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泉州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泉州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宁波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宁波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4.[正宫] 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1.【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4.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5.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6.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7.答案: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范成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范成大)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范成大市声汹汹鼓催阵,日影骎骎潮涨痕。
消磨意气默数息,把玩光阴牢闭门。
夜坐有感范成大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
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
[注]①骎骎: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鼓催阵”“潮涨痕”描绘声音和时光,使无形之物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B.面对喧闹市声、时光飞逝,诗人内心很不宁静,只能调整呼吸强压内心的躁动。
C.第二首诗描写静夜,家家闭户而眠是以静写静,满城风雨天骤寒则是以动衬静。
D.两首诗都用了叠词,“骎骎”写的是主观感受,“家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写。
2.两首诗都写到市井之声,表达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其九)范成大其一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其九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起二句写初夏江南农村的景色。
以民歌风格写成对偶语句,调子清圆,景色优美,很有吸引力。
B.其一,第三句写夏季白天变得漫长,表现战乱造成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
C.其一,第四句又写景,只见蜻蜓、蛱蝶在飞动,以蜓飞蝶舞的动景衬托村中的寂静,以动衬静,静中有动,更显静谧。
D.范成大的作品把自陶渊明以来直到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描写农村自然景物的诗歌传统,以及唐代“新乐府”诗派的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了起来。
4.请结合“其九”相关诗句,简要分析村民是怎样对待行客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范成大休舞银貂小契丹②,满堂宾客尽关山③。
从今袅袅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模泪易,写愁难。
潇湘江上竹枝斑。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注】①此词为淳熙二年正月范成大离开桂林赴成都就任时所作。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苏辙)(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苏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刻画了一位辛勤劳动的农夫形象,借此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诗人写老农因牛饿了而夜里起身来喂耕牛,来表现农夫对耕牛的喜爱之情。
C.诗人通过写农夫的妻子、孩子齐来参与农事活动,以表现农事活动的繁忙。
D.诗人以议论结尾,直言纷纭多样的政令无补于农事,要靠全年风雨的适时。
2.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都通过选取特定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两诗选取的场景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苏辙一旱经春夏已半,好雨通宵晓未收。
气爽暂令多病喜,来迟未解老葨①忧。
力耕仅足公家取,遗秉②休违寡妇求。
时向林间数新竹,箨龙③腾上欲迎秋。
【注】①葨:山上长的一种草。
②遗秉:留下的成把禾穗。
③箨龙:竹笋的异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长久的干旱反衬人们对雨的期盼,次句写一场久违的雨一夜未停。
B.颔联通过对比不同人对雨的情感,说明人对事物的态度受到境遇的影响。
C.这场雨虽然让空气变得凉爽,但并没有完全解除旱情,收成仍让人忧心。
D.尾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雨后林间的竹笋蓬勃生长,令人惊喜。
4.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王巩承事北归苏辙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被贬最远的王巩十分同情,得知他能先返回故乡,感到欣慰。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危;饶(2)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解析】【分析】(1)“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这句话的意思是:建康层楼很高,高出云霄;携着酒盏登临建康层楼,让旅居在外的人生发出很多的愁绪。
这里面,“危”的意思是高,“危楼高百尺”也是这个意思;“饶”,有多的含义,现代也说丰饶,富饶。
故第一个空填“危”,第二个空填“饶”。
(2)《建康层楼》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表现的情感大多是借古伤今,慨叹过去的繁华不再,抒发今日之忧,本诗也有怀古伤今之意,手法上才用了设问手法,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又运用对比手法,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最后,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效果上,更好地表达诗人怀古之意。
故答案为:⑴危饶⑵①运用设问手法,以景作答,表达作者对繁华不再的感慨。
②借代,以“败红”“残绿”写出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
③今昔对比,把“六代繁华”与如今的萧瑟之景作对比。
④以景结情,以“败红”“残绿”“野萧萧”等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使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
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题目1:诗歌标题:《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请回答以下问题:1.《春晓》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春指的是哪个季节?3.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4.诗中的“夜来风雨声”是哪种声音?5.诗中的“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答案1:1.《春晓》是杜甫的作品。
2.春指的是春季。
3.“春眠不觉晓”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4.“夜来风雨声”是指雨声和风声。
5.“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春天的景色变化迅速。
题目2:诗歌标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回答以下问题:1.《静夜思》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明月光为什么让人产生疑惑?3.诗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有什么特点?4.诗中出现的“思故乡”表达了什么情感?5.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在夜晚思念故乡?答案2:1.《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2.明月光在床前照耀,使人产生了这是地上的霜的错觉。
3.“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都是以对称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4.“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诗人在夜晚感到寂寞,想念起遥远的家乡。
题目3:诗歌标题:《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回答以下问题:1.《登鹳雀楼》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什么?3.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4.诗中的“更上一层楼”暗示着什么?5.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答案3: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
2.白日象征着白天,黄河象征着大河。
3.“欲穷千里目”意味着想要看得更远。
4.“更上一层楼”暗示着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
5.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渴望。
…依此类推,提供100道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详解以供学习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 分)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 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
晴野望 (11 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6分)
4.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则给人以飘
逸渺远的感受。
(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5 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
6.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分)
1.(1)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前句承“渔梁” 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4)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2.(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副画面活了起来。
3.⑴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
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⑵同意。
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不同意。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4.(1)流水白云(2 )答: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
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
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5.(1)比喻。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
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
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
春景图。
6.(1 )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
(点)“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
(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
(点)“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
“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
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
(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