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图是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
它包括: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
1.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是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
弹性背散射电子:被样品中原子核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 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没有损失(或基本上没有损失)。
非弹性背散射电子:入射电子和样品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的非弹性散射,不仅方向改变,能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如果有些电子经多次散射后仍能反弹出样品表面,这就形成非弹性背散射电子。
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的比较见表。
表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的比较2.二次电子在入射电子束作用下被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样品的核外电子叫做二次电子。
3.吸收电子入射电子进入样品后,经多次非弹性散射能量损失殆尽(假定样品有足够的厚度没有透射电子产生),最后被样品吸收而成为吸收电子。
4.透射电子如果被分析的样品很薄,就会有一部分入射电子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
5.特征x射线当样品原子的内层电子被入射电子激发或电离时,原子就会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状态,此时外层电子将向内层跃迁以填补内层电子的空缺,从而使具有特征能量的X射线释放出来。
6.俄歇电子在入射电子激发样品的特征X射线过程中,如果在原子内层电子能级跃迁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并不以x射线的形式发射出去,而是用这部分能量把空位层内的另一个电子发射出去(或使空位层的外层电子发射出去),这个被电离出来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表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各种信号的比较。
电子与固体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子与固体物质的相互作用一、电子散射二、内层电子激发后的弛豫过程三、自由载流子四、电子与固体作用产生的各种信号五、相互作用体积与信号产生的深度和广度一、电子散射¾当一束聚焦电子束沿一定方向射入试样内,在原子库仑电场作用下,入射电子方向改变,称为散射。
¾原子对电子的散射可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¾弹性散射中,电子只改变方向,基本无能量的变化。
¾非弹性散射中,电子不但改变方向,能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转变为热、光、X射线和二次电子等。
在非弹性散射过程中,¾入射电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引起原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产生各种激发现象。
因为这些激发现象都是入射电子作用的结果,所以称为电子激发。
电子激发是非电磁辐射激发的一种形式。
1.原子的散射截面¾一个电子被一个试样原子散射后偏转角等于或大于α角的几率可用原子散射截面σ(α)来度量。
¾原子散射截面可定义为电子被散射到等于或者大于α角的几率除以垂直入射电子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原子数。
量纲为面积。
¾原子散射截面是弹性散射截面与非弹性散射截面之和,即σ(α)= σe(α)+ σi(α)σe(α)----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σi(α)----原子的非弹性散射截面。
原子对电子的散射又可分为¾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原子核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¾核外电子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
入射电子与原子核作用,被散射到大于2θ的角度以外,故可用πr n 2(以原子核为中心、r n 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来衡量一个孤立原子核把入射电子散射到大于2θ角度以外的能力。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作用表现为弹性散射,故将πr n 2叫做弹性散射截面,用σn 表示。
πr n 2: 原子的弹性散射面积。
¾弹性散射电子由于其能量等于或接近于入射电子能量E 0,因此是透射电镜中成像和衍射的基础。
2.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试样的原子序数越大,入射电子的能量越小,距核越近,散射角越大。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K态(K电子去除)
原子能量
K激发
Ⅰ Ⅱ Ⅲ L态(L电子去除) L激发
M N
M态(M电子去除) N态(N电子去除) 价电子去除 中性原子
二次电子
被入射电子(E<50ev)在样品的导带和价带里打出来的电子,称为 二次电子。 ● 二次电子在样品 (5-10nm) 和容易逸出表面,可用来表征样品表 面形貌信息。 ● 扫描透射模式(STEM)利用二次成像,具有比扫描电镜像有更高的 分辨率。扫描电镜中二次电子像的分辨率为 3-6nm ,透射电镜为 2-3nm。
●
真空 导带 价带
入射电子束 (如 100KeV) K
特征X射线
损失能量的电子
特征x射线示意图
不同材料X射线波长 不同,所以叫特征X射线, 波长取决于阳极靶元素的 原子序数。 特征X射线谱 是叠加在连续X射线谱上 的。
10 8 6 Mo 4 2 Cr 连续光谱
15.2 W β
37.2 特征光谱 α
●
透射电子
透过试样的电子束携带试样的成分信息,通过对这些透射电子损 失的能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试样中相应区域的元素组成,得到作 为化学环境函数的核心电子能量位移信息。 ● 能量损失谱 (EELS) :由于非弹性散射碰撞使电子损失一部分能量, 这一能量等于原子与入射电子碰撞前基态能量与碰撞后激发态能量 之差。 ● 如果最初电子束能量是确定的,损失的能量又可准确的测量,就 可以得到试样内原子受激能级激发态的精确信息。 ● EELS可以分析原子序数z>=1的元素。
●
入射高压电子束 背散射电子 俄歇电子
二次电子 特征X射线 可见光
吸收电子
样品
电子空穴对
韧致辐射X射线
弹性散射电子 透射电子
带电粒子和物质相互作用方式
带电粒子和物质相互作用方式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带电粒子和物质的那些事儿。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别担心,我保证不会让你听得像在读古文,咱们就像喝茶聊天一样轻松。
带电粒子,哦,那可不是什么外星人,咱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电子。
你想啊,电子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总是四处乱跑,没个正形。
它们可不喜欢安静,碰到什么东西就会跟它们互动,哎,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这些小家伙一碰到物质,就像小孩子碰到玩具,兴奋得不得了。
想象一下,电子在物质中跑来跑去,碰到原子核,就像在跟一个个大叔打招呼,这些大叔可没那么容易亲近,得小心翼翼。
说到互动,哇,那真是个热闹的场面。
电子和原子之间就像朋友之间的打闹,偶尔也有点小摩擦。
比如,当一个带电粒子接近原子时,可能会把原子的电子吓得四处逃窜,这就像你在学校里看到老师突然走进来,大家瞬间安静了。
哎,这可不止是吓一跳哦,可能还会引发一场“电子大战”。
当电子被撵走了,留下的原子就会变得不稳定,难免有点儿不舒服。
你看,带电粒子不仅仅是跑来跑去那么简单,它们还会放出电磁波,像是发射信号。
就像你跟朋友发消息一样,传递信息。
这种电磁波不仅可以影响周围的物质,还能传递能量,嘿,真是厉害。
就好像在聚会中,有人带来了饮料,大家都乐呵呵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不过,有时候带电粒子跟物质的互动也会让人哭笑不得。
想象一下,电子们不小心闯入了一个“禁区”,它们可就遭殃了,碰到其他粒子或者分子,结果可能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这就像朋友之间玩游戏,一不小心搞砸了,结果把整个局势搞得一团糟。
说不定还会制造出一些奇怪的化合物,大家哈哈大笑。
有些粒子还会通过碰撞带走一部分能量。
你想啊,就像你跟朋友打球,你用力一击,球飞出去,你自己反而跌了个跟头,哈哈,这就是能量转移。
物质中有很多“潜规则”,带电粒子进来,总是需要适应,学会如何在这个环境中生存。
而说到这个,辐射可就不能不提了。
带电粒子一旦高速运动起来,跟物质的碰撞可不是开玩笑的,能引起一系列反应,甚至产生辐射,真的是“不可小觑”。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言:带电粒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微观粒子,例如电子、质子等。
在物质中,带电粒子与其他物质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是物质世界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自然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原理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遵循电磁相互作用力。
根据库仑定律,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是吸引力,也可以是排斥力,取决于带电粒子之间的电荷性质。
二、类型1. 静电作用:带电粒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静电作用。
当带电粒子靠近物质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电荷的转移或者重排,导致电荷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静电力。
这种作用在电荷不移动的情况下发生,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排斥等。
2. 磁场作用:带电粒子的运动会产生磁场,而物质对磁场也会产生响应。
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物质中的电荷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并产生相应的运动或变化。
这种作用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性材料的制备等。
3. 电流作用:带电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会与物质中的电荷发生相互作用。
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会产生电流,而电流会产生磁场。
这种作用可以用于电子输运、电磁感应等。
4. 能量转移:带电粒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导致能量的转移。
当带电粒子与物质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的能量会发生转移,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带电粒子的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会导致能量的转移,产生辐射损失。
三、应用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利用带电粒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电场或磁场加速带电粒子的运动。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实验、核物理研究等领域。
2. 材料表征: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于材料的表征。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利用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观察和分析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成分。
《电工电子学》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对于多晶体而言,由于晶粒数目极大 且晶面位向在空间任意分布,多晶体 的倒易点阵将变成倒易球。倒易球与 爱瓦尔德球相交后在相纸上的投影将 成为一个个同心圆。
电子衍射结果实际上是得到了 被测晶体的倒易点阵花样,对 它们进行倒易变换从理论上讲 就可知道其正点阵的情况―― 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 与X射线衍射类似,遵循布拉 格定律: 2d sin n
倒易点阵是埃瓦尔德(P.P.Ewald)1920年引 入的概念,是一种虚点阵。 正点阵中每组平行晶面(hkl)相当于倒易点 阵中的一个倒易点,此点在这组晶面的公 共法线上,它到原点的距离为该组晶面间 距的倒数。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1935年:德国的 Knoll提出了扫描 电镜(SEM)的概念; 1942 Zworykin. Hillier, 制成了第 一台实验室用的 扫描电镜。1965 年第一台商品扫 描电镜问世。
4)背散射电子(BE)—从距样品表面0.1-1um深度范围内散射回来的入射电子,其 能量近似入射电子能量。主要特点:a)对样品物质的原子序数敏感;b)分辨率和信 号收集率较低; 5)吸收电子(AE)—残存在样品个的入射电子,用于表面化学成份和表面形貌分析。 6)俄歇电子(AUE)—从距样品表面几Å深度范围内发射的并具有特征能量(固定值, 随元素不同而异)的二次电子。特点是用于分析轻和超轻元素和表面薄层分析 (<1nm)。 7)非弹性散射电子—入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改变方向的电子。能量损失谱。 原子核(连续波长X射线)和核外电子(二次电子和特征X射线) 8)阴极荧光—入射电子束激发发光材料表面时,从样中激发出来的光子波长大约 在可见光到红外光范围之间。 9)感应电动势—对半导体物质,入射电子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在外电场作用下,各 自运动到一定的区域积累起来,形成净空间电荷而产生电位差,形成附加电动势 10)Cherenkov 辐射 1932-1933年间,德国的Ruska和Knoll 等在柏林制成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1986诺 贝尔奖) ,放大率只有l2倍,表明电子波可以用于显微镜。 1939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产生了分辨本领优于100 Å的电子显微镜。 我国从1958年开始制造电子显微镜。现代高性能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点分辨本领 优于3Å,晶格分辨本领达到1-2Å,自动化程度相当高。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带电粒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带电粒子指的是带有电荷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等,而物质则包括了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物质实体。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仅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种应用提供了基础。
一、静电作用最基本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静电作用。
当两个物体中的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电荷差异时,它们会产生静电力的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电荷的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物体的吸附、斥力、电荷传递等现象。
静电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我们身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电荷可以使身体与物体发生吸引或者排斥的现象。
在工业中,静电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物料处理技术,例如静电吸附、静电喷涂等。
二、电磁作用电磁作用是带电粒子与物质之间更加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带电粒子在物质中受到的电场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带电粒子的运动状态对物质电磁性质的影响。
对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相互作用,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叠加原理,可以得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力大小和方向。
这种相互作用广泛应用于电子学和电路中,例如电荷在电场中的偏转、电势差引起的电子流等。
带电粒子对物质电磁性质的影响则涉及到材料的导电性、磁性等方面。
带电粒子的运动会在物质中引起电流,进而改变物质的导电性质。
而当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还会产生磁场效应,即洛伦兹力。
这些现象在电磁学、材料科学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辐射作用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辐射作用。
当带电粒子在物质中运动时,会释放出能量并产生辐射,例如电子在物质中的电离和俄歇效应。
辐射作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医学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利用正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辐射进行人体成像;在核反应中,粒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高能粒子和辐射。
电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
• 适用于表层化学成分分析。 • 铍是产生俄歇效应的最轻元素。
各种物理信号产生的区域
俄歇电子<1nm 二次电子<10nm 背散射电子>10nm X射线1um
X射线 1.散射(相干,非相干) 与物质相互 2.光电效应—光电子,俄歇, X-荧光 作用 3.透射 4.热
电子束 1.背散射; 与物质相互 3.透射电子; 作用 5.俄歇; 2.二次电子 4.吸收电子 6.特征X射线
电子与物质的交互作用
透射、吸收、(背)散射
试样上方接收的电子谱图
(1)背散射电子
• BE指入射电子在试样内经过一次或几次大角度弹 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后离开试样表面的电子。 • 背散射电子的产生范围在100nm-1µm。这是由于 背散射电子有较高的能量,可在试样较深部位散射 出试样表面。
背散射电子产额
释放的具有特征能量和波长的一种电磁波。
• 入射电子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外层电
子会迅速填补内层电子空位,使原子降低能量趋于较稳定
状态。
● 如K激发态,E=(EK-EL)以X-射线形式释放。
K
hc E K E L2
莫塞莱定律:
K
Z
2
● 特征X射线来自试样500nm-5000nm区域。
BE的产额随试样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 背散射电子在试样内部接
近完全扩散,其广度较入射 电子束直径大若干倍,可从 试样较深部位逸出。
(2)二次电子
• 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
• 价电子的结合能很小,比较容易和原子脱离。在样品表面
上方检测到的二次电子绝大部分来自价电子。 • 比较接近样品表层,能量大于逸出功的电子可从样品表面 逸出,成为二次电子。 • 一个能量很高的入射电子,可以产生许多二次电子。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课件-5深大第五章 电子显微基础-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5.2.8.1 透射电子的三个效应
1.质厚衬度效应 样品不同微区质量或厚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相应微区
透射电子强度的不同,进而使得图像上不同区域的亮暗程 度不同,这种现象称为质厚衬度效应。质厚衬度效应可以 观察样品的组织形貌细节。 2.衍射效应
入射电子束相当于波长恒定的平面单色波,可以在晶 体上发生如X射线一样的衍射现象,衍射规律同样满足布拉 格方程。测出产生衍射时掠射角的大小,由已知的电子束
19
5.2.6自由载流子形成的伴生效应
当入射电子进入一些半导体、磷光体和绝 缘体物质时,使内层电子激发,激发过程中还 可通过碰撞电离,使满带电子被激发到导带, 从而在导带和满带内产生大量电子和空穴等自 由载流子。自由载流子的形成会因物质的不同 而伴生不同信息。
20
5.2.6.1产生阴极发光
在磷光体中产生电子-空穴对后,导带中的负载 流子(电子)跳回基态,同时发射光而释放能 量,光的波长在可见光到红外光范围内,这种 现象称为阴极发光。
吸收电子与背散射电子(包括二次电子)是互补关 系,即原子序数越大,背散射电子越多,则吸收电 子越少,反之亦然。因此,吸收电子像的衬度正好 与背散射电子像相反,同样可以得到原子序数不同 的元素在样品上各微区定性的分布情况。
17
5.2.4特征X 射线
• 如入射的电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射 到原子内壳层,例如K层,将一个电 子打出去(使原子电离),留下一个 空穴,这时上层的电子会跳下来填充 这个空穴,而产生特征X射线。
10
图中,(a)电子束散射区域梨形形状;(b)重元素 样品的电子束散射区域半球形状。 2-俄歇电子激发区域;4-二次电子激发区域;5背散射电子激发区域;6-初级X 射线激发区域
(4)空间分辨率高 接近表面约 10nm以内
电子与固体物质的作用
电子与固体物质的相互作用随着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探针、俄歇电子能谱仪、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促进了电子、X 光子等辐射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报告就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信号,这些信号的特点及其在电子显微分析中的应用作一些概要介绍。
1 电子散射当一束聚焦电子束沿一定方向射入试样内,在原子库仑电场作用下,入射电子方向改变,称为散射。
原子对电子的散射可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在弹性散射中,电子只改变方向,基本无能量的变化。
在非弹性散射中,电子不但改变方向,能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转变为热、光、X 射线和二次电子等。
为了定量地分析和研究电子的散射作用,需要引入散射截面的概念。
一个电子被一个试样原子散射后偏转角等于或大于α角的几率可用原子散射截面σ(α)来度量,它可定义为电子被散射到等于或大于α角的几率除以垂直入射电子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原子数。
量纲为面积。
可以将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看成是相互独立的随机过程,原子散射截面是弹性散射截面与非弹性散射截面之和,即σ(α)=σe (α)+ σi (α) (1) 式中 σ (α)——原子散射截面σe (α)——原子的弹性散射截面;σi (α)——原子的非弹性散射截面。
原子对电子的散射又可分为: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原子核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和核外电子对电子的非弹性散射。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1 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入射电子与试样中的原子核发生碰撞时,可以用经典力学方法近似处理。
当一个电子从距离为r n 处通过原子序数为Z 的原子核库仑电场时,将受到散射。
由于核的质量远远大于电子的质量,电子散射后只改变方向而不损失能量,因此,电子受到散射是弹性散射,根据卢瑟福的经典散射模型,散射角α是:(2)n r E Ze 02=α式中 E 0——入射电子的能量(eV )。
由上式可知,试样原子序数越大,入射电子的能量越小,距原子核的距离越近,散射角α越大。
01第1章-电子束与物质互作用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洪瑞江博士教授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材料电子显微分析材料电子显微分析》》第1章: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粒子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二次信息汇总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本章主要内容1. 认识散射作用①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②2. 了解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3. 掌握各种信息的特性及其应用电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效应材料对入射电子的散射 入射电子对材料的激发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被激发粒子在材料中的传播一. 物质对入射电子的散射1.1 1.1 电子束来源及主要参数电子束来源及主要参数电子枪:①阴极(灯丝)W 丝/LaB 6, 发射电子-102~3灯丝聚焦罩阳极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②聚焦罩10~-10伏控制电子束质量聚焦③阳极:正高压加速e电子参数:束斑直径D :50 Å~1μm电流:10-12~10-6A球面发散度:Sr =束斑面积/距离2≈0.5(10-2rad)1.电子的波动性粒子的波长与其具有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λ=h/λ=h/mv mv电子波是物质波的一种电子波是物质波的一种。
高速运动的电子所具有的动能是由电场提供的:1/2mv 2=eV 1.2 1.2 电子性质电子性质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由上两式可得出电子具有的波长应为:其中:其中:h=h=66.6262××10-34焦耳焦耳··秒e=e=11.6060××10-19库仑m=m=99.1111××10-31千克千克((电子的静止质量电子的静止质量))VemV h 25.122==λ•在电子显微镜中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的加速电压很高电子的加速电压很高,,电子速度很大速度很大,,接近光速接近光速。
此时需考虑运动速度对粒子质量的影响粒子质量的影响..根据相对性原理而得到电子波的波长表达式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109788.01(25.126V V -⨯+=λ加速电压与电子波长加速电压(kV )电子波长(A )加速电压(kV )电子波长(A )250.076 0.076 2002000.02550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50 0.0545000.01475 75 0.043 0.043 1000 1000 0.00870.00871000.03730000.0036一束电子射到试样上,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当电子的运动方向被改变,称为散射。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首先,电子散射是指电子与物质中的原子、分子或晶格发生碰撞并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根据散射角度的不同,电子散射可以分为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是指电子在与物质发生碰撞后,能量、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只改变运动方向而不改变能量的过程。
非弹性散射是指电子在与物质发生碰撞后,除了改变运动方向外,还会转移或转化能量的过程。
电子散射的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也是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基础。
其次,电子吸收是指电子被物质中的原子、分子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
电子吸收通常发生在原子或分子的能级间跃迁的过程中。
当电子吸收能量与物质能带结构相吻合时,电子可以激发到更高的能级上,并导致电子的离子化或电子激发。
电子吸收的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电子能级结构,并应用于光谱学和能谱学等领域。
最后,电子激发是指电子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使物质中的原子、分子或晶格发生能级跃迁的过程。
电子激发通常发生在物质中的特定能级上。
当电子激发能量与物质的能级结构相吻合时,电子可以使物质中的原子、分子或晶格发生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并导致发光或发射其他形式的能量。
电子激发的研究可以揭示物质的发光机制和能量转换过程,并应用于光电子学和光学传感器等领域。
基于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许多重要的应用。
首先,在电子技术中,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电子器件工作的基础。
例如,电子与半导体材料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电子在材料中的载流子,从而实现电流的传导和控制。
这种相互作用被应用于各种电子器件,如晶体管、场效应管和二极管等。
此外,电子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还被用于制造和改变材料的性质,如半导体材料的掺杂和表面修饰。
其次,在材料科学中,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被应用于制备新的材料或改变材料的性质。
例如,通过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可以在材料表面聚积一层薄膜,从而改变材料的光学、电学或磁学性质。
此外,通过电子束激光束处理,还可以实现对材料的微细加工和纳米结构的制备。
电子束在显微镜中的成像原理
电子束在显微镜中的成像原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显微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它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分析,从生物学到材料科学。
在现代显微镜中,电子束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电子束在显微镜中的成像原理。
一、电子束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电子束显微镜一般由三个主要组件构成:电子源、电子光学系统和探测器。
电子源是产生电子束的部分,通常采用热阴极或场发射阴极。
电子光学系统则通过磁场和电场来控制和聚焦电子束,以及控制束流的束流模式。
探测器用于接收和转换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的信号。
二、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是电子束显微镜成像的基础。
电子束在经过样品时,与样品中的原子和分子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电子束的散射、透射和能量损失。
这些相互作用的特性会影响电子束的传播方向和强度,从而影响样品的成像。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成像透射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电子束显微镜技术。
在TEM中,电子束通过样品,然后穿过透射电子显微镜镜头,投影到投影屏或探测器上。
由于电子束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TEM能够获得极高的分辨率,可以观察到微观尺度的细节结构。
四、散射电子显微镜(STEM)成像散射电子显微镜是另一种常见的电子束显微镜技术。
在STEM中,电子束通过样品后,与样品中的原子发生弹性散射或非弹性散射。
根据散射电子的方向和能量,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的详细信息。
STEM成像技术对于研究微区结构和化学成分非常有用。
五、能谱成像技术在电子束显微镜中,能谱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提供关于样品组成的信息的重要技术。
能谱成像技术使用能谱仪测量样品中散射或透射电子的能量分布情况。
通过识别样品中不同元素特定的性质和峰值,能够获得关于样品中元素的空间分布信息。
六、优势和应用电子束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的优势,可以观察到微观尺度的结构细节。
除此之外,电子束显微镜还可以进行高速成像和原位观察,对于研究材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非常有用。
简述x射线的产生条件
简述x射线的产生条件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较高的能量。
它是通过特定条件下的电子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X射线的产生条件。
一、电子的高速运动X射线的产生首先需要有高能电子。
在X射线管中,通过加速电场加速电子,使其获得足够的动能。
这些高能电子在管内的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运动,速度非常快。
当这些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X射线。
二、电子的急剧减速当高速运动的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电子的急剧减速。
在X射线管中,电子与阳极材料相互作用,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强烈加速,撞击到阳极材料上。
这种撞击会导致电子的急剧减速,从而产生辐射能量。
这些辐射能量就是X射线。
三、电子的碰撞在电子与阳极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与原子之间发生碰撞。
在碰撞的过程中,电子会向原子内部传递能量。
当电子的能量足够高时,它可以从原子外层的电子中剥离出一个或多个电子。
这个过程称为电离。
当电子从原子内部和外部剥离电子时,会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传播出来。
四、电子的能量转移在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电子的能量会转移到原子的电子壳层上。
当电子从外层壳层跃迁到内层壳层时,会释放出能量。
这个能量释放的过程就是X射线的产生过程。
不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不同,因此产生的X射线频率也不同。
X射线的产生条件包括电子的高速运动、电子的急剧减速、电子的碰撞和电子的能量转移。
只有在这些特定条件下,X射线才能够产生。
这些条件的实现离不开X射线管的设计和控制。
通过控制电子的能量和速度,可以调节X射线的强弱和频率,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X射线的产生条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X射线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x射线产生机理
x射线产生机理X射线的产生机理主要是通过高能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当高能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以下几种主要的过程:1. 散射:电子与原子核或原子电子云相互作用,改变原电子的方向和能量。
这种散射产生的X射线能量较低,被称为散射X射线。
2. 前向散射:电子与原子核或原子电子云相互作用并转移一部分能量,但不改变原电子的方向。
这种散射产生的X射线能量较高,被称为前向散射X射线。
3. 电子电磁辐射: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电磁辐射,产生射频辐射(低能)和X射线辐射(高能)。
在高能电子加速器中,通过加速器的磁场控制电子的轨迹,使之发生弯曲运动,加速电子的能量和速度,从而产生高能X射线。
综上所述,产生X射线的机理主要包括电子与物质的散射和电子电磁辐射两个方面。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产生X射线的方法:1. 布拉格衍射:将X射线束通过晶体,使X射线与晶体中的原子发生衍射。
通过调节入射角度和晶体的晶面间距,可以得到不同的衍射角度和衍射图样。
布拉格衍射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
2. 闪烁探测器:将X射线束通过材料,使其激发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产生可观测的光信号。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中,例如X射线摄影和CT扫描。
3. 同步加速器辐射:利用同步加速器加速电子,在弯曲磁场中使电子发生弯曲运动,并产生高能X射线。
这种方法产生的X射线能量和强度较高,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结构分析、材料科学和化学研究等领域。
4. X射线管:X射线管是通过高压加速电子与金属靶相互作用而产生X射线的装置。
电子从阴极射出,并被加速到阳极,当电子撞击靶时,会产生X射线。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中的X射线摄影和CT扫描。
综上所述,产生X射线的机理主要是通过高能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散射、前向散射和电子电磁辐射等过程。
不同的产生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布拉格衍射、闪烁探测器、同步加速器辐射和X射线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the 理论也可用来描述电子在固体中运动时的非弹性散射作用总贡献,这是由振子强度的求和规则
不随原子环境改变的性质决定的,尽管此时已不能准确求得各种非弹性散射机制(如价电子激发)的截面。
2
射角较大时屏蔽和无屏蔽 Rutherford 散射截面很相近,图中难以区分。 更精确的截面是通过解 Schrodinger 方程计算原子势获得。此外,考虑包括电子自旋和相对论效应的
Dirac 方程,可以获得描述电子弹性散射的 Mott 截面。
Mott 载面
图 10.1.2 屏蔽和无屏蔽 Rutherford 散射微分截面的比较。
屏蔽 Rutherford 公式的优点是它的简单解析性,缺点是近似程度差,特别是对于重原子和电子能谱学
中的电子能量(数 keV 范围),Born 近似已不再成立。严格准确的微分弹性散射截面应该由相对论的 Dirac
方程导出,Mott 在 1929 年用散射问题的普遍方法(分波法)得到了相对论性微分弹性散射截面的一般数
的作用超过后者,也就是说电子云屏蔽了原子核的一部分的作用。
1
图10.1.1 电子在原子势场中散射的示意图。左图中为经典力学图像,在小面积 dσ 中的电子运动方向偏转θ 后被散射到立体角 dΩ 中,散射角θ 对应一个特定的碰撞参数 b 。右图为波动力学中电子散射的图像,散
射后球面波在θ 角方向的振幅为 f (θ ) ,动量转移为 q = k − k0 ,而散射前后的波矢大小或能量不变。
Bethe 理论
电子在物质中与原子的电子云发生碰撞,造成散射电子的能量损失。原子电子因而获得能量形成电子
态的激发,这个激发过程是相当复杂的。Bethe 发展的原子激发态的理论模型[3]相当简练,可应用于推导单 原子或气体分子的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其中引入的概念仍是现代理论的基础。每个原子电子的行为可以
分别是第
l
分波的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
相移,它们需要通过求解散射电子波函数的径向 Dirac 方程得到[2]。 Pl (cosθ ) 和 Pl1 (cosθ ) 分别是勒让德
函数和第一阶缔合勒让德函数。
图(10.1.3)是 400 eV 入射电子的 Mott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与屏蔽 Rutherford 截面的比较。从局部放大 小图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大,屏蔽 Rutherford 微分截面随散射角度平滑变化,而 Mott 微分截面在若干 特定的大散射角度处有极大值分布。这些极值是许多散射分波干涉的结果,并且当取大量分波后会消失。
该效应只有对低速电子中才显著,而在高能时,有更多的高阶相移仍对微分截面有很大的贡献。图(10.1.4) 显示计算出的一些元素的微分散射截面,对于重元素(如 Au),在能量低于 4 keV 时微分散射截面中开始 出现精细结构,随着能量降低,结构变得更加明显。但对于 Al 来说,即使在能量低至 500 eV 时也未出现 精细结构。图(10.1.5)显示的是极坐标下微分截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存在一些叶结构,最主要的叶结构
对于轻元素,上式在大角度散射时是一个合理的近似。由于没有考虑原子外层电子对原子核的屏蔽效
应,上式过高估计了小角散射几率,当θ → 0 时,微分散射截面发散,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外层电子的
屏蔽效应后,假设核势能随距离指数衰减,则屏蔽 Rutherford 截面可以写成:
⎛ ⎜⎝
dσ dΩ
⎞ ⎟⎠SR
=
e2iδl+ − 1
+l
e2iδl− − 1
Pl (cosθ ) ;
(10.1.10)
∑{ } ( ) ( ) g θ
=1 ∞ 2ik0 l=1
−e + e 2iδ
+ l
2
iδ
− l
Pl1
cosθ
,
(10.1.11)
式中, =k0 是散射电子的动量, k0 =
E2 − m2c4
=c
,δ
+ l
和
δ
− l
面一般可以写成下面的普遍形式:
dσ = f (θ ) 2 ,
dΩ
(10.1.1)
f (θ ) 是复散射振幅,为散射角θ 或散射矢量 q 的函数。在一级波恩近似中(电子同每个原子仅发生单次
碰撞),它正比于原子势V (r) 的三维 Fourier 变换。
∫ f
(θ
)
=
−
m 2π =2
drV (r )eiq⋅r ,
间历经的平均距离,其定义式是:
λe =
1 Nσ e
=1
⎛ ⎜⎝
NAρ A
σe
⎞ ⎟⎠
,
(10.1.13)
式中, N 是原子数密度, N A 是 Avogadro 常数, ρ 是材料的质量密度, A 是原子质量。对于多元素材料
如化合物或合金,总弹性平均自由程的倒数满足关系式:
∑ λ −1 e
=
Cia λei ,
用初始波函数 Ψ0 向终态波函数 Ψn 的跃迁描述,利用 Born 一级近似,跃迁的微分截面可以写成:
∑ d 2σin = 4π e2 1
dqdω a0q3 E
n
Fn0 (q) 2δ (ω − ωn0 ) ,
(10.1.15)
式中, =q 是运动电子转移到原子上的动量, F 称为非弹性散射因子或动态结构因子,等于跃迁矩阵元的
微分散射截面对整个立体角的积分就是总散射截面:
{ } σe
=
∫
dσ dΩ dΩ
=
2π
π
∫0
sinθ
f (θ ) 2 + g (θ ) 2 dθ ,
(10.1.12)
图(10.1.6)是对几种元素的计算结果,从图中可以发现,总散射截面随原子序数及能量变化一般是单调
的,但在低能量 10~100 eV 时,不再具有单调性。弹性平均自由程是电子在固体中运动相邻两次弹性碰撞
(10.1.2)
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可以进一步表示如下:
dσ dΩ
=
4 a02q4
F (q) 2
=
4 a02q4
Z
−
fx (q) 2 ,
(10.1.3)
式中, a0 是第一玻尔半径, Z 是原子序数, fx (q)是原子对入射 X 线的散射因子,等于原子电子密度的
Fourier 变换:
fx (q) = ∫ exp (−i2π q ⋅ r)ρ (r) dr 。
i
其中, Cia 代表的是第 i 组分的原子百分比。
(10.1.14)
图 10.1.6 几种元素的总弹性散射截面随能量的变化关系。
5
10.1.2 非弹性散射
电子的非弹性散射现象在电子能量损失谱、俄歇电子能谱和光电子能谱的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所以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电子在材料内部运动时,非弹性散射主要表现为同价电 子和内壳层电子的相互作用,这两个作用对应于电子能量损失的不同区域。当入射电子能量在 10-104 eV 之间时,它与固体发生的非弹性散射主要来自两个部分:电离(单电子激发)和体等离子体激元激发(集 体振荡)。其中,电离又包括内壳层电子激发和价电子激发:价电子的激发几率要远大于内层电子的,但 是,在此激发过程中入射电子损失能量较小,发生大角度散射的机率也很小,因此价电子激发很难使入射 电子的方向发生明显改变;在内壳层电子激发过程中,因为结合能较大,其激发截面随能量的增加而迅速 减小,因而内壳层电子激发是电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几率也不大。然而,俄歇电子或光电子是在内壳层电 子激发后的驰豫过程中产生的,且电离时入射电子的能量损失很大,电离截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q 是散射矢量的模,
q
=
2k0
sin
θ 2
,
(10.1.6)
式中, =k0 = m0v 表示入射电子动量, q 是入射电子转移给原子核的动量, E = m0v2 2 为电子能量,则
Rutherford 微分弹性散射截面为:
⎛ dσ ⎞ ⎜⎝ dΩ ⎟⎠R
=
Z 2e4
4E2 sin4 (θ
2) 。
(10.1.7)
Rutherford 散射截面
描述带电粒子的弹性散射模型中,最早也是最简单的是由 Rutherford 提出的非屏蔽弹性散射模型(图
10.1.1)。经典力学和非相对论性量子力学(Born 近似下)都给出了同样的微分截面公式。设 fx (q)=0,得
到:
dσ = 4Z 2 , dΩ a02q4
(10.1.5)
学表达式[1]。这是与自旋有关的电子弹性散射理论,分波法中需求解出射球面波的相移,并且通过对这些
分波的求和最终解出出射波函数的振幅。
dσ = f (θ ) 2 + g (θ ) 2 ,
dΩ
(10.1.9)其中,来自射振幅为:∑{ ( ) ( )} f (θ ) = 1 ∞ 2ik0 l=0
(l + 1)
(10.1.4)
该积分表示把所有小体积元的电荷的贡献根据相位的不同而累加起来。按照 X 射线衍射理论得知,原子内 电子对入射 X 射线的散射机制是,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的受迫振荡后散发电磁波(球面波)。由此可见,
原子对电子的散射振幅式中出现 fx (q)的原因是,电子云对两种入射粒子(电子和光子)的散射有内在的
(q)
2δ
(ω
−
ωn
)
,
(10.1.17)
Fn0 (q) 2 是一个无量纲因子,与目标原子有关,而与入射电子速度无关。式中的 fn0 (q) 称为一般化振子
强度,
fn0
(q)
=
=ωn R
Fn0 (q) 2
q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