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借助情景,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两组排列,试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两组排列的相同之处,并借此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为后面的找规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间隔排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查阅。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1
《间隔排列》是今年新加入苏教版三年级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活动教学内容,放在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二、重视学生在活动探索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寻找规律的完整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操作对规律的探索。本课主要进行三次操作,首先是初步感知,然后每两个人一组开始摆,有摆首尾相同的,有摆首尾不同的。这是初步了解规律后学生的第一次尝试;第二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规律,有的孩子画竖线,有的孩子圈一圈,这次操作对形成规律很有必要。活动探索之后,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一一对应是理解本课规律的重要思想,尽管一一对应还是很抽象的,但是有它作为抓手,学生就能够理解间隔规律中的数学内涵,数学课上的探索规律跟生活中的规律不一样,我们必须体现规律的数学内涵。对于规律本质进行概括归纳,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样多,一种是相差1,遵循儿童的思维特征,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数学中的间隔排列现象,从间隔排列的现象到一一对应的数列内涵,从数学内涵再到学生的自我表达,然后再到完整规律的呈现,这个过程设计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第三次操作,让学生把正方形和圆按照间隔排列,知道正方形有10个,猜圆有几个。这次操作和前面的操作呼应起来,使学生再次感知和表达规律。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是学生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最好平台。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2
“间隔排列”由四年级移到了三年级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为三年级专项数学活动内容。随着受教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解决间隔排列中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对过去抽象的规律“首尾相同,数量相差1,首尾不同,数量相等”进行区分。教材修订之后,重点关注学生感悟规律、寻找规律、表达规律、解释规律的过程,重在对规律探索的过程。课程标准从“双基”变为“四基”,其中第四基就是“基本活动经验”,在探索规律这样的专题数学活动中,特别强调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把握新教材修订的这样变化,我在教学中: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间隔排列的现象,发现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出了规律之后,我安排了课后的两道练习题,从具体的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到锯木头中木头段数和次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具体运用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因此,要学会辨析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规律。
一、重视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积累wk.baidu.com富的活动经验。
直观的教学始终是数学课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探索规律,离不开感知,离不开操作,离不开对应,离不开归纳。所以,本课引入学习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现象,从教室桌椅的排列,从孩子们常吃的骨肉相连的食品,从花园里蓝花和红花的摆放来引入间隔排列的现象,为孩子进一步探寻规律打好了直观认识的基础。学生了解间隔排列后自己试着摆一摆,老师不经意的选了两种典型情况,出示在黑板上,也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直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本课新知的学习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思维,过去四年级的内容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过去一个单元的内容现在一节课来学,这是教材修订后教师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改变,我们既要降低教学要求,又要借鉴原来教材中优秀的设计,所以,课堂上如果能设计联系间隔排列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活动,就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这次数学专题活动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活动经验。
三、重视学生在表达解释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寻找和感知规律之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达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第三次操作之后,学生说:前后不同,那就相等,前后相同,那就相差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规律,是对间隔排列的最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学中,抓住了间隔排列的本质,并适当加以拓展,把数据放大,如果20呢?20个是兔子,或是20个蘑菇呢?如果兔子有很多很多只呢?这就对规律进行了拓展,需要孩子更好的抓住规律的本质。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必然会联系感知到的规律进行表达和解释,既对规律进行本质的表述,也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是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语言外衣。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两组排列,试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两组排列的相同之处,并借此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为后面的找规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间隔排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查阅。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1
《间隔排列》是今年新加入苏教版三年级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活动教学内容,放在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二、重视学生在活动探索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寻找规律的完整的过程,特别注重学生操作对规律的探索。本课主要进行三次操作,首先是初步感知,然后每两个人一组开始摆,有摆首尾相同的,有摆首尾不同的。这是初步了解规律后学生的第一次尝试;第二次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规律,有的孩子画竖线,有的孩子圈一圈,这次操作对形成规律很有必要。活动探索之后,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一一对应是理解本课规律的重要思想,尽管一一对应还是很抽象的,但是有它作为抓手,学生就能够理解间隔规律中的数学内涵,数学课上的探索规律跟生活中的规律不一样,我们必须体现规律的数学内涵。对于规律本质进行概括归纳,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样多,一种是相差1,遵循儿童的思维特征,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数学中的间隔排列现象,从间隔排列的现象到一一对应的数列内涵,从数学内涵再到学生的自我表达,然后再到完整规律的呈现,这个过程设计非常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第三次操作,让学生把正方形和圆按照间隔排列,知道正方形有10个,猜圆有几个。这次操作和前面的操作呼应起来,使学生再次感知和表达规律。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是学生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最好平台。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2
“间隔排列”由四年级移到了三年级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为三年级专项数学活动内容。随着受教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解决间隔排列中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对过去抽象的规律“首尾相同,数量相差1,首尾不同,数量相等”进行区分。教材修订之后,重点关注学生感悟规律、寻找规律、表达规律、解释规律的过程,重在对规律探索的过程。课程标准从“双基”变为“四基”,其中第四基就是“基本活动经验”,在探索规律这样的专题数学活动中,特别强调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把握新教材修订的这样变化,我在教学中: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间隔排列的现象,发现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出了规律之后,我安排了课后的两道练习题,从具体的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到锯木头中木头段数和次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具体运用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因此,要学会辨析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规律。
一、重视学生在直观感知中积累wk.baidu.com富的活动经验。
直观的教学始终是数学课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探索规律,离不开感知,离不开操作,离不开对应,离不开归纳。所以,本课引入学习的素材来源于学生身边的现象,从教室桌椅的排列,从孩子们常吃的骨肉相连的食品,从花园里蓝花和红花的摆放来引入间隔排列的现象,为孩子进一步探寻规律打好了直观认识的基础。学生了解间隔排列后自己试着摆一摆,老师不经意的选了两种典型情况,出示在黑板上,也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直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本课新知的学习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思维,过去四年级的内容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过去一个单元的内容现在一节课来学,这是教材修订后教师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改变,我们既要降低教学要求,又要借鉴原来教材中优秀的设计,所以,课堂上如果能设计联系间隔排列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活动,就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这次数学专题活动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活动经验。
三、重视学生在表达解释中积累丰富活动经验。
寻找和感知规律之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达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在第三次操作之后,学生说:前后不同,那就相等,前后相同,那就相差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规律,是对间隔排列的最好的体现。另一方面,教学中,抓住了间隔排列的本质,并适当加以拓展,把数据放大,如果20呢?20个是兔子,或是20个蘑菇呢?如果兔子有很多很多只呢?这就对规律进行了拓展,需要孩子更好的抓住规律的本质。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必然会联系感知到的规律进行表达和解释,既对规律进行本质的表述,也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更是积累丰富活动经验的语言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