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式

合集下载

秦腔的板和眼代表什么

秦腔的板和眼代表什么

秦腔的板和眼代表什么问题一:秦腔的板和眼是什么?变脸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丑行皆有此特技。

其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

变脸型:《三人头・揭墓》中用此技。

揭墓贼用腰带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尸脖子上,另一端挂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尸脱衣时,感情变化复杂,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

他发现死者衣着豪华时,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嘴角翘到了鼻子两侧,喜得浑身发抖。

当尸体的盖脸怕飞落,露出阴森可怖面孔时,他被吓得脖子一缩,裂开大嘴,瞪着两眼,眉毛不住地跳动。

揭墓贼为了抑制心中的恐惧情绪,忽地眉头一耸,圆鼓双眼,翘起鼻翼,眦着牙,显出凶残之相。

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转一次尸体,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次脸型。

他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

汉调桄桄演员田兴华精于此特技。

吹面灰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

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

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

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

《太和城》中孙武也有变脸的情节。

顶灯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

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

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

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

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打碗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

秦腔基础知识

秦腔基础知识

秦腔基础知识一、秦腔简介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二、秦腔的分类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三、秦腔表演的特点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四、秦腔的起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秦腔篇一 : 秦腔:秦腔-概述,秦腔-起源秦腔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剧种。

流行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宝鸡地区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所演剧目,据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

其板类共有六种: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春秋笔_秦腔 -概述秦腔秦腔也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是现存最古老、最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源,流行遍及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一带。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称“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2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叫“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音乐结构。

秦腔音乐主要有三大部分:唱腔部分、打击乐(锣鼓点)部分、曲牌部分。

唱腔部分秦腔板式共分为六大类:[二六板]。

基本板式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节拍),以它为基础,其它板式都是由它衍变而成的。

它的节奏适中,行如流水,运用普遍,起落方便,擅长于表达叙述性、诉说性的情调。

[二六板]有很大一部分的板头用铜器起板,叫做[带板]。

用大铜器起板的叫[大带板],用小铜器起板的叫[小带板],用牙子起板的叫[摇板]等。

[慢板]。

为三眼一板(四分之四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扩展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板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板式节奏严谨,旋律丰富,曲调婉转,抒情性强,擅长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

为了剧情与人物情绪需要,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在它的板头起法上慢速的有[大塌板]、[一锤安慢板]等;快速的有[紧塌板]、[拦头]等。

[带板]。

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紧缩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唱腔中戏剧性最强、运用很频繁的一种板式。

它的板头起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慢带板(包括慢剁锤带板),也叫(双锤带板],长于表达开阔、豪迈、雄壮、激昂的情绪。

二是紧带板(包括“紧剁锤带板"),长于表现急躁、紧张、感情冲动的情绪。

它的节奏相当于吉或去节拍。

慢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紧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唱法属于紧打慢唱形式,可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

但紧、慢剁锤板的节奏却很严整,有一定的格式节奏型。

带板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它板式相互连接,唱腔如由二六板,速度渐快、很自然的转入双锤板后,感情渐激,力度增强,有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

(箭板](尖板)。

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性质板式。

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而成。

它的伴奏和唱腔都比较自由,每句或两句唱完后都要垫上两锤铜器,依次而得名,长于表达激越豪放、悲愤凄楚、内紧而外松的情绪。

[二倒板](二导板)。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秦腔的唱腔与板式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秦腔板式25种

秦腔板式25种

秦腔板式25种无论是什么歌唱,都有所谓板眼。

音乐叫它做拍子.盖以定其歌之快、慢、急、徐与出字之部位也。

戏剧乃歌唱.当亦有板眼。

皮黄遍国内,研究者甚多;秦腔地限陕西,鲜有人知,今为介绍于后。

(一)慢板乃一板三眼。

每句均由中眼起,但其落不一。

有落在板者.有落在中眼者,有时字落在头眼。

收腔或板或眼亦不一定,而上下旬更不同。

大致与西皮慢板相似。

如《断桥亭·行路》所唱之“白云仙在中逮……”一段,即为慢板。

以符号记之(二)摇板亦名“二六子”,系一板一眼。

唱法与字之部位.均与慢板同;惟尺寸较快耳。

即皮黄剧之原板。

如《柜中缘》小旦唱“徐翠莲来好羞惭…”一段。

(三)快板亦系一板一眼,惟尺寸过快,无下眼之时间,故似有板无眼。

即皮黄剧之快板。

如《徐杨订本》之“徐皇兄殿角休撒野”。

(四)带板系无板无眼,尺寸长短,尽可随意,绝无拘束。

然易唱难工,即皮黄剧之摇板。

(五)滚板亦系无板无眼,尺寸不论长短,内行有称之为“滚白”者。

其实与“滚白”不同,“滚白”系白口,此系唱板。

有上下句.且每句字数相同,并须叶韵。

如《断桥亭》之“薄命女姣蛾,点点血泪落。

官人不见面,恩爱如刀割…。

此为秦腔特有之一种唱法,表沉痛激昂之情绪极合。

以上几种.均系长板乱弹。

句数多少不定,可四句、六句,亦可三十句、四十句。

(六)箭板无板眼,有只一句者,亦有一段数句者。

如系一句,则多在帘内唱之,与皮黄剧之小倒板相似。

如《八义图》驸马唱“听一言把人的魂吓掉”。

仍接箭顿者,如《南天门》之老生唱“受着惊来担着慌”。

(七)起板无板无眼,只在首句,均于帘内唱之,且须拉腔(用二音)托长。

(按“二音”为秦腔之术语,即逼紧喉咙发出最高最窄之一种尖细鬼音,与皮黄之“戛调”相似。

生旦均用,惟不似戛调之仅用于一句之一字耳。

)必以大锣随之。

旧派尚须用大喇叭,三歇、三唱、三拉,亦殊好听,惜不多见。

仅《玉堂春》与《斩秦英》(即金水桥)帘内唱“在禁监受罪的苏三女”与“秦王府绑劣子泪如雨撒”时用之。

秦腔板式种

秦腔板式种

秦腔板式种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秦腔板式25种无论是什么歌唱,都有所谓板眼。

音乐叫它做拍子.盖以定其歌之快、慢、急、徐与出字之部位也。

戏剧乃歌唱.当亦有板眼。

皮黄遍国内,研究者甚多;秦腔地限陕西,鲜有人知,今为介绍于后。

(一)慢板乃一板三眼。

每句均由中眼起,但其落不一。

有落在板者.有落在中眼者,有时字落在头眼。

收腔或板或眼亦不一定,而上下旬更不同。

大致与西皮慢板相似。

如《断桥亭·行路》所唱之“白云仙在中逮……”一段,即为慢板。

以符号记之(二)摇板亦名“二六子”,系一板一眼。

唱法与字之部位.均与慢板同;惟尺寸较快耳。

即皮黄剧之原板。

如《柜中缘》小旦唱“徐翠莲来好羞惭…”一段。

(三)快板亦系一板一眼,惟尺寸过快,无下眼之时间,故似有板无眼。

即皮黄剧之快板。

如《徐杨订本》之“徐皇兄殿角休撒野”。

(四)带板系无板无眼,尺寸长短,尽可随意,绝无拘束。

然易唱难工,即皮黄剧之摇板。

(五)滚板亦系无板无眼,尺寸不论长短,内行有称之为“滚白”者。

其实与“滚白”不同,“滚白”系白口,此系唱板。

有上下句.且每句字数相同,并须叶韵。

如《断桥亭》之“薄命女姣蛾,点点血泪落。

官人不见面,恩爱如刀割…。

此为秦腔特有之一种唱法,表沉痛激昂之情绪极合。

以上几种.均系长板乱弹。

句数多少不定,可四句、六句,亦可三十句、四十句。

(六)箭板无板眼,有只一句者,亦有一段数句者。

如系一句,则多在帘内唱之,与皮黄剧之小倒板相似。

如《八义图》驸马唱“听一言把人的魂吓掉”。

仍接箭顿者,如《南天门》之老生唱“受着惊来担着慌”。

(七)起板无板无眼,只在首句,均于帘内唱之,且须拉腔(用二音)托长。

(按“二音”为秦腔之术语,即逼紧喉咙发出最高最窄之一种尖细鬼音,与皮黄之“戛调”相似。

生旦均用,惟不似戛调之仅用于一句之一字耳。

)必以大锣随之。

旧派尚须用大喇叭,三歇、三唱、三拉,亦殊好听,惜不多见。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教学内容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教学内容

秦腔的板式及音乐秦腔的板式及音乐秦腔属梆子声腔系统,是以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和内容的音乐结构。

秦腔音乐主要有三大部分:唱腔部分、打击乐(锣鼓点)部分、曲牌部分。

唱腔部分秦腔板式共分为六大类:[二六板]。

基本板式为一板一眼(四分之二节拍),以它为基础,其它板式都是由它衍变而成的。

它的节奏适中,行如流水,运用普遍,起落方便,擅长于表达叙述性、诉说性的情调。

[二六板]有很大一部分的板头用铜器起板,叫做[带板]。

用大铜器起板的叫[大带板],用小铜器起板的叫[小带板],用牙子起板的叫[摇板]等。

[慢板]。

为三眼一板(四分之四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扩展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板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板式节奏严谨,旋律丰富,曲调婉转,抒情性强,擅长于揭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

为了剧情与人物情绪需要,慢板在速度上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在它的板头起法上慢速的有[大塌板]、[一锤安慢板]等;快速的有[紧塌板]、[拦头]等。

[带板]。

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节拍),是将[二六板]节奏紧缩一倍而成。

它是秦腔唱腔中戏剧性最强、运用很频繁的一种板式。

它的板头起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慢带板(包括慢剁锤带板),也叫(双锤带板],长于表达开阔、豪迈、雄壮、激昂的情绪。

二是紧带板(包括“紧剁锤带板"),长于表现急躁、紧张、感情冲动的情绪。

它的节奏相当于吉或去节拍。

慢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紧带板的散板拍号为了,唱法属于紧打慢唱形式,可不受节拍限制,自由灵活。

但紧、慢剁锤板的节奏却很严整,有一定的格式节奏型。

带板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与其它板式相互连接,唱腔如由二六板,速度渐快、很自然的转入双锤板后,感情渐激,力度增强,有把音乐推向高潮的作用。

(箭板](尖板)。

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性质板式。

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而成。

它的伴奏和唱腔都比较自由,每句或两句唱完后都要垫上两锤铜器,依次而得名,长于表达激越豪放、悲愤凄楚、内紧而外松的情绪。

秦腔快板台词

秦腔快板台词

秦腔快板台词:穷乐观八十四七十三我老汉今年是个门槛门槛长门槛短门槛的高低有着窄宽跷不过去了就是危险弄不好明年就是周年死了再甭想吃粘面再甭想秋后喋搅团再甭想吃那个浆水菜再甭想抽那个硬旱烟头周年一过二周年到三年跟尻子就到跟前活不成就按这规矩办发愁也是个白熬煎瞌睡不睡总是难免日头再红还总得落山红苕长成了就得拔蔓不挖还是个洋芋蛋萝卜一空心就不好保管包谷熟到了就得扳人不像甘蔗越老越甜也不像陈醋越搁越酸南瓜越老吃起越面人胡子越长越不值钱.该死的还是个死了的谄硬活着也是受艰难原以为人生是住金殿结果是上当受了个骗受罪占的是多一半少一半还是个不松烦世事大多都兴假真东西不值半文钱道理能开个杂货店都是给牛戴鞍眼公平天平尽是胡谝是非从来是颠倒颠好人一生多灾难瞎人反倒是很平安出力的人不挣钱挣钱人不动弹朋友围着酒肉转夫妻凭的是米和面灵人哄着吃笨人的饭笨人给瓜人可挽圈圈人连人没有真情感变脸比脱裤子还方便亲骨肉不把手足念常为分家把脸翻婆媳生来缘分浅线侯是麦芒对针尖喝酒见谁把穷人劝杯子都敬到富人面前连亲戚都是这势利眼倒了霉就不登你的门槛人这个动物太麻眼男人连女人最不好管趔的太远显的不谄沾的太紧肯出麻烦男人把女人可以多占女人想自由决不容宽儿女不孝顺都爱埋怨自己不孝顺闭口不谈人才受的是奴才管君子见小人把腰弯人越有本事还越和善半瓶子不满反而难缠王法就像个溜光蛋见权势人掉头就转了圈圈大官犯了法没人敢管都是拿小官垫碗碗自古忠良下场惨老牛力尽死在刀尖白脸奸贼连哄带骗没罪还抡的又红又欢州官放火很随便百姓没有点灯的权官宦家吃的是穷苦人的`饭却不谢黎民光敬祖先我带上帽翅我也会闪给一身官服我照样能穿蹲茅坑就得把粪攒多少人不干事光图清闲有人为出名上跳下窜有人为发财不择手段有人为当官舌头胡舔拍马溜须是不顾眉眼神仙说凡间是很温暖其实是活鬼自相残苦海无边哪有个岸你说这世事倒有啥留恋.我老汉要了一辈子饭如今还是满街转住的破窑就不能看没有个啥啥像个牛圈有门框没门扇挂了个席片挡风寒被子是一堆烂毡片炕上没席铺的麦秸吃了今儿没有明儿肚子不饱老是个蔫甭看我受可怜心里迟早可没负担吃得不好只要喋饱衣裳再烂只要能穿住的撇可没危险贼娃他不打咱的算盘天塌下来不用管屁股一拍土都不沾一不想发财二不想当官三不想出名四不想高攀女人窝窝还不胡钻娘娘想谝都没有时间你看我穷得多乐观多乐观秦腔快板台词:寻婆娘把把把额的肚子能气烂,两眼冒火放白烟。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

秦腔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秦腔起源于陕西,是在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人民的创作而逐渐形成的,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的最大剧种。

秦腔在梆子腔系统中历史最为古老,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流传于南北各种梆子腔的鼻祖。

秦腔与陕西民间音乐结合,分别形成“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

“东路梆子”传到山西,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并且秦腔对京剧以及“二人台”的发展都有影响。

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形成了相互间的血缘关系。

1 秦腔的板式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秦腔是形成板腔体最早的剧种,也是这一结构原则的奠基者,而它的板式的形成与陕西的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陕西关中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调子,民间叫“劝善调”,它与秦腔的“二六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劝善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它以一对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为一个乐段。

其调式为徵调式,在节奏上,它的上句和下句可以是六板,也可以是两个六板,即二六板。

劝善调与秦腔的不同之处仅在于:①劝善调上句不是展开性的乐句,不论怎样唱,结束音必落在“C”,秦腔上句的结构则富于变化,乐意展开得很广阔。

②它没有调性对比,不像秦腔二六板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这些不同点说明它的音乐还不是戏剧化的。

2 秦腔的音乐风格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山陕地方民歌以山歌为主。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高亢、悠长,格调明快、奔放、纯朴而富于热情,旋律直上直下、大起大落,音高的进行多排列为连续的两个四度音程,并且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进随处可见,音域一般保持在十一度左右,比较宽广,节奏明快自由,有鲜明的空间感,以陕北的“信天游”为代表。

秦腔的音乐也是比较高亢激昂,旋律的起伏较大,跳进较多,常有四、五度的跳进,七度以上的直接的大跳也很常见。

3 秦腔的调式调性与山陕地方民歌的渊源山陕地方民歌以大多以G、C、D为骨干音,燕乐音阶为主,属于七声音阶,并以徵调式为终结。

秦腔板式列表

秦腔板式列表
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具有宣叙性,可独用,可做唱腔起句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分欢音苦音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紧垫板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速度快,善于叙事论理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无板无眼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唱白结合,如泣如诉,情绪悲泣哀伤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苦音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起板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速度慢,用于一出戏的开头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苦音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滚板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滚白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1/8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情绪紧张,可形成戏剧高潮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散打慢唱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紧二六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有板无眼中国秦腔俱乐部--秦腔乱弹网 -中国秦腔俱乐部 http://

秦腔板头谱口诀

秦腔板头谱口诀

秦腔板头谱口诀
板头口诀:慢板、二六、代板、二导板、垫板和滚板。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秦腔板路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又称为乱弹、梆子腔和桄桄子。

角色体制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行,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红、绿、蓝三原色为主。

秦腔司鼓的口诀:起动点大约在耳际的高度,由此向下打之后,停再距鼓面约一寸的高度上。

以一吋的高度向下打击之后,迅速的拉高回到起动点。

起动点在距鼓面约一吋的高度轻轻的向下击之后,再回到原起动点。

起动点大约在耳际的高度,由此向下打击之后,再回到原起动点。

秦腔板头的口诀:慢板、二六、代板、二导板、垫板和滚板。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一、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式。

它的曲调迂回、婉转,抒情性很强,句中常有较长的拖腔。

在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时,采用这个板式。

慢板分“苦音腔”和“欢音腔”两种。

这两种唱腔结构、时值、起句、落腔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调式色彩和旋律进行上。

慢板是4/4 节拍,即一板三眼。

板即强拍,眼即弱拍。

三眼分作头眼、中眼、末眼。

其格式如下:4 / 4 强、弱、次强、弱一板三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慢板因速度不同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快三眼即拦头板,它的速度较快,旋律简练,所表现的情绪较为强烈。

一般在人物感情冲动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板式。

快三眼板有一种变节奏型的板式叫“撂板”,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式。

必须由慢板的下句引入,可连唱数句而转入“二六板”。

慢板的苦间腔又有“伤寒调”与“阴司板”两种特殊的唱腔,它们的结构、节拍、起句、落腔规律与慢板相同,曲调各异。

是在人物情感极度哀伤、懊悔、昏迷状态时所唱的一种曲调。

唱腔的音区很低,多是下行音的进行。

伤寒调的下句落音,更为特殊,落在调式的下属音“1”音上,类似京剧中的反调。

慢板唱句结构慢板唱腔的词句是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基础,并由对重迭的上下句构成唱腔段落的。

每句唱词又分为若干不同格式小的腔节。

这些小腔节是唱腔的最小单位,它和语法中的逗句相似。

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这句唱词本身便含有轻重停顿之分,朗诵进便分为三逗来念。

这便是是腔节产生的根源,即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

慢板的唱腔每句分为三个腔节。

其格式如下:这些腔节起唱的节拍位置基本规律如下:上句下句第一腔,起中眼;第一腔,起中眼;第二腔,起中眼;第二腔,起板;第三腔,起板;第三腔,起中眼。

慢板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唱腔的变化极为多样,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常落于调式不稳定音上。

苦音上句末可落于“2 4 5 71”五个音上。

欢音上句末可落于“5 6 1 2 3”五个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板式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唱剧在现代戏曲中,通常是指节拍形式。

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

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

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

••••••••••板式简介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

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

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一小节只有一拍,并以四分音符为一强拍(1/4),一板。

一板一眼(2/4),每小节有两拍,一强拍,一弱拍,一板、一眼。

一板二眼(3/4)板、头眼、二眼。

一板三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

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

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

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

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

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

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

亦即自由节拍形式。

板有“实板”、“虚板”(“腰板”)的区别。

打在乐音发出同一时刻的板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的板称为虚板(腰板);打在自由节拍乐句音末的板称为底板。

同样,眼也有“实眼”、“虚眼”(“腰眼”)的区别。

在传统的声乐曲中,还有以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相当于8拍子),称为“赠板”。

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头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

板式分类1.三眼板类(四拍子)①慢板,又称慢三眼。

这种板式的曲调速度缓慢,字少腔繁,旋律婉转华丽,长于抒情,多用于抒情性的场合。

昆曲中把这种板式的曲调称为“曼声徐度”的“细曲”;皮簧腔系称之为慢板、慢三眼、一字、正板等;梆子腔系则称为四股眼、慢二八等。

②倍慢板。

有的剧种的慢板由于速度极慢,使四拍子延伸为八拍子,如汉剧的慢板,河北梆子的大安板等。

这与昆曲的赠板相类似,是将中眼(次强拍)作为板(强拍)来处理,实际是将原有的四拍子小节按比例扩展为八拍子小节,或作为两个四拍子小节。

③快三眼。

其速度较慢板稍快,旋律亦不似慢板花繁,较接近于原板。

可视为介于慢板与原板之间的一种板式。

2.一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

通常为中庸速度,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原板类型的板式各剧种名称不一,皮簧系统称中板、二流、一字、连眼一字等;梆子系统称为二六、二八、夹板、二性、二流等。

在皮簧系统中,旦脚所唱原板比生脚原板速度稍慢,较接近于快三眼。

因此,旦脚原板的节拍亦常作快三眼处理。

②二六板。

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二六板在各剧种中名称不一。

皮簧系统中仅西皮有此板式,称二六,或慢二流、中板、慢垛子等;梆子系统中称垛子,或快二八、二性、紧二性、紧二六等。

3.有板无眼类(一拍子)①流水板。

乐句结构更为短小精练,旋律起伏虽大,但字密腔简,节奏上显得更为紧凑、急促。

常用以叙事,并表现紧迫的戏剧情绪。

在皮簧系统中,二簧传统无此种板式,西皮称为流水,或一字、滚花、快二流、紧垛子等,梆子系统称为带板,或流水、快流水、快二流等。

②快板。

与流水板同属一个类型的板式。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速度不同,快板的速度更快,情绪亦更为急促。

皮簧系统中二簧传统无此板式,西皮称快板,或加板、赶板、快中板等;梆子系统称带板,或流水垛、紧二八、二性垛板、垛子等。

4.散板类(节拍自由)①摇板。

又称紧打慢唱,是戏曲音乐特有的一种板式。

它的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流水板的节奏进行,形成两个声部的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

这种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情绪,也可表现紧张激动的强烈情绪。

它在皮簧中称摇板或紧打慢唱,在梆子中称为紧流水、飞梆子等。

②散板。

又称慢拉慢唱,是一种区别于摇板的、节拍完全自由的板式。

它的节奏特点更长于表现激动的戏剧情绪。

皮簧系统称之为散板,也有称为叹板、三板的,梆子则称为介板、尖板、飞板等。

③散板尚有若干派生板式,即导板与滚板。

导板名为一种板式,实际上只有一个乐句,并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现,作为引子乐句使用。

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种独立板式,因为它不能单独构成一段唱腔,只不过是散板类型的板式中一种专用乐句。

滚板的特点,是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夹有节拍相对严格的一拍子的唱腔交替出现,一字一音,字字紧叠,多用于悲剧性的陈述、哭诉等场合。

此外有的剧种称为哭板、搭调,也属此种派生板式。

5.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即4/4节拍,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40-90个音符(四分音),每两小节(4/4)为一个乐节段的就是慢三眼,即两小节正好为一个全音符的时值演唱完一个乐节。

把四个小节(2/8)的节奏压缩在原来的两小节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唱完,也即原4/4拍转为4/8拍,第三拍的中眼切分为强拍,形成板、板、眼、眼的中板节奏称为快三眼,也叫拦头。

慢板用大铜器起奏板头的叫大板,或者塌板,不用大铜器起奏的叫安板或者一捶安。

秦腔大段慢板唱腔往往在‘快三眼’和‘慢三眼’中间过渡节奏严谨,感情细腻,旋律丰富,曲调迂迴婉转,宜于表达人物内在感情。

常用于戏剧中的自叙和抒情。

以上各种板式,为板式变化体各剧种在不断创造发展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

板式结构规律(1)曲牌联套体戏曲音乐中的结构规律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虽主要以不同曲牌的联缀形式结构全曲或唱段,但其中也已包含板式变化的因素。

“在板式音乐(即板式变化体音乐,笔者加注)出现以前,曲牌音乐(即曲牌联套体音乐)中的联套规律中原已包含有节奏变化的因素”。

在曲牌联套体音乐中,“套曲的结构一般总是包括这样三个部分,即:引子、过曲(或正曲)、尾声。

由这三部分组成的套曲,其曲调排列顺序,一般总体现着下列节奏变化的性质,即:散板、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

这种节奏方面的布局形式,“是与戏剧情节的发展层次相联系的”,有利于表现戏剧矛盾的冲突,“由平静而逐步趋于强烈和尖锐”,从而增强了曲牌联套体音乐的表现力。

以南戏《王焕传奇》的三段乐曲为例,其以不同板眼形式的曲牌联缀而成,板眼节拍分别是“散板”(散节拍)、三眼带赠板(8/4节拍)、三眼板(4/4节拍)、流水板(1/4节拍),在速度、板眼节拍与节奏方面体现了“散——慢——中——快”的变化。

昆曲中,“板式的转换可以用于同牌名曲牌的叠用时,也可以用于同套内不同曲牌间的转接,还可以用于一支曲牌本身分段之间。

”。

如清初李一名著《千钟禄》之一出《搜山》,用仙吕入双套,除仙吕引[卜算子]外,共用九支曲牌,第一曲[好姐姐]用2/4拍的急曲;第二曲[步步娇]用三眼带赠板的细曲;第三曲[风入松]用散板和一眼板等;是“快——慢——散”的结构布局。

又如昆剧时剧《思凡》引子、三眼板的[山坡羊]、[采茶歌](一眼板)、[哭皇天](4/4拍、2/4拍)、[风吹荷叶煞](流水板)、[尾声](散板);这些曲牌的联缀,形成了散——慢——快——散的节奏布局特点。

(2)板式变化体戏曲音乐中的结构规律“戏曲声腔的板式变化体,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各种节奏规律的升华”,它充分发挥板式变化的功能,利用节奏的对比、变化来塑形、达情。

各种板式变化的基本规律一般是“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既包括整出戏的板式的变化,也包括一个唱段内部的板式变化。

京剧《杜鹃山》“黄连苦胆味难分”一个唱段,其声腔板式分别是:反二黄导板、原板(艹、2/4)——二六板(慢一倍,4/4记谱、艹)——西皮二六(慢二六,2/4)——流水板(1/4)——快板(1/8),这种布局形式在速度与板眼节拍方面,体现着散——慢——快的变化格局。

吕剧《李二嫂改嫁》“借灯光我赶忙飞针引线”一个唱段中,声腔板式分别是“四平、二板、散板、二板”,是在速度、板眼节拍等方面上的“慢—快—散—快”的变化格局。

豫剧《见皇姑》包文正唱段“听说皇姑到衙内”,板式是“裁板——中慢板——流水板”的变化,这亦是“散——慢——快”的变化形式。

无论曲牌联套体还是板式变化戏曲音乐,板式的变化与转接,皆通过在速度、板眼节拍与节奏等时间方面的对比,在结构上形成“散——慢(加赠板)——中——快——慢”的变化规律,这是在唐大曲“散序、中序、破或舞遍”结构的基础上、逐渐衍化发展而来的一种节奏变化格局,其中速度与板眼节拍的变化与对比,是它的主导性因素。

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

板式调性秦腔唱腔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两者均为徵调式,以G(5)为主音,D(2)为属音,因此旋律的起唱和落音大多落在5、2音,属于完全落板,也有落在6、3,属于不完全落板,苦音的徵调式又含有商调式的因素,以5、6、2为主音,或者有“以闰为宫”的移宫,以7为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