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传染病诊断目录

传染病诊断目录
1996-7-1
15
GB15996-1995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5-12-15
1996-7-1
16
GB15997-1995
白喉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1995-12-15
1996-7-1
17
GB15998-1995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1995-12-15
1996-7-1
18
GB15999-1995
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
1997-6-16
1998-1-1
29
GB17009-1997
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7-10-6
1998-10-1
30
GB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7-10-6
1998-10-1
31
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7-10-6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7-10-6
1998-10-1
强制性行业标准
1
WS191-1999
软下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9-11-26
2000-5-1
2
WS195-2001
军团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001-7-20
2002-1-1
3
WS196-2001
结核病分类
2001-7-20
2002-1-1
1995-12-15
1996-7-1
22
GB16393-1996
新生儿破伤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996-5-23
1996-12-1
23
GB16394-1996

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

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

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病毒性肝炎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2.血清ALT升高。

3.血清抗-HAVIgM阳性。

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二)乙型肝炎(HB):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2.血清ALT升高3.血清HBsAg阳性伴抗-HBcIgM阳性(≥1∶1000)或HBV-DNA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三)其他型肝炎:1.丙型肝炎(非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之一)(HC):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②血清ALT升高。

③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④血清抗—HCVIgM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2.戊型肝炎(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HE):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血清ALT升高。

③血清抗-HEVIgM阳性④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⑤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型肝炎,CMV,EBV感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②、⑤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符合临床诊断加③、④中任1项。

3.丁型肝炎(HD):①病人必须是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②血清ALT异常,或呈二次肝功能损伤加重。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一、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一)急性乙肝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

(1、3、4或2、3、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

(1、3、5或2、3、5)◆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

(1、3、6或2、3、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1、3、7或2、3、7)(二)慢性乙肝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符合1 和3。

◆符合2 和3。

◆符合2 和4。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4 和6。

医疗卫生GB

医疗卫生GB

GB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87-1995传染性肺结核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
GB15994-1995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6004-199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分度标准
GB16006-1995碘缺乏病消除标准
GB16350-1996”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6383-1996‘医疗卫生用品辐射灭菌消毒质量控制标准
GB16398-1996.儿童少年甲状腺容积的正常值2推荐性标准GB/T16133-1995)L童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初筛
GB/T19134-1995中小学生健康检直表
WS/T 367-2012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8-2012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27947-2011 酚类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48-2011 空气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49-2011 医疗器械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50-2011 手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51-2011 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52-2011 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
GB 27953-2011 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
GB 27954-2011 黏膜消毒剂通用要求
GB 27955-2011 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装置的通用要求。

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的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的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的结果不确定度分析目前ELISA法在临床检验中已被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有关ELISA 法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的应用报道很少。

本文根据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1],通过对典型例子不确定度的分析和量化,建立了ELISA法检测HBsAg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通过对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对检测结果进行完整地表达,避免或降低了出现假阴性结果的风险。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剂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设备为Thermo MK3型酶标读数仪。

依据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进行检测。

1.2 方法在板架上放好酶标板条,每孔加入50 μL待测血清或阴、阳性对照,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

每孔加入酶结合物50 μL,置37℃孵育30 min。

洗板5次后,每孔加显色剂A液、B液各50μL,置37℃孵育15 min。

每孔加入终止液50 μL后,用酶标仪读数,取主波长450 nm,参考波长630 nm读取各孔OD值。

2 结果2.1 被测物数学模型公式:ΔA=S-CO式中:ΔA—结论判定;S—待测血清吸光度值(OD值);CO—临界值(cut-off)=NCx×2.1。

NC—阴性对照OD值;NCx—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为修正系数。

2.2 结果判定当阴性对照OD均值0.05时以实际OD值计算。

ΔA≥0者为HBsAg阳性,ΔA0.05时以实际OD值计算,见表2。

3 讨论3.1 分析和量化不确定度分量3.1.1 临界值CO的不确定度就是阴性对照平均值(NCx)的不确定度,NCx的不确定度主要由2个分量组成,即:由系统效应引起的阴性对照OD值NC的不确定度和由重复性试验(只有当阴性对照OD值NC大于0.05时)中随机效应rep引起的不确定度。

阴性对照NC代表的是阴性对照在某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根据朗伯一比耳定律,吸光度值与吸光系数(a或ε)、液层厚度(b)和阴性样液浓度(C0)成正比,对于某一特定的显色反应来说,吸光系数是个常数。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以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规范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工作,包括样本采集、处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要求-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要求的设备,包括PCR 仪、离心机、显微镜等。

- 实验室应储备足够的试剂和耗材,确保进行实验所需材料的充足性和质量。

- 实验室应建立样本采集、储存和处理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操作前,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差的发生。

- 样本采集时应采用合适的器械和方法,并确保采集的样本足够,并满足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要求。

- 样本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实验室内的安全操作规定,包括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定期消毒等。

- 实验操作中应遵循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标准程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要求- 实验数据应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 数据分析应遵循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要求,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质控措施进行数据分析。

- 检测结果应及时报告,包括样本编号、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等内容,并存档备查。

质量控制要求- 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和监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监测,包括设立质控样品和进行校准实验等。

安全要求- 实验室应遵守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包括建立安全操作标准、储存和处置感染性废弃物等。

- 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熟悉应急处理措施和事故报告要求。

- 实验室应建立和维护安全管理档案,包括安全设施和装备的维护记录、事故处理记录等。

总结本文档为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提供了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要求、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要求、质量控制要求以及安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

乙型肝炎诊断治疗指南【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1)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3)静脉吸毒、纹身。

(4)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

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慢性乙型肝炎1)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

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

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重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

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

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报告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报告
精品文档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二、重视“门诊日志”的规范填写。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乙肝病例,无论是新发病例、慢性病
例以及HBsAg携带者,在初诊和复诊时医生均需在“门诊日志” 中进行登记。 ➢ 登记项目应包括:就诊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 住地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 ➢ 已启用“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如对病例的信息中以上信息完整, 且公共卫生科能方便调取所需信息,可不再另填写“门诊日志”。
精品文档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四、临床医生只报告首次诊断的乙肝病例。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就诊的乙肝病例,依据相关诊断 标准作出“急性”或“慢性”的确诊或疑似诊断后: 对“急性”(包括疑似病例)乙肝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实施 网络直报。 对“慢性”乙肝病例,接诊医生应认真询问病史、发病日期 (慢性肝炎病程应大于半年以上)、既往是否已诊断等,医 生只对首次诊断的乙肝(包括疑似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并实施网络直报。如果该病例在本院或其他医院已被诊断, 则只需登记被诊断的年份,不再进行网络报告。
AA LS TT
HBsA g
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

抗HBs
HBe Ag
抗抗-HBe HBc
IgM
HB VDN A
核实 诊断 分类
家 庭 住 址
是 否
网 络
报 告 ⑥
登 记 人
注:① 是否首次发病指历年来是否是第一次诊断为乙肝。
② 临床表现:1-发热,2-疲乏无力,3-食欲减退/恶心/厌油,4-黄疸,5-肝区疼痛
图图41 甘肃省1990-2011年乙肝发病趋势
精品文档
乙肝诊断和报告规范
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 省卫生厅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的诊

乙肝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

肝癌
婴幼儿期
新生儿期90%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乙肝诊断标准
8/58
乙肝病毒是怎样传输?
血液传输 医源性传输
母婴传输
亲密接触、性传输
乙肝诊断标准
9/58
乙肝诊断标准
母婴传输
母婴传输约占50%以上,其中宫内 感染约占4.54%,其余为分娩时感 染; 分娩时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经过 胎儿 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 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 产前或产程中胎儿吸入母亲血液、 羊水、 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9.75%);且年纪越小人群下降幅度越大;
• 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
于东部地域;
• HBsAg携带者约9300万人。 • 另据估算,1992年以来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感染人数降低了近8000
万人,儿童HBsAg携带者降低了1900万人。
乙肝诊断标准
42/58
乙肝疫苗接种人群
27/58
慢性乙肝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当前难以治愈治疗目标
▪ 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长久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 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解阻止疾病进展,降低 和预防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发生,从 而改进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乙肝诊断标准
28/58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肝病毒连续复制是乙肝发生、进展和恶化罪魁祸首 其它治疗乙肝方法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仅能缓解一些 症状,而对乙肝病毒这个直接病因却“无能为力”
36/58
治疗慢性乙肝,预防耐药至关主要
➢ 乙肝治疗中,耐药发生将带来药品失效、病情恶化直 接后果,而且,对耐药补救会带来各种药品耐药及治 疗成本增加迷途困境。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是由⼄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泛流⾏,⼈群感染率⾼,是危害⼈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民共和国卫⽣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林秀⽟、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部委托技术归⼝单位卫⽣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通过在本标准中引⽤⽽构成为本标准的条⽂。

本标准出版时,所⽰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本标准的各⽅应探讨使⽤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标准3 ⼄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根据流⾏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段,进⾏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3.2.1 急性肝炎3.2.1.1 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及⾎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未采⽤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周以上的明显乏⼒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丙转氨酶(ALT)明显增⾼。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

以下是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sAg是HBV的外壳蛋白,其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

当血液中HBsAg阳性时,通常表示存在HBV 感染。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HBsAb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阴性表示尚未产生免疫力或免疫力已消失。

3.乙肝e抗原(HBeAg)阴性:HBeAg是HBV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复制水平较低。

4.乙肝e抗体(HBeAb)阳性:HBeAb是HBeAg的抗体,其阳性表明病毒复制减少或停止,传染性降低。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的抗体,其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或正在感染中。

在诊断乙型肝炎时,医生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

如果满足上述标准中的至少一条,就可以诊断为乙型肝炎。

同时,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 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自《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

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依据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等,这些构成了我国传染病监督法律体系。

1.传染病监督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传染病卫生监督和监测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染病卫生监督执法和监测可以使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及发展趋势,为行政决策机构及时制定、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传染病带来的危害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家针对传染病防治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5)《艾滋病防治条例》。

(6)《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0)《消毒管理办法》。

(1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12)《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13)《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14)《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5)《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16)《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

(17)《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8)《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19)《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

2.传染病诊断标准(1)GB15973-1995麻风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2)GB15974-1995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GB15975-1995淋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4)GB15976-1995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5)GB15977-1995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

(6)GB15978-1995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

(7)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 A2 。
f) 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
B。
疑似病例: b) +c)+ 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 (简称慢迁肝 )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 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ALT) 明显增高。
e)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 A2 。
f) 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 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 —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 (简称乙肝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b)肝功能检查, ALT 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 B。 疑似病例: a)+b)+ 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d)或 c)+ d)。
A( 标准的附录 )中 A3 。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 (简称慢活肝 )
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 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 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 b)+ 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 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 ALT 升高,血清胆红素 (Bil) 大于 17.1μ mol/L( 大于 1mg/dL) 和 /或尿胆红素 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A( 标准的附录 )中 A2 。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
B。
疑似病例: a)+b)+ 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 d)或疑似病例+ d)+ 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脉高压 )。
(Ⅱ°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40%。
4)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 A2 。但 HBsAg
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 HBs 阳性和抗- HBe 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
3.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 2~ 4 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升高。
γ - GT 、胆固醇明显
d)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
GB 15982 — 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合分析,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
(排除其他原因 )。
c)肝功能检查: ALT 反复和 / 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 A/G 蛋白比例失常, γ -球蛋
白升高和 /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 A3 。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 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
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 a)+b)+ c)+ 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e)或 d)+ e)。
3.2.1.5 重型肝炎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并在起病后 10 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以上的肝性脑病 ),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
疑似病例: 1) +2)+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或疑似病例+ 4)+ 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病程在 10 天以上 8 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 (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μ mol/L 或每天上升大于 17.1 μ
mol/L ,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 40%。
3)HBV 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中 A2 。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 B。
疑似病例: 1)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或疑似病例+ 3)+ 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