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理名故

合集下载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950万人,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武汉得名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湖北省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

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

一级文物湖北省博物馆中一级文物主要有: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被誉为越王青铜剑之首。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共65件,总重2500多公斤。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磬,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乐律文字。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人文地理介绍
武汉是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金融和航运中心。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北连河南,南接湖北,东临江西,西靠湖南。

武汉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和商业城市,被称为“九省通衢”。

武汉的历
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今湖北一带)为楚文化中心,被称为“楚都”。

秦朝设汉
中郡。

汉朝末年,刘关张三兄弟在此创立了“桃园三结义”的传奇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刘备在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天下的战争。

武汉又被称为“江城”,是因为这里山水如画、风景如画。

武汉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城市。

武汉还是中国大陆新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等。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从这里通过,京广高铁在武汉设立了7个站点。

—— 1 —1 —。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城市介绍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巨大型城市,除长江、汉水在城中
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水域面积占全
市土地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
态环境[21]。早在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描述
武汉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
重要之商业中心”。他设想,武汉要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200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武 Nhomakorabea列入“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
成为新中国首个上榜的中国城市[22]。武汉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
定为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美国《未来学家》杂志
更是预测武汉将在21世纪成为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全球第二大城市。
武汉三镇: 汉阳
• 【汉阳】古代为汉阳府,汉口镇的母体。楚国时期就有大音乐家钟子 期隐居于此,流传着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古琴台也是武汉城区最古 老的路名。东汉末年,曾在月湖和龟山边修筑古堡。公元606年,即 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三国时已初 具城市的雏形,是汉阳城发展的前奏。至唐代,汉阳城商业旅游已非 常繁荣。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 阳”,古时汉阳在汉江之北。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在汉江南岸接皇 帝赴京城上位,并以汉江南岸的渡口为今之南岸嘴
武汉饮食:
• 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 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 “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 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 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 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 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 “美食之都”。又因武汉 水产极为丰富,淡水鱼鲜 在全国享有盛誉,所以又 被誉为“中国淡水鱼美食 之都”。
• 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 豆皮、面窝、米粑、豆丝, 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 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 肉、糍粑等。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的地名趣闻

武汉的地名趣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武汉的地名趣闻今天突然想起来,天天没事在华工附近跑来跑去,次次路过“新屋熊”站,每次都想起“三只熊”(韩流影响大啊),却没有探查过它的来历。

刚才突然想起,就顺手查了一把,果然有趣。

先是有人说:“反正那地方没有熊”,还有“新屋熊,马家庄,台北路被我们称做"新马泰", 哈哈,我们坐703去旅游。

”找了下,终于发现好似正确的结论:“熊”为一户人家的姓氏,“新屋”是当时熊姓某人在此地盖了间比较好的房子(周围一片都是窝棚),由于新建之房在该区非常显眼,于是就称该地为新屋,并冠以屋主的名字。

可能当地人习惯把姓氏放在后面,所以就叫“新屋熊”了。

关山、江夏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地名。

闸上徐、茶山刘……原来如此啊。

继续搜索,才发现武汉还有很多有趣有来历的地名,住了这么多年了,竟然不知道几个,惭愧啊。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修订版

武汉市概况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武汉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武汉介绍

武汉介绍

精武鸭脖
地理风貌 景点风情 美食天下 武汉名人
武 汉 简 介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都 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 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 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 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 称“江城”。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 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 枢纽。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 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芝加哥” 的美誉。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义 于此(武昌起义)。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 近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
武汉饮食,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在武汉把吃早 饭称为“过早”,过早以丰富著名。晚则是夜宵,武汉气候闷热, 1980年代后,武汉人便有乘凉的习惯,支起小桌子,卖点凉菜及自制 卤菜补贴家用,此后小贩们则干脆租起门面,做起“靠杯酒”生意, 到1993年形成以吉庆街为中心的夜宵大排档。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 格其中洪山菜薹为武汉特有菜种。武汉水产极为丰富,所以餐桌上河 鲜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鱼便是因为1958年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的佳句而名扬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 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在众多武汉人的心中,热干面更是不可缺少的美食,还有不少小吃, 比如豆皮,用蛋液和糯米以及肉丁等制作而成,武汉人的“早点”就 是缺不了这些。 武汉著名小吃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 小桃园-瓦罐鸡汤(前四者为武汉四大名小吃)、谈炎记--水饺、顺香 居--烧梅、厚生里-什锦豆腐脑、五芳斋-麻蓉汤圆、同兴里-油香、民众 甜食-汰汁酒、福庆和--牛肉米粉、五芳斋--汤圆、老谦记--牛肉豆丝、 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牛骨头、民生全科汤圆、楚宝桂花赤豆汤、宝 庆牛肉面、一品香大包、精武路鸭脖子、周黑鸭、小张烤鱼、清蒸武 昌鱼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辛 亥 革 命 起 义 纪 念 馆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 琴 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 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 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 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 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盘龙城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湖畔,南北长约290米, 东西宽约260米,面积75400平方米。城址约建于 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 城内东北部高地建有宫殿基址。已发现2座坐北朝 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地址。城外分布有 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如城南的王家嘴,城 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和城东的李家嘴等地。 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 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一致, 它可能是商代人为开发南方、获取资源在长江中游 建立的一个方国。盘龙城的发现确认在商代早期, 商文化的地域范围已从中原扩大到了长江流域。
盘龙城
出土青铜器
盘 龙 城 遗 址
汉口
自汉以后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 我国水陆交通枢纽,货物山积,居民填 溢,商贾辐辏明朝成化年间,汉江几经 改道,最后使得今天的汉口成为同临两 江的黄金地段。陕西省的商人就乘船顺 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 正街最初是由货物集散批发而发展起来 的。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 名,即汉水入长江口。而汉口的繁盛, 与汉正街分不开。汉口老字号中的叶开 泰、谦祥益、汪玉霞等均发迹于此街。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 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 中第一繁盛”,并享有“九省通衢”美 誉。

武汉市简介

武汉市简介

武汉,简称“汉”,现为湖北省省会,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跨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教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武汉努力构建中部地区支点城市,并致力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

中文名称:武汉外文名称:Wuhan别名:江城,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行政区类别:省会/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中下辖地区:7个中心城区6个远城区3个开发区政府驻地:汉口沿江大道188号电话区号:027邮政区码:430000-430400地理位置:长江汉水交汇处,江汉平原东部面积:8494平方公里人口:978.53万(2010年末六普数据)方言:汉语-西南官话-武天片-武汉话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著名景点:黄鹤楼,红楼,东湖,归元寺,古琴台,起义门,古德寺,长春观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火车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车牌代码:鄂A、鄂O(行政用车和警车)市树:水杉市花:梅花著名高校:武大、华科、华师、华农、地大等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现任领导: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目录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民俗风情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简要描述城市概况发展历程介绍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地域方位区域面积经济概况外商投资金融商贸历史沿革元代以前历史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河流湖泊自然资源行政区划下辖区县下辖街道乡镇人口状况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港口桥梁公共交通轮渡轨道交通过江隧道文化旅游宗教节日媒体方言体育饮食住房酒店名胜主要特色街区非物质文化景观科教文卫科研概况教育概况公办本科(23所)独立学院(18所)民办本科(6所)高职院校(21所)军事院校(7所)国际交流领事外交筹建领事馆区友好城市著名人士历届政府展开编辑本段武汉城市宣传片介绍“我在中国心,世界在我心”这是武汉城市宣传片深入人心的一句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与曾经北京安帝影视广告创意机构为宜昌策划的一句广告语“长江魂,中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七章辅导:湖北省基本概况

导游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十七章辅导:湖北省基本概况

湖北,简称“鄂”,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地理环境】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湖北省地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盆地各种类型兼而有之,全省的地貌结构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

域内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湖北省陆地点位于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峰神农顶,海拔3106.2米;湖北省陆地最低点位于黄梅县刘佐乡东喇叭湖陆地,海拔9.2米。

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神农架、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

全省丘陵主要分为两大区域:鄂中丘陵和鄂东北丘陵。

湖北省中南部为省内的平原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北省的另一平原为鄂东沿江平原。

湖北省境内江河纵横,湖泊遍布,渠道交错,库塘众多,拥有内陆水域的江、河、湖、塘等各种类型。

长江在湖北省境内自西向东,流贯全省26个县市,流程1041千米。

湖北境内的长江支流众多,其中汉江为长江中游支流,在湖北境内流程878千米。

湖北被誉为中国的“千湖之省”,全省有大小湖泊755个。

湖泊水域面积2706平方千米。

省内的淡水湖为洪湖,面积413平方千米。

其他较大的有梁子湖、东湖、长湖、斧头湖、刁汊湖、西凉湖、大冶湖等。

【气候特征】湖北省气候总体来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复杂性、过渡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湖北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夏季湿热,雨热同季。

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一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温下降迅速。

武汉概况.doc

武汉概况.doc

武汉城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华中地区唯一的一个副省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内交汇,将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万人。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

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埠,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

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武汉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江城明珠”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佛都古刹”归元禅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

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等古迹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特别是1992年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2-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6%,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

区位和资源武汉地理坐标为北纬30°33"、东经114°19"。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无霜期约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3℃。

武汉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城市发展概况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 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武汉被学者认为是中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 3500 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当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

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汉阳及武昌皆有 1800 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无非是紧连汉阳的荒洲。

二、武汉地区城市中心的变迁在武汉地区这个江汉平原东端、江河交汇的地理单元数十公里范围内,最早浮现的城市莫过于商代盘龙城了。

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当时控制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入江口这个战略要地的军事重镇,也是一个行政中心。

而在其后直至三国时期,现武汉地区经过考古发掘和见诸史籍的古城址有位于黄陂的作京城(年代约为东周至西汉之间) 、新洲的邾城(西汉诸侯国 ) 、黄陂的马寨城(汉代) 、江夏的五谷城( 又称武穆城,东汉)、黄陂的石阳城(东汉、三国)、汉阳的却月城和鲁山城(三国)、武昌的夏口城、蔡甸的诸葛城(三国)。

武汉地区比较独特的现象是,从三国时期直到宋元时期,由于长江的阻隔,长期形成武昌和汉阳两个紧临的城市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口的崛起,更形成三镇鼎立的格局。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

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

从古至今,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 1736 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筑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 900 吨。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武汉,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第一环节:武汉别名:别名有:大武汉,武汉三镇,江城武汉,赌城武汉,百年武汉等 1、大武汉:面积大,地域面积8494 (出租车绕城3小时),人口1002万,地理位置特殊,湖北省是九省通衢,湖北地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约占祖国的2%,,全国排名16位,人口900多万,约排全国第6位,湖北北接河南,南连湖南,西接重庆,东靠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线穿城而过,故武汉是南来北往行人必经之路,外来流动人口多,车辆多,所以武汉一到上下班高峰就全城堵车,不仅堵车,武汉的城市大交通公交车还异常的拥挤,有一次南京人武汉人在一起吹牛,南京人说,你知道南京多堵吗,我老婆都挤流产了,武汉人不屑的说,你那算什么,我老婆都挤怀孕了。

2、中国的父亲河长江在流经武汉境内时与其最大的直流汉江狭路相逢,将武汉分成了三大陆地。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

汉水的出水口及长江以北叫做汉口,汉水发源于陕西,以前陕西人顺水而下来武汉做生意的时候叫下水,就是下到汉水的分水口。

三镇各司其职。

武昌是高薪技术开发区及政治文化中心,省委省政府都坐落于此,武昌高校林立,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都位于武昌,汉阳则是工业区,东风二汽及大型电子设备厂都在汉阳3、自古以来武汉三镇是分居而立互不干政的,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将武汉三镇合并称“武汉三镇统一政权,因此,严格的说,武汉建城历史不到一百年,又有百年武汉之说4、江城武汉的得名源于大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武汉黄鹤楼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江城的美称则是出于此,也因此,梅花成为了武汉市花(市树水杉,第四纪冰川时期的古老植物,曾一度认为灭绝了,后1945年在利川发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同时学习水杉刚毅向上的精神武汉人民将水杉作为市树),武汉境内早期有大小湖泊水域1000多处,解放后经济的发展已经建城的需要武汉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现在只有300多处,除了最大的长江和汉江外,还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有人曾预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目前东湖也作为武汉旅游的一张城市名片,火炉武汉是说武汉夏天天气炎热,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冷夏热,武汉处于长江和汉江冲击形成的江汉平原,一片平地,市内最高的山不到800米,周围却有大巴山,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桐柏山等群山怀抱,将武汉紧紧裹在手心,武汉就像一只木盆的盆地,周围的山则是盆沿,一到夏日,白天烈日炎炎,加上水域面积广泛,水蒸气都蒸发到了空中挥散不开,因此武汉的夏天显得特别闷热,90年代的夏天您要是来武汉会看到这样一个景象:竹排躺椅街上摆,男女老少睡成排,人多,车多,交通拥堵,天气炎热等一系列的因素决定了武汉人热情奔放开朗的性格特征。

语文人教版六上课堂作业武汉

语文人教版六上课堂作业武汉

语文人教版六上课堂作业武汉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

下面是一些有关武汉的基本信息。

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之间。

它地处长江中游,三面环水,与湖北境内的宜昌市、黄冈市接壤,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望。

二、历史文化1. 历史悠久:武汉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3,5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武汉属于楚国的版图,曾经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 革命故地:武汉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场所。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成为了中国的革命策源地,国民党首都,被誉为“辛亥革命的摇篮”。

解放战争时期,武汉又成为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斗阵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汉解放战役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

3. 文化底蕴:武汉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孝感、襄阳和黄冈等地均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琴、古筝、曲艺等。

三、经济发展1. 经济实力: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交通、文化和教育中心。

武汉市GDP在中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2. 优势产业:武汉的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钢铁、冶金、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武汉的汽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领域。

3. 交通便利: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汉江交汇于此,武汉长江大桥和汉江大桥连接了南北两岸,武汉天河机场是中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

四、旅游资源1. 东湖风景区:武汉的东湖是中国三大名湖之一,是一座大型湖泊公园,湖中有多个岛屿和景区,是武汉市的地标之一。

2. 汉口江滩: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区,是长江边一片开阔的河滩地。

江滩公园是武汉市民休闲活动的热门地点之一。

3. 摩围山风景区: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有着美丽的山峰、湖泊、溪流等自然风光,是武汉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综上所述,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经济发展迅猛,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旅游资源。

武汉市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的区位条件我所在家乡省份的省会城市是武汉。

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城市,也是华中最大的工业、商业城市。

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这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密不可分。

我将从地理环境、交通通达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等四个方面对武汉的区位条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武汉的地理环境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因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而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被俗称武汉三镇。

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武汉拥有长江和汉江、东荆河、滠水河、界河、府河、朱家河、沙河、倒水河和举水河等长江支流。

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构成了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外武汉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70个,其中城区湖泊41个,郊区湖泊129个,其中跨市、区湖泊9个。

二、交通通达性这里主要选取一下几个重要的交通方式作为介绍分析。

其余诸如公交、轮渡、过江隧道等交通方式则暂不做介绍。

1、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万公里(含通村公路)。

国道/省道:316、318、106、107国道以及16条省道在此交汇。

2、铁路:武汉是中国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

武汉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长荆、武九、武麻铁路交汇处,京九铁路从市东北角的新洲区穿过。

另外京港高铁(350Km/h)纵贯武汉站,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250Km/h)横穿汉口站。

3、航空: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首条航线为1929年开辟。

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中部首个4F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也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市容特色、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和文化、地理概况、气候状况、文化习俗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58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12万(2007年8月),是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邮政编码:430000,区号:027。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得名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

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

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武汉是什么城 (2)

武汉是什么城 (2)

武汉是什么城一、简介武汉,全名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城市,武汉位于长江中游,东临江城汉口,西跨长江通江汉哈口,北界汉南,南濒江夏。

二、历史1. 起源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痕迹。

经过漫长的发展,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和交通枢纽,也是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名称变迁武汉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

最初,武汉的地域名称为蔡陆(又称豫渚)。

公元223年,吴国改称为黄金口,辛亥革命后改为都御寺。

1915年,武昌、汉口、汉阳三市合并为武汉市,至今保持。

三、地理1. 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东部,处于长江中游的位置。

东临江城汉口,西跨长江通江汉哈口,北界汉南,南濒江夏。

2. 自然环境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

附近的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此,形成了武汉独特的水陆交通网。

武汉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3. 主要景点武汉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其中,东湖、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黄陂区的武当山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武汉的自然美景,还体现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经济1. 工业与制造业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拥有发达的工业制造业。

汽车制造、钢铁、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是武汉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些知名的国际和国内公司如东风汽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都位于武汉。

2. 贸易和物流得益于长江交通的便利以及武汉广阔的市场需求,武汉在贸易和物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武汉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的重要枢纽,通过长江和河海之间的联系,武汉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3. 科技和创新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高等学府集聚的地方。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科技研究和创新方面表现出色。

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也在武汉落地生根,不断推动着武汉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五、文化和教育1. 文化底蕴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

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辑武汉市历史地理的初步研究刘盛佳一、江汉相汇的港埠,隔江相夹的要塞——武汉肇源的基础武汉是我国起源最早的城市之一。

市北与郊县黄陂接界处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是武汉市最早的城镇聚落,经考古确认为商代古城,距今3500年左右。

它和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两座并列最早的城镇聚落遗址。

盘龙城位于滾水入江之口。

《水经注》写道:“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大湖;又东,合滾口,水上承沔水于安陆县,而东径摄阳县北,东南注于江;江水又东,湖水自北南注,谓之嘉吴江。

”①尽管《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初的著作,离开盘龙城的时间近2000年,但《水经注》以前,自然环境主要是自然的演化和变迁,当不会有太木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汉江下游入江口附近,存在一个较大的湖泊,与汉江、天门河、大富水、漳河、温水、漠河、滾水相通,并有多口与长江相通,其中今京广铁路由黄陂北部和中部延伸的岗地可直抵长江北岸,盘龙城位于岗地的尾闾,是此湖东岸入江之口,所以,盘龙城的港埠性质,也是明显的。

汉末蔡邕(132—192年)在《汉津赋》中把夏口描写为:“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导财运货,懋迁有无”。

蔡邕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是蔡琰(即蔡文姬)之父。

在他的笔T,夏口的大都会、大港埠性质是不容置疑的。

这是最早有关港口的记载,而且这曇早的港口的特点和武汉地域特点相关,是军港、商港的结合。

长江和汉江在武汉相会,在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动力问题未能解决,加之陆路的修筑十分艰难,故内河水运是当时最为经济适用的运输形式。

《禹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内中设计了全国的以水运为主的水陆贡道运输网。

到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了运河的开凿,公元前486年吴国开凿了第一条江淮运河——邪沟;百余年后魏惠王(公元前369—318年在位)时开凿了第一条河淮运河——鸿沟,实现了黄河、济水、淮河和长江四大河流的联接和沟通,建成了我国最早的全国性水上运输网络。

汉江为巨川长河,北达黄河、南通长江,皆因特殊困难,未曾开凿运河*夏水和杨水虽然可通长江和汉江,但皆为泄洪、分洪水道,冬竭夏流,不具航运价值,故只能通过汇合口实现跨河运输,武汉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是产生城市的最为主导的因素。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

武汉市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和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中地区最大城市和内外贸商埠,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工业、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重镇,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坐落于江汉平原。

长江、汉水在此交汇,在地理上将武汉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及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故武汉又称江城。

先民楚人创造的灿烂的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地方的人们,使武汉人的性格表现得热情而刚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而发展最快,汉口原叫江夏,因发源于陕西的汉水是当时交通便利的水道,陕西商人乘船沿汉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开始把江夏改称汉口,即汉水的出口。

武汉历史悠久,根据离城区5公里的黄陂滠口杨家湾发现的商代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结论,早在3500年前,此处已进入人类文明社会。

武汉先秦时属楚国地,秦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隔江分为江夏、汉阳两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夏口厅。

1926年汉口、武昌两县改市,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来后,三镇统建武汉市。

古代,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

东汉时期蔡邕便发现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的优越地理条件,认为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理想市场。

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誉,至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

康熙年间,三镇已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历来,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中心,加之得水独厚,得中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为华中重镇。

1860年代后,汉口开埠,江海直航;随后京汉、粤汉铁路的铺设,更使武汉四通八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

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

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

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

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

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

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

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

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仍习称山北一段为司门口。

1935年扩建此路时,北端辟开旧藩司衙门,使马路延长到中山路,中间腰斩蛇山,上架钢筋水泥蛇山桥,使司门口的泛称延伸到蛇山以南,差不多包括了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阅马场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

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

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

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

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

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都府堤都府堤位于武昌解放路北段的西侧,其东原有司湖,清时在此筑堤,堤近都督府衙门,故名督府堤,亦称都府堤。

清代末年,沿堤形成居民区,就叫都府堤大街,人们仍习称为都府堤。

街为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北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大门口,长560米,宽6至10米。

此街的41号是毛泽东在1927年上半年主办农讲历时居住的地方,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蔡和森、彭湃、杨开慧、夏明翰、毛泽覃等都在这里住过。

此街的1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小,是1924年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陈潭秋的故居。

1927年4月27日,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现为中华路中学和江汉大学武昌分部校址。

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东至*湖北巷,南连得胜桥(街)北端,北至和平大道与一马路交会处。

这一带原来有座桥,《江夏县志》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内室一丈多的石桥。

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之地。

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

1931年石桥毁坏,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墩、木头桥面的桥梁,1938年又毁,现仅残留桥基,尚可依稀辨认。

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则沿用至今。

"洋园”成杨园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

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

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

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

花桥之名由此而来。

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户部巷”何以得名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

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机构所在地,故称为“司门口”。

而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

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

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琴园路成秦园路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湖的风光,遂在*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

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江汉朝宗--宗关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

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

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

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

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

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

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

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我们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我们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

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

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虽然日渐颓圮,作为一个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却热闹不减当年。

如今,站在宗关所在的汉江边,当年之宗关,形影俱杳,码头渡口,亦问津无人;只有滔滔汉水,怀着对长江的一腔子柔情,经千里跋涉之后,疲惫而激动地投入大江的怀抱,一了朝宗的夙愿。

痛失知音——钟家村走完汉阳北城巷那不足30米的斜坡,就是钟家村了。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

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采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

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

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

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

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假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

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激情,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

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回到钟家村。

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

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

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

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风骚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

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

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