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失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失误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 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 骨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 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 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 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 后加上量词“次”字。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 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 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 “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 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 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 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 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 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 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 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如表示判断的 “者”和“也”或“……者也”“者…… 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 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 “是”。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师》)
(《烛之武退秦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 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 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 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代汉语对译。
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 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 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 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 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 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邺》)
(《西门豹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 也是很高兴得事” 9、应当译出的短语意思却遗漏了。 句中“不亦……乎”要译出来。
(《论语·学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本句翻译时未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 边。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 团结。
(《赤壁之战》)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要在数 词“两”的后边加上量词“个”,语 气才显得流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 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 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 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 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 改变了脸色的。
❖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 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 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 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 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 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 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 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 老师的人在里面。
❖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 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 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 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 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 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 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
❖ 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 却没有找到。
❖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作者: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12期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译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及对策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最易犯的10大错误

高考语文文言文最易犯的10大错误

高考语文文言文最易犯的10大错误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最易犯的10大错误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最易犯的10大错误,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错误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 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 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逐词翻译,不要遗漏。
掌握固定结构(复音虚词)的用法。
以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注意古今异义词,防止以今释古。
01
02
04
03
注意二
失误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例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 地方。 例7.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翻译: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 张。
交阯
万仞。
注意一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根据语境,判断哪些是上述“专用名词”,直接将这些词保留在译文中。
失误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例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是淡泊名利,无以显示自己的志向; 不是心境宁静,无以达到远大的目标。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翻译: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5.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翻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另外找好的 女子。
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7.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翻译: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8.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已得到了,又为什么请求
呢?
失误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注意七
1、文言变式句(倒装句),如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等,翻译时需“顺装”过来。 2、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熟悉倒装句的规律,做出准确判断。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02
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一、实词易错1. 谓语动词误译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名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形容词误译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误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知道新的东西,可以成为老师了。

”正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发现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二、虚词易错1. 连词误译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误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正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代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介词误译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句式易错1. 被动句误译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误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正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判断句误译例:子曰:“仁者,爱人。

”误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是爱别人的人。

”正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爱人。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时易错字众多,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细心辨别,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