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含答案
高中语文 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内容感知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
其次,要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1.什么是素材?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
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
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
《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
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
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例文一】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章的写作与修改》课时作业: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4从素材到写作内容1.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构思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
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答案:这是一道典范的新材料作文。
材料共有五段,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学生展开辩证思考。
首先,从材料的理解来看: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
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
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所以学生围绕“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来谈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
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明显应该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
毕竟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它的勇气。
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
所以学生围绕“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等观点来展开也是很不错的立意角度。
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高中语文第2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第1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 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
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
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
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
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
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学生
应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
• 【写法借鉴】 纵观“小丑”的表现,极尽 丑化之能事,如此夸张,似不大可能有其人; 毫无建树却成了权威,如此离奇,似不大可 能有其事。但不可否认,生活中却总有着小 丑的影子。 • 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 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 塑造出来的“艺术的真实”。这种方法提醒 我们只有关注生活,努力积累原始素材并不 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纯素材,运用“杂 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式,才能将粗砺的
• 最令人心酸的是他的神情。朋友,那么老实 巴交,那么忠厚、朴实,然而却隐藏着几分 酸楚。朋友,假如你早出生30年,你可能见 到过这种神情,那是旧社会逃荒要饭的乞丐 的神情。而他,不是向我们要饭的乞丐,而 是给我们饭吃的父亲啊!可他的神情为什么 和乞丐的那么相似呢? • 我们中国的农民苦啊,我们的祖国穷啊!可 是,朋友,祖国的贫穷面貌要靠我们有志的 新一代来改变啊!朋友,当你看着这幅画的 时候,想到这些了吗?
• 如何准备高考作文素材 •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卷,不乏内容深刻、材料 丰富、个性鲜明的时文,也不乏文质兼美、 意蕴深刻的美文,然而,更多的则是材料一 般、语言平平,甚至是应付之作,材料十分 贫乏,主题难以体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 一点,就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厚积才能薄发。
•考场作文的“灵感”决不是一时生成的,它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准备,“手中有粮,心中 不慌”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考生 来说,“手中有料,作文不慌”,只要平时 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 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人教版
“材料作文的拟题”教学设计给你的文章一双秀美的眼睛——材料作文拟题之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学习目标】:1、掌握材料作文拟题的两种基本方法: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
2、通过精彩的作文题目的探究和感受,学习拟写精彩作文题目。
【学习重难点】: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材料作文的两种拟题方法。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内容(从一张获奖照片的拟题导入。
)二、解读考纲。
高考考纲规定:不拟文题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
“自拟题目”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
它是学生经过审题、确定立意、选定文体等环节后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环节。
就高考作文评分细则看,没有拟写文章标题扣2分,好象分数值并不高,但从作文阅卷实际情况看,如果自拟了一个标题,它的好坏,其潜在的价值远远不止2分。
三、明确学习目标1、掌握材料作文拟题的两种基本方法:抓关键句和概括中心法2、通过精彩的作文题目的探究和感受,学习拟写精彩作文题目。
四、材料作文拟题方法一: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关键词或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他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一)分析此次期中考试的作文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记者采访一位赛车冠军,问:“您取得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有什么特别的致胜诀窍呀?”赛车冠军说:“许多车手在输掉比赛的时候,第一句话总是抱怨自己的赛车不够好,天气不行,发挥不正常。
总之,一大堆理由,但从来没想过应该检讨的,其实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车手仔细地去打扫赛道的胎痕,他就会明白高手过弯道的技术和路线是多么的出众,更会明白自己输在哪里!”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个字;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Word版含答案)(人教版选修)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加减人生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他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等那人走到终点,累得趴下。
智者说,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
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
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人生只做加法,结果是被利欲压垮,明智的选择是做“减法”。
生命是一道算术题,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多个日子,活一天就减少一天。
功名和财富却随时间推移做着加法。
如若一辈子只是拼命地做“加法”,有了金钱,又要美女;有了豪宅,又要名车;有了地位,还要名声;生怕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少,没完没了,结果可能生活失调,精神崩溃。
幸福的人生需要减法,若能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就是减法,知足、节制、感恩、惜福、避祸,或许,幸福反而会悄悄来敲门。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赏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满怀兴趣的投入,才能体验到干事创业成功过程的快乐。
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第三十六章》赏读: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老子得失进退的人生智慧,在今天和将来,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第四十一章》赏读: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的幽隐而没有名称。
老子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含答案
写作既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提炼、总结、升华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写作个体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人和人在先天禀赋、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每个人精神面貌的异彩纷呈。
面对复杂的生活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和多样的表达。
这种主观的差异性,必然造成写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传统写作教学多强调写作共性,忽视个性,因此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理念上的突破,又是写作实践上的大发展,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写出自己的个性》先讲述了写出自己个性的基本内涵:自主、真实、创新。
既而阐述了写作发展的一般过程中必然显现出个性特征。
最后讲述了最能体现个性的是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
要从个性化思维、个性化选材、个性化谋篇布局等方面锤炼自己作文的个性,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联想与想象》中讲联想与想象是发散思维的动力,是构思文章的重要手段,也是最能发挥“写作个性”的重要途径。
联想与想象是个性写作的翅膀,联想可以使我们思维缜密,想象可以使我们思维活跃。
《学会沟通》通过两个故事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表述形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就不同。
写作就是用书面形式传递信息。
要想使这种信息传递产生预期的效果,就要学会沟通。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出人物个性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早在青少年时期就爱好写作,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写了不少文章,但是这些作品到了出版社就如泥牛入海。
他为此非常苦恼,就带着自己的几篇作品,请教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对他说:“一个作家要有他的独创性,如果没有,就应该去获得。
现在你就从观察马车开始吧!每天都有马车从你家门前经过,你就仔细观察一番,把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莫泊桑将福楼拜的话铭记在心,不断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找到了写出作品个性的秘密,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2015年高中语文 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内容感知不是所有的素材或者素材所包含的所有信息都能够写入文章,必然要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加工的过程,最后作者写入文章的材料一定是精心选择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服务于中心,才能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要达到这一步,首先我们就要努力地去理解材料,要认真分析材料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它们的意义。
其次,要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导致写作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不停地变化或者说是提高的,所以要提高写作的水平,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成了关键。
要点阐释1.什么是素材?提示:素材是指艺术家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提示: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分解开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提示:从素材中发掘的意义随着作者的不同而不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作者,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同。
另外,即使是同一作者,他的认识水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罗中立创作《父亲》的过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最初他只画了个守粪的农民,这时候的作品和他最初的创作素材还没有太大的距离,而后,又画成了一个农民,最后才画成了《我的父亲》,而最终定名为“父亲”。
到这时他才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得到了完全的表达。
《父亲》也因此成为一幅名画,打动着你我。
你看,这不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过程吗?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提示: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它和认识水平的高低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认识水平高了,对材料也就会更有把握,也就能更准确地找到材料的“中心”。
当然,坚持对“中心”的理解的训练也能提高人的认识水平。
例文赏析【例文一】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短短的文字内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各个部分。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2.1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凡优秀的作家都非常注重对材料的积累和占 有。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有 5 000 多张。法国著名 科幻作家凡尔纳,一生写了 25 000 多本笔记,这可以算得上写作的第一步, 也是最需要功夫的一步。 可是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在材料的积累 上已经非常重视了,也积累了不少的材料,可一旦拿起笔来,还是感觉无从下 手。这告诉我们,单纯地占有材料还远远不够,有了“米”不一定就能做出美 味可口的饭来,还要看你这个“妇”巧不巧。怎样才能“巧”起来呢 ?首先要从 立意的角度出发选择最有利于表现立意的材料,并且这些事例要具有典型 性,能反映出你对问题的独特认识,能说服人,能感动人。
好的文章除了有好的立意,有丰富的材料外,如何对材料进行选择也是至关 重要的。其次,要对材料进行深加工。一个材料可以为许多立意服务,提炼 的要点不同,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服务的立意也就会不同。这就要求材料 在写入文章的同时必须作相应的转化,而这个过程便是对材料进行使用和 处理的过程。 本章着意解决的就是后面这一问题。第一节要我们理解材料和写作内容有 着怎样的关系,关键点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意义的把握。这是使用、 处理 材料的前提。 第二、 三节可以看成一部分,具体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谈如何利 用材料 :如何转化,如何压缩和扩展。这也可能是我们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需 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研读导航
自主探究
例文评析
写作导引
【例文一】 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句式是问句,总共六个问句,而且分布于文章的各个 部分。正如课本“知识导引”所说,这篇文章的“中心是写自己的感受” 。而作 者对情感的抒写更多的就是由这诸多的问句来引发的。文章开篇便是两个 问句,这两个问题引导着作者自己开始了对这个素材的意义的探寻,也引导 着我们这些读者走入画中人物的内心。实际上这种探寻的开始也就是分析 素材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者给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作 者同样是用问的形式来完成的,“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们‘粒粒 皆辛苦’ ?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 ?”文章结束的一 问更是对这幅画(这个素材)的意义的进一步探求,“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 呢?”使得文章言已尽而意未穷。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学案《文章写作与修改》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新人教版选修]第二章资料的使用与办理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素材的含义。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差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一样的人或不一样的角度会有不一样的办理的道理。
【学习要点】发现素材的“意义”,重视素材的累积, 将素材转变为作文题材。
【写作指导】一、阅读思虑依据例文思虑什么是素材?“小溪”与烂“泥坑”--学习《琐忆》有感三十年月 , 鲁迅先生以前鼓励那些见了侃侃而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愧不如的青年说:“一条小溪 , 清亮见底 , 即便浅吧 , 但是却浅得澄清 , 倘是烂泥坑 , 谁知道它究竟是深仍是浅呢?或许仍是浅点好。
”细细品尝鲁迅先生的这段话 , 令人感觉他以风趣和蔼的口吻 , 给我们讲了然一个道理:做人学事 , 要有自知之明 , 但不要自愧不如。
你看那小溪 , 它起源于山间, 从地下汩汩冒出。
水是很浅的, 但是清亮见底, 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窄、力量的单薄。
它不停地涌出, 慢慢地汇聚力量, 向预约的方向流去, 遇到土石挡路 , 它会临时停下来 , 暗暗自积聚力量 , 当力量足够时 , 便漫过土石 , 浅浅流去 , 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 , 天长地久 , 它辟开高峰 , 冲决峡谷 , 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
这时的小溪已变为汹涌汹涌、气吞山河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坑吧 , 乍看去 , 污浊得难以见底 , 仿佛深奥无极 , 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 , 由于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 , 时时放出臭气。
但是 , 跟着光阴的流逝 , 烂泥坑的水分不停蒸发 , 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不过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 是由于它知道自己力量单薄;它终于成了江河, 是由于它不停地充分自己,战胜困难 , 不屈不挠。
小溪难得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
烂泥坑知足于一潭浊水 , 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 , 知足中裸露出浅陋的真面目。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学案:第二章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含答案可编辑.doc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袁枚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自成一格。
他说:“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的缘故。
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
”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
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
还有一次,和他一起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哇!”后来袁枚在给朋友的送别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写作时,运用的材料要有针对性。
有些材料不能有力地支持中心,或者与中心不一致,甚至有损于中心。
如果我们用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就没有针对性。
材料要有典型性。
典型性就是要求材料有代表性。
用屈原、司马迁的事例来论证“逆境成才”是很有力的,因为屈原、司马迁是人们所熟悉、所崇拜的历史人物。
可是在学生的作文里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在论证“逆境成才”这个观点时,列举邻居某某的事例,列举同学某某的事例,或亲朋好友某某的事例,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并不具代表性,因而不典型。
记叙文与议论文对材料转化的要求不同。
记叙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生动有文采,目的是为了感染人。
议论文中要求的是材料的概貌,目的是为论点做证明。
所以同一则材料,在记叙文中要借助描写使其形象丰满具体,而在议论文中则要压缩、提取相关信息,不必面面俱到。
在向议论文转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要的简洁。
所谓必要的简洁,是指转化后的材料要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必要信息,并且材料的叙述要做到要言不烦。
教材中提到的“始发叙述”也可以看做是作文所给的材料与文章内容的一种过渡,例文一、二都是很好的说明。
其次,转化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论证中心,也就是说材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文章的立意。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2-人教版
“高中议论文写作中事例的选用”教案
教学目标: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选用事例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一、导入:“事实胜于雄辩”,议论文中典型事例的说服力非常强大。
因而几乎每篇议论文都少不了它,事例用得好,不仅有助于论证中心的正确,还有助于立意深刻;事例表达得好,既能体现语言功力;还还可以丰富文章内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型的事例,并让事例与观点契合为文章增色呢?这就是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恰当选用事例】
二、刚才我给大家发了一个作文片段,现在给大家2-3分钟时间,看看这段作文,在使用事例论证观点上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板书:紧扣中心】
教师展示自己的修改,提出使用事例论证时要注意事例的选用角度以及如何让事例紧扣中心。
三、你能够想到符合观点的哪些人物事例,找同学说一说。
四、下面请大家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事例论证短文。
注意:根据大家之前总结的选用事例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可以自选事例,也可以用刚才几个同学说的事例。
五、各小组组内阅读彼此的短文,每组推荐一篇优秀的短文,在全班分享阅读,其他组进行评价。
六、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议论文中,选用事例证明观点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地围绕中心。
如何才能让事例紧扣中心,至关重要的就是要选好事例的角度,同时运用议论,使事例更好的证明观点。
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人教版)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2章-第1节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俄国作家契诃夫除了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语言外,还常常把这些语言记录成笔记。
这种笔记,后来遗下了十大本,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曾被采用到作品之中。
这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了。
契诃夫还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他平日想到的美妙的形容词语,以备不时之需。
契诃夫为了写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曾经到流放犯云集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居住过三个月,把他和大量流放犯、移民的谈话记录在许多卡片上,作为写作小说的参考。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橱柜、床头、还是镜子,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形成了奇怪的装饰。
原来这些东西是杰克·伦敦写作的参考资料。
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词、生动的譬喻等有用的资料。
他为了深入了解英国贫苦者的生活,有一次特地远渡重洋到伦敦去,换上流浪汉的衣服,在衣角缝上一个英镑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混入东伦敦的贫民区去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和贫困潦倒的最下层的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由此可见,写作素材需要积累,更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文章中。
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
【答案】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生活现象,从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
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答案】是认识。
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因认识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
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答案】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
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经过分析,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有何关系?【答案】(1)素材就是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得到的印象或感觉,而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7-人教版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导语:有一位妈妈对儿子说:“儿子,最近流行暖男,你愿不愿意试试当暖男的感觉?”儿子充满感动地望着妈妈:“亲爱的妈妈,当然愿意,我当然愿意。
”妈妈神秘地一笑:“先把秋裤穿上。
”生活中理解的偏差可能会造成一个让人捧腹的笑话。
但是如果在高考作文中出现这种偏差一点都不好玩,而且……你和我都懂什么叫惨到家了。
2015年起,全国卷语文作文以任务驱动型为主打。
这类作文最大的优势就是半封闭式,它很好的屏蔽了套作功能,我们只能实打实地来写作文。
当然它在开启这个屏蔽功能的同时明确了写作任务,我们只有正确执行任务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如果我们的理解出现偏,就算拼尽全力也只是一个笑话。
所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步也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审好题立对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长啥样?一、梳理任务驱动型作文1.201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
警察前来后对父亲进行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
以此为内容,写一封信800字的信。
可选择给违章当事人、女儿、警察写。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位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1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3-人教版
《文采结构很重要,思想内容价更高——如何提高作文的思想价值》【教学目标】学习怎样提高作文思想境界的方法,注重作文写作中的思想意义,能够在文学作品中传递正能量。
通过对高考零分与满分作文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整合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做人准则。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给予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多媒体展示;讨论法。
【重点与难点】学会在作品中传递正能量;树立“德才兼备”的做人准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多媒体展示几组图片,生观看)同学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内心是崩溃的?(生随意回答)每当我说“文体不限,800字左右”,你们的内心估计都是崩溃的。
对,作文。
难,难于上青天!难道作文真的有真么难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充实起来,内容丰富一些。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精析高考作文,点拨学习方法1、课件展示两篇作文《至诚,至成》、《关于租房》2、学生朗读作品,给予适当的朗读指导师:同学们,能说说你更喜欢哪篇文章?理由是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生1:我喜欢第二篇,觉得比较贴近生活,有趣。
生2:我喜欢第一篇,因为他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比如,教会我们诚信,这是立人之本。
师做简单评价,问:这是高考作文,一篇是满分作文一个是零分作文,大家的观点是?生做评价。
3、师确定,并分析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的特点:(多媒体展示)零分作文VS满分作文:零分作文:放任自流,旁门左道,语言随意,思想有问题;满分作文:有思想,有文化,有文采,有个性。
4、多媒体展示《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图片,请同学介绍此人,并得出,人无德不立的观念。
5、再次展示满分作文,师生共同赏析佳作。
师小结:做人要德才兼备,文章也是如此。
德,思想,于人,于文都很重要。
什么是有思想的文章?就是有爱,有梦,有理想,有责任心,就是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写作训练,作文升格形式技巧很重要,思想内容价更高。
作文不仅要注重格式语言,更要注重内在的思想价值,这是一篇好文章必备的要素!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自己之前的作文《我的青春我的梦》做一次升格训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课件(共38张PPT)
1、理解素材的含义,弄清素材与题材的区别。 2、了解素材的来源,学会多方面积累素材。 3、认识同一素材会因不同的主题而有不 同处理方法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如何积累素材。 2、如何将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
讨论探究法 例证法 总结归纳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材从哪儿来?
作者迸发出了“要为他们呐喊”的创作冲动。 至此,一部画作即将产生的情感心理基础已经 具备了。 但是,“画了守粪农民,以后又画了一个巴山 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父 亲》”。 发现最初素材并受到触动之后,紧接着还需要 让自己的原始“触动”不断发酵、蒸馏、过滤, 还需要理性认识的不断调整变化,还需要“立 意”的不断升华,最后才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才能达到素材转换的完美境界。 正是因为经过了上面所说的这样一种曲折复杂 的过程,油画《我的父亲》才如此真切地画出 了中国农民“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皮肤的抖动”, “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沉重的喘息和暴跳 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 珠”,“干裂焦灼的嘴唇”,“仅剩下的一颗牙齿” 等外在形象,才如此深沉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父 亲“淳厚、善良、辛苦”的内在神韵,才具有如 此逼视人的魂魄的艺术震撼力。
(1)从课本中积累
学生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教材,各科课本和补充材料都可成为 写作素材。 可用课本材料有: a. 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可引入作文。 b. 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可进入作文。
c.课文中的人物的典型事件可写入作文。
d.可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例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
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课件:第二章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例文二 《父亲》
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认识深刻,催人奋进,发人深省。作者对油画
《父亲》的“中心印象”是“悲楚的目光与令人心酸的神情”。作者把素
材定位于在贫困中挣扎但却养活了我们的“父亲”的形象。然后饱含深情
地描绘了父亲的肖像、背景、神情与境况。接着产生了要为改变贫穷面貌
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
材料有三种: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发展材料。直接材料来源于生活,
良好习惯。要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阅历。还要熟练掌握分析、
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多读美文,从间接材料中借鉴吸收,
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材料。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主要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何才能用于写作
中,成为写作内容。它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主要讲述了材料运用要详略得当,讲究恰当的转 化方式,即压缩与扩展。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的方法,了解 了材料详略各自的作用,就能准确恰当地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情境引入
李贺从马背上得来“诗情” 唐朝大诗人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其短短 的一生却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据说李贺的许多诗情是从“马背”上得来的。 《唐才子传》记载,李贺自幼身体瘦弱,但写诗 格外勤奋。每天一早,他就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去 “寻找诗情”,后面跟着个服侍他的小童,小童身上总是背着一个用织锦 缝就的袋子。遇到什么好景致或偶有所感,李贺便立即随手写在纸条上, 然后扔进小童身后的袋子里;到了晚上,李贺便习惯性地摊开纸笔,磨好
墨,取出小纸条,根据上面的句子加工提炼成一首首诗。“锦囊投诗”的
典故即由此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有三种:直接材料、间接材料、发展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生活,作者通过观察和体验得来。
间接材料来源于各种传播媒介,作者通过阅读方式得来。
发展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大脑,是作者对已获取的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工整理的结果。
实际上,写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都要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后才能变得清晰、鲜明、丰富起来。
可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使用的能力是非常复杂的。
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必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素材的良好习惯。
要多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阅历。
还要熟练掌握分析、转换素材的基本方法,找到运用素材的最佳方式。
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
多读美文,从间接材料中借鉴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材料。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主要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何才能用于写作中,成为写作内容。
它以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原始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方能进入文章,成为写作素材。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实质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材料的有机转化》主要讲述了材料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即运用同一则材料,要依据不同的文体和在文章中的位置及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进行有机的转化,让材料更好地为文章中心服务才是目的。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转化的基本要领和纯熟技巧,在写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转化材料了。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主要讲述了材料运用要详略得当,讲究恰当的转化方式,即压缩与扩展。
学完本节,掌握了材料的压缩与扩展的方法,了解了材料详略各自的作用,就能准确恰当地传递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了。
第一节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李贺从马背上得来“诗情”唐朝大诗人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其短短的一生却为我们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据说李贺的许多诗情是从“马背”上得来的。
《唐才子传》记载,李贺自幼身体瘦弱,但写诗格外勤奋。
每天一早,他就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去“寻找诗情”,后面跟着个服侍他的小童,小童身上总是背着一个用织锦缝就的袋子。
遇到什么好景致或偶有所感,李贺便立即随手写在纸条上,然后扔进小童身后的袋子里;到了晚上,李贺便习惯性地摊开纸笔,磨好墨,取出小纸条,根据上面的句子加工提炼成一首首诗。
“锦囊投诗”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由于李贺一生勤奋,虽然他的创作生涯并不长,却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而且风格独树一臶,在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臵。
据说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皇甫湜读到李贺的诗时,大为惊异,还以为他是一个年过半百、饱读诗书的大学士呢。
“内容充实”是高考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平时应注意观察、分析、积累,在写作时坚持言之有物,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
具体地说就是:记叙文中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对重要的人、事、物、环境要有较详细、生动、形象的描写;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说明深刻、透彻,论据充足;抒情性文章就应当在精当的叙事基础上抒发能感动自己、打动读者的感情,而不宜罗列事件。
“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不典型,不新鲜,不管写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
因此,考生要围绕中心选用那些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揭示事物深度的材料。
“内容充实”要在材料中体现,材料的充实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全面地展开中心。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这个筛选、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加工的过程。
再熟悉的材料也要经过裁剪、提炼加工后才会产生亮点,放出光芒。
这种筛选和提炼会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
首先,要努力地去理解素材,认真分析素材各部分的属性和联系,从而获取素材内在的意义。
对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要进行筛选、过滤、调整视角,做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然后根据写作需要将原始素材剪裁,组合成艺术形象。
对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要先立足整体,发现本质意义,提升其高度,再着眼局部,挖掘相关意义,拓展其深度。
其次,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提高认识水平,把握素材运用的最佳切入点。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抓住这样的“感触点”,再结合社会现实,从零碎的社会现象中,“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挖掘人性的共同处,定会找到一个与众不同而又深刻的切入点。
例文一《汗水中的启迪》《汗水中的启迪》的作者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中心印象”来写,油画《父亲》最触动人心灵的是:父亲的“慈爱、温和、淳朴、辛劳”。
作者明确定位“父亲”——辛勤而无私的农民形象。
作者先概括父亲的总体形象,再抓住“汗水”这一细节展开想象性描写,最后回扣中心,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全文结构完整,情感饱满,主旨突出,语言生动。
例文二《父亲》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认识深刻,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作者对油画《父亲》的“中心印象”是“悲楚的目光与令人心酸的神情”。
作者把素材定位于在贫困中挣扎但却养活了我们的“父亲”的形象。
然后饱含深情地描绘了父亲的肖像、背景、神情与境况。
接着产生了要为改变贫穷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第四段,作者用了一组排比的句式,带我们走入了一个想象的天地,人物像是真的活了一样,既虚幻又真实。
作者面对这份素材时所感受到的情感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是很不同于前文的一处。
另外,对比手法的使用也使得这一篇文章在思想深度上不同于前文。
第四段、第五段两处把眼前这幅画中的人物和30多年前的旧社会中受苦的人进行比照,结合了个人的或者是一代人的生活经验,进而发掘出了素材与众不同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使作品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更胜一筹,充斥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历史责任感”。
从印象最深处,从最具情感处入手,零碎、朦胧、粗粝的素材才会因独特的角度的照射而变为完整、真切、纯净的写作内容。
例文三《小丑》作者借助离奇的情节,塑造了极具典型意义的“小丑”和“众人”的形象,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那种病态的社会。
“小丑”为流言所累,便用装腔作势来吓退“众人”,最后竟成了权威,横行于世。
“小丑”的形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作者撷取生活中的大量素材,然后加工、提炼塑造出的“艺术的真实”。
它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1.什么是素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什么叫分析和综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认识水平和处理素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何理解“中心印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挖掘和运用素材?1.分析素材意义,提升认识高度从素材到写作内容,要想转化得好,必须着眼于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深入挖掘,提炼出事物的本质意义,完成创造性的转换。
这种带有“个性”的理性认识,才是独特的、深刻的。
2016年全国乙卷“漫画作文”,有位广东考生的文章除具备议论文说理深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一般特点外,最大的亮点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调鸡尾酒”式的写作能力。
本文以韩愈《马说》为框架,取荀况《劝学》为装饰材料,以《木兰诗》《伤仲永》为点缀,跨越人才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之术两个领域,在自然风景与人间名流、相马与相人两个审美空间自由切换,本来寻常的素材,经考生的挖掘、引申后,令读者产生欣赏哲理意蕴醇厚的诗意般的纪录片的陶醉之感。
存其资,策其道鲲鹏之意常在,而相马之术难寻。
万物皆有道,循道顺道则生,弃道逆道则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若不饱,则力不足,难行千里。
策之,须至情至性,以九海神木为鞭,方可操控如心。
而寻常之马,一顿只需数升草料,北市可买御马之鞭,匠人亦可驯之。
起点不同,所给予的鞭策也就不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者,可鞭之;而驽马一日数里,也可欣然予以奖励。
万物皆有向上之意,然天资所限,小草可生长数寸,大树可参天数尺,山峰则能拔地万丈。
小草只需数滴水,大树要浇灌,山峰则要积淀千年。
万物有道,以相马之术相万物,马道顺道,方能各得其所,发挥其最大潜力。
人,身为万物之灵,芸芸众生,自然也有一套各自的道法。
仲永之辈,流连于交际人群中,自然是天资陨灭,而交际能手对此却甘之如饴;让钱钟书去唱歌肯定是笑话,但他拿起笔就能叱咤风云;拿破仑不能参加选美,刀与马才是他的舞台。
事事不可强求,若无视道的存在,逆道必亡。
读书的儒士,就要以书填其室;将军之资,就要从小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漠北。
有优秀的资质,就要用优秀的方法锻造;寻常的钢铁施以烈火会粉碎,真金却不惧火炼。
相术,用在马上是马的福音。
它使天资不足的马不至于压力过大而亡,也使千里骏马不至于泯然于众。
所谓相术,便是寻到那条适应对方的道,顺道而行,最大限度地激发对方潜能。
相人之术亦是如此。
刘备武、勇、谋皆不长,偏偏“识得万人所长”,于是,武有关云长,谋有诸葛亮。
相人之道,贵在使人居其位,激其能,展其才,惊艳其世。
鲲鹏之意常在,相马之术难寻案。
何必以三千里之高要求斥,何必以蓬蒿之高限制大鹏?秦岭万丈,山腰与山脚都有风景,且让力壮者登那云顶之巅吧!青山,目之可至,良驹数息可至,驽马百日不及。
又为何用对良驹的要求去要求驽马?望山跑死马,驽马可牵犁。
万物皆有道,寻道顺道则生,弃道逆道则亡。
相术,相的就是那条最合适的路,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使之不至于负载过重而绝望。
是鲲鹏,就让它扶摇而上九万里!是新燕,就让它在落红点点处,啄春泥!2.强化“中心印象”,挖掘深层意蕴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强化“中心印象”,结合社会现实,从一般的社会现象中,挖掘人性的共同处,找出独具特色而又深刻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