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优秀作业1
实验2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1)
实验3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学习并掌握凝胶过滤的基本操作技术、分离原理及其应用。
二、原理凝胶过滤(Gelfiltration)色谱,又称分子筛色谱(Molecular Sieve Chromatography)或排阻色谱(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凝胶过滤色谱所用的介质载体由具有一定孔径的多孔亲水性凝胶颗粒组成。
当分子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通过这种凝胶柱时,如图7所示,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将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便直接沿凝胶颗粒的间隙流出,称为全排出。
较小的分子则容纳它的空隙内,自由出入,造成在柱内保留时间长。
这样,较大的分子先被洗脱下来,而较小的分子后被洗脱下来,从而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
洗脱时峰的位置和该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有直接的定量关系。
在一根凝胶柱中,颗粒间自由空间所含溶液的体积称为外水体积V o,不能进入凝胶孔径的那些大分子,当洗脱体积为V0时,出现洗脱峰。
图2-1 凝胶色谱原理图2-2 凝胶色谱中洗脱的三种峰凝胶颗粒内部孔穴的总体积称为内水体积V i,能全部透入凝胶的那些小分子,当洗脱体积为V o+Vi时出现洗脱峰,介于其间的分子将在洗脱体积为V o+V e时,出现洗脱峰(图30-2)。
分子筛分配系数K=V e/Vi,对于球形大分子,洗脱体积(V o+V e)与分子量(Mr)相关,K=-blgMr+c,对一固定的柱来讲,当洗脱条件相同时,b、c及V i都为常数,即V e与K相当,所以洗脱体积与被分离物质的分子量(Mr)的对数之间成线性关系,该柱的分子量标准曲线可用已知分子量的一些蛋白质测出。
这就是凝胶过滤分离大分子及用于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凝胶过滤既可用于分离大分子,又可用于样品的脱盐操作。
本实验利用凝胶过滤的特点,用葡聚糖凝胶(dextran gel,商品名Sephadex)对血红蛋白与硫酸铜混合液进行分离。
混合液中血红蛋白(呈红色)分子量大,不能进入凝胶颗粒中的静止相,只能留在凝胶颗粒之间的流动相中,因而以较快的速度流过层析柱;而硫酸铜(呈蓝绿色)分子量小,能自由地出入凝胶颗粒,因而通过凝胶床的速度较慢。
实验2-1-答案
白盒测试用例练习
1.为以下所示的程序段设计一组测试用例,要求分别满足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并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void DoWork (int x,int y,int z)
{
int k=0,j=0;
if ( (x〉3)&&(z<10))
{ k=x*y-1;
j=sqrt(k);//语句块1
}
if ((x==4)||(y>5))
{
j=x*y+10;
}//语句块2
j=j%3; //语句块3
}
由这个流程图可以看出,该程序模块有4条不同的路径:
P1:(a-c—e)P2:(a-c-d)
P3:(a—b-e)P4:(a—b—d)
将里面的判定条件和过程记录如下:
判定条件M={x〉3 and z<10}
判定条件N={x=4 or y〉5}
1、语句覆盖
2、判定覆盖
也可以让测试用例测试路径P2和P3.相应的两组输入数据如下:
3、条件覆盖
对于M:x>3取真时T1,取假时F1;
z〈10取真时T2,取假时F2;
对于N:x=4取真时T3,取假时F3;
y>5取真时T4,取假时F4。
条件:x〉3,z〈10,x=4,y>5
条件:x〈=3,z>=10,x!=4,y〈=5
5、组合覆盖
条件组合
1)x>3,z〈10 2)x>3,z〉=10
3) x〈=3,z<10 4)x〈=3,z〉=10
5)x=4,y〉5 6)x=4,y<=5
6。
实验二 实验报告表(1)
.实验二实验报告表
实验名称:
学号1120172270 姓名刘江班级:02041703 实验时间:2017年10月16日
实验报告表2-1 数值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实验记录表
说明:本实验对计算机内存数据的存放拟定为:①整数用两个字节存储,并负数只考虑原码;②实数用4个字节存储,其中阶码部分占一个字节。
实验报告表2-2 其他进制数据与二进制转化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3 数据的原码、补码和反码表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4 二进制算术运算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5溢出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告表2-6浮点数的小数点浮动实验记录表
实验报考表2-7 表示浮点数的二进制串中阶码位数改变实验记录表。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家庭作业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家庭作业实验一:水的循环目的探究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验材料- 水槽或大盆- 小玻璃杯- 食用盐- 塑料薄膜- 密封袋- 水源实验步骤1. 将水槽或大盆填满水,放在室内一角。
2. 在水槽中放置小玻璃杯,约八分满。
3. 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水槽上,用夹子夹紧边缘,确保封闭。
4. 将密封袋里稍微加入一些水,然后放入室内温暖的地方。
5. 每天观察实验中水的变化,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观察到水槽中的水分会蒸发,形成水蒸气。
2. 水蒸气经过塑料薄膜的冷凝,转化为液态水滴,滴落到小玻璃杯中。
3. 密封袋中的一些水蒸气会凝结为水滴,附着在袋子壁上。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蒸发后,形成水蒸气,然后经过冷凝又转化为液态水滴。
这个循环过程在自然界中一直在发生,被称为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过程,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目的观察空气对物体施加的压力,并了解空气压力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 一个空的空调制冷剂罐- 吸管- 小塑料袋- 魔术贴实验步骤1. 将小塑料袋打开,塞入空调制冷剂罐内。
2. 用魔术贴将小塑料袋固定在制冷剂罐的出口处。
3. 用吸管将制冷剂罐的出口密封住。
4. 按压制冷剂罐的出口,观察小塑料袋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按压制冷剂罐的出口时,小塑料袋会膨胀起来。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空气对物体施加压力。
空气压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扇动风扇、吹气球等。
空气压力的重要性在于维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形状和结构稳定。
z2技术支持的教育反思作业1-工具介绍
z2技术支持的教育反思作业1-工具介绍在现代教育中,技术支持工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无论是在线学习平台、视频会议软件、互动白板还是学习管理系统等工具都已经成为教学中常备的工具之一。
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扩大教学范围,更好地服务学生。
在线学习平台是一种集成的学习管理软件,广泛应用于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领域。
它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在线课件、考试评测等丰富的教学功能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交作业、互动讨论等。
视频会议软件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通讯手段的工具,主要应用于远程教学、在线讨论、跨地域合作等场景。
通过视频会议软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分享课件、白板,并可以录制视频,方便学生回看。
互动白板是一款能够与普通电子白板相比,丰富了许多教学互动的工具。
除了可以进行书写、涂鸦以及更改颜色大小等常规操作,还可以将多媒体资源与PPT等文稿轻松导入,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
同时也可支持远程教学。
学习管理系统(LMS)是一种用于管理、交互和监控在线和混合课程的平台。
LMS主要功能包括课程管理、用户管理、作业管理、测试和测验管理等。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来完成在线学习和管理。
总的来说,这些工具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
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教学需求的工具进行使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教学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基于教学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
只有通过合理的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技术支持工具对教育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人教版小学小学二年级科学寒假作业全套
人教版小学小学二年级科学寒假作业全套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寒假作业全套科学实验实验一: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
实验材料:- 热水- 冷水- 冰块- 火柴或蜡烛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将热水倒入的一半,将冷水倒入另一半。
2. 在热水中放入一个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3. 用火柴或蜡烛加热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实验结果:- 冰块在热水中会逐渐融化,并变成水。
- 继续加热冰块,水会逐渐变成水蒸气。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三态变化,即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加热后的水蒸气会上升变成气体,冷却后的水蒸气会凝结为水滴。
实验二:浮力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
实验材料:- 水- 一个玻璃杯-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纸张、小石子、蜡烛等)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填满水。
2. 将不同形状的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力现象。
实验结果:- 某些物体(如小石子)会浮在水面上。
- 某些物体(如纸张)会沉入水中。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在液体中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使得物体能够浮起来。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它会沉入液体中,否则它会浮在液体表面。
选择题1. 下面哪个是固体?- A. 水- B. 空气- C. 冰- D. 水蒸气答案:C2. 以下哪个物体会浮在水中?- A. 木块- B. 铅块- C. 纸张- D. 钢球答案:A和C答案解析1. 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所以答案是C。
2. 木块和纸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它们会浮在水中。
铅块和钢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它们会沉入水中。
所以答案是A和C。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寒假作业的实验和选择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实验2_灰度修正技术1
实验2 灰度修正技术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灰度变换2. 深入理解图像直方图的概念,掌握图像直方图的绘制方法3. 掌握直方图均衡化的原理,并会用直方图均衡化对图像进行处理二、 实验原理2.1灰度修正技术包括直接灰度变换和直方图修正,其目的是增强图像的对比度,使图像更加清晰。
1.灰度变换灰度变换是一种最简单的图像增强技术,它属于点操作,这种变换方法有多种,如线性变换、对数变换、幂次变换等。
(1) 线性变换所谓线性变换是指:输出图像灰度值g 和输入图像灰度值f 之间的函数关 系是线性关系。
由图2-1(a)所示的线性变换可知,输出图像灰度值g 的表达式可以写成M m f M m f mn M N g +-=+---=)()(α (2-1) 若α > 1,则输出图像对应的灰度范围扩大,对比度增强;若0 < α < 1,则输出图像对应的灰度范围压缩,对比度减小;若α < 0,则图像灰度值求反(见图2-1(b)),使白变黑,使黑变白。
(a) (b)图2-1 灰度线性变换 (a)线性变换;(b)求反.(2) 对数变换设输入图像灰度值为非负值,即0≥f ,则对数变换的数学表达式为)1log(f c g += (2-2)式中c 是一个可以调整的常数。
当1=c 时,对数变换曲线如图2-2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窄范围的低灰度输入图像值映射为一宽范围输出值,而宽范围的高灰度值映射为一窄范围的输出值,即暗像素的灰度值范围被扩大,而亮像素的灰度值范围被压缩,这就使低灰度区域的图像细节能够获得清晰的显示。
对数变换能有效地压缩图像的动态范围,其典型应用是图像Fourier频谱的显示。
Fourier幅度谱的动态范围很大,其数值在0至106数量级范围内变化,而普通显示器的动态范围只有8比特,如果不经对数变换而直接显示,则低数值的细节就无法显示出来。
图2-2 对数变换(3)幂次变换幂次变换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写成γ=(2-3)g⋅cf式中γ,c均是正的常数。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含答案)
顺平县腰山镇中学学生化学实验报告单实验题目: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班级:日期:指导教师:第组姓名:同组人:【实验目的】1、练习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量筒、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玻璃片、酒精灯。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
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1、制取二氧化碳(1)按照图6-23所示连接装置(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在课题2中所设计的装置,但须经教师同意),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BA: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受热试管内空气膨胀,可以看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松开双手,气温下降,有一部分水被吸入导管。
B:先将止水夹夹住导管一端的橡胶管,再往长颈漏斗内加水,当形成液封后,长颈漏斗内水不在下降,且长时间水柱高度不变。
如下图:(2)在试管里放入几小块大理石(或石灰石),然后小心地注入15mL稀盐酸。
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管口,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现象:剧烈反应,大理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以及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颜色(无色)。
过一会儿,检查集气瓶中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用玻璃片盖住已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备用。
(想一想:如何检查集气瓶中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经集满。
2、二氧化碳的性质(1)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
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如图6-24所示.观察现象。
燃着的蜡烛熄灭(想一想:这一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溶液变为紫色)。
将其中一支试管静置。
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溶液逐渐由紫色变为红色)(原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化学方程式:CO2+ H2O ===H2CO3),并与静置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进行对比。
实验二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
实验二金属材料(低碳钢和铸铁)的压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比较低碳钢和铸铁压缩变形和破坏现象。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σs和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3)比较铸铁在拉伸和压缩两种受力形式下的机械性能、分析其破坏原因。
二、验仪器和设备(1)万能材料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试件介绍根据国家有关标准,低碳钢和铸铁等金属材料的压缩试件一般制成圆柱形试件。
低碳钢压缩试件的高度和直径的比例为3:2,铸铁压缩试件的高度和直径的比例为2:1。
试件均为圆柱体。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压缩实验是研究材料性能常用的实验方法。
对铸铁、铸造合金、建筑材料等脆性材料尤为合适。
通过压缩实验观察材料的变形过程、破坏形式,并与拉伸实验进行比较,可以分析不同应力状态对材料强度、塑性的影响,从而对材料的机械性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压缩试验在压力试验机上进行。
当试件受压时,其上下两端面与试验机支撑之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试件两端的横向变形受到阻碍,故压缩后试件呈鼓形。
摩擦力的存在会影响试件的抗压能力甚至破坏形式。
为了尽量减少摩擦力的影响,实验时试件两端必须保证平行,并与轴线垂直,使试件受轴向压力。
另外。
端面加工应有较高的光洁度。
低碳钢压缩时也会发生屈服,但并不象拉伸那样有明显的屈服阶段。
因此,在测定Ps时要特别注意观察。
在缓慢均匀加载下,测力指针等速转动,当材料发生屈服时,测力指针转动将减慢,甚至倒退。
这时对应的载荷即为屈服载荷Ps。
屈服之后加载到试件产生明显变形即停止加载。
这是因为低碳钢受压时变形较大而不破裂,因此愈压愈扁。
横截面增大时,其实际应力不随外载荷增加而增,所以在实验中是以变加,故不可能得到最大载荷P b,因此也得不到强度极限b形来控制加载的。
铸铁试件压缩时,在达到最大载荷P b前出现较明显的变形然后破裂,此时试验机测力指针迅速倒退,从动针读取最大载荷P b值,铸铁试件最后略呈故形,断裂面与试件轴线大约呈450。
图2—2 低碳钢压缩图铸铁压缩图五、实验步骤(1)试验机准备。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
农学1201—1202班作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前半年实验1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2 高粱、谷子、黍子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3 大豆、绿豆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棉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5 冬小麦冬前分蘖的田间诊断后半年1.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2.作物生长分析法3.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4.马铃薯、甘薯形态识别5.冬小麦成熟期田间测产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实验2 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实验3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冬小麦苗期形态识别及越冬前苗情诊断实验5 大豆、绿豆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6 棉花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种的识别实验7 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8 马铃薯、甘薯形态特征观察实验9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实验10 作物标本园综合观察实验11 谷子、黍子、荞麦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12 高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三、内容说明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
取样株数为5株。
(精华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选择一项:
c.自然过程题目1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
选择一项:
b.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题目16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
选择一项:
对题目17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选择一项:
c.互利共生题目18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选择一项:
a.有机农业题目19下列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者的是()。
选择一项:
c.小麦题目20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选择一项:
对形考任务2题目1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分为农业产业结构多样性、农业景观多样性、农田生物物种多样性、农业种质资源与基因多样性几个尺度水平。
选择一项:
对题目2利用温室或塑料大、中、小棚等设施栽培蔬菜、花卉及进行反季节栽培,都属于种群密集型时间结构。
②要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产销对路。
③要与农户的具体情况,如劳力、资金、技术水平、文化程度、管理能力相适应,即要“因户制宜”。
(4)合理利用空间、时间的原则,在庭院内实行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地下各层空间;
在大田中也要进行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各层空间的光、热水、土资源,同时还要在时间上合理安排,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多次、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保证再生产的节奏与连贯。
二、实验性质和学时1.实验性质:选修2.实验学时:6学时三、方法与步骤(一)农户调查1.调查内容(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土质、地下水位、气候条件及特点(包括光热水变化规律极其生产潜力、主要气象灾害等)。
(2)生产条件农户庭院面积、人口、庭院设施种类、数量、承包的土地面积、类型(山、水、田、林等)劳力、畜力、机械、灌溉条件等。
初中生实验活动作业
初中生实验活动作业初中生实验活动作业示例
实验活动名称:水的循环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2. 培养观察、记录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所需材料:
1.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盒。
2. 蓝色素或绿色素。
3. 小石子、土壤和植物(如小型多肉植物)。
4. 软木塞或橡皮泥。
5. 塑料薄膜。
6. 灯光设备(如台灯)。
7. 记录纸和笔。
活动步骤:
1. 在塑料盒底部铺上小石子和土壤,加入适量的水,滴入几滴蓝色素。
2. 在土壤中种植植物,用软木塞或橡皮泥密封盒子的开口。
3. 用塑料薄膜覆盖盒子的顶部,确保密封,然后用灯光设备为盒子提供光源。
4. 每天观察并记录盒子的变化,特别注意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情况。
5. 持续观察和记录一周后,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
活动提示:
1. 注意保持盒子的湿度,避免过度干燥或积水。
2. 可以使用小型台灯提供光源,模拟太阳光。
3. 鼓励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4. 实验结束后,可以尝试改变条件(如光照、温度等),再次进行实验,观察变化。
活动延伸:
1. 思考:如果没有光照,水会怎样循环?
2. 设计一个没有光照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作业及答案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作业及答案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内容标准:实验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内容解析:1.实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九年化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实验报告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知识。
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可以描述整个探究和过程.步骤.方法.现象.分析.结论.建议。
例题分析:例题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氧气B.二氧化碳C.空气D.水蒸气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检验方法,如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有记录,不难做出本题答案选A。
例题2.以下是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A.砝码放在右盘·B.先加质量少的砝码,再加质量大的砝码C.砝码要用镊子夹取·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分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调节天平至平衡;(2)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3)称量时应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称量完毕后,砝码应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零处;(4)称量干燥的固体用纸称量,易潮解的药品,用玻璃器皿称量,化学教案《九年化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本题答案为B。
自我评价:一.填空题:1.二氧化碳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成白色浑浊。
2.__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___________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燃着的木条放进空气里,木条火焰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
二.实践与应用:1.当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积达到1%,对人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一些久末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容易积存二氧化碳,为保证人身安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确定人是否能直接进入这些洞穴。
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检测卷
部编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检测卷
实验一: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目的
观察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
实验材料
- 锅
- 水
- 温度计
- 冰块
- 火柴
实验步骤
1. 将锅放在火上,加热直至水温达到100℃。
2.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 将冰块放入锅中,观察冰块的变化。
4. 用火柴点燃,将火焰靠近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实验结果
- 在加热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蒸汽,温度逐渐升高。
- 将冰块放入锅中,冰块逐渐融化成水,温度降低。
- 将火焰靠近冰块,冰块开始融化。
实验结论
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出现三态变化:从液态到气态的过程称为蒸发,从气态到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称为融化。
实验二:磁铁的吸引力
实验目的
观察磁铁的吸引力,了解磁铁对于特定材料的作用。
实验材料
- 磁铁
- 针
- 纸片
- 铁钉
- 木块
实验步骤
1. 将磁铁靠近针,观察针的变化。
2. 将磁铁靠近纸片,观察纸片的变化。
3. 将磁铁靠近铁钉,观察铁钉的变化。
4. 将磁铁靠近木块,观察木块的变化。
实验结果
- 靠近磁铁时,针发生略微的偏转。
- 磁铁吸引纸片,纸片跟随磁铁移动。
- 磁铁吸引铁钉,铁钉被磁铁吸附。
- 磁铁不会吸引木块。
实验结论
磁铁具有吸引铁质物体的特性,但对于非铁质物体没有吸引力。
磁铁的吸引力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移动或略微偏转来判断。
实验二_土壤机械组成测定
实验二_土壤机械组成测定实验二、土壤机械组成分析1 目的和意义通过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可以知道土壤质地的粗细。
土壤质地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机械组成。
测定土壤机械组成(粒度分析)的方法有好几种。
在野外因仪器、药品携带不方便,所以常用手测法(揉条法)。
在室内则采用吸管法或比重计法。
比重计法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也比较准确。
吸管法一般多用于科研等更精确的分析,因我们课时有限,所以我们实验是采用比重计法。
2 测定原理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也就是测定土壤质地。
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土粒组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就称作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原理,就是把土粒按其粒径大小分成若干级,并定出各级的量,从而得出土壤的机械组成。
对于粒径>0.25mm砂粒,一般用过筛法,将砂砾逐级过筛称重。
对于粒径小的土粒,则用分散剂法将其充分分散,再使分散后的土粒在一定容积的悬液中自由沉降,根据土粒沉降的速度,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含量的多少。
这一过程依据物理学上的Stokes定律:2 2v,gr(d,d)/,1 92式中:v-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速度(cm/s);g-重力加速度(980cm/s);r-颗粒半33径;d-颗粒比重(土粒平均比重为2.65g/cm);d-介质比重(g/cm);,-介质1 的黏滞系数(g/cm.s)在特定条件下,d,d,,均为可知数,可得 12v,r土粒下降的速度与其粒径的平方成正比,土粒愈大沉降速度愈快,再根据量筒的高度H,利用H=vt,就可计算出开始下降后的不同时刻当时仍悬浮的土粒粒径。
所用土样是过1mm筛的土样,用比重计法测定。
在测定以前还要根据土壤pH值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分散剂。
我们的分析土样pH值是酸性的,所以用0.5 mol/L NaOH溶液做为分散剂,这是化学分散法,为了使其充分分散,还必须研磨,这是物理分散法。
答案解析 第二篇 实验2
实验2 常见气体的制备与净化
【母题变式】(1)酒精灯(2)B
2KMnO4K2MnO4+MnO2+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3)H F
1.A
2.(1)锥形瓶水槽(2)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助燃
燃料(3)A D
3.(1)锥形瓶(2)2KMnO4K2MnO4+MnO2+O2↑(3)BD
CaCO 3+2HCl CaCl2+H2O+CO2↑(4)C (5)①CO ②关闭活塞甲,打开活塞乙滴入稀硫酸
4.【解析】(1)仪器①是集气瓶。
(2)在加热的条件下,高锰酸钾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为了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需要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棉花。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C中通过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好的发生装置是C,与另一个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要检验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G 装置,装置中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a进。
(4)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装置是E或H(氨气从短管进入)。
答案:(1)集气瓶(2)2KMnO4K2MnO4+MnO2+O2↑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C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澄清石灰水a (4)AE(或AH)。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后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后作业1. 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装入试管中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试管中的固体共有()A. 2种B. 3种C. 4种D. 5种2.下列示意图分别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3.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B. 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C. 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D. 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4.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B.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改变C.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改变5. 如图是同学们构建的关于氧气的部分知识网络,请你据图回答:(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Ⅰ、Ⅱ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利弊两方面举例说明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6. 小明是一名“小马虎”,他在用髙锰酸钾制取氧气,并进行氧气性质实验时遇到了下列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2)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你认为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至少写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
7. 如图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可能用到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22(1)标号为A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2)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①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②组装制取装置时,可选择所给仪器中的B、F、G、H和___________;③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暑假科学实验作业
二年级暑假科学实验作业暑假来临,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我参加了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作业。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科学的知识,也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
实验一:浮力的实验我们首先进行了一项浮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透明的容器、水和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
我们将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力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密度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浮力。
比如平底的物体浮力大,而尖的物体浮力小。
这是因为水会对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和密度有关。
实验二:电导实验我们还进行了一项电导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电池、导线和一些金属物体。
首先,我们连接好电池和导线,然后将导线的两端分别接触金属物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只有金属物体能够导电,而非金属物体不能导电。
这是因为金属物体中的电子能够自由流动,形成电流,而非金属物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流动。
实验三:水的沸腾实验我们还进行了一项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锅、水和火。
我们首先将水倒入锅中,然后加热。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产生气泡并冒出水蒸气,同时水也会沸腾。
这是因为加热后水中的分子会变得活跃,其中一部分分子会脱离水面形成水蒸气,而水蒸气的形成使水表面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水的沸腾。
实验四:光的折射实验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个玻璃棱镜和一束光。
我们将光通过玻璃棱镜,观察光线在玻璃棱镜中的折射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光从空气中射入玻璃棱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即改变传播方向。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光线的折射。
通过这次科学实验作业,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浮力、电导、水的沸腾和光的折射的知识,还体验到了科学实验的乐趣。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现象的变化,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次二年级暑假的科学实验作业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科学的奥妙。
实验二-Witting反应:顺、反-1,2-二苯乙烯的制备
实验二—Witting反应:顺、反-1,2-二苯乙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Wittig反应合成烯烃的原理和方法;2、巩固分液操作。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苄氯与三苯基膦作用,生成氯化苄基三苯基鏻,再在碱存在下与苯甲醛作用,制备1,2-二苯乙烯。
第二步是两相反应,通过季鏻盐起相转移催化剂和试剂的作用,反应可顺利进行,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C6H5)3P+C6H5CH2Cl(C6H5)3PCH2C6H5Cl(C6H5)3P=CHC6H5C6H5CHO+(CH5)3PO6产物中,顺式烯烃为液体,极性大;反式烯烃为固体,极性小。
加入无水乙醇大极性溶液中,会析出反式烯烃。
三、仪器及药品仪器: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抽滤瓶、布氏漏斗、分液漏斗等 药品:苄氯、三苯基膦、氯仿、二甲苯、苯甲醛、二氯甲烷、NaOH、乙醇四、实验步骤1、苄基三苯基氯化鏻的制备在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苄氯、2.0 g三苯基膦和15 mL氯仿,装上带有干燥管的回流冷凝管,在水浴上回流2h。
反应完毕,蒸出氯仿,再向反应瓶中加入5 mL二甲苯,充分摇振混合,抽滤。
用少量二甲苯洗涤结晶,于110ºC烘箱中干燥1 h,备用。
2、顺、反-1,2-二苯乙烯的制备在50 mL三口瓶中,加入上步得到的0.59g苄基三苯氯化鏻,0.2 mL苯甲醛和8 mL二氯甲烷,装上回流冷凝管。
在电磁搅拌器的充分搅拌下,自三口瓶一侧慢慢滴入1.0 mL 50%氢氧化钠水溶液,使其保持微沸。
滴加完毕,继续搅拌15min。
将反应混合物转入分液漏斗,摇振后分出有机层,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滤去干燥剂,在水浴上蒸去有机溶剂。
残余物加入无水乙醇加溶解(约需10 mL),然后置于冰浴中冷却,析出反-1,2-二苯乙烯结晶。
抽滤,干燥。
五、注意事项1、苄氯蒸气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一定要在通风橱中取用,转移时切勿滴在瓶外,如不慎沾在手上,应用水冲洗后再用肥皂擦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6 页共 6 页
注意:在本题的(3) (4) (5)步中关于 printf 函数中使用自增或自减的表 达式作为参数的使用形式,其输出结果和编译器有关,故提醒大家在自己写 程序时不要这样写!这三步仅供大家了解一下 VC 中 printf 函数对自增减表 达式和参数的调用顺序的处理方式,无须过深追究! 4. 假如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 9%,计算 10 年后我国国民生产总 值是现在的多少倍。编写程序。 (第 3 章第 1 题) 计算公式为:p = (1 + r)������ r 为增长率,n 为年数,p 为与现在相比的倍数。 (1) 输入自己已编好的程序,编译并运行。分析运行结果。 程序:exp2_4_1.c
(4) 在(3)的基础上,将 printf 语句改为: printf("%d,%d\n",++i,++j); 结果: 原因: 9,11 先将 i 和 j 分别加 1,再输出 i 和 j
(5) 再将 printf 语句改为: printf("%d,%d,%d,%d", i, j, i++, j++); 结果: 原因: 8,10,8,10 输出原始 i 和 j 的值,和 i 与 j 的值,最后再使 i 和 j 的值分别加 1 (6) 将程序改为: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int i , j , m=0 , n=0;
第 2 页共 6 页
//逗号分隔
《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2) a=3 b=7 x=8.5 y=71.82 A a (3) a=3 b=7 8.5 71.82 A a (4) a=3 b=7 8.5 71.82Aa 隔 (5) 3 7 8.5 71.82Aa 格分隔 (6) a=3 b=7↙ 8.5 71.82↙ A↙ a↙ (7) a=3 b=7↙ 8.5 71.82↙ Aa↙ (8) a=3 b=7↙ 8.5 71.82Aa↙
(3) 在程序中增加 printf 函数语句,用来提示输入什么数据和说明输出的 是什么数据。 程序:exp2_4_3.c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float p,r,n; p=1; n=1; printf("请输入年增长率 r="); scanf("%f",&r); while (n<11) { p=p*(1+r); n=n+1; } printf("十年后国民生产总值与十年前的比值 p=%f\n",p); return 0; }
2. 输入第 3 章第 5 题的程序。即: 用下面的 scanf 函数输入数据,使 a=3,b=7,x=8.5,y=71.82,c1=’A’,c2=’a’。问在键盘上如何数入?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a,b; floatx,y; char c1,c2; scanf(“a=%db=%d”,&a,&b); //“%d”和“b”中间有一个空格 scanf(“%f%e”,&x,&y); //a 改为 x scanf(“%c%c”,&c1,&c2); printf(“a=%d,b=%d,x=%f,y=%f,c1=%c,c2=%c\n”,a,b,x,y,c1,c2); return 0; } 运行时分别按以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 a=3,b=7,x=8.5,y=71.82,A,a
二、实验要求
1. 请在实验课前复习课堂上所讲授的第三章的内容; 2. 请在实验课前将本实验要求编写的程序打好草稿(将设计好的程序直接 写在该文档相应题目的后面即可) ,课前提交预习报告; 3. 实验课后请将该文档和最后一题的源程序文件(文件名为 exp2_4_3.c)压 缩为一个文件(文件名改为:学号姓名.rar) ,并在作业空间提交。
//空格分隔
//空格分隔 //71.82Aa 为连续输入,其他空格分
//71.82Aa 为连续输入,其他空
//空格分隔 //空格分隔
//空格分隔 //空格分隔 //无分隔符 //空格分隔 //71.82Aa 为连续输入,其他空格分隔
通过此题,总结输入数据的规律和容易出错的地方。 总结: 在格式字符串中除了有格式声明外,还有一些普通字符。在赋值 时应按指定格式输入;在输入数据时,应在对应位置上输入同样 的字符;如果 scanf 函数中两个%d 之间有两个空格,输入时, 两个数据间应有两个或更多的空格字符;不同语句中间应有‘; ’ 分割。 3. 输入以下程序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i,j,m,n; i=8; j=10; m=++i; n=j++; printf(“%d,%d,%d,%d\n”,i , j , m , n); return 0; } (1) 运行程序,注意 i、j、m、n 各变量的值。
《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实验 02
班级: 学号: 姓名: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
一、实验目的
1.掌握 (1) C 语言的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和实型的变量, 以及对它们赋值的方法; (2) 学会 C 的有关算术运算符,以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 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3) 输入输出函数的应用 2.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3. 进一步熟悉 C 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运行和调试的过程。
第 4 页共 6 页
《C 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i=8; j=10; m+=i++; n -= --j ; printf(“i=%d,j=%d,m=%d,n=%d\n”,i,j,m,n); return 0; } 结果: 原因: i=9,j=9,m=8,n=-9 程序第六行表示 m=i,i=i+1,j=j-1,n=j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 输入并运行教材第 3 章第 4 题给出的程序: #include<stdio.h> intmain() { char c1, c2; c1 =97; c2 =98; printf(“%c %c\n”,c1,c2); printf(“%d %d\n”,c1,c2); return 0; } (1) 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第 5 页共 6 页
实验 02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程序:exp2_4_2.c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float p,r,n; p=1; n=1; scanf("%f",&r); while (n<11) { p=p*(1+r); n=n+1; } printf("p=%f\n",p); return 0; }
#include<stdio.h> int main() { float p,r,n; p=1; n=1; r=0.09; while (n<11) { p=p*(1+r); n=n+1; } printf("p=%f\n",p); return 0; }
(2) 年增长率不再程序中指定,改用 scanf 函数语句输入,分别输入 7%,8%,10%。观察结果。
第 1 页共 6 页
实验 02 原因: 分别按照两种形式输出, 第一行输出字符型, 第二行输出十进 制整数型 (2) 如果将程序第 5,6 行改为: c1=197; c2=198; 运行程序并分析结果。 结果是: ?? -59 -58 原因: 定义 c 为字符型变量并使初始值为字符‘?’ ,197 和 198 超 过了 char 变量的数值允许范围 (3) 如果将程序第 4 行改为 int c1, c2; 运行程序并分析结果。 结果是: ?? 197 198 原因: C1 和 c2 被定义为整型变量
第 3 页共 6 页
实验 02
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
结果: 原因:
9,11,9,10 第六行和第七行分别表示 i+1 赋给 i,再将 i 的值赋给 m,所以 m=i=9;将 j 的值赋给 n,再将 j+1 赋给 j.
(2) 将第 6、7 行改为: m=i++; n=++j; 再编译运行。 结果: 原因: 9,11,8,11 第六行和第七行分别表示将 i 的值赋给 m, 再将 i+1 赋给 i; 将 j+1 赋给 j,再将 j 的值赋给 n (3) 将程序改为: #include<stdio.h> intmain() { int i , j; i=8; j=10; printf(“%d,%d\n”,i++,j++); return 0; } 结果: 原因: 8,10 先输出了 i 和 j,才将 i 和 j 的值分别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