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出自孔子之手,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们的言论及其交谈,其中有许多关于孝的句子,它们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最高精神要义。

《论语》中有关于孝的句子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一、“子曰:‘孝乎,诲人不倦,下之以身,上之以德。

’”(论语,里仁篇)句话的含义是:孝道无以廉洁,行之以身,说之以德。

二、“子贡曰:‘孝贤在幼,孝也者可谓也;贤也者可谓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贤早在童年,孝道就是作孝,而智慧也可以作孝。

三、“子曰:‘孝子尊亲,敬亲也,视亲如己,亲亲也,如己者尊之。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尊重父母,敬爱父母,把父母当作自己,爱自己的父母,以自己的方式来尊重父母。

四、“子曰:‘至于礼,所以制节也。

孝弟,谓之动;孝长之谓之仁。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礼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孝道,孝弟乃是行动上的孝道,而孝亲则是仁义上的孝道。

五、“子曰:‘孝子,以慈行义,仁者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应该以慈悲心为行为准则,这也是最高的仁义。

六、“子曰:‘孝子不以辞丧父母,唯天之命也。

’”(论语,里仁篇)这句话的含义是:孝子是不能以言语来丧父母的,除了由上帝规定的事情外,他们都会把父母照顾好。

从上述句子中可以看出,《论语》把孝道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美德,也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精神要义。

孝恭敬顾父母,是中华文化中传承自古以来的传统。

古训云:“子贡问孝,子曰:‘色不改,故也。

’”,这说明孝是不可改变的道德准则,更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孝道的精神也催生出同理心,博爱的社会气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

有理论认为,孝道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今天仍然具有许多价值,被普遍接受和尊重。

孝道不仅仅是和亲人相处的准则,它还是做人的原则。

在当今世界,它也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的方式,无论是社会关系还是个人修养,都可以培养出一种乐于助人,崇尚美好的道德标准。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

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关于孔子的孝道名言警句以及解析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思想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之本,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种尊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行为。

下面我们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孝是仁的本源,是仁心的根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懂得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不要远离父母,即使外出游玩也要有所规划,要时刻顾及父母的感受。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常怀孝心,不要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父母的感受,要时刻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另外,《论语·子路》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孝顺父母的再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我们行为的准则,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尊敬父母,顾及他们的感受。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父母年高,不可以不知,知和而不孝,知孝而不和,是为孝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尊敬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和睦相处,要和睦家庭关系。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关爱他们,要和睦相处,让父母晚年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总的来说,《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每一句都是孔子对于孝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源泉,是一种道德的起点,是人伦之本。

他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

这些句子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怀着孝心,尊敬父母,和睦相处,让孝道之风在我们身边永远飘扬。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及翻译
1. 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孝顺父母是延续家族志向的好习惯。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注重根本,根据正确的立场来做事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孝顺父母和兄长也是做人的基础。

3. 君子内外正,外正则举事,内正则人服。

故曰:至诚而不息,不息则久,久则德行至大,德行至大则天下之君子皆服。

——《论语·颜渊》
翻译:君子无论内外都端正,外在举止上体现出自己的品行,内在品德上让人们佩服。

所以说,只有真正地坚持内心的正直才能保持长久的品德,并且得到天下的人尊敬。

4. 孝子务终,孝孙务始。

——《论语·雍也》
翻译:孝顺父母的子女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而对于孝顺祖父母的孙子,也要用同样的心思去行动。

5.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卫灵公》
翻译:一个人自己的品行如果端正,就不需要让别人教育,也会做出正确的行为;如果一个人自己的品行不正,就算别人叫他做正确的事情,他也不会从心底去做。

孝道名言佳句论语

孝道名言佳句论语

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名言佳句
1. 有父母生,不可易席;有功名成,不可久处。

(《论语·卫灵公》)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八佾》)
3. 恭恭如也,一日君子。

孝弟之事,而后其后也。

(《论语·子罕》)
4. 子不语怪力乱神、鬼神之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有母兄之言,可以为仁矣。

(《论语·为政》)
5.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颜渊》)
6. 彼其之子,不称其盛;未能者,焉称其能?(《论语·子罕》)
7.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八佾》)
8.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己也。

吾不为人言吾道好恶之,于其所好,乃自为之;于其所恶,亦自为之。

(《论语·宪问》)
9. 君子忧道不圆,惧人不服;则改过而从善,卑以自牧,斯斯而易也。

(《论语·卫灵公》)
1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论语中孝的句子

论语中孝的句子

论语中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经典句子:1. 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根本。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孝道的起点,也是孝道的根本。

没有孝顺父母,就没有真正的孝道。

”。

2.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更要内心真诚。

孔子说,“孝道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真诚。

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

3. 孝顺父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行为,不分贵贱贫富。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不分贵贱贫富。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

”。

4.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养性,成就自己。

”。

5. 孝顺父母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基础。

孔子说,“孝顺父母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

6. 孝顺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只有传承和弘扬孝道,才能保持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

7. 孝顺父母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修身齐家,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

8. 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孔子说,“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孝是人伦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品质。

通过对《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孝的内涵和重要性,也可以更好地将孝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尽心尽力地孝顺父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

《论语》之孝论语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孔子的言论和教导,尤其是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独特的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在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

下面将会列举五个例子来证明孝道是如何在论语中被体现的。

孝道的重要性可以从《论语》的开篇就可以看到。

曾子曾问,如何可以使国民互相爱戴?孔子回答说:"父母怎能不爱呢?" 这表示着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孔子也认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理解,尊重和爱护他人。

一,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论语·雍也》)。

这是在强调如何培养一个爱戴他人的个体。

孝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

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长辈尊敬、关心、安抚、孝顺的一种做法。

小人则不同。

一个没有道德规范的人,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而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

这个指导孝顺父母并尊重别人的谦卑,是有效的社会交往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二,“不敬鬼神,敬人如父母”. (《论语·卫灵公》)孔子是通过这句话来强调家庭和宗教认知之间的联系。

孝顺父母和尊重神灵一样重要,如果不敬畏神灵,那么肯定不会懂得如何孝顺父母。

三,孝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而不是单纯的口头上侃侃而谈。

“君子之孝也,父母闲,则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养其乐也.”(《论语·里仁》)孔子对于做好对待父母的孝道也有很具体的说明。

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钱财援助,包括陪伴、关怀,和经常赠送一些物品等。

四,“三年学之,不至于妾之门。

”(《孔子家语·七政》) 孔子的意思是,孝道需要长期的培养,如果日常没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那么就不够孝顺。

亲密关系需要日积月累的建立,然后才能持久不变。

五,”孝者,不易富贵,不易久安逸。

”这是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上必须牢记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大全(含解释)

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8.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论语论孝的篇章

论语论孝的篇章

《論語》論「孝」的篇章在論語這本書中,常常可看到孔子與弟子談論孝順的道理,而孔子總是能依問孝弟子性格的不同,而提出對「孝」不同的闡釋,可見孔子「因材施教」的用心。

以下是論語中,孔子談論「孝」的篇章:一、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七)翻譯:子游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現在孝順的人,只說能奉養父母就是孝順,但說到犬馬,人也都能供給食物,這是很不敬的,要用什麼來分別孝順父母和餵養犬馬呢?」章旨:說明孝順父母不只做到奉養就夠了,重點在於恭敬,否則跟飼養牲畜沒什麼差別。

二、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翻譯: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侍奉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

有事時,弟子來效勞;有酒飯時,讓長輩先享用。

竟然以為這樣就是孝順?」章旨:說明孝順父母應以和顏悅色對待父母,而服勞、奉食只是旁枝末節,未足為孝。

三、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第二‧六)翻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做父母的只擔心子女生病。

」章旨:說明孝順就是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

四、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第二‧五)翻譯: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道。

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侍奉父母要依禮;父母去世的時候,下葬要依禮,祭祀也要依禮。

」章旨:說明行孝不可以違背禮節。

五、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翻譯:曾子說:「父母去世時能謹慎處理後事,父母去世後能誠敬祭祀父母,如此人民的道德就會歸於淳厚。

」章旨:說明百善孝為先,能慎終追遠,盡子女的應盡的孝道,則風俗就可歸於純樸寬厚。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或经典事实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或经典事实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或经典事实古代中国的文化以及哲学思想对孝道有着特殊的观念,并以孝道为其礼仪教化的核心。

论语更是将孝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让孝道成为一种至善、至美的伦理学标准。

下面详细介绍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或经典事实。

首先,“子曰:‘孝乎,义乎,犹不可以已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提出了极高的孝道标准,并将孝道和义道相结合,表明孝道必须与义道相统一,以完成其使命。

其次,“孝子不匮”(《论语八佾》),孝道不仅仅是关爱如同父母的亲人,而是把关爱扩展到任何身边的人。

此外,“安上恭下,其别乎!”(《论语子路》),在谈论孝道时,孔子特别强调安上恭下,这代表着孝道也包括“恭”(安、宁),所以孝不仅要把爱心传递给上级,也需要有礼貌待人。

另外,“孝敬之心,伦理之本”(《论语里仁》),这句话提醒我们,孝道是伦理作为基础的核心,孝道乃伦理背后的动力,只有通过孝敬,才能达到完善的伦理标准,达到真正的善良。

最后,“孝在先,礼在后”(《论语季氏》),孝在伦理学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比任何其他的伦理学标准都更加重要,而且孝道是礼仪教化的基础,也是构成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

总结而言,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哲学观念对孝道具有重要意义,而论语更是将孝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让孝道成为一种至善、至美的伦理学标准。

经典句子或事实包括:“子曰:‘孝乎,义乎,犹不可以已也’”,“孝子不匮”,“安上恭下,其别乎!”,“孝敬之心,伦理之本”,“孝在先,礼在后”。

因此,古代中国推崇孝道,并以孝道为其礼仪教化的核心。

回顾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古以来,孝道就一直深入民心,是古代文化的核心要素。

孝道不仅是一种伦理学标准,更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被推崇,被传承。

尽管当今的社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古老的孝道思想仍然被传承,关于孝道的各种文化遗产也仍然被珍视。

以上是关于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句子或经典事实的详细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以及哲学思想对孝道有着特殊的观念,并以孝道为其礼仪教化的核心,希望以此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孝道的认识,并通过孝道更好地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实践社会公德,以达到世界和平、友谊的理想。

论语道德篇(孝道)

论语道德篇(孝道)

问孝。子曰: 子夏 问孝。子曰:“色 有事, 其劳; 难。有事,弟子 服 其劳; 有酒食, 有酒食,先生 馔(zhuàn ), , 孝乎? 曾(cén)是 以为 孝乎? ” c 子曰: 几谏, 子曰:“事 父母 几谏,见志 不从, 不违, 不从,又敬 不违,劳而不 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zhuàn ),曾是以为 , 孝乎? 孝乎? ” 子曰: 事父母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 不从,又敬不违, 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论语——道德篇(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zhuàn ),曾(cén) , c 是以为孝乎? 是以为孝乎? ” 子曰: 事父母几谏,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 不从,又敬不违, 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背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弟子规》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

论语中的孝

论语中的孝

《论语》中的孝《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

孝本身产生于血缘关系,那么,应如何来尽孝呢?《论语》提示我们: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 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其次,奉养要承父母之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5] 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

再次,尽孝道不可违礼,态度要谦和。

盂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7]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讲究方法,希望他们接受,但叉不可违礼。

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9]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善终追远,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

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 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 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 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 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 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 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 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 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 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 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 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孝在当 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 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 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 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 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 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 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 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阐述,他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关于孝的一些重要句子。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爱之本,是修养人格的基础。

他认为孝道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也是仁爱之源。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规划和要求,其中耳顺和从心所欲的部分,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因为只有在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之后,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忠信为主,而孝道也是忠信的一种表现。

孝顺父母,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亲情和家庭责任,这也是君子修身立命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是孔子对孝道的具体要求,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安其身,俭其用,敬其事。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孝,但其中的敬其事也是在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言语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为上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弟子修养的要求,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也是在强调孝道和弟道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孔子对于人们修身立命的重要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

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

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对于奔波在外的青年,孝就是照顾自己,经常打电话或回家问候一下父母,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现状,不叫他们过分牵挂;
对于知命之年的中年人,孝顺就是无违了,这个时候父母老了,可能会变得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让人担心,要人照顾,这个时候,做儿女的就应该好好地尊重父母的意思。

只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变化着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父母在变成老人以后,却没有享受到儿女带来的天伦之乐——有的儿女常年奔波在外,父母在家望穿秋水还是盼不回来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儿女,对父母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对年迈的父母置之不理,甚至是随意打骂;有的父母则在拉扯大自己的孩子以后沦为子女的“育儿保姆”,接着拉扯下一代······这样的消息屡见报端,却还是没能改变现有的局面。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不是对父母置之不理,只是现在的经济实力不够,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等到我挣了大钱,就让我的父母享福——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俗话说“养儿为防老”,防的是什么?!不是怕没有豪车别墅,也不是怕没有山珍海味,父母防的是年老以后的孤苦无依,是年迈以后的孤独寂寞!
这个社会需要孝道,甚至比以往的时候更加需要。

而所谓的孝道,也不是所谓的每个月的多少生活费,也不是将老人送进敬老院以后的十天半月不登门,只是那一刻感恩之心,那一刻拳拳的赤子之心。

其实父母要的,从来就不是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