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比如狼孩,没有社会生活就不存在道德问题】。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板书】。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这种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
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板书】。
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幻灯】
1.人类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板书】中的重要内容,而道德这个词恰恰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原始人刚刚脱胎出动物界,各个方面还保留着动物的某些特性。由于认识自然、抗御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他生活在一个经常被现实的敌人袭击的危险环境中,或生活在他头脑所能想象出来的敌人对他袭击的恐怖之中;他也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无法隐蔽(这种恐惧躲也无处躲,藏也无处藏)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暴露的;他还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群体中,这样的群体常常比扩大的家庭大不了多少,在这里,任何一种不履行义务的行动都会立刻引人注目,立刻被人抓住”,这些就决定了原始人必然形成一些维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风俗习惯,如果没有这些习俗惯例,如果不严格遵循这些习俗惯例,原始人的共同体就会土崩瓦解。
原始人的祖先发展到人类阶段,是以遵守其群体的习俗为条件的。这些习俗涉及到收集食物、起居饮食、繁衍生存等,大多是以否定性的语言或禁止性的词句表现出来【基本的道德规范,当然那个时候还不能称作道德规范,都是否定性的,禁止那样做等等】,故原始习俗又可称之为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超越于群体的赞成或反对态度之上的,好像是通过某种难以理解的神秘力量自动地发挥着作用。这种禁忌或者整个地或一部分一部分地被日益变成群体的责任,要求大家无条件地遵守或不要违禁。(禁忌——责任)
产生于原始群集时代的习俗或禁忌,尽管带有神秘莫测性质,【例如,澳大利亚耶卡拉土著居民禁止待产妇吃鳄鱼蛋,孩子出生后母亲依然得继续恪守,母亲对鳄鱼蛋的禁忌持续到孩子学会说话,此外,老年人举行仪礼的营地禁止妇女儿童进入,青年男子也不能随便进入;女子可以而且被鼓励使用猥亵的言语,而男子却被禁止这样做;男子被允许白天贪眠,而女子却没有这种权利。在马塞族中,牛奶煮沸是禁忌,因为他们唯恐牛会因此而乳汁枯竭。凡是违背这些禁忌的,轻者被众人指斥怒骂、罚做苦役,重则处以酷刑甚至处死。】但客观上成了调节早期人类共同生活的重要工具。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出现不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社会生活调节的需要。只有到这个时候,新产生的调节人们关系的社会规范才丢掉了禁忌的外壳,称为一般的道德规范【板书】。
2.人类道德的形成
自然界的逐渐人化,人本身逐渐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必然要打破那种存在于原始人中的天然秩序,建立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于是原始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逐渐学会识别“有利”和“有害”,并把这种利害关系予以扩展,形成了“善”和“恶”概念的雏形,由此推演出正义与非正义、勇敢和懦弱、祸与福、荣与辱等道德概念。【板书演示】
马克思指出,古代民族是在神话幻想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我们刚才演示的那些道德观念也是在这古代民族的神话幻想中,实际上包含着他们史前时期生活的心理表现、精神倾向和伦理品格。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叙说着两个孪生兄弟(或姐妹)的故事,后来,逐渐在两者的性格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显得聪明和机智,为民除害而享有善的美誉,一个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