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实验报告

行为金融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金融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金融市场环境,探究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和交易决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市场中的异常现象。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20名金融专业本科生,分为两组,每组10人。

每组在实验前均接受相同的基础金融知识培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模拟股票市场交易平台、随机生成的股票价格数据、实验指导手册和问卷。

3.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阶段:向实验对象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讲解实验流程和规则。

(2)模拟交易阶段:每组实验对象分别进入模拟股票市场交易平台,进行为期一周的股票交易。

实验过程中,系统随机生成股票价格,模拟真实市场环境。

(3)数据分析阶段: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包括每位投资者的交易记录、交易决策和收益情况。

(4)问卷调查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和行为偏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交易行为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组(行为金融学培训组)的平均交易次数、交易频率和交易额均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交易能力。

2. 决策过程分析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理性。

他们更倾向于基于基本面分析进行投资,而非盲目跟风或情绪化交易。

对照组投资者则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频繁进行追涨杀跌。

3. 行为偏差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相对较低。

他们更注重风险控制,对市场风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对照组投资者则表现出更高的风险偏好,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

4. 收益情况分析实验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收益水平。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交易能力和收益水平。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掌握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并探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

二、实验原理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它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认知和情绪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许多与传统金融理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如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等。

三、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和理论。

2. 实验阶段:进行模拟投资,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投资决策过程,并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析自己的决策。

3. 分析阶段:分析投资结果,评估自己的投资决策是否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

4. 总结阶段: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投资决策过程,提出改进方案。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在模拟投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

例如,在选择股票时,我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了市场的整体趋势和其他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在处理投资信息时存在代表性启发的倾向,即倾向于根据个别案例来推断整体情况。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过度自信和代表性启发都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我的模拟投资中,由于过度自信和代表性启发的影响,我的投资组合表现并不理想。

为了改进自己的投资决策,我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投资决策,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决策。

例如,我可以利用可得性启发来提醒自己注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或者利用反方思考来挑战自己的判断。

此外,我还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投资建议或加入投资俱乐部等途径,与其他投资者交流和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

五、实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投资决策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

这对我今后的投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望未来,我计划进一步学习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投资决策中。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购物卡,虽然它丢了,但并不影响与我们的娱乐预算,我们仍可以继续花
钱买票听音乐会。尽管二者实质上都是丢了800元钱,却导致了我们完全 不同的消费决定。
缺乏自制力
解释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人们可能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为 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储蓄。
助推
指的是“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 面,都不通过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 预言方式去改变人们的选择或者改变他 们的经济动机及行为。”助推不同于命 令。
例如,现在有两件东西供你选择,一块400克的瑞士巧克力,以及一只 白瓷的咖啡杯,它们的市场价格基本是相同的,你会选哪个呢?我经常听 到的回答是:“无所谓”,或者是“随便”。那么就让我们假设人们对这 两件商品的偏好是一样的吧。这时我把巧克力和咖啡杯分配到你和其他人 的手上,如果人们对巧克力和咖啡杯没有明显的偏好,那么交换的概率应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仅有64%的公民参加了选 举。一想到36%的选票可能产生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是个惊 人的数字。对于一些人而言,拒绝参加选举是因为意识形态 不同或者是对政府系统的不认可;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是 嫌麻烦。一个实验为了检测事先给选举人打电话的效果,给 每一个潜在的选举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投票。然而, 通过电话实施鼓励投票的时候是有小策略的,他们从“是或 否这类问题”转移到“你会在哪儿进行选举?”“大概什么 时间会参加选举?”以及“你在选举前会做什么?”结果表 明,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率增加了4.1%的。
交易效用
——为什么消费者会疯狂购物?
用以解释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优惠 而购物的现象。人们通常考虑的 是商品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差 价占参考价格的百分比。
实验1:“你在考虑买一只计算器。你发现某个 牌子的计算器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100元,而 同样牌子同样型号的计算器在离家步行15分钟的商 场里价格是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和观察人们在经济环境中的决策行为。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项关于市场竞争的实验,通过对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探讨市场竞争对个体决策和整体市场效果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标准的双边市场模型,参与者分为买方和卖方两个角色。

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信息透明度等因素的变化,以观察这些因素对市场价格、交易量和个体决策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买方或卖方,并获得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

买方和卖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策略,自由决定买卖的数量和价格。

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我们设置了不同的市场条件。

首先,我们设定了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看到所有其他参与者的出价和需求。

接着,我们引入了不完全信息的条件,只有买方可以看到卖方的出价,而卖方无法看到买方的需求。

最后,我们设定了一个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存在,而买方无法选择其他卖方。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出价和需求趋向于接近市场均衡价格,交易量也相对较高。

这表明市场竞争可以促使参与者更加理性和谨慎地做出决策,以达到最优解。

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价格和交易量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性,买方往往会根据卖方的出价做出决策,而卖方则无法准确把握买方的需求。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往往偏离均衡价格,交易量也相对较低。

在垄断市场中,卖方拥有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价格和交易量。

买方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卖方的条件。

结果显示,垄断市场下的价格往往高于均衡价格,交易量相对较低。

结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市场竞争的结论。

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价格和交易量趋向于均衡,参与者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谨慎。

行为经济学研究

行为经济学研究

行为经济学研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人的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

通过研究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的行为模式,行为经济学试图揭示人们决策的启发点和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起源于对标准经济学理论的质疑。

标准经济学假设个体在面对决策时是理性的、全知全能的,并将其行为建模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

然而,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情感、社会影响和认知偏差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行为经济学采用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

通过实验、调查和建模等方法,行为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1. 选择偏好:人们的选择并不总是基于效用的最大化,他们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即损失厌恶。

2. 近期偏好:人们往往更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利益。

这种偏好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例如过度消费和推迟储蓄。

3. 社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期望。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如羊群行为和社会规范在行为经济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4. 决策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和偏差。

例如,盲从效应使得人们过于依赖他人的意见,而忽视自己的信息和判断。

5. 行为改变:行为经济学研究还探索了如何通过针对特定的心理机制进行设计来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方法在政策制定和社会营销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经济学并不否定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而是试图通过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引入经济学的框架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解释。

通过对个体行为的深入研究,行为经济学可以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关决策的重要见解。

总结起来,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人类行为和决策为中心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揭示了人们在做出决策时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偏差。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行为金融学实习报告摘要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通过三个板块来说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实习,我们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本次实习报告从实习目的和意义、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收获及体会来具体说明下实习的过程。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1 行为金融学实习报告目录论文总页数:14页 1 2 3 4 实习的目的............................................................... . (3)实习的时间............................................................... . (3)实习的地点............................................................... . (3)实习内容............................................................... .................................................................... 3A、H股溢价问.......................................... 3 A股与H 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 ..................................................................... ... 3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 3心理账户............................................................... (5)概况............................................................... . (5)实验............................................................... . (5)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 5 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 6 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 8 过度自信............................................................... (9)概况............................................................... . (9)实验............................................................... . (9)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 9 实验二——创业............................................................... .. (10)5 实习心得体会............................................................... .......................................................... 12 6教师评语............................................................... ..................................................................13 2 行为金融学实习报告 1 实习的目的通过行为金融学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行为金融学的了解,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的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案例分析,熟悉理论发展,感受消费者决策时的自身心理变化。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的领域中,行为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真实行为和心理因素。

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经济决策模式。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些行为经济学的实验例题,并总结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验例题实验一:禀赋效应实验设置: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给予一个咖啡杯,另一组没有。

然后,让拥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出售咖啡杯的最低价格,没有咖啡杯的组说出愿意购买咖啡杯的最高价格。

实验结果:拥有咖啡杯的组所要求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没有咖啡杯的组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

这个实验揭示了禀赋效应,即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所拥有物品的价值。

一旦拥有了某个物品,就会对其产生情感依恋和过高的价值评估,导致在交易中要求更高的价格或者不愿意轻易放弃。

实验二:框架效应实验设置:向两组参与者描述同一个医疗方案。

第一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90%的成功率”,第二组被告知“这个手术有 10%的失败率”。

然后询问他们对这个手术的接受程度。

实验结果:听到“90%成功率”的组更倾向于接受手术,而听到“10%失败率”的组则相对更谨慎。

框架效应表明,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积极框架或消极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知是不对称的,对于损失更加敏感,因此表述方式的改变会导致决策的差异。

实验三:锚定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市场中,让一组参与者先看到一件高价的商品,然后再看一件价格适中的类似商品;另一组参与者直接看到价格适中的商品。

实验结果:先看到高价商品的组对价格适中商品的估价往往高于直接看到价格适中商品的组。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锚)的影响,即使这个信息与决策本身无关。

一旦有了一个初始的参考点,后续的判断就会围绕这个点进行调整。

实验四:羊群效应实验设置:在一个模拟的投资环境中,让一部分参与者先做出投资决策,然后让后续的参与者观察前面人的决策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内涵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 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 类的理性、自私和趋利避害等心理如何 影响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
让经济学更符合人性,让 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理查德塞勒
禀赋效应
——敝帚为什么会自珍?
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 在人们拥有一件东西之后,人们会倾向 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 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
实验二:“你在考虑买一件皮衣。你发现某个牌 子的皮衣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3000元,而同 样牌子同样款式的皮衣在离家15分钟的商场里价格 是29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社会偏好
指人们在作决定时不仅出于趋利心理, 还会考虑社会公平。这既可能是出于维 护正义,也有可能是因为嫉妒。凸显出 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
超过2/3的美国人处于肥胖状态。肥胖与许多致命疾病密 切相关,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是时候寻找 一个远离肥胖的长久之计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想要 证明勺子和夹具的使用会影响食物摄食量。他们发现,当使 用夹具时,人们的食物平均摄入量减少了16.5%。现在只有 在沙拉吧和自助餐厅才可能用到夹具,但正是这食物份额的 视觉暗示产生了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这些发现,通过简 单地减小盘子大小或使制力
解释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人们可能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为 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储蓄。
助推
指的是“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面, 都不通过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预言 方式去改变人们的选择或者改变他们的 经济动机及行为。”助推不同于命令。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仅有64%的公民参加了选 举。一想到36%的选票可能产生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是个 惊人的数字。对于一些人而言,拒绝参加选举是因为意识形 态不同或者是对政府系统的不认可;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 是嫌麻烦。一个实验为了检测事先给选举人打电话的效果, 给每一个潜在的选举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投票。然 而,通过电话实施鼓励投票的时候是有小策略的,他们从 “是或否这类问题”转移到“你会在哪儿进行选举?”“大 概什么时间会参加选举?”以及“你在选举前会做什么?” 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率增加了4.1%的。

行为经济学实证研究

行为经济学实证研究

行为经济学实证研究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与传统的理性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人类行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人们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偏差。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1. 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偏差在经济决策中,人们经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获得的满足感,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在投资决策中,人们倾向于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更加保守的选择,这导致了对高风险高回报的机会的错过。

此外,人们还存在“心理账户”的倾向,即将经济资源划分为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这会影响到决策的结果。

2. 群体行为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研究了群体行为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

例如,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这被称为“呆滞行为”。

此外,人们还存在“群体思维”的倾向,即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而做出与理性不符的选择。

3. 决策环境的影响决策环境也会对人们的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会有所差异。

例如,人们在面对风险时,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的收益,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更愿意追求高回报。

此外,决策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选择,例如,将信息以正面方式呈现,会使得人们更有可能做出正面的决策。

4. 奖励与激励机制设计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不仅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还关注奖励与激励机制的设计。

实验研究发现,奖励和激励机制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给予实物奖励往往会比虚拟奖励更具有激励效果;将奖励与个人目标相结合,会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个体差异的影响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还考虑到个体差异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人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相对于女性,男性更愿意承担风险;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即时满足的诱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偏好长期投资等。

行为经济学损失厌恶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损失厌恶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损失厌恶实验报告近年来,随着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微观化以及行为金融学作为新金融学分支的出现和兴起,投资者非完全理性和投资者心理成为构成行为金融理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当前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难以用传统金融理论加以解释的市场异象,也是探讨资本市场有效性,改进并完善当前市场规则和交易规则,帮助投资者克服心理偏差,进行有效投资并形成成熟投资风格的重要途径。

国外已有大量关于投资者心理偏差和行为的研究成果,然而,当“近视损失厌恶”作为可以用于解释资本市场股权溢价的一种心理偏差出现时,却没有任何心理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也已经引起国外诸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在国内有关投资行为和心理偏差的研究中,则很少提及这一方面,更没有相应的深入研究。

本文以我国“损失厌恶”的存在性为研究对象,以部分财经类专业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和实验对象,验证了“损失厌恶”这一心理现象在我国投资者中的存在性,从理论上对“损失厌恶”的性质和影响加以剖析,又通过调查问卷和经济学实验相结合的办法,对这一群体所体现出的"近视损失厌恶"心理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弥补了我国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空白,指导我国投资者投资实践,理解我国资本市场异象具有重要意义。

2.损失厌恶的含义及特征2.1损失厌恶的概念“损失厌恶”是TverskyKahneman(1979)中提出的展望理论中描述投资者风险决策的一个重要特征,提出后受到广泛重视。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论文中提出的期望理论,人们面对相同情景的反应取决于他的盈利状态或是亏损状态。

一般而言,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他们更为痛苦,而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行为金融的实验报告

行为金融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行为金融学是研究投资者心理、行为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的学科。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投资者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然而现实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金融市场,探讨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并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二、实验设计1. 实验环境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金融市场,使用Python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3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10组,每组3人,模拟真实市场中的投资者。

3. 实验步骤(1)向实验对象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过度自信、羊群效应、损失厌恶等。

(2)实验对象根据自身对股票市场的了解和预期,进行股票投资组合的构建。

(3)模拟股票市场运行,观察实验对象的投资行为和市场波动。

(4)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投资组合构建实验对象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如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市盈率等。

(2)技术面分析:如股价走势、成交量等。

(3)市场情绪:如媒体报道、投资者情绪等。

2. 投资行为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行为:(1)过度自信:部分投资者对自身判断过于自信,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2)羊群效应:部分投资者盲目跟风,导致投资决策缺乏独立思考。

(3)损失厌恶: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倾向于保守操作,导致投资收益降低。

3. 市场波动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投资者行为对市场波动有显著影响:(1)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2)损失厌恶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减小。

四、实验结论本实验验证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即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市场波动有显著影响。

具体结论如下:(1)过度自信、羊群效应和损失厌恶是导致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

(2)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关注自身心理和行为,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自信。

(3)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提高市场稳定性。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

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误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一个不知道其他的参赛者期望他们做什麽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参赛者都会期望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亦即是说,参赛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这个悖论揭示了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他们会冒著的倒闭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的比他们期望得到的要少的利益。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於一个囚徒来说,合作在利己主义者之间是否可以形成:也就是,一个只对自己利益感兴趣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否意识到他们的利益通过合作可以得到更多。

角色:行博弈人(Row Player)、列博弈人(Column Player)决策:行博弈人选择上(Top)、下(Bottom)列博弈人选择左(Left)、右(Right)收益:角色所对应的颜色显示(行博弈人为蓝色,列博弈人为红色)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1=top/left ; 2=bottom/right)1 2 3 4 5 6 7 12345每轮1出现的个数(图二)每轮1出现的个数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均为理性人,他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囚徒困境中,他们若是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跟对方博弈人合作,以使双方收益最优,则对方博弈人可能会选择不合作,这样才能是他自身利益最大化;若是对方博弈人选择合作,则自己的最优选择也应是选择不合作。

因此,通过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可以推知,各博弈方的理性选择均是选择不信任对方博弈人,即选择不合作。

这样形成纳什均衡。

2、根据实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本“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博弈方并不都是完全的理性人。

从图一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博弈中各博弈方都能做出理性的决策,但仍有17%的博弈中,有博弈方选择了与对方合作;从实验二中可以看出,在每轮博弈中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的人越来越少,但却始终有人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即选择合作;从图三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决策问题,各博弈人所做的决策却不尽相同,各博弈者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的次数不全一致。

实验经济学 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 实验报告

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实验经济学实验报告导言:实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和研究经济现象。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实验经济学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设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希望研究人们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采用了一个经典的实验设计——双向拍卖。

实验参与者被分为买方和卖方两组,每组都有若干个人参与。

每个人都会被赋予一定数量的货物,并且可以自由决定出价或接受报价。

二、实验过程实验开始时,每个买方和卖方都会被告知市场上的货物数量和初始价格。

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决定出价,卖方可以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决定报价。

当买方和卖方的出价或报价相互匹配时,交易就会发生。

每次交易后,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进行调整。

三、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市场价格的波动:随着交易的进行,市场价格会出现一定的波动。

这是由于买方和卖方的决策行为受到个体需求和成本的影响,导致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

2. 价格收敛:尽管市场价格会波动,但随着交易的进行,价格会逐渐收敛到一个稳定的水平。

这是因为买方和卖方会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出价和报价,使得供求关系逐渐达到平衡。

3. 个体行为的差异: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不同个体的决策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些人更加理性和谨慎,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自己的出价或报价;而有些人更加冲动和激进,会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4. 社会福利的提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市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福利。

在市场的作用下,买方和卖方可以通过交易来满足彼此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反映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

首先,价格的波动和收敛表明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价格,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个体行为的差异说明了经济决策不仅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偏好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最后,社会福利的提升说明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但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来保证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经济学实训实验报告

经济学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我校组织了本次经济学实训实验。

本次实验以模拟市场环境为背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经济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 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增强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采用经济学沙盘模拟的形式,模拟了一个经济体系,包括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角色。

实验过程中,各角色根据自身利益,通过交易、投资、生产等活动,实现经济体系的运行。

1. 实验流程(1)组建团队:实验开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10人,分别担任政府、企业、消费者等角色。

(2)制定策略: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制定自身的经济策略,包括生产计划、投资计划、消费计划等。

(3)模拟运行:根据各小组的经济策略,模拟经济体系运行一年。

(4)结果分析:实验结束后,对各小组的经济策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 实验内容(1)政府角色: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如税率、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等,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等目标。

(2)企业角色: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进行投资、研发等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

(3)消费者角色: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消费、储蓄等活动,影响市场供求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政府角色(1)税率调整:提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可能导致企业负担加重,影响经济增长。

(2)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可能导致财政赤字。

(3)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可以影响投资、消费等,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2. 企业角色(1)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2)投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3)研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

3. 消费者角色(1)消费: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人们的情感、认知偏差以及社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行为经济学在某小课题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在面对不同定价策略时的反应和选择,以及所受到的心理影响。

研究选取了某电商平台上的一款商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用户的购买数据和参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定价策略下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

三、实地调查和分析1. 商品定价策略为了探究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反应,本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定价策略:(1)基础定价:将商品的定价设置为市场平均水平,即100元。

(2)价格折扣: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一定的折扣,即90元。

(3)套餐优惠: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购买套餐的优惠,即购买两件减20元。

2. 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收集有效的数据,我们通过电商平台上的实际销售记录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考察。

在购买商品的页面上,加入了不同定价策略的说明,并在用户购买后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填写。

我们在一周的时间内收集了共500份有效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和讨论。

(1)反应时间通过统计用户在购买页面停留的时间,我们发现,用户在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说明这两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购买数量通过统计用户的购买数量,我们发现,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用户的购买数量明显高于基础定价。

这表明用户在面对折扣和优惠时,更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

(3)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态度和购买动机。

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认为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是一种实惠,能够减少购买的成本。

而对于基础定价,用户普遍认为价格较高,购买的欲望相对较低。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在没有正 式契约的 情况下的 交换行为
信任 者将 回报 零单 位: x=0 投资 者分 配的 份额 也为 零: y=0
平均看, y=0.5S并 且信任者 的回报稍 微地低于 0.5S. x随着y的 增加而增 加。 (Berg et al 1995; Camerer, 2002)
)
《行为经济学》第二讲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演变与修正 正常与反常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游戏名 称
游戏内容定 义
实际生活 中的例子
传统 经济 学预 测的 结论 双方 都选 择拒 绝
实际验证
说明
囚犯困 境( Prison ers’ Dilemm a)
雇主向雇工提 出工资w并且 期望得到一个 e*的工作效果 。如果雇工拒 绝(w,e*)他 将失业一无所 有。如果雇工 接受,他可以 (实际)提供 的工作效率e 在1和10之间 。 假定雇主的利 润为10e-w, 工人的净得为 w-c(e). c(e) 为成本函数, 随e严格递增 。
雇工 将选 择e=1 的最 小值 。 雇主 将提 供最 小的 工资 额度 。
第三者 惩罚游 戏 ( Third Party Punish ment Game)
A和B一起做 一个独裁者 游戏。C作为 一个旁观者 观察多少的S 将给B。C可 以对A进行惩 罚,但是这 个惩罚对C本 身是有代价 (成本)的 。
见义勇为 (社会谴 责,责骂 邻居)
B将得 不到 任何 东西 ;C也 不会 对进 行A惩 罚。
B会对 不公平 进行惩 罚。 负互惠 性。
独裁者 游戏 ( Dictat or Game)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一,独裁者博弈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图1,独裁者博弈中独裁者总获利图2—图7,独裁者博弈中各独裁者的获利由于独裁者博弈的实验的样本较少,且在实验过程中,决策提出者和决策响应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情况,所以本实验数据和结论并不完全可靠,另外,被独裁者属于被迫接受方,因此分析多从独裁者的角度。

以下结论仅根据本次实验数据:(1)从总体而言,独裁者总体获利情况存在多次波动,总体趋势是下降——上升——下降,在第2,6,9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在第4局的上升较为明显。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第1局时,绝大多数的独裁者利己主义较为强烈,倾向于给自己划分较大的利益,绝大多数会选取自己心里的预期。

第2——3局时,部分独裁者在有了一定获利的前提下,出于利他主义和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照顾被独裁者的情绪,独裁者会减少对利益的瓜分或者维持现状,如图独裁者1,4,没有加重对被独裁者的剥削。

值得指出的是,本实验中,由于独裁者2,3前几局均取最大值,其维持现状出于是无奈之举,他们倾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4——5局时,在短暂的利他主义过后,独裁者对利益的追逐胜过内心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独裁者1,4,5,6给自己划分更多的价值,造成第4,5局较之第3局总获利有明显的上升(独裁者2,3维持最大获利)第6——7局时,在权利的使用给内心带来较大的满足之后,多数独裁者会倾向给他人分较多的利益。

在第8,9局,与上述存在的心理状况相似的是,利己与利他的心理博弈会交替位于主导地位,因此第8局又会出现一定的上升。

在第10局,游戏接近结束,大多数的独裁者会维持现状,而最初始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裁者在9,10局会处于人道主义,或者处于炫耀和施舍的情绪,会改变自己对利益的分配,转而利他,如独裁者2,3。

(2)从个体来看,每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和对于慈善的考虑差异较大,独裁者2,3,6对于利益的追求较为强烈。

个体对于利己和利他的考虑较为反复,通常会存在突变的情况,这在生活中常常体现为一种追求利益的自责和未追求利益的后悔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
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
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
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
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
(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
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
响应者尽可能少分。

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
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在此实验中应为给自己留$99,给决策响应者分$1,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决策响应者
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决策者没有给他分钱,他的最优决策就是拒
绝决策者的决策,从而使双方得益均为0,在自己没有得益的时候,
使决策者的得益也为0 ,从而对决策者进行惩罚。

而如果决策者分
给了自己一部分利益,不管多少,都应该接受。

因为作为理性人,
如果在有得益的时候拒绝决策者的决策时,自己的得益将变为0,这
在惩罚决策者的决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得益减少了,故不可取。


此实验中即,如果决策者分给决策响应者的钱数不少于$1时,决策
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决策。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
中的理性决策。

在本实验中,在图“接受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
在$30左右时,大部分决策响应者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但各决策
响应者的可接受收益却不尽相同。

在图“拒绝的收益比较”中,当
收益大于$35时,决策响应者都接受了决策,即他们认为这样的决策
是比较公平的,是可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而在收益小于$35时,各
决策响应者的反应则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响应者在被分给$19.5
(均值)左右时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而部分响应者则在大于5时就
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

这取决于他们个人对公平的认识。

在这里,他们的行为表现得不像理性人。

他们不是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他们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复杂人。

在他们认为不公平时,即使所得利益大于他们利益最大化看的最小收益,拒绝会使他们自己的收益为0时,他们还是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以惩罚决策者。

3. 二阶段谈判博弈(Two‐Stage Bargaining)
二阶段谈判博弈类似于最后通牒博弈。

在第一阶段,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for You”“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选择Reject,则进入第二阶段。

由Responder 提出如何在两人之间分$100,Proposer只能接受
(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两阶段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两阶段博弈是一
个动态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出发,在此阶段,决策者成为了决
策接受着,故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只要决策响应者分给他不
少于$1的钱,他就应该接受决策。

否则,他将得不到任何收益,即拒绝的话其收益将为0。

而从决策响应者的角度考虑,在第
一阶段,决策者分给他少于$99的钱时,他就要拒绝,从而在
第二阶段分给对方$1,使自己得到最大化的利益$99。

2、根据试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第一阶段当决策者分给决策响
应者多于$50而小于$70时,甚至比$50还少时,决策响应者便
接受了决策者的决策,而并没有去追求$99的最大利益。

而且
不难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大部分都是分给决策响应者$50,
且此时绝大多数决策响应者都会接受该决策。

这表明他们认为
此决策结果是比较公平的、可接受的。

而在第二阶段时,我们
观察图“第二阶段拒绝”可以看出,决策者在被分给$40左右
时都会拒绝决策,他们认为他们应被给与更多的利益;他们此
时表现得与理性决策者很不相同,他们如果符合传统经济学理
性人假设的话,一旦被分给了一部分钱,他们是不会拒绝决策
的,因为如果拒绝了,他们的得益便会为0。

而在此实验的第
二阶段,很多决策者放弃了$40左右的收益来惩罚响应者所做
的决策。

这表明,人不是简单的理性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益
以外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社会人是复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