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大成校释》摭记
附篇:《针灸大成》研究文集氏认为“医之用药,需凭脉理。
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天灭人生也几希?”这说明临床诊病需明辨病因,以定补泻。
此外针刺手法中亦应补泻分明,针灸得法。
如该书记载妇人难产补合谷,泻三阴交。
妇人赤白带下阳交补多泻少。
而女人无乳则需灸膻中,补少泽。
以上可见该书于妇科之治强调明辨虚实,补泻得法。
3小结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由来已久,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继承了历代各家理论和经验,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疗财富。
该书所介绍的经验方法有些仍为临床中所常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认识更加客观深入。
如三阴交调理月经作用与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有关:关元、子富有促排卵作用因而可以治疗不孕。
随着新的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有些已不再常用,如灸隐白治崩漏。
但是随着医学分科的发展,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因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己日益为医学界所瞩目。
因而笔者认为进一步总结妇科病症针灸治疗的用穴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针灸的作用机理,提高疗效,扩大适应症,是当今针灸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针灸大成》一书中治疗妇产科的理论和经验反映了针灸妇科学辉煌的昨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下,这支奇葩也必将在明天更加耀眼。
(浙江中医杂志2002年,37(12):507—508)《针灸大成校释》摭记(浙江中医学院310009)陈增岳明杨继洲之《针灸大成》,今人为之整理校注者,当推《针灸大成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95.8,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编),此书诠释针理,丝丝入微,览之▲然,其嘉惠于习针研医者可谓良多,偶感书中尚有微瑕,不揣昧陋,缀述于此,以善其工。
1、卷四《八法流注要诀》:“脉外阳行是卫气,脉内阴行是荣血。
虚者徐而进之机,实者疾而退之说。
补其母者随而济,泻其子者迎夺挈”。
(页537)注:“挈:作‘缺’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挈三神之欢’《集解》行韦昭云:‘缺也’。
从事针灸学教学的体会
性学 习, 把学生 置于一种 动态 、 开放 、 动、 主 多元的学 习环境
低, 平均分为 46 , . 分 信息的收集与 处理方面也较弱 , 平均分
为 53分 , . 这与学生 的素质 和本教 学模 式刚 开始运 用有 关 ,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够为学生提供 更多 的获取 知识 的方式 和渠 道 , 分体 充
为主体” 要求教师从传 统教 学 中学生注 意 的中心和 知识的 ,
源头 , 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 的教 练或指导 者。课 前教师先根
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 学 内容 , 定相 应 的学习 目标 , 制 提出不
同的要求 , 出各 章节 的重点 和次重 点 , 列 预先设 计相应 的问
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 问题先 自学 。如 学习经络 腧穴各论中的 手太 阴肺经 , 可预 先提 出让学生 归纳 其体 表循行 路线 , 本经
参考文献
[] 丽华 . 1周 医学计算 机基础 教学 改革探讨 [] 医学信 息 , J.
2 0 (0 :2 . o 1 1 )6 7
[ ] 晓东 . 2许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 [] 高等工程 J.
教育研究 ,0 6 1 :0 . 2 0 ( ) 17
[ ] 明盛 . 究性学习评价方案 [ B O ] (0 9 —1 ) 3胡 研 E / L .20 —5 8
ht :,n . z cm/ c'dx— t e— o tn . p t , j x. ' / e Ard C neta ? p b o } m k i s
lD i
3 结
语
—
Atl ot t 5 rc C ne =2 . ie n
( 辑 编
汤敏 华 )
中医知识:针灸
中医知识:针灸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针灸法,一直是中国历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一直在中国流行,现在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针灸疗法于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法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在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据说是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则灸足三里,认为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到了老年,为了防止视力衰退,一般多采取与足三里兼灸曲池,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前夕。
实际上,采用灸疗法防病保健,在近现代仍然得到重视。
针灸疗法于公元十七世纪传入西方。
法国医师拉兰是拿破仑军中的外科主任,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灸法。
他用艾灸治疗麻痹、破伤风、眼疾、关节病、脊椎损伤等。
特别是骨科疾病。
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使灸疗在欧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
中医针灸之起源古代针砭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疼痛被减轻的现象。
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
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人们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砭而刺之"由此而来。
战国至西汉时期,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得到了推广。
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总结
中医针灸学习心得总结我是一名中医针灸专业的学生,就读于某个中医学院。
在这四年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医针灸的博大精深和神奇效果。
下面我将就我的学习心得做一个总结,希望能对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所帮助。
首先,学习中医针灸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
中医针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中医学、针灸学和解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才能够对中医针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四气五行、阴阳调理等内容。
同时,我也认真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各种针法和灸法的特点及适应症。
通过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我对中医针灸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习中医针灸要勤于实践。
中医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提高。
在学校里,我们参加了很多的临床实习课程,有机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治疗。
通过实践,我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中医针灸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难点,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和指导,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中的经验是学以致用的,通过实践,我更加自信地面对了将来的工作。
再次,学习中医针灸要善于思考。
中医针灸是一门很有思想性的学科,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思考一些问题,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解答。
通过思考,我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针灸的理论,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我也能够通过思考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
最后,学习中医针灸要持之以恒。
中医针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感到困难和疲惫,但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达到目标。
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我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水平。
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我一定能够在中医针灸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学习中医针灸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河北省西医学习中医2023年度结课考试模拟试卷-针灸学1(含答案)(国家医学电子书包)
河北省西医学习中医2023年度结课考试模拟试卷-针灸学11/100.[A1型题]题干:治疗痔疾常取的渝穴是A.天枢B.委阳C.承山D.申脉E.昆仑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2/100.[A1型题]题干: 针灸治疗肥胖之脾胃虚弱者,宜加用的输穴是A.上巨虚、内庭B.脾俞、足三里-t -C.肾俞、关元D.神门、内关E.内关、膻中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3/100.[A1型题]题干:具有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作用的电针波型是A.疏波B.密波-t -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4/100.[A1型题]题干:十二经别是指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E.十二正经出、离、合、入的别行部分答案:A解析:上一题下一题5/100.[A1型题]题干:下列输穴除哪项外,均为五输穴中的“经穴”A.解溪B.商丘t tC.阴郑D.阳谷E.昆仑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6/100.[A1型题]题干:与哑门穴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渝穴是A.风池B.天柱C.风府D.翳风E.风门答案:B解析:上一题下一题7/100.[A1型题]题干:天枢穴既能治疗泄泻又能治疗便秘的特点属于输穴的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t -c.间接作用D.直接作用E.特殊作用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8/100.[A1型题]题干:治疗肺系、咽喉、胸隔疾病宜选用A.鱼际、曲池B.外关、足临泣C.照海、列缺D.后溪、申脉E.内关、公孙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9/100.[A1型题]题千:迎香穴位于A.鼻孔外缘,旁开0.5寸B.鼻翼外缘,旁开0.5寸C.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D.鼻翼上缘中点,旁开0.5寸E.平鼻孔,当鼻唇沟中答案:C解析: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上一题下一题10/100.[A1型题]题干:下列有关捻转补泻中泻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捻转角度大B.用力重-t -C.频率快---------D.操作时间长E.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1/100.[A1型题]题干:根据”子母补泻法”,肾经实证应取的输穴是A.阴谷B.复溜c.然谷D.太溪E.涌泉答案:E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2/100.[A1型题]题干:翳风穴的定位是A.胸锁乳突肌后缘,平下颔角B.乳突后下方凹陷处C.乳突前下方与下领角之间的凹陷中D.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E.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答案:C解析:上一题下一题13/100.[A1型题]题干:治疗痴疾、便秘、肠痛常选A.内庭B.丰隆C.下巨虚D.条口答案:E解析: 上巨虚为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痴疾、便秘、肠痛、腹胀、腹痛等;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荣穴,主治齿痛、鼻出血、热病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的络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胸痛等;下巨虚为小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等;条口主治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等。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篇)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中医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学府,我有幸在这里接受了中医学的系统教育。
在这段时间里,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领悟到了一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心得。
下面是我对中医学院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会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掌握。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医的疗效,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其次,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是一门庞杂而系统的学科,不仅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等专业课程,还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学习中医学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扎实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中医学院的一贯教育理念。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临床实习以及科研项目的参与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只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最后,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医学是一门医学,强调医德医风,重视患者的人文关怀。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
总结起来,学习中医需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这是我在中医学院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也是我认为学习中医的几个关键要点。
希望这些体会对正在学习中医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中医学院学习心得体会一、引言中医学院作为国内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府,自建校以来秉承“弘扬中医学,传承中华文明”的宗旨,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学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针灸学基础》教学体会
到市郊为老百姓义 诊服务 。俗话说 : “ 闻不 如一见 ” 百 ,这 种方法既检验 了学 生 的基 本功 是否 扎实 ,又 可 以了解学 生
对 该 课 程 知 识 的 掌 握 情 况 ,重 要 的 是 开 阔 了 学 生 的 视 野 ; 同时又提高 了学生 对针灸 腧穴 实验课 的学 习 ;更重 要 的是 提高学生 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达到 了统一 。
在 《 针灸学基础 》 教 学过 程 中 ,为 改变 过 去一 本 书 、 支笔 ,教师讲 、学生 听 ,一 言堂 、满 堂灌 ,填鸭 式 的教 学 模 式 ,为 了 调 动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活 跃 课 堂 气 氛 , 在每一节课授课 前 ,向学 生提 出一些 问题 ,启发 式地 促使 学 生 开 动 脑 筋 ,主 动 思 考 , 回答 问 题 ,然 后 教 师 再 把 问 题 的答案讲 出来 ,看学生 思考 问题 的结 果与 教师讲 授 的内容 是否有差距 。例如 :讲 手少 阴心经 经脉循 行 时,首先 向学 生提出 :经脉中行于手少 阴、心主之前 的经脉 是哪条经 脉 , 让同学们思考 ,看学 生对经 脉循 行掌握 的怎 样 ,然后 教师 总结指出 ,依据经 脉循行 ,行 于少 阴 、心主 之前 的经 脉是 手 太 阴 肺 ,那 么 行 于 太 阴 、心 主 之 后 的 经 脉 一 定 是 手 少 阴 心经。因为在经 脉循行 中,手 三阴经分布在上 肢的 内侧 面 , 且 循 行 规 律 是 ,太 阴 在 前 、厥 阴 在 中 ,少 阴 在 后 。 因 此 , 手 少 阴 心 经 一 定 循 行 在 太 阴 、心 主 之 后 。这 样 的 提 问 ,为 学 生 的 思 考 并 掌 握 分 经 辨 证 ,循 经 取 穴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另在讲到经络理论 的临 床应用 时 ,向学 生提 出 ,头痛病 证 应取何 经的腧穴 治疗 时疗效最佳 ,让学生思考后进 行 回答 , 看 其 回 答 正 确 与 否 ,老 师 再 进 行 总 结 ,如 :前 额 痛 属 足 阳 明 胃经循 行 所 过 ,可 取 足 阳 明 经 的 头 维 穴 治 疗 ;偏 头 痛 属 手 、 足少 阳经 循 行 所 过 ,故 应 取 手 少 阳 经 的 翳 风 、足 少 阳 经的风池治疗 ;后头痛 属太 阳经 ,应取 足太 阳经穴 的天柱 治疗 。通 过 这 种 方 法 ,将 教 师 硬 性 灌 输 ,变 为 学 生 的 主 动 吸收 ,从而提高 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 2 优 化 内容 。突 出重 点 《 针灸学 基础 》作 为针灸推拿 专业 的一 门理 论基础 课 , 但 与我 国独 特 的 医 疗 保 健 方 法 ,针 灸 、推 拿 、气 功 等 应 用 是分不开 的,因此 ,在讲授 时一 定要 注意经 络和 腧穴 、理 论 和实 际相 结 合 。 对 经 络 学 说 来 讲 ,主 要 以 腧 穴 的 临 床 应 用 为 依 据 , 阐述 人 体 各 部 之 间 的 联 系 通 路 ,人 体 在 内 的 脏 腑 组 织 器 官 和 在 外 的皮 肉筋 骨 ,五 官 九 窍 ,无 不 以经 络 为 联系 ;而研究 经络 的联 系 ,又将 为针 灸 临床 的 经络 辨 证 , 循经取穴建立了一定 基础 。而腧穴 实际上 是经络 的外 属部
《针灸学》中针刺手法的量化教学
指导。虽然学生对于进针手法掌握尚可,但对于针刺之精妙
之处不得领会。改革之后,在理论教学中把许多言辞含糊的
形容词量化,如:在针刺补泻手法中用“左转”、“右转”来形容
或补或泻。采用量化标准后以任督二脉为中心,两手拇指开
始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医生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离心者为泻;把“小幅度,
参考文献(3条)
1.赵智敏 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大力促进学校发展[期刊论文]-卫生职业教育 2002(06) 2.陈治忠;赖新生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6(02) 3.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核心[期刊论文]-中国针灸 200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孔立红.KONG Li-hong 《针灸学》中篇提前讲授的影响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2. 高虹 《针灸学》在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8) 3. 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4. 张忠志.马野.马峰峻 浅谈针灸教学改革[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5) 5. 苏佩清 临床医学系<针灸学>理论教学体会[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1,21(11) 6. 张红夏.贺义恒 浅谈中医大专生《针灸学》教学方法[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1,20(2) 7. 张东淑.黄泳.王彩云 临床医学专业针灸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1) 8. 孟培燕.MENG Pei-yan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期刊论文]-中国针灸2005,25(7) 9. 杨丽美.杨桦 针灸学教学改革初探[期刊论文]-中医教育2005,24(6) 10. 周丹.高颖.王富春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会议论文]-2008
针灸经络穴位疗法
瘫 、红 眼病 、心 脑血 管病后遗 症 、腰椎
间盘突出症、脑溢血等症 ,并配合药物 治疗 ,有显著疗效 ,独树一帜。 朱金友在拜师学 习期间肯钻研 ,爱 学习 ,每当他回到家里 ,总要翻书看图
解 ,找 穴 位 ,然 后 以 自身 试 针 。 一 天 父
宝库 中汲取营养 ,在实践 中不断总结 ,
学习中医,尤其聪 爱针 爱,鲜到真 俘,1 6 年盎珂北 自 9 9 直搦 医院学 习 毕 啦 后 ,在烬定 刘守扁医院工 件,任该院门诊部主 任番中医针 是科 科长 :】9 c }5 年 任保定 市刘守庙医院院长;2 0年 开办南市区申西医r 诊部 :2 0卑 创适 0 0 j 5 0
名优秀的 医生 。”父亲听 了儿子 的回
答 .点点头。他理解了儿子 的用意 .心 疼地对儿子说 : ” 你学 习我支持 ,可是 别弄坏了身子 。” 由于朱金友刻苦学 习.工作业绩突
故而形成出血。虚为气虚 ,推动血液运
行之力不足 ,血流缓慢 ,故 而引起出血 ,
” ”与 ” 火 虚 二者引发之病 皆形成血
时 ,紧紧抓住朱大夫的手 ,眼里含着感 激的泪花说 : ” 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 ,
再生父母啊 !”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
为之动容。
1 9 年 .高阳县留庄村6 1 9 岁儿童高某
因脑 炎失语 ,跑了省内外多家医院治疗
无效 。在几乎绝望的情形下 ,慕名来到 保定 找到朱金 友大夫 ,朱大夫询问完病 情后 认 为采 用 穴位 针灸扶正法 肯 定 有效 ,针 治1 天后 ,哑童奇迹般地 开 5 始讲话 了 ,当小患 者第一次 轻轻地喊出
把针灸穴位的经络学理论与西 医治疗有 机结合,总结研究出 ” 穴位针灸扶正法”、 ” 穴位经络化淤法 、 芒针点击雀啄 法 ”,其理论和特点分别 为 :
《针灸学》
随后,针灸学派辈出,针灸理论更加完善。从两晋、 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到明代,由 于各家针灸学说和学派的不断涌现,使针灸医学得到 了长足的进展。例如: 隋、唐两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 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 宋元时期 :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 中的《针灸资生经》;医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 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 珍的《奇经八脉考》等 。特别是《针灸大成》,可谓 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 著作。该书大约成书于汉代,进一步丰富充实了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在阐述经络学说中的奇经八脉理 论,腧穴学中的八会穴、五腧穴理论,刺灸学中的 针刺补泻手法、得气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其八会 穴理论对五输配属五行的五门十变理论,成为子午 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双手配合操作和 得气问题的见解以及提出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 其子”的补泻配穴原则等使针灸基础理论更加系统 和全面。 此外,华佗创立了“华佗夹脊穴”;张仲景创立 六经辨证,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 方,主张针药并用,辨证论治。这些成就都丰富了 针灸学的理论体系。 (视频)
2000年3月针灸推拿学被列为学院的8个重点学科 之一。承担科研、教学课题28项,国家1项,11项省 厅级课题,16项院级课题。其中结题4项,在研25项。 近三年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共87篇。其中核心期刊24 篇。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以中医基 本理论为基础,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它需要雄厚的针灸学术理论 基础和广博的学识。由于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所以针灸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针灸临 床必须重视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作为针灸工作者, 除了熟悉针灸操作技术以外,还必须通晓中医基础 理论,掌握辨证施治的本领,更因为针灸的临床应 用范围广,理论研究的涉及面宽,还必须重视同其 他学科(内、外、妇、儿科知识及西医解剖学)的 结合,才能学好针灸学。详见讲义 。
浅谈针灸学教学方法
浅谈针灸学教学方法袁恺;王馨悦;姜云武【摘要】针灸学是基础理论与技术操作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灌注式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稍显不足,也有部分学生反应学习枯燥、知识点零散、难记,动手能力差、临床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也较为显著.因此,如何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本学科教师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在针灸学教学中秉着丰富教学过程、改进考核方法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5【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针灸学;教学过程;考核方法【作者】袁恺;王馨悦;姜云武【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针灸学是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一门专业课。
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
故笔者对如何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提高针灸临床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针灸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了一套与针灸学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既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针灸临床思维和创新性。
现将笔者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汇总如下。
1 提升自身素质丰富教学过程针灸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与针灸治疗三部分,其中经络腧穴部分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刺法灸法部分以实践操作为主,而针灸治疗部分则是以临床治疗为主。
针灸学这门课,不仅仅涉及到医学内容,更包涵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相关内容。
所以作为一名讲授针灸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有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以适应现阶段教学发展的需要。
学习中医针灸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针灸学的心得体会针灸学习心得Microsoft Word 文档针灸学习心得今年八月分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在哈尔滨中医药大学二院学习了半个月,在某老师的带领下,我对针灸推拿有了新的认识,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触,现将我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自己能不断的成长,成为患者满意的医生。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针灸疗法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与信赖,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在临床工作了七年,总感觉自己的医术不够精湛,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今年八月跟随某老师学习,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老师用自己多年的丰富针灸临床经验,对每一个穴位一一解释,列举大量实际生活中,各种疾病在针灸临床中的治疗,让我解决了很多疑点和难点。
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时刻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感谢某老师对我的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指导。
我们应该经常像别人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芝麻花花节节高,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还使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人们的好医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要学会与人合作。
针刺治疗常见眼病
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传承第一代开创者:张宝钧㊀张宝林㊀夏陆勋第二代实践者:张㊀彬㊀张㊀莽㊀张丽萍㊀张㊀刚张㊀壮㊀赵俊秀第三代传承者:霍㊀双㊀张玉博㊀张博洋㊀张东成王㊀苹㊀刘㊀静㊀赵静苗㊀邢㊀涛张㊀荣㊀孟㊀超㊀高洪伟㊀李雅娟常胜强㊀常㊀青㊀赵威风㊀白㊀敏翟淑平㊀索双杰㊀牛梓鑫㊀王㊀敏刘琳肖㊀闫春娜㊀王㊀辉㊀王㊀锐李㊀哲㊀王泽明㊀周桂祥㊀崔丽敏谷利伟㊀张树信张宝钧老师张宝钧老师(后排左一)和河北中医学院同学们合影张宝林老师夏陆勋老师张宝钧老师简介张宝钧老师(1926 1979),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村人㊂生前为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中医系首任主任,中医眼科主任,第一批中医讲师,中医眼科主治中医师㊂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一代开创者㊂张宝钧自少年时代随其父张步鳌㊁叔父张步骄在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村吕仙祠道观免费为老百姓患者诊治疾病,送医送药,其母孙玉凤㊁婶母王娍为患者送饭送水,施舍行善,积德行好㊂张宝钧1940年跟随眼科老中医庞信卿老先生学习中医眼科,和师兄庞赞襄一起行医治疗眼病㊂1945年10月邯郸市是国内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1952年经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组织考试成绩优秀后,批准为建国后第一批中医眼科医师,发给行医执照证书,并与胞弟张宝林中医师,徒弟夏陆勋中医师在河北省邯郸市市中心新华后街开设 宝钧中医眼科门诊 ,患者来自晋冀鲁豫各地㊂1955年公私合营后首先创建了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任医务部主任和中医科㊁中医眼科主任㊂张宝钧1958年考入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因为学校解散㊃1㊃分配到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任首任主任,中医眼科主任直至病故,为学校中医事业和中医眼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㊂历任河北省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㊁邯郸地区卫生学校㊁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中医系主任,中医眼科主任㊂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为国家第一批医学院大学讲师,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教务处党总支组织委员㊂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科技情报员,河北省邯郸地区㊁邯郸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全国及河北省卫生教材主要编写成员,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中医专业教材主编㊂主编出版著作多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㊂从事中医药以及中医眼科㊁针灸㊁教学㊁临床医疗㊁科研工作40年,在应用中医药㊁针刺诊治眼科疑难疾病以及全身疑难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治疗效果卓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㊂从教以来,对中医学各科都做过系统认真的讲授,博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医以及中医眼科㊁针灸科等课深奥的理论,他创作的 趣味方剂歌诀 在学院及当地多家医院讲授,广泛流传㊂培养10个中医班以及西医学中医班的人才,曾在北京㊁天津㊁石家庄㊁合肥㊁沈阳㊁锦州㊁杭州㊁南京㊁武汉等地作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㊂他出版的著作有:‘中医眼科讲义“,河北中医学院出版,1959年㊂‘针灸学“,河北中医学院出版,1959年㊂‘中医眼科学释义“河北省卫㊃2㊃生厅出版,1973年㊂‘中医学教材“河北省卫生厅出版,1973年等㊂曾受到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郸市人民政府 祖国医学贡献奖 的表彰㊂多次被评为河北省㊁邯郸地市优秀共产党员㊁劳动模范㊁优秀人民教师等,为河北省当代中医眼科奠基人㊁开创者,著名眼科老中医,他领导的中医系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㊂张宝钧老师(右一)生前和同道们一起交流教学经验㊃3㊃㊃4㊃㊃5㊃张宝林老师简介张宝林老师(1932 1984),汉族,中共党员,生前为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医门诊部主任,中医眼科主任,主治中医师㊂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一代开创者㊂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村人,1959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针灸系,少时随胞兄张宝钧学医,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和胞兄张宝钧在河北省邯郸市中心新华后街开设 宝钧中医眼科门诊 ,从事中医药㊁针刺㊁外用药治疗眼病的医疗工作㊂1945年10月4日河北省邯郸市解放以后,经过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考试以后,颁发 中医师资格行医证书 ㊂为冀南及河南省㊁山东省㊁山西省附近的眼科患者治病,经常是无私奉献,免费治疗,为眼病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送医送药,受到广大病患的好评和欢迎㊂和胞兄张宝钧及夏陆勋等当时邯郸市的老中医将自己的全部医疗资产无偿捐献给国家,创建了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在中医眼科从事中医㊁针刺治疗眼病的工作,后经组织上调入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医门诊部(邯郸市丛台区中医院前身)任主任,中医眼科主任,中医主㊃6㊃治医师㊂他从事中医眼科㊁针灸科临床工作40余年,热情为广大眼病及其他疾病患者治疗,多次被河北省邯郸市㊁丛台区评为先进工作者㊁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㊂他医德高尚,常为病患着想,医术精湛,常为病患除疾㊂他具有系统的中医眼科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擅长应用针刺治疗眼病,对此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擅长治疗眼科疑难病证,为河北省当代中医眼科奠基人㊁开创者,中医眼科著名老中医㊂㊃7㊃夏陆勋老师简介夏陆勋老师(1937 2007),男,汉族,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城关镇夏旧城村人,生前在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中医科工作,任中医副主任医师㊂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一代开创者㊂夏陆勋老师13岁时就跟随河北省中医眼科名医张宝钧老师学习中医眼科㊁中医和针灸学,建国以后又曾受到河北省邯郸市名医游祯禅先生㊁毕益三先生的传授㊂1967年毕业于河北中医进修学校,1985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进修㊂他从事中医眼科㊁中医㊁针灸医疗㊁科研㊁教学工作50余年,应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尤其是在中医治疗眼科疑难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学验俱丰,临床硕果累累,撰写了医学论文以及中医理论著作多篇,参加编写出版‘灵验偏方治百病“一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㊂他是河北省邯郸市医林中有成就的老中医,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词典“中㊂夏陆勋老师平易近人,忠厚诚实,待人热情,从医忠于职守,敬业奉献,㊃8㊃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戴㊂他的一生,是治病救人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做出贡献的一生㊂为河北省当代中医眼科奠基人㊁开创者,中医眼科著名老中医㊂夏陆勋老师生前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时留影㊃9㊃张彬简介张彬(原名张夏至),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黄粱梦村人,现任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医师,副教授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二代实践者和传承人㊂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河北中医药学报“‘河北中医杂志“‘河北医药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杂志编委㊁特聘编辑和审稿人;从事中医眼科医疗㊁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30年㊂本人少年时代曾受到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中医系主任㊁先父张宝钧讲师及先叔父张宝林主治中医师㊁师叔夏陆勋副主任中医师的指导㊂后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学习,参加河北省中医眼科医师培训班学习2年㊂1985年1月拜师于庞赞襄主任中医师㊂㊃01㊃1999年9月到俄罗斯阿默尔州医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从事中医药㊁针灸教学工作㊂2001年2 8月应邀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中医药㊁针灸教学㊁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工作㊂2002年10月31日至11月11日应新加坡中医学院前院长李金龙教授的邀请到新加坡中医学院㊁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眼病教学㊁临床治疗工作㊂2004年3月21日至4月3日应新加坡中医学院前院长李金龙教授㊁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院长余根铨教授㊁泰王国中医药联合会的邀请到新加坡中医学院㊁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㊁泰王国中医中药联合会做访问学者,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眼病教学工作㊂2008年3月15 21日应新加坡中华医学会㊁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学会㊁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㊁马来西亚北马针灸医师学会的邀请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眼病教学工作㊂2009年2 3月应马来西亚槟榔屿中医学院㊁马来西亚北马针灸医师学会的邀请到以上两个单位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眼病教学工作㊂2004年4月10 17日,应邀在浙江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金华市中医院举办的全国中医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国家级学习班担任讲课教学任务㊂2006年4月5 9日在邯郸市举办的全国中医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国家级学习班上担任讲课任务㊂2007年1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举办的全国针刺治疗眼病国家级学习班上担任教学任务㊂2008年5月在北京㊃11㊃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眼科举办的全国治疗眼病国家级学习班上担任教学任务㊂2008年1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针刺治疗眼病国家级学习班上担任教学任务㊂2011年6月9 1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举办的中医眼科名家传承经验研讨暨视神经疾病诊疗进展学习班和眼缺血综合征跨学科联合治疗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上担任教学任务㊂2011年7月27 31日参加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 并主持学术交流会议,在大会发言介绍 针药结合治疗上睑下垂和麻痹性斜视的经验 ㊂2012年7月5 7日参加 全国中医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 ,当选为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㊂2012年10月19 21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全国第三届针刺治疗眼病学习班,主讲 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及中医药针刺治疗 ㊂2013年5月参加在济南市召开的 全国中医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 ,并在大会发言㊂2014年6月13 15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 第四届全国针刺治疗眼病学习班 ,主讲 眼科四穴八针手法及临床应用 ㊂2014年7月参加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 全国中医眼科名家学术研讨会 ,并在大会上发言㊂自1985年10月28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成立至今,20余次参㊃21㊃加全国中医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20篇论文在大会发言交流经验㊂2000年度被河北省针灸学会评为先进个人㊂2002年度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评为眼科分会先进个人㊂2003年度被河北省针灸学会评为首届河北省 百名针灸杰出人才 ㊂2003年度㊁2004年度㊁2005年度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评为眼科分会先进工作者㊂2006年度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会员㊂2007年度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个人㊂2008年度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个人㊂2010年度㊁2011年度被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个人㊂2011年6月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 白求恩式好医生 ㊂1987年主编‘中医五官科学“教材,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出版,载入‘河北医学两千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及‘河北省卫生志“(中华书局出版)㊂1994年主编‘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香港实用书局向海外发行㊂1996年主编‘中医眼科全书㊃方剂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㊂2001年主编‘五官科金方“,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㊂2003年副主编‘五官科病诊治绝招“,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㊂2004年主编‘中小学生眼病防治300问“,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2次印刷㊂2005年主编‘针刺治疗眼病图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2次印刷发行㊂2005年主编‘护眼㊃31㊃知识教育“,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㊂2006年主编‘新编临床常用中成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㊂2006年主编‘怎样保养你的眼“,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2次印刷发行㊂2007年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眼病“,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㊂2007年主编‘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㊂2011年4月担任‘中医眼科全书“(第二版)的编委和第4分册‘眼科方剂精选“的主编,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㊂2011年5月,英文版中医教材‘中医眼科学“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㊂2011年参编国家教科书‘中医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㊂2012年主编‘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㊂另外,担任副主编和参编著作20部㊂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医杂志“(中文㊁日文和英文版)‘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中国中医药报“和日本‘中国医报杂志“,以及省级刊物‘河北中医杂志“‘河北中医药学报“‘辽宁中医杂志“‘河北医科大学学报“‘陕西中医杂志“‘山西中医杂志“‘河南医药杂志“‘吉林中医药杂志“‘光明中医杂志“‘中原医刊杂志“‘中成药杂志“‘眼科通讯杂志“‘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江西中医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㊂近年来,在河北省科技厅㊁河北省卫生厅㊁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6项,获奖8项㊂1994年主持㊃41㊃河北省卫生厅立项课题 辨证治疗视神经萎缩研究 获河北省卫生厅科学技术二等奖㊂2009年主持河北省科技厅立项课题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获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㊂2009年‘中西医结合诊治眼病“,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二等奖㊂2009年‘针刺治疗眼病图解“,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三等奖㊂2010年主持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 心理干预对针刺所致疼痛的临床研究 ,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㊂2011年主持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 培土健肌汤配合针刺四穴八针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 ,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㊂现承担河北省科技厅立项课题 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研究 ㊂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 中医药针刺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的研究 ㊂任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眼科学教研室副教授,从事中医眼科教学工作㊂专业擅长在医疗上应用中医药㊁针刺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㊁葡萄膜炎㊁白内障初发期㊁麻痹性斜视㊁上睑下垂㊁视神经炎㊁视神经萎缩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㊁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㊁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取得较好的效果㊂㊃51㊃霍双简介霍双,女,1982年出生,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共党员,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治中医师㊂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三代传承人㊂2007年6月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2007年考取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并获中医学硕士学位㊂2010年7月就职于邯郸市中心医院㊂兼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河北省针灸学会会员㊂霍双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眼科及中医学㊁针灸学的教学㊁科研㊁临床和管理工作,承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㊁河北省邯郸市科技局科研课题各1项,参与市厅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编撰医学专业著作5部㊂㊃61㊃前㊀㊀言中医眼科历史悠久,‘史记㊃扁鹊仓公列传“载: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㊂ 扁鹊为中医眼科的鼻祖㊂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辈一直应用中医药㊁针刺治疗眼病㊂目前,以针刺为主治疗眼科疑难病逐渐地扩大了治疗的范围,尤其是在提高视力,扩大视野,恢复视功能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有不少中医眼科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著作,针灸专著都记载了针刺治疗眼病的方法和经验㊂笔者于2005年4月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针刺治疗眼病图解“一书,全国新华书店发行㊂2011年‘针刺治疗眼病图解“改为精装本,再次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深受同道的欢迎和好评㊂近几年来各种医学期刊,尤其是‘中国中医眼科“杂志㊁‘中国针灸“杂志对针刺治疗眼病的报道逐年的上升㊂我在30年的临床实践中,在继承前辈家传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针刺治疗眼病的经验,并且广泛搜集各地出版的著作和医学期刊发表的文章,和河北省张氏中医眼科学术学派第三代传承人㊁外甥女霍双主治中医师一起汇编成‘针刺治疗常见眼病“一书㊂供广大的中医眼科㊁中西医结合眼科㊁针灸科同道们在临床上参考应㊃1㊃用㊂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㊂我在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我的先师庞赞襄主任中医师㊁先父张宝钧㊁先母范芝芹㊁先二叔张宝林,以及二婶张建芳㊁三叔父张宝全㊁三婶王道兰㊁四叔父张宝忠㊁四婶王清兰㊁先师叔夏陆勋和师婶王书芹㊁姐夫霍曙利㊁姐姐张秋丽的无限关怀㊁厚爱和无私的帮助,以及同堂姐姐㊁弟弟㊁妹妹和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朋友们,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㊂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㊀张㊀彬2014年6月㊃2㊃总㊀㊀论眼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㊂‘灵枢㊃本脏“说: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㊂ ‘灵枢㊃口问“又说: 目者,宗脉之所居也㊂ 经络网络周身,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系内外,调节脏腑的功能㊂‘灵枢㊃邪气脏腑病形“说: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㊂ 说明眼与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依靠经络为之贯通,构成一个活动而完整的系统,眼睛得到经络输送的气㊁血㊁精㊁津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㊂病理情况下,不论脏腑功能失调,或经络发生病变,均可引起眼病㊂针灸治疗眼病,古已有之㊂早在‘灵枢㊃热病第二十三“中就有 目中赤痛,自内眦始,取之阴跷 的记载;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对先秦两汉针灸学成就作出了系统总结,其30余穴在主治中提到了眼病;眼科专著‘龙木眼论“卷八为专门的针灸经篇,‘审视瑶函“其中有两卷是针灸篇,叙述了眼与经络的关系,并对眼科针灸病证作了详细的描述㊂该书在针灸方面的可借鉴之处在于重视眼与内脏和经络的关系;以针救㊃1㊃急㊂把针刺作为一种见效快的应急手段;详尽辨证,提出了行针之大法;防治眼病,概不离眼科要穴,并于书中详列针灸治疗眼病要穴图像㊂‘针灸大成“叙述了106个穴位治疗眼病的功效,记载了63种眼病的针灸处方90余首,‘圣济总录“‘外台秘要“‘古今医统大全“‘扁鹊神应玉龙经“‘医学入门“‘类经图翼“‘奇效良方“‘针灸逢源“‘针灸甲乙经“‘增订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全“‘针灸聚英“‘备急千金要方“‘刘涓子鬼遗方“‘肘后百一方“等古医籍中均有针灸治疗眼病的记载㊂眼科针灸疗法是用毫针在眼周及人体经络穴位上进行针刺,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而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㊂临床上以脏腑经络的生理㊁病理为基础理论,根据临床表现辨明寒㊁热㊁虚㊁实,进行辨证选穴,以眼周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或补或泻,辨证施针㊂因针灸具有操作简便㊁适应证广㊁疗效显著㊁经济安全等特点,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眼科临床㊂一、经脉(一)循行于锐眦部的经脉1 手少阳三焦经㊀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㊂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㊂其支者,从耳后入㊃2㊃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㊂ 由上述可知,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两条支脉与眼发生关系,一条从胸中分出的支脉,沿耳后翳风上行,至角孙㊁耳和髎,再屈曲下行至面颊,直达眼眶下部㊂另一条是耳部支脉,入耳中,走耳前,与前一条支脉交会于面颊部,到达目锐眦部的瞳子髎,与足少阳胆经相接㊂2 足少阳胆经㊀‘灵枢㊃经脉“说: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㊂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㊂ 由上述可知,足少阳胆经的本经起于目锐眦的瞳子髎,手少阳三焦经交会,由听会过上关,向上达额角部的颔厌穴,眉上方的阳白穴,下行至耳后的风池穴㊂其耳后的支脉,如耳中,行耳前,再行至目锐眦㊂另一条是外眦部的支脉,从瞳子髎下行至大迎,会合手少阳,到达眼眶下方㊂足少阳胆经与目锐眦的关系非常密切㊂所以也是针灸治疗眼病应用穴位仅次于膀胱经的一条经脉㊂(二)循行于两眦的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灵枢㊃经脉“说: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顴㊂ 可以看出手太阳小肠经的支脉循行于目两眦,一条至目内眦的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㊃3㊃交会㊂(三)循行于目内眦的经脉1 足太阳膀胱经㊀‘灵枢㊃经脉“说: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㊂ ‘灵枢㊃寒热篇“说: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㊂ 由上述可知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穴,并在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㊁会合,直上前额循攒竹交巅顶㊂直行者,从巅入脑,连属目系,所以眼与膀胱经关系非常密切,是针灸治疗眼病应用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㊂2 足阳明胃经㊀经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既是循行于目内眦的经脉,也是循行于目眶下部的经脉㊂(四)循行于目眶下部的经脉1 手阳明大肠经㊀‘灵枢㊃经脉“说: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㊂ 由此可知,其支脉上行头面,左右相交于人中之后,上挟鼻孔,循和髎,终于鼻旁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㊂2 足阳明胃经㊀‘灵枢㊃经脉“说: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㊃4㊃。
实验针灸学复习大总结
绪论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技术理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成熟起来的,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实验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探索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实践。
实验针灸学是沟通传统针灸和现代科学的桥梁。
实验针灸学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充实和发展针灸理论,不断揭示针灸作用原理和规律,促进针灸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1979年0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后,出版了《针灸针麻研究》、《针灸研究进展》、《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等著作,它们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针灸临床、经络、输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作为推动针灸学现代化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渐趋成熟。
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率先编写《实验针灸学》教材。
随后,国家教委正式承认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地位。
针灸的作用基础经络的研究是针灸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
概括的说,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肯定了经络循经传感等经络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对循经传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证明它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第二,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脉的循行路线;第三,对经穴-脏腑相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传感、循经皮肤病、循经性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传感现象又称循经感传或简称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此即穴位是,人体出现一种酸、麻、胀、痛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的,并被大脑感知的现象。
中医学院针灸学(完美打印版)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①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
错 误应 及 时 给予 补充 和 纠正 . 学生 提 出的 问题 应 即时 给予 解
wh c St ec ne n n h i h n lfrt ea u u cue mo iu to n sa e p oeso a t d nst td ih i h e tr1 k a d te man c a e o h c p n tr . xb sin a d ma sg rfsin lsu e t o su y i n t e c u e o Ac p n t r t o , xb sin meh d ” a d i t et eo l y wh c h o r f” u u cu emeh d mo iu to t o s , s n s h h n ywa ih mus b a s d frt esud n s t ep se h t e t o t tp it l ia r cie T eu e o c p n tr to n xb sin meh d s b p rtd o eti c — o se no ci c p a t . n l c h s fa u u cu e meh d a d mo i u t t o smu t e o eae n c ran a u o p it. ec u eo h o igc ran a u onst u e ds a ea d p sto igt ea u onse a t ou e i lnc i te on s Th o r fc o sn e i c p i t oc r ie s n o i nn h c p i t x c y t s n cii s h s t i l man ie fte e p r n a o re o Ac p n tr o n ain c u e . heeoe h eomain frta hn t o i d a o h x ei me t c u s f” u u cu efu d t o r ” T rfr,t e rfr t o e c ig meh d l o s o i rs n si e i b e n p e e ti n vt l. a
浅谈刮痧疗法教材与课程改革思路
[收稿时间]2015-07-12[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刮痧疗法》教材立体化建设思路及实践研究(GJXHZ2013-202)。
[作者简介]潘丽佳(1987-),女,河北承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刮痧疗法及实验针灸学教学研究;邢海娇(1982-),女,河北廊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刮痧疗法及康复医学教学研究;张选平(1982-),男,贵州普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刮痧疗法教学及临床研究;贾春生(1958-),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刺灸法效应特异性。
通讯作者:佘延芬(1971-),女,河北邯郸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刮痧疗法教学及临床研究、实验针灸学教学研究。
[摘要]刮痧疗法教材填补了刮痧疗法无正规教材的空白,其应用效果也受到各大院校师生的好评。
为进一步完善刮痧疗法立体化教材建设,同时为步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作准备,通过分析总结教材使用近3年来的经验,提出下一步的教材及课程改革,将从开展问卷调查、召开专家会议、制定不同教学大纲、录制教学录像、建立网络平台、变更考核方式、探索PBL/TBL教学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刮痧疗法;教材改革;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1-0150-02浅谈刮痧疗法教材与课程改革思路潘丽佳佘延芬邢海娇张选平贾春生(河北中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建设学科,河北石家庄050200)2016年1月January ,2016University Education“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刮痧疗法》,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文件的有关精神,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而编写的,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专科教学使用,也可用于护理、临床医学、口腔、公共卫生等非中医学生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者参考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a、*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分布: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
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耳尖连线中点:百会两掌骨隆起最高点:合谷)*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前额发角(头维)之间9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眉间至大椎18 后发际正中至大椎3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剑突)9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 两乳头之间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 腋窝至第11肋游离缘端(季肋)12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横纹12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髁上缘18 臀沟至腘横纹14胫骨内侧踝下方阴陵泉至内踝间13 腘横纹至外踝间16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内踝尖至足底3季肋至股骨大转子9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LU)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向外横行至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LU1(募穴)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1咳嗽,气喘,胸满 2肩背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LU5(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2.肘臂挛痛3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孔最LU6(郄穴)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肘臂挛痛直刺0.5-1寸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向上斜刺0.5-0.8寸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横侧纹桡侧,桡A的桡侧凹陷中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2.无脉症 3腕臂痛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鱼际LU10(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1.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2.小儿疳积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少商LU11(井穴)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1.咽喉肿痛2.高热、昏迷、癫狂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LI)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商阳LI1(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间LI2(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1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直刺0.2-0.3寸合谷LI4(原穴)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3.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阳溪LI5(经穴)腕侧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 1手腕痛2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直刺或斜刺0.5-0.8寸偏历LI6(络穴)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1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2手臂酸痛3腹部胀满4水肿直刺或斜刺0.5-0.8寸手三里LI10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1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疾病2腹痛、腹泻3齿痛,颊痛直刺1-1.5寸曲池LI11(合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 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6.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7.癮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病直刺1-1.5寸肘髎LI12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直刺0.5-1寸臂臑LI14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1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2瘰疠3目疾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肩髃LI15 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系病证2.瘾疹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方向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迎香LI20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1.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2.胆道蛔虫症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足阳明胃经(ST)45:起于鼻旁,上行鼻根,与足太阳经相会,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厉兑穴);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脾经)。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承泣ST1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地仓ST4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颊车ST6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透刺头维ST8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平刺0.5-1寸缺盆ST12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症2瘰疬直刺或斜刺0.3-0.5寸乳中ST17 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梁门ST21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中脘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右侧慎或禁,不宜大幅度提插天枢ST25(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直刺1-1.5寸,孕妇不可灸水道ST28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1小腹胀满2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3痛经,不等妇科疾病4疝气直刺 l,1.5寸归来ST29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1小腹痛,疝气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病直刺 l,l.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