在支撑,由此激发 人们积极投身于资本主义发展浪潮之中,后世学术界将此 归纳为“韦伯命题”。
从韦伯思想的整体来看,“韦伯命 题”具有“新教伦理产生现代性”和“儒教文化阻碍现 代性”的双重含义。
他们更是进一步将“韦伯命题”细 化为两个子命题:“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 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 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 的。
”——“韦伯命题I ”;“在经济方面,中国有大 量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而在文化论方面,儒教 文化缺乏孕育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 义现代化的发生。
”——“韦伯命题n”。
这一理论归纳 将韦伯关于东西方不N文明的现代化发展进路观念清晰地 展现出来。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把马克斯·韦伯说成是文化决定论者,现在看来已是最为肤浅的学术判断和思想偏见之一了。
如果稍稍系统地了解一下韦伯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主义的比较结构分析,大概都会得出帕森斯那样的结论,就是说,韦伯思想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他如何看待观念因素和经济因素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而在于他分析社会行为系统的方法,因为在这个系统中,对行为发挥了影响的不光是经济力量,而且还有理想和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韦伯首先将价值观在决定人类社会行为时的作用问题提到了理论高度。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观念源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理论高度的首要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推陈出新的“韦伯命题”——新教有一种“伦理”而资本主义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空前的文明成就与这种“精神”的巨大内驱力是密不可分的。
应当立刻补充说明的是,韦伯这里着眼的是现代性问题,这个现代性的核心则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现象,而且是西方的现代资本主义现象,由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是西方特有的现象,所以现代资本主义也只能是现代西方特有的现象,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于任何其他地方、其他时代。
我们今天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这个“韦伯命题”的不完善性,日本、印度、拉美甚至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或可为证。
但这几乎无损于该命题的方法论生命力,因为百年来的学术争论和研究表明,这个里程碑式的命题具有高度的扩展潜力和启示价值,但这是另外一个论说题目了,本文不赘。
有现代性,在逻辑上说就有前现代性。
对此,韦伯作出了一个著名区分,即“传统型”资本主义和“现代型”资本主义的区分,这个区分的意义可以说非同寻常,它颠覆了以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基本阐释,并第一次为全面理解现代性和谨慎预见未来提出了一套结构分析方法。
更令人着迷的是,这套方法至今仍然富有解释力。
按照我们在知识与思想的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一般理解,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者诸要素的经济合成作用在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这历史便会要求并最终实际突破现存制度形态和观念体系的约束,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随后的整个西欧则登峰造极地证明了这个诸阶段论的发展模式。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韦伯命题是指美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命题被认为是韦伯学说的核心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韦伯命题,必须先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韦伯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注重历史的比较和文化的解释,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主要包括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与社会的秩序》、《权威与信任》等重要著作。
韦伯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的命题。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和目的性,认为社会行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主体是人类,他们在进行社会行动时会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行动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二,韦伯提出了“社会类型”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如传统社会、官僚社会、市民社会等。
每种社会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方式,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运行。
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进程”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进程,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理性、科学、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性化的进程会改变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推动社会向着现代性的方向发展。
第四,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化”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多元化。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
第五,韦伯提出了“社会权威”这一命题。
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权威的来源不再是传统的宗教、家族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理性和法制基础上的。
社会的权威越来越多地由政府、法律、专业机构等来承担,这种权威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韦伯命题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探讨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韦伯命题与新闻职业理念
韦伯命题与新闻职业理念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著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基本命题,分析了中国新闻职业理念对从业者新闻实践的促动作用,并简单分析了新闻理念被误读而导致的新闻实践的误区,从而尝试为匡正新闻理念、改进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职业理念;天职观;新闻实践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妤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陕西西安710127前言二十世纪初,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是宗教社会学系列作品中最为有名的著述,它对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持续而重大影响,被认为是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在书中,韦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可以发现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这个思想构成了理解韦伯整个思想体系的主线。
一、韦伯命题释义:事业背后精神力量的支撑韦伯承认资本主义总的来说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是资本主义的出现并不能简单地运用技术或生产力的变数来做出解释,或者说,资本主义为什么只出现在近代的欧洲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地方?这是一个饶有兴味、值得深究的问题。
韦伯试图阐明:西方世界在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基督教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因为新教伦理不仅和资本主义精神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力,而且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决定力量。
他强调: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以西欧历史传统的新教伦理中蕴涵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撑的。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仅属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还属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
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
韦伯及其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权力论引发的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组织中法定权力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日益凸显。中国历史上,各类组织中基本都是传统权 力和神授权力远比法定权力更有影响。当前我国提出 建设法治国家,其关键就是确定法定权力在国家行政 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及决定地位。 现在在许多企业中,维系权力基础的是企业最高 领导人个人的神授权力,他们或因其杰出才能和人格 魅力,或因时势造英雄而成为绝对主宰,并且企业还 乐于渲染个人权威、塑造个人英雄。这种脆弱的权力 体系将直接影响企业长远、稳定的后续发展。在企业 领导人决策失误或在他之后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将陷 入动荡的局面。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建立以法 定权力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内部权力体系,才是企业长 久稳定发展的保证。
5.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组织中人员之 间的关系完全由相关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 而这些规则和制度都是以理论准则为指导, 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以规则和制度来约束人员之间的关系,保证了组 织的高度理性化,明确性;有利于决策的实行, 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完全切合实际, 职员之间的合作共事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交往,包 括私交,工作中不可能完全不动用个人感情
4.职业管理人员:即行政人员领取固定的“薪 金”,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所有担任 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除了按 规定必须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书上第 4和第7条,第5条也可以包括进去)
管理工作者不同时从事其他工作,将管理作为了一种 专门的职业;有些职位需要下属和群众的支持,要有 选举产生,但更多的是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而不仅仅 是人缘关系,因而要上级委任;固定的薪金可能会对 其工作积极性有一定影响;由于是领取薪金,所以可 以看出管理工作者不是单位的所有者,而是工作者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
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眼中的古典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把马克斯·韦伯说成是文化决定论者,现在看来已是最为肤浅的学术判断和思想偏见之一了。
如果稍稍系统地了解一下韦伯的理论框架和经验主义的比较结构分析,大概都会得出帕森斯那样的结论,就是说,韦伯思想的经典之处并不在于他如何看待观念因素和经济因素各自的相对重要性,而在于他分析社会行为系统的方法,因为在这个系统中,对行为发挥了影响的不光是经济力量,而且还有理想和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韦伯首先将价值观在决定人类社会行为时的作用问题提到了理论高度。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观念源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理论高度的首要标志,它标志着一个推陈出新的“韦伯命题”——新教有一种“伦理”而资本主义有一种“精神”,正是这种新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而资本主义空前的文明成就与这种“精神”的巨大内驱力是密不可分的。
应当立刻补充说明的是,韦伯这里着眼的是现代性问题,这个现代性的核心则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现象,而且是西方的现代资本主义现象,由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是西方特有的现象,所以现代资本主义也只能是现代西方特有的现象,它不可能自发地产生于任何其他地方、其他时代。
我们今天似乎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这个“韦伯命题”的不完善性,日本、印度、拉美甚至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或可为证。
但这几乎无.损于该命题的方法论生命力,因为百年来的学术争论和研究表明,这个里程碑式的命题具有高度的扩展潜力和启示价值,但这是另外一个论说题目了,本文不赘。
有现代性,在逻辑上说就有前现代性。
对此,韦伯作出了一个著名区分,即“传统型”资本主义和“现代型”资本主义的区分,这个区分的意义可以说非同寻常,它颠覆了以往对资本主义的一切基本阐释,并第一次为全面理解现代性和谨慎预见未来提出了一套结构分析方法。
更令人着迷的是,这套方法至今仍然富有解释力。
按照我们在知识与思想的封闭状态下形成的一般理解,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者诸要素的经济合成作用在从根本上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这历史便会要求并最终实际突破现存制度形态和观念体系的约束,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以及随后的整个西欧则登峰造极地证明了这个诸阶段论的发展模式。
韦伯及其理论
• 1904年去美国参加在圣易路斯举行的 社会科学大会。新大陆给他的印象极 为深刻。他在大会上作关于资本主义 和德国农村社会的报告。同年,《耶 稣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 一部分及《社会科学和政治中认识的 客观性》发表。1905年俄国的革命俄 国的革命使韦伯对沙俄帝国面临的问 题发生兴趣
• 为了阅读俄文原著,他开始学习俄语。 《耶稣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的第二部分出版。 • 1906年发表下述论著:《俄国资产阶 级民主的形势》、《俄国向装门面的 立宪法主义演变》、《用作文化科学 逻辑必的批判性研究》、《耶稣教各 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 1917年各种非正式的秘密使命, 尽力劝说德国的领导人物避免扩大 战争,同时他也断言德国对全世界 政治负有责任,并认为俄国是主要 威胁。 • 1916年《宗教社会学》一书的 《印度教和佛教》几章出版; 1917年出版该书的《古犹太教》 的几章
一、生平及著述 马克斯· 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年4月21日-1920年 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 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 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 一。
• “谁是韦伯?”倘若提问的是普罗大众,那 么回答便可非常简略:马克斯· 韦伯,德意 志人士,生于西元1864年卒于1920年,其 与马克思、涂尔干并称社会学“三圣”, 为现代社会科学贡献了众多的概念和观点, 在当世影响极大。
• 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这 使他有可能退出教育界潜心从事科学 研究。1908年韦伯对工业社会心理学 发生兴趣,出版了两本这方面的著作。 在海德堡寓所的客厅里,他接待过当 时德国的大部分著名学者,如:文德 尔班、耶利内克、特勒克斯、诺曼、 桑巴特、齐美尔、米歇尔斯、特尼埃 斯等。
பைடு நூலகம் •
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试析韦伯的“理性化”逻辑及其局限性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理性化”逻辑,并探讨其局限性。
韦伯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兴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通过详尽的历史研究和深入的逻辑分析,展示了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职业伦理和天职观念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尽管韦伯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其“理性化”逻辑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对韦伯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韦伯的“理性化”逻辑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逻辑构成了他社会学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理性化过程包含两个层面:文化-世界观的理性化和社会-制度的理性化。
这两种理性化逻辑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面貌。
文化-世界观的理性化主要关注的是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总体理性与片面理性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层面上,理性不再是单一的、普遍的概念,而是多元的、相对化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开始追求更为客观、全面的理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主观和片面的困境。
这种困境在现代社会尤为明显,表现为人们对不同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和分歧。
社会-制度的理性化则体现在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制度、组织和技术都越来越趋于形式理性化,即追求效率、精确和可计算性。
但这种形式理性化往往忽视了实质理性,即制度的目的和价值。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尤为突出,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的异化等。
韦伯的“理性化”逻辑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然而,这一逻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韦伯过于强调了理性化的负面后果,忽视了理性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基督新教与中国儒教_道教伦理观之比较_解读马克斯_韦伯的_儒教与道教_
基督新教与中国儒教、道教伦理观之比较———解读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 郭宏斌(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社会学系,甘肃 兰州 730070)〔提要〕 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是比较宗教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对东西方的宗教文化分析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韦伯作品中基督新教、儒教、道教的跨文化比较,重点分析它们在伦理观上与资本主义经济契合上所具有的差别。
反思传统文化与东亚模式、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基督新教;儒教;道教;伦理观;理性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2-0103-03 一、中国社会结构及支配体系的“韦伯命题”1904年,马克斯・韦伯在发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之后,为进一步探讨西欧以外的其他文明世界,特别是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体(黑格尔语,中国是一切例外中的例外)为什么没能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一样的理性资本主义这一“韦伯命题”?同时也为了验证他关于“心态支配行为”(即中心价值立场左右行动过程)的文化假设。
他于1915年发表了研究有关中国社会结构及支配体系,对西方汉学界影响深远的社会学名著《儒教与道教》。
试图为人们呈现一个由儒教和道教价值信仰支配下的“传统中国历史图像”,通过对东西方的跨文化比较,来校正和对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
突出社会变革过程中精神因素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宗教具有其对经济独立自发的影响力。
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文化精神因素对物质社会变迁有巨大反作用的德国哲学传统的道路上。
《儒教与道教》即为验证这一主题而作,它是韦伯的一系列比较社会学的论证中最完善的一篇,也是一篇实证性论文,可以说,它代表了韦伯比较社会学的论证水平。
二、韦伯的宗教核心伦理观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最终的目的是要验证新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为此有必要将与西欧社会有着同样发达的商品经济并且在宗教伦理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进行比较,而传统中国便是满足这一条件的惟一社会。
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生于1864年4月21日-卒于1920年6月14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马克斯·韦伯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他的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之神。
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始了他的研究,文中他显示出某些禁欲的新教教派—尤其是卡尔文教派,教义逐渐转变为争取理性的经济获利,以此表达他们受到上帝的祝福。
韦伯主张,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便会发展的越来越庞大,并且与原先的宗教产生矛盾,到最后宗教便会无可避免的被抛弃。
韦伯在后来的作品里继续研究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他对官僚制和对于政治权威的分类上。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他认为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个人崇拜是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
其中只有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是一个对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心思想的形象概述。
这个命题认为合适的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是新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这项命题合理解释了宗教改革后新教徒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揭示了宗教伦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
同时,也为后世西方展开对现代性种种反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如桑巴特等人从不同角度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原因的阐释最后都落在了这个点。
对“韦伯命题”的反思与再研究
社 会 科学 家
S oCI AL S E CI NTI T S
S p,0 1 e . 1 2
( 9 , 第 期 总第 13 ) 7期
【 学与当今世界 】 哲
( ., n r .7 ) No Ge e M No1 3 9
对“ 韦伯命题’ ’ 的反思与再研究
3 O
雷 特认 为 麦金 农 的指 控 乃无 稽 之 谈 , 金农 对 加 尔文 本 主义的文化内核并没有错 , 麦 另~方面他又假设存在 和清教徒的诠释 , 不顾大部分相关 的基本证据和辅助 种与儒家伦理相契合的东方“ 现代资本主义 ” 余英 。
一
文献 ,把一些令人难 以置信的立场归在了文本的名 时对 由韦伯命 题引 申出来 的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奇 下, 而不知情的读者可能会误以为它们准确体现了清 迹 的关 系问题 , 则持一种相当谨慎的态度 。 他认为 , 不 教 的思 想 。没 有 能力 预 料并 识 别 互相 矛 盾 的证 据 , 这 能机械地套用韦伯的理论 , 贸然提 出儒家伦理 与东亚 这个 问题 的 是麦金农诠释宗教教义时的根本的方法论缺陷。[2 资本主义 的兴起有什么关系之类 的问题 , 1a W ̄ ) 11) O7  ̄ 韦伯命题深刻地影响 了韦伯 同时代及其 以后 的 存 在 尚待 证 实 。[P2 中国学研究 ,可以说韦伯身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研 究, 基本上是以韦伯观点为主流思想。[ ̄ 2 例如 , 国 1 0 美 二、 余英时对 “ 伯命题 ” 韦 的批评 著名的中国思想史学家列文森(. . ees ) JR Lvno 在其流 n 传甚广 的著作《 儒家的中国及其 现代命运》 , 中 即全盘 “ 韦伯命题 ” 资本 主义萌芽论 ” 和“ 是余英时写作 承袭了韦伯的学术思想 , 描述了儒家政权及其价值观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的两个外缘 , 该书是 在现代西方挑战下是如何无能为力 , 完全不能适应资 对韦伯断言所做的翻案文章。在此书中, 余英 时想追 本 主义 发展 的需要 。 另一 位 耶鲁 大 学 的著名 教授 问的是 : 西方资本 主义未进人 中国之前 , 统宗教 在 传 芮玛丽( a . i t M r C wr h) y g 在其题为《 中国保守主义的最 伦理对 于本土 自 的商业活动究竟有没有什么影 响? 发 后抵抗》 一书里 , 则讲述 了晚清儒 家保守 主义如何运 如果有影响 , 其具体的内容又是什么?【㈣具体地说 , l q 用儒家价值来对抗西方 ,又终遭败迹的故事 , 与 中国儒 、 、 三教 的伦理观念对 明清 的商业 发展是 问弼 释 道 韦伯思想一脉相承。 也有一部分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学 否发生过推动作用?不难看 出, 余英 时所提 的问题 意 者, 并不赞 同韦伯有关儒家伦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 识正是所谓“ 韦伯式 ” 的问题 。在余英时看来 , 韦伯的 论断 , 并对之提出尖锐的批评。如法 国年鉴学派主将 理论贡献在于指 出西方资本 主义 的发展 除了经 济与 布罗代尔就认为 , 所有历史学家都反对韦伯有关资本 社 会 的原 因 外 , 有 文 化 与 精神 的 因 素 , 就 是 所 谓 还 这 主义不多不少就是新教产物 的观点 , 指责韦伯的观点 的“ 新教伦理”也称为“ , 人世苦行 ” “ 。 这一精神中包括 是一种“ 难以捉摸的论点” 谈到中国资本主义何以不 勤 、 、 。 俭 诚实 、 信用等美德 , 但更为重要 的是人 的一生 能发展时 , 布罗代尔毫不含糊地指 出这 主要是制度与 必须 不 断 地 以钱 生钱 ,而且 人 生就 是 以赚 钱 为 目的 ; 经济 因素使然 。阳 印 不过赚钱既不是为了个人 的享受 , 也不是为 了满足任 东亚地区( 通常视为儒家文化 圈) 经济的迅猛发 何其他世俗 的愿望 。换句话说 , 赚钱 已成 为人 的 ‘ 天 展 , 韦伯 的论 断 提 出强 有力 的挑 战 。 对 著名 的 中 职 ’或 中国人所谓 ‘ , 义之所在 ”。韦伯形容这种特殊 ’ 国经 济 史 专 家 帕 金 斯 ( H Pris认 为 , D. . ekn ) 主要 是 科 的精神是 “ 超越而又绝对非理性 的” “ ,但更奇妙 的则 技�
关于韦伯命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韦伯命题的一些思考作者:李江程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0期韦伯从“解释社会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即为什么是在西方而非东方发展了理性资本主义,并探讨了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之一,将近代资本主义看成一种经济理性主义行为,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从伦理的角度解释了新教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动力,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针对学术界对韦伯命题的一些偏颇,本文在分析韦伯观点的合理部分时,也粗略的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与质疑。
一、韦伯所处时代历史总是植根于事件所处的时代,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都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是社会学家对社会反思的结晶,韦伯命题也不例外,要真正理解韦伯命题,就必须从韦伯所处时代来了解。
从传统上来看,宗教改革遗留下深刻的影响,即使宗教改革家的目的并非是影响资本主义,但事实上确实如此。
根据韦伯的观点,路德最终自走向了传统的漩涡,真正对资本主义精神有深刻影响力的是加尔文教,他提出了著名的“预定论”,加尔文教义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宗教融入世俗生活,社会重视工业阶级和商业阶级的创业精神。
从现实环境来看,韦伯生活时期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韦伯生活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节节高升的状态,展现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一面,资本主义积累迅速增加。
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传统进行了大改造,资本家追逐利益,在韦伯生活的德国,商业化加快,摧毁了大庄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蓬勃、积极的气息,这显示了资本主义进步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韦伯在观察社会的同时,也在思考资本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
从思想渊源来看,首先,韦伯生活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母亲是新教信仰者,祖父是位资本家,其商业上的成功为韦伯思考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其次,韦伯是位理性主义学者,在他生活的十九世纪末,理性主义渐渐衰微,非理性主义开始占据学术的领导舞台,自然而然,韦伯开始肩负了理性主义承担者的任务,在社会发展中寻求理性主义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结合非理性主义的思考,加上本身的经历韦伯从非理性角度来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行为的源泉,韦伯关注新教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道德的改变的,这些伦理又是如何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1)、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旨在对社会行动做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可见,韦伯继承了德国历史主义的传统: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必须深入研究其意义,即认识个人的主观取向与意图、价值观及意义。
韦伯开创了与孔德实证主义对立一整套研究社会与行动个体的方法—理解社会学(也叫诠释社会学)主张用主观的、理解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个体行动与意义。
(2)、韦伯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价值评判: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价值是文化科学概念形成的先决条件。
文化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需要去选题,做出自己认为正确和合理的判断或评价。
研究对象或资料本身不会说话,必须通过研究者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或诠释。
在韦伯看来,“一切行动最终都是在价值中孕育的,也正是价值决定了政治、经济和宗教领域中的斗争。
因此,一个社会科学家在分析一个行动时,必须要了解行动背后隐藏的意义,也就要探讨这个行动所表现的价值。
”可以说,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渗透了研究者的价值,所以韦伯提出了要在价值关联中保持价值中立。
韦伯把价值中立确立为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文化科学提出了客观性的要求,将价值判断从科学的认识中剔除出去,划清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界限。
价值中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方法,更是一种规范或是伦理守则,时刻提醒社会学家不越俎代庖地处理自身所不及的价值评判问题。
(3)、韦伯与“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韦伯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在他的多部著作中,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韦伯提出了一种关键性的概念工具——理性类型。
“理性类型”中的“理想”,不是指这个类型是最好的、人们期望的,而是表示某种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或最可能接近现实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用作参照的标准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一个最接近于现实的理想类型,以后就可以参照这个理想类型,通过比较原型与理想类型有没有差异、差异有多大来更好地认识原型。
通过这种比较的方法,能更好地获得对现实的认识,即“正是由于它的实际进程与理想类型进程中的差异,更易于认识它的真正的动机”。
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别具一格,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对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韦伯的方法论虽然和同时代的涂尔干有很大差异,他强调理解的社会学,但并不表明他的研究方法缺乏客观性。
他是一个社会科学家,致力于建立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够保持客观性的文化科学研究方法。
如价值中立原则拒绝自己的主观的价值介入,理想类型理论演变为模型或比较的方法,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事物。
这些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中仍然有重要指导意义。
尽管他是理解社会学的创始人,但他仍然接受并借鉴实证主义,而不是抵制实证主义,他的这种气度、胸襟、这种学术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2、如何看待“韦伯命题”的本质内涵?它是否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对立面?(1)韦伯命题的本质内涵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在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清教主义的扩散与发展直接促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在他的另外一本宗教社会学的书《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中也提出这一观点。
他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文化动力,而中国的儒家伦理不仅不能推动而且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韦伯命题的本质内涵就是从文化,即宗教与宗教伦理入手来思考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并迅速发展,而同样的状况却没有发生在中国,即便当西方处于黑暗中世纪时期时,无论是科技发展水平还是国家综合实力中国都明显超出了西方。
这个曾经在生产力水平上大大领先于西方的国家是怎样落后的,是什么因素使它在中古时期处于领先地位,又是什么因素使它近代落后于世界的,这就是韦伯命题试图通过东西方因不同宗教所产生的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所带来的影响的本质内涵。
韦伯命题强调,“伦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原理动力,中国资本主义的不能兴起和发展,是由于传统的儒家伦理的阻碍。
”当然,20世纪80年代,有些学者以亚洲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事实对“韦伯命题”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同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抵触,恰恰相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文化动力。
并据此提出“儒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激发了对“韦伯命题”的质疑。
无论“韦伯命题”是否正确,其意义在于把经济研究与伦理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了传统伦理资源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韦伯命题在广义意义上包含了这样四个子命题:命题1是正命题: 西方社会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 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命题2是反命题: 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其他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如儒教) , 对于这些民族(如中国)的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命题3是假设性反命题: 如果没有经过宗教改革, 原有的传统基督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就不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命题4是证伪性正命题: 如果中国的儒家伦理经过一种类似西方宗教改革的改革运动, 也能“开”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来。
后三个子命题都是命题1的延伸, 同时又是对命题1的论证。
贯穿于韦伯正命题的是一条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因果链条, 即“宗教改革—新教伦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近代资本主义”。
(2)它是否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对立面韦伯的社会学方法与孔德的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义均不同,他完全运用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相对主观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去认识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行动及意义,并且不作出价值判断,不追求用最终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经过科学实验进行论证的统一答案来解释各种社会事实,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主观推断性,因为如此,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也遭遇很多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批判和质疑,认为它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格格不入甚至构成了它的对立面。
首先,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来分析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等。
他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体现的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观点。
而韦伯在《新教》中所表达的是经济基础并不必然决定上层建筑,它只是上层建筑建立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因素在发挥作用。
韦伯认为,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法律与行政机关的设置与合理运行)铺平道路,但并非独自促成了上层建筑的制定与运行,并且不起主要作用,“因为这些利益本身并没有创造出那种法律。
”因此,韦伯是不赞同经济决定论主义观点的。
从这一点看来,韦伯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确实形成了某种对立的格局。
但与此同时,韦伯又指出,理解方法绝不能仅仅局限在主观领域,它还必须借助各种客观的实证性的方法。
也就是说,理解性的假设必须纳入经验的调查和可验证的框架中。
在这里,韦伯特别强调了统计方法对于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为了确保理解社会学的科学性,为了使主观理解具有客观性和科学上的可靠性,韦伯提出了两种互不相同但又彼此相关的研究方法,来具体地实施他所提出的理解策略,这就是类型化比较研究和发生学的因果分析。
理想类型分析使得理论能超越特定的事件,用普遍的理论范畴来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而发生学因果分析又能使理论家去关注各种不同的具体历史事件在导致结果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和地位,从而把握住社会历史的变迁。
合理性概念是贯穿于这种方法中的核心部分,它既为客观地分析主观意义提供了一把钥匙,又为建构不同的社会行动类型提供了依据。
不仅如此,合理性和经验的逻辑规则为如何客观地研究行为的主观方面提供了一个广泛适用的参照框架。
根据合理性标准,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合理性行动和不合理性行动,根据合理性标准,他建构了不同的社会变迁模式和不同的社会结构类型。
因果分析方法是韦伯理解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是获得科学的客观认识的基本方法。
韦伯在社会学研究中力图把实证主义所注重的因果分析同解释学的理解方法加以融合,以便使理解成为科学的理解。
可见,韦伯虽然从主观的、理解的角度去探寻科学及其价值,但是他也很注重这种从文化、主观、个人意志认知社会时要借助客观实证性的方法,例如统计学,韦伯并不否定和批判孔德的实证主义和马克思的批判主义就是他将理解与实证相结合的体现;他强调理解社会事实必须依靠可靠、可验证的社会经验,而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断等。
总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及根据这一方法建立的“韦伯命题”绝不是纯粹的主观臆断,而是首创并运用了社会科学可以采取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的一种,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截然不同的方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二者构成了对立面,因为韦伯既并不否认马克思分析社会事实的唯物史观视角,韦伯并不完全用片面的唯心主义的解释来反对用唯物主义方法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进行分析,反而还借鉴了实证主义、统计学的方法;马克思虽然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问题,但不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推理和价值判断,这也是社会研究方法中不可能存在绝对“价值无涉”。
因此韦伯命题及对分析这一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否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对立面,需要全面、辩证地思考,不会达成所谓的“共识”。
3、韦伯命题的中国意义韦伯命题的提出对中国乃至东亚圈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首次将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开创了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批判社会学不同的理解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这也为国人研究社会事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二战后,以美国的T·帕森斯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沿着“韦伯命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西方传统的现代化理论。
同时,“许多战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统治而宣告独立,继而这些国家面临的是现代化建设问题,人们在思考按着什么途径以及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时,直接或间接地都与韦伯的论题发生了联系”旧¨。
人们对“韦伯命题”的文本意义的理解都与一定的现实生活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人们对“韦伯命题”的许多解读又都与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联系在一起。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关键期,各项工作都应该服务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解读“韦伯命题”的实用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同时,“韦伯命题”自然也就成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韦伯命题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期及20世纪90年代末东亚金融危机期间均受到学界热议,争论与批判各异。
在诸多的争论当中,也可窥见韦伯仅仅用宗教文化解释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毕竟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仅从一个方面入手同样会陷入某种决定论的泥潭之中。
因而,从宏观上来说,韦伯命题的中国意义在于为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提醒国人看问题需要更加全面的视角,否则极易因为一家之言而陷入偏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