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诸葛亮
品析“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品析“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周淑茹罗保川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07期摘要该文依据易中天先生的观点:三国人物具有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依次从骨感与丰满;话里与话外;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三个方面,分析了“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形象。
并认为,罗贯中能够根据简单的史实,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用细腻的笔法描绘系列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是非常伟大的。
关键词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说到诸葛亮,大家都能列举出他的很多事迹,比如“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但这些事件中,惟有“三顾茅庐”经过史学家的认证,其他大多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演绎,不是史实。
而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仙行为,则是经过演变后的民间形象了。
本文仅就“三顾茅庐”这一故事来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八个字,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三顾茅庐”这件事出自于当事人和史学家之笔,应该不假,是历史的真实。
但是,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当时的情景如何?罗贯中用了三个半章节的篇幅来扩充这么几个字,补得非常成功,充满了想象力,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
可以说,数百年来,我们对诸葛亮的印象就源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甚至于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
胡适却批评《三国演义》没有文学想象力,只是把《三国志》等史学素材拼凑了一下,没有多大的文学价值;其作者也不过是一个“陋儒”,没有文学创造才华。
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三国演义》明显地受到唐宋以来说话话本的影响,埋线伏笔、设悬念、抖包袱,极尽夸张之能事。
这当然需要作者具备很强的文学功底。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论单福新野遇英主”,刘备偶遇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位先生就埋线设了一个悬念:“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有感1自从我接触了《三国演义》后,我就非常崇拜诸葛亮。
在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常常听到有人夸赞诸葛亮聪明机智,无人能敌,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我没看过,就一直以为诸葛亮只是运气好,敌人正好没有想到某一点才输给他的,才误以为是他的聪明机智。
直到老师有一次要求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诸葛亮。
诸葛亮一开始被刘备请出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他不仅能预测天气,还知人心,知道各种人的性格特征与为人处事,使他百战百胜。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课文中出现过,那时诸葛亮在帮助周瑜,周瑜阵营里又很缺箭,诸葛亮就观察天气,知道几天后是雾天,又很清楚曹操生性多疑,一定会在雾天用箭来射敌人,就利用这两点,在雾天那日就收到了曹军射在稻草人上的“礼物”——十万多只箭,差点把曹操给气死了。
看到这,我都有点惊奇,他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再说当时也没有任何仪器能用准确的测天气,我不禁崇拜了起来。
当然,他还有很多神机妙算的事,比如: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等,让我越来越喜欢诸葛亮。
不仅如此,我还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优点。
神机妙算,使我能提前猜到老师要布置的作业,从而提早完成;乐观冷静,使我在遇到任何困难或在比赛中遇到强劲的对手时冷静下来,鼓励自己,让自己保持乐观心态;足智多谋,在与同学玩抓人时冷静分析同学会出现的地方,成为这个游戏的大赢家……但是这本书的结局却不太让我满意,诸葛亮因为每日每夜都在为国家大事策划计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不幸去世了,这可能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吧,他虽然死了,但他的足智多谋、聪明机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读《三国演义》有感2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样,读完《三国演义》这一回,让我了解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也见识了诸葛亮军纪的严明。
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镇守街亭。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
关于诸葛亮有哪些好的评价武庙里,诸葛亮是板上钉钉的武庙十哲,无论这十个人怎么变动,总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代表了历朝历代兵家对其军事能力的肯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诸葛丞相真的是一代人杰,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大思想家。
三国演义里只写他会打仗会计谋真的是贬低他了。
诸葛亮治国的能力就更不用多说。
在战略上给予魏国巨大的压力和消耗的同时,保持国内物资充裕本就是不可多得。
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这是个宏观到微观全部融会贯通的人。
大的战略眼光可参见隆中对, 也可看他后期联合孙吴逼迫曹魏两线作战的战略思想。
对诸葛亮的负面评论,最多不过一句“事必躬亲”。
多了都是黑。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帅臣(区别于关羽这种武将)中军事能力最好的之一。
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司马懿不能比的,四川老百姓至今仍然逢年过节祭拜他,从来没听说过有老百姓祭拜司马懿的,公道自在人心。
司马懿是厉害,有本事,但是无法摆脱乱臣贼子的标签,古代是讲究伦理道德的社会,老百姓只认可道德高尚,一心为公之人。
诸葛亮的评价2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毫无疑问,这是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
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
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只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只,也保全了自己。
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顺了刘备,成为了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诸葛亮的评价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诸葛亮的评价4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诸葛亮的评价5诸葛亮有着大机智,无论再吵钱借箭还是什么故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智慧。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诸葛亮的个人评价(通用22篇)诸葛亮的个人评价篇1诸葛亮用过的计谋有许多,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江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取零陵、锦囊妙计、计擒张任、得汉中、平四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收姜维、空城计、射马中獐、增灶减兵、陇西抢收麦、制造连环驽、木牛流马、汉中屯田、上方谷兵困司马懿、锦囊计除魏延……我很佩服诸葛亮。
许多人都说诸葛亮很谨慎。
我却认为诸葛亮很大胆。
险走江东舌战群儒,这是谨慎吗?草船借箭,独自带着二十几只小船去曹营,没有胆识可以吗?空城计,城中只有二千多人却吓退了司马懿几十万人马,这莫非不大胆吗?上方谷兵困司马懿,一般的人能做得到吗?只有诸葛亮才敢。
正是由于他在紧急关头大胆使用计谋。
最终才取得了胜利。
关键时刻诸葛亮能大胆的.使用计谋。
这也是他平常谨慎的结果。
假如他一贯都是大胆的,那么在危险时刻,即使破釜沉舟,别人也不会信任的。
也有许多人说他神机妙算,我不否认,可是有的时候,比如在陇西收麦的时候,诸葛亮制作了好多木牛流马来运粮。
他考虑的就不周全。
司马懿让他的手下做了那么多的木牛流马,莫非他们就发觉不到舌头中的机关吗?一旦发觉这个机关,诸葛亮的计谋不就白费了吗?诸葛亮,一个既谨慎又大胆、机灵过人、神机妙算的人。
诸葛亮的个人评价篇2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不想背负蜀汉灭亡的千古罪行。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定。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临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定灭亡,必定成为被吞并的对象。
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
加上从前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准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高三作文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老师,这是我朋友的作文,帮忙点评一下好吗?谢谢!!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
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
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
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总的来说,诸葛亮是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拜的历史人物,他的才华、品德和成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用一段话“评价诸葛亮”
用一段话“评价诸葛亮”
1、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2、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象征,还是人性光辉灵魂的化身。
他所发的一寸热,一分光,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3、诸葛亮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才智过人,天文地理样样精通。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曾经做过错事。
但他的功劳远远的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4、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
5、诸葛亮不仅善于心计,而且他学识渊博,善于发明创造。
他发明了木流流马用于在山路中运输粮草。
发明了孔明灯用于照明。
6、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品、平、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
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
星河灿烂波涛涌,淫雨霏霏,飘不尽乱世枭雄慨以慷。
曹操的真性情在演义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矛盾的男人,很难让人理解。
但这个人却很真实。
他是市井里的小混混,身矮貌丑,恶名远播。
他好色,喜欢漂亮的姑娘。
他曾经差点因为泡妞而送命,但捡了条命后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私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觉得这算不上他好色无耻只能说他敢作敢当,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
他爱才又忌才,他求才若渴却又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
他无情又多情,他杀人如麻却又感怀白骨露于野。
他韬光养晦却又锋芒毕露﹑他狡猾奸诈却又聪明可爱﹑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不属于知识分子﹑他豪爽无边盖世英雄却又婆婆妈妈奸相毕露。
这些在演义中都表露无遗。
他是个全才,在政治﹑军事﹑文学都是成就斐然。
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无可匹敌。
他一统北方,平息了战乱,救百姓于水火。
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抑制豪强,使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不管是自己招揽的还是从别人家那里骗来的,抑或是投降的,反正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他手下干活。
他爱读兵法也爱写兵法,像是“空城计”那种虚张声势的计策就是他发明的,而不是诸葛亮。
他能写能说,他喜欢作诗,而且很多作品都传唱千古。
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不亚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
诸葛亮安贫乐道的事例
诸葛亮安贫乐道的事例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
他五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
马谩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喷食不至四升。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五十四岁便英年早逝。
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长寸以尺。
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
入验时,只穿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可圈可点。
点评:诸葛亮(181-234)作为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其羽扇纶巾的气度和运筹帷幄的才能为世人所敬仰。
这则故事展现的是诸葛亮廉洁奉公、安贫乐道的一面。
虽身居蜀国丞相之要职,却不以功自居,主动进行财产申报,临终的丧葬更是力求节俭简朴,其宽阔坦荡,天地可鉴的气度可见一斑。
为了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央已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
诸葛亮读书笔记6篇600字
诸葛亮读书笔记6篇600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
他专心致志地辅佐刘备,为刘备出谋划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诸葛亮读书笔记6篇600字,希望你喜欢。
诸葛亮读书笔记1《诸葛亮传2113》主要写了三国5261时期诸葛亮的平生经历,以4102及魏蜀吴三国的争斗1653。
在人们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
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对诸葛亮的称赞。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这几点:一、他会用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国的败落是因为诸葛亮不会用人,但事实证明诸葛亮一直是蒙冤受屈的。
比如说得到诸葛亮赏识的姜维,原只是一个小官位,但诸葛亮一眼看出姜维的能力,以至于发挥了姜维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的这块金子。
再比如说赵云,诸葛亮同样看到了他的能力,以至于赵云成为诸葛亮今后最好的合作对象。
二、诸葛亮有智慧。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利用吴国的孙权和大将周瑜、鲁肃等人的疏忽,巧占荆州。
周瑜和孙权大怒,周瑜又让孙夫人出嫁,来杀刘备,但诸葛亮派赵云前去,成功避开锋芒。
三、他战斗经验丰富。
正是因为诸葛亮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才抵挡得住司马懿的团团进攻,好几次让司马懿吃了败仗。
四、礼贤下士,法道兼济(法律、道德兼用),懂得治国安邦。
吴蜀再次联合以后,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
而这时,诸葛亮减税增收,减少百姓税收,打击贪官,大批生产蜀锦,建设诸葛堰、煮制井盐。
短短数月,这些资源已经为蜀国支起了巨大的护盾。
之后,诸葛亮又立“宪法”制定“八务”“七诫”“六恐”“五惧”其目的在于使一切制度化,不需要特别努力,大家就能遵从。
诸葛亮的哲学,人们至今还在研究,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的成功之道。
诸葛亮读书笔记2今年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诸葛亮火烧新野》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当诸葛亮被封为军师,掌管着全军兵马,调度文武百官。
他拿着刘备刺的剑印,命令将士们:“关羽领兵埋伏在豫山,张飞只要一看见南面失火,就从山谷中杀出来,放火烧曹军的粮食,关平和刘封领兵准备好火药埋伏在博望坡,赵云领兵引诱曹军入包围圈,接着假败逃走。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可谓是汗牛充栋,虽然无法列举所有人的评价,但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评价:1. 曹操:“亮智胜余,操计绝伦。
以遗诸葛亮,此乃曹彰不如也。
”这是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
曹操认为诸葛亮的智慧超过了自己,自己的计策远不及诸葛亮。
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将所有计谋留给诸葛亮,那么曹操自己在智谋方面就远远不如。
2. 孙权:“草船借箭,如此计策,亮之风范也。
”这是孙权对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一战中所展现的计谋和智慧的评价。
孙权认为,诸葛亮能够运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充分展现了他的智谋和风范。
3. 刘备:“亮之妙法,超出人类,堪称圣人。
”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
刘备非常赞赏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认为他的计谋和策略超出了常人,堪称圣人。
刘备还将自己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说明了对他的高度评价。
4. 杨修:“世间之名士,诸葛孔明为之数也。
”这是杨修对诸葛亮的评价。
杨修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认为在世间的名士中,诸葛亮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他认为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5. 陈寿:“诸葛亮兢兢业业,处事谦和,是公正明智的典范。
”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认为诸葛亮一直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工作,他的处事方式谦和公正,智慧明智。
陈寿将诸葛亮视为典范。
综上所述,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无一不表达出对他智慧、才华和为人处事的赞赏。
他们认为诸葛亮在智谋方面超出常人,是当时的顶尖儿的智者之一。
此外,他们还赞赏诸葛亮的为人,认为他谦和、正直,是典范的代表。
关于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精选27篇)
关于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关于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精选27篇)关于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
他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门后,便与刘备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成为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雄才大略,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
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了。
当时,周瑜一直很嫉恨诸葛亮比他高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谋害诸葛亮,于是便借请诸葛亮商量军情,故意为难他,说:“现在军中急缺十万枝箭,请先生快快造来。
”诸葛亮何等胆识,他毫不惧怕,反说:“三天,够吗?”周瑜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如此信口开河,心想死定了,赶忙说:“你立个军令状吧!倘若违反,军法处置!”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军令状。
而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
前两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雾气腾腾,大风东去,诸葛亮带领船队往曹营驶去。
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挡。
不一刻,草船被射满了箭,满载十万多枝箭荣归军营。
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悦诚服的样子。
不由得暗暗赞叹诸葛先生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学魅力无时不在震撼着我。
使我受益匪浅,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关于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
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
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篇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所编选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其中最令我欣赏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
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
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
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
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还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为刘备统一三国,永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
”因此他才能成功。
记得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巨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意志坚决,遇事镇定自容,但是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终于积劳成疾。
诗的第一句是指诸葛亮的英名千古流芳,永远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人们对他无限的崇敬。
我以后也应该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争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中华儿女。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篇2说起诸葛亮,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如此一个熟知天文地理,通晓古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甚至能呼风唤雨的军师,可以说是主导曹刘争霸胜败的重要筹码。
如今来看,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可真是慧眼识英才啊。
【课外阅读】钟惺《三国演义》评点的人物鉴赏模式
【课外阅读】钟惺《三国演义》评点的人物鉴赏模式《钟惺评点三国演义》,原名《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刊刻年代晚于李卓吾而早于毛宗岗。
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竟陵派”的领袖。
钟惺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多是针对具体人物所发,小说主人公的性格、行为、思想、品格等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钟惺对照历史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分析品评,他的评点针对性强,善于辨析,语言精到,阐述深刻,是非界限分明,并能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钟惺对《三国演义》中人物评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他对人物的评价划分出不同的鉴赏模式。
一、人物评点的心理机制1、受到传统英雄史观的影响,带有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情结传统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事由有“天赋才能”或代表神意的英雄创造的,英雄在消除灾乱、创建文明、缔造理想的社会秩序等重大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救世主。
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许多类似的形象出现,如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羿,治水的大禹,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遍百草的神农氏等等。
虽然这些神话人物是远古人民的一种美好想象和心理寄托,但是,这种对有功于民、垂德于世的英雄的祭祀、崇拜,时间久了就内化为一种对英雄崇拜、向往的心理情结。
受这种心理情结的影响,评点者在评点小说时,就会着重品评人物,并且自然而然地歌颂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和完美人格,有意无意地宣扬一种英雄观。
2、受到传统道德史观的影响,强调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道德是影响人类社会兴衰治乱的重要因素。
儒家总是强调“修身”,认为道德境界崇高的“仁”、“圣”,才是真正解决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评点者之所以集中品评人物,是因为这种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人物角色上,并用这一道德标准来关照、分析、评价文本中人物的活动,于是便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史观。
世间再无诸葛亮7.3
世间再无诸葛亮
纵观历史,“神机妙算”这个称号,诸葛亮当之无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家三代,为蜀汉尽忠尽力,无奈终究因“扶不起的阿斗”让所做的种种努力付之东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呕心沥血,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他完成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誓言,却没有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
诸葛亮计谋超群,聪明绝顶。
“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七擒孟获”收买人心;“草船借箭”智取弓箭,让周瑜心服口服。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会让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真正能够做到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尽忠尽力的人,纵观历史,其实并不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赞美、所传颂,正是因为他身上所存在的这些品质值得后世学习。
他一生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世间再无诸葛亮,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会被后人永远铭记!
点评:语句凝练,意蕴丰富,引人深思,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富有文采。
姓名:贾春俏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学校:小桑学校
七年级三班指导教师:王爱霞。
大家该如何去点评好三国诸葛亮
大家该如何去点评好三国诸葛亮三国诸葛亮的政冶才可以好于国防才可以,但三国诸葛亮的国防才可以依然能够位居一流水准。
下列是我给大伙儿产生的对三国诸葛亮的点评,热烈欢迎大伙儿参照参考!三国诸葛亮的点评1吾辈愚笨,那时候搞不懂“优秀”与“知名”有什么差别。
如今想起来,“优秀”是盖棺论定,而“知名”算老几?灭绝人性、虚有其表、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知名!这类不懂装懂的课程内容在初中教材里多得很。
现如今鸡毛蒜皮的官去世后都能赢得个“久经考验,非凡,出色,杰出”之头衔,何吝不因一词赐诸葛亮哉?厚今薄古,非因此教后代子孙也!三国诸葛亮的隆中对称得上从古至今战略方针的榜样之一。
要不是失荆州、关二爷覆亡,三国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世变易,战略方针也应当调节。
因此我觉得三国诸葛亮较大的硬伤一并不是街亭之战,二并不是青黄不接,只是他在刘皇叔去世后依然沉迷于北定中原、修复汉室的理想,乃至摆脱了隆中对的观念,越来越一意孤行,横征暴敛,明知其不可为而为此。
在这里一点上,他没法象鲁肃和诸葛亮那般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朝代更替。
三国诸葛亮的点评2鲁肃曾对曹操说:“昔高帝(汉高祖刘邦)小小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西楚霸王项羽危害也。
今之三国曹操,犹昔西楚霸王项羽,大将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能振兴,三国曹操不能卒除。
为大将计,唯有鼎足江东区,以观天下之衅。
”诸葛亮与三国诸葛亮在祁山对战时曰:“汝乃南阳市一耕夫,不知日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放心改了,宜即早回,各守边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民不聊生,汝等皆得全生。
”一席话,实际上乃发自肺腑,于蜀汉大有利者。
遗憾三国诸葛亮早已听不进了。
即便依照隆中对的发展战略用意,地拥荆、益二州,天地发生变化,则荆州市兵出自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地肯定。
三国诸葛亮的点评3但荆州市已失,况天地并没有大变,若强制姜维北伐,不可那时候矣。
诸葛亮力求自我保护,也是这一大道理,只需界限各自安好,又没什么重特大不幸,就不必惦记着把另一方消灭,大家都放心点,实际上这恰好是孙膑兵法常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于己敌之可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评诸葛亮
同学们,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便是他的忠心,在这连环画中也有讲到。
他听说盟军战败,旧病复发,日益严重,本可以回去休养,却一直坚持着守在军营中,尽心竭力。
在交代后事时仍是以刘禅的治理为主,给他写了表章。
为了对于刘备的一个承若,诸葛亮尽心尽力,全心辅佐刘禅,没有半点违背若言。
自从出了茅庐,他为蜀国做出了很多,忠心耿耿,甚至到死时也在为后来国家的发展考虑,最后含恨而逝。
他的忠义,忠于君主的态度使我感触很大,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