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优秀课件
判断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
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x 3.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答案
知识归纳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热
大气的受
冷热不均引
力
热过程
起大气运动
环
流
探究重点
TAN JIU ZHONG DIAN
3.判定A、B之间的气压上下,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上下与等压面凹凸有何对应关系? 答案 白天:A气压低、B气压高;夜间:A气压高、B气压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 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4.比照海陆间白天与夜间风向的差异。 答案 白天,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间,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为陆风。
1.说出白天与夜间A、B代表的陆、海近地面气温上下状况,并解释原因。 答案 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夜间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原因是与海 洋相比,陆地吸热速度和散热速度快。 2.在图中画出各点之间的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 答案 绘图略。(白天:B→A、A→A1、A1→B1、B1→B;夜间:A→B、B→B1、 B1→A1、A1→A)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04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 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如图1);②熏烟驱霜 (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2)。读图完成1~2题。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 天气,日较差较大,如图中B地。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学生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画出热力环流图,3.能够解释局部大气环流,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成因与特点。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28~P30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______________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散射。
3.受热过程(1)大部分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被加热,并以B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方法指导 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2.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2近地面 →空气的 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差异→空气的 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1)海陆风(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典例剖析】【例题1】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4、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5.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6.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7、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例题2】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哪些作用呢?
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想一想: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几
太阳
类?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想一想,是不是太阳辐射中的能量全被大气吸收了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 紫外线
395/pba
低
405/pba
高
低
395/pba
近地面1000/pba 1005/pba
高
B
995/pba
低
A
高
1005/pba
C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运动
低
高
低
高
B
低
A
高
C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运动
低
高
低
高
B
低
A
高
C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观察图片,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如何呢?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传递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增 温
大气
吸收
地面增温
地 面 “大地暖大气”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想一想: 太阳辐射在经过 大气层时,大气 会对太阳辐射有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4选D,5选B。第4题,比较三地的上下温差分
1 第一节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二、热力环流 1.概念 由于地面__冷__热__不__均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 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 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 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由于晴朗的 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弱,气温低。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等压面图的判读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图有以下三 个重要用途: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判断气压高低 ①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断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如图中 PA>Pa>Pc, PB>Pd>Pb。 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 Pa>Pb。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如: PPab高低⇒⇒PPAB低 高⇒PB>PA。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图示 名称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过程 太阳暖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 太阳辐射
Ⅰ 大地 温
过程 大地暖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 地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3.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太阳辐 射或纬度因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4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 因素:地形、地势。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 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 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②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8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23
6、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 期。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 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4
(2)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 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重点知识梳理
2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少量) 散射
( 大 部 分 )
(小于 0.76微米)
(大于 0.76微米)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3
1、三辐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与太阳高度、路径、大气状况等有关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1(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
D 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哪个数字的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B 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那个数字的代表的辐射作用直接相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C 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那个数字的代表作用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D.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 天气晴朗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③下垫面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大气受热过程——小结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⑤辐射
地面辐射
跟踪训练1
跟踪训练1
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4~5题。
4、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①较强
B.②较强
A)
C.③较强
D.④较强
5、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
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
C 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跟踪训练1
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运用地膜覆盖技术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据
【课前导入】生活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课前思考1】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你知道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2.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发现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小组合作紧密贴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研究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小组成果展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分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原理,在思考中构建知识框架。同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利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动画演示,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分配过程,大气直接热源的概念,以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与发射机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以及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组织课堂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组织小组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沟通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测、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共 2 课时〕教学背景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观看,并能运用图示法来直观地生疏理解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落实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应学问点。
同时在理解热力环流的根底上理解风的形成的相关学问点。
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局部内容,作为其次章的开篇,就整个章节而言,是有猛烈后续支撑作用的学问模块,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热力环流的根底,只有正确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及直接的热源,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而同时热力环流又是其次课时水平运动的根底。
此外,本节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进展”这一主线开放,与人类生存生活有亲热联系,即对后续必修二的农业等人文学问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根底作用。
学生状况分析:1.学生的学习根底: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学问及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有关太阳辐射的学问。
2.学生的力量根底:高中学生心智日渐成熟,思维比较活泼,已经具有肯定的问题争论力量、分析推理力量、表达力量及观看力,具备自主搜集、筛选、概括、提炼相关地理信息的力量,能够对资料进展简洁的分析和归纳,也初步把握阅读相关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古怪心也比较强,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
3.学问和力量上的差距:第一,学生虽有很多的感性生疏,但往往缺少肯定的理性思考;其次,学生对简单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在生疏上还存在着局限性,综合分析事物的力量有限,尤其是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对信息的提取和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力量稍显薄弱。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对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导学法、问题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争取到达高效、和谐的课堂效果。
例如,第一,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备近期天气状况的数据,通过小组合作争论的方式来进展地理现象及问题的初步探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小组合作;其次,通过课堂演示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分析热力环流;第三,对身边城市热岛效应、农业大棚案例的展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温室效应,大气保温作用,以及以“雾霾”这一热点现象来说明“大气逆辐射”。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第1课时)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题课题 人教版第二章《热力环流》人教版第二章《热力环流》课时课时 1课时课时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课标分析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示意图或者动画等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同时,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说明”、“解释”,这表示课标要求学生对这部分的掌握情况要处于理解水平,要明白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并说出和阐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根据知识的学习,发现并能用地理知识解释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
理现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能够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学会画热力环流图。
)学会画热力环流图。
(3)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例如:海陆风。
海陆风。
过程与方法:通过暖气片放置位置原因的探讨引入热力环流,在进行视频观察形成对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对热力环流形成理性认识,之后以活动探究断案形式将热力环流的知识运用服务于生活,明白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最后通过课下自己对山谷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学习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与掌握。
过课下自己对山谷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学习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与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解释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PPT(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选考选做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 127 ℃,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 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下左图为“玉 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 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 “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据此回答 7~ 8 题。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 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 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 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害等几个方面。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
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
A.削弱大气逆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
2.图 2 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解析:第 1 题,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 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 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 温作用。故选 C。第 2 题,读图可知,图 2 中①为到达大气 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 达地面的大气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 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 B。 答案:1.C 2.B
提示:适宜的时间移入温室;加盖薄膜、草帘等。
学案1: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①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②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
3.受热过程A ③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④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⑤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思维活动1.“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答案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⑥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冷热状况:M⑦受热,N⑧冷却。
(2)气压高低:A⑨低压,B⑩高压,C⑪低压,D⑫高压,E⑬低压,F⑭高压。
思维活动2.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答案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探究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活动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2、风压定律:
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相关考点07年宁夏
11、图5位北半球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若 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知识梳理: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紫外线(短波)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长波) 吸收少
反射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
水滴
空气分子、 蓝紫光最易
微小尘埃
7、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
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表示正确的是( A )
8.下图中M、N、E、F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D )
A.E C.M
B.F D.N
3、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1)海陆风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2)城市风
郊区
气 流 上 升
热
市区
郊区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51-52相关内容,
③逆温现象是一种气候资源。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多年 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 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 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
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 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PPT教学课件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 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 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作用形式
吸收
削弱程度
小
氧原子(高层
参与作用 大气)、臭氧
的大气成 (平流层)、
分
水汽、二氧
化碳(对流层)
反射 大
云层、 较大颗 粒的尘
埃
散射 较小
质点是 质点是颗粒
空气分 较大的尘埃、
子、微 雾粒、小水
小尘埃
滴
波 长
范 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的 光线都有
波长较 各种波 短的蓝、 长同样
紫光 被散射
(4)D
(5)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 低。
热力环流
知识精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 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 流。如下图所示。
注意:在同一水平面上,高气压比低气压值高,如 上图中B地低空气压值高于A地低空;但在不同高度上则 不一定,如上图中的A地虽然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是高 气压,但实际上气压值是近地面高于高空,因为同一地点 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海拔高低、云量多少等因素都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进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
表解如下:
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
大气 透明 度
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_人教版必修一地理PPT课件_优秀版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 无科学依据? 提示:大雨把大火浇灭帮助了司马懿。有科学依据。 (2)运用地理实践力分析城市热岛形成原因。 提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 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 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 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 湾。 (1)“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福建早晨吹西风傍晚吹东风的 原因是什么? 答案:福建和台湾海峡之间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早晨福 建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台湾海峡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 压,风由福建吹向台湾海峡,为西风。傍晚则相反。
(2)“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台湾早晨吹东风中午吹西风的 原因是什么? 答案:台湾和台湾海峡之间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早晨台 湾气温较低,形成高气压,台湾海峡气温相对较高,形成低气 压,风由台湾吹向台湾海峡,为东风。中午则相反。 (3)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答案:由于台湾海峡位于福建和台湾之间,在福建与台湾海 峡、台湾海峡与台湾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热力环流,导致 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
③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 高气压 流向 低气压 。 答案:由于台湾海峡位于福建和台湾之间,在福建与台湾海峡、台湾海峡与台湾之间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热力环流,导致台湾海峡两岸风向日变化相反。
图中1、2、3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 答案:新疆哈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云雨天气少,大气透明度高,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 此昼夜温差大。
阅读下图及教材第34~35页,认识大气的增温过程。
过程有关。
A箭头向上,且包含甲,A与乙又不属于同一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3.(2012·昆明模拟)“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2011·全国文综)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 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 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
此完成4、5题。
4.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D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C.乙地比丙地稳定 5.正午前后( B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对流最旺盛 D.丙地最稳定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由A到B过程中总量约减少一半,主要原因是 大气的吸收、反射作用 _____________。 (2)图中B、C、D三种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为 CDB BDC ___,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___。 长波 (3)相对于太阳辐射来源来说,地面辐射为___辐射; 相对于地面辐射方向来说,大气辐射又称为____辐射。 大气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果蔬,又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
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比较;气压高的是__。 C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三处
A 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污染物对郊
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之外。 城市热岛环流
别吝啬你的赞美,它可以救起一个人的自信、
尊严和灵魂,也可以救起它背后的一个大世
界。
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 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2.当地该日( B )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 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想一想: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大气会对太阳辐射
有哪些作用呢?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反射
太阳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想一想,是不是太阳辐射中的能量全被大气吸收了呢?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臭氧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 紫外线 红外线
大气的垂
直运动
大气的水 平运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 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 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低
高
高
低
(1)在图a和图b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
低。 (2)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昼夜温差一般 在50℃左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 辐射 地面 辐射
太阳
地面
大气逆 辐 射
大气
大气 辐射
宇宙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冷却
A
受热
C
冷却
1.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 量差异。 2.形成: 地面冷 热不均 同一水 平面气 压差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 尘埃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散射 各种波长的光
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想一想:地球和月球昼夜温差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地球白天极端最 高气温达58.8℃
城市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郊区 郊区
市区 市区
郊区 郊区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大 气 运 动 大气的受 基本过程: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作用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
7.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环流, 热力 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A、E两处比较,气 B 压高的是__;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A、C两处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