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论文之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成败的影响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成败的影响摘要:归因风格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大学生的交往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交往动机、人际自信、情绪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简要分析了归因风格与交往成败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风格;交往成败有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中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很多咨询工作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这些人往往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缺乏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猜疑、躲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根据Weiner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
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这些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外界因素,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人际归因错误。
一、有关归因风格的基本概念(一)归因风格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做出怎样的解释。
归因风格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原因进行的判断来评定。
归因风格包括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整体——局部、可控制——不可控制四个维度。
归因风格不同,个体对外界环境和自身的认识也会不同,而这种认识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二)归因偏差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的方法处理信息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
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以及性别偏差三种。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相关推荐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
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一、引言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
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Weiner.1978;孙煌明、雨田2001),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
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级知识人才,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客观事物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于是难以正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从根本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论归因风格与归因引导
论归因风格与归因引导作者:高光珍胡象岭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08期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F.Weiner)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有三种分类维度,即:原因源(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可控制性(可控—不可控),并研究证实,人们特定的归因维度影响其动机水平、自我估价等变量以及心理状态。
因而,归因对人们的后继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改变个体的自我归因,便能改变其成就行为及心理状态。
一、学生的归因风格在归因过程中,人们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表现出对特定原因的偏好(归因倾向)也各异。
一般把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认知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称为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将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归因认知过程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人们之间的个别差异。
不同归因风格的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是不同的。
综合已有研究和教学实践,可知学生的归因风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对当前成绩的反馈信息和在类似任务上的成败史有助于他们对成败作出归因。
当目前成绩与先前一致时,学生更多地归因为诸如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因素。
反之,则归因为努力、运气等不稳定因素。
他人成绩对于学生的归因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学生更多地对与别人不一致的成绩作内部归因(如努力、能力),与别人一致的成绩作外部归因(如任务难度)。
学生的成就动机影响其归因。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或勤奋,失败归于自己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当,这种归因进一步强化了随后的成就动机,形成了成就行为的良性循环;相反,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把成功归因于某些偶然的因素,失败则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等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进一步弱化了随后的成就动机,形成了成就行为的恶性循环。
低自我估价者易于接受失败的反馈信息,而忽略成功的反馈信息,且倾向于将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归因于自己的无能;相反,高自我估价者易于接受成功的反馈信息,而忽略失败的反馈信息,且倾向于将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归因于外部原因。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的概念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是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它们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归因风格通常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结果。
他们通常会选择挑战性的任务,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和动机水平。
消极归因风格则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或他人行为等。
这种归因风格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忽视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他们可能认为成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运气的好转,而失败则是由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如任务难度过大或他人行为不公。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积极归因风格的人通常更积极、自信和有动力,而消极归因风格的人则可能体验到更高的压力和焦虑,更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
因此,了解并培养积极归因的技巧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成功的积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一种连续的谱。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归因风格,而且不同的归因风格也有其适应性和适当的情境。
重要的是理解归因的动态性质,并尝试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积极的归因风格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探究的论文
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探究的论文青年人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探究的论文1 归因方式概述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重要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普遍重视。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性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归因是个体通过相关信息的积累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方式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形成自身特有的归因认知,也可以说是个体对事件或者行为发生的原因的认知和解释,个性的不同,对事件和行为的归因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说时刻都在对个体或者他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价,对成功、失败、行为结构进行归因,而这些认知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行为都具有直接的影响。
对于青年人的归因方式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已经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
归因灵活性是个体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对事件灵活地做出归因。
专家研究认为,归因方式与归因灵活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在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归因灵活性较低的个体相对于归因灵活性较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2 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本文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60名青年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为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乐观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
正性事件的内外维度、持续维度和归因灵活性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正性情绪和乐观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心理健康指标中的焦虑、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的关系。
另外,从研究中发现,在归因方式上是具有性别差异的。
青年群体中,男性比女性在对负性之间的归因方面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
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男性比女性表现得更有责任感,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而且在归因灵活性方面,男性也优于女性。
3 正确引导和教育归因方式,促进青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3.1 加强归因意识教育,促进科学的归因观的形成人们使用的归因方式多是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归因方式,是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或者事件的判断和推理。
怎样的归因风格最具有适应性
怎样的归因风格最具有适应性?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倾向于进行内归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这固然说明当代大学生勇于正视自己内在的不足之处,勇于自己承担责任,对于今后奋发上进也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但如果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这种归因方式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怨自责、后悔等不良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归因风格呢?归因是指出事件性质或者推论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在长期的归因积累下,归因也会逐渐稳定成为一种人格特质,即归因风格,其指个体因为特有的归因认知方式而产生的较为稳定的归因。
(针对社会现象的,如考试失败,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等等,它较多地涉及情感和动机因素,因此在对这类现象进行归因时,必然会受到动机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就不大可能完全按照客观的推论规则进行推论,而且,归因结果也会影响人们随后的情感和动机状态,所以这种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归因风格的划分有很多种理论,其中以韦纳的三维理论最为著名,这里也只介绍韦纳的归因风格的划分方式。
个体往往通过三个维度来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评价:维度一,原因的部位:凡是属于行为或活动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都是内部原因,凡是行为或活动主体之外的都是外部原因,这两种归因行为也称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比如小明和小红都没考及格,但是小明想:“都是我没有努力才没及格的。
”小红就认为:“都是这次试卷太难了,才导致我没考及格。
”小明的归因风格就是内归因,小红的则是外归因。
维度二,原因的稳定性:在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中都有一些原因是稳定的,不易变化的,另一些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比如小兰这次也没考及格,但是小兰就怪自己能力太差了,才考不及格。
那小明和小兰的归因风格同时内归因,但两者的归因风格却有差别,小明的内归因是不稳定的,即努力是可以变化的,下次就对努力就是了。
而能力则是不易变化的,所以是稳定的归因风格。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青少年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之一。
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深受青少年时期的影响。
而“心理健康”是我们要探究的主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归因风格有关联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首先,什么是归因风格呢?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判断和解释。
而“归因风格”就是个人对事件发生原因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和态度。
相对应的,归因方式又有三大类: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天赋技能、努力等因素导致了事情的发展。
外部归因是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例如家人朋友的影响等。
而稳定归因是指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为永久不变的因素上,而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一个事件的原因归因为临时的因素。
在青少年的时期中,他们的归因风格功能已经渐渐地成熟,但和内部归因和稳定归因的使用较多。
那么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其实,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是有联系的。
研究显示,内部归因具有促进自尊心、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作用,而外部归因则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下来,也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稳定归因则更容易锻炼出一个人的自信心。
归因风格已然有关心理健康,所以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受到影响。
具体而言,归因风格的不恰当使用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青少年对于归因风格的正确使用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让青少年掌握正确的归因风格呢?一方面,要素养提高、文化同化自身归因模型,成功自信正验证,给自己积极的情绪,持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个体的努力,采取适当的积极适应策略,学会面对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转化为改进行动的源泉,使其从过程中受益良多,最终获得成功。
总之,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此同时,青少年也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因素,适应情境并学会对自我负责,摆脱负面影响和氛围的影响,获取良好的归因风格,如此一来,我们可以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更好的保障,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引言: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在应对挫折和困难时,青少年的归因风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归因风格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方式,包括因果归因、控制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
过去的研究表明,归因风格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归因风格是个体解释事件的方式和倾向。
青少年的归因风格可以分为因果归因、控制性归因和稳定性归因三个维度。
1. 因果归因因果归因是指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特定的因素。
青少年在因果归因上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而有的则将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他人。
因果归因被认为与个体的动机、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2.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是指个体对事件是否可通过控制因素来改变的看法。
青少年的控制性归因可能有内外控和自我责任两个因素。
内控型个体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和行动来改变事件结果,而外控型个体则认为事件结果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自我责任是控制性归因的一个重要维度,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是否归因于自己的行为。
3. 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对事件的持续性解释。
青少年的稳定性归因可以分为稳定型和非稳定型。
稳定型归因认为事件结果是永久性的,与个体因素相关;非稳定型归因则认为事件结果是暂时性的,与环境因素相关。
稳定性归因与个体的情绪和心理调节能力有关。
二、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青少年的归因风格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归因风格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归因风格与抑郁情绪研究发现,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归因于自己不可改变的个体因素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他们倾向于自责和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2. 归因风格与自尊感归因风格也与青少年的自尊感相关。
倾向将成功事件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的青少年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感。
归因风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关键 词: 归因风格 大 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中 图分类号 : G 6 4 文献 标 识码 : A 社会 竞争的加 剧 、 就 业 与学 业 的 双 重 压力 , 使 得大 学 生 群 体 在 日常 的 生 活 学 习 中 产 生 了大 量 的 负 面 情 绪 , 有 的 大 学 生 长 期受到压力的困扰 , 产 生 了焦 虑 、 抑郁 、 忧 伤 等悲观情绪 , 更 有 甚 者 会 产 生 生 理 上 的 不适感 。 之 所 以 在 同 样 的 压 力 下 会 分 化 为 截 然 不 同的 两 个 群 体 , 这 与 社 会 心 理 学 上 的 归因风格密不 可分 。 本 文 正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背景 , 在 笔者 所 工 作 的 大 学 对 学 生 进 行 问卷调 查, 较具 代 表 性 的 揭 示 当 代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康 状 况 、 归 因 风 格 以 及 两 者 之 间 的联系 , 并 据此 分 析 如 何 通 过 归 因指 导 促 进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
场 回收 。 2 . 2结果统 计 2. 2. 1大 学生 归 因风 格 情 况 经 过 对 调 查 问卷 的 统 计 分 析 , 可 以 得 出 被试 大 学 生 归 因风 格 , 经 统 计 分 析 可 以 发现 , 年级越高 , 悲观 的 归 因 风 格 占 比 越 来 越高; 男 生 和 文 科 学 生 的 归 因 风 格 更 倾 向 于 悲观 。 2 . 2. 2大 学 生 心 理 健康 状 况 在s CL 一9 0 量表 中, 当某 一个 因子 的得 分大干等 于2 时 就 可 以 认 为 被 试 个 体 存 在 中等 强度 的 心 理 问题 , 大于3 则 认 为 有 比较 严 重 的 心 理 问题 , 本 研 究 中 将 被 试 分 为 三 个得 分 区 间 , 分 别 是 小于 2、 大于等于2 以 及 大 于 等于 3 , 统计发现 , 所 有 被 试 中得 分 小 于2 的 占比 为 7 . 9 %~2 7 . 3 %, 大 于 等 于2 的 占 比为 l 2 . 5 %~4 3 . 6 %, 大 干 等 于3 的占比 为 1. 2 %~2. 1 %。 2. 2. 3大 学 生 归 因 风格 与 心 理 健 康两 者 关 系分 析 经过 对 归 因风 格 与 心 理 健 康 得 分 的相 关分析可 以发现 , 尽 管 乐 观 的 归 因风 格 并 未有效的促 进心理健康发 展 , 但 是 从 悲 观 的 归 因风 格 看 , 其 在 大学 生 的 人 际 关 系 、 抑 郁、 焦 虑 以 及 偏 执 等 方 面 有 明 显 的 负 面 作 用, 同 时 悲 观 的 归 因风 格 整 体 上 也 会 阻 碍 大学生心 理健康的发展 。 导 方 法 进 一 步 激 化 学 生 的 归 因偏 差 。 如 有 悲 观 倾 向 归 因 风 格 的 学 生 往 往 自信 心 较 差 , 如 果 教 师 在干 预 过 程 中 表 露 出 明 显 的 同情感 , 会 强化 这 部 分 学 生 认 为 自 己的 失 败 源 自 自 己 的 无能 , 这 样 显 然 无 法 取 得 应 有 的干 预 效 果 。 此外 , 教 师 对 学 生 学业 成 绩 的 公开 表 扬 或 批 评 , 都 有 可 能 直 接 或 者 间 接影 响学生的归因。 3. 3 积极 对大 学生进 行 归 因训 练 大 学 生 群 体 因 为 归 因风 格 已经 初 步 形 成, 训 练过 程 需 要 反 复 强 化 , 常 见 的 归 因训 练 方 法 有 强 化矫 正 法 和 客 观 分 析 矫 正 法 。 前 者 主 要 是 通 过 对 大 学 生 个 体 归因 的 正 负 强化 , 将 成 功 归 因为 内部 自身 因素 , 失 败 归 因为 外部 的 可变 因素 , 逐 步 引导 其 形成 积 极 的 归 因风 格 ; 客观 分析 矫 正法 是 指 引导 大学 生 在 面对 事 件时 , 不要 轻 易的 对 原 因做 出绝 对性判断 , 而是 要 全 面 分 析 自身 的 因素 , 如 能力、 努 力程 度 等 , 以 及 事 件 发 生时 的 外 部 环境, 如 任 务难 易程度 、 所 处环 境 、 他 人影 响 等, 使 个体 能 够在 全 面 客观 的 基础 上做 出 归 因, 一 般情 况 下 , 个 体在 分析 过 程 中都 倾 向 于 做 出有 利 于 自身 的 外 部 归 因 。 综上 ,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 以看出, 大 学 生 的 归 因风 格 对 心 理 健 康 有 着 明显 的 影 响, 如 何 有 效 的 引导 大 学 生 形 成 积 极 的 归 因风 格 是 高 等 教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内 容 。 在 教 育过程中 , 要掌 握 科 学 的 干 预 方 法 , 对大 学 生的 归因风格进行完 善和调整 , 保 证 大 学 生 心 理 的 健康 发展 。
归因风格
利用归因风格训练,提高学习互助小组中助人者的积极性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常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方式,主要有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个体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会提高个体进行某项任务的频率。
我把归因风格训练运用于建立学习互助的过程中,尝试提高互助小组的学习效率。
学习互助小组是在班级内建立的一帮一的互助学习小组,目的是通过优秀生的帮助提高前能生的学习成绩。
在互助学习的初期,大多数同学比较积极,但是慢慢地很多助人者的积极性下降了。
总结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帮助别人,觉得时间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后来,我在班级内进行了归因风格的训练。
在每一次的字词听写之后,都要求助人者进行统计,被帮助者错了多少字,并且针对错字及时地进行辅导。
表格如下:在这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听写,再次统计,并且让助人者汇报在自己的帮助下,被帮助者此次的成绩提高了多少。
并且让成绩提高比较明显的小组进行发言,总结提高成绩的原因,并且引导孩子把原因归结于双方的努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原因.经过归因风格训练,助人者建立了新的归因模式:即只要进行努力,被帮助者就会有一定提高。
因此,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互助小组的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白家庄小学2014年教师署假读书单校区教师姓名合作中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辨析与讨论本学期,为了贯彻学校乐学百分百理念,我在课堂上组建了学习合作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有同质合作和异质合作两种形式。
一、遇到分歧时,需要同质合作在教学《争吵》一课时,对于安利柯报复克莱谛的真正原因,学生的理解有了很大的争议。
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安利柯纯粹是报复,是不甘心自己的本子被弄脏,所以撞了克莱谛一下。
有的同学则认为安利柯嫉妒克莱谛,所以才这样做。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在阐述归因风格及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归因指导策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归因风格归因偏差大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指导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原因的特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
归因风格一旦形成,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对于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归因偏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其过程并不全是附合逻辑合情合理的,常常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自我服务倾向和不恰当的社会比较等原因会出现归因偏差。
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偏差主要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
1.认知偏差大学生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认知偏差和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大学生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偏差,完成从一个非独立的社会人到自食其力、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质的转变。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个体是否有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力的行为控制有直接的关系。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易使大学生过于自卑或自负。
不恰当的归因造成对自我评价过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凡事总从悲观方面考虑,用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自己,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另一方面,不恰当的归因也会使一些人自信过度,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变成了自负,这都属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动机偏差表现之一为人们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的责任,这种倾向称之为自我服务。
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一、归因与人格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称为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 )。
也就是说,采用归因这一认知过程解释我们的世界时,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一差异首先表现在归因者的意愿和对自己的信心上。
( 一) 归因不确定性和归因复杂性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不确定性 (attributional uncertainty) 这一维度来区分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与不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
人们对自己的归因能力有褒有贬,他们利用归因解释事件的意愿也有强有弱。
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复杂性(attributional complexity )这一维度来区分强意愿的人和弱意愿的人(Fletcher, Danilovics, Fernandez, Peterson, & Reeder, 1986 )。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不仅有很强的对事件做出解释的动机,而且对自己推理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仅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且会去探求导致事件发生的多重因素;他们还会对自己的归因过程进行分析以查漏补缺。
总之,乐意对事件进行归因的人会不遗余力地使这一过程尽善尽美,而弱意愿的归因者只是对事件的原因进行不求甚解的分析。
( 二) 归因内容维度以上两个维度分别在归因者对自己相关能力的自信程度和归因者的意愿强弱两个方面对人们作出区分,人们在信心和意愿方面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归因过程一开始便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但这还不是归因风格的全部。
归因风格更重要的层面是人们在归因内容方面的偏好。
所谓归因内容,这里是指归因者所认为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
导致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原因对同一事件作出解释。
人们这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描述:第一个维度是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维度。
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维度。
第四个维度是普遍性维度。
( 三) 解释风格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 )是指个体对事件原因频繁采用某种方式进行解释的趋势(Larsen& Buss, 2008 )。
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己(归因模式)
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己(归因模式)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的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努力,以求成功。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归因模式倾向于积极模式,因为,我这个人生性乐观,认为只要好好努力,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事情,就算真的失败了,也不会气馁,坚信再加把油,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在化学学院,如果我考试时得了好成绩,我会归结于自己考前的努力,很少归结于运气,也就是口中的RP值。
当我有机化学考试失败,需要补考的时候,归结于一时的侥幸心理,没有复习到位,平时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没有系统化的去复习。
其实复习到位了,过关自然可以。
尽管我的归因模式是积极的,也不是一味的自我感觉良好,还是有些自己的小想法。
当然事情成功了,自然高兴,第一顺理成章想法就是我努力了,所以成功了,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
但是仔细想想,总还是有些外力的辅助,学长学姐的帮忙,各种巧合,等等因素。
对于失败,人总是不愿意面对的,我也是,会有那么一瞬间的认为是运气的原因,多想想,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原来是我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加油。
人对事物总会有个过程,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也渐渐懂了,明白了事情的本质,归因就很明显了。
归因也可以看做一个认识的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
我更喜欢积极地方面看问题,不是盲目的自信,也不是无尽的自责。
总是能在冷静的时候,反省自己,
找找归因,亦可以获益匪浅。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归因风格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归因风格的研究摘要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年级,青少年,归因风格,心理健康素质。
1问题的提出早在1958年,海德(Heider)在他的名著《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了归因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归因者“根据观测线索推测一般意义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
他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1]。
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
归因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评价、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等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问题。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很多研究仅仅是将归因风格看作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认知因素之一。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由于其归因不当,造成了心理封闭所致[3];而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研究者也认为归因倾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突出的因素[4]。
但实际上,在认知加工的过程中,归因是为了构建“心理模型”而对知觉性输入进行转译的过程[5],因此它应该是心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不仅仅是影响因素。
沈德立、张大均等人提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并将归因风格纳入到该理论之中,认为认知归因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6~8]。
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就必须对青少年归因风格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在关于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探讨中,不同研究者在取样、研究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
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特征与心理幸福感相关研究
壮族初中生归因风格特征与心理幸福感相关研究一、引言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或行为结果的解释,也称之为因果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个体内部,归因结果又反映在个体的心理状态上,其中包括心理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壮族初中生的归因风格特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和帮助壮族初中生提高心理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二、壮族初中生的归因风格特征1.乐观主义归因风格乐观主义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或行为结果倾向于做出积极的解释,认为好的结果是自己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坏的结果是暂时的、具有个别特殊性的。
壮族初中生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和面对。
悲观主义归因风格则是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或行为结果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解释,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和他人的帮助,将坏的结果归因于自身的不足和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
在壮族初中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有这种比较消极的归因风格。
3.中立或自洽归因风格中立或自洽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结果或行为结果不偏向积极或消极的解释,而是较为客观和平衡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和结果。
壮族初中生中也会出现一些保持中立和自洽的归因风格。
三、壮族初中生的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主观认知和评价,包括对生活的满意度、对自己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期望等。
在壮族初中生中,心理幸福感是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壮族初中生的归因风格特征和心理幸福感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壮族初中生中,具有乐观主义归因风格的同学,往往心理幸福感更高。
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持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中的压力和挑战,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悲观主义归因风格与心理幸福感呈负相关相反,具有悲观主义归因风格的壮族初中生,心理幸福感往往较低。
他们更容易受到困难和挫折的影响,忽视自身的积极因素,更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自己和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心理幸福感也会受到影响。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院(系)专业届别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职称2021年5月本科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版权说明书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选题来源于自选(指导老师课题,指导老师,自选,其他)。
对于选题来源于指导老师课题或指导老师的论文,未经指导老师允许,不得私自发表或出版。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老师签名: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风格问卷(ASQ)和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来自河南省某某师范学院某某学院的22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通过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的归因风格的PmG(好事件的持久性归因)维度在家庭居住地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归因风格的PmB(坏事件的持久性)维度、PmG(好事件的持久性)维度、PvG(好事件的普遍性)维度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在专业变量上差异显著;(4)归因风格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归因风格;自我效能感Abstract: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attribution style scale (ASQ) and the college sense of self-efficacy scale, on 200 college students from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rui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USES SPSS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statistics, set samples T test and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fficacy.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of PmG(the persistence of good matters)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variable of settle place;(2) 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style of PmB(the persistence of bad matters) dimension、PmG(the persistence of good matters) dimension and PvG(the pervasive of good verity) dimens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variable of grade; (3)College students' self-efficac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variable of project; (4)Attributional stylewith self-efficacy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attribution; attributional style; self-efficacy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1归因风格及其研究现状1.1.1归因概念归因(Causalattribution)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它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我们需要不断地对事件结果找原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归因风格[1]。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者:李福军, 王晖, 施昕强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1.学位论文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建构2004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研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共识,更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健康与创造力的关系一直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创造力和心理健康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两者关系的结构模型,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揭示个体的心理正常与心理健康是其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而且在实践中能够以心理健康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在对已有的创造力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行广泛综述的基础上,把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结合起来,运用问卷法、测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对我国八大行政区10所不同类型学校的1043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多侧面认识大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从医学模式以及人格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统计技术--结构方程模型,来揭示心理健康、个性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对67名中至重度焦虑和65名中至重度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干预,评价其创造力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变化.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大学生有较强的创造潜能,突出表现为创造性人格富有挑战性;创造性思维核心品质的新颖性表现突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典型表现中投射未来、评估力和通感特点较为明显;2.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为突出,社科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差,管理、经济和理工类大学生的创造力没有显著差异,其发展水平介于两者之间;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年级差异明显,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优于一年级学生;3.不同人格特征(内、外倾)的大学生在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上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外向稳定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创造力水平较高;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是对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偏执,同时,焦虑和抑郁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显著差异,理工类、管理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艺术、经济类大学生居中,社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显著,一、三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5.大学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创造力水平也较高,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6.将创造力作为内源潜变量,心理健康和创造性人格作为外源潜变量,三者构成的结构模型是可以接受的,该模型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受其创造性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7.对中等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使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可以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水平.2.学位论文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2007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_李占江
/ df = 511 69 / 188, GFI = 0 91, AGFI = 0 89, NNFI = 0 91, CFI = 0 92, IFI
coefficient was 0 82 Spearman- Brown split- half reliability was 0 84 Stable and global variables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医院 ( 10008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 预试被试 : 北京市海淀区两所中学整班抽取 6 个班, 每个年级 1 个班 , 共 260 名学生。年龄为 12~ 18 岁, 平 均 14 95 52 7% 。 1 57 岁。 男 生 占 47 3% , 女 生 占
2 正式被试: 在对北京市 3185 名青少年强迫现象 研究中, 根据莱顿强迫问卷 ( 儿童版) 选取的 534 名 ( 强迫症状组 288 名, 对照组 246 名 , 另文发) 学生作为 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其中独生子女占 90 1% , 父 母接受 教 育年 限 10 年的 占 74 9% 。 平均 年龄 为 14 68 1 73 岁。男 生占 57 9% , 女 生占 42 1% 。初 一占 18% , 初二 16 5% , 初三 19 1% , 高一 19 9% , 高 二 10 7% , 高三 15 9% 。 二、 研究用测评工具 1 青少年归 因风格问卷 (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 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ASQA) : 本研究参照有 关学者 编制归因风格问卷的方法
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F/ t * 55 09 4 46 6 63 65 52 6 55 5 66 44 79 3 02 6 78 40 92 2 68 6 62 R2 0 17 0 20 0 15 0 13
乐观归因风格
乐观归因风格乐观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倾向于将原因归因于外部、临时和可变的因素,同时认为自己具备改变和控制情况的能力。
这种归因风格的人往往乐观积极,对困难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并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继续努力追求目标。
乐观归因风格的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临时和可变的因素。
例如,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才智的结果;而当遇到挫折时,他们会认为是外部环境的原因,或者是暂时的困难。
这种归因风格使得他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面对困难,从而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乐观归因风格的人具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且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会随着努力和时间的推移而解决。
这种乐观的信念和态度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定和自信,不轻易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乐观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失败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适应。
他们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和经验,总结失败原因,思考改进的方法,并且在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况时做出相应调整。
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而是积极地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乐观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更有能力克服挑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表现。
对于培养乐观归因风格,个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提升。
首先,要学会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要关注和强化内部的积极因素,如自信、毅力和智慧。
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才能更好地应对挫折。
此外,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和困难,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能够克服。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
与乐观积极的人交往,能够积极影响个体的归因风格和情绪状态。
乐观归因风格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和归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
从此,归因理论便在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了。
归因是指人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归结和说明解释的过程,即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坏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是社会认知的内容之一。
归因的类别主要有三种: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和综合归因。
根据归因的类型将人分为两类:内控者和外控者。
内控者总是对事情作内在归因。
这样的人相信事在人为,他们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疏忽,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个人手中,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去靠个人奋斗争取成功。
外控者总是对事物作外在归因,这样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命运,他们相信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因此比较会顺从命运的安排,没有激情、缺乏对新事物的兴趣,不会去积极地探索、超越。
其实,人的归因风格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曾经发生的偶发事件或重大创伤经历等等。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比较侧重内部归因的人,对发生的事情比较侧重作客观的原因分析,一般发生了事情,我都会先分析自己的做法有
没有错误,并会统筹全局来分析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
因为我从小家教就比较严格,父母老是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约束我,因此我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严谨细致的性格;再者我的生活环境,我家庭自身比较重视教育,比较有学习氛围,因此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非常鼓励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事在人为,爸妈都让我们去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不大容许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当然了,父母的严格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性格的另一个方面,当生活中有太多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心情低落并将事情归因于命运不好(嘻嘻)。
再说我的另一个朋友阳阳,虽然我和他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但是由于他小时侯他家长天天吵架,根本不管孩子吃饭睡觉什么的,因此他从小就长的瘦瘦小小的,并且怕这怕那的,性格也特别内向,出了事,老是说自己天生命不好,学习不好也说是自己命不好,偶尔有些成功了,就说是上天眷顾他……他就俨然成了一个完全的外控者。
归因理论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社会理论问题,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那么,咱们为什么要进行归因呢?
归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对自己所作事情归因有助于明白自己所做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并且有助于决定自己今后的对策与改进。
对他人归因,有助于更清楚
地了解别人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等等,也能从一个侧面推测出这个人的幼年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等。
详细的说,归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方面多多。
对个人成长来说,有助于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对未来有更好的把握;对疾病的管理来说,有助于患者更加理智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现状,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对机会把握来说,有助于当事人正确的判断是否应该抓住某个机遇;对自我绩效感来说,归因的正确与否将决定当事人对未来的把握以及其未来的发展绩效。
对咱大学生来说,归因对一个学生的有效学习有重大影响。
首先,人都是理性的,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学生对学习成功的归因是分不开的,学生对成功的归因基本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
不良的学习动机会损害学习的积极性,而积极地归因方式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其中关于“习得无助”的研究就是很经典的一项。
“习得无助”这种现象在我们大学生身上同样存在。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什么结果、觉得自己对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时,我们就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可见,我们对于事件的不可控(外在)归因会破坏我们的行为动机。
在高中、大学学校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即使很努力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对于学业的失败进行不可控(外在)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太笨”、“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学习;或者,如果他觉得失败是因为“教师水平太差劲”、“学校整体水平太差”、“竞争太激烈”、“运气太坏”,他也
同样会觉得自己对于学习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的,于是不再反思怎样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而是简单地放弃努力。
想必各位,在去年的此时,在为高考打拼的时候也会偶尔有这种感受吧,我也不是例外。
当我连续几次失败时,我也会不经意的对成绩进行外在归因,例如归因于上天加害于我之类的,现在想想真是荒唐可笑,呵呵。
不过更多的时候,老师朋友都会引导我对自己进行内在归因,主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加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归因是影响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激发动机,而消极归因方式则干扰动机。
此外,归因理论与教育行为、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等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引导积极地归因方式,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以对自己的或他人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归因,并使归因有助于咱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工商管理实验班
32010021233
郑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