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凝固理论 第8章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及控制
铸造-宏观凝固组织
第一章:铸造凝固组织的形成和控制1.1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1.1.1特征根据液态金属的成份、铸型的性质、浇注及冷却条件,宏观凝固组织一般包括如下三个部分:表面细晶区,中间柱状晶去,内部等轴晶区。
图:p97 图8-1,b),(1)表面细晶区:紧靠铸型型壁的激冷组织,因此也称激冷区;由无规则的细小等轴晶组成。
特点:非常薄,只有几个晶粒厚。
(2) 中间柱状晶区:紧连细晶区;垂青于型壁(散热方向);彼此平行排列;断面形状为柱状。
特殊情况:全部是柱状晶区,p97 图8-1,a)(3)内部等轴晶区:各相同性;没有方向性;晶粒尺寸远大于表面细晶区。
特殊情况:全部是等轴晶区:表面细晶区的数量非常小,对工件的整体性能影响不大,而柱状晶区和内部等轴晶区的数量非常大,因此,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这两个相的相对比例。
具体的影响下面再谈。
1.1.2 铸件结晶组织对铸件性能的影响:(1)表面细晶区:特点:晶粒细且没有方向性;性能非常好;非常薄——几个晶粒的厚度:小于1mm。
对铸件性能的影响:对于薄壁铸件:如厚度在4~6mm的铸件,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大部分铸件:意义不大,这个厚度所占比例非常小:结论:一般不给与特别重视。
对于特别薄的铸件有一定的意义。
(2)中间柱状晶区:特点:a)晶粒长、粗大、晶界面积小、排列位向一致,b)杂质、非金属夹杂、气体等,一般存在在结晶界面上,特别是最后结晶的界面上。
而在柱状晶区,这些杂质主要存在于柱状晶与柱状晶或柱状晶与等轴晶的界面上,形成性能弱面。
C)进一步的加工,如塑性加工或轧制:在杂质较多的结合界面上产生裂纹。
性能:有方向性;纵向好,横向差;有性能弱面。
结论: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
特殊情况下充分利用。
举例:高锰钢锤头锤柄。
工况条件,旋转,打击、破碎。
高锰钢成分:Mn=13,C=1.2高锰钢锤头结构及组织示意图性能:韧性非常好,同时加工硬化。
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浇注出来的铸件,拿锤子一砸就断。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习题
习题第一章晶体学基础1. 在立方点阵中画出下列晶面和晶向:(211)(121)[111][130]。
2. 写出立方晶系中的{123}晶面族所包含的晶面的晶面指数。
3. 画出面心立方晶体中(011)晶面上的原子排列图,在图上标出[111][011][211]晶向。
4. 求面心立方晶体中[112]晶向上的原子间距。
5. 空间点阵与晶体点阵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6. 为什么说密排六方点阵不是一种空间点阵?7. 试计算体心立方晶格的{100}、{110}、{111}晶面的原子面密度和<100>、<110>、<111>晶向的原子线密度,并指出其中最密面和最密方向。
8. 作图表示出六方晶系的{101}和{110}晶面族所包括的晶面。
9. 立方晶系的各{111}晶面构成一个八面体,试作图画出该八面体,并注出这些具体晶面的指数。
10. 已知面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00)、(110)和(111)晶面的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
11. 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00)、(110)和(111)晶面的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面。
12. 试用刚球模型证明理想密排六方结构的点阵常数的关系为c/a=1.633。
13. 试证明立方晶系的[111]晶向垂直与(111)面。
14. 试求出立方晶系中[231]晶向与[401]晶向的夹角。
习题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1. 设晶核为立方体,试求临界晶核边长a*及临界晶核形成功。
2. 固态金属熔化时不需过热。
试对此加以解释。
3. 为什么纯金属小液滴结晶时过冷度较大?为什么铸件厚处比薄处晶粒较粗大?4. 比较在相同结晶条件下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的过冷度,指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5. 试比较过冷度、动态过冷度及临界过冷度的区别。
6. 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7. 什么叫临界晶核?它的物理意义及与过冷度的定量关系如何?8. 试分析单晶体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西北工业大学李建国等人通过改变加热方式,在液态
金属冷却法(LMΒιβλιοθήκη 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 技术—区域熔化液态金属冷却法,即ZMLMC法。
33
这种方法将区域熔炼与液态金属冷却相结合,利用
感应加热机中队了凝固洁面前沿液相进行加热,从而有
效地提高了固液前沿的温度梯度。西北工业大些研制的 ZMLMC定向凝固装置,其最高温度梯度可达1300K/cm,最
34
1.试样 2.感应圈 3.隔热板 4.冷却水 5.液态金属 6.拉锭机构 7.熔区 8.坩埚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图
35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
在ZMLMC法基础上,凝固剂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并 探索研究了近十年的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该技 术是将电磁约束成型技术与定向凝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 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熔化感应 器内的金属材料,并利用在金属熔体部分产生的电磁压 力来约束已熔化的金属熔体成形,获得特定形状铸件的 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定向凝固成形。 由于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取消了粗厚、导热性能 查的陶瓷模壳、实现无接触铸造,使冷却介质可以直接 作用于金属铸件上,可获得更大的温度梯度,用于生产 无(少)偏析、组织超细化、无污染的高纯难熔金属及 合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 2 光学晶体CaF2 (左1:φ220×150mm).
金属单晶具有特殊的力学物理性能
2、 定向凝固原理
—如何实现定向凝固?
10
合金固溶体凝固时的晶体生长形态 a) 不同的成分过冷情况
b) 无成分过冷
C) 窄成分过冷区间
平面晶
胞状晶
d) 成分过冷区间较宽 柱状树枝晶 e) 宽成分过冷 内部等轴晶
金属凝固理论答案
1.凝固速度对铸件凝固组织、性能与凝固缺陷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试分析可以通过哪些工艺措施来改变或控制凝固速度?答:① 改变铸件的浇注温度、浇铸方式与浇铸速度;② 选用适当的铸型材料和起始(预热)温度; ③ 在铸型中适当布置冷铁、冒口与浇口;④ 在铸型型腔内表面涂敷适当厚度与性能的涂料。
2. 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因素有哪些?答:①合金凝固温度区间;②铸件断面的温度梯度。
3. 何为凝固动态曲线?有何意义?答: 凝固动态曲线:在凝固体的断面上,不同时间、不同位置达到同一温度点(液相温度、固相温度)连接起来的曲线。
意义:判断金属在凝固过程中两相去的宽窄由两相区的宽窄判断凝固断面的凝固方式。
4. 凝固方式分为几种?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 答:①逐层凝固方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流动性能好,容易获得健全的铸件。
液体补缩好,铸件的组织致密,形成集中缩孔的倾向大(形成缩松的倾向小,可以采用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集中缩孔)。
热裂倾向小(因为热裂是在凝固区形成的,凝固区域窄,晶间不易出现裂纹,即使出现也可以焊合)。
气孔倾向小,应力大,宏观偏析严重。
②体积凝固方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流动性能不好,不容易获得健全的铸件。
液体补缩不好,铸件的组织不致密,热裂形成集中缩孔的倾向小。
热裂倾向大(因为热裂是在凝固区形成的,凝固区域宽,晶间易出现裂纹),气孔倾向大,应力小,宏观偏析不严重。
③中间凝固方式,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可大幅改善铸件的组织和降低铸件的中心缺陷,介于前两者之间。
5.凝固时间“平方根定律”与“折算厚度法则”有何区别? 答:“平方根定律”是对于大平板,球体和长圆柱体铸件比较准确,对于短而粗的杆和矩形;“折算厚度法则”考虑了铸件形状,由于边角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一般比实际凝固时间长10%~20%。
“折算定律”考虑了铸件形状影响因素,接近实际,是对“平方根定律”的修正。
它们形式一样但意义不一样。
6. 比较同样体积大小的球状、块状、板状及杆状铸件凝固时间的长?。
液态金属凝固原理讲解
2、内部柱状晶区的形成
凝固壳层→界面处晶粒单向散热→ 晶粒逆热流方向择优生长而形成柱 状晶
柱状晶区影响因素: (1)铸型导热能力: 铸型导热能
力越强,有利于柱状区形成; (2)合金成分:溶质含量越少,
1.4 金属结晶组织和凝固缺陷的控制
• 晶区数目以及柱状晶区和等轴晶区的相对宽度随合金性质 和具体凝固条件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完全由柱 状晶或等轴晶所组成的宏观结晶组织 :
完全柱状晶
完全等轴晶
1、表面细晶粒区的形成
形成原因:
(1)铸型壁附近熔体受到强烈的激冷作用而大量形核,形成无 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组织,也叫“激冷晶”。
铸件结晶组织对铸件质量和性能的影响 表面细晶粒区薄,对铸件的质量和性能影响不大。 铸件的质量与性能主要取决于柱状晶区与等轴晶区的比
例以及晶粒大小。
1.4.2 铸件晶粒组织的控制
(1)柱状晶(组织致密、晶粒粗大、 各向异性):
生长过程中凝固区域窄,横向 生长受到相邻晶体的阻碍,枝晶不 能充分发展,分枝少,结晶后显微 缩松等晶间杂质少,组织致密。
• 细晶区形成的前提:抑制铸件形成稳定的凝固壳层。
2、内部柱状晶区的形成
• 稳定凝固壳层产生→→柱状晶区开始 • 内部等轴晶区形成→→柱状晶区结束 • 柱状晶区的宽度及存在取决于上述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 生长方式:择优生长
•择优生长:各枝晶主干方向互不 相同,主干与热流方向相平行的 枝晶生长迅速,优先向内伸展并 抑制相邻枝晶的生长。逐渐淘汰 掉取向不利的晶体过程中发展成 柱状晶组织。
溶质原子富集而使界面前方成分过冷增大发生非均匀形核 (2)随对流漂移到铸件中心的自由小晶体
金属凝固原理
晶体中每个原子的振动能量不是均 等的,振动方向杂乱无章。每个原 子在三维方向都有相邻的原子,经 常相互碰撞,交换能量。在碰撞时, 有的原子将一部分能量传给别的原 子,而本身的能量降低了。结果是 每时每刻都有一些原子的能量超过 原子的平均能量,有些原子的能量 则远小于平均能量。这种能量的不 均匀性称为“能量起伏”。由于能 量起伏,一些原子则可能越过势垒 跑到原子之间的间隙中或金属表面, 而失去大量能量,在新的位置上作 微小振动(图 1-3 )。一旦有机会 获得能量,又可以跑到新的位置上。 原子离开点阵后,留下了自由点 阵——空穴。
三、金属的熔化
实验证明,金属的熔化是从晶界开始的。由于晶界上 原子排列的相对不规则性,许多原子偏离平衡位置, 具有较高的势能。 把金属加热到熔点附近时,离位原子数大为增加。在 外力的作用下,这些原子作定向运动,造成晶粒间的 相对流动,称为晶界粘滞流动。晶粒内部,也有相当 数量的原子频频跳跃、离位,空穴数大为增加。 接近熔点时,晶界上的原子则可能脱离原晶粒表面, 向邻近晶粒跳跃,晶粒逐渐失去固定形状。
从图1-1可以看出,假设在熔点附近原子间距达到 了 R1 ,原子具有很高的能量,很容易超过势垒而 离位。但是在相邻原子最大引力作用下,仍然要 向平衡位置运动。虽然此时离位原子和空穴大为 增加,金属仍表现为固体性质。
若此时从外界供给足够的能量 —— 熔化潜热,使 原子间距离超过 R1 ,原子间的引力急剧减小,从 而造成原子结合键突然破坏,金属则从固态进入 熔化状态。熔化潜热使晶粒瓦解,液体原子具有 更高的能量,而金属的温度并不升高。
宏观上,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微观上,激烈运动的液 态原子恢复到规则排列的过程称为凝固。
2 研究对象:
研究液态金属或合金转变为固态金属或合金这一凝固过程 的理论和技术,定性地特别是定量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 律,发现新现象,探求未知参数,开拓新的凝固技术和工 艺。 凝固学是材料成形技术的基础,也是近代新型材料开拓和 制备的基础。
第八章-凝固新技术—定向凝固
→ 液相线温度TL(x‘)随x’增大上升
→ 当GL(界面前沿液相的实际温度梯度)小 于液相线的斜率时,即:
GL
TL ( x ' )
x '
x' 0
出现“成分过冷” 。
T M
T
S C =C S0
C*
C% L C*
S
m
a)
L
C *=C /k
L
00
C (X') L
C%
b)
C 0
界面
界面
X'
T
T实 1
际
T 实际 2
第八章 凝固新技术
一、 定向凝固
• 1、定向凝固定义、概述 • 2、定向凝固原理 • 3、定向凝固工艺 • 4、定向凝固的应用
1、定向凝固定义
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 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 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获得 具有特定取定向柱状晶或单晶的技术。
金属所 LMC法制备的发动机叶片
金属所研制的大型“高温度梯度液态金属冷 却” (LMC)定向凝固设备
实验室用LMC定向凝固设备——沈阳可以生产
液态金属冷却法
影响因素: 冷却剂的温度 模壳传热性、厚度和形状 挡板位置 熔液温度
液态金属冷却剂的选择条件: 有低的蒸气压,可在真空中使用 熔点低,热容量大,热导率高
34
1.试样 2.感应圈 3.隔热板 4.冷却水 5.液态金属 6.拉锭机构 7.熔区 8.坩埚 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图
35
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DSEMS)
在ZMLMC法基础上,凝固剂属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并 探索研究了近十年的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该技 术是将电磁约束成型技术与定向凝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 的一种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熔化感应 器内的金属材料,并利用在金属熔体部分产生的电磁压 力来约束已熔化的金属熔体成形,获得特定形状铸件的 无坩埚熔炼、无铸型、无污染定向凝固成形。
材料成形金属学第8章材料的组织性能控制
材料成形金属学第8章材料的组织性能控制材料成形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形过程和成形后的组织性能的一门学科。
材料的组织性能对于金属材料的工程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硬度等机械性能,在材料的选择、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成形金属学的第八章中,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性能控制,即通过控制材料的组织结构来改善其性能。
一、材料成形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材料的成形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组织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粒细化、凝固组织和析出物的形成。
晶粒细化是通过对材料进行热处理或变形加工来实现的,在晶粒细化过程中,材料的晶粒尺寸会减小,晶界面积增加,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凝固组织是指材料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它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析出物是指在材料中形成的第二相,它影响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二、组织性能的控制方法1.热处理热处理是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等。
通过热处理可以调节材料的晶粒细化、凝固组织和析出物的形成,从而改善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2.变形加工变形加工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塑性变形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变形加工方法包括冷轧、热轧、挤压、拉伸等。
通过变形加工可以实现材料的晶粒细化、晶粒定向和析出物的形变,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3.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化学膜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电镀、镀膜、喷涂等。
化学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
三、组织性能控制的应用组织性能控制在金属材料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组织性能控制可以实现材料对不同工况下的力学、热学和化学性能的要求。
例如,在航空航天工业中,需要制造高强度、高韧性和耐高温的材料,可以通过合适的热处理和变形加工来实现。
在汽车工业中,需要制造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的材料,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来实现。
铸件形成理论复习题
镇江丹徒职教中心金属液态形成原理复习题第1章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一、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1、只要金属流动性好,铸件就不会产生浇不足缺陷。
(×)2、金属一熔化,原子间的结合就全部破坏。
(×)3、温度起伏是指铸件各处温度的差异。
(×)4、钠可以很好地吸附于硅的表面,所以说“钠是表面活性元素”。
(×)二、选择题1、影响液态金属粘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化学成分和杂质。
2、在弯曲液面上作用有附加压力,当液面为球形时,该压力可表示为p=2σ/r。
3、温度接近熔点的金属液,其结构类似于固态的结构。
4、液态金属的平均间距比固态稍大 ,其配位数比固态要小。
5、纯金属的表面张力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灰铸铁的表面张力则相反。
6、使用黑烟涂料是为了调整铸型的热阻,从而改变液态金属流动时间以提高充填能力。
三、问答题1、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有哪些影响因素?试总结它们的规律。
2、总结温度、原子间距(或体积)、合金元素或微量元素对液体粘度 高低的影响。
第2章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一、判断题1、金属液本身的流动能力称为充型能力。
(×)2、金属液的充型能力仅与金属液的化学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物理性质有关。
(×)二、问答题1、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2、某飞机制造厂的一牌号Al-Mg合金(成分确定)机翼因铸造常出现“浇不足”缺陷而报废,如果你是该厂工程师,请问可采取哪些工艺措施来提高成品率?3、铸型蓄热系数(b)较小时,在其它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定性指出对下列项目的影响:2①充型能力②铸件形成机械粘砂③使铸件的断面温度梯度④使铸件凝固方式⑤铸件形成缩松⑥铸件的热应力第3章铸件的凝固一、判断题1、安放冒口一般应遵循顺序凝固原则。
(√)2、铸件的凝固方式主要取决于合金本身特性,与其它条件则影响不大。
(×)(温度梯度)3、金属凝固温度低,铸型蓄热系数也小时,铸件内温度梯度也小。
第8章 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及控制..
3/35
• (二)柱状晶区的形成 • 1 、从表面细晶区形成并 发展起来; • 2 、稳定凝固壳形成后 — —单向热流——界面前沿 晶粒以枝晶状延伸生长; • 3 、主干与热流平行的枝 晶生长更迅速;淘汰取向 不利的晶体,成为柱状晶 组织。
4/35
• 晶体的择优生长:互相 竞争淘汰的晶体生长过 程。 • 控制柱状晶区继续发展 的关键:内部等轴晶区 的出现。 • 穿晶组织:无内部等轴 晶区,柱状晶区一直延 伸到铸件中心,与对面 型壁长出的柱状晶相遇。 • 纯金属 —— 铸态组织全 为柱状晶。
14/35
孕育衰退现象:随时间的延长,孕育效果 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孕育衰退现象。 大多数孕育剂(生核剂)都有衰退现象。
影响孕育效果的因素: • (1)自身因素; • (2)孕育处理工艺。 • 1)温度越高,孕育衰退越快——在保证 孕育剂均匀溶解的前提下,应采用较低的孕育 处理温度。 • 2)孕育剂的粒度也要根据处理温度和具 体的处理方法、液态金属的体积等因素来选择。
16/35
• 2、生核剂中元素能与液态金属中的某元素形成 较高熔点的稳定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与欲细化相具有界面共格对应 关系和较小界面能。 • 如:钢 —— 加含 V 、 Ti 的生核剂 —— 形成含 V 、 Ti的的碳化物或氮化物——促进非均质生核—— 细化晶粒。 过共晶Al—Si合金——加含P生核剂——形 成磷化物、使初晶硅细化。
7/35
在流体机械冲刷及热冲击对流作用下 —— 在“缩颈”处易断、并脱落——晶粒游离。 • 4、“结晶雨”游离理论:在液面产生过冷并形 成晶核、长大成小晶体 —— 小晶体或顶部凝固 层脱落的分枝——降落——形成游离晶体。
8/35
两点注意
• (1)游离晶体增殖现象: 游离晶在液流中漂移, 不断受温度起伏和浓度起伏 影响,表面处于反复局部熔 化和反复生长状态 —— 缩颈 处断开 —— 晶粒破碎 —— 各 自成为新游离晶。该过程为 晶粒增殖。 • (2)四种理论都存在。不同 条件起主导作用的理论不同, 大多是几个机理综合作用。
凝固技术和凝固组织
凝固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凝固技术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形成了许多种控制凝固组织的方法, 其中快速凝固技术,定向凝固技术,均衡凝固技术等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这些新兴的凝固技术以其独特的方法在不同的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在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中都有应用。
快速凝固快速凝固已成为一种具有挖掘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成了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过去对凝固过程的模拟考虑了在熔融状态下的热传导和凝固过程潜热的释放,不考虑金属在型腔内必然存在的流动以及金属在凝固过程中存在的流动。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作为一种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技术已开始研究了合金在凝固时的各种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生活、生产要求的合金。
着重于大的温度梯度和快的凝固速度的快速凝固技术,正在走向逐步完善的阶段。
快速凝固技术一般指以大于105K/s-106K/s的冷却速率进行液相凝固成固相,是一种非平衡的凝固过程,通常生成亚稳相(非晶、准晶、微晶和纳米晶),使粉末和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和用途。
快速凝固技术得到的合金具有超细的晶粒度,无偏析或少偏析的微晶组织,形成新的亚稳相和高的点缺陷密度等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由于凝固过程的快冷,起始形核过冷度大,生长速率高,使固液界面偏离平衡,因而呈现出一系列与常规合金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
快速凝固大致有气枪法,悬铸法,工作表面熔化与自淬火法,雾化法,喷射沉积法等。
气枪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熔解的合金液滴,在高压( >50 atm)惰性气体流(如Ar 或He)的突发冲击作用下,射向用高导热率材料(经常为纯铜)制成的急冷衬底上,由于极薄的液态合金与衬底紧密相贴,因而获得极高的冷却速度( >109℃/S) 。
这样得到的是一块多孔的合金薄膜,其最薄的厚度小于0.5~1.0 μm (冷速达109℃/S)。
旋铸法(chill block melt-spinning)。
《金属凝固原理》思考题解答
金属凝固原理思考题1.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在凝固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2. 如何从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解释自发形核的机制。
答:晶体熔化后的液态结构是长程无序,而短程内却存在不稳定的、接近有序的原子集团。
由于液态中原子运动较为强烈,在其平衡位置停留时间甚短,故这种局部有序排列的原子集团此消彼长,即结构起伏和相起伏。
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在液相中时聚时散的短程有序原子集团,就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晶胚,从而进行均匀形核。
3.从最大形核功的角度,解释0/=∆dr G d 的含义。
4.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在凝固过程和液态成形中的意义。
5.在曲率为零时,纯镍的平衡熔点为1723K ,假设镍的球形试样半径是1cm ,1μm 、0.01μm ,其熔点温度各为多少?已知△H=18058J/mol ,V m =606cm 3/mol ,σ=255×107J/cm 26.(与第18题重复)证明在相同的过冷度下均质形核时,球形晶核与立方形晶核哪种更易形成。
答:对于球形晶核:过冷液中出现一个晶胚时,总的自由能变化为ΔG=(4πr 3ΔG V /3)+4πr 2σ。
临界晶核的半径为r *,由d ΔG/dr=0求得:r *=-2σ/ΔG v =2σT m /L m ΔT ,则临界形核的功及形核功为:ΔG *球=16πσ3/3ΔG v 2=16πσ3T m 2/3(L m ΔT)2.对于立方形晶核:同理推得临界半径形r *=-4σ/ΔG v ,形核功ΔG *方=32σ3/ΔG v 2。
则ΔG *球<ΔG *方,所以在相同的过冷度下均质形核时,球形晶核比立方形晶核更容易。
7.用平面图表示,为什么晶体长大时,快速长大的晶体平面会消失,而留下长的速度较慢的平面。
8.用相变热力学分析为何形核一定要在过冷的条件下进行。
答:在一定温度下,从一相转变为另一相的自由能变化:ΔG=ΔH-T ΔS 。
令液相到固相转变的单位体积自由能变化为:ΔG V =G S -G L ,(G S 、G L 分别为固相和液相单位体积自由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5
16/62
晶粒增殖
一种非常重要的晶粒游离现象。 过程:游离晶在漂移过程中不断通过不同的温度
区域和浓度区域,不断受到冲击,处于反复局部 熔化和反复生长之中,这样分枝根部缩颈就可能 断开,破碎成几个晶粒。
晶区数及厚度随合金成分 和凝固条件而变。
铸件性能由柱状晶区和内 部等轴晶区的相对量决定, 表面细晶区影响有限。
2020/10/15
5/62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 的铸件都具有三个晶 区的组织。
晶区数及柱状晶区和 内部等轴晶区的相对 宽度都随合金的性质 和具体的凝固条件而 变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甚 至可以获得完全由柱 状晶或等轴晶所组成 的宏观结晶组织。
获得的组织
3/62
铸件内通常含有三个不同形态的晶区
1、表面细晶区:紧靠铸 型 壁 的 激 冷 组 织 ——激 冷区。细小等轴晶。
2、柱状晶区:垂直于型 壁,彼此平行排列的柱 状晶粒。
3、内部等轴晶区:各向 同性的等轴晶。尺寸比 表面细晶区的粗大。
2020/10/15
4/62
表面激冷区较薄,仅几个 晶粒厚,其余两晶区较厚。
2020/10/15
24/62
A more cellular solidification front
2020/10/15
25/62
Dendritic solidification
2020/10/15
26/62
(三)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
内部等铀晶区是熔体内部晶核自由生长的 结果。
关于等轴晶晶核的来源以及这些晶核如何 发展并最终形成等轴晶区的具体过程,还 存在争议。
这个互相竞争淘汰的晶体生长过 程称为晶体的择优生长。
2020/10/15
21/62
控制柱状晶区继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是内部等轴晶区的出 现。
如果界面前方始终不利于等 轴晶的形成与生长,则柱状 晶区可以一直延伸到铸件中 心,直到与对面型壁长出的 柱状晶相遇为止,从而形成 所谓的穿晶组织。
2020/10/15
2、浇注条件方面: (1)低的浇注温度
过热度小,能产生大量的游离晶,并有助于 游离晶的残存。
(2)合适的浇注工艺 凡能强化液流对型壁的冲刷作用的浇注工艺 均能扩大并细化等轴晶区。
2020/10/15
39/62
3、铸型性质和铸件结构方面:
➢ 对于薄壁铸件而言,激冷可以使整个断面同时产 生较大的过冷。铸型蓄热系数越大,整个熔体的 生核能力越强。因此这时采用金属型铸造比采用 砂型铸造更易获得细等轴晶的断面组织。
31/62
2、关于等轴晶区的形成过程——三种观点 (1)认为:不仅要求界面前方存在有等轴晶晶核,
而且还要求这些晶核长到一定的大小,并形成网 络以阻止柱状晶区的生长。
(2)认为:并不要求游离晶形成网络阻止柱状晶 区的生长,而是由一部分游离晶的沉淀和一部分 游离晶被侧面生长着的柱状晶前沿捕获而形成。
(3)认为:是由于凝固界面的生长速率R与游离 晶垂直于界面的运动速率v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两者之差远大于界面捕获游离晶所必需的临界 速率时,即可形成内部等轴晶区。
2020/10/15
7/62
根据该理论:
表面细晶粒的形成与型壁附近熔体内的生 核数量有关。
影响非均质生核的因素直接影响表面细晶 区的宽度和晶粒的大小。
如:有生核能力的杂质颗粒数量,铸型冷 却能力等。
2020/10/15
8/62
现代研究表明: 除非均质生核外,各种形式的晶粒游离也
是形成表面细晶区的“晶核”来源。
➢ 另一方面,它减慢了熔体过热热量的散失,不利 于游离晶粒的残存,从而减少了等轴晶的数量。
➢ 通常,前者是矛盾的主导团素,因而在一般生产 中,除薄壁铸件外,采用金属型铸造比砂型铸造 更易获得柱状晶,特别是高温下浇注更是如此。
2020/10/15
41/62
➢ 如果促使非均质生核与晶粒游离的其它因素(如 强生核剂的存在、低的浇注温度、严重的晶粒缩 颈以及强烈的熔体对流和搅拌等)足以消除不利 影响,则无论是金属型铸造还是砂型铸造,皆可 获得细的等轴晶粒。
2020/10/15
型壁晶粒脱落示意图
14/62
在流体的冲刷和温度反复波动所形成的热冲击作 用下,熔点最低而又最脆弱缩颈部位极易断开, 晶粒自型壁脱落而导致晶粒游离。
2020/10/15
型壁晶粒脱落示意图
15/62
缩颈现象在树枝晶各次分枝的根部也存在。
因为枝干生长过程中在其侧面形成的溶质偏析层 阻碍了侧面的生长。
2020/10/15
20/62
(二)柱状晶区的形成
稳定的凝固壳层一旦形成,处在 凝固界面前沿的晶粒在垂直于型 壁的单向热流的作用下,便转而 以枝晶状单向延伸生长。
各枝晶主干方向互不相同。
主干与热流方向平行的枝晶比取 向不利的相邻枝晶生长更迅速。
它们优先向内伸展并抑制相邻枝 晶的生长。
在逐渐淘汰掉取向不利的晶体过 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织。
2020/10/15
29/62
(4)“结晶雨”游离理论:在液面产生过冷并 形成晶核、长大成小晶体——小晶体或顶部凝 固层脱落的分枝——降落——形成游离晶体。
2020/10/15
未加隔离网
加隔离网
30/62
总结
四种理论都存在; 不同条件起主导作用的理论不同; 大多是几个机理综合作用。
2020/10/15
➢ 对于型壁较厚或导热性较差的铸件而言,铸型的 激冷作用只产生于铸件的表面层。在这种情况下, 等轴晶区的形成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晶粒游离。 这时铸型冷却能力的影响是矛盾的。
2020/10/15
40/62
➢ 一方面,低蓄热系数的铸型延缓稳定凝固壳层的 形成,有助于凝固初期激冷晶的游离,同时也使 内部温度梯度GL变小,凝固区城变宽,从而对增 加等轴晶有利;
前提:溶质再分配
晶粒生长 时 ——界 面 前方溶质富集 ——凝 固 点 降 低 —— 晶 体 及 枝晶根部生长被抑 制 —— 其 它 部 位 溶 质 易扩散走、生长速度 快 —— 产 生 “ 缩 颈 ” 现 象 —— 形 成 “ 细 脖 子晶”。
在流体机械冲刷及热冲击对流作用下 ——在 “缩颈”处易断、并脱落——晶粒游离。
➢ 当然,在相同的情况下,金属型铸造获得的等轴 晶粒更为细小。
2020/10/15
42/62
三、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控制铸件的宏观组织就是控制铸件柱状晶区和等轴晶 区的相对比例。
通常希望铸件获得全部等轴晶组织——需要抑制柱状 晶的产生和生长——通过创造有利于等轴晶形成的条 件来达到——凡是有利于小晶粒的产生、游离、漂移、 沉积、增殖的各种因素和措施均有利于扩大等轴晶区 的范围,抑制柱状晶区的形成与发展,并细化等轴晶 组织。
2020/10/15
37/62
二、影响铸件宏观结晶组织形成的因素
1、金属性质方面: (1)强生核剂在过冷熔体中的存在; (2)宽结晶温度范围的合金和小的温度梯度; (3)合金中溶质元素含量较高、平衡分配系
数k0偏离1较远; (4)熔体在凝固过程中存在长时间的、激烈
的对流。
2020/10/15
38/62
2020/10/15
36/62
▪ 除宏观状态外,结晶组织的微观结构对铸 件的质量和性能也有强烈的影响。
① 平面生长柱状晶的质量和性能优于胞状结 构的柱状晶,更胜过树枝状结构的柱状晶 组织;
② 球状晶组织(无树枝状结构)的质量与性 能比树枝状结构的等轴晶组织更强;
③ 树枝晶的枝晶间距(特别是二次枝晶间距) 越小,铸件的夹杂和缺陷越分散,致密性 就越好,机械性能也就越高。
2020/10/15
10/62
如何抑制铸件形成稳定凝固壳层?
措施:促进型壁晶粒游离。 强的型壁晶粒游离条件:①高的溶质含量;
②强烈的液态金属流动等。 否则,过强的型壁激冷能力反而不利于表
面细晶粒区的形成。很快形成凝固壳层。
2020/10/15
11/62
铸件结晶中的晶粒游离
游离晶粒的产生是由于溶质再分配在生长的枝晶 根部产生“缩颈”——细脖子晶;
22/62
柱状晶区开始于稳定凝固壳层的产生;结 束于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
因此,柱状晶区的宽窄及存在与否取决于 上述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柱状晶区由表面细晶区发展而成, 也可能直接从型壁处长出,甚至在内部等 轴晶处形成。
2020/10/15
23/62
液
铸
态
型
金
属
柱状晶生长过程的动态演示源自2020/10/1527/62
1、等轴晶晶核的来源— —有四种说法
(1)过冷熔体非自发生 核理论:成分过冷——生 核、长大。
(2)激冷晶卷入理论: 浇注时产生游离激冷晶— — 漂 到 型 中 心 —— 未 熔 化——晶核。
2020/10/15
28/62
(3)型壁晶粒脱落和 枝晶熔断理论:
2020/10/15
34/62
一、铸件结晶组织对铸件性能的影响
表面细晶区比较薄,对铸件性能影响较小;柱状 晶区和等轴晶区的宽度及两者比例、晶粒大小是决定铸 件性能的主要因素。
1、柱状晶 (1)柱状晶为细长晶体,比较粗大,晶界面积较小,
排列位向一致;
(2)性能有方向性,纵向好; (3)杂质元素、非金属夹杂物和气体被排斥在界面前
沿,分布在晶界,易形成热裂;随后的塑性加工易产生 裂纹。
所以,通常不希望得到粗大柱状晶组织。
2020/10/15
35/62
2、内部等轴晶 (1)晶粒间位向各不相同,晶界面积大;