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二
教案:认识地球一、课程名称:认识地球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概念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具体影响。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通过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展示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2.探索新知(20分钟)(1)地球的形状: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解释地球是近似球形的。
通过讲述地球的探测历史,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地球的运动: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用动画展示其运动轨迹。
通过模拟实验(如使用手电筒和球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
3.互动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应用实践(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观察不同位置的昼夜和季节变化。
5.总结反馈(5分钟)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准备下节课的地球内部结构学习资料。
七、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示意图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划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规律,以及地球的划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球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2.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划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地球仪为道具,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划分。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划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运动规律3.地球的划分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估;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地球仪、讨论和总结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划分来评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运动等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逐步深入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运动规律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特别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图片、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地球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3.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地球现象的影响。
4.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基本知识和运动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在学生层次上,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和形状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概念混淆不清。此外,学生对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2.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半径,并解释如何得出这些数值。
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4.利用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的知识,计算地球上的平均海拔高度。
5.举例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气象预报等。
示例题型:
1.绘制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标注地球的形状为不完美的球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因此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球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本节课还会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如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docx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湘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牛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牛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引导,师牛共同总结。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4篇)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一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
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你能说出历都有哪些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讲述并引导:最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那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结果。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七大洲四大洋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在此根底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局部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缺乏。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学生是学习主人,活动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特点,本课以做课本活动题和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活动环节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学生在做活动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竞争能力。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时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表达学生主体地位。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湘教版)作者:伍黎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7期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认识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定位等几部分内容。
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认识地球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利用地球仪,熟悉地轴、两极、赤道等特殊经纬线;理解经纬度及其变化、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
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仪,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通过比较分析,熟悉经纬线特点;通过学生活动,熟悉经纬网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难点: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归纳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导课)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
那么,先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咱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地球的(播放动画视频,介绍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主线:盖天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但随着发展和进步,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主线:盖天说——浑天说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拓展发散)请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大地不是平的。
①模拟“海边看船”:远处驶来的船,先看到船的桅杆,才能看到船体;②观察“月食照片”:月食图片中古铜色影子弧形边缘,是地球投射的影子;③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教案
认识地球
小
组
展
示
教师分配任务,根据划分的问题来讨论交流。
合作交流教
师点拨根据经纬网确定一个点的经纬度位置,先找出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再确定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画图分析,
引导学生掌握。
学生思考
拓展延伸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只有正
东或正西;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或正北;不
在同一条经线或纬线上,是偏的方向;以北极点和南极点
为中心的半球图,必须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东和
西,根据距离极点的远近来判断南和北。
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北极点和南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
某个点的经纬度位置、判断方向,画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判断东、西半球。
教师画图
演示讲解
教师划板图讲解
分析
课堂小结本节课指导学生了解了经纬网,掌握了经纬网的作用,能
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知道了经纬网的三种
表现形式。
掌握了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某个点的位置,判断
方向,东西半球等重、难点知识。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经纬网
二、经纬网的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三、经纬网的表现形式
四、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综合训练1、课本第25页活动题:1、2、
2、填充图册第14页第十一题
4、在上图中划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反思。
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学科年级授课时间课型备课者地理新课型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目标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2.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形式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地球到底形状怎样,大小如何,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研究,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弄清楚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达到对地球事物描述能力的培养。
2.了解地球仪,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级、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级圈等。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
3.知道经纬网并能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球仪,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二、出示本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课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哪些说法?2.是哪位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即地圆说),是怎样证实的?3. 地球是怎样的形状?4.你知道地球有多大?教后修改5.什么是地球仪?6.什么是地轴?真正的地球有地轴吗?7. 什么是两极?南北极怎样区分?8. 什么叫赤道?它的作用如何?9.什么叫纬线,这种线有什么特点?10 .什么叫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标识的?11 .低中高纬度是怎样划分的?请同学们围绕上面问题,认真研读教材第14—17页,思考并将答案写在课堂学习本上。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教案
认识地球教学目标:、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二章认识地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第二章认识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上册单元第二章授课人Xxx单元内容一、本单元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安排了“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两部分内容。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纬网的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球运动安排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实践与探究——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一)活动主题《探索地球运动与竹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二)项目背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在校园中测量影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三)核心素养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综合思维)2.掌握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方法。
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
(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地协调观)(四)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必备以下工具)1.一根笔直且长度适中的竹竿。
情景设置达成评价表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区域认知(25分)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3.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综合思维(25分)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5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
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的精神。
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目标:
1
、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
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