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山水诗中的沉郁顿挫

合集下载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挚的情感、真挚的感受和才情横溢而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从“闲情赋写”、“抒怀咏史”到“救亡图强”,涵盖了各类题材,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风多样,丰富而又深刻,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让人深谙记忆。

本文将从诗歌特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

一、杜甫的诗歌特点1.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刻,给人以真实感受;2. 杜甫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人性的深层意义;3. 杜甫的诗歌具有批判性,对时事、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杜甫的诗歌内容1. 杜甫的诗歌主题包含了生命、人性、社会、政治等广泛范围;2.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和历史事件;3. 杜甫的诗歌批判强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进行反思。

三、杜甫的诗歌风格1. 杜甫的诗歌具备深刻的思辨性、清晰的文笔表达、丰富的音韵表现力;2. 杜甫的诗歌风格即为“沉郁顿挫”,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情、痛苦的思考和唏嘘的感叹。

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 杜甫的诗歌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2.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物欲和精神的冲突与挣扎;3. 杜甫的诗歌折射出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1.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是孑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4.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后世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源泉。

六、结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唐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刻地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000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浓厚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这种风格是源于杜甫自身的不幸遭遇和感性的性格,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表现。

首先,杜甫的不幸遭遇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沉郁和顿挫的表示。

杜甫的诗歌中,表露出追求真实和深度的灵魂和强烈的人性慨叹。

他亲身经历过蒙古入侵,以及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些经历和遭遇打动了他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

他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众多问题,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人性的弱点和怯懦,他在诗中表达着对命运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沉郁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其次,杜甫的感性性格使其表现出顿挫的风格特点。

杜甫是一个敏感、感性的人,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强调情感和矛盾冲突,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着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表达这种情感时,杜甫常采用粗犷豪放的风格,在诗中进行轰轰烈烈的宣泄,展现出极度的舒畅和激动。

再次,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使其作品充满了哲学性和思想性。

诗歌是他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方式,他用诗歌去发泄他的恐惧、挣扎、憧憬和疑惑。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社会的评论和批判,更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他在诗中深刻的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看法,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个人的不幸遭遇、感性性格、以及对深度和内涵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唐代的社会、人性和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机会,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第一篇: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

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

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忧国忧民杜甫(712-770),字子美,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

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

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

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

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杜甫的沉郁顿挫啊,就像一场沉重的雨,打得人心头闷闷的。

你看《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国家都破了,山河虽然还在,可那春天里的长安城,到处是乱长的草木,就好像一个人脸上带着伤痕还得强装笑脸,那种压抑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得多难受,对着这景象肯定是心里堵得慌。

2.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就像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磕磕绊绊又充满无奈。

像《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常年漂泊在外,又老又病的,在那高台之上,望着秋天的景色,那得多悲苦啊。

我仿佛能看到他孤独的身影,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难道不就是把那种深沉的愁闷直白地甩在你面前吗?3. 杜甫诗的这种风格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哭泣,满满的都是压抑。

拿《石壕吏》来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小吏的凶狠和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感觉杜甫就像个旁观者,他看到这一幕,心里肯定是既愤怒又无奈,就像我们看到不公平的事却又无能为力一样,这情绪都要从诗里溢出来了。

4. 沉郁顿挫在杜甫诗里就像是一口苦涩的井,越挖越苦。

就像《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那些百姓们送别亲人去打仗,又是拉衣服又是跺脚地哭啊,那哭声都能冲到天上去了。

杜甫写得这么生动,他肯定是深深同情这些老百姓的,这诗读着就让人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像压了块大石头。

5. 杜甫诗歌的这个风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

你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自己的房子破了,还被小孩子欺负,杜甫的那种无奈和悲哀啊,就像我们自己遇到倒霉事还被人落井下石一样。

他在诗里表达的情感,真是苦到了骨子里。

6.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就像一杯浓茶,苦得让人皱眉但又韵味悠长。

在《旅夜书怀》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他看着广阔的夜景,却感叹自己的名声只是因为文章,官职也因为老病而没了。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其诗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成因进行浅析。

一、杜甫人生经历的影响杜甫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时期遭遇了国家变乱和家庭不幸,这些经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其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悲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

杜甫诗作中的沉郁、顿挫情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二、杜甫写作风格的特点杜甫的诗作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细的构思,展现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也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充分和深刻。

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冷静思考、深沉内敛的个人内心表达,如《佳人》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及《自京赴奉先》中的“饮啄自如乐田园,三杯吐然诺何愁?”,而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则使得其诗作的节奏、语调变得沉郁顿挫。

三、杜甫文化背景的熏陶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杜甫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汇的时期。

他受到先贤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登高》中的“昔日龙虎相逢处,轻骑千里犹未休”,以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等,这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元素,也为其诗作增添了一些沉郁顿挫的情感色彩。

四、杜甫诗歌艺术的创新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诗仙李白的“抒情”诗,而杜甫则革新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使得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论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与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与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歌之“博大精深,沉郁顿挫”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杜诗篇万口传”,虽然其目的并不是写李杜诗篇,但是它已经侧面点明李杜诗篇的流传之广,名气之大。

那么如此广泛流传的诗歌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先来重点讲讲“李杜”中的“杜”。

与诗仙李白飘逸洒脱的风格不同,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沉郁顿挫”。

首先来说博大精深,这与杜甫的出身与经历有关。

杜甫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是官宦人家了,他的远祖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杜周,官至御史中丞。

代代传承,家族文化底蕴深厚。

至杜甫年少时,家庭环境依旧优越,因此他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

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内容之广博奠定了基础。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因此有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后在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因此有了《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之后杜甫又数次优游,视野见识愈发广博,期间还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并会见了诗人高适,为其诗作内容又添一笔。

然而在天宝六年,即杜甫三十五岁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玄宗一旨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这是杜甫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因为这场闹剧,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困苦不得志,生活穷困潦倒,还因此经历了丧子之痛。

后又恰逢安史之乱,杜甫在北上途中不幸被俘,终于逃出长安被肃宗赏识任职后没多久,又因房琯事件被贬。

在经历了数次挫折后,杜甫彻底对官场不再抱有期望,晚年辗转飘零各地,最终于舟中长逝。

这动荡起伏的官场生活与悲惨的多年现实经历,使得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解读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风格,它源于杜甫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 的情感体验。在杜甫的诗歌中,“沉郁”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 性和复杂性。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又往 往与他对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理解紧密相连。
而“顿挫”则是指杜甫在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时所使用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既有明快的节奏,也有沉重的停顿,形成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感。这种韵律美感使得杜甫的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时更 容易产生共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以国难家恨交织,写出了非常时代的非常感受。首联对起,国破而山 河犹在,言山河似昔而国已不国;城春本应欣欣向荣,而如今唯见荒草深深。寥 寥十字涵括了安史之乱所引起的非常的社会动荡,其深重的悲剧气氛笼罩全诗。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沉郁顿挫”诗风的体现。
“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杜甫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这四 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二是“顿挫”,指 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种诗风的形成,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 及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国 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他的诗 作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反映了他内心的忧虑和痛感。这种深沉的情感, 通过顿挫有力的诗句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沉郁顿挫”的内涵是什么?结合作品分析“沉郁顿挫”在杜甫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沉郁顿挫”是指杜甫诗歌中展现出的沉重悲凉、动情沮丧的情绪和颓丧的情感状态。

这一内涵主要体现在其诗作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容中。

首先,杜甫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悲凉和忧伤。

他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不公,通过描绘灾难、战争、饥饿、贫困等场景来表达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忧虑。

例如在《新婚别》中,他具体描写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分离之痛,营造了一种沉郁的氛围。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个人遭遇与人生抒情的哀伤。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身困境和命运不公的感慨和抱怨。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他借景抒怀,以楼为借喻,表达了自己的沉郁心情和不如意人生。

这种个体的抒情哀伤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体验。

此外,杜甫的诗作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和历史兴衰的沉痛感慨。

他深切关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国家兴亡等问题,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登高》中,他以登高的景象来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自身的沉寂,展现出沉郁的情绪和顿挫的表达。

总而言之,杜甫的诗歌中“沉郁顿挫”的内涵体现在他对社
会现实的悲凉表达、个人遭遇与人生抒情的哀伤以及对时代变迁和历史兴衰的沉痛感慨中。

这种情感状态和情绪体验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内涵和情感的共鸣,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意蕴。

论杜甫诗中的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中的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中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中沉郁顿挫是这位大诗人艺术风格中最为重要一部分,他在浩如烟海的诗句中,总是以顿挫之调反复奏响着他感情的起伏实质,抒发出他沉郁而无奈的心绪。

他主要围绕生活的悲哀、诗歌的激情、人生的矛盾等主题,谱写出充满朦胧气质的抒情诗篇,可谓苍凉之中又犹有凄若,叹息几乎被肃穆的悲凉限制,勾勒出一幅沧桑的时代苍凉的完整画卷。

杜甫的沉郁顿挫也是歌颂志士的感叹,追随章子怀士安志和白居易抒发言语,把想对当时苦难社会表达出来,把那些委屈悲凉置于深厚而苍凉的诗句之中,展现了他对苦难社会的关切和忧虑,让每一句诗都能够表达出一份深深的悲凉情怀。

杜甫用沉郁顿挫的词句展现出他思想上的痛苦,抒发出他热情的心灵,让人一边深思一边担心。

他的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杜甫的桀骜不驯和不软弱,从他的诗中,我们明白了社会苦难里的悲哀,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担负起责任的精神状态。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知其波澜突起,断续无踪,其笔正出神入胜也。……难在 ‘汉运中兴’句,提笔一振,即已隔断‘家书’一段,更遥应 ‘太子’,一提一锁,岭断云生矣。如此大波澜大结构,何从 指他铺叙处?”
• 综上所述,沉郁顿挫是两方面的事情,沉郁是文学风格,以 思想为主。顿挫是文学手法,是通用工具。二者颇有关联, 因此可以并提,但是,毕竟有别,故亦不可含混。
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湛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 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 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 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 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 不为之开先。”
“集大成”解:
• 集大成主要是指杜甫融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 千汇万状的大家风范。杜之学诗作诗思想在其 诗作中均有体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受限制。惟五七言古诗,毫无拘束,可以自由放笔。且 杜甫喜欢用赋体(铺陈)抒情,所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五七言古诗中才得到充分发展。
“沉郁”解:
• 刘歆给杨雄索的《方言》目录中的话:“属闻子云独 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非子云澹雅之 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已成此书。”这里的 沉郁就是《汉书.杨雄传》说的“(雄)默而好深湛之 思”。顔注,“湛读曰沉。”雄答刘歆前书说“雄少 不得学,而心好沉雄博丽之文。”沉郁就是深沉积久 的意思,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杜甫是很佩服杨雄 的,《进<雕赋>表》中的沉郁一词主要是从上引文来 的。
论杜诗的
“沉郁顿挫”与“集大成”
2014级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李杰
“沉沉郁郁顿顿挫出挫处”出处:
• 天宝年间,杜甫进《雕赋》,其表云:“(明主)倘 使执先祖之故事,拨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 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杜甫“沉郁顿挫”

杜甫“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文字作品的风格,一般都标志了作家艺术创作是否成熟。

它涉及到创作的整个过程和作品的每一个方面,可以说是作品思想內容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結晶。

杜甫是盛唐诗坛的大家,与另一位盛唐文人李白齐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诗自唐末以来就备受瞩目。

千余年來,人们喜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的创作风格,且已基本成为多数人接受的定论。

而正是这一独特的写作风格,令杜甫成为“中国唯一影响力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1]。

一、“沉郁顿挫”的含义。

1、沉郁,低沉郁积。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被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赵翼曾说“盖其(杜甫)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2],说的是杜诗内容的深广厚重。

“沉郁”一词,如果从杜甫对国家、人民等审美客体的情绪、感受和态度来看,是深刻而郁怀的。

这里指的是感情的背慨壮大深厚。

2、顿挫,是一种起伏变换的势态,与平稳板直相反。

从词义的角度,顿,是止;挫,是折。

“顿挫”就是诗中的停顿、转析,以及由此带來的抑扬起伏、纵横开阖、等变化所构成的表现形式。

这里主要是指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这种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特点。

3、杜甫在其所作《进<雕赋>表》中曾提到“沉郁顿挫”:“倘使执先祖之故事,……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他把“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並列对举,用以说明其写作诗文的大致情况。

今评论杜甫的风格多把“沉郁”和“顿挫”分开来谈,认为“沉郁”是指杜诗丰富深刻的内容及诗人感情浓烈深沉的特点;而“顿挫”是与之相适应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是修辞手法和音韵表现的结合。

但事实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补相成:“沉郁”的内容要靠“顿挫”的手法和形式來表达,也只有“顿挫”的形式手法最适合表达“沉郁”的内容。

另“沉郁”本身因感情深厚纠结而表现出含蓄之意;“顿挫”本身因结构和音律的关系构成复杂深厚的内容。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形成原因: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杜甫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因此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
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反映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而顿挫又体现了杜甫诗歌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结合杜甫的诗句谈谈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认识

结合杜甫的诗句谈谈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认识

结合杜甫的诗句谈谈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认识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被誉为文化巨匠。

他的诗作充满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善于描写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真实的一面,表达了当时社会共同的心理特征,被誉为“诗史”。

这种诗风也可以称之为“沉郁顿挫”,这种诗风的特点在于情感的深厚、忧愤,语言的刚健、遒劲,诗歌中充满了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下面通过杜甫的诗句,来谈谈我们对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诗风的认识。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常常怀有对国家、社会、君主和人民强烈的关注和责任感,例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这首诗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悲愤和深沉的关怀,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其次,杜甫的诗歌在表达情感上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常常会在文辞上采用含蓄、顿挫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得情感更加深沉、丰富。

例如他在《登高》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的情感充满了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注和忧虑。

再次,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他将自然风光和人生感受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深沉的意境。

例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首诗中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作者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情感的深沉表达、语言的含蓄顿挫以及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展现了一种“沉郁顿挫”的诗风。

这种诗风体现了杜甫在诗文创作中的独特思考和体验,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

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特色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独幅山水诗沉郁顿挫特色的形成 (1)二、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 (2)三、沉郁顿挫特色的独到之处 (3)结语 (4)注释 (4)参考文献 (5)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特色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杜甫是颗耀眼的巨星。

前人论杜,或誉之为“集大成”,或誉之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无数,现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涉及山水的诗多达五百首,杜甫虽不是山水名家,但他在山水诗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是一般山水诗人所难以比拟的,他作山水诗,同样也体现了博采众长的特色,又自出己意,值得重视。

本文即从其山水诗沉郁顿挫特色的形成、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三个方面略加论述。

一. 独幅山水诗沉郁顿挫特色的形成在山水诗中,杜甫从各个角度艺术地再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其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同时代的山水诗人无法达到,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山水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古人曾感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变化无穷,而诗人用来描写它们的艺术手段却有限。

若一定要做到意境新颖、语句工整,并且将难以描绘的景色写得栩栩如生,才能算是山水诗中的大手笔,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山水诗人,那么杜甫的造诣是前无古人的。

我认为杜诗表现艺术上的“变态”,继承了前人的优点又突破了盛唐诗歌的共同面貌,同中求“异”,在技巧、意境、风格等多方面有所创变,正如胡应麟所说:“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唐以复振,三也”①。

他的山水诗表现出用字精练、语言变化多端、意境苍凉壮阔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众所周知,沉郁顿挫是杜甫诗中最独特的风格。

杨伦说:“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

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②。

这在杜甫诗中是随处可见的。

“沉郁顿挫”③一词,最先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

(两材料)关于“杜甫沉郁顿挫”

(两材料)关于“杜甫沉郁顿挫”

(两材料)关于“杜甫沉郁顿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究杜诗的人,论杜诗风格,多说沉郁顿挫。

解释却又各自不同。

我以为杜诗的风格,不都是沉郁顿挫,毋宁说他的律体乃是以清新为本的,而又纵横变化,兼之典丽精工,独成一格,五、七绝(共一百三十八首)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

惟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确是以沉郁风格为主。

对“沉郁”一词,我以为沉郁一词是用刘歆给扬雄索《方言》目录的信中的话。

信说:“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终年锐精,以成此书。

”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的意思。

与郁结抑塞的意思不同。

杜甫《进<雕赋>表》:“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据说扬雄作文,思致迟滞,而枚皋敏捷,摇笔文成,所以杜表“沉郁”一句是指扬雄,下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

杜以为自己兼有扬、枚二人的长处,思既深沉,才又敏捷。

再则,“沉郁顿挫”一语,后杜诗、杜文,绝未再用。

可见杜甫并不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尽他的诗风。

杜诗近体既然不可以用沉郁顿挫包举,而杜的五、七言律、绝,共有九百三十首加上长律一百二十七首,共一千零五十七首,约占现存杜诗(一千四百五十三首)的百分之七十。

则知用杜一时之语沉郁顿挫概指杜诗风格,实在并不很妥当。

杜所谓沉,乃是高标远致、厌薄凡俗的心情,其所谓郁,亦与物多忤所积不平的愤懑。

沉不是沉冥,郁也不是忧郁。

合起来说是,执持弘毅叫作沉,感激苍茫叫作郁。

取《奉先咏怀》诗语表述其词,那么,“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就是沉。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就是郁。

至于顿挫,不是风格,而是一种写作方法。

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诗序说:“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

”顿挫一词,盖出《文赋》:“箴清壮而顿挫。

”看陆机用顿挫一语,似不离含蓄曲折的意思。

杜甫语意,亦大体如此,是指曲折停顿、句断意连(近于现代文学术语的跳跃)、微婉含蓄处。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aa,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意至而法也无不密。

”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

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

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

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

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笔者认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

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

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寒月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象”。

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二、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杜甫现存诗1400多首,深刻的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诗人将自己的个人生活与国家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诗人的一生都怀着爱国的热诚:“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诗人对祖国是何等的热爱;“独使至尊受社稷,诸君如何答升平”(《诸将》),诗人对祖国前途是何等地忧虑;“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这是诗人为力挽国运,拯救人民而开出的药方;“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厚望也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至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摘要: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

本文即对其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体风格。

“沉郁顿挫”一词,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的因素。

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写诗和忠君爱国排在第一位。

同时,他既经历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亲眼看到太平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离乱景象。

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杜甫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

这种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甫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从其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略加论述。

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手法
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山水总有时代的影子,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他在那个“流血川原丹”的黑暗无比的社会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于是他把山水变成他心头翻卷的政治风浪的投影。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长诗,最能表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是首咏怀诗,将叙述、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而以抒情和议论为主。

杜甫从长安出发,经骊山、过泾渭、到奉先家中闻幼子亡,感概万千,成此沉郁顿挫风格之力作。

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但消息却还未到都城长安。

“朱门”之中依旧乐舞升平,酒池肉林,骄奢淫逸;而“朱门”之外,“路有冻死骨”的凄惨景象令杜甫感到“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头二十八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倾诉了自己内心曲折变化的心路历程。

结构上四句一转,回环往复,波澜跌宕,充分表达了他内心深处错综复杂、矛盾痛苦的感情。

末尾,诗人回顾出京以来所见所闻所遭所想,真切感到了唐王朝的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

又如《登高》这首作于夔州的七言律诗,也最体现其意境苍凉雄浑的特色。

此诗通篇用律句,八句全部用对偶,自然而出,音韵和谐,毫无雕琢之迹,而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让人觉得雄浑壮阔。

它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

读者也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清),有动(鸟类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独到之处
杜甫作为一代大家,其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杜甫诗歌还具有豪放、平易、清丽、典雅等多种风格,如他也曾吟过“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等细巧婉丽之景。

但由于杜甫性格的原因使他对于那些雄伟、壮丽的物象有着特殊的爱好。

杜甫作诗,崇尚写实,因为忠于现实,他描写雄伟、壮丽的山川时往往采用宏观描述和微观刻画的手法,在具体描写时也不排斥夸张和想象,但这些手法都是用来形容人间的真山实水,同时杜甫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其山水诗中总有时代的影子,沉郁顿挫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在《发秦州》《发同谷》这两组纪行诗中,逼真是其一个显著特点。

因为逼真而使杜甫的山水诗对大谢体山水诗作了重大的发展,这是两组结构严整的联章纪行诗。

杜甫在秦州到同谷途中共作诗十二首,首章《发秦州》开宗明义,说明南行的原因:“我衰更懒拙,……无衣思南州。

”接下来从《赤谷》到《凤凰台》,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

同样地,他从同谷到成都途中也作诗十二首,首章《发同谷县》说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之原因,接下来也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最后以《成都府》作结,表明此次行役之结束,时间从十月到岁末,地点从秦州到成都,井然有序,历历可考。

然而,这两组纪行诗的长处并不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在观察角度、描写手法等方面突破历代诗人单一、雷同的特点,在描写山川景物不仅写出了山川景物的共同特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性。

在这两组纪行诗中,杜甫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千奇百怪的蜀中山水,让人读之觉得蜀中山水如在眼前,而在手法上却是变化多端。

如同是写峡,《铁堂峡》则是着力于刻画的形式:峡在形如堂隍的山台之间,壁立峭削,色如精铁……积雪浮空,以森严深峻为特色,突出铁堂峡的高与险。

《寒峡》则着力于烘托峡的寒意:蕖口绝岸,水气自寒……行人单衣,本难御寒;波澜又生,寒上加寒,这就将寒峡之寒形容得淋漓尽致。

《青阳峡》则着力刻画峡的突兀奇险。

在诗中诗人不但写出了峡中山势耸奇的阴森恐怖之状,还带刻画出自己左躲右闪,仰观俯视的惊恐神情。

又如同是写山阁,《龙门阁》写阁居绝壁之上,下临长风高浪,危径悬如垂线,浮梁临空摇动。

令人头昏眼花,惟恐一失足千古恨。

可见此阁地势之险峻。

《石柜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光水色,旱花奇石,境界绚丽爽
目。

以上这些诗虽同是写峡或写阁,但由于这些诗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让人读来毫无雷同之感。

杜甫诗歌对于山川景物的描写是具体的、明确的,这组纪行诗使读者觉得身临其境,如在画中游,这正是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的独特之处。

总之,杜甫的山水诗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同时又在语言、技巧、手法等多方面作出创变,并以其独特的沉郁顿挫为主要的风格,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

因此杜甫虽不以山水诗人著称,但他在山水诗上的造诣不应当被忽视。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
[2]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7年9月
[3] 陈慧鹃.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