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案-最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案-最新
1、导入新课。
2.认知学习目标。
3、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解析课
4、问题拓展深化。
5、小结
检测
读课前提示,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明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出示目标
一 让生根据本课的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本课的基础知识,并构建起知识框架.
背诵基础知识
二 知识拓展:
1、结合所学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贪腐成风,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天灾人祸,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直接导致明朝灭亡。 直接原因。
明朝的灭亡
备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
17、明朝的灭亡
课型
新授
学习
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理解李自成起义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记住明朝灭亡的原因。
3、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4、重点难点: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记住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课后反思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学生读课前提示引入。
认知目标
一 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并抢答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构建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记忆基础知识
1、找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质疑补充。
学生抢答
复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框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记忆巩固
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找出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板书设计(思维导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讲述了明朝灭亡前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带来的危机,李自成在陕北地区起义,关外东北地区满洲逐渐壮大,最终在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末年的黑暗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3、掌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4、通过学习明朝的灭亡,从中得到历史启示和经验。

教学重点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难点了解明朝灭亡前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在一些人眼中明朝是一个有骨气的王朝,但是在另一些人眼中明朝是最黑暗的,比如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

那么,为什么易中天教授要说明朝是最黑暗最沉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明朝的灭亡》。

新课讲授一、大厦将倾,已无力回天——明朝灭亡的背景1.政治①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教师活动】结合课本举出例子进行说明。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奇葩皇帝的身上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不务朝政,喜欢玩乐)②官员结党营私,宦官专权,统治黑暗【提出问题】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那朝政都交由谁来处理呢?【教师活动】久而久之,宦官的权利会越来越大,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宦官,特别是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权倾天下,被称之为九千岁,转乱国政,以至于当时的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在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常于东林党进行各种争斗,致使朝政更加的腐败。

2. 经济:土地兼并剧烈,财政危机加重。

【提出问题】政治上的腐败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那么明朝中后期经济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通过表格,清晰展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会利用自身的权力财力强取豪夺,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则会被侵占土地,或被迫将土地低价卖出,导致没有经济来源。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5.17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5.17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明朝灭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明朝灭亡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以及历史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 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包括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问题。
1. 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
- 土地兼并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 农民起义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2. 明朝的衰落:
- 政治腐败的表现和影响。
- 财政困难的根源和后果。
3. 明朝的灭亡:
- 李自成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 清军入侵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明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4. 明朝的历史评价:
- 明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5.17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灭亡》。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1. 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通过学习,学生了解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包括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问题。
2. 明朝的衰落: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如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等。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明朝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明朝灭亡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7课,教材通过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设置了“思考点”和“历史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明朝灭亡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关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历史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然后呈现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让学生明白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资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3.17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3.17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注:由于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首先,让我们打开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翻到第三章的“3.17明朝的灭亡”这一节。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明朝这个曾经辉煌的朝代,如何走向了衰败和灭亡。
1.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建立和鼎盛时期。那么,你们知道这样一个强大的朝代,最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发现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基本知识点掌握较好,但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测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4.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作业,但部分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其次,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他们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我需要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鼓励这些学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讲解部分,我尽力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吸收和理解。我注意到,通过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和案例,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这也让我认识到故事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例题四:
从明朝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明朝灭亡给我们以下启示:
1.政治稳定是治国安邦的基础。
2.关注民生,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3.加强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部侵略。
4.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例题五:
结合明朝灭亡的原因,谈谈你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17-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17-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17-明朝的灭亡教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备课标】1.课标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住中原。

2.核心概念:了解;知道。

二、【备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洲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2.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3.教学难点: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三、【备学情分析】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60%学生能够掌握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部分同学对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理解不到位。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知道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知道满族人入主中原,通过对李自成起义胜利进军原因的分析,增强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逐步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意识。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明确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内在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认识到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主宰。

从明朝政权灭亡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

五、【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治世民为天》。

……明朝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弊端丛生的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了解明亡清兴的历史史实,并从中深入的探究其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教师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
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贪官贪赃枉法,队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三、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末起义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不断加强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李自成起义口号:钧天免税。

队伍:100多万人。

李自成规定了严格的军纪,不得妄杀一个人,不得侵犯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十个省。

攻入西安时间:1643年
建立政权:西安
国号:大顺
攻入北京时间:1644年4月
不到两天,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结果:统治276年的明朝统治,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四、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明朝后期,活动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渐发展壮大。

统一女真族:1616年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改名为满洲:1635年
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后,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军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击退了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斗中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总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再加干旱。

爆发,壮大,李自成农民军成为起义主战军。

明亡,农民军1644年攻克北京。

结局:李自成被明军,清军击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