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3.4 力的合成 教案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事例:要将一桶水从地面放到桌面上,力气大的同学,一只手就能把它提上桌面,力气小的同学可能要两个或三个人一起把它提上来;要使一辆推车在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马来拉,也可以让一个人在前面拉,还可以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这些例子说明同一个问题,一个力与多个力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合力。

那么,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已知几个力求合力的过程,就叫力的合成,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解这个问题。

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相同的效果包括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形变或是使物体产生相同的加速度。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与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含义是说,分力对物体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力与分力可以等效替换,即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性。

如我们可以用一只手提起一桶质量为m 的水,此时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也可以两个人抬起这桶水即施加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分力)代替这个力。

再比如,如图所示,物体在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在力1F 、2F 共同作用下也能处于静止状态,即1F 、2F 共同作用的效果与力F 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于是F 是F 1、F 2的合力;F 1、2F 是力F 的分力,从作用效果上可以相互替换。

即对于上图而言,可以认为没有1F 、2F 作用,而是有力F 作用,替换后,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2)合力与分力不是同时存在的 实际存在的是合力或分力。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才把实际的合力分解,或把实际的分力合成。

这样进行受力分析时,合力与分力只能考虑其一,不能同时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合力与分力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精选篇1第一节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1.3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方法。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二章:力的合成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定义合力的概念。

区分共点力与非共点力。

3.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合力的概念,共点力与非共点力的区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力的合成方法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4.2 教学内容本章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分解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结合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第五章: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并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5.2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例介绍如何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含义。

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计算合力。

6.2 教学内容本章将详细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包括其几何意义和计算方法。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方法;
3.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
2.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方法;
3.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1.利用实例:假设有两个人一起推一辆小车,力的合成使得他们能够共同推动小车,引出力的合成的概念。

第二步:力的合成的概念和原理
1.介绍力的合成的概念: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原理:力的合成是矢量的合成,可以使用矢量相加的方法进行。

第三步: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方法
1.向学生介绍一种简单的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2.根据具体实例,示范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第四步: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1.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将一个斜向上的力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力;
2.引导学生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练习和巩固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并解答疑惑。

四、教学资源
1.小车模型;
2.白板、马克笔;
3.练习题。

五、教学评估
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情况;
2.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他们对力的合成的掌握程度;
3.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1.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互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3.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介绍了一种力的合成优质教具,该教具设计获得一等奖。

通过使用这种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该教具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具材料- 木板- 弹簧(多个)- 弹力计(多个)- 支架- 料架- 可调节夹子(多个)- 连接杆- 测量尺- 关键配件教学设计步骤1: 准备材料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教具材料。

确保所有材料都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检查。

步骤2: 搭建教具使用木板作为基础,将支架和料架固定在木板上。

确保支架和料架的位置稳定,并能够承受所使用的材料和装置的重量。

将弹簧通过连杆连接起来,并将其固定在支架上。

确保弹簧松紧适中,能够产生所需的实验效果。

将弹力计安装在夹子上,并将夹子固定在支架上。

确保弹力计能够准确测量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步骤3: 实施实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逐步进行实验。

首先,教师可以演示如何施加单一方向的力并测量其大小。

通过调节弹力计和夹子的位置,可以实现不同大小的单一方向力的施加。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成力的实验。

让学生通过同时施加多个方向的力,使用弹力计测量各个力的大小,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步骤4: 教学互动与讨论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和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让他们发现力的合成规律。

通过提问和辅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步骤5: 拓展应用在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概念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设计不同场景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论力的合成优质教具一等奖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概念。

该教具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通过这种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4.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5.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合成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素材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4. 实际问题案例【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两个人一起拉一辆车,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讲解】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单独力作用于该物体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2. 力的合成原理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方向等于两个力的夹角的平分线。

3.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介绍力的合成方法,如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等,并展示实例动画演示。

【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案例,运用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滑轮等器材,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力的合成原理。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力的合成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力的合成-优质获奖教案

3.4 力的合成教案3 (人教版必修1)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②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③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③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难点: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仪器(以视频方式演示实验等)教学设计过程:四、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由“曹冲称象”故事引入──等效替代思想①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一根细线和两根细线悬挂同一个物体。

(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②提问:已知同一个物体由一根细线悬挂或由两根细线悬挂,其效果怎么样?能否等效替代?(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③提问、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2.新课教学①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 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力的合成解决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合成方法。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力的合成动画演示。

3. 实例材料。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拉扯一个物体,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合成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力的合成概念,解释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

3.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

4. 实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进行解决,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5.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力的分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2.学会利用合成力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力的合成的概念;2.力的合成的方法;3.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三、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2.学会利用合成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物理教案的主题:力的合成。

通过举例子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力的合成,为什么需要力的合成。

2. 理论讲解(15分钟)首先,讲解力的合成的概念:当有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等效于一个合成力的作用。

接着,讲解力的合成的方法:几何法和分解法。

2.1 几何法几何法是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解力的合成。

使用几何工具,如尺子和直尺,在纸上绘制力的向量,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

2.2 分解法分解法是将一个力按照不同方向的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成。

通过三角函数的知识,将一个力分解成x轴和y轴上的分力,然后再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

3. 应用训练(20分钟)将学到的力的合成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力的合成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法或分解法求解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4. 拓展活动(2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力的合成的实验,观察合成力的特点。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实验的过程、步骤和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

5. 讲解总结(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重点回顾了力的合成的概念和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力的合成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2.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学生对力的合成问题的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研究更复杂的力的合成问题;2.进一步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应用;3.学生可以编写一个小程序来模拟力的合成问题的计算。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2.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2.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1.基本知识(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等于零.(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思考判断(1)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3)物体由静止释放,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交流(1)一张纸片下落和该纸片揉成团下落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为什么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提示】(1)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造成二者下落快慢不同.(2)由于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对金属片和羽毛均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运动规律1.基本知识(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g取9.8_m/s2或g=10_m/s2.(4)运动规律①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gt2.)2.思考判断(1)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基本知识(1)问题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矛盾:把重物和轻物捆在一起下落,会得出两种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加速运动,并指出这种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假说.(3)理想斜面实验①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2.②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③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2是否成立.④改变小球的质量,判断x∝t2是否成立.⑤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4)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他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2.思考判断(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物、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自由滚下的加速度是相同的.(√)(3)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做实验.(×)探究交流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进行了猜想,亚里士多德进行了猜测,两种研究方法有何不同【提示】伽利略的科学猜想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把客观事实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猜想不能直接当做结论使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作为结论使用.四、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问题导思】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吗2.实际中,物体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3.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是否相同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除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才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1)产生原因:由于处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也称为重力加速度.(2)大小:与所处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①在地球表面会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最小,在两极,但差别很小.②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通常情况下取g=9.8 m/s2或g=10m/s2.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2.物体不仅在地球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重力加速度不同.3.g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也不一定指向地心.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

黄德慧《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向量图等)3. 力的合成实验操作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5.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验操作。

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灵活运用,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

2. 实验法: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力的合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法:分享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木板、图钉、白纸、铅笔。

2. 教学课件: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

3. 教学视频:力的合成实验操作演示。

4. 作业布置:提前让学生预习力的合成相关知识,了解实验原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合成实例,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合成概念:介绍力的合成定义,解释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合成。

3.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向量图等力的合成方法。

4. 演示力的合成实验:播放教学视频,展示力的合成实验操作过程。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过程。

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力的合成方法的有效性。

7.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分享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9.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力的合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力的合成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学生在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三种常见力的基础上,应用等效替代,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的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本节重点介绍了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工具,对今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动量等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了位移的合成,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对物体的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由于矢量概念是进入高中之后才接触的,对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没有什么认识。

三、教学目标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力的合成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具备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2.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五、教法学法教法: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线、结合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用等效替代法、实验法和归纳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学生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筋、弹簧秤(2个)、三角尺、白纸、绳套、铅笔、橡皮等2、自制powerpoint幻灯片七、教学过程解释现象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用尽全力也拉不直一根晾衣服的绳。

挂物体处的力是向下的,这个向下的力必须要由反方向向上的力才能被提起,如果只两端拉绳子的力是绝对不足以拉直绳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重/难点
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难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

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难点分析:突出物理的实验特色。

学生对实验也特别感兴趣,但他们不懂得怎样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告诉他们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

告诉他们对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何推理,猜想,如果没有实验误差的话,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使之了解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力争通过此过程提高学生的素养。

突破策略
一、力的合成
[演示实验)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同学们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学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学的同学用不同学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学的目的。

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学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学的。

学生活中还有好多例子可以说明同学样的问题。

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学生了同学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学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学,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

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用两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

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师:看一下两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是不是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

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 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学作用的效果相同学。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设计参考案例。

实验步骤:(1)在桌上平放一个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好。

(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 点(A 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3)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

(4)用铅笔记下O 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学一条件下)。

(5)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白纸上从O 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1F 和2F 的图示。

(6)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学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学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注意事项:①同学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勾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学,则可选,若不同学,应另换,直至相同学为止,使用时弹簧秤与板面平行。

②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③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

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

④在同学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学。

⑤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F’符合。

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个结论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建议:让同学汇报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结论不一定要与上面的结论一致,教学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共点力
师:同学们自课本上有关共点力的知识,在阅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②你认为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如果有,适用条件是什么?
注:这一部分知识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能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学作用在同学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学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掌握共点力时,不仅要看这几个力是不是作用于一个点,还要看它们的延长线是不是交于一个点。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作用的情况。

例1. 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11N、6N、14N,在同学一平面内,各力间的夹角可变,求此三力的合力大小的范围。

解析:当三个力方向相同学时,合力取最大值
max 11N6N14N31N
F++
==。

因11N 和6N 这两个力的合力范围是5N ≤12F ≤17N ,其合力可以为14N ,
则当此14N 的力恰与题给的第三个力(14N)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时,合力就为零。

故题给的三个共点力的合力F 大小为0≤F ≤31N 。

例2. 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1F 、2F 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3N 、5 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于1F 、2F 相互垂
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
222212(53)5F F F =+=+N=10 N
合力的方向与F1的夹角θ为:
2153tan 353F F θ=
== , θ=30°。

突破反思
本节教学 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培养 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把本节课设计为实验探究式教学 方式。

在完成认知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发展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 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 态度与 精神。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力的合成)突破难点;而且,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强化 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让课堂气氛活跃,促使 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