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山水诗中的沉郁顿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摘要: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对其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体风格。

“沉郁顿挫”一词,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的因素。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写诗和忠君爱国排在第一位。同时,他既经历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亲眼看到太平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离乱景象。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杜甫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这种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甫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从其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略加论述。

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手法

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山水总有时代的影子,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在那个“流血川原丹”的黑暗无比的社会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于是他把山水变成他心头翻卷的政治风浪的投影。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长诗,最能表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是首咏怀诗,将叙述、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而以抒情和议论为主。杜甫从长安出发,经骊山、过泾渭、到奉先家中闻幼子亡,感概万千,成此沉郁顿挫风格之力作。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但消息却还未到都城长安。“朱门”之中依旧乐舞升平,酒池肉林,骄奢淫逸;而“朱门”之外,“路有冻死骨”的凄惨景象令杜甫感到“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头二十八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一段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倾诉了自己内心曲折变化的心路历程。结构上四句一转,回环往复,波澜跌宕,充分表达了他内心深处错综复杂、矛盾痛苦的感情。末尾,诗人回顾出京以来所见所闻所遭所想,真切感到了唐王朝的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

又如《登高》这首作于夔州的七言律诗,也最体现其意境苍凉雄浑的特色。此诗通篇用律句,八句全部用对偶,自然而出,音韵和谐,毫无雕琢之迹,而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让人觉得雄浑壮阔。它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者也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清),有动(鸟类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独到之处

杜甫作为一代大家,其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杜甫诗歌还具有豪放、平易、清丽、典雅等多种风格,如他也曾吟过“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等细巧婉丽之景。但由于杜甫性格的原因使他对于那些雄伟、壮丽的物象有着特殊的爱好。

杜甫作诗,崇尚写实,因为忠于现实,他描写雄伟、壮丽的山川时往往采用宏观描述和微观刻画的手法,在具体描写时也不排斥夸张和想象,但这些手法都是用来形容人间的真山实水,同时杜甫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其山水诗中总有时代的影子,沉郁顿挫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在《发秦州》《发同谷》这两组纪行诗中,逼真是其一个显著特点。因为逼真而使杜甫的山水诗对大谢体山水诗作了重大的发展,这是两组结构严整的联章纪行诗。杜甫在秦州到同谷途中共作诗十二首,首章《发秦州》开宗明义,说明南行的原因:“我衰更懒拙,……无衣思南州。”接下来从《赤谷》到《凤凰台》,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同样地,他从同谷到成都途中也作诗十二首,首章《发同谷县》说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之原因,接下来也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最后以《成都府》作结,表明此次行役之结束,时间从十月到岁末,地点从秦州到成都,井然有序,历历可考。

然而,这两组纪行诗的长处并不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在观察角度、描写手法等方面突破历代诗人单一、雷同的特点,在描写山川景物不仅写出了山川景物的共同特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性。

在这两组纪行诗中,杜甫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千奇百怪的蜀中山水,让人读之觉得蜀中山水如在眼前,而在手法上却是变化多端。如同是写峡,《铁堂峡》则是着力于刻画的形式:峡在形如堂隍的山台之间,壁立峭削,色如精铁……积雪浮空,以森严深峻为特色,突出铁堂峡的高与险。《寒峡》则着力于烘托峡的寒意:蕖口绝岸,水气自寒……行人单衣,本难御寒;波澜又生,寒上加寒,这就将寒峡之寒形容得淋漓尽致。《青阳峡》则着力刻画峡的突兀奇险。在诗中诗人不但写出了峡中山势耸奇的阴森恐怖之状,还带刻画出自己左躲右闪,仰观俯视的惊恐神情。又如同是写山阁,《龙门阁》写阁居绝壁之上,下临长风高浪,危径悬如垂线,浮梁临空摇动。令人头昏眼花,惟恐一失足千古恨。可见此阁地势之险峻。《石柜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光水色,旱花奇石,境界绚丽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