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优良文化。

而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鞋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婚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鞋不仅是一种服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如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倾向、民俗风尚等,这充分体现了鞋的综合文化性。

以“鞋”为媒介从传统文化、传统表现形式、现代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浅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礼品设计;婚俗;鞋;影响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导:1671--7740(2010)02--0102--02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婚庆礼品设计的影响性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守礼、行礼、讲礼、遵礼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贯穿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古时中国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由此可见婚嫁,在中国人眼中绝对是人生礼之大事。

现代婚礼经过岁月的洗礼,其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其传统内涵,演变成一种更浓郁的时代婚庆文化。

而礼品是婚庆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如何设计婚庆礼品在婚庆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我国的礼品设计曾一度片面的强调所谓的理性追求,而忽视礼品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致使设计者的感官开始钝化,这种忽视直到21世纪才逐渐复苏。

纸嫁衣对应的典故

纸嫁衣对应的典故

纸嫁衣对应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纸嫁衣的来源与历史
2.纸嫁衣的象征意义
3.纸嫁衣的现代应用与传承
正文
【纸嫁衣的来源与历史】
纸嫁衣,又称纸婚纱,是一种用纸制作的传统婚礼服饰。

在我国,纸嫁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纸嫁衣是用竹简、树叶等材料制作的,象征着新娘的贞操和纯洁。

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纸嫁衣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

【纸嫁衣的象征意义】
纸嫁衣在古代婚礼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新娘的贞操和纯洁,表明新娘在结婚之前是纯洁无瑕的。

同时,纸嫁衣也象征着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告别过去的少女时代。

此外,由于纸嫁衣具有易燃的特性,它还象征着新娘对婚姻的忠诚,表示她愿意为丈夫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纸嫁衣的现代应用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嫁衣在现代婚礼中的地位逐渐被西式婚纱所取代。

然而,纸嫁衣依然在一些地区和传统婚礼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如今,纸嫁衣的设计和制作更加精美、考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同时,纸嫁衣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的继承。

总的来说,纸嫁衣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婚礼服饰,既见证了我国
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篇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民间传统⽂化的特征表象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的,即民谚所说“百⾥不同风,⼗⾥不同俗”,极富个性特⾊。

但取决于原⽣态的本质属性,各地域之间的民间传统⽂化⼜具有本原化的共性特征。

此处所归纳的民问传统⽂化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种民间⽣活事象⽂化中普遍具有的共性特征。

1.民间传统⽂化具有满⾜⼈的⽣存需要的本能特征民间传统⽂化是社会⽣活事象⽂化,其所具有的原⽣态本质属性,使其始终围绕着民众求⽣存的机能要求服务,⽽没有向“源于⽣活⽽⾼于⽣活”的更⾼⽂化层蜕变。

其恪守着⼀种基础性的⽂化职能,满⾜着民众本能的⽣存需要。

这样⽣⽣世世地绵延不断,就使民间传统⽂化保留了⼀种本原性的与⼈的⽣理机能密切联系的本能特征。

⼈,⾸先要作为⼀种有⽣命活⼒的动物⽣存下来,才能够作为⼀种有⽂化创造⼒的⾼级动物⽽有质量地⽣活下去。

民间传统⽂化所具有的本能性特征,就在于它充分满⾜了⼈的最基础的⽣存要求。

⽐如,要吃,是⼈为了存活下来对⾷物的最低需求;吃好,是⼈为了活得更加美满⽽对饮⾷的要求。

⼈在解决了最低⽣存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就会逐步延伸发展⾷物种类、饮⾷习惯、饮⾷理念、烹调⽅式等⼀系列饮⾷⽂化,以⾯对提⾼⽣活质量的问题。

在这个延伸发展过程中,需要吃是⼈的⽣理本能,要求吃好是⼈的欲望本能,⼆者都是⼈与⽣俱来的⼀种本性机能。

可以说,在民间传统⽂化中,⽆论是饮⾷⽂化、服饰⽂化、居住⽂化,还是⽣产习俗、⼈⽣礼仪、禁忌信仰等⼀切⽣活事象⽂化,所传达的都是关于如何活下去,如何⽣活得更好这样⼀些信息。

因此,能不能活着与怎样更好地活着,是民间社会⽣活事象⽂化构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和终极⽬的,也是民间传统⽂化⽣命活⼒的本能特征。

有形的与⽆形的体现着⼈的⽣存本能的民间传统⽂化,渗透于传统社会⽣活的各个⾓落,表现在民众⽣活的⽅⽅⾯⾯,如同⼀本⽣活的⼤百科全书,在让⼈学会怎样活着的同时,也提⾼了⼈的本能作⽤的能⼒和范围。

古代服饰

古代服饰

这件衬衣,月白色妆花 缎面,黄色缠枝暗花绫 里,全身以红、绿、香、 绛、湖蓝、深灰、浅黑、 淡白等十余色丝线织出 牡丹、莲花、海棠、梅 花、秋海棠、石榴花、 水仙、桃花、绣球、兰 花等花卉,又有螳螂、 蝈蝈、蜻蜓和蝴蝶飞舞。 呈现百花盛开、百蝶翻 飞之景。织造精良,做 工细致,纹样雅丽 宫中保存下来的极 少的早期衬衣之一,弥 足珍贵。是一件乾隆时 期的精品。 月白缎百花妆夹衬衣
另一类便服,两侧开裾,也就是两侧有开衩。是在中晚清逐渐出现 的,被称为“氅衣”。“氅衣”这种便服不单穿,一般套穿在衬衣 之外。
直身,衣长至掩足,只露出旗鞋 的高底。圆领,捻襟右衽。双挽舒 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 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 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 既方便拆换,又像是穿着多层讲究 的内衣。 衣边、袖端则装饰多重各色华 美的绣边、绦边、滚边、狗牙边等, 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绪以后,这种 繁缛的镶边装饰更是多达数层。 氅衣作为清晚期宫中后妃便服, 氅衣改变了满族传统服饰长袍窄袖 的样式,迎合了道光、咸丰以后的 晚清宫廷生活追求豪华铺张、安逸 享乐的风尚,很快被认可,后妃们 必不可少的日常服饰之一
步摇
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 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 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 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 一般形式为凤凰、蝴 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 有旒苏或坠子 走路的时候,金饰会 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 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 故名
华盛 华通花 华盛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
梳篦 古代简称“栉” 梳篦梳理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 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唐插梳盛行,梳也成为了饰品。
影视作品各种的花钿
把花钿化在脸颊上,叫做晓霞妆
各式贴花钿在贴用的时候要用到一种呵胶,据说是用一种牛鱼鳔制成,呵气即黏 有似今天我们用的邮票后所涂的特制胶类,卸妆时用热水敷软即可揭下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满族规矩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满族规矩和传统,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一些清朝满族规矩和传统的例子:
1.辫子(发辫):满族男子通常会留长发,并将其编成一对发辫。

辫子被视为满洲人的象征,是满族传统的发型。

满族男子弃辫
是在清朝末期(19世纪末)开始的。

2.服饰:满族传统服饰在清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这包括传统的长
袍、宽袖、高领和大袖口的服装,以及特殊的头饰和鞋子。

3.语言:满洲语是满族的传统语言,清朝时期在官方文件和法规
中广泛使用。

满族的文字系统是清朝的官方文字之一。

4.婚礼仪式:满族的婚礼仪式有许多传统规矩,如婚礼头盖鸢尾
花头饰、新娘穿着特殊的礼服和举行传统仪式。

5.礼仪和礼节:满族人重视礼仪和礼节,有严格的社交规则和礼
貌行为。

在宫廷和社交场合,满族官员和贵族要遵循一定的礼
仪和仪式。

6.饮食:满族饮食有其特点,包括烤肉、牛肉、羊肉和面食等传
统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满族的传统规矩和文化受到了影响和变革。

特别是在清朝晚期,汉族文化和传统在满洲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满族人也逐渐采纳了一些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同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满族规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
消失或演变。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

从明清婚礼服饰看中国的礼仪文化摘要:论文对我国的婚礼服饰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从明朝的凤冠霞帔,以及清朝满汉融合、洋为中用为主题,探讨了我国的礼仪文化以及民族特性,感受了蕴含在我中华民族内部的优秀品质,以及几千年来我国深刻的历史积淀。

关键词:礼仪文化;历史;服饰;凤冠霞帔;明朝;晚清引言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包括服饰,这一社会风尚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

可以说这种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这里面表现了我国传统优秀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从婚礼礼服的角度讲表现得更为突出。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

古代的婚姻不仅仅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且而是对夫妻双方家族负责。

这种及其重视“家庭价值”的观念,与西方一些礼仪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同样都是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社会成员”特殊的表现。

作为素称“衣冠王国”的中国,自周代至清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服饰也有着同样长的衣冠制度史。

本文这里主要对明清婚礼礼服进行回顾,从我国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管中窥豹,感受其所蕴含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1从“凤冠霞帔”谈明朝婚礼礼服说起传统的婚礼服饰,更多的人最熟悉的应该是彩绣龙凤的凤冠霞帔、大红盖头以及大红吉服。

《醒世姻缘传》如此描写婚礼的场景:“.......公服乘马,簪花披红,童寄姐穿着大红纻丝麒麟通袖袍儿,素光银带,盖着文王百子锦袱......”从这些典章文献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明代婚礼礼服的印记。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翼舞歌》中咏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人们眼前会呈现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然而鲜有人知周代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发展到隋唐以乃至南北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宋代各种宫廷命妇们的六种礼服里,婚服为青色。

大红婚服其实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

明代起始将男子婚娶视为“小登科”,可饰九品官服,新娘能用凤冠霞帔。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_8679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_8679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婚礼服的历史和现代详尽阐述了中国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并从寓意、形制、色彩、图案、材料和配饰等各方面举例说明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现,对中国传统婚礼服以后的发展以及设计方向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目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

中式婚礼服凭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

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婚礼服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化的特征而出现、发展和变化的。

传统婚礼服的核心就在于其民族特性的表现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

这样,传统婚礼服才将更具生命力。

离开民族特性,而一味的追求传统元素堆积和服饰内容表象化,只会落于俗套或本末倒置。

所以研究或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要对其本身民族特性进行深入地解析。

××婚礼服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括服装、服饰品及配饰。

有着统一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点缀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

中国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礼服。

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是表现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成为礼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传统婚礼服发展中的民族特性表现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婚礼服因婚礼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演变。

无论婚礼服怎样有其自身的变化,都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服饰的发展与演变的制约,与其民族特性息息相关。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整理

中西文化比较答案整理

一、名词解释1.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教育学说,是一种旨在解放思想、避免专门化和“准备生存”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未来的专家、技师、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的对新的变化的境遇独立做出正确判断的人。

对于受教育者,它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的价值。

2.高低语境:在高语境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相对地讲,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

这也意味着,在强交际环境文化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

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相对的讲,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和情景中。

这也就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用语言本身的力量进行交际。

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4.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形成于维也纳,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一个音乐流派。

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5.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区分家族内部每个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形成了“大宗”与“小宗”两支血缘体系。

在家族的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聚族而居:最初是以母系血缘,后来又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将属于同血缘的人们组合在一起,维系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血缘家族。

7.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

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女士礼服的分类尧特点与文化内涵

女士礼服的分类尧特点与文化内涵

女士礼服的分类尧特点与文化内涵作者:王慧,刘佳威,褚凌峰来源:《辽宁丝绸》 2016年第3期〔摘要〕礼服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的服装, 体现着穿着者的精神风貌,这是服饰文化发展的结果〔关键词〕礼服;元素;形式与符号维度;功能一、女士礼服的分类女士礼服分为小礼服、准礼服和正礼服。

不同礼服的差别主要在裙长及露肩、背的程度。

小礼服妩媚,典雅,也叫鸡尾酒服。

早期它主要用于鸡尾酒会,是最常用的礼服,除了鸡尾酒会外,一般的商务酒会、公司年会、招待客户酒会上都可以着这种礼服。

鸡尾酒会礼服是介于下午装和礼装之间的款式,只要裙长过膝即可,尽量选择有华丽感和垂坠感的面料。

色彩选择要明快、单纯,比如白色、淡粉色、天蓝色等,黑色也比较常用。

准礼服,一般用于文化氛围较浓的场合,比如音乐会、时尚晚会、小型舞会、婚礼等。

准礼服不强调露肩或露背,但应该是无领或无袖的,裙长要过膝。

正礼服用于非常正式、大型的晚会及宴会,款式上的要求比较多,一定是无袖,一定要尽出锁骨、肩、背,裙长坠地。

二、女士礼服特点1.礼服轻巧,图案花色散落,使人步履轻盈,翩翩起舞。

2.蝴蝶结修饰完美身后曲线,高贵典雅。

3.薄纱透视暧昧。

4.黑色定义永恒的神秘高贵,不可靠近,却藏着好奇。

5.比重前后非对称,层叠,修饰完美曲线。

三、女士礼服的文化内涵1.礼服的色彩维度“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人们对文化具有更为深层次的需求。

要求服装设计师在创新中孕育不同的文化意味。

衣服是文化的表象,文化是衣服的精髓。

纵观多届春晚,不难捕捉到一个细节,中国红是女主持人每年必选的,且都在开场时穿。

服装颇讲究形意相融,神形同构的意境,历届春晚,女主持人大多以红色礼服作为开场礼服的基调。

毋庸置疑红色最能传递“喜庆”、“春”的气息,这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个传统体现。

“红”也是中国的代表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表象。

以今年董卿春晚礼服为例,一袭极简腰间红色蝴蝶结长裙,高挑轻盈。

该礼服着重强调服装色彩,同时刻意突出穿衣者的某一部位,运用强烈的对比,带有夸张意味的元素,使该款长裙不求过分张扬,简洁的线条很显大方,只显端庄静好,集视线于腰部蝴蝶结,服装整体效果配合舞台灯光的设计,交相辉映,追求了一种整体和谐之美,很适合主持人所处的环境和身份,不仅提高了礼服的审美品格,也很好地诠释了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婚礼服的简介及其运用

中国婚礼服的简介及其运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不可超越的历史文化。

婚礼习俗在各个朝代也会有不同的特性,下面给大家列出一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朝代的婚礼观念。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厦门情侣写真摄影工作室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民族文化对民族婚礼服设计的影响研究

民族文化对民族婚礼服设计的影响研究

“ 在中国人心 目中是喜庆 、 红” 成功 、 吉利 、 忠诚和 兴 旺发达等 意义 的象 征 。 讳用 白色 , 忌 婚礼仪 式上 新 郎新娘服饰 是凤冠 霞帔 。 通人 家之女成婚 时 , 普
西式婚礼在色彩上却与中式婚 礼大相径庭 , 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 , 具有 象 富裕 、 洁 之 纯 装 点婚礼 , 烘托 气氛 , 扮靓新 人 , 表达 寓意 的作 西 式 婚 礼 崇 尚 白色 , 征 着 欢 庆 、 因此新娘的婚纱以白色为首选色彩 。传统的 用。 婚礼服作为礼服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经过不断 意 ,
着婚俗文化 的发展和演变 , 婚礼服饰作为一种表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华 民族几千年文 明的积 达 文化 的方 式 , 得尤 其 重要 。但是 无 论 婚 礼服 显 淀, 它是各 民族在历史长河 中形成 的思想文化和 自身有着怎样 的变化 , 都要 受到其传统文化的制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 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 约, 与其民族特性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政治 、 经 具有鲜 明民族特 征和 丰富 内涵 的文化 。 济、 文化 背景 , 致 了各 个 朝代 的婚 礼 服设 计 呈 导 中国传 统文 化 虽然 起源 于 过 去 , 经 过 传 承 但 现 出与众 不 同 的特性 。不 同 的时期 、 域 、 地 民族 、 与 深化 , 作 为 一 种 意识 形 态 的存 在 , 在影 响 它 也 民俗都影响着婚礼服饰的设计 , 因此婚礼服饰往 着现 代人 的思想 与行 为 。 往 带有很 浓厚 的 民俗色 彩 。 1 中国民族文化 . 2 2 婚礼服的设计现状 . 2 所 谓 民族 文 化是 指 一个 民族 在 长 期 的 历史 目前 , 国的婚礼 仪式 主要 有三种 , 种是 中 我 一 发 展 中共 同创 造 并 赖 以生 存 的一切 文 明 成 果 的 式婚 礼 , 种是 西式婚 礼 , 一 另一种 婚礼 是 中西结 合 总 和 。是其心 理 、 情 、 格在 长期 的社会 意识 和 感 性 式婚 礼 ,三种形 式 的婚 礼都 有其 独特 的魅 力和 特 物质 生产 实践 中积淀 、 演化 的结果 。 点。中式婚礼主要秉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 的 传统 民族 文 化 除 了具 有 鲜 明 的 民族 特 色 外 还 具 中式婚礼 总是 以大红 色烘 托着喜 庆 、 热烈 的气 氛 。1期 0 2年

彝族的特色及注意事项

彝族的特色及注意事项

彝族的特色及注意事项族的风俗特性表现在日常、节庆日、彝族、婚礼习俗等:1、日常生活习俗特性:彝族拥有大分散化、小聚居地的生活状态特性,因此各地的彝族住房不很同样。

2、彝族节庆日风俗习惯特性:关键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地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3、彝族婚礼习俗风俗习惯特性:年轻男女可恋爱自由,但完婚务必获得爸爸妈妈允许,须经做媒、吃“满意酒”、“订婚酒”等全过程。

4、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5、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6、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7、日常生活习俗:弟兄能与嫂子开玩笑的,但哥哥不能与弟媳妇开玩笑的。

顾客入屋让上座,主人家坐到顾客左侧,晚辈坐到顾客正对面。

禁穿麻鞋容易上火炕床;上楼梯要脱掉鞋子;禁赤身裸体、半赤身裸体成人入家门口;不可以用踩门坎,或坐到门坎上;不可以拿筷子敲桌和碗;禁在家里吹哨子、对山歌、说脏话;女性的衣服裤子不可以晾干在路过的区域和蜂窝状边上;严禁面对着太阳光上厕所。

8、节庆日:早晨,同宗大家族聚于年长者家祭拜祖先,夜里一同在平坦的地区点燃火堆欢歌欢舞,此乃年轻男女打情骂俏的好时机。

以后,住户持火堆燎烤院落、房子四周、田头地脚、果木树旁,持续将炒完的枯杉木香面撒在火堆上,传出爆鸣音并释放香味儿,以“灭灾捉鬼”。

汉族的服饰特点

汉族的服饰特点

汉族的服饰特点汉族的服饰特点是丰富多样、色彩鲜艳、讲究细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服饰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汉族的服饰以华丽、精美为主要特点。

在古代,汉族的贵族和皇室成员常穿着宫廷礼服,这些服饰通常采用丝绸、绢等高质量的材料制作而成,色彩鲜艳,绣花、金饰等装饰也非常讲究。

这些服饰展现了汉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尊贵地位的表达,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汉族服饰注重细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汉族传统服饰中,常见的有旗袍、长袍、褂子等。

旗袍是一种女性常穿的传统服装,它紧身修身,展现了汉族女性的曲线美和柔美形象。

旗袍的袖口、领口等处常常绣有精美的花纹,彰显了汉族女性的优雅和细腻。

而长袍和褂子则是男性的传统服饰,它们多样化的款式和剪裁方式展现了男性的端庄和稳重。

另外,传统的汉族服饰还常常配有特色的饰品,如发饰、项链、腰带等,这些饰品不仅能够增添服装的美感,还能够突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汉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地域广阔,汉族人民在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比如,北方地区的汉族服饰常常采用厚实的面料和暖色调,以适应寒冷的气候;而南方地区的汉族服饰则注重轻薄透气、色彩明亮,以适应湿热的气候。

在历史时期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汉族的服饰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对美的不同追求。

总的来说,汉族的服饰特点丰富多样、色彩鲜艳、讲究细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汉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展现了汉族人民对美的热爱和对尊贵地位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汉族的服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民族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服装文化的魅力。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传统服饰特点、汉服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唐风唐韵的设计灵感、传统工艺如丝绸、刺绣在设计中的运用以及风水文化的体现,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发和传承创新的平衡。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服装设计的演绎,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

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更广泛应用,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装文化、服装设计、文化元素、历史、汉服、唐风、唐韵、丝绸、刺绣、风水文化、现代、传承、创新、启发、平衡、期待、应用。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服装文化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传承,使其成为世界服装设计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宝藏。

中国传统服装以其独特的剪裁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包括汉服、唐装、清装等各个时期的服饰,每一种服装都体现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汉服以其简洁大方的设计和华丽精美的刺绣工艺著称;唐风唐韵则展示了唐代时期的豪华和优雅气质;而清装则展现了乾隆、康熙等皇帝时代的尊贵与华丽。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魅力还体现在其对风水文化的借鉴和运用上,将自然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之中,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丝绸、刺绣等传统工艺更是为中国传统服装增添了无限的魅力,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更是对现代服装设计带来的灵感和启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继续影响着世界服装设计的发展方向,为时尚界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1.2 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的重要性通过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服装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与独特性,为现代服装注入新的灵感和活力。

中国古代婚服演变和现代设计

中国古代婚服演变和现代设计

古 代 婚 服 演 变
周制婚服 唐制婚服
宋代婚服
明制婚服
古代婚服是这样一个发 展脉络,其中主要有周 制婚服、汉制婚服、唐 制婚服和眀制婚服
周制婚服
• 《仪礼》所述的整个过程其实包含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婚礼举行之 日前,新夫家当以媒拜会新妇父亲。媒着玄端服。 • 婚礼当日,新夫着爵弁服迎娶新妇,新妇由姆(即教导新妇的年长 妇女)陪同,并两名随嫁女子到达夫家。 • 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 (浅红)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 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 • 姆以黑色丝带和发笄束发,身着生丝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 大带色黑。 • 随嫁者亦为黑丝衣裳,披绣有黑白相间的黼纹的披肩。 • 新妇上车时由姆为其披上由黑色素纱罩衣以防风尘,此衣名“景” 。 • 昏礼中使者、侍者均着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者黄色裳 、黑舃。
上服 都的 是元 现 用素 代 了设 婚 大计 服 量的 设 民传 计 资统 中 的的 有 东婚 这 西服 种 。, 采 形用 式很 上多 和民 花族 纹婚
鲜不服合 明失颜, 且的色有 现 具传也长 代 生统多 裙 设 命婚种 、 计 力服多 短 中 。的样 裙的 民,、婚 族白鱼服 特色尾把 征、的传 在红、统 现色束的 代、腰与 设蓝的现 计色等代 中等等的 都。。相 很而婚结
中 国 传 统 服 饰 —— 婚 服
目录:
一、结婚礼仪的起源 二、古代婚服演变
三、传统婚服与现代婚服设计
四、自己的设计与结合
结 婚 仪 式 的 起 源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 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 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於庭; 殷 时亲迎於堂;周制,限男女三年,定婚时,六礼之仪 始备。 ——唐代杜佑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通鉴外纪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

什么是苗族传统服饰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苗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演变和现代认识,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苗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苗族传统服饰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和独特的款式而闻名。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多样:苗族传统服饰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常见的颜色有红、绿、蓝等。

这些色彩代表着苗族人民的喜庆和祝福,同时也展示了苗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2. 刺绣工艺精湛:苗族传统服饰以刺绣为主要工艺,刺绣图案细腻精致,富有民族特色。

常见的刺绣图案有花鸟、瑞兽和各种几何纹样等,这些图案既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递着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3. 材料独特多样:苗族传统服饰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如麻布、棉布、丝绸等。

这些材料不仅舒适耐用,还具有特殊的质感和光泽,为苗族传统服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苗族传统服饰的演变和现代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苗族传统服饰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在过去,苗族传统服饰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重大场合穿着,承载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而在现代社会,苗族传统服饰逐渐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并在艺术、时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如今,苗族传统服饰已经迈向了创新和现代化。

设计师们结合时尚元素与传统服饰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苗族服饰作品。

同时,苗族传统服饰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媒介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苗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三、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意义苗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苗族传统服饰记录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的历史和传统,加深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尊重。

2. 彰显民族特色:苗族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苗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族群归属感的象征。

过渡礼仪视域下的羌族婚礼仪式初探

过渡礼仪视域下的羌族婚礼仪式初探

过渡礼仪视域下的羌族婚礼仪式初探发布时间:2023-02-21T07:45:13.191Z 来源:《福光技术》2023年2期作者:樊婧怡[导读] 羌族婚礼是羌族地区引人入胜的一种民俗文化,传统的羌族婚礼仪式复杂而隆重,通过婚俗仪式使新人获得身份的转变与社会的认可,从中还可以探寻到许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仪式符号,具有现实性意义。

通过过渡礼仪的三个阶段来探析羌族传统婚俗,可以清晰感知到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所造就的多元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提要:羌族婚礼是羌族地区引人入胜的一种民俗文化,传统的羌族婚礼仪式复杂而隆重,通过婚俗仪式使新人获得身份的转变与社会的认可,从中还可以探寻到许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仪式符号,具有现实性意义。

通过过渡礼仪的三个阶段来探析羌族传统婚俗,可以清晰感知到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所造就的多元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羌族婚礼仪式多维度展现了确立新的身份、构建族群联络、寄托民族信仰、强化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等重要功能,隐含着羌族的文化信仰与思想观念。

羌族人民对于传统婚礼仪式的重视及传承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婚俗仪式无论是对于民众生活还是社会行为规范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羌族;婚俗;过渡礼仪;仪式符号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人民在岁月沉淀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本土文化,展现了羌族人民的社会风俗与民族特质。

羌族婚俗仪式从形式与意识两方面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民族信仰与思想观念的尊重与认同。

传统的羌族婚礼仪式复杂而隆重,通过婚礼仪式使新人获得身份的转变与社会的认可,从中还可以探寻到许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仪式符号,展现了羌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审美价值,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羌族婚礼仪式现状1、羌族文化背景概述“羌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民族族姓计入甲骨文,并始终保存最初族源的古老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
摘要:本文以中国传统婚礼服的历史和现代详尽阐述了中国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并从寓意、形制、色彩、图案、材料和配饰等各方面举例说明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表示,对中国传统婚礼服以后的进展以及设计方向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要害词: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
日前国内的中式婚礼服呈现出明显的购买趋向。

中式婚礼服凭
着其强烈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的本土亲和力,在婚礼服市场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新人倾向于中式婚礼服。

随着中国在各方面的进展,传统婚礼服也将迎来流行高峰,并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然而从我国婚礼服现状上来看,传统婚礼服有着极大的欠缺,有设计和质量方面,也有款式和颜色更新方面,尤其是一些传统婚礼服缺乏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

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需让传统婚礼服能表达显示出文化内涵,再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

中国传统婚礼服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化的特征而出现、进展和变化的。

传统婚礼服的核心就在于其民族特性的表示与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设计。

这样,传统婚礼服才将更具生命力。

离开民族特性,而一味的追求传统元素堆积和服饰内容表象化,只会落于俗套或本末颠倒。

所以研究或设计中国传统婚礼服要对其本身民族特性进行深入地解析。

1.婚礼服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婚礼服都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服属于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装,包罗服装、服饰品及配饰。

有着统一的色彩、样式与寓意,是装点婚礼,点缀气氛,扮靓新人,表达寓意的主要手段。

中国各朝各代以及世界各国各地的新郎新娘都要穿着婚礼服。

不断演变的婚礼服,是表示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成为礼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2.传统婚礼服进展中的民族特性表示
传统婚礼服的民族特性在其自身的进展变化中表示尤为明显。

婚礼服因婚礼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婚俗文化的演变而演变。

无论婚礼服怎样有其自身的变化,都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服饰的进展与演变的制约,与其民族特性息息相关。

各个朝代婚礼服的进展和演变,又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紧密。

2.1进展概况
据研究,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婚礼服,多样丰富,特殊是汉族的婚礼服。

随着时代的进展,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婚礼服装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近些年,国内服装界忽视了对民族婚礼服装的研究与革新。

婚礼服在婚礼上有重要的意义,时期、地域、民族、风俗不同,婚礼服也各自独具风采。

婚礼服作为服装习俗,也必定带着浓厚的民俗色彩。

它既受宏观方面如民俗文化的影响,在微观方面,婚礼服也表示品质的差异。

在形式上服从于惯制,具有必定规范性,色彩鲜亮华丽,款式高雅,内涵又寓意吉祥喜庆,标记性与誓言性也很强。

2.2进展简史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时期都有所差异。

经过中国服饰几千年的变化,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

经历秦汉进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一大演变。

现阶段呈现多元化进展趋势。

纵观华夏婚礼,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为“爵弁玄端——纯衣纁袡”、“梁冠礼服——钗钿礼衣”、“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中国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

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
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发饰有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纳深衣制。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汉代曾采纳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分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

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进展出来。

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成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

“假服”进展到清代,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盖头(红色遮面巾);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