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合集下载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随意讲堂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文/郝学敏如月老师要求特训部同学每人讲一堂课,以我目前的水平还真不具备讲课的能力。

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诗背诗的一点心得。

因为上学时课本里的古诗老师都要求背诵,渐渐也就喜欢上了背诗。

背的多了,懵懵懂懂就觉得唐诗和宋诗好像哪儿有明显的不同,于是我就开始搜罗这方面的文章论述。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1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2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诗人眼中,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月光地映照下,既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又像一只银盘,而美丽的君山就像盘中的一只青螺。

可谓想象奇特,比喻贴切。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而同是写庐山,我们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外部形式:①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文丽 405000911099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另一方面,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典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现当代学者论唐诗与宋诗,最有名的当属缪越和钱钟书两人的精彩论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

请看:卷全国I卷全国卷新课标·宁夏卷2004年唐诗宋词2005年唐诗唐诗2006年宋诗宋词2007年宋词唐诗宋诗2008年宋诗宋诗宋诗2009年宋诗唐诗宋词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一说到古诗,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是唐诗,后人多以为,好诗尽自唐。

而宋代虽也不乏好诗,却以词著称。

如把唐诗和宋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可以品出不同之味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唐宋诗之间的主要区别。

唐诗重意境
唐诗以炼句著称,尤善于借意象表达,所谓融情于景。

看似寥寥几笔,背后往往蕴藏不尽之意。

试举一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看似写景,实则蕴意颇深,品味之后实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句“独怜”二字尤为关键,怜涧草被雨水所侵,而黄鹂却居高,得厚自鸣,此二句为暗喻遭遇也;后二句写晚潮来急,此时野渡正需船夫却无人,一来点出忧怀社稷之心,二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志诗,如不能细究其味,就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实,读唐诗不可不知这点。

宋诗重情理
相比较唐诗,宋诗更侧重于抒情或说理,意境也相对较浅。

例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们看郑思肖的这首《画菊》,同为托物言志,却不需要细味便可知其意,此诗虽有隽永之味,意境较前者而少了一层。

与此类似的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少年
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说理名句。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宋诗中常用虚词,而唐诗多用实词,如此一来,唐诗意境要比宋诗丰富许多,这点也值得我们写诗借鉴。

如果将诗比喻成画,我认为唐诗便如水墨画,而宋诗则如工笔画。

重意则深,重情则浅,或许这便是宋诗逊色唐诗之处。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一、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宋诗有以下特色: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4.诗话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

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

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

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宋诗的派别及人物(後有**记号者为反江西之诗派)1.西昆-宗李义山,代表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五七言近体,以「雕章丽句」为主。

2.晚唐体-宗晚唐贾岛、姚合,代表为寇准、林逋、魏野。

多隐士和尚,五律为主,重构思,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景,抒情苦琐细之意。

3.白居易体-宗白居易,代表为王禹偁、徐铉。

「闲中取适」,切近易晓。

及「惟歌生民病」。

4.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笔法。

5.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

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以故为新」发展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7.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

以「道学」为诗。

8.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

虽然它们都属于诗歌,但是它们的风格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本文将从文学时代背景、诗歌表现手法、诗人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文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时代背景唐代诗歌是在大唐盛世中兴起的,盛世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是唐诗能够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拥有闲暇和学识的人们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和学习。

诗人们大多在府第、山水间寻找素材,创作了很多讴歌历史、描写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秀诗篇。

宋代词则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宋代是以文化繁荣和离经叛道的思潮为主的时期。

它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宋代词人们以“墨客”称呼自己,他们开始注重表现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把自己的体验、人生感悟融入到词中,使得词得以成为一种真诚的、抒情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二、表现手法1. 韵律唐诗中的韵律多种多样,但以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最为常见。

这些诗歌的特点在于它们的韵律和押韵都非常明显,四句或八句诗中都能恰到好处地延续、传递情感。

唐诗有时还包含有音韵和谐的“赋诗”形式,抑扬顿挫的古典文体风格得以得到充分展现。

而宋词则弱化了对于韵律和押韵的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追求语感和情感。

一首完美表达情感的好词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对仗的字句,而可以像自由形式一样地畅所欲言,抒写内心感受。

2. 艺术表现手法唐诗注重以准确的语言和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形象,注重描写自然景观的神韵,善于利用修辞手法来强化表现力。

而宋词则更注重描写细节和写出更有深度的意蕴,打破传统框架,创新意词表达手法,采用折叠、借景等手法,以较为格外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3. 文字表达方式唐诗贡献出来的文体非常成熟、稳定,以人物、景物为中心,刻画细腻。

但是有人认为唐诗缺乏某种性情。

宋词则以娴静为主,温雅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柔和和安宁。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声,空阶滴到明。

”⼜如冯延巳的“春⽇宴,绿酒⼀杯歌⼀遍。

再拜陈三愿:⼀愿郎君千岁,⼆愿妾⾝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但这只是⼀个⼤致的区分,因为诗词都是⼀直在发展,尤其是词,从花间五代主要写美⼥和爱情,到后来苏轼的诗化之词,南宋的爱国词等等,词在宋朝,也逐渐具备了⾔志的功能性。

除了⼀开始功能性上的不同,诗与词在内容、风格、美感、特质上也有很⼤区别。

词是要眇宜修,你看宋词早期的柳永、欧阳修、⼤⼩晏、张先、秦观等⼈,就代表了北宋词的基本特质,直到苏轼横扫词萎靡的习⽓。

本质差别诗⽆论⾔志还是抒情,都是作者显意的活动。

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说出来。

⽽词是⼀种微妙的⽂学形式。

诗的产⽣背景:从现实⽣活中产⽣的。

词的产⽣背景:歌台舞榭,饮宴场所。

最早与情⽆关,与志⽆关,它就是配乐的歌词,先有⾳乐按⾳乐曲调填写的。

功能主体的区别:其实唐诗和宋词最⼤的区别,还是关于⾳乐⽅⾯的。

词是歌词,⽆论你写的是什么,都是倚声填词,⽤来唱的,也就是说,⾄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词都是为⾳乐服务。

这与唐诗为作者的抒发志向感情为服务有根本性的不同。

好问题!诗和词有联系也有区别。

⾸先都是韵⽂,都属于格律派。

⽐如诗分律绝古风。

词分令引近慢。

都有创作规则。

开始都和⾳乐有关。

⽐如开始时候的唐诗都是可以⼊曲的,不仅仅是乐府类别。

像阳关三叠,清平调,还有杨柳枝,出塞曲等等。

但是渐渐被⽂学化了就不适合演唱了。

古风⼜叫古体诗,像李⽩的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律绝属于近体诗。

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严格的要求。

当然⾥⾯还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个叫拗救。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就那么⼏种,感兴趣的可以问度娘。

⾄于说唐诗呢?因为近体诗是确定于唐的。

所以诗必唐。

⼩提⽰,诗必须平⽔韵。

⾄于词,它的起源和诗有关,它最早叫诗余,但是它是真正和⾳乐伴⽣的。

那就是词牌。

什么是词牌呢?就是我们说得固定的曲谱。

举个例⼦,⼀⾸歌在固定的曲谱⼦下⾯可以填写好⼏段歌词。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佚名【导读: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

唐诗宋词的异同篇一: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

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

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

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区别:有两种答案,可供选择
答案二:1、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2、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3、唐诗寄情于景,而宋诗寄情于理。

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4、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主要表现在艺术上,呈现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顷向,这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5、全宋诗的数量惊人,超过全唐诗。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2020-12-03 09:42华人号:中国文化唐诗重“象”,宋诗重“意”。

这个区别,应该也是唐诗与宋诗的最大区别点。

唐诗重“象”,说的是唐诗注重描绘形象、意向,诗人们常常会通过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所以唐诗往往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而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和思想,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宋诗往往会用到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进行思想表达。

这么说来,唐诗更像是诗人之诗,而宋诗更像是学者之诗。

这一点从诗人上也可以看出。

宋朝的诗人中,很多都是在朝为官的人,并且官职都很高。

比如杨万里、范仲淹、朱熹等。

要是用诗来说,比如唐诗代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都是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雄浑壮阔,文辞耐人寻味。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却是议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议论,给人了不同的读诗感悟。

唐诗在情辞,宋诗在气骨。

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正因为如此,唐诗多名句,文字清新华丽,豪迈大气者多。

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doc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诗盛行于唐朝时期,而宋诗则出现在宋朝时期。

虽然两者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但它们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1. 诗歌形式唐诗以律诗、绝句、长短句为主要形式,其中以律诗最为典型。

唐诗的律诗多为五言、七言,诗句要求平仄对仗、字数规定等十分严格。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篇,长短、平仄无固定要求的诗体。

唐诗中也有许多诗人颇具特色的诗体形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宋诗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绝句、律诗、近体诗、词等。

宋诗时期兴起的近体诗,即《诗经》中的风格恢复,并吸收了新的元素,例如古文化、道教思想等。

近体诗的格律比唐诗松散,反映了当时文学上与生活上的变化。

同时,宋诗中也有很多幽默和俚俗的故事,体现了宋代文学中的低俗特色。

2. 诗歌内容唐诗以咏物、抒情、社会生活、与自然亲密接触等为主要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审美情感和生命真理。

唐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将进酒》等。

宋诗则主要关注人情世故、社会人性、官场生活等话题,内容更加现实主义。

同时,宋代文人重视个性化表达,反对传统的抽象哲学,注重表现现实主义的风格。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诗歌风格唐诗的风格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要特征,以自然为背景,以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唐人豪放、开放的思想和个性。

唐诗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和审美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巅峰时期。

宋诗则更加婉约和流丽,注重情感抒发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语言的细腻性和音韵的和谐性。

宋诗中的典型代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辛弃疾的《青玉案》等。

总之,唐诗和宋诗在诗歌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各自有其特点,彰显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貌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时期,但其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都各有不同,也为文化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蓬勃的动力和启示。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与联系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与联系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与联系一、原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衍生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缘”:因为。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景色并悟出哲理。

诗的前两句写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形态,有很强的画面感,近处看是这样,远处看又是那样,正面侧面各有不同。

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脍炙人口的哲理名句,通过庐山景色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表现手法上,诗人先写景再明理,在描写中巧妙地蕴含哲理。

情感上,既有着对庐山景色的惊叹,又有一种自我省悟的理性成分,显示出一种豁达又智慧的态度。

四、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画俱佳。

他一生坎坷多舛,仕途几经沉浮,但无论境遇如何,他总能在文学和生活中发现乐趣。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讨论到看待事物要全面时,老师引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且说:“同学们啊,就像咱们做数学题一样,有时候一条辅助线能让咱们发现新思路。

你不能老是从自己那一个小想法去解题,像苏轼看庐山一样,你得多变变角度,这样才能把题目做对呀,有时候咱们不能解决问题,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自己设下的限定框框里头,出不来喽。

”2. 办公室里,大家在讨论一个项目方案。

小李觉得自己的方案可完美了,但是其他同事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这时候老王说话了:“小李啊,苏轼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觉得你的方案好,可能只是从你的角度看的。

唐诗宋诗区别

唐诗宋诗区别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

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人们会问'唐诗与宋诗的根本区别',也会问'诗与词的根本区别',所以初见此题便想,唐诗与宋词二者一为诗一为词,很明显,文体的不同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不同的文体势必带来作诗填词过程中的千差万别,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这应该不是最有价值的回答,前思后想许久此刻便做一尝试性回答——二者的根本区别应在于思想内涵上的不同。

1、唐诗主志,含气象万千之博大唐人写诗,除了极少部分工于白描,为作诗而作诗,其余大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某一时刻或悲或喜的情感。

正如我们所读到的那样,唐诗极少写男女之爱,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首《望岳》被评为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气象磅礴。

其气势不止从末尾一句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坚定豪迈的气慨和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中凸显,丛首联到颔联,由远望到近观,由朝至暮,层层叙写,已然使得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或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诗人们此类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中,其实暗含着改变社会现状的'志'。

此二类内容的诗在唐诗中尤其突出,这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大唐盛世,机遇甚多,大多人渴望考取功名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断发出'盛世之音'。

到了晚唐,多少济世之才不抵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故而发出悲天悯人之音,从社会背景这一层面看,唐诗比宋词更加写实,更加严肃,更加刚强。

二、宋词主情,有别开生面之幽微与唐诗之言志不同,宋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如:《蝶恋花·凤栖梧》(柳永)蜀锦地衣丝步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通过形象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例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具体面目没有描绘出来,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

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将诗写好。

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

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

以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