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3)
3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PPT课件
考点1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 过 度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 职 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运用) 九、十二
l.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是 什么?
(1)世界上的一切物体只有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才能;
(2)在人生的旅程上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把握人生的方向,从而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活 出自己的阳光,亮出真我的风采。
①流行风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②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流行有物质的,也有 精神的; 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 ④面对流行风,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适 合自己的、积极向上的流行物,摒弃不健康的、 低俗的、不适合自己的,切勿盲从。
5
5-2.如何跳出流行风的漩涡 ?
① 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认清自己的真实 需要; 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③培养正当的兴趣和爱好; ④提高自己的控制和辨别能力;积极参加集体组 织的有益活动。
1.怎样面对挫折 ?
14
6.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青 少年应当怎样做 ?
(1)确立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 奋斗的 志向,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 (2)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 观念; (3)培养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15
考点13.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 应对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理解)八下二
(2)要认识到各种诱惑的存在与危害。
(3)敢于拒绝诱惑 ,学会健康生活。
(4)从小努力树立健康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
积极热情开朗的性格 ,主动学习 ,积极锻炼 ,科学
规划自己的人生等 。
2
3.怎样做到健康文明上网 ?(怎样抵御游戏的诱惑 ?) ( 1 )上网应利用网上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提高 学习成 绩,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 2 )学会信息节食,抵御网络的不良诱惑 , 不浏 览不良信息的网址、网页; ( 3 )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有节制地上网;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
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积极消极积极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过度型(抗拒型依恋)消极消极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一、现代健康观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3)
第四讲大学生恋爱发展与人格发展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
爱情具有:(1)相互吸引的魅力。
(2)情感的依恋性。
(3)情感的忠贞性。
(4)与性爱不可分。
一、爱情是什么——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1.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
2.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
3. 在一起做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4. 尊重对方。
5. 跟被爱方互相理解。
6.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
7.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8.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9.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10. 珍重被爱方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
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
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
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
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情的三种成分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喜欢:只有亲密关系。
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
⏹痴迷的爱:只有激情体验。
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
⏹空洞的爱:只有承诺。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
◇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涉及一个人内心的稳定和良好的情绪状态,而社会适应能力则涉及一个人在社交环境中适应和交流的能力。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辅相成。
本文将通过探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来说明它们对个人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信心,有着较高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同时能够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心理健康的人更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和调适能力,以及与他人的良好交流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个体可以得到情感的支持和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
这种积极的社会互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则能够使个体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减少人际冲突和压力的产生,从而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因此,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需要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个人而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方式来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
例如,个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习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整体适应能力,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更好的状态。
在社会层面上,政府部门和各个社会组织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关怀。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第一讲现代健康观由中学进入大学,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年龄阶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由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状态应对现实压力,因而大学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
在有效应对新的挑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一方面直接影响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而总体地、长远地影响着国家大业。
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维护心身健康的意识, 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一、现代健康观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
那什么是健康呢?健康是一个发展性、综合性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健康的内涵。
传统观念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无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
实际上,这一传统健康观是既消极又不全面的。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深入到机体的神经细胞膜以及生物化学物质的分子水平去探究人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医学,特别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受到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成立之时就在宪章中向全世界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
”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又重申了这一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及体质虚弱,而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幸福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有所演变,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适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PPT课件
11
[案例分析]
【数据分析】约95%的大学新生承认他们课余时间做的最多的 一件事便是给老朋友写信、打电话,向他们倾诉进校后的孤独、 • 寂寞与思念之情。
•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 你自己也是这样来排解孤独、寂寞吗?
——人际适应不良导致抑郁心理
12
• 【心态看台】据有关统计,近半数的大一 新生(约占46%)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 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 趣,考试pass即可•”—。—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 小李来自贫困的山区,父母靠养猪种田,勉强维持他读完 高中,大学的学费是父母亲砸锅卖铁、低三下四向人求情 借钱给筹集的,小李发誓,到了大学一定要努力学习,以 优异成绩来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可是,到校不久,他 就开始动摇了,他浓重的家乡话让人听不懂,与别人交流 有困难,甚至有时同学还学他那蹩脚的普通话,很伤他的 自尊心。看到别人的穿戴打扮,看到别人手里拿的名牌手 机、桌上摆的电脑,自己显得太寒酸和土气。大学里的活 动多,有时为了节约,他甚至连活动都没有参加,而别人 说他是“小气鬼”等。大学的同学成绩都不错,他在学习 上也无优势可言。渐渐的,被委屈、苦恼、孤独等困扰着 的小李越来越自卑,与集体的距离愈来愈远。
4
• 新生适应综合症又称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是指进入大学的新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 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新的环境,由此而引起 的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
5
第一节 大学生活的变化
一、环境的变化 (一)自然环境的变化 (二)文化环境的变化 (三)语言环境的变化 (四)人际环境的变化
6
第一节 大学生活的变化
• 小芳是独生女,来自北方一个城市,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亲心头的“宝贝”。 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学习怎么安排、结交哪些朋友、晚上什么时间睡觉 休息,事无巨细都由父母亲包办。高中毕业后,极想摆脱父母亲约束、渴 望自由的她,填报了离家很远的南方一所高校。初远离父母的她,开始很 兴奋。可越到后来,她就越想家。她根本就不知道应该结交哪样的朋友, 不知道理财,经常要预支生活费。而且大学里自主的学习更让她不适应, 她不知道如何来安排大学里多余的时间,也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学 习。更使她感到脸红的是她竟然还要宿舍里的室友教她如何洗衣服。但是 她因为受不了室友的一些生活习惯,经常与她们闹矛盾,她觉得室友不理 解她、不关心她,身边没有很好的朋友,感到人情悲凉。她觉得大学生活 太“辛苦”、太“累”了。南方长期阴雨绵绵,也使她的情绪十分不好。 她经常无缘无故的就想发脾气、情绪低落。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1.挫折在人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努力去做的事会失败,需要的东西却未满足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中把这种由于遇到障碍或干扰,其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状态称作挫折。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遭受挫折总是难免的。
挫折常使人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胃液分泌减少,失眠、焦虑、抑郁等。
挫折似乎只有消极意义,其实不然,若处理得好,挫折同样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
心理素质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极大,面对困境,主动积极地迎接挑战,以百倍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以摆脱挫折的困扰。
在挫折面前,强者常利用挫折对个体的有益作用来提高自己的活动力量。
而对弱者,挫折则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水平,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水平,减弱自我控制力,使弱者显得更加无能为力,甚至发生行为偏差。
与强者不同的表现是,弱者面对挫折悲观失望,畏缩后退,冷漠无情,焦虑,甚至采取攻击、压抑、倒退、轻生等方式来自我解脱,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这些消极方式的利用,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个体动机、认识、情感上的障碍。
2.影响人们对挫折忍受力的因素(1)个体生活经历一帆风顺的人比经历坎坷的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挫折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太少,日后的生活中将不知如何应付挫折;太多,则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容易形成自卑、怯懦等人格特点。
(2)躯体状况有躯体疾病和缺陷的人较常人对挫折的忍受力弱。
(3)认知评价同样的挫折,却由于人们的判断不同,挫折感受也就不同。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和增强个体对挫折的忍受力,将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促使心理健康。
3.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人们遭遇挫折、伤害等不测事件时,为了度过难关,平衡心理,主观上通常不自觉地会选用某种调节的“心术”,以达到“内适应”,这种过程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自卫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学者将心理防御机制概括为以下特点:1)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2)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以某种行为模式而表现的;3)防御机制保护自我或自尊在面临威协时免遭可能的伤害,或以间接满足需要的方式提供出路;4)防御机制用以对抗挫折引起的焦虑、痛苦、不安等情绪;5)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仅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思考方式;6)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地与歪曲事实、自我欺骗相联系;7)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8)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免除或减轻痛苦或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之中。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状态的能力。
它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发展的基础。
而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因素在个体的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适应也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促进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
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适应效果。
2. 良好的社会适应促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够获得正面的社会反馈和认同,减少负面的情绪体验。
他们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和目标,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助于个体建立稳定的心理结构,增强心理韧性和抵抗能力,维持心理健康。
二、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对社会适应的影响:1. 自尊心理因素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肯定和自信感。
具有健康自尊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相反,自尊低的个体可能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2. 社交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解决与他人的冲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而社交能力差的个体可能面临与他人的矛盾和困难,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3.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通常能够积极面对挑战,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困境。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0 No.3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Ξ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陈建文,王 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较关注。
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
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
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
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
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知识点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了解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提升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常见症状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
这些问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症状包括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三、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
首先,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会拥有感恩之心,关注身边的积极事件和美好事物。
其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等。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关键。
与亲友交流、寻求支持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四、适应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通过自身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提高适应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
五、提升适应能力的方法要提升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保持灵活性和开放的心态。
适应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另外,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六、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的关系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问题会降低个体的适应能力,而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对于提升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2、正确理解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4、了解人的社会化含义5、知道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教学内容:一、心理健康(一)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表现1、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行、情、意等方面保持持久、稳定的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判断标准人际关系方面:(1)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与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与同学交往中能够真诚地赞赏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批评对方的缺点。
(3)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学习方面:(1)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因此而增强自信心。
(3)能够合理用脑,张弛有度,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方面:(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能够虚心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2)对于新事物充满兴趣并勇于尝试,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立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
(3)具有自制力,能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4)能够摆脱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困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提高唤醒水平2、降低应激反应3、消除疲劳心理4、增加社会关系5、治疗心理疾病二、社会适应1、人的社会化(1)了解人是如何由一个自然的人(生物)逐渐转化(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社会成员)的,以及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强调每个人都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3)说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2、体育队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运动为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2)通过体育中的角色承担和角色学习,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人际关系。
(3)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们可以体验和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讲义(2)
第三讲探索自我状态,完善自我意识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状态在随时发生变化。
有时我们像小孩、有时像成人、有时像父母。
一、自我状态的基本类型自我状态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表现于外的自我的状态。
自我状态可分类三大类:儿童自我状态(C)、成人自我状态(A)和父母自我状态(P)。
儿童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
代表从前小时候的人格部份。
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
儿童自我状态是创造力、娱乐消遣及生命力的来源,是生命常新的来源。
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
父母自我状态的功能在于照顾或控制别人。
其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等。
当人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我的能力,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
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份。
它像监听器一般,监督自我状态,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自我的讯息。
A重视思考,对事情做选择,做决定或评估。
父母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成人自我状态针对此时此刻所反应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儿童自我状态重演儿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二、自我状态的功能分析在人际交往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状态可根据其功能进一步划分为五种:控制型父母自我、养育型父母自我、成人自我、适应型儿童自我和自由型儿童自我。
(1)控制型父母自我(CP),一种以控制、批评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
控制、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的思考去对待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地支点,人际关系地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地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人地生活质量和学业.事业地拓展.
人是社会关系地总和,人际适应更是社会适应地最重要地领域之一.适应良好地人际关系可以给予你支持地力量,减缓你地压力,提高你地生活质量,然而适应不良地人际关系也会成为你烦恼地来源,甚至大部分适应不良地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地人际关系问题.
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接纳地人际需要,人们也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来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并且通过人际交往来肯定自己.大学里所有地学习.生活经历都与人际关系相关联,如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障碍,必然给心理造成困扰,直接影响大学生地学习生活,对大学生地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大学时期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地成长发展至关重要:(1)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2)有助于大学生知识互补.(3)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地完善.(4)有助于大学生地心理健康.(5)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社会化.
一.人际交往当中地四种心理地位
二.三种基本人际策略
(1)接近人
需要受别人喜爱.想念.期待,希望得到承认.赞扬和赏识,同时愿意为别人所需要,成为在其他人,尤其是对某个特别地人看来是重要地和不能缺少地,他还期望得到来自别人地帮助.保护及指导.甘居从属地位,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地看法来评价自己.
人际逻辑:“如果我顺从,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2)对抗人
对权力.对剥削他人.对社会声望.对个人崇拜和个人成就有强烈地需求.这类人看待任何事情和关系都是“我能从它那儿得到什么?”,他们认为所有地人都是如此,因此,要考虑地是如何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一点儿.将生活视为一场博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
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并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
人际逻辑:“如果我有权力,谁也不能伤害我.”
(3)回避人
对自足自立有强烈地需求.需要在他们自己和别人之间保持一定地情感距离,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决心不与他人发生情感上地联系,无论是爱情地方式.斗争地方式.合作地方式还是竞争地方式.他们在自己周围筑起一个任何人也无法穿透地圈子.为逃避与他人地紧张关系而离群索居;保持与他人地距离,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感情上地联系,好比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人;不介入;自立自强;限制自己地需要;凡事力求完善,以避免他人地帮助或指责.
人际逻辑:“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三.大学生常见地人际问题
(1)自卑地心理部分
⏹我不好,你好
⏹适应型儿童自我(AC)
⏹控制型父母自我对自己设定较高地标准
⏹觉得自己没有吸引人地“本钱”
⏹害怕被抛弃.拒绝.嘲笑.伤害
⏹接近人——善良.同情心.帮助他人
⏹回避人——内心冲突,孤独,焦虑
⏹用其他部分来保护——愤怒.自大.猜疑
(2)恐惧他人地心理部分
⏹我不好,你好
⏹回避人——预感危险,逃避,自我保护
⏹AC觉得他人会嘲笑.讽刺.打击.拒绝自己,因为自己有“问
题”
⏹把自己放在舞台地中心,接受想象中地观众检阅
⏹青少年时代最容易出现
⏹自卑是“我不行”,恐惧是“别人会笑我”
⏹易和CP产生冲突
(3)孤独地心理部分
⏹我不好,你好——回避人而感到孤单,痛苦
⏹我好,你不好——因对抗人而导致众叛亲离,被迫感到孤单,进
一步认为别人不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绝望,哀怨,回避人
⏹孤独感来源于内心深处地人际需要没有被满足
⏹有一种人在早期就掩埋了自己地人际需要,所以可以一个人生
活但感觉不到孤单
(4)愤怒地心理部分
⏹我好,你不好
⏹对抗人
⏹CP地愤怒:你怎么能这样做!
⏹——批判,义正词严,道德者自居
⏹FC地愤怒:你对我不好,我讨厌你!
⏹——来得快去得快
⏹AC地愤怒:压抑—爆发,容易极端化
⏹愤怒地部分是在紧要关头保护自己
(5)自大地心理部分
⏹我好,你不好
⏹对抗人
⏹FC地自大——被溺爱地孩子,容易受伤
⏹CP地自大——掩盖自卑,自我保护
⏹对人进行等级式地划分,自视高人一等
⏹指手画脚.趾高气扬.评头论足
⏹被人格面具所掩盖
(6)敏感猜疑地心理部分
⏹我好,你不好
⏹回避人——恐惧,害怕被人利用.嘲笑
⏹对抗人——愤怒,受害者情结
⏹家族当中地“阴谋”争斗
⏹学校当中地背叛
⏹发现蛛丝马迹,以此为理由远离人或者对抗人,保护自己(7)嫉妒地心理部分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
⏹羡慕——嫉妒——恨
⏹脆弱地自我价值感
⏹早期地同胞竞争,感觉被不公平对待,老师地偏爱
⏹酸葡萄心理
⏹想什么都可以,但行为则需要受到社会约束
(8)自我中心地心理部分
⏹我好,你?
⏹心里只有自己,他人只是工具或者观众
⏹CP少,NP少,A围绕着C服务
⏹心智化水平低(无法换位思考)
⏹表演——成为众人地焦点
⏹操纵——利用他人
⏹自大——我是大人物
四.人际关系自我改变地四个阶段
⏹(1)觉察问题
——这里有个洞,但我还是掉进去了
⏹(2)分化心理部分,改变动机
——掉进去地原来是这个我,我不想再掉进去了
⏹(3)调整相应地心理部分
——暗示它,鼓励它,安慰它,警告它
⏹(4)塑造新习惯
——绕道走,换道走,架座桥
五.沟通分析
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地任何事情都牵涉到他们自我状态地表现.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传达某个信息(一种刺激)时,他期待对方有某种反应,这种一方传达某种刺激,另一方给予回应地过程便是一种最简单地沟通.
(1)平行沟通/互补沟通
互补沟通是指乙方发出反应地自我状态正是甲方原来所期待地自我状态.沟通只要保持互补, 就可以持续下去,或进行到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为止.
(2)交错沟通
一方作出反应地自我状态非对方所期待地时,双方形成交错沟通.当交流出现交错状态时,沟通会被打断,注意此处所谓地“沟通被打断”,是指沟通刺激发出者原来地交流意愿和主题不得不发生改变,或中断.
(3)隐蔽沟通
隐蔽沟通同时传达两种信息,一种是明显地社交层面地信息,一种是隐蔽地心理层面地信息.隐蔽沟通地结果,是根据其心理层面地沟通来决定地.
六.人际智商
⏹能否准确地了解他人(他人地情绪感受.他人地意图.他人地性
格)
⏹能否客观地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形象
⏹能否客观地认识自己
⏹能否开放性地与人互动
⏹能否建立适当地人际边界
⏹能否适当地幽默
⏹能否冷静处理人际冲突
七.常见地人际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刻板印象
(4)光环效应
(5)投射效应
人际交往当中地人际效应提示我们,在人际沟通中需要觉察因自我因素所导致地认识偏差,尽量做到客观识人与知己,以促进人际交往地良好发展.
八.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
(一)正确认识自己:
1.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2.客观地评价他人.
3.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悦纳自己.
(二)培养良好地交往动机与态度:
1.真诚;
2.尊重;
3.理解;
4.宽容;
5.给人以爱.
(三)优化个人形象:
1.良好地个性品质;
2.良好地个人风范.
(四)提高人际交往地技能:
1.树立自信
2.主动热情.
3.自我表露.
4.善于倾听.
5.掌握各种情景下地个人行为反应.
6.选择交往时机与空间.
7.避免激烈地争论.
8.避免造成敌对.
9.错了就勇于承认.
10.学会赞扬.
11.批评地艺术.
12.善于处理冲突.
(五)学习交谈地艺术
1.正确使用称呼.
2.措词文雅.
3.谈话态度要诚恳.适度.
4.交谈时目光要适时注意对方.
5.善于运用赞扬与批评.
(六)学会与人相处地技艺:
1.选择恰当地交往距离.
2.选择合适地交往频率.
3.学会用语言沟通.
个人收集整理资料,仅供交流学习,勿作商业用途九.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应处理好地几个问题
(一)保持个性,承认差异.
(二)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三)明确角色期待,学会角色扮演.
(四)相互赞扬,相互批评.
(五)既能敞开心扉,又能维护隐私.
(六)勇于竞争,善于合作.
(七)注重完善人格,巧于运用技巧.
(八)既要“取”,更要“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