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白鹿忽隐忽现,似

乎在挑逗张蒙。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

从此,德兴结束了银矿群挖乱采的历史。从唐朝(公元675年)至宋朝(公元1037年),邓公场(后更名)一直开采了360余年,生产白银过亿两,成为朝廷财政的重要支柱。宋仁宗景四年(公元1037年)当时鄱阳饶州太守范仲淹因银山采场山穴崩塌,银矿品位也越来越低,资源接近枯竭,而银课(税收)却没有降低和取消,于是上奏朝廷,取消了银山采矿场。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勘探队在银山发现了大量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田,1958年8月,成立德兴铅锌矿。1966年9月更名为银山铅锌矿,通过改制后,现成立了江西铜业公司银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邓远死后,德兴人为感念邓公之德,在银山脚下特意修建了一座邓公祠,纪念邓远。人民群众怀念邓远,不但是感谢邓远整治了矿山,带富了当地群众,而且还对其崇高的品德念念不忘,有一则发生在邓远身上的故事至今仍在德兴人民代代相传,这就是“红炉著迹”故事的由来。“红炉著迹”也有说是“红炉铸绩”的,意思是永久地把邓远的功绩和品德镌刻在德兴人民心中。

邓公场隶属于江西盐铁都院。都院巡检使是个贪财之徒。有一天,都院巡检使来邓公场视察工作,当天晚上暗示邓远行贿不成,便产生了陷害邓远的恶毒之心。第二天上午在视察炼炉时,趁邓远等陪同人员不备,将早已准备好的藏在衣袖中的一块银锭抛入翻滚的炼银炉水中。邓远眼尖手

快,伸手探入炼银炉水中,将那块就要化成银水的银锭捞出,邓远因严重烧伤而去逝。有的人会问,邓远为什么要不顾生命危险去炉水中捞出银锭呢?如果那位贪官的阴谋得逞,抛入炉水中的银锭化成银水后,每炉的出银量就会增加许多,累计起来,整个邓公场上缴的银课(税)是非常吓人的。一来可以治邓远的瞒产漏税欺君之罪;二来使群众的税收负担大大加重,同时又把矛盾转嫁到邓远身上,人为创造干群矛盾,把邓远赶下台。为粉碎贪官的阴谋,邓远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入滚烫的炉水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李昪布德。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潘镇割据,拥兵自重。其中,扬吴(南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藩镇之一。唐皇族后裔徐知浩经过20年苦心经营,逐渐掌握了南吴政权,于天裕三年(公元937年)顺应历史朝流,废黜了荒淫无度的吴帝杨薄,登上了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昇元。第二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据史料记载,南唐“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

南唐得国后,烈祖李昪休兵罢战,敦睦邻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整治盐银。这些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南唐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丰采”。宋《庆元建康续志》说“淮船分蚁点,江市聚蝇声”。安定、

繁荣、富强的南唐,还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史记“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国宝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描写的韩熙载就是投奔南唐的著名北方人士。

李昪之德不仅体现他的“仁政德治”治国方针上,而且也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史料记载,李昪平时穿的是草编的鞋子,洗脸用的用具是铁制的,夏天睡觉的帷帐是用土青葛布织成的。李昪吃、穿、用方面非常朴素节俭,就连住的皇宫也不讲究,只是把原来的杭州知府衙门稍作修缮,便作为皇宫。

南唐昇元二年(公元938年),李昪调整行政区划和整治盐银业时,将目光投向偏远的邓公场,李昪决定在邓公场设县。可取什么县名呢?李昪在听了邓远的故事之后,思绪万千,回想起唐朝末年“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数百里,人烟断绝”的百姓痛苦,又联想到自己创业之艰难,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千古名句“山川之宝,惟德乃兴”。高山河流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只有施行德政,用仁爱之心爱民,启用有德之官管理百姓,真心为民谋幸福,才能够发挥资源宝藏的作用,富一方黎民百姓啊!德兴县名由此而来,一直延续至今。

李煜失德。李煜是李昪的孙子,史称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不励精国治,发展经济,认真治理国家,整天过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