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针灸治疗学

合集下载

呃逆中医针灸方案

呃逆中医针灸方案

呃逆中医针灸方案简介呃逆,又称呃逆不止,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不止、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逆流、胃口不和、气机不畅等因素引起的,所以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呃逆症状,调理胃肠功能。

本文将介绍针灸方案中常用的穴位和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呃逆症状,恢复健康。

针灸方案穴位选择1.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三寸,脛骨前缘外侧凹陷处。

2.内三白穴:位于手掌两侧,距腕横纹约四指宽的手宽处。

3.关元穴:位于脐中,脐上下各1.5寸。

4.足三阳经:开始于足之大指的感冒穴,沿外侧脛骨前缘上行至关元穴。

针法和操作1.对于足三里穴、内三白穴、关元穴,采用针刺法,即将针具插入穴位后进行轻度旋转并略带牵引。

2.对于足三阳经,采用温针法,即针具插入穴位后轻轻晃动或旋转,并加热针具。

治疗过程1.患者取坐位,暴露需要治疗的穴位。

2.医生进行皮肤消毒,准备针灸器具。

3.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或温针治疗。

4.针灸师根据病情决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每次治疗约20-30分钟。

5.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到一定的舒适感,但也可能出现疼痛或瘙痒的不适反应,一般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1.请在专业针灸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不要自行尝试。

2.治疗前请告知医师相关病史,以便医师更好地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3.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4.针具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消毒,以防感染风险。

5.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长期坚持,不能期望一次治疗就能完全治愈。

结论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对于呃逆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接受针灸治疗时,请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针灸治疗需要配合其他的医疗手段,如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提供的中医针灸方案能对呃逆症状的缓解有所帮助,让患者重拾健康生活。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的重要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对顽固性呃逆患者的针灸治疗进行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和应用价值。

一、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难以控制的呃逆,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及机制,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理因素等。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主要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和机体代谢,改善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针灸治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调节自主神经系统2、改善胃肠道功能顽固性呃逆患者胃肠道功能异常,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出现。

针灸可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

3、舒缓情绪,缓解焦虑患者对顽固性呃逆发作感到十分恐惧和焦虑,加重症状。

针灸治疗可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各种神经递质的平衡,缓解患者的紧张感,降低焦虑程度。

4、增强免疫力顽固性呃逆患者多伴随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针灸可刺激免疫系统,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四、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疗效显著,但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事项。

1、针灸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导致意外事件的出现。

2、患者针灸前应保持安静,避免身体过度劳累、饮食过饱、过度饥饿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3、针灸治疗时间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4、治疗期间必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防止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

五、结论。

打嗝-董氏针灸

打嗝-董氏针灸

【内关穴】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针刺0.5-1寸。
针刺内关穴、火星上穴,留针半小时,结果下针不到一分钟,随着撵针的瞬间只听患者一声“好麻”打嗝声瞬时消失。
呃逆俗称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
打嗝-董氏针灸
呃逆俗称“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如果频繁的打嗝会感觉非常不舒服。
董氏奇穴中~火星上穴,治疗膈肌痉挛,再配合常用穴~内关穴。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呃逆不止的针灸治疗法
中风后出现呃逆,尤其是呃逆声音很高,连续不止的患者,病情重笃,是阴虚阳亢,肝风上逆或者是气阴两亏,厥气上逆所导致的。

取穴:内关,天突,膻中,中脘。

治法:
1、针内关和天突,用泻法。

天突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一寸处进针,向后下方刺入1.3寸,用这种取穴法及刺法,得气感就好,且安全。

膻中和中脘用拔罐,刺三拔五。

2、直接刺膈神经法,在颈部平环状软骨上缘旁开至胸锁乳突肌前缘进针,针刺方向略偏向外侧,进1.5~2寸时,可刺中膈神经,然后接通电针仪,予低频脉冲连续波刺激,用这种方法治疗,原因的呃逆效果都非常好,对颅脑手术后,脑水肿引起的顽固呃逆也有效。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的针灸治疗你是否在公众场合因突然打嗝而感到尴尬?你是否因饭后打嗝不停而感到苦恼?当突然打嗝时你会怎么处理呢?GIF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打嗝,以及治疗打嗝的好办法。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证。

根据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古籍中所谓“哕”“打嗝”等。

其呃声或疏或密,间歇时间无定,可偶然单独发生,亦可见于它病之兼症,持续时间可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

呃逆频繁或持续24h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的过程中。

多为进食辛辣刺激、生冷性食物或吸入异物所致,或恼怒抑郁,或因手术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引起的。

偶发者大多不需治疗而自行停止,对持续发作、甚者顽固性的,则宜选择以下针灸方法治疗。

1.取中魁穴常规消毒后,右手持0.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也可沿中指向心性斜刺,以得气为度。

中等刺激。

留针20—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同时令患者配合做深呼吸。

亦可掐该穴每日1-2分钟。

每日1-2次,3-6次为1疗程。

注:中魁穴属经外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近端指节横纹之中点。

该穴有疏导三焦,平冲降逆之功。

2.取内关、足三里、太冲穴针刺,用捻转提插法,使酸胀之得气感直达胃脘部,1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注:该法适于实热型呃逆兼气滞。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治胸腹病要穴;有镇静镇痛,理气和胃之功。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能通阳理气,和胃降逆。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有疏肝解郁作用。

3.取攒竹穴,用双拇指重力(强刺激)点按或点揉,1-2分钟。

同时令患者做深吸气并憋住气,待憋住气时再呼气。

1日1次。

注: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头凹陷中。

亦可用针刺法,宜平刺0.5-0.8寸。

有疏风清热,理气通络之功。

对体质虚弱者切忌蛮用点穴。

4.取百会穴。

针灸治疗打嗝

针灸治疗打嗝

针灸治疗打嗝呃逆,俗称打嗝,《万病回春》称呃逆。

《内经》称哕。

金元时多称咳逆。

又称吃逆、吃忒。

洛阳话叫打咯忒。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中医总属胃气上逆,呃呃有声症状,有虚有实。

现代医学中多种情况可以引起呃逆,常见的有受寒、饮食、情绪等,这些情况比较容易治疗。

但是在一些消化道疾病的后期、癌症、脑血管疾病、颈椎术后等出现的呃逆,往往比较难以控制。

称为顽固性呃逆。

针灸治疗呃逆,可选穴位很多,说不上哪一个穴位效果特别好,实际上很穴位曾收到过奇效、神效。

但似乎每一个穴位都不太能确定疗效。

林林总总的选穴方法这么多,说明呃逆治疗上的不确定性。

很难确定某一组取穴方法肯定会收到疗效。

所以大家在用针灸治疗打嗝的过程中要多总结经验。

尽可能的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这些年治了几个打嗝的,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总体效果还可以,这些方法有些是从书上看到的,有些是自己临时选用而效果奇好的,当然也有效果不好的,针扎上还继续打嗝的,不得不采用其它疗法止嗝。

我的经验,一般呃逆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中脘、合谷、太冲、攒竹、膈俞穴、膻中,天突、鸠尾等。

可根据情况选用。

轻证一针即效,但有时候效果不理想,可以长时间行针,以增加刺激,促进疗效。

也可以根据病人的虚实和针下的感觉。

持续在精选穴位上施以相应手法,以捻转和提插为主。

若上穴皆不效,可考虑穴位注射,我虽一般不用,但穴位注射西药药物,确实会暂时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将我知道的常用的药物列出,供大家参考:胃复安10mg+维生素B1100mg,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或双内关,也可以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6542注射液)10mg+蒸馏水10mg穴位注射双足三里或双内关。

耳穴刺激法,偶尔用用:选一个两个较大个儿头的王不留行籽。

粘贴在一小块胶布上。

耳穴取耳中。

以拇指指端按压在穴位上,食指放在相对应的耳背处。

用力捏合。

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

不足之处就是刺激太过于强烈。

当然了,对于初诊的病人,耳穴一般就用常规方法,针刺或者耳压,选用耳中、胃、脾、肝、神门等穴位。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的反复性、阵发性呼吸性迟滞或停止,临床上常表现为吞咽不顺畅、打嗝频繁、发作性呃逆等症状,一般难以通过常规治疗有效缓解。

而中医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辅助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的病变,从而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主要方法有关元和神阙两个穴位。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凹陷处,为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渠道,经常受到情绪、饮食及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失调时易导致呃逆症状的发生。

针灸关元穴可以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平衡体内的阴阳,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神阙穴位于脐上1.5寸处,为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针刺神阙穴可以刺激横隔膜的运动,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项研究中,共研究了4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呃逆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9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65%。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自主呼吸能力得到增强。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医针灸疗法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和刺激横隔膜运动来实现的。

针刺关元穴和神阙穴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调节膈肌的张力,改善呃逆症状。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

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刺激横隔膜运动,可以缓解呃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安全和有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机制,明确其在治疗呃逆方面的作用机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呃逆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不由自主地、周期性地发出口腔或咽喉部的一种短促、不规则的发声现象,多数原因是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也有由肠胃道功能紊乱引起的。

临床上,有些呃逆患者虽然经过常规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的针灸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下面我们来谈谈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1、中医对于呃逆的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中,呃逆是由于膈部功能失常引起的,而膈部功能失常是由脾胃功能紊乱所致的。

脾胃功能紊乱会造成气机的升降失常,导致膈部失常,最终形成呃逆的症状。

中医认为,治疗呃逆应从调节脾胃功能入手,通过调和气机,重建膈部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呃逆的目的。

2、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中医认为,针灸治疗能够调节经络,疏通气血,从而改善脏腑功能,使蛛网膜下腔的气血畅通,从而使得膈部功能得到修复,呃逆得到治愈。

在针灸治疗中,通常会选择穴位在膈部、胃经、脾经等部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调节气机、补益脾胃,从而达到治疗呃逆的目的。

3、临床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后,呃逆的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甚至有的患者呃逆完全消失。

这些治疗效果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以某市中医医院为例,该院近年来就治疗呃逆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对100例呃逆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发现患者的呃逆症状明显改善,治愈率达到80%以上。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并无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这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对顽固性呃逆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4、个案分析患者甲,男性,45岁,近期出现频繁的呃逆症状,每天发作数次,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经常规治疗无效后,他来到某市中医医院寻求帮助。

经过中医医师的详细辨证论治后,采用了针灸治疗。

经过6次的治疗后,患者的呃逆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直至最终症状完全消失。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呃逆是一种由胃肠道运动失调或反射性横膈肌痉挛引起的呃哝不止的症状。

虽然现代医学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对于某些顽固性呃逆患者,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此时,中医针灸治疗便成了一种备受青睐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一、针灸治疗原理1、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有经络贯穿全身,任督二脉是人体最重要的两条经脉之一,起主管气血、调节阴阳的功效。

通过针灸刺激任脉和足三里等穴位,能调节横隔膜肌肌张力,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改善呃逆症状。

2、神经反射学说:中医认为,针灸可以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传导神经信号,调节胃肠道功能,缓解呃逆症状。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刺激肝脏的迷走神经,从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二、临床研究1、单项针刺疗法的研究:针灸学科专家们对30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了针刺疗法的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关元、曲池等穴位,能够使80%的患者的呃逆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此外,针刺涌泉穴、太溪穴等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一项临床研究比较了顽固性呃逆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单独西医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高。

三、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的穴位需要针灸师根据个人情况确定,患者不应自行针灸。

2、有心脏病、高血压、生殖系统疾病等患者在接受针灸前应向医生咨询。

3、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应遵守医生建议,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措施也应同时配合。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并且结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但是,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最终,我们希望科学的治疗能够帮助更多的呃逆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一、中医针灸治疗呃逆的理论基础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呃逆属于“哑吭”范畴,是由于脏腑气机不畅,导致气机逆行而出现的临床症状。

《内经》中指出:“呃者为哑气上逆也”。

据中医理论,“气”是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气机”是指人体内外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运行分布过程。

气机不顺畅会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针灸治疗呃逆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机,使得脏腑功能得以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效果1. 治疗原理中医针灸治疗呃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使得气机畅通,从而达到治疗呃逆的目的。

针灸治疗呃逆的途径主要包括穴位选择、操作手法和针灸方法等,其中穴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来选择穴位进行治疗。

操作手法是指针刺入体表后按摩、扭转、提拉等手法,以达到调整气机的目的。

针灸方法包括手法针、濡砺针、火针、毫针和艾灸等,治疗呃逆时一般选择适宜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2. 临床疗效中医针灸治疗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针灸治疗,患者的呃逆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和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在临床实践中,有大量的临床案例证实了中医针灸治疗呃逆的有效性。

一位50岁的患者患有顽固性呃逆已有多年,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后,呃逆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出现的时间和频率都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患有因情绪紧张引起的呃逆,经过针灸治疗后,呃逆症状大大减轻,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调节。

三、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案例1. 患者王某,男,45岁,因患有呃逆症状多年,多次服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后来转向中医针灸治疗,经过多次针灸治疗后,呃逆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痊愈出院。

2. 患者李某,女,32岁,因患有伴有情绪紧张引起的呃逆,影响生活和工作。

经过中医针灸治疗后,呃逆症状明显减轻,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的调节,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的针灸治疗【概述】呃逆,又称膈肌痉挛,系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所出现的一种症状。

正常人有时也会发生呃逆,属于生理性的。

但如呃逆为持续性,并与进食无关,则常为病理性。

呃逆的病因分为反射性、中枢性、代谢障碍性和精神性四类,多与各种疾病有关。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顽固的病理性呃逆症。

现代首篇报道见于1957年【1】。

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故四十年来,针灸治疗本症的临床资料十分丰富。

但针灸对这一病症治疗的日趋成熟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据。

在组方取穴方法上,通过对包括辨证组方,辨病选穴及应用经验穴等的大量观察,筛选总结出多种有效穴方;穴位刺激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常用的有体针、针灸、指针、耳针、眼针等等,均有使用,且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另外,还报道了不少严重顽固的呃逆用针灸治愈的个别案例,亦值得重视。

当然,还必须指出的是,有关针灸治疗本症的机理研究的文章尚较罕见。

【治疗】针灸(一)取穴主穴:中魁。

(二)治法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

刺法:患者平卧,放松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

在进针时,嘱患者自鼻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

运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

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

或用电针仪通电30分钟,选断续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

灸法:适宜重症呃逆。

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覆盖。

(三)疗效评价以上共治55例。

5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49例获愈,1例无效(系原发性肝癌所致),有效率为98%【5】。

5例用灸法,均为晚期肝癌患者,结果仅1例灸愈后复发,但再灸仍有效,余均有效【6】。

电针(一)取穴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内关。

(二)治法主穴每次任选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应用。

针灸穴位 呃逆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呃逆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呃逆说明指导书
总述呃逆,组合穴名。

由期门、膻中、中脘三穴组合而成。

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期门、膻中、中脘,三穴均用艾炷灸7-14壮。

1.名称呃逆
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暂无资料。

4.隶属组合穴
5.位置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中脘位于脐上4寸
6.主治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7.功能暂无资料。

8.操作期门、膻中、中脘,三穴均用艾炷灸7-14壮
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1、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2、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3、中脘位于脐上4寸。

11.解剖1、期门:在腹内、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间肌。

第六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六肋间神经。

2、膻中、中脘:见任脉经。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暂无资料。

14.详细主治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15.详细操作期门、膻中、中脘,三穴均用艾炷灸7-14壮。

16.临床运用暂无资料。

17.配伍暂无资料。

18.附注暂无资料。

19.相关论述暂无资料。

一针疗法丨呃逆穴

一针疗法丨呃逆穴

一针疗法丨呃逆穴呃逆穴【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攒竹穴。

《针灸甲乙经》中载:在眉头陷者中。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闭目。

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取之(图7-6)。

【作用】具有宽胸顺气、止呕降逆的作用。

【主治】呃逆、神经性呕吐。

【治法】取一侧呃逆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向鱼腰穴方向斜刺0.5~0.8寸,行捻转手法,待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时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行针期间,令病人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憋的时间越长越好。

如针刺一侧穴位效果不佳时,可取两侧穴位同时针之,且宜用强刺激手法,多数病人可在3~5分钟内缓解。

【注释】呃逆,俗称打嗝。

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出现连续不断的呃声。

临床上以发病突然,不能自我控制为其特点。

本病多因饮食生冷,或饮食过急、过饱,或吸入寒气,或情志改变而导致胃气上逆。

临床上常将呃逆分为两型:一型为中枢性呃逆,系由颅内疾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而造成呃逆,此种呃逆顽固,治疗困难,且预后较差。

二型则为反射性呃逆,属于功能性,治疗较易,且预后好,很少复发。

攒竹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眼区腧穴,其传统功用是清热散风,活络明目,所以古代医学家常用于医治眼疾。

但近年来发现该穴对治疗呃逆及心动过速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据此,作者推断攒竹穴为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一个信息点,通过针刺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反射性地抑制膈肌痉挛,以达到止呃目的。

实践证实,攒竹穴止呃迅速,一般3~5分钟即可奏效尤其对顽固性呃逆更具独到之处,即便其他疗法不能奏效,针刺攒竹穴也有奇效。

【病例】张某,男,31岁,商人。

病人因过饮冰淇淋而诱发呃逆2天,于2002年4月27日就诊。

病人曾自用热水袋热敷胸部及自压内关穴多次始终未能止住呃逆。

辨证:寒气犯胃,胃气上逆。

诊断为呃逆,取右侧呃逆穴针刺,行捻转手法待病人感觉右侧太阳穴周围麻胀时停止行针,大约3分钟,呃逆停止,继续留针20分钟而愈。

1周后复诊未见复发。

经外奇穴丨呃逆(一名咳逆)

经外奇穴丨呃逆(一名咳逆)

经外奇穴丨呃逆(一名咳逆)
呃逆(一名咳逆)
【定位】位于胸部,从左右乳头直下第7、8肋骨之间处。

左右计2穴。

【与经穴关系】位于‘俘L中”<定位见小儿龟胸穴与经穴关系项)穴直下方。

“日月”(属胆经,位于腹上部,肋弓缘稍下方处)穴直上5分处。

【主治】呃逆、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针灸】针3~5分,得气时有酸麻感觉至腹部正中线。

灸3~7壮。

【引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呃逆,奇穴。

乳头直下第七、八肋问。

针3~5分。

灸3~7壮。

主治呃逆(打呃之奇穴);亦治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作者:郝金凯编辑:道生。

一针治疗打嗝的针灸取穴法

一针治疗打嗝的针灸取穴法

一针治疗打嗝的针灸取穴法
打嗝是指由于横膈膜的痉挛和收缩,导致空气被快速吸入肺内而产生的短促声响。

一过性的呃逆是正常生理现象,通常是由于饮食过快、骤然摄入冰冷或过热的食物、大量饮酒、进食过饱、环境因素、或者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的。

伴有口臭,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胃火上逆
取穴:扶突穴直刺8分,用泻针手法,留针40分钟,对胃火上逆引起的打嗝特效,如是脾胃阳虚引起的打嗝,需要加补针手法,内关,足三里和中脘。

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ppt

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ppt

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ppt文档介绍:呃逆琶粗豹峭该凿岛岔溪畦舷捣样幅园猛阑被窝矩机款哀贮吗碑蚌违贵***暂匹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概念】胃气上逆动膈,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又称‘哕逆’。

它可单独偶然发生,亦可见于它病的兼证,呈连续性或间歇性发作。

多见于胃肠病,也可在心脑、肝胆、肾膀胱等病证中出现。

疑捡闺焙妄蔑唇歌壮篓盗卵琵滨喂瘦柯重为歪翔坤流争牲淬段匝蛛焦萎奈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病因病机】偏食生冷、寒冷药物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辛热煎炒过用温补阳明腑实动膈(一)饮食不当硷羚杰棒秒幻杖迟暴闺碟脉潦赛翁辙瑚特贸娶状古冈窃啼高鱼矫疽荐埃储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二)情志不和胃失和降肝木犯土痰浊恼怒抑郁肝气郁结津液失布动膈挟气忧思伤脾气郁化火炼液役矗滔答枚绪通挑舀亥购卧锹跟逾苞创抛琳训悄愤尤杉猩冰围呜以亮喊株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三)正气亏虚素体脾胃虚弱久病大病后劳倦过度热病之后误用吐下脾肾阳虚胃阳虚失于和降上逆动膈肾阳不足失于摄纳冲气上乘夹胃气耗伤胃阴夹胃气虚火动膈呃逆跪醒片两攻买畅石跳堤失筏六条聪稚琅粒痊外足啼撒藐蛹衫毕蛋岁弛涝锋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肺胃膈气机和降失调和谐肺失肃降膈间不畅胃失和降肝肾肝失调达肾不纳气呃逆常零受瀑肥脉咎酪六组役盔夯筋杯皇汽韶码春亭底倍洗驹锻拍油妊聊诲僻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病机关键: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病理因素: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瘀痰阻及气血亏虚等。

病位:膈。

与胃、肺、肾、肝有关。

叮酒扬厕绣愁庙樱铆孪朱颖朝蛀界住猫俐移疽醚薯户阻热赢害疵挡结药姬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中医针灸推拿治呃逆分型1、胃寒积滞:呃逆常因感寒或饮冷而发作,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则重,得热则减,苔薄白,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苔黄燥,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阴不足: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 咽燥,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膻中 膈俞
配穴
胃寒积滞配胃俞、建里; 胃火上逆配内庭、天枢; 气机郁滞配期门、太冲; 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配脾俞、胃俞。
方义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 胃脱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二穴相配可和胃降逆,不论胃腑 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者均可用之;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 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膻中穴位置 近膈,又为气会,可理气降逆;本病病位在膈,故不论何种呃逆, 均可用膈俞利膈止呃。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处方: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膻中 膈俞;配穴:气机郁滞配
期门、太冲。 操作:毫针常规刺。胃火上逆、气机郁滞只针不灸,泻法;胃寒
积滞、脾胃虚弱可加灸。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呃逆——证型: 气机郁滞
胃寒积滞:呃声沉缓有力,胸腕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滑,脉迟缓。
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脱腹满闷,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腕腹胀 满。苔薄白,脉弦。
【概述】
概念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 不能自控为主症的病证,俗称“打嗝”,古称 “啰”,又称“啰逆”。
病因病机
呃逆的发生常与饮食不当、情志不畅、正气亏虚 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膈,关键病变脏腑在胃, 与肝、脾、肺、肾等脏腑有关。基本病机是胃气 上逆动膈。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 冲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
3.《针灸资生经第三》:啰……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 俞百壮。
4.《卫生宝鉴-卷十二》:治、切呃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尽 处、韭叶许,灸三壮,病甚者灸二七壮。
病例导入
患者周某,男,45岁。 自述由于夫妇关系不睦,发生口角,遂致暧气,继则呃逆,病已
一周。经注射阿托品,服丁香柿蒂汤、沉香顺气丸等未获显效。 刻诊胸胱胀闷,呃逆频作,脉象弦而有力。
【按语】
1.针灸对呃逆有很好的疗效。但对于 反复发作的慢性、顽固性呃逆,应积 极查明并治疗原发病。
2.如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可能是胃 气衰败、病情转重之象,应加以注意。
【文献摘录】
1.《灵枢-杂病»:啰,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
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2.《灵枢-口问》:人之啰者,何气使然?……谷入于胃,胃气上 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 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啰。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呃逆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患者周某,男,45岁。 自述由于夫妇关系不睦,发生口角,遂致暧气,继则呃逆,病已
一周。经注射阿托品,服丁香柿蒂汤、沉香顺气丸等未获显效。 刻诊胸胱胀闷,呃逆频作,脉象弦而有力。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胃脱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二穴相配可和胃降逆,不论胃腑 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者均可用之;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 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膻中穴位置 近膈,又为气会,可理气降逆;本病病位在膈,故不论何种呃逆, 均可用膈俞利膈止呃。
谢谢 欣赏
胃火上逆: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多喜冷饮,脱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 苔黄燥,脉滑数。
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胸胁满闷,腕腹胀满。苔薄白,脉弦。
证型(虚)
脾胃虚弱: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 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舌质淡,苔 薄白,脉细弱。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呃逆多见于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 经官能症、胃炎、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 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 不能自控。偶然发作者多短时间内自愈; 也有持续数日甚至数月、数年不停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实)
胃寒积滞:呃声沉缓有力,胸腕不舒,得热则减, 遇寒更甚,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迟缓。
操作
毫针常规刺。胃火上逆、气机郁滞只针不灸,泻法;胃寒积滞、 脾胃虚弱可加灸。
2.其他治疗
⑴穴位按压
取攒竹、翳风。用拇指按揉1〜3分钟。
⑵耳针
取耳中、胃、神 门、相应病变脏 腑(肺、脾、肝、 肾)。每次选用 3〜5穴,毫针刺 法,或埋针法、 压丸法。
⑶穴位贴敷
麝香粉0.5g,放入神阙穴内, 适用于实证呃逆,尤其以气机 郁滞者取效更捷。吴茱萸10g, 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 双侧涌泉穴,适用于各种呃逆, 对下焦冲气上逆引起的呃逆尤 为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