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原诗、翻译、主题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

(完整word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赏析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摆列,高耸耸立。

周围是葱翠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摇动,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吼叫,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起落起落,忧如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有幸得很,美好特别,让我们尽兴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闻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荒僻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望给明月,希望能素来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广阔,顺水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渐渐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味。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气夜晚,一群乌鸦落在枯藤围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彩,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赏析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上古诗词原诗及译文【部编版七上】说明:自己给学生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夜上受降城》原诗、翻译、主题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原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部编版】

七上古诗词原诗及译文【部编版七上】说明:自己给学生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完整)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五首古诗翻译

(完整)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五首古诗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十五首古诗翻译一、《观沧海》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次北固山下》译文: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钱塘湖春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四、《西江月》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五、《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龟虽寿》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及翻译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天气温暖,早晨的阳光照在树上,叫醒了沉睡的人们。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天晚上经历了一场大风大雨,花朵被吹落了一些,不知有多少。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当太阳西斜,它已照不到西边的山了。

黄河把它的水倒入了海里。

如果要看遍整个千里大好河山,还要再爬上一层楼。

3.《秋夜将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大江向东流去,把那激流中的泥沙淘尽,冲走了多少千古风流人物的光辉事迹。

故乡的城垛在西边,有很多人说,三国时期发生的赤壁之战就在这里。

乱石穿越空中,啊,那惊涛拍打着岸边,掀起千堆雪花。

山川河流宛如画境,一时英雄豪杰辈出。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故人告别了位于西方的黄鹤楼,就在三月繁花似锦的时节来到了扬州。

看着孤帆远去的背影,在辽阔碧空的苍茫中渐行渐远,只留下长江绵延天际的流水和船影。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不知何时才能看见明亮的月光,我只好端起酒杯,望着天空问明月。

不知道那天上宫殿和楼阁,今夕又是哪一年的今天。

我虽然想乘着风儿回去,但又怕那琼楼玉宇高处寒风刺骨。

唯有在人间起舞,玩弄清影的美妙,何等美好啊!6.《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亮的月光,宛若洒在地上的白霜。

仰首望那明亮的月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的人们和事物。

有古诗朗读可以让我们深入领略我国古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来扩写一些古诗词的内容,更深入地体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在寂静的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像是覆盖在地面上的霜。

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着故乡。

注释: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脍炙人口的古诗之一,也是李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时思念故乡的情感,诗意简洁、深入人心。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白天以山为尽头,黄河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山河美景,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

注释:这首诗描写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们追求进取的精神。

作者通过描绘山河之美,激励人们不断向前,不断超越。

3. 《古风》- 陆游山寺钟鸣昼已昏,渔舟唱晚风。

千峰万壑路无穷,退思无处绪萦红。

译文:山寺的钟声在白天已经鸣响,渔船在晚风中唱歌。

千峰万壑的路途无穷无尽,回首思考无处萦绕着红绸。

注释:这首诗构思新颖,以山寺钟声和渔船唱晚风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长山峻岭中的宁静与破碎、自由与束缚的矛盾情绪。

4. 《敕勒歌》- 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敕勒川,阴山下,天空像是高大的篷房,笼罩着四野。

天空苍苍,草原无边,风吹草低能看见牛羊。

注释:这是一首古老的边塞民歌,通过诗人对草原天地的描绘,表达了游牧民族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敬畏。

5. 《夜泊牛渚怀古》- 杨万里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逐水思悠悠。

译文:在牛渚西江的夜晚,青天中没有一片云。

登上船只,望着秋天的明月,随着水流思绪悠长。

注释:这首诗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痛心和对时局的思考。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一些古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的译文及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的译文及注释译文和注释
1.《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在床前,月亮明亮如白昼,我以为地面上布满了霜。

我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又开始思念故乡。

注释:
床前:床的前面,指躺在床上的人的视野。

疑是:怀疑是。

表达诗人对月光的误解和想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诗人远离家乡思乡之情。

2.《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白天依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遍千里远景,就要再往上爬一层楼。

注释:
白日依山尽:指白天的太阳落山了,天色接近黑暗。

黄河入海流:指黄河向东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人们探索渴望无限的远景,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3.《登飞来峰》 - 杜甫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山上有很多高塔,听说鸡鸣了才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因为身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山上千寻塔:飞来山是指位于四川的一座高山,山上遍布寺庙和塔。

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杜甫无惧困境,自信心境高尚。

结束语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古代诗词的译文和注释,希望对学生们对古代诗词的理解有所帮助。

请在以上方框中查看回答。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译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及译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背诵古诗词译文1、《龟虽寿》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2、《过故人庄》译文: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拿起酒杯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3、《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阴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使鸟儿怡然自得,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夜雨寄北》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再(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6、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

咏:歌吟。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古诗词及翻译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咏雪【作者】刘义庆【朝代】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译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译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译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译文》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低下头来,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2.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的景色如何呢?齐鲁大地的青色没有尽头。

自然造化赋予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阴阳面划分了昏暗与明亮。

胸中涌动着层层云彩,眼中映入了归巢的鸟儿。

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从高处俯瞰,众山都显得渺小。

3.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虽然破碎,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城池里草木茂盛。

感慨时事,花儿似乎也在流泪;离别之情,鸟儿的叫声也令人心惊。

战火连绵了三个月,一封家书的价值胜过万两黄金。

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无法插上发簪。

4.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在儿子即将出发时,她密密地缝着衣服,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能说小小的草心,能够报答春天的阳光呢?5.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之中,鸟儿已经飞走,万条小径上,人迹罕至。

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6.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偎着山峦逐渐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得更远,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

7.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船即将启程,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

桃花潭的水虽然深达千尺,但仍然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带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带翻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带翻译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带翻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词带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
期中课外古诗词: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友人相逢的季节在落花时节,落花时节还暗指唐朝由胜而衰。

【主题思想】
通过用美景反衬年迈风烛的凄凉,抒发了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的感概,以及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主题思想】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原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者】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