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高考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1.(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19全国卷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必定地区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必定地区内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点年纪组增添型稳固型衰败型性别比率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点;b、检查方法:样方法合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记重捕法:合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要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纪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数目的比率;b、种类:增添型( A )、稳固型 (B) 、衰败型 (C);增添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好多,老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固型: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比率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准期间。
衰败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许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展望种群数目的变化趋向。
5)性别比率: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必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目变化曲线:①“J型增添”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品和空间条件丰裕、天气适合、没有敌害等条件;时间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添”:种群经过一准时间的增添后,数目趋于稳固的增添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老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 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必定空间中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2) K/2 处增添率最大。
大部分种群的数目老是在颠簸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目会急剧降落甚至消逝。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知识点1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2.种群的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①种群密度: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特点:相同环境下,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不同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4.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总结: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例题精讲例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的性别应相同B、它们应能相互交配而繁殖后代C、一物种可能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种,也可能不是D、它们一定生活在同一区域中例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例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少,年老的个体多,则该种群的密度将会A、越来越大B、相对稳定C、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例4某国家妇女的生育年龄大多在20—35岁,如果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增加得比35岁以上年龄段慢,且每位妇女生育孩子的数目长期保持现在的水平,那么该国家的人口将A、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基本稳定B、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下降C、出生率不变,人口数量下降D、出生率下降,但人口数量基本稳定例5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B、人口增长过快会使环境污染加剧C、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D 、一个地区的人口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无限制的增加巩固提高1、种群有_ _、_______、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其中引起种群动态变化极大的是_______因素;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_____;某个区域内,蚂蚁有500只,一年后统计,蚂蚁繁殖了500只,那么蚂蚁的出生率为_______;2、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青蛙成体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和青蛙成体D、一个池塘3、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C、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D、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能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A.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该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一年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与往年相比将A、明显减少B、明显增加C、完全消失D、相对稳定知识点2生物群落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全部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2.生物特征: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3.生物分布特点: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5.群落中,起主导地位的是植物;三、植被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例题精讲例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D.所有的生物;例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例3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A.乔木层B.灌木层C.草本植物层D.苔藓地衣层例4关于群落中的生物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的关系B.群落中的生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各自生活,没有竞争D.以上说法都不对例5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成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中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例6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微生物B.动物C.植物D.动植物例7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巩固练习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3.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D.一块稻田中的水稻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句诗里所体现出来的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风B.草C.牛D.羊5、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生物进化D、资源利用6、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知识点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以影响环境;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如:花与蝴蝶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如:鸟吃虫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例题精讲例1对自然界中的某个生物个体来说,影响它的生物因素是A、阳光、气温和大气B、土壤、雨雪和风暴C、群落中的异种生物个体D、群落内的异种和同种生物个体例2下列不能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B、柳杉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C、淡水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华”D、枫叶在秋天落叶例3下列各项均是影响沙漠植物的环境因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例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例5在北半球,大多数山坡南面的小麦比山坡北面的小麦长势要好,其主要原因是A、阳光充足B、水分多C、空气新鲜D、温度高例6大肠杆菌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收养料,并同时合成维生素B供人体所需;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捕食C、寄生D、竞争例7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增多,会抑制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共生例8在降雪晚而少的冬季,雷鸟因羽毛换成白色反而易被捕食者发现,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适应B、变异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巩固提高1、一种全孢螺菌被双小核草履虫吞食到细胞质内以后,能避免被消化,并进而生活在草履虫的大核内;结果双小核草履虫为全孢螺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多种条件,而全孢螺菌则产生嘌呤和叶酸满足双小核草履虫生长和分裂的需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种间斗争C、寄生D、互利共生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寺桃花迟开的主要原因是A、湿度B、温度C、土壤 D 、阳光3、下列不属于寄生关系的是A、虱吸取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B、蛔虫从人体肠中吸收养料C、菟丝子从豆科植物上获得养料D、真菌从腐木、败叶中获取养料4、作物种植过密会导致减产,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知识可以解释为A、同种作物个体间存在着种内斗争B、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C、种植过密易造成大面积倒伏D、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的流通5、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用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有时会把刺猬抛向高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这个例子说明A、适应的多样性B、生存在与竞争C、适应的普遍性D、适应的相对性中考链接2011温州卷11.文成县铜铃山森林公园是温州现有26个森林公园之一,其中有大鲵俗称娃娃鱼、黄腹角雉、五步蛇和连香树等珍稀动植物资源;铜铃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大鲵可看作一个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2010.浙江温州18.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它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植被2011.广东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2011宁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这些人构成了一个填“种群”或“群落”;山东威海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那个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区别和联系:⑴、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尽管差不多上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生物群体。
例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⑵、从概念的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的对立统一,共同坚持种群的相对稳固。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⑶、从研究特点上来看,种群最重要的特点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进展趋势如何,确实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点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点要紧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种群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⑷、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差不多上“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固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刻内坚持一种动态平稳,这种相对稳固要紧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统一体。
例如草原群落,在茫茫大草原上,有牧草、杂草等植物,也有牛、羊、马等动物,也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对稳固,长此以往草原群落看起来是一个静止的结构,但构成草原群落的每一种群内部,时刻都在发生新老个体的交替,每一种群的生物,不仅受非生物因素的阻碍,还受生物因素的阻碍,物质交换和能量流淌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进行。
3、例题分析:例1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集合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1.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
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性(Mosaic) 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结构单元均匀或不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群落中
3.群落的生态结构 ——层片(Synusia)
植物群落特征
前苏联著名植物群落学家B.H.苏卡乔夫:“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这些种类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 定的小环境,这些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占据着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 种生物的个体群
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 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 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 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 象。
(一)种群的数量和密度
1 种群数量 :在一定的空间中某种生物个体的总体数目 2种群密度 :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目
J 型曲线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增长型(据华东师大等,《动物生态学》,1981)
Print topics here 种群基本特征
种群稳定增长与自我调节示意图
01
六.种内关系 主要表现形式 : 竞争 (种内竞争具有调节种
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作用) 婚配制度 :一雄多雌制(高
等动物) 一雌多雄制(稀见) 单配偶值( 鸟类) 领域性 (鸟兽为多)
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 常用香农-威纳指数H表示: H值越高不确定性越大,物种多样性也越高 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路稳定的重
要因素之一。
植物群落特征
生态位(Niche): 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C【解析】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答案是C。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名师】技巧点拨:对“λ”的理解Nt =N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A.B.C.D.【答案】B【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故选:B.【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大串讲专题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
【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高中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区别一、生物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元越小,生物体的特征越常见,反之亦然。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个生物种群的规则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并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只有当它们定期组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结构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模式: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 第三消费者。
例如:草→ 老鼠→ 蛇→ 老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高二生物典型例题分析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生物群落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解析】种群是同种生物中许多个体的集合体。
一个池塘里的鱼,一般不会由一种鱼组成;一座山上的树也不会是单一的一种树;一片草地里的草也是由许多种草本植物生长在一起所组成的;因此这三个选项的内容都不能称为种群。
【答案】D。
2、一个池塘中,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组成一个()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
一个池塘中(即一定的空间),藻类、水蚤、虾、鲤鱼等生物集合起来,它们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该是群落。
【答案】A。
3、下图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
请据图回答:(1)三个种群的发展趋势是:A ;B ;C 。
(2)比较三个种群的密度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
图式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难看出,A属于增长型,B属于稳定型,C属于衰退型,当然也能判断出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A﹥B﹥C。
【答案】(1)趋于扩大;趋于稳定;趋于减少。
(2)A﹥B﹥C。
4、有两个重要因素(参数)决定着动物种群的增长。
哪两个?A 出生率和食物供应B 死亡率和迁移C 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D 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
迁入和迁出不是最本质的,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决定种群增长的最重要参数。
食物供应和领域大小不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起作用。
【答案】D。
5、海洋水域的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
这一生态现象说明:(1)影响海洋水域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_____。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_____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专题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归纳(背记版)
第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及 迁入率 和 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 等距取样法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 植物 。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 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 、 波动 、 稳定 、 下降 。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种群增长曲线:(1)“J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则t 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 N O ·λt 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2)“S ”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密种群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①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
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此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 。
②K值的应用:保护野生动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禁聊发少年狂,跃跃欲试要第一个上。可那个叫我干妈的大男孩不许,说这冒险的活儿怎能叫老妈先上呢?好吧,那就满足儿子的孝心,让他先上吧。澳门彩开户
儿子绑缚完毕助跑几步就扶摇而上了,我手搭凉棚跟踪。咦?降落伞怎么越来越低?儿子双脚扫水面了!还好,又升高了。快艇是看我儿子帅,跟他玩玩蜻蜓点水的惊险游戏么?还没回过神来,巨 大的降落伞像折翅的大鸟带着我儿子颓然坠入水中!我们惊呼起来,好在儿子穿了救生衣。
闺蜜琼儿连说不能上不能上,这个项目刚刚开始,还在试飞,靠不住的!不上?那怎么对的起自己?当然要去!大不了也 Nhomakorabea个冷水澡!
于是,我被两个彪形大汉绑缚在降落伞上,他们交代我:眼睛看着前面那位工作人员手上的风筒,风筒一放下你就助跑。快艇开动了,平台上的麻绳长虫般的急速溜入水中。我紧盯着那人高举着的 小丑高帽似的彩色风筒,可迟迟不见放下。正思忖着,突然,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向前拖倒,膝盖处似有些麻木。在琼儿的尖叫声中,我“腾”地升上了天空!
快艇似乎想挽救残局,还在加足马力开着,我可怜的儿子便在水中被拖着潜行了好几十米……
儿子落汤鸡般的爬上平台,脱得仅剩一条裤衩。我将他的鞋袜晒在平台上,将他的衣服晒在我们的阳伞上,太阳火辣辣的,儿子的双脚在钉了许多铁钉的平台上轮换着“煎饼”,我笑着调侃他“浪 里白条”滋味如何?他却一脸坏笑,挑衅道:“老娘,还敢上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