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c4800b65ce05087732137c.png)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a9916633687e21ae45a90d.png)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c138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1.png)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 念无与为乐者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 相与步于中庭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⑴ 月景闲情乙文更定⑵ ⑶㈡(8分)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22.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1654438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e.png)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a0e2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f.png)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c7e4ad58fb770bf68a5517.png)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07d0136c85ec3a87c2c550.png)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4)故名之曰“放鹤亭”(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 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遂至承天寺()②相与步于中庭()
6、《记承天寺夜》比较阅读2篇
![6、《记承天寺夜》比较阅读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4076dc2cc58bd63186bd46.png)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节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B.盖.竹柏影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送东阳马生序》)D.虽.兵阵相接。
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参考答案:1.(4分)(1)考虑,想到(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2.(3分)A3. (1)(3分)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3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4.(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98227dfc4ffe473268ab53.png)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念无与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④之侠皆宗⑤之。
稍壮,折节⑥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⑦,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苏轼《方子山传(节选)》【注释】①方子山: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 ),字季常。
②光、黄:光洲(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期的游侠。
④闾里:乡里。
⑤宗:尊崇,敬仰。
⑥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⑦矍(ju 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B .欣然.起行 杂然.而前陈者C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既克,公问其故.D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吾知子所以..距我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甲】文题目中的“记”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甲】文的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甲】文中“元丰”是宋神宗年号。
年号是古代皇帝发布用来方便纪年的一种名号。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A.【甲】文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40387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2.png)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4b5855de80d4d8d15a4f76.png)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PPT26页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PPT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b14ffb0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d.png)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1《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040b299ec3d5bbfd0a74f4.png)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故名.之曰“放鹤亭”()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6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 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 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 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 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 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 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 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 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 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 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 • • • • • • • • • •
19、解释(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 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 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参考答案:19、(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 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 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 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 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 解释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⑶止午、未、申三时。⑷其实湖光染翠 之工。 • 翻译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 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2分) • 【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 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 听呢? • 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 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 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 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 光的别样趣味。 •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 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 情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4.用斜线(/)为乙文中下句标出两处停顿。 •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 5.用自己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 的。答: 翻译 •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 特点?答环境幽静,人烟稀少,月色优美。
•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 心亭看雪》)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 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 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 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 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 【甲】《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 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 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 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 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 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 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 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 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 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 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 8.解释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 9.翻译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 不同?(2分 •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 说呢?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 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 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 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 (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 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 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 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 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 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 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 浓媚的 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 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 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