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
换热器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下面将为您介绍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步骤:
1. 确定换热器类型:根据工艺要求及介质性质,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如管壳式、板式、螺旋板式等。

2. 估算传热系数:根据换热器类型、流体类型、流量、温度等因素,估算出传热系数。

3. 计算传热面积:根据所需传热量和传热系数,计算指定温度下需求的传热面积。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根据所需传热面积和换热器类型,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

5. 设计热损失:根据换热器使用环境,计算换热器热损失量,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6. 设计流路:结合工艺流程及介质性质,确定换热器内部介质的流路和流速,
以确保传热效率。

二、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换热器类型,以确保传热效率和占用空间的合理性。

2. 估算传热系数要考虑介质性质、流量、温度等因素,更加科学地估算传热系数。

3. 所需传热面积要根据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换热器的大小、材质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

4. 选择换热器管径及壳体规格要遵循一定的社会标准及安全规范,以确保换热器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设计热损失要考虑换热器使用环境,以确保能量转化的高效。

同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结构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了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能源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传递方式及换热效果的影响因素。

2.换热器的类型: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3.换热器的结构组成:详细讲解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管、支架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选型依据。

4.换热器计算方法: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计算、阻力计算和面积计算等方面的方法。

5.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机制,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帮助学生理解换热器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计算,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换热器案例,提出优化方案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换热器选型、设计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换热器性能模拟和优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换热器及热交换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结构原理的学科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相关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本概念: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及用途,分析各类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换热器概述2. 热量传递机制: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量传递基础3. 换热器设计参数:阐述换热器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并进行相关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参数及计算4.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介绍换热器选型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5.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教授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对换热器性能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换热效率。

教材章节:第五章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6. 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换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技巧。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换热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传热基本方程、对流传热、换热器类型(包括空气冷却器、水冷却器、热交换器等)、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换热器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形象地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则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是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进度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宽松。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课程教学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等。

同时,教学安排还将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

课程设计模板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分析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3.应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交换计算和设计;4.探讨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5.培养对换热器技术和节能减排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原理、类型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热传递方式、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指标;2.换热器的类型: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3.换热器的应用:热交换计算、设计方法和实例分析;4.换热器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热泵技术、余热回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换热器技术》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技术手册等;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资料、图片等;4.实验设备:换热器实验装置、热流量计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换热器技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换热器课程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

目录1.设计任务书-------------------3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43.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94.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115.设计结果汇总表--------------156.设计评述--------------------157.参考资料--------------------168.主要符号说明----------------169.致谢------------------------161.设计任务书2.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换热器的类型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

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

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2.1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

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

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

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

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 选题背景换热器作为化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热交换设备,其设计与应用非常重要。

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类、设计及实践应用非常有必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实践。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能:(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换热器设计和实践。

3. 课程内容(1)第一部分:换热器基本原理1. 换热器的定义及分类2. 换热器基本原理3. 换热器的热力性能(2)第二部分:换热器设计1.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流程2.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3. 换热器的参数和设计要求(3)第三部分:换热器实践1. 换热器的制造工艺2. 换热器的安装和调试3. 换热器运行中的故障处理4. 换热器的维护与管理4. 课程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面授课程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

5. 课程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设计报告和考试评分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程展望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掌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为其未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本课程设计也综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相结合,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2)掌握换热器的传热原理,包括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3)熟悉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特点;(4)学会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2)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设计和模拟;(3)具备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及其特点和应用。

3.换热器计算方法:教授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的方法。

4.换热器实际应用:分析换热器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化工原理、热力学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课程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换热器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4)学会换热器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进行分析;(3)具备绘制换热器原理图和流程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和兴趣;(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等社会责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计算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换热器概述(1)换热器的定义和作用;(2)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3)换热器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

2.第二章:换热器类型(1)表面式换热器;(2)对流换热器;(3)混合换热器;(4)蓄热换热器。

3.第三章:换热器性能(1)换热器的热传导方程;(2)换热器的传热系数;(3)换热器的效能和热损失。

4.第四章:换热器计算方法(1)换热器的尺寸计算;(2)换热器的流动阻力计算;(3)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4)换热器的效率计算。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的理解;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换热器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视频教程等;4.实验设备:换热器实验装置,流动阻力测试设备等。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单管程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热工科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

其次,学生应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和图表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如热交换效率、温差等。

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换热器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管程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首先,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解释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其次,详细讲解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包括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并通过实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然后,介绍单管程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空调系统、加热器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多媒体资料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则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原理和性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换热器化工机械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机械课程设计

换热器化工机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2. 学生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热交换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3. 学生掌握换热器主要的设计参数,如传热面积、传热系数、流体流速等;4. 学生理解换热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及运行维护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换热器设计软件进行简单换热器设计的能力;2. 学生能够分析换热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换热器设计方案的撰写和汇报,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工机械设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2. 学生认识到换热器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节能环保意识;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换热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化工设备设计和运行维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概述: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对应教材第一章;- 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典型换热器结构及特点;- 换热器在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的应用案例。

2. 换热器工作原理与热力学基础:阐述换热器工作原理,能量守恒在热交换过程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 热传导、对流、辐射等基本传热方式;- 传热方程式、传热系数、对数平均温差等热力学基础概念。

3. 换热器设计参数与计算方法:学习换热器主要设计参数及计算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 传热面积、流体流速、传热系数等参数的计算;- 典型换热器设计软件的应用介绍。

4. 换热器材料与结构设计:介绍换热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原则,对应教材第四章;- 换热器常用材料性能及选用标准;- 换热器结构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

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的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掌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3)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分析;(2)具备查阅相关资料和规范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换热器概述(1)换热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2)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3)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前景。

2.第二章:换热器的设计(1)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理;(2)换热器设计的计算方法;(3)换热器设计的注意事项。

3.第三章:换热器的计算(1)换热器计算的基本公式;(2)换热器计算的案例分析;(3)换热器计算的软件应用。

4.第四章: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1)换热器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2)换热器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3)换热器在制冷空调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2.讨论法:用于探讨换热器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4.实验法:用于验证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结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准备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换热器设计教材;2.参考书:收集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课件;4.实验设备:准备换热器实验装置,用于实践教学。

气液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气液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

气液板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描述气液板式换热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及重要性;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液板式换热器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换热器设计计算;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模拟实验,能够分析和解决气液板式换热器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技术图纸和相关软件,绘制气液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其节能环保意识;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换热器设计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较强的工程技术课程,结合实际工业应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板式换热器原理及结构- 换热器基本概念与分类- 板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板式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及组成部分2.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热力学基础及热量传递原理-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3. 换热器中的流动与传热分析- 流体力学基础- 换热器内部流动特性- 传热学原理在换热器中的应用4.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换热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换热器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换热器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作用5. 气液板式换热器的操作与维护- 换热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 换热器维护保养方法- 换热器故障排除与维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板式换热器原理及结构第二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第三周:换热器中的流动与传热分析第四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第五周:气液板式换热器的操作与维护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编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换热器在热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温度作为热力学过程关键参数的重要性,并学会读取、分析换热器温度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计算换热器中的热量传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热量传递过程的理解。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仪表,进行换热器温度的准确测量。

3.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解决实际换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特别是在热力学和能量转换领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理解换热器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假设学生为八年级,已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需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学习成果的可衡量性,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换热器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 热量传递方式:深入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 温度测量:讲解温度测量方法、仪表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 换热器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热像仪等工具进行温度测量。

-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换热器温度变化的因素。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介绍换热器原理,讲解热量传递方式。

换热器课程设计煤油

换热器课程设计煤油

换热器课程设计煤油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各种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比较、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换热器选型、换热器设计计算、换热器性能评估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能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介绍换热器的定义、作用、传热过程及其分类。

2.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比较:详细讲解不同类型换热器(如管式、板式、壳式等)的结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阐述换热器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步骤,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换热器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介绍换热器的运行条件、维护要点和安全管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设计计算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应用和运行维护。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加深对换热器性能和运行特性的认识。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配合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换热器的原理和结构。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换热器单管程课程设计

换热器单管程课程设计

换热器单管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特别是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换热器单管程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热负荷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及面积需求计算。

3. 学会分析影响换热器单管程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热器选型和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设计,掌握换热器单管程的设计流程。

2. 能够操作相关的设计软件或工具,进行换热器单管程的模拟和计算。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热能转换和利用的兴趣,培养对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视。

2.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换热器在节能减排中的角色,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旨在通过换热器单管程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设计项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础理论:包括热交换的基本概念、换热器类型、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2. 换热器设计计算:热负荷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换热面积的计算及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关联。

- 教材章节:第三章“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第一节“热负荷计算”,第二节“传热系数的确定与换热面积计算”。

3. 换热器选型与优化:分析影响换热器性能的主要因素,介绍换热器选型方法,探讨优化设计方案。

- 教材章节:第四章“换热器的选型与优化”,第一节“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因素”,第二节“换热器选型方法”,第三节“换热器优化设计”。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部分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部分

换热器课程设计摘要部分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性能,能够运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计算,并理解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换热器的分类、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热交换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计算,并分析评价换热器的设计与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热交换技术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式换热器等)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

3.换热器的性能:介绍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指标,如热效率、传热速率等,并分析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因素。

4.热交换计算:教授换热器的热交换计算方法,包括稳态传热方程、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及热交换计算。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换热器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换热器筒体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筒体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筒体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筒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换热器筒体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

2. 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筒体设计中涉及的力学、热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基本概念。

3.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换热器筒体设计中所需的热交换面积、筒体直径、壳体厚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换热器筒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等)进行换热器筒体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完成换热器筒体设计项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换热器筒体设计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换热器筒体设计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换热器筒体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换热器设计及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筒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讲解换热器筒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工作原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深入理解换热器筒体的设计要点。

- 教材章节:第三章换热器结构与原理2. 换热器筒体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介绍换热器筒体设计中所涉及的力学、热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基本概念,明确筒体设计的基本要求。

- 教材章节:第四章换热器设计基础3. 换热器筒体设计参数计算:详细讲解热交换面积、筒体直径、壳体厚度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具体计算过程。

- 教材章节:第五章换热器设计计算4.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 等)进行换热器筒体设计的基本操作,提高其设计效率。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及目的1.1 设计背景换热器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热量从一个物质传递到另一个物质中。

在换热器的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需要对换热器进行温度控制。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种能够实现换热器温度控制的系统。

1.2 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换热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和电气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二、设计内容2.1 系统结构本系统采用分层结构,包括上位机、下位机、传感器、执行机构等四个部分。

其中上位机负责监测和控制整个系统;下位机负责接收上位机指令并控制执行机构;传感器负责采集温度信号;执行机构则根据下位机指令调节换热器内部水流量。

2.2 系统功能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实时监测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变化,并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2)根据上位机发送的指令,下位机调节执行机构控制水流量,从而实现对换热器内部温度的控制;(3)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报警并停止运行。

2.3 系统设计2.3.1 上位机设计上位机采用C#语言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实时监测温度数据,并进行显示;(2)设置温度控制参数,并发送给下位机;(3)接收下位机状态信息,并进行显示;(4)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报警并停止运行。

2.3.2 下位机设计下位机采用单片机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接收上位机指令,并解析指令内容;(2)根据指令调节执行机构控制水流量;(3)采集执行机构状态信息,并发送给上位机。

2.3.3 传感器设计本系统采用PT100型号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信号采集。

该传感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2.3.4 执行机构设计本系统采用电磁阀作为执行元件。

电磁阀具有调节水流量的功能,可实现对换热器内部温度的控制。

三、系统实现3.1 系统硬件设计本系统采用单片机作为下位机控制核心,通过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采用PT100型号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信号采集;采用电磁阀作为执行元件,控制水流量。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类型,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使学生掌握换热器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

3. 帮助学生了解换热器材料的选择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换热器设计的能力,包括计算、选材和绘图。

2. 提高学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运用换热器设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换热器设计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换热器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设计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与分类: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及其特点,如管壳式、板式、翅片式等。

2. 换热器设计流程:阐述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选型、计算、选材、绘图等。

3. 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详细讲解传热系数、换热面积、流体流速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4. 换热器材料选择:分析各种常用换热器材料的特点,讲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5. 换热器设计实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换热器原理与分类,了解各种换热器的优缺点。

2. 第3-4课时:换热器设计流程,明确设计步骤和要求。

3. 第5-6课时: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掌握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4. 第7-8课时:换热器材料选择,了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实训任务书课程石油装备设计综合实训题目炼油厂柴油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主要内容:1.液化气工艺概述;2.换热器的工艺计算;3.换热器的结构设计;4.换热器的强度校核;5.换热器的结果汇总。

设计条件:炼油厂用原油将柴油从1750C冷却至1300C,柴油流量为12500kg/h;原油初温为700C,经换热后升温到1100C。

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

操作压力为60KPa 管、壳程阻力压降均不大于30KPa。

污垢热阻均取0.0003Pa s。

主要参考资料:[1] GB150-2011,压力容器[S] .[2]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JB 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S] .[4]JB4712-2007,容器支座[S].[5] JB 4715-199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S].完成期限2013年3月24日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2013年2月25日目录第1章液化气工艺及流程图概述 (1)1.1液化石油气工艺概述 (1)1.1.1液化石油气的特点 (1)1.1.2液化石油气的来源 (1)1.1.3液化石油气的提取 (2)第2章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与工艺设计 (4)2.1列管式换热器的概述 (4)2.2 初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4)2.3主要工艺及结构基本参数的计算 (6)2.4管、壳程压强降的校验 (9)2.5总传热系数的校验 (12)2.6列出所涉及换热器的结构基本参数 (14)第3章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15)3.1 筒体部分计算 (15)3.2 椭圆封头厚度 (16)3.3 管板选取 (17)3.4 法兰选取 (17)3.5 鞍式支座 (19)3.6 接管 (19)第4章换热器的强度校核 (21)4.1 计算容器重量载荷的支座反力 (21)4.2 筒体轴向应力验算 (21)4.3 鞍座处的切向剪应力校核 (23)4.4 鞍座处筒体周向应力验算 (24)第5章设计结果汇总 (26)参考文献 (27)第1章液化气工艺及流程图概述1.1液化石油气工艺概述液化气又叫液化石油气,是以丙烷、丁烷、丙烯、丁烯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混合物。

英文名称为L.P.G(Liquified PetroIeum Gas)。

1.1.1液化石油气的特点(1)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

但适当升高或降低温度容易转变为液态。

临界温度为92-162℃,临界压力为3.53-4.45MPa(绝)。

(2)从气态转变为液态,体积可缩小250-300倍,使得液化气较其他燃气便于运输、贮存和输配。

通常采用常温加压条件使液化气保持液态,因此用于运输、贮存和输配容器设备均为压力容器。

在大规模液化气贮存中(贮存量超过10000t),可考虑采用低温降压或低温常压法,以减少投资。

(3)与其他城市燃气相比,液化气热值最高,低热值为45.1-45.9MJ/kg(液态)或87.8-108.7MJ/m3(气态)。

考虑到燃烧的完全性,通常采用降压法。

(4)液化气从贮罐等容器或管道中泄漏后将迅速气化,需吸收充足的热量。

这将导致漏孔附近材料及周围大气温度急剧降低,与人体皮肤接触甚至会造成冻伤。

这也对容器的选材及制造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5)气态浓化气重度较空气大1.8—2.0倍。

泄漏后易在低洼、沟槽处聚积。

而液化气爆炸下限很低(爆炸极限为空气中体积的 1.7%—10%),极易与周围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气体,遇到明火将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

一旦遇火爆炸,其事故特点是对人员、设备及设施危害大,波及范围广,难以控制。

所以在液化气供应中,必须保证运行安全、设备完好、操作正确、防火防爆。

(6)液态液化气比水轻(一般为水重的50%—60%)。

在容器或管道中,通常呈饱和状态,其饱和蒸气压力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升高(降低)。

其液态密度随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减少(增加)。

1.1.2液化石油气的来源液化石油气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在油田或气田开采中获得的,称为天然石油气;另一种来源于炼油厂在石油炼制加工过程中所获得的副产品,称为炼厂石油气。

天然石油气中不含有烯烃,炼厂石油气中则含有相当数量的烯烃,这是原油在二次加工时的裂解产物。

1.1.3液化石油气的提取液化石油气的提取主要有压缩法、吸收法、吸附法。

1.1.3.1压缩法从烃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可知,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烃类的饱和蒸汽压不同,含碳越高的烃类饱和蒸汽压越低,当温度高于某种烃的临界温度时,无论多高压力都不能使其液化。

同时,在一定压力下,不同烃类的冷凝温度不同,含碳越高的烃类冷凝温度越高。

因而若将一定温度下的气态混合烃压缩,或者在一定压力下将其冷却,那么含碳高的烃类会成为液体。

可从气态中分离出来,这就是压缩法提取液化石油气的基本原理。

气体在压缩过程中温度将升高,其中烯烃在高温下易形成聚合物,影响压缩机运行。

为此通常采用分级压缩的方法,使每级压缩后气体温度控制在140℃左右,然后将其冷却。

1.1.3.2吸收法吸收法是利用吸收液对于不同气态烃具有选择吸收的能力而分离烃类的一种方法。

汽油是常用的吸收刘,愈重的烃类在汽油中溶解度愈大。

提高压力和降低温度有利于吸收过程,所以吸收塔通常在加压、低温或常温下操作。

此外,吸收剂中待吸收组分浓度愈低。

吸收效率愈高。

为了提取液化石油气,一般先用吸收法把混合烃分离成C3以上的重馏分和C2以下的轻馏分及氢,然后再经过精馏,分离出C3、C4组分。

1.3.3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解吸的能力来分离混合烃中不同组分的方法。

作为吸附剂的有活性炭、硅胶和分子筛等多孔材料。

其中分子筛的吸附能力强,选择性好,但是价格昂贵。

工业上通常采用活性炭作吸附剂。

当气态混合烃与吸附剂接触时,不饱和烃比饱和烃容易被吸附;在同类烃中高分子烃容易被吸附。

吸附法适用于分离含重烃很少的气态混合烃。

1.2 ARGG装置工艺流程概述1.2.1 ARGG装置ARGG装置包括反应-再生、分馏、吸收塔、气压机、能量回收及余热锅炉、产品精制几部分租成,ARGG工艺以常压渣油等重油质油为原料,采用重油转化和抗金属能力强,选择性好的ARG催化剂,以生产富含丙烯、异丁烯、异丁烷的液化气、并生产高辛烷只汽油。

其中,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中最重要的二次加工过程,是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

它是使原料油在适宜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分解、异构化、氢转移、芳构化、缩和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原料油转化为气体、汽油、柴油等主要产品及油浆、焦炭的生产过程。

催化裂化的原料油来源广泛,主要是常减压的馏分油、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及丙烷脱沥青油、蜡膏、蜡下油等。

随着石油资源的短缺和原油的日趋变重,重油催化裂化有了较快发展,处理的原料可以是全常渣甚至是全减渣。

在硫含量较高时,则需用加氢脱硫装置进行处理,提供催化原料。

催化裂化过程具有轻质油收率高、汽油辛烷值较高、气体产品中烯烃含量高等特点。

1.2.2 部分工艺流程叙述吸收塔顶操作压力1.3MPa(绝),从D-10301来的压缩富气进入吸收塔C-10301自下而上逆流与来自D-10201来的粗汽油和补充吸收剂泵P-10304/1、2送来的稳定汽油(补充吸收剂)逆相接触。

气体中的及以上的更重要组分大部分被吸收,剩下含有少量吸收剂(贫气)去再吸收塔C-10303,为了取走吸收时放出的热量,在吸收塔用P-10302/1~4分别抽出四个中段回流,经中段回流冷却器E-10307/1~8冷却后再返回吸收塔。

在D-10301中平衡汽化得到的凝缩油由凝缩油P-10301/1、2抽出后,经脱吸塔进料-稳定汽油换热器E-10302/1-2换热至55进入脱吸塔C-10302顶部。

脱吸塔顶操作压力1.4MPa(绝),温度50,脱吸塔底部由脱吸塔底重沸器E-10301/1.2提供热量。

用分馏部分中段回流作为热载体,以脱出凝缩油中的组分。

塔底抽出的脱乙烷汽油送至汽油稳定系统。

贫气从吸收塔顶出来进入再吸收塔C-10303,操作压力1.25MPa(绝)。

与从分馏部分来的贫吸收油(轻柴油)逆流接触,已脱除气体中夹带的轻汽油组分,经吸收后的气体(干气)送至脱硫装置,富吸收油则靠再吸收塔的压力自流至E-10205/1-2,与贫吸收油换热后再返回分馏塔。

第2章列管式换热器的选用与工艺设计2.1列管式换热器的概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

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途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在化工、石油、轻工、冶金、制药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主要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

2.1.1类型的选定换热器类型的选定,主要可按流体压强,管壁与壳壁的温差及其污垢的清洗等方面来考虑。

其中,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封矢、管板、节流挡板、接管等部件组成。

其结构特点是管束以焊接或胀接在两块管板上,管板分别焊接在壳体两端并在其上与封头连接,封头与壳体上装有流体进出口管。

与其他形式换热器相比,其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成本较低、管内不易积垢,及时产生了污垢也便于清洗。

但它仅适用于壳程流体压强小雨0.6MPa,管、壳程壁温温差小于70℃,且关键只能通过清洁流体的场合。

综合考虑,我们选定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1.2流动路径的确定冷热流体在换热器内的流动路径,需进行合理安排,通常可依一系列原则确定。

原则:①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走易于清洗的一侧。

②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程。

③流量小而粘度大的液体一般以走壳程为宜。

故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原油走管程,柴油走壳程。

2.2 初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列管式换热器可根据生产任务要求,由热量衡算大致估算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2.2.1 热负荷及冷却介质消耗量的计算在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的条件下,两流体均无相变的情况下,热负荷可由下式计算:)()(1221t t C W T T C W Q pc c ph h -=-= (2-1)式中 Q ——热负荷,Wc h W W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pc C C ph 、——热、冷流体的定压比热容,kJ/(kg ⋅K)21T T 、——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21t 、t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热负荷:3875003600/)130175(1048.21025.1)(342111=-⨯⨯⨯⨯==-T T C W Q w 原油消耗量:4.4h /kg 10585.1)70110(102.23600387500)(431222=⨯=-⨯⨯⨯=-=t t C Q W kg/s 2.2.2 计算平均温度差m t ∆,并确定管程数选取逆流流向,先按单壳程单管程考虑,计算出平均温差'm t ∆.1212't t In t t t m ∆∆∆-∆=∆ (2-2)式中 1t ∆——进、出口两端流体温差中较低一侧的温差;2t ∆——进、出口两端流体温差中较高一侧的温差;5.626065ln )70130()110175(ln 1212'=---=∆∆∆-∆=∆t t t t t m ℃ 按下式计算因数R 和P 值:1221t t T T R --==冷流体的温降热流体的温降 (2-3)1112t T t t P --==两流体最初温度差冷流体的温升 (2-4) 故:125.170110130175=--=R 38.07017570110=--=P 根据R 、P 值,查温度校正系数可读得,温度校正系数8.092.0>=∆t 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