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归纳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归纳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方剂学是考察考生对于中医药方剂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包括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于方剂学考点的归纳总结。
一、方剂的组成1. 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一般由草药、矿物、动物制品和药化合物等多种成分组成。
2. 方剂的主药和辅药:方剂中起主要药效作用的草药称为主药,其他草药则称为辅药。
3. 方剂的味、性、归经:草药具有不同的味道、性质和归属经脉的特点,方剂的组方需要考虑这些特点。
二、方剂的功效1. 方剂的药理作用:方剂中的草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通过组合可以产生协同、增强或减弱的效果。
2. 方剂的临床应用:方剂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因可以有不同的应用,考生需要了解方剂适用于哪些疾病和病因的治疗。
三、方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方剂的适应症:方剂在临床上有特定的适应症,即对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有效果。
2. 方剂的禁忌症:方剂的使用也有一些禁忌症,即对一些特定的人群或情况下禁止使用。
四、方剂的制剂形式和用法用量1.方剂的制剂形式:方剂可以制成丸剂、散剂、浸剂、煎剂和外用剂等多种形式。
2. 方剂的用法用量:方剂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法用量,考生需要了解方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五、经典方剂和方剂的历史演变1. 经典方剂:中医药古籍中记载了许多经典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白虎汤等,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常用的经典方剂。
2. 方剂的历史演变:方剂在历史中经历了不同的流派和演变,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历史变迁对于方剂的影响。
六、方剂的加减和配伍1. 方剂的加减:对于某些病症,可以根据需要对方剂进行加减,增强或减弱某些成分的药效。
2. 方剂的配伍: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草药之间的配伍关系,不能出现有害或无效的组合。
方剂学是中医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的重要考点,考生需要掌握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方剂学的学习和理解,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的应用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医方剂学的重点知识点:
方剂的定义
方剂是中医处方的成品,是中药和其他辅料按一定比例搭配制成的药物。
方剂分类
中医方剂分为汤剂、丸剂、散剂、口服液剂、贴剂、外用药膏等多种剂型。
方剂的用途
方剂可以根据临床需要,用于预防、治疗、缓解人体疾病。
方剂的制作
方剂制作需要注意纯度、规格、配比、制剂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严格遵守制剂工艺规范。
方剂的配方禁忌
在制方时,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和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等问题,同时也要遵守方剂禁忌。
方剂的调剂
方剂的配剂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调剂。
在调剂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方剂的知识体系
方剂的知识体系包括方剂的起源、发展、分类、配方、炮制、应用、质量评价、临床使用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对于从事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都非常重要。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A型题1.燥湿化痰的基础方是( )A 小陷胸汤B 二陈汤C 贝母瓜蒌散D 清气化痰丸E 温胆汤2.二陈汤中半夏、陈皮的比例为( )A 1:2B 2:1C 1:1D 3:1E 1:23.二陈汤中的君药是( )A橘红B半夏C茯苓D炙甘草E乌梅4.组成中含有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的方剂是( )A保和丸百度文库-赵诚作品B 清气化痰丸C 滚痰丸D 温胆汤E 健脾丸.5. 温胆汤的功效是( )A清热化痰,理气止咳B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C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D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E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6.茯苓丸的主治证( )A 痰伏中脘,流注经络证B 中风痰迷心窍证C 胆郁痰扰证D 痰壅气逆食滞证E 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7.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宜选用( )A 小陷胸汤B 清气化痰丸C 温胆汤D 贝母瓜蒌散百度文库-赵诚作品E 苓甘五味姜辛汤8.清气化痰丸的君药是( )A 黄芩、杏仁B半夏、胆南星C陈皮、半夏D胆南星、瓜蒌仁E黄芩、枳实9.治疗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应首选( )A滚痰丸B半夏泻心汤C小陷胸汤D清气化痰丸E温胆汤10.小陷胸汤中的君药是( )A半夏B瓜蒌实C黄连D半夏、黄连E瓜蒌实、半夏11.“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何汤主之?( )A茯苓丸百度文库-赵诚作品。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2型题 2. A1型题1.患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
咽干口燥,舌红。
脉弦细,治宜首选A.栀子豉汤B.天王补心丹C.酸枣仁汤D.温胆汤E.朱砂安神丸正确答案:C解析:酸枣仁汤的功用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的虚热内扰证。
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知识模块:方剂学2.患者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
治宜首选A.苏合香丸B.行军散C.至宝丹D.紫雪E.安官牛黄丸正确答案:C解析:行军散的功用是辟秽解毒,清热开窍。
主治暑秽,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
知识模块:方剂学3.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是A.桃红四物B.当归补血汤C.四物汤D.胶艾汤E.归脾汤正确答案:E解析:归脾汤的功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知识模块:方剂学4.一贯煎的功用是A.疏肝理气B.滋阴疏肝C.滋阴清热D.滋阴补肾E.养阴益胃正确答案:B解析:一贯煎的功用是滋阴疏肝。
知识模块:方剂学5.六味地黄丸加何药而成肾气丸A.桂枝、附子B.知母、黄柏C.枸杞、菊花D.五味子E.麦冬、五味子正确答案:A解析: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而成。
知识模块:方剂学6.主治喑痱证的方剂是A.龟鹿二仙胶B.右归丸C.大补阴丸D.地黄饮子E.右归饮正确答案:D解析:地黄饮子的功用是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知识模块:方剂学7.九仙做主治的病证是A.脾虚久咳B.肺虚久咳C.肾虚久咳D.肝火久咳E.肺热久咳正确答案:B解析:九仙散的功用是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
知识模块:方剂学8.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A.涩肠止泻,温补脾肾B.涩肠止泻,温中散寒C.涩肠止泻,温中泄浊D.涩肠止泻,温中行气E.涩肠止泻,温中养血正确答案:A解析:真人养脏汤的功用是涩肠止泻,温补脾肾。
中医内科学(方剂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方剂学)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由元参、麦冬、犀角、银花、黄连、生地、连翘、竹叶心、丹参组成的方剂是A.犀角地黄汤B.凉膈散C.普济消毒饮D.仙方活命饮E.清营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2.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的方剂是A.玉女煎B.泻白散C.白虎汤D.清胃散E.麦门冬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竹叶石膏汤组成药物的是A.人参、粳米B.石膏、麦冬C.知母、生地D.甘草、半夏E.竹叶、麦冬正确答案:C解析: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甘草、粳米。
知识模块:方剂学4.黄连解毒汤的功用是A.泻火通便B.清上泄下C.泻火解毒D.清热生津E.清热燥湿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5.芍药汤的功用是A.清热解毒,凉血止痢B.清热燥湿,调和气血C.燥湿运脾,行气和胃D.宣畅气机,清利湿热E.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普济消毒饮组成药物的是A.黄芩、黄连、连翘B.玄参、柴胡、牛蒡子C.甘草、桔梗、马勃D.防风、赤芍、当归E.升麻、陈皮、板蓝根正确答案:D解析: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蒲荷、僵蚕、升麻。
知识模块:方剂学7.凉膈散的功用是A.攻下热结,益气活血B.润肠泻热,行气通便C.泻热破瘀,散结消肿D.泻火通便,清上泄下E.透邪解表,泻火凉膈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8.桂苓甘露饮的功用是A.清暑益气,养阴生津B.清暑益气,除湿健脾C.清暑解热,化气利湿D.解表化湿,理气和中E.祛暑化湿,健脾和胃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9.清暑益气汤的功用是A.清暑除烦,益气和胃B.清暑益气,养阴生津C.清暑利湿,益气和胃D.清暑益气,和胃止呕E.益气养阴,清透暑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0.香薷散的功用是A.清暑益气,养阴生津B.清暑益气,除湿健脾C.清暑解热,化气利湿D.祛暑解表,化湿和中E.化湿理气,健脾和胃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1.香薷散的主治是A.暑热气阴两虚B.暑湿偏于热C.暑湿偏于湿D.阴暑E.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2.清暑益气汤的主治是A.暑热气阴两虚B.暑湿偏于热C.暑湿偏于湿D.阴暑E.以上均不对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A.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甘草B.生地、当归、丹皮、黄连、升麻C.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D.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梢E.芍药、丹皮、生地、犀角13.导赤散的组成药物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4.玉女煎的组成药物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A.连翘、木香B.银花、陈皮C.黄芩、栀子D.黄连、桔梗E.丹参、玄参15.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6.普济消毒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A.凉膈散B.泻白散C.龙胆泻肝汤D.芍药汤E.清胃散17.组成药物中含有生地、当归、丹皮、黄连、升麻的方剂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方剂学18.组成药物中含有栀子、泽泻、黄芩、生地、当归的方剂是正确答案:C解析: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桅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车前子。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
2019年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试题及答案(卷三)一、A11、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A、生化汤B、益胃汤C、增液汤D、麦门冬汤E、地黄饮子2、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A、济川煎B、增液汤C、麦门冬汤D、麻子仁丸E、地黄饮子3、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增液汤C、桑杏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4、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5、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A、橘皮前胡B、半夏生姜C、枳壳桔梗D、荆芥防风E、茯苓甘草二、B1、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A B C D E2、A.玉液汤B.炙甘草汤C.麦门冬汤D.养阴清肺汤E.清燥救肺汤<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A B C D E<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A B C D E3、A.2:1B.3:1C.5:1D.6:1E.7:1<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必背助理中医方剂学汇总
方剂学(20分)(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二、泻下剂(一)攻下剂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
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二)调和肝脾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二)清营凉血: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四)清脏腑热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2)左金丸:吴黄(黄连6:1)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5)苇茎汤:苇冬苡桃。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六)祛暑剂: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
中医方剂学常见考点大汇总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24.逍遥散:薄荷的意义:疏散肝经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遏之热——疏肝散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精修)
中医方剂学总论一、方从法出:根据所立治法选方或组方二、常用治法1.汗法(表证)2.和法(分消上下)3.下法(疗效快)4.消法(疗效慢)5.吐法6.清法7.温法8.补法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2.药量增减的变化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3.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人参汤1、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峻剂【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两个药对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用法】温服、温覆【用量】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1:1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
——防、芷、芩、芎、苍、草、地、细、羌9 味药)【配伍意义】黄芩+生地【兼清里热】【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风、寒、湿、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表现湿邪),口苦而渴(表现热邪),苔白,脉浮。
分经论治:羌活—太阳、白芷—阳明4、小青龙汤:【组成】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白芍,五味子,炙甘草(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配伍意义】①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
体现“散中寓收”②温化寒饮的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辛凉解表1、银翘散——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君药:金银花、连翘)【主治】温病初起【配伍意义】荆芥穗、淡豆豉属“去性存用”之法,也称“制性取用”。
本方重在透表。
2、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剂学重点(全)
方剂学重点(全).编辑doc 方剂学——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编辑doc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试题(三)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试题(三)1. 具有清心利水,养阴功效的方剂是: DA.黄连解毒汤B.白虎汤C.龙胆泻肝汤D、导赤散E.六味地黄丸2. 患者经常头痛目赤,耳肿疼痛,心烦易怒,胁痛,口苦咽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宜:AA.龙胆泻肝汤B.导赤散C.四逆散D.白虎汤E.清胃散3. 患者下阴肿痒,小便黄浊,带下黄臭,口苦咽干,胁痛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宜:EA.完带汤B.导赤散C.四君子汤D.四逆散E.龙胆泻肝汤4. 清胃散的君药是:EA.升麻B.生地黄C.牡丹皮D.当归E.黄连5. 清暑益气汤治证的表现无: DA.体倦少气B.身热汗多C.心烦口渴D.神疲谵语E.脉虚数6. 养阴透热法的代表方是:EA.一贯煎B.四逆散C.肾气丸D.六味地黄丸E.青蒿鳖甲汤7. 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的配伍意义是: DA.“相使”为用,清热泻火,益胃生津B.“相须”为用,苦寒以直折之势,以治高热C.“相须”为用,清泄肝胃,清退虚热D.“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E.以上都不是8.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EA. 中焦虚寒所致之小儿慢惊B.脾胃虚寒之下利C.脾胃虚寒所致之胸痹D.阳虚失血E.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9. 配伍中体现“辛甘化阳”及“酸甘化阴”的方剂是: CA.理中丸B.四逆散C.小建中汤D.麻黄汤E.四逆汤10. 有关补益剂的使用注意,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BA.注意调整脾胃的功能B.“至虚有盛候”者不宜用C.“大实有赢状”者不宜用D.正虚而外感表邪者,不宜单用补法E.以上均非。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概述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妥善配伍而成的,俗称“处方”。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治法是指导临证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根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要点二常用治法中医学的治法极为丰富,目前一般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催吐,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因吐法易损胃气,故体虚气弱,孕妇或新产之后,均当忌用或慎用。
3.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证。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等里热证。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作用,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三)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方剂学(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型题]{{/B}}(总题数:40,分数:100.00)1.定喘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款冬花、桑白皮∙ B.苏子、半夏∙ C.桑叶、生石膏∙ D.白果、甘草∙ E.杏仁、黄芩(分数:2.50)A.B.C. √D.E.解析:[考点] 定喘汤的组成定喘汤的组成为麻黄、苏子、半夏、款冬花、桑白皮、杏仁、黄芩、白果、甘草。
2.定喘汤中清泄肺热的药物是∙ A.桑白皮、地骨皮∙ B.桑白皮、黄芩∙ C.地骨皮、黄芩、石膏∙ D.石膏、知母∙ E.黄芩、黄连(分数:2.50)A.B. √C.D.E.解析:[考点] 定喘汤的药物配伍意义定喘汤中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3.旋覆代赭汤主治∙ A.胃虚痰阻证∙ B.脾虚生痰证∙ C.脾虚湿停证∙ D.胃虚有热呃逆证∙ E.胃气虚寒呃逆证(分数:2.50)A. √B.C.D.E.解析:[考点] 旋覆代赭石汤的主治证旋覆代赭石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4.下列各方主治除哪项外均与痰有关∙ A.越鞠丸∙ B.半夏厚朴汤∙ C.苏子降气汤∙ D.旋覆代赭石汤∙ E.天台乌药散(分数:2.50)A.B.C.D.E. √解析:[考点] 天台乌药散的主治证天台乌药散功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与痰无关。
5.血府逐瘀汤的组成除桃红四物汤之外,还有∙ A.乌药、香附、枳壳、延胡索∙ B.香附、牛膝、没药、五灵脂∙ C.葱白、麝香、大枣、黄酒∙ D.柴胡、桔梗、枳壳、牛膝∙ E.官桂、干姜、蒲黄、五灵脂(分数:2.50)A.B.C.D. √E.解析:[考点]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血府逐瘀汤的组成除桃红四物汤之外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甘草。
6.血府逐瘀汤善于治疗∙ A.头部血瘀证∙ B.胸中血瘀证∙ C.膈下血瘀证∙ D.少腹血瘀证∙ E.周身血瘀证(分数:2.50)A.B. √C.D.E.解析:[考点] 血府逐瘀汤的主治证王清任的五逐瘀汤都用于治疗瘀血所致的病证,治疗部位各有偏重。
中医药大学课程《方剂学》试卷及答案(三)
中医药大学课程《方剂学》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A1型题(30题,共30分)从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题纸上相应题号后的相应英文字母代码涂黑,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在补阳还五汤的主治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半身不遂B.口眼斜C.口角流涎D.口干烦渴E.语言謇涩2. 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功用的方剂是:A.真武汤B.五苓散C.参苓白术散D.实脾散E.苓桂术甘汤3. 白虎汤的主治证候不包括:A.烦渴引饮B.恶寒发热C.壮热面赤D.脉洪大有力E.汗出恶热4. 真武汤的君药是:A.茯苓B.芍药C.炮附子D.生姜E.白术5. 寒热错杂,正气虚弱的久泻久痢,宜选用:A.芍药汤B.葛根芩连汤C.败毒散D.乌梅丸E.四神丸6. 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A.镇肝熄风,滋阴潜阳B.凉肝熄风,增液舒筋C.滋阴熄风,养心安神D.凉血解毒,清热熄风E.平肝熄风,补益肝肾7. 贝母瓜蒌散的功用是:A.滋阴保肺,止咳化痰B.清燥润肺,止咳化痰C.润肺清热,理气化痰D.理气化痰,和胃利胆E.清热化痰,理气止咳8. 归脾汤的组成中有:A.木香B.阿胶C.川芎D.白芍药E.干地黄9. 桂枝茯苓丸的功用是:A.活血祛瘀,健脾利水B.温经通阳,健脾益气C.消癥除痞,益气温阳D.活血化瘀,缓消癥块E.活血祛瘀,补气通络10. 葛根芩连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B.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C.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D.外感风寒,内伤湿滞E.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11. 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A.九味羌活汤B.小青龙汤C.苏子降气汤D.麻黄汤E.桂枝汤12. 功用为泻火解毒的方剂是:A.黄连解毒汤B.普济消毒饮C.五味消毒饮D.仙方活命饮E.凉膈散13. 白头翁汤主治:A.湿热痢B.寒湿痢C.阴虚痢D.热毒痢E.噤口痢14. 四君子汤的功用是:A.益气健脾B.气血双补C.温中散寒D.健脾和胃E.补气升阳15. 苇茎汤的功用是:A.清肺化痰,逐瘀排脓B.清泻肺热,止咳平喘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D.清热解毒,疏风散邪E.清热解毒,消肿溃坚16. 犀角地黄汤主治:A.热入血分证B.热毒炽盛,充斥三焦证C.温热病邪,传入营分证D.阳明气分热盛证E.上中二焦火热证17. 普济消毒饮主治:A.阳明气分热盛B.邪热传营C.大头瘟D.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E.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18. 十枣汤的最佳服用时间是:A.饭后服B.饭前服C.清晨空腹服D.不拘时服E.睡前服19. 泻白散主治:A.外寒里饮证B.肺热喘咳证C.风邪犯肺证D.温病初起E.外感风邪,邪热壅肺20. 主治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的方剂是:A.桑杏汤B.百合固金汤C.清燥救肺汤D.桑菊饮E.杏苏散21. 《外台秘要》是何朝代的方书:A.汉代B.唐代C.清代D.明代E.宋代22. 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的方剂是:A.大青龙汤B.苓桂术甘汤C.苏子降气汤D.猪苓汤E.真武汤23. 方中人参、玄参、丹参同用的方剂是:A.清营汤B.天王补心丹C.养阴清肺汤D.清燥救肺汤E.百合固金汤24. 由桃仁、红花、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当归、枳壳、甘草组成的方剂是:A.少腹逐瘀汤B.复元活血汤C.膈下逐瘀汤D.血府逐瘀汤E.通窍活血汤25. 六味地黄丸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熟地B.山茱萸C.泽泻D.茯苓E.山药26. 二陈汤的组成中含有:A.半夏、橘红、生姜、大枣B.半夏、橘红、生姜、乌梅C.半夏、橘红、白术、茯苓D.半夏、橘红、生姜、五味子E.半夏、橘红、甘草、大枣27. 暖肝煎的组成中不含有:A.乌药、小茴香B.肉桂、沉香C.甘草、大枣D.茯苓、生姜E.当归、枸杞28. 组成中含有炮姜的方剂是:A.当归四逆汤B.补阳还五汤C.生化汤D.半夏泻心汤E.温经汤29. 大补阴丸中除熟地黄、猪脊髓、白蜜外,尚有:A.黄连、贝母、龟板B.黄柏、知母、龟板C.黄柏、贝母、龟板D.黄柏、当归、龟板E.黄芩、知母、鳖甲30. 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功用的方剂是:A.生脉散B.炙甘草汤C.八珍汤D.归脾丸E.天王补心丹A2型题(5题,共5分)从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答题纸上相应题号后的相应英文字母代码涂黑,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科学。
2治法: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确定证候之后所拟定的具体治疗措施3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辩证统一(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4治法特点:1两个层次(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证候确立具体治法);2多体系(脏腑辨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六经辨证-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卫气营血辨证-清营凉血;三焦辨证-宣上,畅中,治下)5常用治法:程氏八法《医学心语》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治疗表证(麻疹、疮疡、疟疾、痢疾水肿在身半以上吐法:通过药物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其高者,引而越之”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齐亢厉之谓和消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6方剂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伤寒明理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并将内经中的重改为复2按功用分类: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3按治法分类:程式八法7方剂组成原则: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生姜制半夏之毒)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吴茱萸)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1引经药:即能饮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8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方剂的剂型:1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根据病情加减使用2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3丸剂: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解表剂9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10适应范围:治疗表证,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11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以便身持续微汗为佳。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欢迎阅读。
解表剂(一)概述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
注意事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同时,凡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
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最佳。
如果汗除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易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
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
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需考虑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经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二)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为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方中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故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与麻黄伍用可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并能透营达卫,而除寒热、疼痛之症,为方中之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
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皆上行而散,故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为甘缓之品,调和诸药,并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有使药而兼佐药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
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
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
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多梦,甚至失眠。
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
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处方】白矾(枯过、别研)、辰砂(飞研),各半两;南星(炮)一两,半夏(洗七次、姜汁捣、作僸)三两。
【制法】白矾、半夏僸、天南星为末,合和匀,用生姜汁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末为衣。
【功能主治】治风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头目,止咳嗽,除烦闷。
每服十圆,生姜汤下,食後服。
亦治小儿风壅痰嗽,一岁儿服一圆,捶碎用生姜薄荷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考点:升麻葛根汤「组成」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主治」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正文」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
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
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
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
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
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
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
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方剂学考点:败毒散「组成」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主治」疮肿初起。
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正文」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用法: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方剂学考点:安肾圆【处方】肉桂(去粗皮。
不见火)、川乌(炮。
去皮。
脐),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
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
炙)、石斛(去根。
炙)、白术、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炮制】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
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
小肠气,炒茴香,盐酒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考点:旋覆代赭汤组成|功效【方剂名】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组成】旋覆花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姜五两(15g)代赭石一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大枣擘,12枚(4枚)【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证。
噫气频作,心下痞,反胃呕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本方证由胃虚痰阻,气逆不降所致。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行为顺。
胃气虚则升降失常,胃气因虚而上逆,则噫气频作,反胃呕吐,或吐涎沫;胃虚运化失职,湿聚生痰,痰阻气机,则心下痞;舌苔白滑,脉弦而虚,为中虚痰阻之征。
胃虚宜补,痰浊宜化,气逆宜降。
虽实虚并见,但以气逆痰阻为主,治宜降逆化痰,兼以益气和中。
方中旋覆花功专下气消痰,降气止噫,为治痰阻气逆之要药,重用为君药。
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肝胃之冲逆,坠痰涎、止呕吐,为臣药。
半夏、生姜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虚,共为佐药。
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诸药合用,集祛痰、降逆、补虚于一方,使痰除、气降、脾健,诸证自愈。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的代表方,以心下痞,呕吐,噫气,苔白滑,脉弦虚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呃逆等属胃虚痰阻者。
3.使用注意代赭石性寒而沉降,易伤胃气,中焦虚寒不宜重用。
【方歌】旋覆代赭汤人参,半夏姜枣甘草临,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力能尽。
方剂学考点:附子回阳散主治|用法用量附子回阳散主治|用法用量:名称:附子回阳散别名:济生回阳散组成:附子2枚(炮裂,去皮脐)。
出处:《圣济总录》二十七。
主治:阴毒伤寒,面青四逆,及脐腹(疒丂)痛,身体如冰;并疗一切卒暴冷气。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取生姜自然汁半盏,冷酒搅匀,共1盏调服,更以冷清酒1盏送下,相次更进1服。
良久脐下如火,遍身和暖为度。
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附注:济生回阳散(《本草纲目》卷二七)。
方剂学考点:血府逐瘀汤【方剂名】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当归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5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人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证为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瘀久化热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宗,血之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胸中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故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瘀血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上逆,或呃逆日久不止;血瘀日久化热,则内热烦闷,人暮潮热;热扰心神,则心悸失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唇暗或两目黯黑;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均为血瘀之征。
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凉血、清热。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化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长于祛瘀通脉,引瘀血下行,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祛瘀生新;生地黄凉血清热除瘀热,与当归养血润燥,使祛瘀不伤正;枳壳疏畅胸中气滞;桔梗宣肺利气,与枳壳配伍,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柴胡疏肝理气,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为活血祛瘀药、行气药、养血药合用,活血而又行气,祛瘀而又生新,可作为通治一切血瘀气滞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以胸痛,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3.使用注意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慎用。
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各一钱(各3g)桃仁研泥红花各三钱(各9g)老葱切碎3根(3g)鲜姜切片,三钱(9g)红枣去核,七个(5枚)麝香绢包,五厘(0.15g)黄酒半斤(250g)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人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效: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证。
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舌暗,或有瘀斑、瘀点。
2.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炒,二钱(6g)当归三钱(9g)川芎三钱(9g)桃仁研泥。
三钱(9g)丹皮赤芍乌药各二钱(6g)延胡索一钱(3g)甘草三钱(6g)香附一钱半(4.5g)红花三钱(9g)枳壳一钱半(4.5g)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阻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
3.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炒,七粒(1.5g)干姜炒,二分(3g)延胡索一钱(3g)没药一钱(3g)川芎一钱(3g)官桂一钱(3g)当归三钱(9g)蒲黄三钱(9g)。
赤芍二钱(6g)五灵脂炒,二钱(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