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常识:冰棍和冰淇凌

合集下载

【复习指导】2020年中考物理第01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04熔化与凝固

【复习指导】2020年中考物理第01期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04熔化与凝固

专题04 熔化与凝固导入: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倒入后很快就能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地降低到和容器外壁的水温相同,这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会降得过低,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时什么呢?物理知识:熔化,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是凝固还是熔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还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

典型例题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解析】:A、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不是熔化现象;B、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C、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是气态变为液态不是熔化现象;D、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物品,放一会儿就会在物品上有一层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选B.。

【答案】:B.易错点拨: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会溶化;而熔化是固态物质吸热变成液态物质的现象,如冰吸热变成水。

针对练习1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A.湿衣服结冰B.铁水浇铸成零件C.河水结冰D.雪化成水1.D 解析:A、湿衣服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B、铁水浇铸成零件,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C、河水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D、雪化成水,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选D。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二

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二

第三章物态变化2第2课时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中考典例精析宁夏的冬天,人在户外说话时呼出“白气”,“白气”形成的原因是( ) A.汽化B.液化C.升华D.凝华变式训练1: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开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气”,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的(选填“上”或“下”).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三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下图是他们所做实验的部分情景示意图.(实验材料均是切开的胡萝卜)观察上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组实验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组(填组别字母).(2)研究正确的小组是依据什么物理知识来设计实验的?变式训练2: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如图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变式训练3: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CO2)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CO2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课堂达标训练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电冰箱是利用制冷物质迅速蒸发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D.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升高,使食物容易被煮熟3.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水沸腾后,碗中汤将(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低于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达到水的沸点4.炎热的夏天,当我们打开冰箱门时,会看到从冰箱内冒出团团白雾.实际这是 (冰箱内或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物态变化)而形成.5.有一种气体打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是用方法将其变为液态.专题训练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露的形成 B.霜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冰的熔化2.小明在加油站看见两条标“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升华3.下列各种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冬天,紧闭的玻璃窗内壁出现冰花 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C.衣柜内的卫生球逐渐变小 D.用铁水浇铸工件4.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B.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C.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凇D.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5.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6.如图所示,是模拟“云和雨”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加热湿沙,加快水的汽化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C.烧杯里的“白雾”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D.盘子里放冰块使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7.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8.在大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图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熔化,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蒸发,后沸腾9.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10.制糖工业中,一般用沸腾的方法去除糖汁中的水分.但在加热时,必须确保糖汁的温度低于100 ℃,否则会影响糖质.为此,你将建议采取以下哪种措施( )A.用“文火”给糖汁缓慢加热 B.用“猛火”快速加热,缩短加热时间C.设法增大糖汁液面上的气压 D.设法减小糖汁液面上的气压11.在大烧杯中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入烧杯内,如图所示,然后给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水( )A.不会沸腾 B.会沸腾C.全变成气态 D.凝固成冰1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B.90 ℃的水也可以沸腾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D.在敞开盖的锅中烧水到沸腾,再用猛火加热,水温会升高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13.今年4月20日,江城出现了罕见的“返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前几天我市遭遇“倒春寒”天气,地面、墙壁等处的温度________,但近日起,西南暖湿气流来到我市上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__,极易发生________现象,使近地面的物体冒“冷汗”.14.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为减缓旱情某部空军出动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云中水滴增大,冰晶增多,形成降雨,其中冰晶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成水(以上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解析:常用干冰来实现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时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促使形成降雨.15.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吗,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16.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惊现湿棉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消防队员疏散周边群众,因为氨是有害气体,它的________现象,会对人们产生危害.17.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是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要放热,空气温度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所以霜冻前空气温度一定很低,这就是“霜前冷”的现象.下雪后,雪要________(物态变化),要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热量,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感到雪后寒.三、实验探究题(18题16分,19题9分,共25分)18.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____(选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19.小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小明通过描点画出上图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__℃左右.(2)根据图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该物质的沸点为217.9℃).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该物质的熔点是℃.(2)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在CD段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21.小芳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1)小芳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沸腾前水温变化快慢的特点是.(2)图乙中,(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气泡里的主要成份是.(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3)加热时,烧杯上方会出现“白气”,下列现象与“白气”形成过程不同的是.(选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深秋的清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 B.雨过天晴后形成的大雾C.湿衣服晾晒时形成的水蒸气 D.煮饭时形成的“雾气”。

普及雪糕知识点总结

普及雪糕知识点总结

普及雪糕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雪糕的历史雪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

史书记载:古希腊人会在雪上撒些果汁,然后用蜜糖调味。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班牙,当地居民也会在冬季的雪上挤些果汁吃。

后来,随着冰箱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冰块冷冻牛奶和果汁,雪糕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甜点。

直到19世纪,雪糕才开始用比较现代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成为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第二部分:雪糕的原料雪糕的主要原料包括奶油、牛奶、糖和调味料。

奶油是雪糕的关键成分之一,它赋予了雪糕丰富的口感和奶香味。

而牛奶则是雪糕中的另一种重要的乳制品,它让雪糕变得更加柔滑和细腻。

糖是用来增加雪糕的甜度和口感的,而调味料则是用来为雪糕增加不同的口味。

除了这些基本的原料外,有些雪糕会加入水果、巧克力、坚果等食材,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第三部分:雪糕的制作工艺雪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搅拌:将奶油、牛奶和糖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形成雪糕的基本混合物。

2. 调味: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调味料,比如香草精、巧克力酱等。

3. 冷冻:将混合物倒入冰淇淋机中,用低温冷冻,同时打入空气,使其变得松软。

4. 成型:将冷冻后的雪糕倒入模具中,进行成型,然后冷冻至完全凝固。

5. 包装:将成品切块、装盒或者装袋,进行包装。

一般来说,制作雪糕的过程需要非常严格的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雪糕的口感和质量。

第四部分:雪糕的口味雪糕有着非常多样的口味,可以分为传统口味和创新口味。

传统口味主要包括香草、巧克力、草莓等,这些口味是最受欢迎和最经典的雪糕口味。

创新口味则是一些比较新颖和独特的口味,比如抹茶、黑芝麻、芒果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口味的雪糕,比如咖啡味、薄荷味等,这些口味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口味来制作。

第五部分:雪糕的选购和保存在选购雪糕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来选择不同的口味和品牌。

如果是购买冰淇淋,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来选择不同口味的冰淇淋。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题库

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题库

(每日一练)初中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题库单选题1、在炎热夏季无风的环境中,剥出冰棒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

小明和小强分别画出甲、乙两幅图来反映冰棒周围“白气”的情形。

则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液化现象B.图乙符合实际,“白气”属于汽化现象C.吃冰棒解热是熔化过程,吸热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属于凝固现象答案:C解析:AB.冰棒周围会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棒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由于小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白气”应向下运动,故AB错误;C.吃冰棒解热是因为冰棒熔化需要吸收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故C正确;D.冰棒从冰箱拿出后包装袋上出现的“白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棒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 错误。

故选C。

2、为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顺利举行,需要进行人工造雪。

造雪机在工作时,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前方喷出“白雾”,在“白雾”下方沉积成一层“白雪”,如图所示。

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发生的最主要物态变化是()A.凝华B.凝固C.升华D.液化答案:B解析:造雪机在工作时,将液态的水以小水滴的形式喷出形成“白雾”,这些小水滴由液态的“白雾”变成固态“白雪”的过程叫凝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白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

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A.B.C.D.答案:B解析:金属钛是一种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前和熔化后温度要升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A.公路上撒水车喷出的水被晒干——蒸发B.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汽化C.刚从冷库取出的猪肉表面有一层白霜——凝固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外表面上的冰花——凝华答案:A解析:A.公路上撒水车喷出的水被晒干,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蒸发)现象,故A符合题意;B.做饭时锅里冒出的“白气”是锅中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C.刚从冷库取出的猪肉表面有一层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不符合题意;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内侧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

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初三物理热学典型例题解析例1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冰能不能继续熔化解答冰完成熔化过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它的熔点0℃,二是必须继续吸热.题中正在熔化的冰,温度是0℃的冰和0℃的房间没有温度差,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因此冰不能继续吸热,它不会继续熔化.本题常见错误是片面认为晶体只要达到了它的熔点,就会熔化,得出冰能继续熔化的结论.例2“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这种说法对吗解答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看法.在学习了沸腾知识后,要会用它的规律来分析.这种说法有两点错误.第一,100℃不一定是水的沸点,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第二,即使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也不一定能沸腾.这是因为完成液体沸腾,条件有两个: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继续吸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不能说,水到了100℃,就一定会沸腾.例3在很冷的地区,为什么常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而在实验室中,为什么用煤油温度计而不使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解答酒精、水银及煤油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酒精、水银、煤油凝固成了固态或变成气体就无法用它来测温了.查熔点表可知:酒精的熔点是—117℃,水银的熔点是—39℃.又因为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也就是说酒精降至—117℃才凝固,而水银降至—39℃就会凝固,很冷的地区气温可低至—40~—60℃,这种情况下水银凝固,而酒精还是液态的,可以用来测气温.又查沸点表可知:酒精的沸点是78.5℃,而煤油的沸点约为150℃,凝固点约为-30℃,而水的沸点是100℃,实验时若用酒精制成的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酒精有可能变成气体而无法进行测量,而煤油仍是液体,还可以测高温.例4天津中考试题质量和温度均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相互接触铁的比热<铝的比热=,则A.热从铝块传到铁块B.热从铁块传到铝块C.铁块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精析考查对物体吸、放热公式的理解,并知道热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Q吸=cm△tm相同,∵c铁<c铝∴△t铁<△t铝初温相同,铁末温高.∴热从铁传向铝.答案B例5 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这是属于下面的哪种状态变化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解答如果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就会误选B或D.水蒸气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那么“白气”是什么“白气”是许许多多的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小雾滴,光射到它们上面发生了散射,使我们看到了它.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就形成了“白气”.例如,水烧开时,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放热,形成了许许多多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这就是“白气”,因此,形成“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结果.夏天,为什么在冰棒周围会出现“白气”呢是因为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冰棍附近遇冷放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冰滴.可见,冰棒周围出现“白气”,也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答案 C例6 陕西省中考试题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温度不变,一定没有吸热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热量方法点拨了解内能变化与什么有关,了解物态变化的条件.分析A选项正确.B选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C选项:与B相似,不正确.D选项:物体温度升高,可能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答案 A例7 南京市中考试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没有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说热量是毫无意义的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C.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一定相同D.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精析正确理解热量、内能的概念,并知道Q=cm△t.热量反应的是吸、放热过程,A选项正确.B选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与热量、质量、温度变化无关.C选项:根据Q=cm△t,由于c和m没有给定,Q不能确定.D选项:热传递的过程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说热量多、热量少不正确.答案 A例8 甘肃省中考试题质量相等的金属块A和B,放在沸水壶中煮10min后取出,马上分别投入质量相同、温度也相同的两杯水里,到两杯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时,测量发现放A的水温高于放B的水温,则A.金属块A的比热容大B.金属块A原来的温度高C.金属块A有较多的热量D.金属块A有较好的导热性精析根据Q=cm△t分析.设放A的水吸收热量为QA,QA=cAm△tA 其中m为A的质量设放B的水吸收热量为QBQB=cBm△tB题目给出放A的水温升得高,而A、B初温相同,可知:△tA<△tB.又知:QA>QB ∴cA=cA>cB选项A正确.A、B初温相同,都与沸水温度相同,B选项不正确.A放出较多的热量,而不是有较多的热量,C选项不正确.答案 A。

初中生物理自制冰淇淋的实验

初中生物理自制冰淇淋的实验

初中生物理自制冰淇淋的实验引言:冰淇淋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甜品之一,但你知道吗?冰淇淋的制作可以与生物学联系起来。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原理制作自己的冰淇淋。

实验材料:1. 牛奶:200毫升2. 细砂糖:50克3. 香草精:2滴4. 冰块:适量5. 盐:适量6. 透明塑料袋:1个7. 另一个大一些的塑料袋:1个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具。

将牛奶、细砂糖和香草精分别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确保袋口封好。

另外,准备一个大一些的塑料袋,这个袋子将用来装冰和盐。

第二步:冰淇淋制作1. 将装有牛奶、砂糖和香草精的袋子放入大一些的塑料袋中。

2. 加入适量的冰块到大塑料袋中,再撒上一些盐。

3. 将大塑料袋的袋口封好,确保密封性。

4. 开始用手轻轻摇晃大塑料袋,让里面的冰块和盐充分接触。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袋子外面变得冰冷,这是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融点,使冰更快速地融化。

5. 摇晃大塑料袋约10分钟,直到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变得很稠很冷。

第三步:享受自制冰淇淋当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变得很稠很冷时,说明冰淇淋已经制作完成了。

此时,打开大塑料袋,取出牛奶袋子,擦干外面的水珠。

接下来,打开牛奶袋子,将里面的冰淇淋倒入碗中。

你会发现,我们自己制作的冰淇淋已经凝固了,而且味道也非常美味。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中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和化学原理。

首先,当我们将冰块和盐放在一起时,盐会降低冰的融点,使冰块更快速地融化。

这是因为盐与冰发生化学反应,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冰的温度下降。

当我们将牛奶、砂糖和香草精放入袋子中,并将袋子放入装有冰块和盐的袋子中时,牛奶袋子内的液体温度会迅速下降。

此时,牛奶中的水分开始结冰,形成冰晶。

然而,由于冰块和盐的作用,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并不完全结冰,而是形成了稠厚的冰淇淋状物质。

这是因为冰块和盐的混合物比纯冰更冷,能够快速吸收牛奶中的热量,使其凝固成冰淇淋。

初三物理知识点复习提要(第一学期)

初三物理知识点复习提要(第一学期)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复习提要第十二章:从水之旅谈起1、温度(1)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一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到100度之间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摄氏度,记作1℃。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由于人的感觉不可靠)。

(1)原理:利用液体(酒精、煤油和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做成的。

(2)常用的三种液体温度计(知道量程、分度值及正确使用)(3)会正确选用温度计(考虑液体的凝固点和沸点)3、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5、要掌握下列六种物态变化:(1)、熔化:固态——液态。

例如:冰化成水(2)、凝固:液态——固态。

例如:水结成冰(3)、汽化:液态——气态。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

(4)、升华:固态——气态。

例如:冬天结冰的衣服也会干;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5)、液化:气态——液态。

例如:锅盖上的蒸馏水;雾、露、低温物体上附着的小水珠、“白气”(指小水珠)(6)、凝华:气态——固态。

例如:霜、雾凇的形成;冬天玻璃上的冰花。

6、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7、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8、能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防热的应用。

例如:给发高烧的病人擦酒精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北方冬天在储存蔬菜的地窖中放几桶水是利用凝固放热。

吃冰棍解暑是利用熔化吸热。

下雪不冷化雪冷也是由于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

9、要理解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运用:(1)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2)用于制造特殊的舞台效果;(3)用于储存蔬菜。

10、汽化有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

并能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1)温度不同: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而沸腾只能在沸点下发生;(2)发生部位不同: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沸腾发生在表面和内部;(3)有无气泡产生:蒸发没有气泡产生,而沸腾有气泡产生。

1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初三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汇编(解析版)

初三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汇编(解析版)

初三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汇编(解析版)一、选择题1.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3.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4.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C.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D.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6.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7.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物质沸点/℃物质沸点/℃水100甘油290煤油150酒精78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水8.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9.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C.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根据现象推理进而得出结论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达到100℃的水一定能沸腾B.-10℃的酒精也能汽化C.铁、海波、玻璃都是晶体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11.在纸盒内装些水,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

多数中学生只吃不看,导致错过此物理现象!如何解释?

多数中学生只吃不看,导致错过此物理现象!如何解释?

多数中学生只吃不看,导致错过此物理现象!如何解释?
这是初中生朋友们学习热学时,都会遇到的一个经典物理问题,也是每一位初中生从小都会碰到的物理现象,但是,却很少有学生真正仔细观察过。

结果,真正出现此题时,多数学生都回答错了!
此物理问题就是:雪糕周围的白雾是上升还是下降?原因是什么?白雾如何形成的?
与之相反的是:热水上方的白雾是上升还是下降?原因是什么?白雾如何形成的?
对于雪糕周围的白雾,有些同学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此现象。

但是多数学生在吃雪糕时,从来没有注意过,这很考验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仔细观察,其实除了白雾,还有不少的小冰晶!)
我们先来解释“白雾”,所有的白气、白雾其实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雪糕周围的白雾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热水上方的白雾是热水中产生的水蒸气遇到上方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由于热的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上升,导致其上方的白雾也随之上升。

由于冷的水蒸气温度低,密度大,下降,导致其周围的白雾也随之下降!
这就是今天所要说的一个常见但是却让人忽略不见的物理现象。

万物之理谓之物理,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初中生朋友们,养成见物思理的良好习惯吧,为了美好的未来,加油!。

冰块和冰激凌的实验原理

冰块和冰激凌的实验原理

冰块和冰激凌的实验原理
冰块和冰激凌的实验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冰块的形成原理
水在0C时达到最大密度,当温度继续降低时,水分子间距离加大,体积增大,密度下降,进而固化成冰。

冰的密度约为0.92g/cm3,小于液态水的1g/cm3,所以冰块能浮于水面。

冰块形成的简易实验步骤:
1. 冰箱中制备适量自来水,滤净杂质,倒入塑料盒中。

2. 将水盒平放于冰箱中层冷冻室,关闭冰箱门,等待凝固。

3. 12-24小时后,取出冰块盒,轻揭塑料盒底,获得干净的冰块。

二、冰激凌的形成原理
冰激凌由混合均质的冰激凌混合料经冷冻搅拌形成细小冰晶而制成。

其中乳脂肪能稳定冰激凌微细泡沫,使其口感细腻;蛋黄卵磷脂起乳化作用;糖分赋予甜味。

制作冰激凌简易实验步骤:
1.按一定比例混合牛奶、淡奶油、糖、蛋黄等,搅拌混合均匀。

2.放入冰箱预冷至0-4C。

3.取出混合物,放入食品加工机中连续快速搅拌,同时加入冰块不断冷却。

4.搅拌10-15分钟后即可制成滑腻的冰激凌。

5.将冰激凌放入容器中冷冻保存,即可食用。

三、比较与启示
从制作过程可看出,冰块简单而冰激凌复杂;冰块凝固速度较快,冰激凌需要持续搅拌使冰晶均匀分布。

这与两者在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有关。

比较实验有助理解状态变化及配方比例对食品质地的影响。

这可以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制作各种低温食品时应用相关原理,确保食品口感。

冰棍的原理

冰棍的原理

冰棍的原理冰棍,又称冰棒、冰淇淋棒,是一种常见的夏季小吃,其制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冰棍的原理主要涉及到物理学和化学原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冰棍的制作原理与冰的凝固过程有关。

在制作冰棍时,首先需要将混合好的果汁、牛奶或其他饮料倒入冰棍模具中,然后放入冰箱冷冻。

在冷冻的过程中,液体内部的水分会逐渐凝固成冰,而其他成分则会悬浮在冰块中。

这样就形成了冰棍的基本结构,即冰和果汁或牛奶的混合物。

其次,冰棍的口感和口味与冷冻速度有关。

冷冻速度越快,冰棍内部的水分就会凝固得越细腻,口感也会更加顺滑。

而在冷冻过程中,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对冰棍进行搅拌或者加入一些乳化剂,就能够使冰棍内部的结构更加均匀,口味也会更加丰富。

此外,冰棍的颜色和味道还与添加的食用色素和食用香料有关。

在制作冰棍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使冰棍看起来更加吸引人。

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不同种类的食用香料,如草莓味、香蕉味、巧克力味等,来赋予冰棍不同的口味。

最后,冰棍的保存和销售也是制作原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持冰棍的口感和口味,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合理添加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延长冰棍的保存期限。

在销售过程中,也需要合理控制冰棍的温度,避免冰棍融化或者结冰过硬,影响消费者的食用体验。

综上所述,冰棍的制作原理涉及到物理学和化学原理,包括冰的凝固过程、冷冻速度、食用色素和香料的添加,以及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的使用。

只有在合理控制这些制作环节,才能制作出口感顺滑、口味丰富的冰棍,满足人们对夏季清凉美味的需求。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冰棍的制作原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试题含答案(4)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试题含答案(4)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试题含答案(4)一、选择题1.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2.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

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3.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物质熔点/℃沸点/℃酒精-11778水银-39357铅3281740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4.表格中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3种气体的沸点,现用液化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把这三种气体从混合状态分离出来,则得到气体的顺序是()气体种类氮氦氢沸点/℃-196-268-2535.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6.根据下表给出的信息,所得结论正确的是:()液态氧沸点液态氮沸点液态氢沸点固态氮熔点固态氧熔点固态氢熔点-183℃-196℃-253℃-210℃-218℃-259℃A.-215℃时,氧是液态,氢是气态,氮是固态B.沸点低的物质熔点也低C.采用空气降温液化的办法,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氢D.因为这三种物质的沸点、熔点都极低,因此它们极易沸腾、凝固7.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8.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是40℃B.人的正常体温是38℃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1.2HzD.霜的出现在0℃以下9.下列描述与生活实际相符的是()A.令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37℃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为4℃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D.冬天,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80℃10.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物理】初三物理内能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物理】初三物理内能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物理】初三物理内能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一、内能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由于锯条从木板吸收了热量B. 将零下15℃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不增加C. 炎热的夏天,雪糕周围出现的“白气”是雪糕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 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属于凝华现象【答案】D【解析】【解答】解:A、用锯条锯木板,克服摩擦做功,消耗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锯条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故A错;B、将零下15℃的冰块放在冰箱的0℃保鲜室中,会从保鲜室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故B 错;C、炎热的夏天,周围的水蒸气遇冷(雪糕)液化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错;D、寒冷的冬天,室内水蒸气骤然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上形成冰花,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一是做功,例如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膨胀做功等;二是热传递,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2)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液态的水.(3)水蒸气骤然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晶,叫凝华.2.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如图).则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纳米纸”的分子不可再分B. “纳米纸”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热运动C. “油水不沾”的原因是分子间无空隙D. 纳米纸上互相靠得很近的两滴水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缘故【答案】D【解析】【解答】A、因为分子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可以再分;A不合题意;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不合题意;C、分子之间永远是有空隙的,C不合题意;D、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分析解答本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存在间隙 .3.下列事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 抱热水袋取暖B. 冬天双手互搓C. 摩擦燃着火柴D. 铁丝弯折发热【答案】 A【解析】【解答】A.抱热水袋取暖,温度不同会发生热量转移,利用了热传递,A符合题意;B.双手互搓取暖,是做功的方式增大内能,B不符合题意;C.摩擦燃着火柴,是做功的方式增大内能,C不符合题意;D.铁丝弯折时,做功改变内能,D不符合题意。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4)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4)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4)一、选择题1.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2.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C.水的凝固点是0℃D.BC段的物质是固态,DE段的物质是气态3.如图,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中盛有乙液体,持续加热烧杯中的甲液体,能使试管中乙液体沸腾的条件是()A.甲液体的沸点低于乙液体的沸点B.甲液体的沸点等于乙液体的沸点C.甲液体的沸点高于乙液体的沸点D.持续加热乙液体一定能沸腾4.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5.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了,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

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冰花”是由空气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B.“冰花”变小了主要是冰升华的原因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6.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7.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B.甲物质在4-6min内可能没有吸热C.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8.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C.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根据现象推理进而得出结论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9.用电烙铁对收音机断开的电路进行焊接的过程中,焊接发生的变化是()A.熔化B.先熔化后凝固C.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10.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以下温度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600℃B.沸水的温度一定是 100°CC.让人感到舒适的室内温度约 22°C D.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 15°C12.夏天妈妈从冰箱冷冻室取出一块牛排,刚取出时牛排表面①冒着“白气”,放在空气中解冻一会儿,塑料包装表面出现②密密的小水珠,等到牛排③变软之后,妈妈就知道牛排解冻好了。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练习题及解析(3)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练习题及解析(3)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练习题及解析(3)一、选择题1.天气炎热,小明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棒冰以及吃棒冰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表面出现霜,是液化现象B.从冷冻室里拿出棒冰时,棒冰附近出现“白汽”,是汽化现象C.吃棒冰时棒冰贴紧舌头,舌头会被“粘”住,是凝固现象D.吃棒冰时人感到凉爽,是升华吸热现象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3.把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不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冰的质量逐渐增加,由此可以判断是A.冰原来的温度低于0℃B.冰原来的温度等于0℃C.冰原来的温度高于0℃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4.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C.水的凝固点是0℃D.BC段的物质是固态,DE段的物质是气态5.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6.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C.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D.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7.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了,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

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冰花”是由空气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B.“冰花”变小了主要是冰升华的原因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一定为0℃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8.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9.如图所示,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水中(试管未碰底),甲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发现乙试管内的液体沸腾起来了,根据给出的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沸点的表格,可判断试管乙内的液体一定是()几种物质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物质沸点/℃物质沸点/℃水100甘油290煤油150酒精78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水10.下面各项是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A.樟脑丸逐渐变小B.河水结冰C.露珠的形成D.“雾凇”的形成11.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12.下列描述与生活实际相符的是()A.令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37℃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为4℃C.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D.冬天,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80℃13.在大海上要想获得淡水,可采用“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如图所示)。

初三物理常识:冰棍和冰淇凌

初三物理常识:冰棍和冰淇凌

初三物理常识:冰棍和冰淇凌冰棍和冰淇凌是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当你吃到凉甜可口的冰棍和冰淇凌时,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最早制作冰棍和冰淇凌的是哪个国家呢?我国是冰棍和冰淇凌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淇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

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传给了他。

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

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淇凌广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卖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块──冰核。

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运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

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

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经过半个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

由于这种消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在前门大街就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为什么把食盐放到天然冰里混合后能使圆柱形小铁筒里的水结成冰呢?这是因为许多纯净物质一旦掺入杂质,它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当的食盐,就会因凝固点降低而熔解;冰熔解时要从小铁筒的水中吸热,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冻结成冰。

这就是制作冰棍的道理。

当然,在现代,人们已经能用各种先进的致冷设备来制造冰棍和冰淇凌等冷食了。

初中物理内能解题方法技巧

初中物理内能解题方法技巧

(每日一练)初中物理内能解题方法技巧单选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吃冰淇淋,感觉很凉爽——热传递B.冬天搓手取暖——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C.酒精喷在手上感到凉快——液化吸热D.夏天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棍外有白霜——凝华答案:C解析:A.人吃冰淇淋,感觉很凉爽,是因为人的体温较高,冰淇淋的温度较低,两者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人的体温降低,感觉很凉爽,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冬天搓手取暖,双手互相摩擦,双手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酒精喷在手上感到凉快,酒精是液体,容易汽化,在手上容易汽化,汽化要吸热,吸收手的热量,手温度降低,人感到凉快,所以这是汽化吸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D.夏天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棍外有白霜,是因为冰棍长时间在冰箱内,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即冰棍外的白霜,这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古时候人们常钻木取火,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相同的是()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答案:B解析:常钻木取火,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是通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是通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B符合题意;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位于医用口罩中层的过滤层是由经过静电驻极工艺处理的熔喷无纺布制成,能够吸附飞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常识:冰棍和冰淇凌
冰棍和冰淇凌是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当你吃到凉甜可口的冰棍和冰淇凌时,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最早制作冰棍和冰淇凌的是哪个国家呢?
我国是冰棍和冰淇凌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淇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

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传给了他。

马可波罗回去后,又把这种制作方法传给了意大利王室,意大利王室把这种方法保密了约300年,到1533年,法国国王和意大利人结婚以后,制作冰酪的方法才由意大利传入法国。

1777年美国纽约大街上才有了冰淇凌广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解暑食品是冰核,直到清代,每当盛夏到来之际,北京大街上还有人卖冬天入窖保存下来的天然冰块──冰核。

大约在1935年,北京有人想出了绝招:先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运量的食盐,这样的木桶就成了一个土冷冻室。

再准备许多圆柱形小铁筒,每个小铁筒里都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并插上一根木棍。

然后把一个个装满糖水的小铁筒放进土冷冻室──大木桶里,封闭起来冷冻,经过半个小时后,小铁筒里的糖水就冻结成了冰棍。

由于这种消暑食品很受顾客的欢迎,所以很快在前门大街就出现了专售冰棍的商店。

为什么把食盐放到天然冰里混合后能使圆柱形小铁筒里的
水结成冰呢?这是因为许多纯净物质一旦掺入杂质,它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放在大木桶里的天然冰,加入适当的食盐,就会因凝固点降低而熔解;冰熔解时要从小铁筒的水中吸热,小铁筒的水就会放热冻结成冰。

这就是制作冰棍的道理。

当然,在现代,人们已经能用各种先进的致冷设备来制造冰棍和冰淇凌等冷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