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个性化设计
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
主备教师:组长审阅: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教科版科学五下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五下4第7单元《造一艘小船》中的一部分。
该单元涵盖了孩子们小学阶段必须了解的关于浮力、物体的密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目标•能够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能够构建简易的小船•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小船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教学难点•如何确保小船的稳定性和漂浮性•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1.浮力原理2.小船的构建3.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带领学生了解浮力原理•描述物体的密度和因此浮力导致它漂浮的原理•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浮力实验步骤二:带领学生构建小船•介绍小船制作的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作小船模型并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小船如何能够漂浮步骤三: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进行测试和实践•描述学生制造和测试小船的流程,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物体密度的概念和实践操作的理解四、教学评价与作业4.1 教学评价学生能否理解物体密度和浮力原理,能否使用材料和工具制作小船,并能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物体密度概念的理解。
4.2 作业学生完成针对小船制作与测试的小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小船制作过程、小船设计思路、在测试过程中的发现和结果分析,然后分析报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该节课采取了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法,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原理和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
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把控学生的安全问题,要确保学生制作的小船牢固可靠并优雅漂浮,加强学生练习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思考小船制作的细节和可能的改进。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他们多分享对于物理和浮力方面的体会,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6)(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艘⼩船教科版(6)(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造⼀艘⼩船教学⽬标1、科学概念: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2、过程与⽅法: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教学难点】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教学⽅法教法:实验法,讲授法,引导互相合作。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主动建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组⽔槽⼀个,同等体积的橡⽪泥若⼲,⼀⾓的硬币。
船的发展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激趣导⼊:1、⼤地中⼼⼩学五⼀班的同学们正在组织⼀场发明创造赛。
2、⼤地⼩学的同学们向严垅⼩学的同学们发来了“挑战信”要与清⽔⼩学的同学们⽐“造⼀艘⼩船”。
揭⽰课题——造⼀艘船(板书)3、介绍船的发展史。
互动合作(⼀)⽤橡⽪泥造船1、制订⽐赛规则:⽤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谁制造的⼩船装载量⼤。
2、思考问题:怎样才制造出装载量⼤的船呢?学⽣分⼩组在⼩组内轻轻讨论⼀下,先画好设计图,再制作。
(⼆)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1、先预测⼩船的装载量。
2、以⼩组为单位,结合记录单,明确本组的分⼯,先预测你们的⼩船能装下多少硬币,然后再实际的去测⼀测。
展⽰交流(⼀)第⼀次造船的结果1、每组汇报第⼀次的⼩船的预测和实测的硬币数,出⽰每组的实验结果。
2、选取装载量⽐较⼤的和⽐较⼩的⼩组汇报本组的分⼯、测量结果。
操作员演⽰硬币测量⼩船装载的过程。
3、思考:是什么影响⼩船的装载量?我们的操作有什么影响?4、总结: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操作时动作要轻,保持船的平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浮沉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船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小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并理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理。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小船的制作。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船的浮沉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船的浮沉原因。
3.制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浮沉原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5.总结: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船的浮沉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浮沉原理1.船的形状和结构2.船的浮力3.船的重力4.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制作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作品质量主要评价学生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7)
1.4 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是和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一、船的发展史1.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
(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讲解)二、做一艘橡皮泥小船1.欣赏完这些船,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大家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船?2.出示材料:橡皮泥3.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我们如何造出一艘载重量大的船呢?(1)把船造得尽量大(2)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大后,载重量也多。
4.今天我们用老师发的垫圈来表示载重量,垫圈越多,意味着----载重量越大,我们要做的是比比哪个小组在橡皮泥一定的情况下,哪组的小船载重量大。
5.那把垫圈放入水中有什么要求吗?四人小组讨论6.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先把船平稳地放入水中,不可以浸水。
(2)放垫圈的时候尽可能平稳,一个个的放,当最后一个放入水中而船沉浮了,那么最后一个不算船的载重。
(3)边放边数,实验三次,注意卫生。
7.出示小船制作要求:装载量大,平稳,美观,大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认识浮力与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小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运用到小船的制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类型的船模型、泡沫板、塑料瓶、竹签、细线等。
2.学具: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船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学习浮力知识(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举例说明浮力的作用:如轮船、木筏等。
(3)讨论:如何让小船浮在水面上?3.制作小船(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艘小船,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3)指导学生制作小船:a.画出船体轮廓,用剪刀剪出船体。
b.用胶水将船体与船舱连接。
c.添加船帆,用细线固定。
d.调整小船的重量,使其能浮在水面上。
4.测试小船(2)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使其浮力更好?(1)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小船的过程和感受。
(2)讨论:通过制作小船,我们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五、作业布置1.画出一艘自己设计的船,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家长监督下,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小船,让学生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浮力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因为它很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3.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人类创造发明船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槽、若干橡皮泥、垫圈、汇总表。
小组:水槽一个、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圈、记录单、毛巾。
【教学过程】一、聚焦:船的发展史(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船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
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船的发展史。
2.播放课件“船的发展史”并进行介绍: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3.欣赏了那么多船,我们今天也自己来造一艘小船。
(出示课题:造一艘小船)二、探索:橡皮泥小船制作赛(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3块橡皮泥、若干垫圈、水槽、毛巾、记录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二、教材解析三、学情分析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容易沉,轻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小容易沉,体积大容易浮;也知道了轻重相同的物体,改变排开水的量,可以改变沉浮。
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应用方面也未形成规律。
四、学生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增大船排开的水量,从而增大载重量。
情感与态度: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增大船排开的水量,增大载重量。
2、教学难点:理解载重量增大的实质是增大了排开的水量。
六、教学过程(一)船的发展史1、师: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昨天大家回去收集了关于船的知识,你都了解到了一些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教师引导性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别人介绍的是关于船的什么方面的知识?)3、师: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
从独木舟到现在的客轮,在逐渐变化,变得更好,越来越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是在逐渐发展,大家想一想,船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变好的?4、小组讨论交流:稳定、载重、动力、材料……(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归纳。
)(二)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师: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载重量很重要,从独木舟载一个人到现在的客轮载许多人,载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今天我们要来造一艘小船,材料是橡皮泥。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造一艘小船教科版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在上一节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探讨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时,“如何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这部分我使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一环节“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时,时间已不够。
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对能浮的形状学生做了探讨,有船形、碗形、饺子形等等。
但在最后一环节排开的水量的比较上,对能浮的形状1、2、3的比较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个别组的测量数据符合标准,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宽下窄,边缘较薄的形状,效果才明显。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时机的把握、数据的读取、形状的设计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这部分实验基本上以体验为主。
所以,本节课《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两部分来进行。
首先,先把上节课的最后内容“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进行,在上节课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学生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测量出数据,然后,在对比总结的理论基础上,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体积大”,在理论的指导下,。
如何让小船载重量大,那么关键就在于浸入水体积的大小了。
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小船载重比赛进行完了。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化。
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另外,教具准备不好。
由于学生学具没有来,找不到合适的橡皮泥,所以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造的小船,船排开的水量越大,它的装载量也越大。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的载重量。
2.选择材料,设计方案改进船的其他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STEM目标S(科学):学生知道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造船,船排开的水量越大,它的装载量也越大。
T(技术):学生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装载量。
设计方案改进船的其他方面。
E(工程):改进小船装载量并不断完善小船。
M(数学):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装载量也越大。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进而增大装载量。
体会原理: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造的小船,船排开的水量越大,它的装载量也越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装载量也越大,并能根据原理改进小船的装载量。
学生能设计改进方案,使小船更实用、更完善。
【教学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造船。
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泥,你们会用这块橡皮泥捏出一艘小船吗?2.这么有自信,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哪组以最快的速度造出小船,让小船能稳稳地浮在水面上。
二、造一艘浮起来的小船1.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活动过程中,老师有几点要求要提醒下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下。
PPT出示活动1要求:a.用一整块橡皮泥制作;b.先小组讨论,得出合理方案后,动手捏;c.完成的小组端坐示意老师。
2.生活动捏出浮起来的小船,师巡视指导,并板书统计小组成功情况。
3.(请学生按成功与否分类摆放在讲台两边)比较下两边的小船,为什么这些小船能成功浮在水面上,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点。
4.看来想要橡皮泥小船平稳地浮在水面上,也是有讲究的,要注意捏出边缘且边缘高度要一致,使其成为一个类似碗、托盘等容器的形状,厚薄捏得均匀,高度要注意。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如何测试小船的浮力。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浮力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有较强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
但同时,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原理,知道如何制作一艘稳定的小船。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小船的制作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浮力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小船的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师用书。
2.制作小船所需的材料:如塑料瓶、木棍、绳子等。
3.测试浮力的工具:如称、水等。
4.计时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浮力原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制作好的小船,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船的结构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开始制作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使小船更稳定等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船的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如何使小船更稳定?让学生思考和探究。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2)
《造一艘小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4课第一课时《造一艘小船》[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怎样保持船身的稳定和平衡,如何装载更多的货物。
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调试才能达成,因此对学生技能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还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最后举办船的展览会和回忆船的发展史是活动的延续,希望学生保持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历史,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认识船,在电视和手机上看过一些船的图片和视频,能叫出常见船的名称,知道船的一些作用,但对于船更多的类型,发展历程,以及依靠什么做动力了解的很少,很多同学动手折过纸船,但在玩的过程中对船的观察和进一步探索不足,没有尝试过运载货物,也没有用其他材料做船的经验,不过学生们还是很喜欢动手,对于造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还是很感兴趣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自学用其他材料造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以及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片、玻璃弹子、船的发展史图片,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学习设计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学生的经验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船的结构特点,知道船的设计原理。
2.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制作一艘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的结构特点,学会设计船的图纸,制作一艘小船。
2.难点:船的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船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小船的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小船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船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船的图纸,并动手制作一艘小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古代的船舶文化,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船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关于船的手抄报,展示自己对船舶文化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构造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船的结构和功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制作小船的过程中,可能对船的结构和浮力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加深对船的构造和浮力原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掌握制作小船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制作小船的基本技能。
2.难点:浮力原理在船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船的结构和功能,浮力原理。
2.示范法:展示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技巧。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小船,培养动手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例、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
2.学具:制作小船的材料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船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浮力原理。
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小船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示范制作小船的步骤和技巧,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制作。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原理在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制作小船,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提高其性能。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的结构、浮力原理以及制作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小船制作,观察其在水中的浮力表现,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3)(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3)(1)《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1.4 造一艘小船学科小学科学授课班级五(1)班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者所属学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4课。
有五个部分活动组成,“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设计制造其他的船”、“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和“船的发展史”。
学生已经对船有一定的认识,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
依据标准《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体现这些科学课程理念,并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技术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小船,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本课在单元结构上,前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也知道了船排开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学生通过查找船的资料,了解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激发心中的创造欲望。
教学思路①总体思路:从本地陶文化引出“船”的作用,学生初次用橡皮泥体验造船,到引导学生用其他的材料造船,设计出更多的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4《造一艘小船》教案
近期,学校将举办一期船的展览会,望同学踊跃参加。
回顾:把实心橡皮泥变成空心的,增加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用天平秤橡皮泥
认真听比赛规则和注意事项
开始捏船大比拼
准备垫圈
认真听检验要求
实验,填写表格
小组比拼
实验交流:玻璃球容易滚动,小船容易侧翻
把船分成几个舱,装载货物
讨论交流
按照老师的指导写出自己的造船计划
按计划造船,
填写实验记录
独立完成
查阅资料,交流
积极准备
让学生知道怎样造出装载量大的船
实验验证如何做到货装的多而且平稳
学会写出造船计划,并学会改进
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了解船的文化
培养动手能力ຫໍສະໝຸດ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探究中,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増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在活动中培养我们动手能力、小组协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7)远洋货轮
以载运货物为主的。其大部分舱位用于堆贮货物的货舱。货船的船型很多,大小悬殊,排水量可从数百吨至数十万吨。
(8)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空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
总结课堂
板书
用橡皮泥造船
造一艘小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1.4、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你选择什么货物要比赛了,学生都显得很是兴奋,因为按照我们的惯例获奖的小组加分的。
本次比赛的规则如下:1.自由组合小组,人数控制在4-8人;2.获一等奖的所有小组成员加5分,二等奖加3分,三等奖加2分。
3.使用相同品牌和数量的橡皮泥,不能有其他的添加物。
4.运载的货物分两种,分别是弹珠和回形针,挑战弹珠的有机会获一等奖或二等奖,挑战回形针的只能是争取二等奖或者三等奖。
5.每个小组有2次机会,以最好成绩作为评比成绩。
上课了,首先是学生按小组进行前期准备,然后是已经准备好的小组进行比赛,我和科学课代表作为裁判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样子,我心中暗喜,一节课又搞定了。
最精彩的部分是选择货物上。
载1个弹珠是三等奖,2个弹珠是二等奖,3个弹珠是一等奖。
而选择回形针的话,载8个回形针是三等奖,16个回形针或以上是二等奖。
相比较而言,回形针的难度系数小一点,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失去挑战一等奖的权利,而选择弹珠虽然有去争取一等奖的可能,但其中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看着学生慎重地讨论抉择,突然感觉到他们比以前又多了份老练和聪明。
启示:1.给孩子一个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给孩子一条路,让他自己去走;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在很多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而我们也更清楚的走到学生内心,感受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2.弹珠的难度系数还是大了点,有几个小组勇敢地挑战这个项目,但最终都没能拿到一等奖,因为这个难度实在太大,因为我们学生使用的是那种小条的橡皮泥,估计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装载3个弹珠,这样就失去活动选择的意义。
今后是这方面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到位,做到心中有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 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6)
造一艘小船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船的浮力与什么有关?2、了解船的浮力。
3、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证明,4、认识各种各样的船,5、知道船为什么捅浮在水面。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并制造一艘小船,7、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8、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过程中乐于与人合作动手制作。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船并知道它们利用了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造一艘小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水槽、马口铁片、钳子、镙母、小量(烧)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船的图片,认识它们吗?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船”。
问:你知道这些船的名称吗?学生说出认识的船的名称(帆船、客船、货轮、水翼艇、航空母舰……)二:交流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
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设计的小船。
2、小组派代表汇报。
要求介绍:(1)我的小船有什么特点?(2)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三:看一看老师是如何造了一艘小船。
1、教师演示两块相同的铁片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力。
2、两块铁片谁的浮力大一些?3、再看一看用相同的铁片做成的小船与铁片谁的浮力大?4、比一比,用铁片舀水到入量杯,再用小船舀水到入量杯,看一看相同大小的铁片和用相同大小的铁片做成的小船,谁舀的水多?5、看一看小船能装多少个镙母?6、小结:通过测量证明相同表面积的铁片和小船舀的水不一样多,小船装的水多,就说明小船排开水的体积大,所以小船比相同表面积的铁片的浮力大!四:学生试着造一艘小船1、用一块橡皮泥可以制作什么样的小船?2、怎样才能使小船装的货多?3、小组之间开展比赛,4、比一比哪组的小船装的锣母多?5、学生比赛。
四、船的展览会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把我们制作好的小船和收集到的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师:船作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船相继问世,船的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从古代的船发展到现在的船,中间经历了大约一万年呢!可以说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造一艘小船
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堂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于影响浮沉的因素的(体积、重量)的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能力。
课堂的设计开展形式比较新颖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高昂,课堂参与度高。
但课堂还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第一,对于时间的分配把握不到位,以至于提前了3分钟下课。
第二,课堂内容中第一部分“制作一艘船”到第二部分“船的发展史”的过度比较生硬,不够顺畅自然。
第三,在课堂中未能充分的开放学生的思维。
要求学生去设计制作一艘船,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被拘束在“船”这一字眼上,设计制作出来的“船”形状都是生活中的“船型”(中间大两头尖尖的形状),极少同学能设计制作出其他形状的船,甚至有学生质疑说:“老师,长方体的形状是船吗?”在今后的课堂设计中,要多注意时间的分配,让内容更加充沛丰满,也要注意课堂各环节的连接,让课堂自然流畅。
同时,也要多多注意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打破常规,不被生活的习惯所拘束,让学生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