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讲义 第2讲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散文阅读课件
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
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 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
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
“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本文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阅读关键是抓住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抒情 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1)请用横线标记出作者行踪的语句。 (2)请用波浪线标记出作者由写景到写人转换的语句。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 (1)概括苏东坡在赤壁的主要贡献。 答案 苏东坡在赤壁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从而使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成为旅游胜地。 (2)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段?并写出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 答案 第⑧段。直接表明意图的语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
二、 “ 审题干,定方向 ”“ 据要点,找对应 ” 两步骤技 法应用 [典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 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 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读文指导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赤壁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
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 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 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 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 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 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 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精选】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散文阅读2突破内容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课件
(2015年天津卷)
样。
事(人) 物,本 身所带 有的各 种形容 词。
二、“审题干,定方向”“据要点,找对应”两步 骤技法应用
【例文】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
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
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 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 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 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 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 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 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 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 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 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 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 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 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 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
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 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 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之 功。
抓住景物特征 寻找形容词概括
“蜿蜒”“弧形椭圆形拱形 牛角形簸箕形”等。
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 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完 美交融,智慧;④和谐、文 明。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专题二考点突破 考点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Ⅰ掌握理解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一、了解高考选考词语的类型对于散文而言,高考一般会选考那些使用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词语。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的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练”,指的是词语的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语”;“形象、生动”是指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具体说来,有下面几种类型: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多指名词、形容词或相应的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二、掌握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014·湖南)《粮食》(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题干中“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9段和第10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2015·江苏)《比邻而居》(原文见本章专题二“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
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
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 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 “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 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 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 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 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 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 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 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规范答题]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 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 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 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48张PPT)
散文句子理解
(一)文、段中的重点句子
1、起始句。一篇文章或相对独立的语段,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的作
用,如果是记叙文段,首句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 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及交代作者情感基调的句子。
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起始句。
2、衔接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过渡句
问题:作者在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 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案:
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7
例3
【高考回放】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 ____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湖南卷)
1
2
3
散文词语理解题
【命题形式】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的深刻含义; 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搞清其比喻的对象,明确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3.理解词语的反语义。要将褒贬互换; 4.理解词语的双关义。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指出所双关的内
答案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 1、夜,来只香是、你昙的花嗅夜觉间在开花都,市香里味退与化阳了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3
例2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 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 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 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
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课件:第2章-散文阅读第二章 专题一
也许因为没有参加他的葬礼,感觉上我几乎 一直欺骗自己他还活着,尤其每有一篇自己比较 满意的作品,我总想起他来,他那人读文章严苛
与上文“爱憎分明” 遥相呼应。
万分,轻易不下一字褒语,能被他击节赞美一句,
是令人快乐得要晕倒的事。
2.写景状物类散文 (1)文眼鲜明,凸显主旨 散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使写景散文的这一 点睛之笔更为鲜明,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 大凡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 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听起来简直有点凶恶,细听之下才发觉句句珠玑, 可爱。
令人绝倒。后来我读到唐太宗论魏征(那个凶凶的、 外凶内善。
逼人的魏征),却说其人“妩媚”,几乎跳起来, 这字形容杜公太好了。——虽然杜公粗眉毛,瞪 凸眼,嘎嗓子,而且还不时骂人。
他住的屋子极小,大约是四个半榻榻米,宿 舍人又杂,他种了许多盆盆罐罐的昙花,不时邀 我们请赏,夏天招待桂花绿豆汤、郁李,冬天是 腊八粥或猪腿肉红煨干鱿鱼加粉丝。我一直以为 他对昙花深感兴趣,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只是 想用那些多刺的盆盆罐罐围满走廊,好让闲杂人 等不能在他窗外聊天——穷教员要为自己创造读 书环境真难。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 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 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 开思路的。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 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 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 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 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根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 是不同的。根据文体特征,也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2025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讲解课件: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之散文
解题方法
明考型 (1)划分层次法。总结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进而厘清文章的思路。 (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围绕线索,分步骤、分阶段地厘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
暗考型 心理词(情感词)组合法。优先从文本中直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的词语;若 无这类词语,可根据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人物 心理)分析、概括作者的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最后,厘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再对以上圈画 或者概括的词语进行归类合并。
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 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 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 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 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 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 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
2.“三方面”分析线索的作用
即练即清2 (2020新高考Ⅰ,T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 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 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 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 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 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散文阅读课件
⑳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 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 21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 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 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分析 一、审标题,明对象 1.标题是《我们的裁缝店》,可见“裁缝店”是作者写作的对象。 2.作者为什么写“裁缝店”,又为什么说是“我们的”。这是文章 的核心问题,是思考的中心。
第三步 把握为何写——明确文章主旨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 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 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 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 变化。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高考总复习
Ⅱ.散文阅读 了解形散神聚,阅读仅需“三步”
一、抓“形散神聚”特点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 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 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 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 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 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 地表达主题而服务的。
2.从捕捉“线索”入手 散文的“线索”主要有: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 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 “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 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2章-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2017·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 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 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 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 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 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 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 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
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
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
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 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 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 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 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 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 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
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
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2012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 第二节 散文阅读 精品课件1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集诸 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它不讲究 韵律,没有任何的束缚和限制,以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 式为主,大都是作者在不经意地抒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现 些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 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 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 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 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 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 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 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 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 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 前,写情沁人心脾。
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
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 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 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 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
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解析】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主旨已经在文章标 题里体现出来,因此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就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记住回家的路”,这句话即体现了这篇文章要传达给我们的 主要内容,此处关键是对“回家”和“路”两个词语象征意义 的理解。根据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我们可知, “ 家 ” 即 “ 自 我”“自己的心灵世界”,“回家”即是回归心灵世界。“路” 就是回归心灵世界的方法。作者在第一段中说,一个人不要忘 了回归心灵世界;第二段说,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时不要迷失 自我;第三段说,心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最后一段鼓励人 们,可以去社会上闯荡历练,但一定不要忘记 “ 回家 ” 的 “路”。综合全文,我们就不难组合答案了。
散文阅读讲义(二)
散文阅读讲义(二)散文阅读讲义(二)理解词语含义和作用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字词的掌握、积累、品味。
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考查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考查内容主要有:区别多义词的义项;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把握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的特殊感情等等。
(一)辨析型考点[方法指导]辨析型考点是指让考生辨析两个或几个词的含义,并能联系语境正确的分析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的考点。
这种题型虽然考查的也是对词语的辨析能力,但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对或相反的或者一个表达效果好,一个表达效果不好。
所以考生必须在理解词语的含义的基础之上,弄清楚为什么要在相同的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使用这样相矛盾的词语,然后作出具体的说明。
问题模式1某某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你能区别某向个词的微小差别吗;此类问题考查的是考生同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学会结合语境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然后正确地分析为什么只能用这个词而不能用那个词。
[答题技巧]例题1(2008年深圳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
一生的戒指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
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
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
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
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阅读(2)PPT课件
一是快速阅读和整体认知文章的 能力。
要把握行文规律,理清作者思路。
要把握文体特点。
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
二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三是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能力。
基本规律:
一是看赋分配答案。 二是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三是把握做题顺序。
⒊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⒋反复: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
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21、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B )(c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 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 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 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 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 就解说析是:‘B项唐中老“鸭主”要’表,达主了要作表者达享了受对自西己方劳文动化果影实响的的一一种种幸焦福虑感。 “D是.不“恰那当时的候,的根人据其文实意比,我应们为洞“明主。要表”达这了主与要土是地说交古流人的所一处种的愉生 活悦,环一境种和结生束活”方。式C能项够中使“他主们要比表我达们了更对直西接方、文更化真影切响地的领一悟种到焦自虑然 对“人,类应生为存“的表根达本了意对义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的一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答案:(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实感、亲 切感。
语文二轮复习文档: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含解析
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夜品瓷程应峰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
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
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
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
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
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中、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立足全局意识,分解内容要点概括题“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分析命题角度熟知类题通法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信息检索提炼“3方法”解题思路示范[典例1](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①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
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劳无功。
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
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
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
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
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
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
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
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
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
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
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
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
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
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
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
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
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
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①虹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题干要求分析“寻找徽墨”的原因,其实考查的是“特定指向信息”的概括。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该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全部。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从全文检索关键词句,如第五段“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第六段“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第七段“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第十一段“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整合这些信息,规范作答。
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的敬畏之心。
阅读《虹关何处落徽墨》(阅读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简要概括虹关徽墨“式微”的主要原因。
答案:①科技迅猛发展,书写工具“五花八门”,固态墨黯然失色;②实现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墨块被束之高阁;③墨工逐渐消失,传统制墨技术行将失传。
题型2概括文本主旨文本主旨的概括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命题角度熟知类题通法主旨概括“3方法”1.“关键整体结合”法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解题思路示范[典例2](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
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
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
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
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
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
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
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
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
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
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
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
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
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
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
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
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
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
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