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学
第一章1、土壤得概念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就是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得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得具有肥力得薄得疏松物质层。
2、土壤得组成土壤就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与溶液)、气相(土壤空气)与土壤生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土壤得形成首先需要岩石风化而成得疏松物质层,这些由基岩风化所产生得疏松碎屑称为土壤发育得母质)3、自然土壤得剖面层次划分及其代号(国际土壤学会1967年代号)04、土壤得基本特征(1)土粒密度(2)土壤密度(3)土壤孔隙度(4)土壤磁性(5)土壤颜色5、土壤中主要得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因颗粒较小,具有胶体性质)次生矿物:原来母质、母岩中没有,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得新矿物,其化学成分与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得原生矿物①简单盐类②次生氧化物矿物③次生铝硅酸盐6、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得土壤纵断面第二章1、风化作用得类型,理解化学风化中水得作用风化作用得两种类型: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
矿物得化学风化作用表现最突出得就是溶解、水化与水解。
2、矿物类型:原生矿物:形成于高温高压下得矿物即岩浆熔融体或热液中形成得矿物,这部分矿物仅经物理机械作用、破碎变小,保留在土壤中。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与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得矿物。
(黏土矿物或黏粒矿物)①氧四面体——硅氧片②铝氧八面体——铝氧片 1:1型矿物:高岭石、埃洛石2: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蛭石2:1型非膨胀型矿物:伊利石3、、土壤粒级、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中注意一种特殊得结构:团粒结构)土壤粒级:将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得土粒归为一类称为粒级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得配合比例(常用各粒级土壤占土壤总质量得百分数表示)。
土壤结构:土壤中得固体颗粒往往不就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就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得团聚体。
土壤中各种团聚体得排列组合状况,叫做土壤中得固体颗粒往往不就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就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得团聚体。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言1.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
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
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
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
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
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种个状态。
2.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4. 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土壤发生的研究;2.土壤分类的研究3.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4.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 5.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 6.土壤保护的研究。
第一章土壤剖析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状况等,这些特征是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
2.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zons),简称土层。
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soil layers)。
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B层的总和,称为土体层(solum)。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polypedon),又称土壤个体(soil individual)或土壤实体(soil body)等。
土壤地理学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绪论*1.⼟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上的脆弱薄层。
或⼟壤是固态地球表⾯具有⽣命活动,处于⽣物与环境间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 ⼟体剖⾯构造:⼜称⼟体构型,是指在⼟壤剖⾯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个发育完整的⼟壤剖⾯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壤发⽣层,即A层-表⼟层;B层-⼼⼟层;C层-母质层。
*3.⼟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定程度上类似于⽣物体的⽣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交换。
*4.⼟壤肥⼒:⼟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5.⼟壤⾃净能⼒:⼟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征*1.⼟壤组成:⼟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和⼟壤⽣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的有机整体。
*2.⼟壤矿物:主要来⾃成⼟母质,是⼟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按照发⽣类型可将其分为原⽣矿物、次⽣矿物和可溶性矿物(盐类)三⼤类。
①原⽣矿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壤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
②次⽣矿物: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成的⼟壤矿物,如粘⼟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
*3.⼟壤矿物的风化(⼟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机械破碎,⽽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变化的作⽤。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分、氧⽓⼆氧化碳等作⽤下发⽣化学分解⽽产⽣新矿物的作⽤。
⽣物风化是指动植物、微⽣物的⽣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矿物的风化作⽤。
*4.⼟壤质地:⾃然⼟壤的矿物质都是由⼤⼩不同的⼟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壤质地,也称为⼟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1什么是土壤,本质,属性人类对土壤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A.《说文解字》:土者,吐也,能够生万物;壤者,让也,即松软无块而宜于耕作之土。
B.前苏联的土壤学家威廉斯: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次。
C.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定义:土壤是兼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肥的类生物体;土壤不像泥巴,泥巴是死的,而土壤是活的,像生物一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
土壤的时空特性空间上:必须分布在地球的陆地表面。
时间上:必须能够生长绿色植物。
2“土壤” 与“土地”的区别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次。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及其附属部分。
它包括:地球表层的河流、湖泊、沙漠、裸岩、居民点占地、交通占地、工矿占地等。
两者关系:土地中包含着土壤,而土壤仅是土地中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部分。
3土壤发生学说:1890年由原俄国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道库恰耶夫以宏观的观点研究土壤,发现了土壤的成带性分布规律:即纬度相近的区域,土壤类型大体相似;纬度不同的区域,土壤类型带状更替。
带状分布是由于土壤受到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这5个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土壤发生学说:土壤是在上述5因素的作用下独立发生发展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诊断学说:美国著名土壤学家詹尼(Hans Jenny)对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进行了补充修正,于1941年发表了《土壤形成因素》专著,认为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是一样的。
如果某因素所起的作用超过其他因素,那么就得出以该因素为主导的函数式,将主导因素放在函数式右侧括号内的首位。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只要成土因素相同,则形成的土壤也相同;②只要土壤相同,则土壤性质也相同;③按土壤性质分类土壤,将发生理论作为选择土壤分异特性的参考。
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Soil Taxonomy) 。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土壤地理学详解
绪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肥力特征。
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其功能:有肥力及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最小土体足以调表某一种土壤的大部分特征,这就称为单个土体。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的功能。
土壤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构成一动态平衡的统一体。
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8.等综合作用的产物。
基本观点:1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 各因素同等重要、相互不可替代、共同影响土壤的发生发展3 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土壤的发展和变化4 成土因素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重要意义:1 揭示了土壤与环境的辨证统一性2 比较全面、正确解释了土壤的起源3 预测或预控土壤发展方向9.土壤圈的功能(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4)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土壤地理学
1、植物的耐盐极限:某种植物能忍耐土壤盐碱的最高限度。
2、单盐毒害:在相同浓度下,只有一种盐分存在比多种盐分同时存在时危害大。
3、地下水位:又叫地下水埋深,指由地表到地下水面的距离。
4、地下水矿化度:指地下水的含盐量。
g/L5、地下水临界深度:在旱季,不至于引起土壤反盐的地下水的最小深度6、次生盐碱化:在盐碱化或轻盐碱的土壤土,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现象。
7、ESP(碱化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中的Na+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叫钠化率8、诊断层: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9、诊断特征:指如果用于分类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用于定量说明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
10、中心概念:一个事物所固有的最典型的属性和概念,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最根本的属性。
11、边界定义:区别于两事物界限的定义。
12、土壤中心概念:在土壤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3、土壤边界定义:为选定一类土壤与另一类土壤在成土条件、过程和属性等方面边界所制定的指标定义。
14、纬度地带性:地带性土壤类型沿经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15、经度地带性:地带性土壤类型沿纬线南北方向延伸,按经度东西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16、土壤的垂直地带性:随地形海拔升高,水热条件有规律的变化,生物气候类型也相应的改变,这种因山体的高度不同而使土壤类型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17、土体构型: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排列的状况。
也叫土体构造或剖面构造18、单个土体:指土壤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
19、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20、土壤剖面:指从土表向下至母质层的垂直切面或垂直断面。
21、土壤剖面形态:土壤剖面外在表现的形态特征。
22、资源:对人类可以利用而言的,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要的资产来源,对人类具有生产价值、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土壤地理学
名词解释1.土壤地理学: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条件环境(温度和空气)的能力3.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4. 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
5. 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6. 水解作用过程包括:脱盐基作用,脱盐硅作用,富铝化作用7. 矿物分解的阶段性:碎屑阶段,钙淀积阶段,硅铝分化阶段,富铝化阶段.8. 土壤的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
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
10.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类黑褐色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1.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12.土壤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称为土壤有效水。
13.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4.土壤有效水的范围:一般把田间持水量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15.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
16.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颗粒风干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比。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8.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19.土壤潜在酸度:是指由土壤胶体或吸收的交换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20.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时,其pH值并不随之相应地上升或降低。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土壤地理学
1.成土因素学说: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土壤是地理景观的一面镜子,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五大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展,同等重要和不可相互代替地参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土因素的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分布由于受成土因素地理分布规律的影响而具有地理规律性。
用下列方程式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П=f(К、О、Г、Р)ТП: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这就是土壤地带性理论形成的基础,建立了土壤发生学。
土壤成土因素学说是现代理论土壤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2.五大因素影响:(一)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①.土壤的机械组成主要是由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的②.母质的矿物、化学成分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③.不同成土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有所不同。
④.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其矿物组成也有较大的差别。
(二)生物因素:ⅰ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是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的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或土壤中。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①. 植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上。
②. 不同的自然植被由于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方式等不同,它们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A)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分布;(B)植被类型与土壤酸度。
ⅱ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土壤动物通过与土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动物的残体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通过其生命活动,机械扰动,一方面机械地混和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另一方面造成地表微地形、土壤通气条件和土壤物理及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ⅲ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和能量转化中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微生物一方面分解有机质,释放其中所含有的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一方面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他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的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强度侵蚀而导致土壤质量及农林牧业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道库恰耶夫的代表性论著有《俄国的黑钙土》、《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近代土壤学在科学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成土因素学说的创始人、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发生学派。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气候、生物、母质、时间),地形因素只对有隐域土有重要意义。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土壤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提出土壤地带性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俄国土壤学家威廉斯从土壤肥力发生,发展方面来看,土壤是以生物为主导的。
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美国著名土壤学家H.詹尼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不同的因素占优势。
原生矿物:各种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未经化学风化。
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结构并未改变。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砂土优点:透气,透水良好、易耕作、适应性强,供肥快。
缺点:孔隙大,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
热容量小,土壤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
土壤学基础知识
各种生物:动: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圈与陆地生态系统: ①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物质迁移转化界面。 ②土壤圈本身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现象,这使得土壤圈本身永远不 可能处于一种静态,而处于一种平衡。 ③当前关注重点: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作为地理环境变化的记录体具有以下特性: ①广泛性和相对稳定性 ②综合性和聚集性 ③滞后性 气相 0.3天~30天;液相 3天~10年;固相10年~10万年;
page11
8、土壤的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 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 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 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 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 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 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 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 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 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 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地球表层的构造特征、成因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将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研究不同区域土壤的构造特征、成因、分布格局、空间变化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
土壤地理学的内容一般有:1. 土壤物理地理:研究土壤形状、粒度和结构特征;2. 土壤化学地理:研究土壤养分组成、分布以及影响土壤活动的环境因子;3. 土壤生物地理: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分布和活动;
4. 土壤地质地理:研究土壤的构成、演变、分布和变化;
5. 土壤利用地理:研究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6. 土壤气候地理:研究土壤的气候特征,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土壤地理学 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
(二)教学目的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四)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
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
(五)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六)学时分配
三、教学参考书目
1、李天杰,赵烨,张利科,土壤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许林书,土壤地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凤荣,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邓民标,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5、熊顺贵,基础土壤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6、H.D.福斯著,唐耀先等译,土壤科学原理,农业出版社,1984
7、、朱鹤建,世界土壤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8、赵其国,龚子同,土壤地理学研究法,科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