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formR6实现压边圈等压料工具体不自动增加压料力的方法及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utoformR6实现压边圈等压料工具体不自动增加压料力的方法及探讨
本文主要涉及到AutoformR6中,对于有压料的成型方式,如拉延、翻边整形类的分析,如何实现压板不自动增加压边力的设置方法,以及所产生的各个问题的一些探讨。

在R3.1之前的版本中,如果要实现不自动增加压边力,只需在misc中添加Toolopening就可以了,
但是在R6版本中,这一混合参数不再支持。

但是呢,我们有其他方法实现压边力的恒定。

即把压板的控制方式选为SpringControlled,即弹性控制的。

下图中,binder的控制方式即为Spring Controlled
然后再设置弹簧的刚度Spring Stiffness和预紧力Preload Force即可
这里,在弹簧的设置上有两个问题:
1、对于矩形弹簧,要查标准书,来确定刚度和预紧力(这里的预紧力就是预压几个mm所对应的压力值);
2、对于氮气缸,氮气缸的压力曲线接近平的直线,所以刚度可设置为0,然后预紧力设置为氮气缸的初始压力
由此,可得出两种不同的设置:
1、对于实际模具中由弹性元件控制的压板,按照弹性元件的参数进行设置即可;
2、对于由机床气垫控制的拉延压边圈,可以按照氮气缸的参数进行设置。

当然,这种spring的设置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譬如:
1、弹簧所产生的压力不足时,工具体之间无法完全闭合,会有较大间隙,当然这个间隙肯定大于料厚,造成料片压料不足;
2、到下死点时,工具体因为被机床强制闭合,所以离到底前2~4mm的时候,压板的压力会急剧增大。

下面是我分析的单动拉延的一些结果:
1、原始分析,压边力400KN,binder设置为Force Controlled
分析结果:
压边力始终为400KN,全过程保持恒定
产品面无裂无皱。

2、分析文件2,压边力50KN(原始分析是400KN),binder设置为Force Controlled 分析结果:
到底时压边力自动增加为320KN,全过程不恒定,系统提示压边力增加了6次
产品面无裂无皱,但是和原始的400KN分析结果有明显不同。

3、分析文件3,压边力50KN(原始分析是400KN),binder设置为Spring Controlled 分析结果:
到底时压边力自动增加为420KN,在到底前4mm前,压力保持恒定,一直在48KN~52KN之间波动4mm以后,压力急剧增大,由50KN增大到420KN。

产品面起皱严重,压料面起皱严重,产品大面积拉伸不足。

OK,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于Spring Controlled方式:
1、分析过程中,压力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有一定的变动范围,下死点前不会大幅度自动增加压边力;
2、离下死点比较近时,因为模具的强制闭合,下死点墩死块墩死时,会导致压边力急剧上升;
3、分析结果和其他的设置方式有明显不同。

下面,我们就重点关注一下Spring Controlled的分析结果:
到底时起皱分析:大面积起皱
成型过程:因为50KN压力不足,导致压料面起皱严重
截面图:下死点5mm时,因为压力不足,导致上模Die和压料面Binder没有完全闭合,料片翘曲截面图:下死点1mm时,模具强制闭合,Die和Binder之间的间隙在减小
截面图:下死点时,模具强制闭合,Die和Binder之间的间隙最终变为料厚
到最后,模具强制闭合(为什么会强制闭合,不用解释吧),各个工具体之间都保持一个料厚的间隙。

当然了,这里呢,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比较纠结的问题:
我们来看最终的binder压力值:
为什么弹性控制的压边力,最终自动增大到420KN,
而力量控制的压边力只自动增大到320KN呢?
按理说应该也是增大到320KN才对呢?
重要原因就是,压料面起皱严重,压边力要额外增加力去拍平起皱引起的波浪。

上图可以看到,在到底前几毫米的时候,不光binder的力大幅增加,上模Die的力也大幅急剧增加。

OK,最后总结:
1、Spring Controlled方式可以实现压边力不自动增加,前提是到底前几毫米的阶段;
2、一般在到底前4mm开始,压板力会急剧增加,但是这时整个成型分析已经到了最后几毫米的阶段,所以并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不用担心;
还有最有一项:
有些人在确定合理的压边力的时候,喜欢用自动增加出来的压力值作为最终的压边力,
比如本例,开始时设置50KN这么小的压边力,然后让软件自动增加到320KN,然后就用320KN作为最终的压边力。

但是,这种方式肯定是错误的。

倒不是得出的数值不准确(大部分情况下,数值都不准确),而是这种操作方法不对。

为什么呢?
留个悬念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