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和太阳 教学设计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学设计】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冷和热1 冷热与温度2 热胀冷缩3 水受热以后4 水遇冷以后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 地球6 月球7 太阳8 太阳钟第三单元昆虫9 庞大的“家族”10 养昆虫11 探究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繁殖12 用种子繁殖13 用根、茎、叶繁殖14 动物的繁殖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15 生物与非生物16 动物的庇护所17 环境变化以后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实验计划××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概要分析(单元教学计划)
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看月亮》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第五课《看月亮》说课稿一、说教材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晒太阳》,了解了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知道了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送给我们两样最重要的礼物——光和热。
而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亮的知识。
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月亮,知道月亮的形状是发生改变的,平时多收集资料,随着科学的发展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但美丽的月亮仍有许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
二、说学情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具备了初步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天空中的星体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近且远,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观察到它的变化,但由于距离的原因,更由于观察立场的局限,他们对宇宙星体存在许多错误的朴素认识。
因此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学生对天空中的星体建立一些正确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月亮的各种形状,初步建立对月亮形状变化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观察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月亮形状的变化和月亮的升起,下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月亮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月亮的形状变化多样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用观察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月亮形状的变化和月亮的升起,下落。
五、说教法和学法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完成、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的第8课,主要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特点,了解地球的丰富资源和多彩颜色。
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制定简单计划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展示和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环境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 了解地球的资源丰富,颜色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使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
2. 能够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和分工合作等。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验地球的资源丰富,适合人类居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1. 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和呈现资料的具体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认知有限。
但他们对颜色和资源的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学生具备简单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收集、处理和呈现地球相关资料。
3.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图片和视频资源: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参考资料:与地球相关的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
4. 制作海报的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月球——地球的卫星》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在该环节可以多展示一些天体(以月球为主)照片,并说明拍摄这些照片的航天器的名称、拍摄时间。例如,科学家通过“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了解到月球的背面是怎样的面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技术进步推进科学研究的体会。
活动二 找资料识月球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4)讨论和描述实验过程,理解“撞击”是形成环形山的成因。
4. 画一画。把模拟实验中撞击出来的沙盘“环形山”画在活动手册上。
5. 写一写。把其它对月球好奇的问题写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环形山的成因,很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为了验证,只能进行模拟实验,收集相关的论证证明解释。在该环节,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设计能力,从提出问题到设想原因,再到模拟实验的操作和模拟实验如何证实猜想,都可以让学生去做,以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的三个活动都需要提醒学生及时更新维恩图。
2. 讨论探究方法。如何获得更多“秘密”呢?有什么办法呢?
设计意图:“秘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前组织“秘密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将课外了解的关于月球的信息充分“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单元前认知的调查,能够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在前面四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在这里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月球有什么办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 模拟实验识月球
1. 提出探究问题。月球的表面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环形山”,那为什么月球有那么多的环形山呢?
2. 提出猜想。学生回答“可能是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不同大小的陨石就会击中月球,从而形成环形山。”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图片,分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将“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放在课上的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予评价和点拨,鼓励学生的发现,如能发现问题更好。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活动进行打下基础。
[PPT出示]使用三球仪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三个天体是如何相对运动的?(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PPT出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用网球代表月球,用篮球代表地球,用什么代表太阳呢?
环节三: 三、总结
1. [PPT出示]出示课件图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月球等天体自转及公转的基础上,对月球、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借助地球仪作地球自转的实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一切地理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张瑶
《仰望天空》教学设计古宋二校张瑶【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 1 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指向“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和“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两个主要概念。
本单元共有 8 课,第 1-3 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 4-7 课,学生将进一步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进行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
第 8 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对地球加深了解。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通过知识分享会、比较图片和模拟实验三种学习形式,收集和了解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特征信息,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维恩图中。
聚焦问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前认知,也揭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知识分享会,学生分享已经知道的关于地球和月球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维恩图中。
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两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个活动是围绕“太阳实际上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来展开模拟实验。
研讨环节,问题一“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让学生小结本课的收获,问题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月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
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小学科学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农远”教学设计适用教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
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
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
我在课前利用农村远程教育提供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学情分析:解读学生──找准教学的“起始点”,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
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知道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了解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说课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地球的初始的认识。
四、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
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教学准备】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苏教版(2021)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元第7课《太阳》教案
明确:太阳每天升西落,位置不断变化。
清晨到中午,高度逐渐增大;中午到傍晚,高度逐渐减小。
2、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明确: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
3、用什么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量角器、绳子4、怎么用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①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立。
②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根线。
③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
5、注意事项①测量不同时刻太阳的高度。
②选择平坦的地方测量。
③小组合作完成。
6、太阳高度观测记录表7、分析数据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日出日落为0°,正午最大。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高度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高度越小。
8、讨论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明确:太阳高度角相同,只是角的方向不同。
三、课堂练习1.关于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比月球离地球更近B.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C.太阳围绕地球运动2.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太阳黑子是太阳( )A.不发光的地方B.温度高的地方C.温度低的地方观察回答测量记录分析讨论独立完成通过实际测量,了解太阳高度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
完成达标测评3.如图,根据太阳的方向,可以知道图中此时是一天中的()A.上午B.中午C.下午D.傍晚4.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A.高-低-高B.低-高-地C.低-高5.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是()A.太阳越高,温度越高B.太阳越低,温度越高C.太阳越高,温度越低四、拓展提高:不同的季节,太阳高度也不同你观察过射入窗内的阳光吗?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夏天与冬天相比,哪个季节更深一些?交流拓宽知识面明确:冬天正午太阳射进窗户比夏天深。
五、作业布置一天中,太阳高度不断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从更多方面总结课堂认识了太阳,经过实际测量了解了太阳的高度在一天内不断变化,太阳高度可以用太阳高度角来清楚地表示。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太阳钟》教案(2021新版)
8.太阳钟【教材分析】《太阳钟》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四课时。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人站在阳光下会有影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有影子的特征,因此影子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但学生对如何利用太阳的影子变化规律制作一个太阳钟是存在困扰的。
本课要帮助学生弄清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课属于技术设计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手电筒做光源,探究光源、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影子测量,研究阳光下小棒影子变化的规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测量,连续测量需要一整天。
通过记录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变化。
第三部分,日晷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通过阅读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动手制作,实际体验日晷的作用。
人类发现太阳运行以及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发明了日晷和圭表,来记录时间,最终形成历法。
从探究影子变化的规律开始,到探究阳光下照射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都需要学生在阳光下实际测量,收集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数据。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通过实作,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分析,发现信息的内在联系;通过模型和数字化,形成技术产品,进而影响人类生活。
【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和第4单元《奇妙的光》以及本单元《太阳》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太阳的基本特征,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体”表述光的作用,了解了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有影子,但是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影子与太阳的关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球(第一课时)》教案(2021新版)
6.月球(第一课时)【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月球的面貌。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
13.1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太阳和月球等天体的观察,学习实地观察和观测的方法,初步认识一日内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和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记录、描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认识太阳每天的位置变化规律,学习观察的方法。
(学习内容13.1)(2)观测、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模拟地球自转和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状态,并将影子的变化与地球运动联系起来。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亮和地球》教案
各组确定主题颜色后,可以继续收集整理资料,或者补充资料。
(3)第三步:制作海报
1)准备材料:大卡纸、胶水、剪刀、彩笔等
2)制作过程
①根据搜集的材料,给海报设计不同的区域
②用画画、贴图片、写字等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不同区域内容
3)温馨提示
①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区域内容的设计,包括材料的收集与选用、文字的书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
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分别用一种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
认真听
目的在提示学生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特点
讲授新课
一、活动1:画太阳和月亮
1、活动要求
①画出你了解的太阳和月亮
②分别给它们涂上颜色
故答案为:A。
【分析】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不完全花,也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5.花瓣、雄蕊和花柱完成“历史使命”逐渐凋落是在( )结束后。
A.开花 B.传粉 C.受精 D.子房发育
【答案】C
【解析】【解答】花瓣、雄蕊和花柱完成“历史使命”,逐渐掉落是在受精过程结束后。
单元小结
课堂检测
珍惜水资源
课堂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在科学探究中,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能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认识到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2021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单元知识点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1-2-16清风染绿叶目录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3)第一单元冷和热 (11)1冷热与温度 (11)2热胀冷缩 (19)3水受热以后 (29)4水遇冷以后 (36)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43)5地球 (43)6月球 (55)7太阳 (65)8太阳钟 (73)第三单元昆虫 (83)9庞大的“家族” (83)10养昆虫 (90)11探究昆虫的奥秘 (98)第四单元繁殖 (103)12用种子繁殖 (103)13用根、茎、叶繁殖 (114)14动物的繁殖 (120)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29)15生物与非生物 (129)16动物的庇护所 (136)17环境变化以后 (145)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155)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班级教师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四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勤于观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善于操作,这些对同学们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学习和探索是有复利的。
另外,部分学生们懂得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没有开展,因此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教材分析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
每个单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分别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
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看月亮》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看月亮》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5.看月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月亮,了解月亮的基本特征以及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来获取知识。
但是,他们对月亮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月亮的基本特征以及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月亮,了解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等;了解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月亮,了解月亮的基本特征以及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利用模型或者挂图,帮助学生理解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月亮的基本特征以及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月亮图片,了解月亮的形状、大小等基本特征。
3.思考:学生思考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4.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合作意识。
5.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太阳》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太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太阳》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太阳的温度、距离、发光原理等,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太阳并不陌生,但对太阳的深入了解并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深入了解太阳的特征和影响。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将会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温度、距离、发光原理等,并能够描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太阳的发光原理和太阳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会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实验操作和小组探究,深入了解太阳的特征和影响。
2.教学手段: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太阳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太阳,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温度、距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如温度、距离、发光原理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太阳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小组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观察太阳的光线和温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阳的特征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经典在线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科学探究: 1.能从海岸观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地球不是平的,地球是球体的猜想。能在球 面上模拟帆船回港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寻找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能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到蓝色气球上的活动,了解地球的 板块构造和地形地貌。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交流、 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懂得要用实验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知道科技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的历程。
【教材分析】 《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
二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 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 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 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懂得用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球面实验仪、地球仪、小帆船、小红旗、红绳、实验记录单、六大板块贴纸、蓝色Βιβλιοθήκη 球。【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 活动 一、激趣导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
入
同学们,咱们先做个小活动。让
我们跟着镜头由近到远看地球:现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通过视 频跟着镜头由近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经典在线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我们离地球很近,我们看到地是?
(平的);渐渐地……渐渐地……地球
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我们在太空中了!我们看到地球是 个?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 2 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
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 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 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 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 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 2 单 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 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 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地球什么形状?你说?
(球体) (生:球体)
2.过渡:地球的形状现在大家
都知道,但古代的人也这么认为吗?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5.地球
【课标落实】 一、本课通过一系列阅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
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4 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14.2 知道地球的板块结构和地形地貌。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经典在线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 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 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 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 继续探究求证。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 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 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所以教材安排了第 2 个 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第三部分,阅 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 球上。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 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 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
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