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修改〕4、会诊制度〔更新〕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治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选择原有的〕9、分级护理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差不多规范与治理制度12、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13、临床用血制度〔更新〕首诊医师负责制〔一〕、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护人员不得推诿,做到〝谁首诊,谁负责〞。
〔二〕、首诊大夫应认真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地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三〕、首诊大夫经认真检查发觉该患者疾病不属本科范畴,由该大夫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做好病历记录转相关科室诊治。
〔四〕、首诊大夫经认真检查发觉该患者的病情属多科情形兼有,或病情较为复杂需其他科室会诊时,由首诊大夫或科主任及时组织会诊工作,确定治疗方案及主管科室。
〔五〕、对急、危、重或疑难的病例,应赶忙请上级大夫会诊或请相关科室急会诊,对不宜搬动或危重的患者,应就地组织抢救并报告科主任,待病情稳固后再护送入病房。
对需要赶忙施行手术的患者应及时施行手术。
首诊大夫应向病房主管大夫或手术大夫直截了当交班。
如需转科,由首诊大夫与转入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患者工作。
〔六〕、如遇重大抢救的病例,应赶忙报告上级大夫、科主任和院领导。
凡涉及司法、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对需要转院的病例,需经科主任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清晰,待病情稳固后与同意医院联系,取得对方同意才能转院。
专门情形上报医务部。
〔八〕、如发觉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者及导致对传染病误诊、漏诊者,要追究首诊大夫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查房一样每周一次以上,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二次以上。
重点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治疗,决定重大手术及专门检查治疗,抽查新入院或一般病人的诊断治疗打算,抽查病历质量,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十三项核心制度
(4)查房者宣布查房开始,全体参加人员在责任护士引 导下进入该病室,查房者站在病人右侧,负责护士及其他 护士站在病人左侧,查房车摆在床尾,一名辅助护士站在 床尾负责递送物品。
(5)指定护生简要报告病历,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 入院时间、主诉、诊断、治疗及护理经过等。
三、值班护士确需离开岗位时,必须向护士长报告,并由 护士长指定人员代班,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擅自调换班 次。
四、值班人员要严格按分级护理制度要求巡视病 人,随时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按时完成各 项治疗及护理工作,接收新入院病人,检查指导 护理员的工作。
五、值班人员要做好病区管理工作,遇重大问题 要及时向护士长和总值班报告。
(6)查房人查体(查体前后应洗手)。查体内容:包括 病人的生命体征、眼睑、口唇、皮肤、粘膜、四肢、关节 等情况,重点查看专科情况,查体程序:从上至下、先前 后俯、查房手法正确。查房时应询问患者病情、饮食、二 便、睡眠及健康教育情况,检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并征 求病人意见,同时对病人进行康复指导,边查边向护生讲 解要领及阳性特征的意义。
二、护理查房要结合临床实际介绍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 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通过查房解决实际护理问题,促进 临床护理技能及护理理论水平的提高。
三、护理查房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质量查房、个案查房、 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等。
四、三级护理体制的医院护理部主任查房每季度不少于一 次,科护士长每2个月进行护理大查房一次,护士长每个 月进行护理查房一次。二级管理体制的医院护理部主任查 房每2个月一次。
(二)个案查房 由护士长选择典型病例组织科内护士查房,每月进行2次,
每次20—30分钟左右。 1、查房目的: 通过查房护士长检查护理工作质量, 解决危重病人疑难问题,学习医护 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及七种护理工作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及七种护理工作核心制度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术前讨论制度八.查对制度九.医生交接班制度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一.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十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附:危急值报告制度具体内容:医院管理年:十三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1/ 3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 24 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生病求医治疗的地方,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和管理流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德医风制度医德医风制度是医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端正医风,严守医德,恪守职业操守,做到真心为患者服务。
二、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障,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技操作规范、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行为合理、规范、安全。
三、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维护制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等,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存储、分发、使用和报废等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环节。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指导,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七、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医院员工的管理规范,包括人事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医院财务运作的规范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费用控制、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的正常。
九、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十、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推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权益,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被引入医疗机构。
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流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和质量可控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关键内容和实施效果。
一、医疗流程规范化规范化的医疗流程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基础。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医疗流程,包括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手术操作等环节。
通过流程标准化,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疗安全性。
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患者安全意识培养、医患沟通和纠纷处理等方面。
通过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预防并及时应对医疗事故和纠纷,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质量控制是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包括医疗质量考核、医疗纠纷处理和病种诊治指南等方面。
通过质量控制与评估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纠正医疗不规范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四、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更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病历电子化、医生签名认证和药品管理等方面。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保障医疗质量。
五、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是医疗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包括临床技能培训、沟通技巧和医德医风教育等方面。
通过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增强医疗机构的整体竞争力。
六、医患沟通与协调机制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与协调机制,包括病情告知、治疗方案协商和医疗纠纷调解等方面。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术前准备及评估制度术前准备及评估是外科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该制度旨在确保患者手术前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评估,以便规避手术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全面收集患者病史和体征检查结果,及时进行术前评估,确定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合理安排必要的辅助检查。
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为了保障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并防止可能的手术失误或意外事件发生。
该制度要求手术前开展核查程序,包括确认手术部位、手术人员身份核对、核查手术器械、检查患者身份等,确保手术无误。
三、无菌操作制度无菌操作制度旨在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防止手术部位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
该制度要求手术人员严格遵守洗手消毒规程、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使用无菌巾和器械,保持手术器械的完整性和无菌性,注重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四、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旨在评估患者手术前的风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该制度要求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及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管理计划和并发症预警标准。
五、手术操作规范制度手术操作规范制度是外科临床中的基础制度,对手术人员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
该制度要求手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及科学指引进行手术操作,包括手术切口选择与处理、术中出血控制、组织缝合与修复等环节。
六、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旨在及时捕捉和报告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实现事故的及时处置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该制度要求手术过程中如发现出血、感染、损伤等并发症,应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确保及时干预和处理。
七、手术后护理与随访制度手术后护理与随访制度旨在确保术后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该制度要求手术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包括术后观察、疼痛管理、感染防控、营养支持等,同时建立术后随访机制,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提高医疗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医疗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介绍,探讨其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一、患者知情权制度患者知情权制度是指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医疗操作等治疗过程中,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可能获得的效果等信息,并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知情权,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医疗质量。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等措施,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这一制度的实施能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效果。
三、医患沟通机制医患沟通机制是指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包括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电话咨询、在线问诊等多种形式。
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可以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提高医疗效果。
四、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是指针对医患纠纷的处理程序和途径,包括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可以依法解决医患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五、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在发现、参与或者知道医疗安全事件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并配合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六、医疗费用透明制度医疗费用透明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公布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和计费标准,让患者清楚了解自己需支付的费用,以防止过度收费或不合理收费。
这一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互信,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七、医学伦理规范制度医学伦理规范制度是指医务人员应该遵循的道德伦理要求,包括尊重患者隐私权、保护患者信息的机密性、维护患者权益等。
这一制度的实施能够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外科临床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外科临床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外科临床中,有许多核心制度被广泛应用,以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以下是外科临床中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1.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疾病或手术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一套方案。
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估临床路径,可以提高手术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风险,提供更加规范的医疗服务。
2.术前讨论会制度:术前讨论是外科手术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术前讨论,医生可以进行病情评估,共同商议手术方案,以及确定患者术前准备和团队配合等问题。
这样可以确保手术时的安全和有效性。
3.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在外科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手术难度等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手术风险并提升手术成功率。
4.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外科手术后感染是一项常见的并发症。
要做好感染预防工作,需要建立规范的手术部位消毒、洗手和穿戴操作规程,提供清洁手术环境,并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麻醉管理制度:在外科手术中,麻醉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并实施精确的监测和麻醉药物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6.输血管理制度:在一些外科手术中,需要进行输血。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需要建立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包括进行输血前的血型鉴定、交叉试验和安全检查,以及监测输血效果和风险评估等。
7.手术室管理制度:手术室是外科手术的核心场所,在手术室管理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制度和规定,包括手术室环境的清洁、设备的维护和操作规范、手术床位的安排等,以确保手术室的安全和运行效率。
8.术后并发症管理制度: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是一项重要的关注点。
需要建立术后并发症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制度,包括术后疼痛管理、血栓预防、伤口处理等,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康复水平。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临床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与质量控制管理规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为了使门诊、急诊、住院病人能够得到及时、连续、有效的诊疗,避免科室间相互推诿病人,保障医疗安全,门诊部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首诊是指首先接触病人的医院为首诊医院,首先接触病人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先接触病人的医师为首诊医师。
2、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者对病人首先负责接诊、处理,保证病人始终处于有人管理、不间断诊疗的状态,首诊者对病人负责到底.3、门诊医师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的就诊科室.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4、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进行积极救治。
5、重危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基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6、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多科室协同诊疗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诊疗和抢救,并马上通知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7、因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导致不良后果的,由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的科室承担完全责任.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对住院病人应实行三级医师查房。
2、三级医师及二级医师查房,应有一级医师、实习、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三级医师查房每周1—2次,二级医师查房每日1次,一般在上午.一级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3、对危重病人,各级医师应随时查房。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为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以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1.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该制度包括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患者信息记录、患者住院号等信息,确保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 临床操作规范制度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临床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操作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指南和流程。
3. 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存储、配药、使用和处置符合相关规定。
该制度应包括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配药、监控等环节,以减少药品错误和药品安全问题。
4. 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入库、使用和维护等环节。
该制度应明确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规范操作流程,以确保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对病患及救治环境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和预防。
该制度包括消毒灭菌措施、医疗废物处理、手卫生等方面,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6.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报告并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该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报告流程和处理机制,以及对不良事件的事后追踪和分析,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7. 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患者的投诉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和处理。
该制度应包括投诉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等环节,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8. 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应接受医疗安全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医疗安全知识和能力。
十三项核心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开具护理等级医嘱。级别分为特别护理及一、 二、三级护理,并做出标记(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为蓝 色、三级护理可不设标记)。 1、特级护理 1)、适用对象: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的病人;需绝对卧 床休息的病人。 2)、护理内容: ①安排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疴睛及生命体征变化。 ②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 确逐项填写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③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 ④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2、一级护理 1)、适用对象:病情重或危重,需严格卧床休息,生活不 能自理者。 2)、护理内容: 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每1 5~30 min巡视病人一次, 根据病情需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用药 后的反应及效果。 ②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护理记录。 ③加强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3、二级护理 1)适用对象:病人疴隋较重,部分生活不能自理。 2)护理内容: ①1—2 h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 ②按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③给予必要的生活照顾和心理支持,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4、三级护理 1)适用对象:病人病情较轻,生活能基本自理。 2)护理内容: ①每班巡视病人,观察病情。 ②按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③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满足病人身心 需要。••••
•
• •
•
•
•
•
•
2、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 “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 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七对:对 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 法。 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 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 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 有无浑浊和絮状物。过期药品、有效期和批 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 行。 4)、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 过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药物时,严格执 行《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 理规定》(卫医药 [2005]438号文件)。护士 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安瓿及时交回药房; 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同时, 护理部要根据药物说明书,规范及健全皮试 药物操作指引及药物配伍禁忌表。 5)、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 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 剂量、并留下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 用。 7)、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核对制度。
十三项核心制度
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3、凡字迹不清楚、不全面、标记不明确以及有疑问的,应禁止使
用。
4、在使用过程中病人如有不适等反应,必须立即停用,再次进行
查对工作,包括应用的一切物品,直至找出原因。所用物品不得丢弃,应按要求妥善保管备查。
5、查对制度包括有:临床科室、手术科室、药房、血库、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供应室、特殊检查科室等各类别的查对制度。
1、医院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业
务熟练。
2、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无论直接或间接用于病人的各种
治疗、检查物品及其生活用品,如:药物、敷料、器械、压缩气体及治疗、急救和监护设备等,必须具备品名正规、标记清楚、有国家正式批准文号、出厂标记、日期、保存期限,物品外观表现符合安全要求。
4、讨论情况应专页记录。
八、手术分级制度:
1、一类手术由高龄住院医师审批;二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三类手术由高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审批;四类手术及特殊病人手术由主任医师或高龄副主任医师报医务科或业务院长审批;
2、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守本人手术范围。节假日、夜间急诊手术,超出本人手术范围的应请示上级医师审批或帮助进行。
院长指定负责人指挥抢救。
6、在抢救工作中,记录要及时、详细,时间要准确,抢救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
7、凡重大伤亡事故及大批来院抢救的病人,应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并要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及省、市卫生部门。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2、二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7、会诊制度8、手术分级管理制度9、术前讨论制度10、查房制度11、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2、医师交办制度13、手术安全检查制度首诊负责制第一条第一个接诊病员的科室为首诊科室;第一个接诊的医师和首诊医师。
第二条首诊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热忱的服务态度,接诊后做好接诊登记(门诊日志登记),严禁互相推诿,严格按照医疗规章制度完成本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任务。
第三条首诊医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按规定书写病历(要求字迹清楚,签名要清晰可辨);如果诊断处理有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门诊患者如果第三次就诊未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好,必须立即请上级医生和相关专业会诊,否则由此引发的纠纷由第三次接诊医生和科室负责。
第四条如系他科疾病或合并他科疾病,不得擅自让患者退号;应在完成首诊并书写病历后(包括必要的辅助检查),请有关科室会诊;在会诊科室未接收病员前,仍由首诊科室医师负责。
第五条会诊双方科室对病情有争论时,首诊医师应主动向科主任汇报,或邀请有关科室上级医师共同会诊。
对诊断已明确或诊断不清,但病情多属他科情况时,该科须主动接收患者,不得故意刁难首诊科室。
第六条遇有多科情况,经各科上级医师会诊后仍有困难或争议,不能决定时,由首诊医师报请院长裁决。
第七条遇有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可立即邀请相关专科协同抢救,被邀请科室应无条件派出医师按急会诊规定时限到达,积极参与抢救;应邀会诊医生原则上为主治医生以上职称人员,如时间不允许,一线医生在向科主任汇报的同时到达请会诊科室参与抢救,上级医生接通知后应及时了解患者救治情况,必要时尽快到达参与抢救;抢救结束后,经治医生在规定时间内书写抢救记录,参加抢救人员应包括所有在场医务人员(包括会诊医务人员)。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为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顺利进行,医院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核心制度。
下面将阐述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其包括:1.人事制度:明确人员录用、培训、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有足够的合格人员和有效的管理。
2.临床路径制度:明确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路径,规范医生的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3.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院内病原体传播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4.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医院的用药安全,规范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使用,防止因药品错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
5.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器械的购置、使用、保养和报废等流程,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管理水平。
6.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医疗质量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7.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明确医院内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加强对不良事件的追踪和解决,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8.医患沟通制度: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明确医患沟通的方式和原则,提升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9.医学伦理规范制度:明确医院内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10.罚则制度:明确医院内各项违规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措施和处罚标准,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11.病案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文件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投诉处理制度:规范患者投诉的受理和处理流程,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维护医院的声誉。
13.紧急医疗救护制度:明确医院内紧急医疗救护的组织和管理原则,提高医院对危急病患的抢救能力。
以上十三项核心制度涵盖了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保障了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医院需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13项核心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术前讨论制度七、手术分级制度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九、分级护理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十二、交接班制度十三、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首诊负责制1、凡第一个接待门急诊病员的科室和医师称为首诊科室首诊医师。
2、首诊医师发现涉及他科的和确系他科的病员时,应在问询病史进行体检,写好病历,并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后,才干请有关科室会诊或者转科。
3、凡遇到多发伤或者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在未明确收治科室时,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负责到底。
4、如患者确需转科,且病情允许搬动时,由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负责联系安排。
1、三级医师查房是指上级医师在查房时对患者病情、诊断、鉴别诊断、当前治疗措施疗效的分析及下一步诊疗意见,应在查房后及时完成记录。
2、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时,应在记录日期和时间后用红墨水笔或者印章注明哪一级医师查房。
3、科主任或者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医师查房的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对疑难、危重抢救病例,科主任或者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医师应加强查房。
4、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于患者入院48 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查房医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史和体征的补充、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的分析和诊疗计划等。
主治医师日常查房记录间隔时间视病情和诊疗情况确定,内容包括查房医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
5、下级医师应如实记录上级医师的查房记录情况,尽量避免书写上级医师“允许诊断治疗”无实质的记录。
上级医师的查房记录必须由查房医师本人审阅签名。
会诊是一种解决疑难、复杂病例问题的重要诊疗方式。
凡是遇到门急诊或者住院的疑难复杂病症或者疑难及病人的病情与其他科室的疾病有关时,本科在诊治中均应申请会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十三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会诊制度查对制度临床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与质量控制管理规定临床用血审核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为了使门诊、急诊、住院病人能够得到及时、连续、有效的诊疗,避免科室间相互推诿病人,保障医疗安全,门诊部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首诊是指首先接触病人的医院为首诊医院,首先接触病人的科室为首诊科室,首先接触病人的医师为首诊医师。
2、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者对病人首先负责接诊、处理,保证病人始终处于有人管理、不间断诊疗的状态,首诊者对病人负责到底。
3、门诊医师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
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的就诊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
4、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进行积极救治。
5、重危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基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6、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多科室协同诊疗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诊疗和抢救,并马上通知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当相关科室值班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7、因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导致不良后果的,由未执行首诊负责制度的科室承担完全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对住院病人应实行三级医师查房。
2、三级医师及二级医师查房,应有一级医师、实习、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三级医师查房每周1-2次,二级医师查房每日1次,一般在上午。
一级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3、对危重病人,各级医师应随时查房。
4、上级医师查房前,经治医师要做好准备,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器械。
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治疗效果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级医师及二级医师应根据情况作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指示。
5、查房内容:(1)三级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重危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2)二级医师查房,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重危病人、诊治不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重点检查、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映,审查病历,了解病情变化,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转院。
(3)一级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重危、疑难病人、新入院待诊、术后病人,同时巡视一般病人;分析检查结果,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检查病人饮食二便。
分级护理制度特级护理1、病情依据:(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
(2)各种复杂的大手术,新开展的大手术后的患者。
(3)严重外伤和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2、护理要求(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以防交叉感染。
(2)患者住抢救室或监护室,设专人护理。
(3)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用物定期更换和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4)制定护理计划,建立危重症和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记录频次至少2小时一次。
(5)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
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认真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做到“六洁”即:口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清洁。
严防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7)根据病情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护理计划,酌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一级护理1、病情依据:(1)重症患者,各种大手术后尚需严格卧床休息以及生活不能自理者。
(2)生活一部分可以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护理要求:(1)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2)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每30分钟—1小时巡时患者一次,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3)每日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异常情况按相关规定进行,测血压每日1次或遵医嘱执行。
(4)制定护理计划,认真观察用药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5)加强基础护理及一般专项护理。
做到“六洁”,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6)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二级护理1、病情依据:(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2)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2、护理要求:(1)每1—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根据病情及护理工作制度要求测量生命体征。
(2)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检查用药的反应及效果。
(3)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监督、检查、指导患者做到“六洁”,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协助喂饭及大小便的护理。
(4)针对不同疾病,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三级护理1、病情依据:(1)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2、护理要求:(1)每日巡视患者2—3次,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结果及精神状态。
(2)跟据病情及护理工作制度要求测量生命体征。
(3)监督、检查患者做到“六洁”。
督促患者遵守院规,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病例讨论制度根据临床医疗和教学需要,病例讨论分为危重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病理讨论讨论和出院病例讨论。
各科每月组织病例讨论至少3次,讨论内容应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及时详细记录到病历中,同时简明扼要地记录于各种病例讨论登记本中。
(一)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凡遇危重疑难病例(1周内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病例)应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讨论,以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二)术前病例讨论对甲、乙类手术、危重疑难、手术难度较大及新开展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讨论应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必要时应有医务科、麻醉科及护理等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内容应包括:术前准备情况、手术指征、手术方案、麻醉方式选择、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等。
(三)死亡病例讨论凡死亡病例均应进行病例讨论,讨论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进行,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讨论应对诊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进行讨论分析,并认真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及应该吸取的教训。
(四)临床病例讨论会:以临床教学为目的,科室应选择典型病例,做好准备,由科主任或医务科人员主持,分科或全院组织讨论。
(五)临床病理讨论会:选择疑难或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的病例进行讨论,由临床科室或病理科提出,医务科组织。
讨论前应将临床资料整理下发,病理科和相关科室做好准备。
讨论记录由临床科室和病理科整理保存。
(六)出院病例讨论会:每季1次,各临床科室选择部分典型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检查分析医疗护理工作质量,总结经验教训。
危重病人抢救报告制度1、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应由科主任、上级医师或护士长组织,重大抢救应由医务科或院领导组织参加,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从指挥,分工协作。
2、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以解决。
一切抢救工作要作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精确记录执行时间。
3、医护要密切合作,口头医嘱护士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4、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输血空瓶等用完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查对。
5、抢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6、新入院或病情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交病人家属,另外一份病历中保存。
7、危重病人抢救结果,应电话报告医务科。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为规范医院手术管理,明确医师手术范围及手术操作权限,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手术安全,预防医疗事故发生,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河北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类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一)甲类手术:手术操作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高风险的各种手术。
(二)乙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中等风险的各种重大手术。
(三)丙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低风险的各种中等手术。
(四)丁类手术:手术术式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注:微创(腔内)手术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
二、手术医师分级(一)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2年以上者。
博士生从事临床工作一年以上。
(二)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或博士后从事临床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手术医师资质评定程序:1、临床医师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任职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从事相应技术岗位的年限、临床经验填写《手术医师资质评定申请表》。
2、科主任初审,交医务科审核。
3、交技术委员会论证,根据科室各级人员技术状况及个人综合情况科学界定各级人员手术范围。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丁类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甲类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甲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各级医师按照手术分级,对各类手术履行术前审批手续的权限。
(一)正常手术1、甲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术前经科内讨论同意由总住院签发手术通知单,并报医务科备案。
2、乙类手术:由专业组长审批,由总住院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并报医务科备案。
3、丙类手术:由副主任审批,由总住院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