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地质)五篇

先进人物事迹材料(地质)五篇

【篇一】

初识**,他身材高挑,衣着简朴,面容和蔼,说话不多,但是讲起来他与地质的缘分,这位河北省地矿系统的“技术权威”开始滔滔不绝:“我的老家****县是个**县,每到天晴,向北望去就可以看见**、**县境内的一带青山连绵不断。小时候在我的眼里,那些青山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又多么遥远啊!我盼望着长大后,能去这些大山里探秘,一窥究竟。因此,1963年我从**一中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现称中国地质大学)。

1963年8月27日,我一个人背着行李意气风发地到北京求学。我特别珍惜大学的学习生活。星期天照样看书学习,舍不得浪费时间到市里去玩。我的专业学制五年,李四光教授给我们做过学术报告。王鸿祯、袁见齐两位教授亲自给我们授课,带我们去野外实习。王、袁两位教授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1968年毕业后,**到沈阳军区部队锻炼十五个月,并获得“五好战士”称号,1970年3月到了河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工作,先后开始进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矿产普查。

1971年,**与队友们到抚宁县搞矿产资源调查。通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抚宁县海阳镇黑石线岭有萤石矿,但这个矿的规模、品位都不清楚,于是决定对这个矿区开展普查评价工作。他们请来当地的村民挖探槽,清理坑道,教会老乡们刻槽取样,队员们进行探槽素描、坑探素描、大比例地质填图,基本查清了这个萤石矿(中型)。这是**参与发现评价的第一座矿藏。

1973年在**县,他们在柞栏杖子村的北山上发现了又长又宽的铁矿带,经过挖探槽、取样、填图可以看出是一个大的铁矿,第二年,矿区上了钻机,又调来了大批技术人员。经过几年工作,探明铁矿石储量达到1.6亿吨,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参与找到的第一个大铁矿。接着,他们又在该县找到了前白枣山铁矿、厂房子铁矿以及**县小秋子沟铁矿并进行了普查和详查。

从1976年到1982年他带领地质组转战冀东大地,先后对迁西县上川磷、迁西县三湾砂金矿、迁西县达峪硫铁矿、迁安县大崔庄磷矿、平泉县王家营沸石矿、**县树岭铜矿、迁西县高家店金矿等进行了普查或详查。1983年**担任普查分队副技术负责,带领一个地质组去平泉县毛家沟一带踏勘,发现了一处古代采坑的遗址。经过细致地追索和以后的勘查工作,最终提交了储量达7万多吨的铅锌矿报告(小型)。担任河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技术负责人之后,他与团队为五队铁矿开发选开矿基地,经野外踏查选中宽城县豆子沟铁矿、迁西

县大西峪铁矿为五队铁矿开发基地。随后,他们迁安县、平泉县、宽城县、**县等地进行了普查与详查,发现了铁矿、金矿数座,为河北东北部矿产资源基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人说,**的贡献是金灿灿的,因为他发现了我省多处大型金矿,使得河北省一度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产金大省。“1988年6月,我担任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同年,组织地质人员与冶金部522地质队合作,对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桑家峪矿段进行勘查,提交黄金储量4.8吨(小型)。1988年9月,我到省储委办事,偶然听说宽城县峪耳崖金矿矿脉两侧有低品位矿石。这个矿原由冶金514队勘查,储量有7.07吨(中型),经过多年开采,到1988年预计只剩下近1吨储量了。如果找不到新的矿藏,这里的1000多名国有矿山职工将面临下岗或转岗。我满怀希望地带着几个队友去峪耳崖金矿区开展了工作,发现矿脉两侧除了有少量低品位矿石外,还有多条矿脉深部没有工程控制,在开采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矿脉。我们从这些矿脉的延伸延长入手,做了一个峪耳崖金矿总体设计和1989年地质设计,1989年在峪耳崖矿区共施工四个孔。5月,当第一个钻孔打到500米深的时候,白色花岗岩中出现了多条黄铁矿化石英脉。四个钻孔有3个钻孔见到了金矿脉,其中一个孔见到11条金矿脉,有的矿脉金品位达到十几克/吨。五队地质队员们沸腾了,峪耳崖金矿沸腾了!”

在峪耳崖大会战的同时,他又考虑寻找新的金矿。经与地质组人员一起踏查,他们发现了**县外涧里金矿,又用“水系沉积物测量法”、“土壤测量法”化探找矿方法,找到了两座金矿:**县二拨子东沟金矿,储量2吨多;**县清河沿金矿,储量1吨多。清河沿金矿产在中元古宇的碳酸盐地层中,这在全省是首次发现,后来被研究者命名为“长城式金矿”(当时发现的该类型矿床均分布在长城附近),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1993年3月河北省地矿局组建河北省地质勘查院,在冀东的地质二队、地质五队、秦皇岛地质大队抽调一部分地质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河北省地质勘查院唐秦工作部,他被任命为唐秦工作部主任,继续带领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地质找矿工作。根据群众报矿后踏查,找到和评价了兴隆县花市金矿(小型)以及**县六柱坪金矿(小型),后又重点指导了隆化县北岔沟门铅锌银矿的地质找矿工作,该矿前后建了三个选矿厂,其中一个现在仍在开采和选矿。

xx年1月退休后,他继续为我省地质找矿事业发挥余热。被河北省地矿局返聘为技术顾问,每年与地科处的同志们一起,去各队进行地质找矿技术指导及资料检查,给年轻的地质队员们讲找矿知识。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处、老矿山处聘请**担任河北省危机矿山和老矿山的监审专家、技术负责,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和局属地勘单位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河北省迁西县河北省迁西县是闻名全国的“万两黄金”县,而迁西黄金的核心产区就是金厂峪金矿,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持续开发,矿山逐渐枯竭,黄金产量逐年减少,金矿效益不断下滑。就在这时,__颁布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xx—xx)》,决定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开展找矿工作,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因此,金厂峪金矿又迎来了曙光。在许多人眼里,解决金厂峪金矿矿产资源的问题,需向深部外围要资源,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一直认为,这里有更大的宝藏。**说:“金厂峪金矿是个特殊的矿体,经过几十年的开采,500米标高以上地段的资源几乎采空了,采矿点都转移到800米以下,但在深部有一个特殊的岩石断层,断层下才是富矿。我们必须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石层序等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布置钻孔。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设计、挖探槽、采样、填图等都不能有丝毫差错,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

随后,经过几年奋战,**指导金厂峪金矿和金友公司技术人员创新找矿理论、改进探矿方法,经过数次深度钻孔开发,终于发现了大型金矿床,提交金金属量(333)资源量30吨,增加了一个大型金矿,使多年的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在灵寿县石湖金矿区提交金金属量(333)资源量11吨(中型),该矿找矿潜力仍然很大。

“揭开了金厂峪后续资源‘面纱’,为国家找到了巨大财富,那

种喜悦感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激动地说。这些年,**一刻也没有停止忙碌,功绩不止于此,他还指导首钢地质勘查院在迁安市二马铁矿、杏山铁矿深部找到了大型铁矿等,共提交铁矿石(333)资源

量2.43亿吨,解决了老矿山的后续资源问题。

也许是几十年的地质工作锻炼出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说

起自己的专业来总是自信满满。从1963年开始走上地质勘探之路,

他就没想过转行。“我很喜欢探索地下的奥秘,觉得找矿非常有趣。以前为了到现场勘查,经常要栉风沐雨,翻山越岭,有时要走几十里山路,但从来都不觉得苦。我有许多笔记本,记满了河北各地的矿产资源情况以及找矿探矿的方式方法,我还到各地的危机矿山考察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回来再仔细研究。这些过程让我觉得很快乐,精神世界格外丰富。”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仍迈着矫健的步伐,继续探寻地下宝藏。另外,70多岁的他还奔走各地,主动深入

各个地质队,为新一代地质人授课,讲解找矿方法及地质成矿理论等知识,发扬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三光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精神。他说:“我是党培养起来的,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衷心地感谢伟大的党,把一生献给伟大的地质事业,感到无上光荣。”

【篇二】

“我几乎踏遍了**北段的山山岭岭,几乎走遍了燕山,找矿足迹遍及祖国的各大山川,远到中亚、非洲、澳洲,三十多年都在一线从事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同志对自己的评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个人的成就和身处的时代密不可分,这是**同志始终强调的一点。十一届 __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大批青年走进考场,考入高等学府深造,直至走上工作岗位,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就是这万千青年中的一员,1978年进入河北地质学院学习,1982年分配到河北省第六地质大队工作,从此与大山结缘,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余年来硕果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同志在大湾锌钼矿工作十年,最终发现了河北省第一个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锌钼矿床,实现了**区有色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为国家提交了一个“双大型”有色资源基地;在地质行业进入低谷的九十年代,他潜心研究成矿理论,对兴安-太行南段矿床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开展了深入探讨,主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成矿系列概念为指导的省级地质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