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而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着环境。

首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直接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适合热带雨林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而寒冷的极地则只有能够耐寒的生物才能生存。

土壤条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等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有些植物喜欢酸性土壤,而有些则适应碱性土壤。

水环境对于水生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水质的好坏、水流的速度和水深等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生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

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帮助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此外,生物还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了大气环境。

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和植被分布。

二、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都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水分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供应情况。

空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例如,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所必需的,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也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生物因素则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有互助和斗争,比如蜜蜂之间的分工合作是互助的表现,而同种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争斗则是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动物的庇护所知识点考点【复习课件详细】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动物的庇护所知识点考点【复习课件详细】
知识点考点ZJ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16.动物的庇护所
ZJ
知识点考点ZJ
1.和我们人类- -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松鼠的洞、 燕子的窝、 黄鳝的穴、蜜蜂的巢等。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3.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4.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 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知识点考点ZJ
5.蛇生活在泥土的洞里。 6.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7.野鸭生活在堤岸附近的洞穴,或在大树的树杈间以及倒 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8.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 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生物的生存 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知识点考点ZJ
12.说说鸟巢的特点及其作用。
ZJ
1.鸟巢使用树枝和草与周围的植物混在一起,颜色、形状与环境相近,能起到
很好的 隐蔽作用。2.架在高高的树权之间或屋檐下,可以躲避其他动物的进攻,
比较安全。3. 用泥和羽毛填塞树枝的缝隙,起到保暖作用。4.按照定的规则考点ZJ
16.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们会一直 住在家里吗? •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
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件,比如阳光、空 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 于躲避天敌等等。 • 动物们不会一直住在家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 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 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知识点考点ZJ
11.蚂蚁和蚯蚓同样是在土里生活,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但是蚂蚁
生活的土和蚯蚓生活的土不一样,燕子的巢和麻雀的巢也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各课知识点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国际单位:摄氏度,符号:℃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并且要让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探针式电子温度计)、(电子体温计)、(温湿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4、温度计的液柱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4、蒸发:水从液态变成气态。

如:拖地以后,地上的水变干了。

5、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露、雾、热水上方出现的“白雾”、盛冰的瓶子外壁出现的水珠、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的水珠等。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2017)科学四年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单元概要、知识点归纳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目录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实验操作题实验一: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烧杯、热水、温度计、秒表、石棉网、三脚架。

实验设计:1、摆好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把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度数填入到表格中,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连续记录6次.4、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的过程,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

实验二: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器材:红墨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

实验设计: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烧瓶。

2、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

3、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4、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位置。

5、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三:研究气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烧瓶、热水、冷水。

实验设计:1、把气球套在烧瓶口。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3、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设计:1、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

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3、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五: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冰块、温度计、秒表。

实验设计: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记录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达到10℃为止。

实验结论: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全部课件(共3课)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全部课件(共3课)

A.建设鱼道 B.定时开闸 C.人工运输 D.不用解决
5.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的生物学家是( A )。
A.达尔文 B.哥白尼 C.袁隆平 D.牛顿
练一练
二、判断题 6.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飘落,这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 ) 7.如果要在藏羚羊迁徙的必经之路上修建一条铁路,要考虑的问题有如何设计动物的迁徙通道。( √ ) 8.枯叶蝶是一种叶子长得很像蝴蝶的植物。( × ) 9.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洄游通道。( √ ) 10.动物会运动,所以环境的变化不会影响动物的生存。( × )
生物与非生物有哪些区别呢?
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 水和营养。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 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与石子都是非生物。
应用拓展
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校园的小花园很漂亮,里面有生物和非生物。找出其中 的生物与非生物,比一比,看谁找到的多。
机器人是生物吗
蝴蝶


啄木鸟
松鼠

蚂蚁
蚯蚓
拓展应用
观察各类鸟儿的鸟巢,选择一类鸟儿为它制作一个家。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我们在修建藏羚羊必经的一段青藏铁路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C )。 A.修建的材料 B.修建的成本 C.设计动物的额迁徙通道 D.材料的运输 2.在池塘边水里,我们可能会找到( B )的家。 A.蚂蚁B.蝌蚪 C.兔子 D.鹦鹉 3.观察小动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A.把小动物从它的家中赶出来 B.抓住小动物回教室观察 C.耐心地在小动物的家旁边等待观察 D.用棍棒驱赶
查找有关机器人的资 料,想一想,机器人属于 生物吗?

生物与环境科学知识点小学

生物与环境科学知识点小学

生物与环境科学知识点小学生物与环境科学知识点生物与环境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能增加孩子们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生物与环境科学知识点。

1. 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在生物学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各自的基本结构。

植物通常由根茎叶花果等组成,其中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传输物质,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而动物的基本结构包括头部、身体和四肢或鳍等,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移动和获取食物等。

2. 动物分类动物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

按照生活习性可以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等;按照食性可以分为食肉动物、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按照体内骨骼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了解动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食物链及食物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来描述。

食物链是按照食物的传递关系顺序排列的,比如: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食物网则更加复杂,它表示了生物之间多种多样的食物关系。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 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需要两个个体的参与,通过交配来产生新的个体,这样的繁殖方式有助于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而无性繁殖则是单个个体通过分裂、萌芽或者孢子来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快速高效,但容易导致后代之间的遗传缺陷。

5. 环境保护意识生物与环境科学的学习也需要培养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应该教育他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用水和用电等。

通过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观念和责任感。

总结:生物与环境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帮助孩子们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结构、动物的分类、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的繁殖方式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等知识点,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然科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1、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冷热现象。

2、用手测量温度是不准确的。

要想知道准确的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3、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

(如右图)4、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③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6、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

7、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

8、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报告记录。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实验设计:①安装好测温装置。

②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③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实验记录: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温度/°C 98 32 23 19 17 16 15绘制水温变化曲线图。

实验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9、在“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怎样变化的”实验中,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继续观察下去,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2、热胀冷缩1、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计中的液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热膨胀,液柱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冷收缩,液柱就会下降。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1)光光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例如阳生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正常生长,而阴生植物则能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光还影响着动物的活动时间和行为,许多动物具有昼夜节律,这与光照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

(2)温度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显著的影响。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往往无法在寒冷的极地生存,而极地生物也难以适应热带的高温环境。

(3)水水是生命之源,所有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水的多少和分布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在干旱地区,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来节约用水,如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4)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质和必要的养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酸碱度和肥力等因素,决定了能够生长的植物种类。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常见于群居动物,如蜜蜂共同筑巢、觅食和防御外敌;种内斗争则表现为争夺食物、空间和配偶等资源,例如同一池塘中的鱼在食物短缺时会相互竞争。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有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获取营养物质,对寄主造成损害,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例如草原上的牛和羊争夺牧草;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狼捕食羊。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特征。

例如,骆驼在缺水的沙漠中通过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来保存水分;北极熊的白色皮毛能够在冰雪环境中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其不容易被猎物发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5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3.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生物。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并进行记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环境也会影响生物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物与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影响环境以及环境保护。

2.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通过实例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和原理。

4.生物影响环境:阐述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实例。

5.环境保护: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

科学江苏版四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江苏版四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江苏版四年级下知识点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

对于江苏版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知识点覆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土壤。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再到衰老死亡。

-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如何通过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 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出生到成熟,再到繁殖和死亡。

- 动物的适应性:动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

- 动物的分类:了解不同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三、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及其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 物质的溶解性: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力和运动- 力的作用: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物体表面之间的阻力。

五、电和磁- 简单的电路: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如电源、导线和用电器。

- 电流和电压: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

- 磁场:磁铁的磁性和磁场的分布。

六、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 太阳系: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

- 月相:月亮的圆缺变化和月相。

七、水循环- 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

-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八、天气和气候- 天气现象:风、雨、雪等自然现象的形成。

- 气候类型: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九、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和记录:如何科学地观察自然现象并记录数据。

- 实验设计: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科学假设。

- 数据分析:如何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将能够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这些知识也为他们日后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新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新苏教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生物与非生物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2.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③会生长变化;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第一幅图,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幅图,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三幅图,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4.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生物的共同特点:1.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2.需要营养;3.会生长变化;4.会繁殖;5.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6.用红笔写出生物的名称,用蓝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并用黑笔将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连线。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课件
雪灾使得气温极低,冻伤或冻死 动植物,动物刨开雪层找食物时容易 受伤或找不到食物而饿死。
雪灾
合作探究
二、自然灾害对生物的影响
当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 生物还能适应吗?它们会面临哪些挑战?
土壤沙化
土壤沙化使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 植物的种子被风吹走、幼苗连根拔起、禾 苗被吹干,草场退化,动物缺少水分和食 物被迫迁徙甚至死亡
1. 鱼道入口 2. 鱼道池室 3. 休息室 4. 出口拦污棚 5. 高水位时诱鱼水流 6. 鱼道入口诱鱼水流
合作探究
四、分析评估鱼道的合理性
横隔板竖缝式鱼道示意图
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
3
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
2
4 效率。例如鱼道全长 10 千米,其中自然鱼道
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
5
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
1
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能够长大
会繁殖 需要水、空气、 阳光…
动物的特点: 能够长大 会繁殖 需要食物 能运动
合作探究
一、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
① 几乎都需要阳 光、 空 气、水、适宜的温度 ; ② 需要营养 ; ③ 会生长变化 ; ④ 会繁殖 ; ⑤ 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合作探究
一、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
合作探究
二、它们是生物吗
合作探究
三、给鸟儿安个家
2.设计鸟巢
注意:不同的鸟对巢的要求也不同。
合作探究
三、给鸟儿安个家
2.设计鸟巢
安全 牢固 仿真度 美观
鸟巢评价项目表
2021年春苏教版科学课件 四年级下册
5.17 环境改变以后
目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解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解读

房县中部学区第二届教师素养大赛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材解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

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

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

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一、知识体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材地位本单元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

三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记录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1.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3.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4.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5.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假设:根都会向下长。

实验设计: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时,根向下生长,芽向上生长。

思考:瓶中小苗的生长有什么共同之处?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假设: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更容易出苗。

实验设计: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记录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出苗的打“√”)实验结论。

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6.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一)非生物环境的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阳光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是光合作用的关键因素。

温度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活动和分布范围,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区间。

水是生命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物质运输都离不开水。

空气为生物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土壤则为植物提供了扎根和获取养分的基础。

(二)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阳光阳光的强度、波长和光照时间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有些是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良好生长;而有些是喜阴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更好。

此外,阳光的长短变化还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迁徙等行为。

2、温度极端的高温或低温会限制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在高温环境下,生物可能会出现脱水、蛋白质变性等问题;低温则可能导致生物体内的代谢减缓,甚至细胞冻伤。

3、水水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是干旱还是湿润。

在干旱地区,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如仙人掌的储水结构;而在湿润环境中,生物可能需要应对水涝和病原体的传播。

4、空气氧气的含量对生物的呼吸作用至关重要。

在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生物需要适应低氧环境。

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也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5、土壤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肥沃的土壤能提供丰富的养分,而酸性或碱性过强的土壤可能不利于某些植物的生长。

二、生物与生物环境(一)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合作、共同生存的关系。

例如,蜜蜂共同建造蜂巢、采集花蜜,蚂蚁共同协作搬运食物等。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资源而发生的斗争。

这有助于调节种群数量,保持种群的平衡和稳定。

(二)种间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固氮,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营养,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长的场所和营养物质。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5.生物与非生物
1.有生命的物体又称为生物。

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2.植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不能运动,需要水、阳光、空气等等。

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够长大,会繁殖,能运动,需要食物、空气、温度、阳光等等。

生物的共同特点:
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点:①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②需要营养;
③会生长变化;④会繁殖;⑤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3.判断石笋、青苔是不是生物?
石笋不是生物。

石笋会“长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营养长高;会长出小石笋,但不是大石笋生出来的,也不是种子长成的;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是石笋反射不同颜色的光形成的,并不是它自身发生了变化。

青苔是生物。

青苔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会生长、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具备生物的特征。

这三种物体都是生物。

第一幅图,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形状有枝状、叶状、壳状,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二幅图,松萝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适合阴暗潮湿的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第三幅图,水绵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才能生长,会繁殖,具备生物的特征。

4.在大自然中,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根据植物、动物的特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生物的共同特点:
1.几乎都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2.需要营养;
3.会生长变化;
4.会繁殖;
5.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6.用红笔写出生物的名称,用蓝笔写出非生物的名称,并用黑笔将有关系的生物与非生物连线。

生物有松树、山羊、青草、鱼、乌龟、老鹰等等。

非生物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等等。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与松树有关系的有岩石、高山、白云、阳光、空气、雪、溪流、土壤。

与山羊有关系的有白云、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青草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土壤、白云。

与鱼有关系的有阳光、空气、溪流。

与乌龟有关系的有岩石、阳光、空气、溪流、土壤。

与老鹰有关系的有高山、白云、阳光、空气、溪流。

16.动物的庇护所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非生物。

2.如果到校外寻访小动物的家,一定要有大人陪同,注意安全。

3.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家。

第一幅图,松鼠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挖一个洞,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躲避天敌、遮挡风雨。

第二幅图,燕子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多是将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黏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

第三幅图,黄鳝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处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第四幅图,蜜蜂会用蜂蜡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等。

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
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4.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这些非生物。

5.蚂蚁和蚯蚓同样是在土里生活,燕子和麻雀都生活在自己的巢里,但是蚂蚁生活的土
和蚯蚓生活的土不一样,燕子的巢和麻雀的巢也不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虽然蚂蚁和蚯蚓同样生活在土里,燕子和麻雀同样生活在自己的窝里,但是它们的生活习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家的要求也不一样。

6.动物们为什么会把家建在这些地方?他们会一直住在家里吗?
动物们之所以把家建在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有适合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条件,比如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躲避天敌等等。

动物们不会一直住在家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会出去寻找食物,寻找配偶,寻找安家的材料,季节变化时有些动物还会迁徙到别的地方。

7.鸟儿的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鸟儿的家一般安在屋檐下、庭院树木的枝头上、大树的树杈间等隐蔽的地方,这些地方比较安全。

鸟儿的家一般用枝条、草茎以及毛、羽等材料搭建。

鸟儿的家都比较舒适,适合鸟儿自己的需要以及鸟儿生活的特点。

8.鸟儿的家的种类和特征
第一幅图是用树枝搭建的支架巢(如喜鹊的巢);
第二幅图是用羽毛、苔藓或海藻等混合唾液胶结而成的杯状巢(如金丝燕的巢);
第三幅图是用草茎、纤维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的吊巢(如织布鸟的巢);
第四幅图是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浮巢(如的巢)。

9.假如给鸟儿安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需要考虑鸟巢的材料、尺寸,安放鸟巢的位置、时间,鸟巢的清洁,如何吸引鸟儿入住等
因素。

10.填写观察、设计记录单。

11.我设计的鸟儿的家
17.环境变化以后
1.非生物包括阳光、水、温度、土壤、白云等等。

2.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如温度、降水量等。

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3.动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以卵或幼虫过冬,如蚕卵、蚊子的幼虫等;
储存食物过冬,如松鼠、老鼠、星鸦等;
改变体色、增加毛量、增厚脂肪过冬,如雷鸟、麻雀、北极狐等;
冬眠过冬,如青蛙、蛇等;
迁徙到南方过冬,如大雁等;
夏眠过夏,如蝾螈、青蛙等;
迁徙度过旱季,如角马等。

4.植物应对季节更替的方式
落叶过冬,如杨树、柳树等;
树干储存水分度过旱季,如猴面包树等。

5.灾害性事件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6.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还
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

当生物无法适应这些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人们普遍认为,恐龙、猛犸象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的。

7.对恐龙灭绝和猛犸象灭绝的原因分析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大量的粉尘,扩散至整个大气层,导致地球持续数月处于黑暗状态,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灭绝。

生物史上的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大约2万年前,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

由于栖息地缩小,草场植物减少,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数量锐减,最后灭绝。

8.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

9.哪些人类的因素影响了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存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

随着人们对河流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隔流建筑物修建在自然河流中,如拦河筑坝修建的水电站,这往往会阻断、破坏鱼类自由迁徙的洄游通道,大大影响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鱼类的减少甚至灭绝。

目前,人们多采用建设鱼道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状况。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11.对下列两种鱼道进行分析评估,选出设计更为合理的一种,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图一,原生态式鱼道将鱼类通行的自然鱼道与人工鱼道相结合,更符合鱼类习性,能提高过鱼效率。

例如鱼道全长10千米,其中自然鱼道6千米,人工鱼道4千米,两类鱼道有效结合给鱼类提供了更适宜的水流条件,更接近自然条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图二,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能以调整过鱼孔的形式、位置、尺寸来适应不同习性鱼类的需要。

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近代鱼道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12.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现在要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规划修建一条铁路,你认为如何评估铁路的修建方案?要从哪些方面去评估呢?
①尽可能绕避;②根据藏羚羊的迁徙规律等,在相应的地段设置通道,以保障藏羚羊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③通道形式有桥梁下方、隧道上方等;④听取野生动物专家、环保部门、当地牧民的建议。

13.思考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一条铁路,画出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说明:藏羚羊迁徙时,从铁路上面经过。

小组交流修改后的方案:
说明:藏羚羊迁徙时,从铁路下面经过,保证藏羚羊迁徙时不被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