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具有区域性、应用性、综合性三个最基本特征。(魏后凯)
其他观点 (1)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即只重视区内经济的发展,未
涉及区际关系问题。代表人物艾萨德。 (2)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对区内经济发展问题未予注意。代
表人物是杜贝。
13
我们的观点:
14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过程 界定范围,明确任务; 搜集资料,初步整理 (自然、区位、人口、产业、城镇系统等方面的文
字资料、图表资料) 现场调查、实地考察 分析资料、提出设想; 专家咨询、科学鉴定; 跟踪研究、反馈调整;
15
2、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料收集法 (室内收集、野外收集) 野外调查法 (做好调查计划,勤看、勤问、勤听、勤走、勤记、
26
(2)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动因和因素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及演变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协调发展。 区际分工与区域城市化。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区域间摩擦加剧)。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区域经济政
策制定、区域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7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科学。 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
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思考: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配置,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 *全国国土 *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 *跨国界的区域:东盟、欧盟
17
第二节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 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 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 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 响。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提出了工 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2
第一章 导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地理学: 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政治学: 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其边界与行政界
线一致。 社会学: 看作相同语言、信仰、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 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来划分。
4
1、经济学研究区域的概念
(1)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 虑的一片地区。
(2)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 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 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 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 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陈栋生的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 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12
第三种观点: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代表人 物张敦富。
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孙久文)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学科;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 第五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
5
2、经济学研究区域的基本内涵
(1)区域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概念。
(2)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是 构成一个区域的5个基本要素。
(3)区域具有客观性、动态性两个基本特征。 (4)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
6
3、经济学区域划分方法
(1)同质区域 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
18
(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一是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 及其模型的研究;
二是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 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三是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 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 产业;
第四,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 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 乐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于扩大差距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 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使落后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 越多,落后地区的处境也就日益恶化。 他认为市场机制作用下一些地区的繁荣是以另一些地区的贫困为 代价得来的。 赫希曼在其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 的观点。
20
业区位选择对区内、区外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乘数效应、 累积性效应。 第五,区位论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 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和N·W·理查森的 《区域经济学概论》 (1969年版)。
1、资源禀赋差异 2、集聚经济 3、转移成本
9
(四)区域经济的特点
1、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1)空间经济,国家经济的空间侧面。 (2)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 2、地域性 3、中观性 4、相对开放性
10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含义
第一种观点: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 空间组织,强调地理分布、经济空间秩序或地域组织规 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代表人物是诺斯、里查森、胡佛。
解决着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有效地指导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第二,积极引进国外的区域经济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大大推进了中国区 域经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论、 新的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开拓创新性研究不足,引进国外理论较多; ②应用性、实用性研究不足,释义性、规范性研究较多; ③微观领域研究不足,宏观领域研究较多; ④定量研究不足,定性研究偏多。
24
二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研究。 2.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
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5
3、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评价及研究方向
(1)评价
贡献: 第一,是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回答并逐步
勤思考) 地图法 (利用地图、绘制草图) 唯物辩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
析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工程分析法
16
四、区域经济学的性质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性质
经济地理学
2、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地理学
产业布局学 区域经济学
产业布局学 西方经济学 环境科学 产业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国土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4、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2) 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3、4、5)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6) 区际分工与合作(7)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8) 区域开发与规划(9) 小结:区域经济学被称为治病的科学,一门年轻的
几乎是综合性最强的经济科学。
28
29
《区域经济学》
主讲: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丁生喜
Email qhdxjjxdsx@126.com
1
鸣谢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新兴的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首先,区位论研究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其次,单个企业为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利润而选择的区位决策,往往
不能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优,传统区位理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第三,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间的不平衡。 第四,区位论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忽略了某一企
19
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思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1)20世纪初的区域经济问题。 (2)1936年,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国于1936年成立了巴洛委员会。 美国在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3)战后12年(1945—1957年)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
22
4、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
构理论)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差距)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地方政府)
23
5、区域经济学的新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2)信息化 6、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经济地理学派 新制度学派 区域管理学派
似性而界定的一片地区。 (2)极化区域 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
区域。 (3)特殊类型的区域
7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它性和竞争性。
8
(三)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何 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
11
第二种观点,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规律和区际关系
代表人物陈栋生、周起业、刘再兴、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 等。
周起业(1989年)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 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 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 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 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网、信息网、服务 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起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其他观点 (1)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即只重视区内经济的发展,未
涉及区际关系问题。代表人物艾萨德。 (2)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对区内经济发展问题未予注意。代
表人物是杜贝。
13
我们的观点:
14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过程 界定范围,明确任务; 搜集资料,初步整理 (自然、区位、人口、产业、城镇系统等方面的文
字资料、图表资料) 现场调查、实地考察 分析资料、提出设想; 专家咨询、科学鉴定; 跟踪研究、反馈调整;
15
2、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 资料收集法 (室内收集、野外收集) 野外调查法 (做好调查计划,勤看、勤问、勤听、勤走、勤记、
26
(2)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动因和因素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及演变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协调发展。 区际分工与区域城市化。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区域间摩擦加剧)。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区域经济政
策制定、区域开发。 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27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科学。 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
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思考:经济学研究资源最优配置,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 *全国国土 *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 *跨国界的区域:东盟、欧盟
17
第二节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 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 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 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 响。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提出了工 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2
第一章 导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地理学: 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政治学: 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其边界与行政界
线一致。 社会学: 看作相同语言、信仰、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 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来划分。
4
1、经济学研究区域的概念
(1)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 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 虑的一片地区。
(2)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 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 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 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 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陈栋生的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 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12
第三种观点: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代表人 物张敦富。
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孙久文)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学科;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 第五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
5
2、经济学研究区域的基本内涵
(1)区域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概念。
(2)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边界是 构成一个区域的5个基本要素。
(3)区域具有客观性、动态性两个基本特征。 (4)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
6
3、经济学区域划分方法
(1)同质区域 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
18
(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一是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 及其模型的研究;
二是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 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三是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 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 产业;
第四,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 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 乐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于扩大差距而不是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现,则发达 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使落后地区不利于发展的因素越积累 越多,落后地区的处境也就日益恶化。 他认为市场机制作用下一些地区的繁荣是以另一些地区的贫困为 代价得来的。 赫希曼在其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 的观点。
20
业区位选择对区内、区外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乘数效应、 累积性效应。 第五,区位论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 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 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具有代表意义的著作: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版)和N·W·理查森的 《区域经济学概论》 (1969年版)。
1、资源禀赋差异 2、集聚经济 3、转移成本
9
(四)区域经济的特点
1、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二重性 (1)空间经济,国家经济的空间侧面。 (2)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 2、地域性 3、中观性 4、相对开放性
10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含义
第一种观点: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 空间组织,强调地理分布、经济空间秩序或地域组织规 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代表人物是诺斯、里查森、胡佛。
解决着现实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有效地指导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第二,积极引进国外的区域经济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大大推进了中国区 域经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理论、 新的方法新工具和新手段。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开拓创新性研究不足,引进国外理论较多; ②应用性、实用性研究不足,释义性、规范性研究较多; ③微观领域研究不足,宏观领域研究较多; ④定量研究不足,定性研究偏多。
24
二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研究。 2.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
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5
3、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评价及研究方向
(1)评价
贡献: 第一,是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回答并逐步
勤思考) 地图法 (利用地图、绘制草图) 唯物辩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
析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工程分析法
16
四、区域经济学的性质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性质
经济地理学
2、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地理学
产业布局学 区域经济学
产业布局学 西方经济学 环境科学 产业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国土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4、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2) 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3、4、5)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6) 区际分工与合作(7)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8) 区域开发与规划(9) 小结:区域经济学被称为治病的科学,一门年轻的
几乎是综合性最强的经济科学。
28
29
《区域经济学》
主讲:财经学院经济学系 丁生喜
Email qhdxjjxdsx@126.com
1
鸣谢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新兴的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首先,区位论研究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其次,单个企业为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利润而选择的区位决策,往往
不能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优,传统区位理论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第三,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间的不平衡。 第四,区位论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忽略了某一企
19
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思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1)20世纪初的区域经济问题。 (2)1936年,凯思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国于1936年成立了巴洛委员会。 美国在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3)战后12年(1945—1957年)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
22
4、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
构理论)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差距)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地方政府)
23
5、区域经济学的新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 (2)信息化 6、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新经济地理学派 新制度学派 区域管理学派
似性而界定的一片地区。 (2)极化区域 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
区域。 (3)特殊类型的区域
7
(二)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它性和竞争性。
8
(三)区域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何 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
11
第二种观点,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规律和区际关系
代表人物陈栋生、周起业、刘再兴、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 等。
周起业(1989年)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 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 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 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 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网、信息网、服务 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起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