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章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 感觉
他们正可利用感觉被剥夺后的清静安宁,思考学业或整理毕业论文的思路,但学生们
不久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变得混乱无章,他们忍受不了几天就不得不要求立刻离开感
觉剥夺的实验室,放弃20美元的报酬。
•
实验后,学生们报告说,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无法做清晰的思索,哪怕是在很短的
时间内;他们感觉自己的思维活动好像是“跳来跳去”的,进行连贯性的集中注意和
•
另外,年龄对音调的感受性也有较大影响。
• 2.音响——反映声波振动的幅度。声波振动的幅度大,声 音则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则弱。
• 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30分贝。超过130,则引起痛觉。
• 3.音色——反映声波的混合状态。分为纯音和复合音。
•
当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时,人仍然可以听出组成该
混合声的各种声音的音色。
S= 1 R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 成反比关系。
精选ppt
9
• (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
小差别量。相对应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 ——韦伯定律:
ΔI K=
I •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者
• ——光化学反应引起神经细胞 的兴奋,化学能转化为神经电 能,产生神经电脉冲,经双极 细胞到达视神经节细胞,并沿 着视神经节细胞组成的视神经, 离开眼睛上行传入大脑枕叶视 觉中枢。
精选ppt
16
三、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阈限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光的强度具有极高的
•
精选ppt
28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补偿—总是使人缺乏此阶段睡眠,然后使之正常化,会发现REM睡眠显著增加。(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点: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和集中性(当人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B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诺尔曼和博布罗完善):
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站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公共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灵活的。资源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醒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
局限性:有些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局限性是由感觉器官的性质决定的。另外,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范围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调节和控制。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4.睡眠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身体动作 当人们集中注意时,与活动无关的身体动作就停止了, 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学生在认真听课时,其目光注视着老师, 而其他动作都停止了。当学生做出多项与学习活动无关的身体动 作时,可大致判断其走神了。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个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关系:颜色、大小、形状、
强度、持续时间。 如绿草和红花、绿草和 青蛙 刺激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易引起注意,如霓 虹灯、活动玩具、教师讲课声调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四、意识的水平
无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自我意识和对外周的意识
五、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与梦 催眠 白日梦和幻想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注意的概念 什么是注意 注意和意识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一、注意的概念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主观因素:各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 识经验
客观因素: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
TCI G AHNE
图1
TEACHING 图2
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
心理学第五章表象和想象
幻想性想象
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创造出理想 化的形象。例如,青少年时期的
白日梦。
想象的作用
促进智力发展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抽象概念和解决问题,提高
智力水平。
激发创造力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通过想 象可以产生新的思想、发明和 创作。
调节情绪
通过想象,人们可以调节情绪 ,缓解压力和焦虑。例如,通 过想象放松训练来缓解紧张和 焦虑。
想象具有创造性、自由性和超越性, 能够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前所未 有的形象。
想象与记忆的关系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 记忆为想象提供了原材料。
想象的分类
再造性想象
根据语言、符号等提示,在脑海 中形成相应的形象。例如,阅读 小说时在脑海中形成场景和人物
形象。
创造性想象
不受现实束缚,自由创造新形象。 例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
对于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来说,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 想象,来帮助他们处理创伤记忆,减轻心理痛苦。
激发积极情绪
心理咨询师可以使用想象法来激发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 自信心和乐观心态。
THANKS
谢谢
两者都可以被语言描述
表象和想象都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述和传达,使得个体之间可以分 享和交流。
表象与想象的区别
01
表象是记忆的再现
表象是记忆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再现,是对过去经验的重现。
而想象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对新的形象进行构建。
02
表象是具体的形象
表象是个体在脑海中形成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而想象则
表象是人们记忆的主要内容,是回忆 和再认的基础。
心理学 第五章 想象
三、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一)实践的要求和个人强烈的创作愿 望
(二)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 备 (三)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原型启发 (五)灵感和艰巨劳动
四、想象的品质
(一)想象的主动性 (二)想象的丰富性 (三)想象的生动性
(四)想象的现实性
(五)想象的新颖性
(六)想象的深刻性
(七)想象的效能性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 象
(一)再造想象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1、是学生感知和掌握事物的有效手段 2、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 句和事物标志的含义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 象
——构成新形象的原型来源于客观现实。 例如:阿Q:浙江人的嘴、北京人的脸、山西人 的衣服; 孙悟空:猴子身体加人头;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 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 主的引起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第五章 想象
第一节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对此概念做如下解释:
(1)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 础,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 造而形成的。
(2)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 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 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想象的规律
一、想象的功能
(二)补充功能(知识经验) (三)替代功能 (四)调节功能(想象对机体的生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二、性格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 特征。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表 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首先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 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认知活动了解到现实 世界的一定对象或活动与自己需要的关系:有的能 满足自己的需要;有的妨碍自己需要的满足。在这 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会形成一定的态度,产生一 定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喜欢那些能满足自己需 要的对象,并乐于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讨厌那些 妨碍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不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 的活动。
二、人格因素及其结构
人格是一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构成, 它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组 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包含 着许多成分。
气质 性格 自我调控系统
三、人格结构的特征
人格结构的独特性
人格的完整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 相互独立的,也不是机械地联合在一起,而是错 综复杂地相互联系、交互作用,构成个体整个心 理面貌的完整的功能系统。
(二) 性格的结构与特征
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份的心理特征构成的 复杂的心理结构。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的独特结合,它既有复杂的组成,又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通常认为性格的结构包括: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
(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 天的,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 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 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3)从社会评价意义上看,气质无好坏善恶 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普通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
2.1 睡眠
2.嗜睡症 嗜睡症是与失眠相反的睡眠障碍。 嗜睡症者在觉醒时,会突然不可抵抗地想睡觉,并会直接地从清醒状态进入快
1.1 意识的概念和特性
(二)意识的基本特性
1
意识的觉知性
觉知性是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指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表现为人不 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
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觉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 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分析综 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把自我 和非我、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自觉地指导和调节人的行 为。
1.2 意识的水平和种类
3.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对正在进行的某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没有觉知。例如,演讲者在述说时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口误。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某些意识经验,如本能、创伤经历等心理 活动过程被排除在意识之外。但是,那些原始的、不被现实和良心接受的欲念、动机、情 绪等内容与经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之中。尽管潜意识中的欲望、情绪或某些观念被压抑,但 它们并没有泯灭。那些本能欲望、情绪和观念会不由自主地活动,在某些状态下通过象征 等方式在意识中出现,仍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现实生活中,有人会 出现口误,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2.1 睡眠
5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 这时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 体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 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另外,心律、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 清醒状态或恐怖时的反应,而肌肉依然放松。 •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出现第二 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之中,当黎 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基础第5章 注意与意识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注意概述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是什么
•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 的指向和集中,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
一 课堂测验
一、注意的含义
◇ (二)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 特征
指向性
二、注意的分类
(二)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关系 • 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实际生活中却离不开这两种注意 • 如果只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惫,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课常堂交替测发验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
二、注意的分类
(一)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进行区分)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
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 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 所发生的注意
有预先目的,但不需要意志 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基础
白学军 主编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岳鹏飞 李园园 信阳师范学院
第五章 注意与意识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注意概述 第三节 生物节律、 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
• 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 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
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
野黑点中的不同刺激
一、什么是意识
◇ 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三种:
医学心理学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二、心理应激的概念
– 心理应激: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 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 紧张状态,其结果为适应和适应不 良。
• 1、心理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 2、将心理应激看做是一种反应 • 3、心理应激是一种个体觉察到的威胁
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
• 1.社会环境的动荡和变迁 • 2.个体自身发生的变故 • 3.个体接受的积极的社会因素 • 4.个体难以接受的消极的社会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三)文化因素
• 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侧;风 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
–
准备行动都需要使用这种
活化的能量来搏斗或逃跑
五、心理应激与健康
• (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 1、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 1、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 2、加重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疾病复发 • 3、造成机体抵抗能力下降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应对方式有效吗?
• (二)生理中介机制 •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 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
行调节。
•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
节
•3.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 进行着双向性调节。
三、应激反应
• 应激反应:应激源所致的个体 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 化,常被称为心身反应
• (二)心身疾病的特征 • 哈雷特指出的心身疾病的特征是: • 1.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 • 2.大多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有关 • 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 4.同一患者可以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
心理学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由哪三个结构组成?A. 自我、本我、超我B. 意识、潜意识、无意识C. 认知、情感、行为D. 感觉、知觉、记忆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A. 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内省来研究B.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行为来研究C.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生理过程来研究D. 心理活动主要通过潜意识来研究答案:B3.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卡尔·罗杰斯D. 费斯汀格答案:D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5. 下列哪个选项是情绪智力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A. 情绪的识别、理解和管理B. 情绪的表达和调节C. 情绪的感知和体验D. 情绪的控制和抑制答案:A二、判断题6.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基础。
()答案:正确7.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认知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答案:正确8.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个体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
()答案:正确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
()答案:正确1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经验的独特性。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1.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与现有的认知相一致。
12. 描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说明各层次需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即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心理学第五章 智能理论xin
本章旨在分析青少年智力发展在水平、类型、 性别和表现早晚上的差异,并探讨智力的早期发展 及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
能力
智力理论
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一、能力的概述
能力
(一)概念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孟昭兰)
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 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 综合。
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一)区别 第一 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 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第二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 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永 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
(二)联系
1. 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2. 其次,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2、多元智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的 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支撑多元智力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 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 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力。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
空间智力(毕加索)
音乐智力(斯特拉夫斯基)
言语智力(李敖)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 主观努力。
第二节 智力
一、智力理论
(一)因素理论
1、单因素论 推孟等人认为:所谓智力是指一种总的 能力,是单因素的。
2、二因素论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C.Spearman,
于1904年提出。
他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两部分构成的,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有
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实验三: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 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主 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 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 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 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 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 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学生 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 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 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 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 第四组的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 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
•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 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3.自我调节理论
•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 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 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 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 明人具有理性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示意图认知的 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4.自我效能理论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 中介,是行为的决定 因素。他进一步把预 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 能预期。
• 结果预期:是对某种 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 个人预测;
• 效能预期:是个人对 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 结果的预期。
•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 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㈠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
⑴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
⑵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
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
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
⑶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
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⑷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⑸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
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动不断的向前发展。
⑹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 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㈡动机及其功能⑴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
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 望被体验着。
⑵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
⑶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
⑷动力的三种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
②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③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㈠本能⑴ 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⑵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 ⑶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第 一 节概述⑷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
心理学第五章记忆
第五章记忆〖导学提示〗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本章着重介绍认知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分析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
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这些都是记忆。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识记,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也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回忆或再认。
心理学 第五章 注意
• 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 汽车司机控制方向盘、挂挡、油门刹车,还要注意行
人车辆和道路标志
• 研究分配性注意的方法——双作业操作
•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
• a、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 度
• b、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难度
• 双作业操作两种作业难度增加时,作业完成的质量和 水平会下降。
• 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 在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注意动摇是不可避免的 • 注意动摇发生的间隔时间大约8-12秒
• 只要注意不离开当前的总任务,注意动摇不会有太大 消极作用
• 在某些要求对信号做出迅速反应的任务中,注意动摇 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 (三)分配性注意 •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
第四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 一、过滤器理论 • 布罗德本特(英)1958 • 神经系统在信息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
对所有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需要首先
经过一个过滤机制;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机制,得到 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挡在过滤机制之外,完 全丧失。
• (二)随意注意 •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 1、对注意目的和任务的依从性 • 2、对兴趣的依从性 •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 5、对人格的依从性
• (三)随意后注意 •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
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
第五章 注意
• 注意的基本概念 •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 注意的认知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梦
梦的概念和事实
❖梦的事实:
❖(5)梦与人的需要和愿望有一定关系。 ❖(6)梦的特征主要有:不协调;不确定;不连
续;④缺乏批判性。 ❖(7)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的发生。
第五章
26
梦的理论
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 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第五章
27
梦的理论
实验心理学的观点 ❖连续性假说,认为梦是日间生活的继续。
❖ 杨治良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钢筋 水泥”模型。
第五章
16
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 人的生理变化存在节律性。 ❖ 生物节律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生物钟”,
它随时监控着时间的进程。 ❖ 理解意识状态应该联系人体的生物节律。
第五章
17
第二节 睡眠与梦
第五章
18
第二节 睡眠与梦
睡眠 梦
第五章
19
睡后90分钟,梦境的持续约为10分钟。一夜大约做4-6 个梦。
第五章
24
梦
梦的概念和事实
❖梦的事实:
❖(3)每晚那么多梦,醒来后只记得少数。解释有三种: 梦境之间相互干扰发生了遗忘;梦境多不愉快,当事 人不愿回忆;梦属于短时记忆内容,不加复述就会遗 忘。
❖(4)身体之外的事能够成为梦的一部分。
第五章
第五章
9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类型
❖ 特尔文也将意识分为三类:(1)非理智的 意识;(2)理智的意识;(3)自我意识。
❖ 约翰斯通提出“意识突现说”,认为意识是大 脑活动突现的属性,是在性质上全新的现象。
❖ 巴尔斯提出了一种关于意识的最新解释--“统 一场说”,又称“剧院模型”。
第五章
10
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第五章
4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五章
5
第一节 意识概述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无意识现象
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五章
6
意识的概念
什么是意识?
学者们对意识的看法并不一致。
认知的观点:意识是一种把信息存入长时记 忆并从长时记忆中读出的机制。
脑生理学的角度:意识是大脑皮层活动的连 续变化。
另一种观点:意识是一种从神经系统的活动 中突现出来的整体功能。
催眠现象
❖催眠是既与清醒有异,又与睡眠不同,是一种 貌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
第五章
33
催眠现象
❖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的情境下由睡眠师的诱 导而形成的。
❖催眠师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采用的诱导方法, 合称为催眠术。
❖维也纳医生麦斯麦用催眠术治疗癔症病人。 ❖“通磁”
做被人追赶的梦。
第五章
29
梦的功能
❖维持。梦有益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适。梦可以使个体压抑的能量得到释放。 ❖激发。梦的内容与想象力关系密切。 ❖暗示。梦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
第五章
30
第三节 催眠
第五章
31
第三节 催眠
催眠现象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
催眠理论
第五章
32
❖失眠分为不同的种类:
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窒息性失眠
第五章
22
睡眠
失眠与睡眠剥夺
❖睡眠剥夺
❖睡眠剥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丢失状 态,并引起情绪、记忆、免疫功能的改变。
第五章
23
梦
梦的概念和事实
❖梦是在睡眠某一阶段中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向 活动。
❖梦的事实:
❖(1)所有人都做梦。 ❖(2)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
第五章
12
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知觉
❖ 无意识知觉又称阈下知觉。 ❖ 无意识启动实验也证明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 无意识知觉和意识知觉的区别表现在:
情绪反应;主导编码;指导语的影响。
第五章
13
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 人的一些本能行为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的 控制。
比如:人在危险情境下,手脚发抖。
第五章
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普通心理学
张积家编著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五章
2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睡眠与梦
第三节 催眠
第四节 注意
第五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
第六节 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
3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要点
❖ 意识的概念与性质 ❖ 意识的不同状态 ❖ 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 注意的生理机制 ❖ 注意的认知理论
❖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认为梦的本质是对脑 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功能说,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
检索、排序、整合和巩固。
第五章
28
梦的诱发因素
❖外在环境因素。梦可以由外在环境刺激而产生。 ❖生理病理因素。一定的生理病理刺激可以引起
睡眠者做梦。 ❖人格因素。心理压力大、自卑感重的人,容易
睡眠
睡眠及其特征
❖普遍性 人和动物都需要睡眠。 ❖必要性 对睡眠的功能,有两个不同的解释:
“恢复论”认为,睡眠具有恢复精力,消除 疲劳的功能。
“演化论”认为,各种动物之所以表现出不 同的睡眠方式,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五章
20
睡眠过程
睡眠
第五章
21
睡眠
失眠与睡眠剥夺
❖失眠
❖个人无法自主的控制自己的睡眠,叫失眠。
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 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的所闻所见不局限于外 界的刺激。
❖ 意识具有局限性。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觉知并 不是世界的镜像。
第五章
11
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动机
❖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动机就是构成无意识 (潜意识)的那些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 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 现代心理学将那些个体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 的是相反的动机的现象称为无意识动机。
14
无意识现象
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 对于脑损伤者而言,虽然意识的知识受到了深 度破坏,却能够获得无意识的知识。
典型例子:盲视。
第五章
15
无意识现象
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 马塞尔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交 叉关系、包容关系和层级关系三种类型。
❖ 心理语言学家发现,人可以在一两秒内把听 到的句子转化为抽象代码,舍弃特定的词句。
第五章
7
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类型
❖ 克拉茨基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在线意识,个体当时当地的体验。 (2)认识性意识,指人能够回忆的内容。 (3)个人的记忆模式,它是对人类认知的性质 和工作方式以及自己的与记忆有关的各种能力 的看法。源自第五章8意识的概念
意识的类型
❖ 法伯与丘奇兰德也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觉知。某人觉察到了某事。 (2)高级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 着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 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